第一篇:幼儿园德育过程中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幼儿园德育过程中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摘要:实践活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实践活动中,要以保证幼儿安全为前提,懂得相关知识是基础,挖掘社区资源是关键,让幼儿通过实践行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实践;体验;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15-01
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因而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德育方法是说理法,但往往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因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及习惯的养成必定经历“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光靠说、光传授知识是不行的,必须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实践行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下面,以三个活动案例来研究德育工作中幼儿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一、礼仪小宝贝――知书达“礼”,从我做起
结合我园的“每月一礼”活动,开展了“礼仪小宝贝”的评选活动,每周在班上评选两到三名“礼仪小宝贝”和导护教师一起迎接早上入园的孩子和家长们。活动前,教师与全班幼儿共同商讨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当选礼仪小宝贝,礼仪小宝贝的职责有哪些,最后他们决定礼仪小宝贝应该是热情、微笑、会主动问好、会帮助他人的。当选的幼儿无比自豪,对入园的小朋友们鞠躬问好,提醒弟弟妹妹们慢慢走,并带领他们去晨检。晨间接待结束后教师会让礼仪小宝贝谈一谈感受,有一个幼儿高兴地说:“今天我向小朋友们问好时,有几个哥哥姐姐也向我问好呢!”可见,幼儿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感受到了“礼”应该是相互的,人人都有“礼”,生活才更美好。“礼仪小宝贝”实践活动不仅让幼儿们看到了“礼仪小宝贝”们的出色表现,而且调动了幼儿们争做“文明礼仪小宝贝”的热情,使全班到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因此,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幼儿成为文明礼仪的小天使,能形成“个个有礼貌、处处讲礼仪”的班级文化特色。
二、交通小卫士――以身作则,文明交通
结合“122”交通安全日,教师组织“交通小卫士”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自觉维护交通规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既然要当交通小卫士,那么就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诫大家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幼儿们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马路,不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大人们不能做违章停车、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反交通规定的事情,那样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威胁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于是,教师根据幼儿们的讨论拟了一份“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的倡议书,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分发宣传。出发时,“交通小卫士”们排好队靠右行走,来到十字路口旁,观察人们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如看见一位奶奶横穿马路,幼儿们连忙上前劝说,请奶奶等绿灯亮了走斑马线。后来,“交通小卫士”们又向路人分发文明交通倡议书,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与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交通小卫士”实践活动让幼儿们在体验中明白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护耳小天使――爱耳护耳,关爱你我
结合3月3日爱耳日,教师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医生妈妈走进教室与幼儿们亲密接触,用更专业的语言介绍耳朵的相关知识,并向他们解释耳朵的每一个部分所起的作用,与大家共同商讨保护耳朵的各种方法。医生妈妈准备了有关爱耳护耳的宣传资料,由“护耳小天使”向全园小朋友和家长进行发放,同时向大家讲述护耳小知识:轻声说话、减少噪音,耳朵不要随便掏,不往耳朵塞小物品等等。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耳朵,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的耳朵,真正做到爱耳护耳,从我做起。“护耳小天使”实践活动使幼儿们对耳朵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向他人宣传。相信在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更加注重自己的用耳卫生,时刻提醒自己保护耳朵。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能欣赏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但是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保证幼儿安全为前提。实践活动中,幼儿们往往会走出园门,广泛接触社会,这就需要有成人的监护。如在“交通小卫士”实践活动中,出发前教师对幼儿提出安全注意事项,并在马路边始终站在他们身边给予保护。其次,懂得相关知识是基础。幼儿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有粗浅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比如在“礼仪小宝贝”实践活动开展前,幼儿们先要知道什么才是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什么才是规范的礼貌用语,然后才能在实践中体验,品尝成功与快乐的滋味。最后,挖掘社区资源是关键。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在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就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结束语
