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
《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
————转化学生个案分析(王卫)
本人有幸参与了陈经山老师主持的华东七省市教育学会系统“十一五”规划课题《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的研究。淮河流域德育文化能够给我们提供多大研究纵横的舞台呢。在这一研究课题中本人比较关注淮河流域的英雄文化在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从举鼎盖世的项羽、虎门抗英的关天培,到民风凶悍的老百姓。淮河流域的的确确不乏英雄,更不少英雄主义。这是德育实践模式研究好材料。
【案例1】 王汉卿,个性倔强,看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看似较一般同学来得成熟、深刻。但在初中人生观初步形成时期,较多地接触到社会上的阴暗面,并受类似校园小说的负面影响,逐渐滋生了对人生、对社会特别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情绪,认为它扼杀了有个性的人才。进入初二以来,因学习任务的加重,成绩不如人意,思想就越来越偏激。老师、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教育疏导在他眼里却都扭曲成了对他个性的压制,以至与学校、老师、家长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上课似听非听,作业爱做不做。到初二下学期,甚至有了退学倾向了。
进入初二后,王汉卿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想法偏执。老师、家长多次联手,耐心做工作,但始终收效甚微。今年第二学期开学不久,他内心更加压抑、焦虑、烦躁。在后来给我的信中写到:“慢慢地,这种感觉加剧了,以至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校、老师、家长身上,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受害者。上课时,我一个字也听不进;课后,虽然仍和以前一样与同学讲话、玩乐,但这时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时的我在课间与同学玩乐已成为支撑我上学的主要动力。”就这样,迷迷糊糊的日子一直混到了3月2日。
后来本人,用淮河流域的英雄文化与他交流沟通,谈项羽的霸气,谈关天培的英勇,谈老家的同乡许连镳;也谈农村父母抚养他的不易。也许是孩子本身英雄潜质的影响,几次沟通之后孩子渐渐地变了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在他交来的思想认识中,我看到了他心灵的震动:“成绩退步后,我丝毫没有后悔。但淮河儿女的英雄辈出让他感到自惭,这些英雄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我的思绪不再平静,心头升起了一丝暖意,我要有所作为。晚上一直睡不着觉,干脆坐起,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想反复思量,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下决心要改正。尤其在补作业的这几天里,悔恨的感觉从来没有减弱过,反而一天天地增强。趁着补作业的间隙,想着同学们在学校里认真听讲,老师们辛勤耕耘,而自己却在为自己造的孽买单。更重要的是,我舍本逐末,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最适宜学习的时刻,却做出了如此愚蠢、幼稚可笑的行为……至此我已深深忏悔,对于老师、家长,我无以回报,只有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争取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尽管他是自己主动要求进步的,但我们担心他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反复,所以一直密切关注着。果然,几个星期后,以前上课时一些老毛病开始复发。这时,我及时找他谈话,敲敲警钟;任课老师也都经常给他提个醒;同学们鼓励他、督促他。慢慢地,他的心定下来了,行为规范起来了,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期末考试中,竟然考到了班级第五名。
【感想】信息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影响、教育可能比书本知识、老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王某因受到社会上过多的不良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偏差,但同样是淮河流域的英雄文化教育了他、纠正了他,令他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因而,我们现时期的学校德育教育要建构基于历史、现实、社会的开放型活动德育模式,借鉴、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社会,拓展 2 教育时空,以丰厚的地域文化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构筑校内外相互沟通、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2】刘同学是我班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一个同学,入学成绩较好,排班内第六位,期末考试得502分,排班内第4位,平时喜欢问问题,并且一问到底,特别是有关竞赛方面的题目,喜欢看竞赛方面的书籍。
在课堂上,当所授内容是副科或其认为已掌握,则容易开思想小差说话,搞小动作,特别是自习课,搞小动作,说话现象更多,甚至在自习课上打游戏机。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自我中心意识太强,纪律观念,集体观念都比较淡泊,贪小便宜,对值日工作不认真负责,却是应付了事。我从他的小学同学也了解到,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可以,但纪律太差,一次因为在自习课上大声说话,出位,搞小动作,我叫他到办公室谈话,他不去。私下还对同学说:“我学习成绩好,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一种典型的一好摭百丑的思想,也是一种幼稚而又偏颇的思想,以为学习成绩好了,就是一个人才,就是一个好学生。看不到好的标准应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更没有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就应遵守学校纪律的意识。因而认为老师对他的管教是有意为难他,认为侵犯了他的自由,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和集体,自私自利思想严重。
对于这种学生的违纪行为,单靠批评是收不到什么效果的。来到本班后,批评过两次,但收效也不大,没过几天又重犯了,后来,当我了解到过去的情况后,觉得应首先改变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自负观念,才能使其正直改变他的行为。
一天晚自习课上,他用文曲星玩电子游戏,我从后面走到他的身旁,他仍浑然不觉,我没收了文曲星并把他叫到了辅导室,他一副莫然的神态站在那里,似乎对此已司空见惯,无非是一通臭骂。然而,我并没有骂他,我搬了一张椅子叫他坐下,他不情愿地坐下了,我就和他聊了起来,天南地北,问他是不是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从什么时候喜欢的,班上喜欢电子游戏的人多不多,他们都用什么时间去玩等等,也问他 3 学习情况,以及取得过什么成绩,问他现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理想和目标,聊着聊着我与他聊到了项羽,聊到了项羽最后悲惨下场,这都是项羽自负骄傲的结果。