总之,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实践活动更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所以,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幼儿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2013(06).[2]杨行,成云.关于我国幼儿德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第二篇:德育案例研究
德育案例研究
爱,演绎精彩 ―――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实验三小李爱琴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我校作为市“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各班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为每位留守孩子联系热心的爱心妈妈;利用双休日组织留守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等。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
刘 燕: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学生会干部,五(2)班班长。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现由外婆照顾。自己会了洗衣、做饭、还会辅导妹妹写作业。因为家庭原因,父母几次想把孩子转走,孩子舍不得离开,思想不够稳定。通过多次做父母工作,为其争取许多特别照顾和支持,最终克服困难留了下来。
楚淑宇: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奶奶生活。8岁时,外地父亲在灵宝重组家庭,把其带到灵宝,和继母住在一起。该生行动迟缓,年龄较大,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个人卫生也不够整洁,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同学欺负,父亲打工整天不在家,继母也对其有意见,把其寄宿在学校。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
1、社会因素。“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父母因素。“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4、监护人因素。通过实践证明,无论是将“留守儿童”放在祖辈家里还是放在亲戚家里。由于他们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均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
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时教师也能通过一些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五、主要做法:
(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可她们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再三思量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但决不能自卑,有心里压力。能坦诚的告诉老师,你们是这样的孩子吗?如果是,请举手。”在我的动员下,一双双小手怯怯的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居然有十多个。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
们。你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说吗?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一片掌声中,李若楠走上讲台: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80岁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学回家后,我还做饭,帮着做一些家务。可原来妈妈在世的时候,这些我从来没做过„„不过我也不怕,我觉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顾自己。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将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闪烁在她眼里的泪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马上请出了第二个同学。
何江飞:很多时候,我放学了,家里没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回家,妈妈在打麻将,我就跟着妈妈,在麻将室做作业,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别想我的爸爸(他爸爸很早就去世)„„说到这里,他有点哽咽,用牙齿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檫眼睛。我知道再说,孩子真的要痛哭了。我让他上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来。
刘燕: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好想她们,我只希望她们能在我身边„„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踊跃上台吐露自己的心声。孩子毕竟是孩子,坦坦荡荡,一览无余才是她们的本色。她们的心里是无法承受那么重的负担的,只是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卸下而已。
我没有勇气再听他们说下去,转身借收拾讲桌,抹掉那不争气的眼泪。调整好自己后,我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没家长管制。也有的说自己以前总觉得生活很苦恼,但现在想起来,有爸爸妈妈陪伴,其实自己很幸福„„
彼此理解与宽容,互相帮助和进步,有了这种平等,和谐,没有隔阂的班集体氛围,不是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吗?
班会课结束了,孩子们都离校了,但我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孩子们孤独,无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学习没好习惯,生活没好规律!一双双含泪的眼,一颗颗内敛的心,刻入脑海,痛彻心扉!如何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我努力思索着„„
(二)有的放矢增强信心
为了让张鹏飞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他,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她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她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她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
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矛!
(三)加强练习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QQ或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学校积极争取政策和社会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捐资助学,享受关爱措施。
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六、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张鹏飞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还是学生会勇挑大梁的干部!刘燕留下来了,楚淑宇开朗了„„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的关注,给与技术和理论的可靠支持。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明天,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
第三篇:德育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济军生产基地中学德育实践案例
我校是一所军队企业所办的子弟学校,地处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属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贫富差距大,不稳定因素多。学生有企业子弟,也有油田、地方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价值理念不尽相同,尤其是部分单亲家庭、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孩子,因种种原因进入我校就读,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几年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加上学校管理不到位和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校园里学习风气越来越差,部分学生吸烟喝酒、谈恋爱、泡网吧、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和社会不良青少年接触密切,称兄道弟,学校周围常常有学生被打或被敲诈勒索,好学生纷纷转学,生源流失严重,学校盲目追求办学规模,问题学生逐渐增多,形成恶性循环,学校俨然成了“不良少年集中营”。
2005年5月31日,初三学生薛某某,在中考即将来临的时候开玩笑叫卖中考答案,临班的王某听到后,问薛某某多少钱一份,薛某某回答说:“卖也不卖给你这样的。”王某曾因家中天然气爆炸烧伤面部,因一句话感觉面子上挂不住,与薛某某发生了口角,要课外活动到宿舍中解决。薛某某知道王某要叫几个同学一起找他麻烦,事先准备了一把水果刀。结果在两人争执中,薛某某将刀子捅进了王某的胸膛。王某因失血过多死亡。
2006年6月1日,初三学生李某在餐厅与同班张某因分菜问题
发生口角,李某把张某叫到宿舍解决此事,张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捅向李某,导致李某脾破裂被摘除。
学校连续发生的两起校园恶性伤害案件,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学校面临崩溃的边缘。2006年暑假,济军生产基地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领导班子一上任,首先着手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学校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坚持德育工作为先的原则,注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构建校园安全体系。
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差,校园秩序乱的情况,学校从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开始要求,要求学生“食不言,寝不语”。开展了学生行为习惯集中整治,从餐厅入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与住校生同吃同住,以身示范,树立榜样。开始老师和学生对学校这一做法都不认同,认为吃饭不让说话,对纠正学生严重的行为问题有点“隔靴搔痒”,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大家惊喜的发现,学生就餐期间秩序井然,很多学生爱吃零食、浪费饭菜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宿舍管理从严抓宿舍内务、卫生,进行军事化训练入手,强化学生规范意识,制订严格的统一检查标准,进行内务卫生量化评比,和班级常规检查挂钩,班主任、宿舍管理老师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抓宿舍休息秩序,有效杜绝了宿舍内脏、乱、差的现象。
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综治办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我校学生行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量化管理,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出发点,有力纠正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以前在学校发生学生打架事件是最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么多人学习生活在一起,难免产生矛盾问题。学生认为解决矛盾争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打架,针对这一点,各班级开展了“如何相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指导他们通过合理途径解决矛盾。2007年至今,我校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基本消失,这表明学生间矛盾随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校管理力度的加强,均得到了及时化解。
自2007年开始,学生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学校秩序明显好转,问题学生开始转化。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的“校园安全教育60天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以“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相互理解,珍爱友谊,构建和谐校园”、“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为主题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聘请市区法官和检察官到校讲座、开展行为规范月行为习惯评比、举行安全宣誓签字仪式、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用活动引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根据这一理念,学校组织成立了学生会,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学生会成立