最后我抓住他喜欢来问问题这一点说,你是来问问题最多的一个学生,给我的印象是,你是十分好学而要求上进的学生,因而我很喜欢你来问问题,对你也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但你的古怪行为与你好问这点又是如此的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项羽的骄傲的悲剧打动了他,致此,他流泪了,他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最后说了一句,我错了,从他哭着说出这句话时,我感到了他的心是诚恳的,我鼓励他说,知道自己错了,就应下决心改过来,改过来了,用功搞好学习,我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的一个佼佼者,本来你的成绩就不错,我坚信这点,知道了吗?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感想】 学生违犯了学校纪律,当然要批评教育,批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纠正其错误行为,使其上进,但看法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都应该出于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会选择恰当的方式,使在批评中,学生感到的是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仅仅是指责,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易于错误行为的改正,由于惯性,虽然不一定批评教育一两次就能把其彻底改变,但是,只要出于爱护学生,相信学生一是为不断改进,不断进步的,李明同学后来虽然也还有些说话现象,但已越来越少了,电子游戏可以说再没有见过他玩了,学习也比过去勤奋多了。
【案例3】 2010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在批阅学生周记时,先看到寒在周记中流露出一种极度的伤感,却不愿说出原因,这非同小可!紧接着我又翻阅了同宿舍的其他几位同学的周记,终于在一个同学的周记中了解到了一点情况:“老师,阿寒以为我们都不要她了,您要关心一下,劝劝他”。
对于这种情况,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班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在校住宿,10个人一个宿舍,女孩子在一起,肯定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闹小 4 脾气。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让寒那么难过,舍友那么着急。我必需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分析,还要妥善处理。认真思考许久,我做出如下处理思路:
第一步:分别找她的室友谈心,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找出同宿舍同学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二步: 再找寒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
第三步:利用得到的结论对班上的同学进行教育,同时避免对寒再度造成影响。事情是小菲因为让宏帮忙到水,寒不管,俩人闹别扭,小菲一急跑了出去,宿舍六个人都出去追她,剩下宏一个人,结果造成寒的误解。
【感想】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应重视的便是学生的人际交往,结合陈经山老师的《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我让孩子们去比较刘邦与项羽,他们都是江淮流域顶天立地的英雄,结果刘邦成就了大汉的霸业,西楚霸王的伟业胎死腹中。为什么,就是团结、就是宽容、就是爱心,众心齐泰山移。
平时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因此,作为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今后成功地走向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关系是学生们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过程,通过这次事件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做为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应了解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 5 区或障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事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宿舍之内,我们该怎样做?》
寒的舍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要善良和富有爱心,这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只有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人最终才会是真正幸福的,当你关爱他人时,你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乐与动力。其次,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欺凌弱者。不能只考虑自己,不能自私,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再次,要学会宽容,要拥有宽广的胸襟,不能过于敏感,不要斤斤计较。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不要在微小细节上老是影响情绪,分散精力,失去来学校学习的根本目标。最后,要学会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学会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小家,利用集体的温暖来让每个同学都能健康快乐地发展。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
只要用“心”执著地去爱那些学生,就能开垦出一片学子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只要以爱心相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以无私的爱心给他们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健康成长。
只有用真诚的爱心,才能敲开学生们那扇禁闭的心扉之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真心,用我们的热情,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眼中的学生。
第二篇: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文化研究
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文化研究,6月30日至7月2日,阜阳师范学院重点考察团队开展了以“淮南豆腐的发展现状以及瓶颈”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团队队员们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八公山、参观豆腐工厂、翻阅历史文献等方式,对淮南豆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篇: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与治理策略(范文)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与治理策略
摘 要: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成因的墓础上,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思路和具体措施入手,初步探讨了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Abstract: Huaihe River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a long time, for many reasons.At presen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ollution control, protection of watershed water security, economic and social Huaihe River Basin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grave basis, from the Huai Rive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o start thinking and concrete measures, discussed the fu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Keywords: Huaihe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引言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三河三湖”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主要污染物人河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物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缓解,环保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1当前淮河水质状况
1.1淮河流域水质状况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简要报告》显示,以2000年为例,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人河总量分别为95万t和21万t。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水质达标评价标准为Ⅲ类。淮河流域评价河长11975km,水质为Ⅰ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0.5%,Ⅱ类占10.0%,Ⅲ类占16.2%, Ⅳ类占 17.2%, Ⅴ类占9.60%,劣Ⅴ类占46.5%,超标河长达73.3%。主要超标项目有高锰酸盐指数(CODmn)、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N)等。其中,流域内安徽、山东、河南和江苏四省河流超标比例分别为86.4%, 83.6%, 78%和48.7%。按照功能区水质标准进行功能区达标评价,淮河流域评价水功能区427个,达标122个,达标率为28.6%。其中,河流、湖泊和水库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27.5% , 33.3%和53.3%。
2000年以后人河排污量逐年增加(见图1)。通过对淮河流域人河排污口多年污染物人河排放量分析比较,1993~2000年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出现反弹。2003年污染物人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污水入河排放量增加了8.7亿t,增长率为25 %;化学需氧量(COD)人河排放量增加了28万t,增长率为30 %。2000年以后,淮河流域水污染明显加重,31条主要跨省河流的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达标率分别为29.1%, 25.8%,24.6%和38.4%。
1.2省界河段水质状况
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实测资料分析,以2004年为例,淮河流域46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535次,综合评价Ⅰ类水占总测次的0.2%,Ⅱ类水占8.4%,Ⅲ类水占17.6%,Ⅳ类水占26.9%, Ⅴ类水占8.4%,超Ⅴ类水占38.5%。对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04年水质达标率为51.8 %。汛前4~6月淮河流域水质最差,达标率仅为40%左右,汛末8~10月水质稍好,达标率约为70%。2004年,淮河流域省界断面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NH3
图1 历年入河排污量示意图
1.3 2005年1~6月淮河流域水质状况
2005年1~6月淮河流域46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270次,综合评价好于Ⅲ类水占总测次的1700, Ⅳ类水占18.6%, Ⅴ类水占6.6%,超V类水占57.8%。对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05年1~6月水质达标率约为45.2%。与2004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第一季度水质比去年同期差,汛前4~6月略好于2004年同期(见表1)
综上所述,对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00 ~2002年淮河
第四篇:“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卫生学校张民生
摘要:针对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这一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改变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四位一体 当前,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与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学生的“知行脱节”的问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知行统一”,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进行了基于大德育观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即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力求德育理论教育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一、中职学生“知行脱节”现象的成因
(一)传统德育目标缺乏感召力
以往我们提出的德育目标概括性很强,“四有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怎样培养“四有新人”,具体有哪些步骤、如何进行操作等等都是不明确的未知数。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目标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更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际效用不大。因此德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目标具体化,操作性强,才能提高德育效果。
(二)传统德育内容单调僵化 我国实施的是“大德育”,德育内容广泛,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等诸方面原因,“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因此我国的德育内容更多的是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却很少注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当然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德育界,一直是“重大家、轻个人”,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与失衡。
(三)传统德育方法单一
以往德育着重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更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把德育课作为一门知识课程来传授,所采用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都懂得了“我应该如何去做?”而事实上有没有去做,谁也不知道!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性,很大程度是由于道德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因为这种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四)传统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的成功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如数学这门学科,只要学生通过了学期考试的最低分数线,就可以认为“该学生的数学成绩合格了”。而德育,经过一学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该如何去评判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准呢?假设有两名学生:A学生的德育书面考试是满分;B同学考试得了六十分。从分数上看,德育工作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事实也许是:A学生回家后,连地都懒得扫一下;而B同学一回家就知道帮妈妈洗碗,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认为德育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吗?