之后,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配合文明办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督导检查,在餐厅、宿舍、教学楼和校园内学生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内设立检查督导点,根据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检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会由学生层层选举产生,在团委指导下开展学生工作,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二学生李涛,进入高中后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满,认为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后来经过沟通,推荐他到学生会参与工作,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认识到了行为养成的重要性,自身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行为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大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必要的制度管理和规范外,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行为的转化问题。为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及时发现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二一班韩瑞华,经常情绪低落,而且还在违反纪律后感觉自己特别委屈,对同学和老师都表现出不信任,经常与他人发生争吵。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主动了解情况,原来她在九岁时父母离婚,对她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挫折感一直在影响她的成长。通过心理疏导,她的情绪明显好转,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走出了情绪低谷。
为了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在2009年引进了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情商教育训练体系运作方案》,请课题组组长黄泰山老师亲自到校授课指导,对班主任进行全面培训,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各班级通过大组会和小组会等活动,深入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学生每天坚持的《自我管理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转化,实现自我教育。
初一二班邵和,从一入学行为习惯就非常不好,在课堂上走神说话,不做作业,极度厌学;在宿舍不按时休息,经常影响他人,找上厕所、喝水等借口扰乱宿舍纪律。通过进行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训练,他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和宿舍纪律了,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些兴趣。
初二二班王芮,平时学习比较突出,但是每到考试总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通过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训练,她变得更加自信了,每次考查均能正常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另外,学校紧紧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阵地,利用校园文化力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学校编写了校歌,设计了校徽,确定了“发展是主题,知行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及“博爱为基,育人为本”的校训、“团结、和谐、规范、创新”的校风,“民主、严谨、探索、奉献”的教风和“勤奋、自信、乐学、善思”的学风,校歌在东营市举办的校歌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学校特别重视“隐性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广播让校园有了动人的声音;宣传橱窗和壁画,让校园有了美丽的色彩;花草树木让校园有了自然的味道。学校还自办了校报《芦芽》,组织了学生记者团、文学社,成立了舞蹈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等各种学生团体组织,课外活动和团体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学校摆脱了管理混乱的局面,各项工作井然有序,问题学生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学校声誉日益提升,尤其是学生德育工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市级文明校园”“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师德建设示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级规范化学校”。
第四篇:德育实践案例(粒粒皆辛苦)
“粒粒皆辛苦”
—德育实践案例
凤庆县三岔河镇三岔河中心学校杨忠平
二 0一0年六月
“粒粒皆辛苦”
—德育实践案例
凤庆县三岔河镇三岔河中心学校杨忠平
一、实践活动背景
我校是勤工俭学食堂试点学校,吃饭时,学生总是把菜饭泼洒,甚至半碗的乱倒,没有节约意识,多次批评教育但是收效甚微。为此,我组织我班学生开展“粒粒皆辛苦”的德育实践活动。
二、实践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父母、农民劳动的艰辛,明
白粮食来之不易。
2、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3、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
三、实践活动准备
跟学校附近的农民进行联系,在他们插秧的时候让学生来参观,请他们一方面按正常的劳动场景来劳动,另一方面配合学生的劳动和采访。
四、活动形式
课外参观式
五、活动过程
1、活动动员和具体要求
今天我们要开展一次班级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农民是如何插秧的。参观的具体要求是:a、注意来回路上的安全。b、遵守纪律,不影响农民的劳动。c、带上书和笔,认真记录下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和想到的。d、按要求开展活动,服从老师的安排。
2、参观劳动场景
安排学生在恰当的位置参观农民拔秧、插秧的场景。观察并记录,记录时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用笔把劳动场景画下来,同时注意写下自己的感想。
3、亲身体验
农民歇息时,让学生和农民进行交谈,并做好记录。同时让他们亲身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苦与乐,教师注意维持秩序,保障安全。
六、活动总结
a、汇报观察记录。b、交流活动心得体会。c、教师画龙点睛,指明“粒粒皆辛苦”的主题。引导学生领会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d、让学生说说我们能为节约粮食做些什么。e、教师总结本次活动。
第五篇:幼儿园德育创新案例
一、实施背景