二、“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就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对此我校提出了“四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的架构,以提高德育的实效。其中要求德育理论教育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提高实效,真正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德育实践教育要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德育校外教育要通过家庭、数字网络与社会德育的平台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实现“四位一体”、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一)德育理论教育
德育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放在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淡漠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为建立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充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未来职业要求,探索知识呈现与生活体验的统一、课堂价值与学生成长的统一、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统一的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达到“得知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悟道于人生”,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1.树立“知、行、德、能”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实践中我校德育教学始终坚持“行业引领,能力本位、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总体思路。改变课程设置,在确保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人际沟通》和《医护生职业礼仪》纳入德育课堂教学计划,并编写了具有鲜明医药卫生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医护生职业礼仪》。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之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实践中注意改变过去着力于知识的科学、系统、完整性而忽略知识应用的弊端,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在提供在学生提供走上未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与调整后教学内容,更好的考虑到了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今后的自我发展及将从事的岗位需求,每门课程之间呈递进关系,体现较好的衔接性。
2.建立“思、动、活、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年级、专业开展不同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运用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表演式学习和批判型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实践调查、参观考察、情景表演中学习、体会、感悟相关理论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展所学知识。
四是创立“教、学、做、考”相衔接的评价体系。德育课考核评价方法的特殊性是由德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所决定的,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践行良好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结合各门德育课程的具体情况,德育课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点掌握几方面出发,形成了一套集“态度、知识、能力”为一体的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课堂评价体系,其中不同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测评点,对学生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建立全面衡量学生的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也期望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的导向。当学生在学习之初便明确自己本门课程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考核范围及方法、评分标准及要求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规则意识。
(二)德育课堂渗透
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中,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教师,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教学中的课堂德育渗透,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者”的目标,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
1.教师树立“三观”是德育课堂渗透的前提 一是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即要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职业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产生多少“高分生”,而是为服务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每位教师都要明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仅仅是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科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给予学生适度的期待,对于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是树立终身的学习观。“要给学生一缕阳光,教师要先成为一个太阳”。这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授课要求,如何在教会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政策理论、道德法规、美学心理、礼仪社交等涉及面广泛的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成为所授课程的“行家”,而且成为知晓各种德育知识的“杂家”。实现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事实上,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2.无痕渗透是课堂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德育渗透,不是外加德育内容,而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中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德育渗透为手段,做到“教案中有踪迹,渗透中无痕迹”,努力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专业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
一是狠抓德育渗透的备课。课堂德育渗透应该是有序、渐进、系统的德育过程。结合课程特点,按照学校德育工作整体实施方案,在统筹各年级、各专业、各门课程德育渗透的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制定本门课程德育渗透方案,并将其体现在教师每堂课的教案之中,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德育特色教案的展评活动,在激励与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技巧,使课堂德育渗透向着渗透目标具体化,渗透内容生动化,渗透方法多样化,渗透切入点自然化的目标迈进。
二是努力提高教师开展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做到“润物于无声”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在全面把握课程主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内核,找到理论、技能知识点与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做到将德育渗透点和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机结合、自然过渡和融会贯通,使课堂的德育渗透了无痕迹,却效果显著。学校通过举办德育渗透研讨课、公开课,发挥推动探索和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将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施与效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重要依据之一,强有力地保障了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
三是创造课堂德育渗透的条件。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努力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编写了内容覆盖理想信念、自信励志、敬业乐业、爱心诚信、行为养成、沟通合作和遵纪守法多方面的《德育渗透案例集》,为教师实施课堂德育渗透提供了素材。
(三)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容易在主体心中产生共鸣,才能有感悟、体会、想法,感知到真善美,体会假恶丑,只有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只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活动,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中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两方面来进行。