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教室垃圾筐里躺着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餐桌上下撒的米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其次如今城镇幼儿,都比较缺乏对自然界植物生长知识的了解以及参与种植活动的体验,因而普遍存在“指麦为草”的现象。我园自2011年以来,开展了“小农场”实践探究活动,全园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种植和管理体验活动,参与种植活动率达50%,在种植过程中幼儿对植物的种类和生长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有意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也随之有了初步的发展。次活动启迪幼儿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我园举行了一系列生动,丰富的教育活动。
(一)全园种植活动
1.播种
我们每个班按种植计划和实际情况,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带上锄头、铲子、水桶等工具来到小农场进行播种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翻土、挖坑、下种、浇水等劳动技能,忙得不也乐乎,小小种植园种满了各种蔬菜的种子。
拔草捉虫
各班教师每周都带幼儿到小农场行拔草、捉虫、的活动 3.浇水
每日教师利用区域活动时间带幼儿到小农场进行浇水活动。
幼儿在此过程中知识面开阔了,认识了很多种子和植物,在拔草、浇水、施肥过
程中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例如,我们让幼儿分组给大蒜浇水。每一个幼儿手拿一个小水壶,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大蒜均匀地灌水。刘媛小朋友看着方圣益小朋友把一水壶全浇到几棵大蒜上,她跳着脚说:“快来,快来救它。”我们大家赶紧围过来看,原来,大蒜头被水冲出来了。例如,大三的班的阳光小朋友在翻土时说农民伯伯可真辛苦呀,我以后不浪费粮食了。
每周一次的种植活动课,虽说是简单的劳动,但对幼儿来说还是比较辛苦,可从来没听见一个幼儿喊累,从来没有一个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说“我不想做了”。每当劳动结束时,成功的喜悦溢满了孩子们的笑脸,自信心、成功感也就此在孩子们的心中树起。幼儿在种植、观察、管理、记录、收获过程中体验快乐,培养初步的责任意识、爱劳动、爱科学的良好习惯以及亲近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感。
(二).种植成果展示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和精心的管理,幼儿园的小农场里丰收了,小小的田垄间到处可见孩子们收获的快乐身影。将幼儿种植活动和种植成果以照片以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幼儿园专栏展出。丰收的果实经过食堂的处理大家一起品尝。
有的孩子将挖出的土豆、摘下的豆荚,剥出的豆子送到厨房;当孩子们在午餐时吃到自己送的土豆和蚕豆时,孩子们会欢声高呼: “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真好吃呀”。当孩子们找寻各种容器去收获菜籽时,孩子们的表现各异,有的孩子两个人合作,一个托杯子、一个用手剥菜籽,剥开的菜籽正好掉在杯子里、有的用手摘菜籽结、有的用剪刀剪一根根放在大盒子里、有的用手搓结让菜籽掉在杯子、还有的摘完结再剥。孩子们知道,我们收获的种子成熟了,以后还可以种植
评选活动
每学期开展 “开心小农场种植能手”评选活动,每学期每班评选出一名“种植小能手”在幼儿园宣传栏和园报上展出。四 六一展示
在庆祝六一演出时各班都进行了农场活动的展示
五.家园互动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集全家成人的宠爱于一身,容易形成某些弱点。如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挑吃挑穿挑用,不爱惜粮食物品;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父母,害怕吃苦,不愿劳动;群体性弱,缺乏互帮互助的精神等。要帮助引导幼儿克服这些弱点,改变家长的观念,单纯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而创设种植园地,则会给幼儿提供一个亲身感知、认识、实践的新鲜天地。对农作物进行种管收的过程,就是幼儿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扩展思维能力,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帮助幼儿由认识事物的无意性、不稳定性逐步向有意性、稳定性过渡。同时,通过同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种植园地的作用,引导家长的育儿观从重知识向个性能力的培养转变,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1、与家长共同规划种植园地。我们事先告诉幼儿要在自己所管辖的小农场开始种植活动了,请幼儿和爸爸妈妈共同商量栽种的内容,然后大家进行交流,在推荐栽种品种时,要说出植物的名称、特点或优点,以便从中选择 1— 2 种植物。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种植园地活动的兴趣,也可以从家长中发现擅长或懂得种植的人,并作为志愿者参与指导班级的种植园地活动。
2、让家长参与管理种植园地。
以前大凡家长来接送孩子,只带孩子去玩大型玩具,很少观看幼儿园的种植园地。于是我们在班上首先让值日生和他的家长每星期共同管理一次种植园地,家长观察种植园地的次数逐渐增多了,有时还能看到几位家长停留在种植园地讨论怎样引导幼儿进行种植活动。
3、让家长及时了解种植园地。
当幼儿在种植园地观察到某些现象,如芋苗长叶子了、黄豆棵结豆荚了、蚯蚓在帮蔬菜松土等等。鼓励幼儿将这些变化回家告诉父母,让父母也来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家长们也能进一步明确孩子对这些绿色植物的了解程度。
三、取得成效
在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明显感觉孩子在变化。盘子里在也没有剩下不爱吃的饭菜,因为孩子们知道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从而产生节约的意识和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孩子们还了解认识各种不同的作物和种植过程,从中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培养了幼儿的劳动习惯和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看法,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以其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孩子们智慧、的发源地。家长和教师同为孩子们的施教者,因而,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注重家园间的互动教育,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开学初,我们在家长会上阐述了“种植活动”的原理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家长们反应很热烈。所以,每次需要家长收集的一些种子和菜秧,家长们都很乐意支持。有几位家长对种植类颇有经验,也会传教于我们,让我们能把种植活动办得更出色。这更体现出了《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