1.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一是强化行为规范。根据职业要求明确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日后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实践中学校制定《学生校园一日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一言一行到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做出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标准,做有内容。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行为训练、行为矫正、检查评比和文明礼仪展示、表彰等活动,使我校学生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行为均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是自我养成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好习惯是你人生的财富》一书,作为学生自学德育教材,要求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行为养成意识,努力加强文明行为养成。三是德育达标考核。学校规定学生在每学年末以逐一面试、实际操作演示的形式接受文明礼仪、思想品德、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达标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德育综合考评成绩。严格把关,以考核促进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以考核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确保德育达标考核工作的持续开展,学校通过德育考评师的培训和资格考试,不仅为学生德育达标考核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通过体验教育,实现全面受益。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围绕中心,体现层次。实践中根据学校德育整体实施方案,围绕中心任务,按照年级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如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讲文明、讲礼仪、弃陋习、建和谐”等一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大赛、校园“微笑天使”评选、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奥运形象大使桑兰进校园等形式新颖的活动使主题教育有声有色。为规范主题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学生德育主题活动方案》一书,为师生提供开展主题教育提供帮助与指导。
二是开展素质教育课,强化体验,提高素质。学校开设了各类社团和活动课40余个,如舞蹈、手工编织、空竹、花样踢毽、花样跳绳、轮滑、书法、绘画、中国茶艺、插花艺术、历史知识与评书赏析、话剧欣赏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对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和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教育,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不断感受、不断领悟、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是开展劳动实践课,体验劳动,增强意识。学校从实际出发,每周安排全体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对教室、实验室及环境的安全与卫生进行责任区划分,责任到班,落实到人;利用教学楼翻修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建设等,使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体验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优良的校园环境,需要师生共建,学生不应仅仅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享用者,还应该是美好校园的建设者与维护者。
四是开展岗位实践活动,体验岗位,了解社会。每逢寒暑假专业学科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岗位进行岗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岗位的责任和社会的要求。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对行业和岗位的认知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敬业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了努力成才愿望。
五是开展竞赛活动,体验竞争,感受成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各种文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感悟到是非荣辱,体验出自身的价值与成长的快乐。
(四)德育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因其自身具有的长期性、实践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校外德育的依赖性,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从家庭、网络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外教育。1.校外家庭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家庭教育相接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家校合作机制。以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专业学科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问题学生家长会等不同层次,采取家长辅导学校、家长信、家校协议书、现场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家访和网络等形式凝聚教育力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建立“学生家校联系手册”与“德育家庭考评制度”,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参与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综合表现,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取得学校和家庭道德工作的一致性。2.校外网络德育。
21世纪是网络支撑的世纪。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趋利弊害,建设学校网络德育平台,使网络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以各种形式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之中,将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出网络育人的功效。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队伍。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德育平台。不仅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反映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建立电子刊物和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利用班级论坛;班级QQ群;教师博客;网络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形成师生、生生良性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引导,强化育人效果。3.校外社会教育
社会是开展德育工作,检验德育效果的大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公益机构或相关社区取得联系,以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为载体,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同学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学会奉献,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通过近年来“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在我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取成了显著成效,学生整体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明显上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第五篇:中小学“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实施原则及策略研究
中小学“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实施原则及策略研究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立项规划课题。本课题研究探索出了“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模型,即“激情导入―创设情景―体验分享―课后延伸”四环节,以及每一环节实施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操作四环节
1.激情导入。
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课如同一场话剧,要有序幕、高潮、尾声。“激情导入”环节就是指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开始环节,就如同话剧的序幕、相声的“包袱”,这一部分强调引人入胜,强调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上的一节课或所参加的一个活动上。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强调遵循的原则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听觉冲击力、言语冲击力;强调导入环节的内容要与本节课或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一致,要为本节课或本次活动作一个内容上的铺垫;目的是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或主题德育活动上。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根据德育主题和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的教育场景或活动。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个个让学生动脑或动手实践的体验式场景和活动。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场景和活动,是学生生活中的、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的真实情景。情景要体现生活性、真实性、可操作性、感人性、教育性、问题性。
3.体验分享。
体验分享是我们心理课上常用的方法,迁移到德育活动、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体验分享指的是学生置身在我们所创设的德育情景中,在实践认识事物的同时,彼此间要分享思想、分享认识、分享看法、分享观念,这种分享是自助和他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并稳定下来,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不是一次活动或一节课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这一环节中,一般要围绕本次主题活动的重点内容,提出活动后继续坚持和巩固的要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良好品行的养成一定要经历课后延伸的环节。
二、“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1.“激情导入”环节的实施原则。
激情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强冲击力原则。冲击力是物体相互碰撞时出现的力,在碰撞或是打击过程中,物体间先突然增大而后迅速消失的力,又称冲力或是碰撞力。冲击力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是量值可以达到极大。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现在应用到我们的德育活动中,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德育内容与学生思维在最短时间内碰撞出最大值。
激情激趣原则。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激趣就是激发兴趣。也就是说,在导入环节要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想继续学习的情绪、情感和兴趣。
准确导入原则。强调的是一定要紧密结合主题内容,导入活动或班会课,不能远离和偏离主题。
2.“创设情景”环节的实施原则。
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进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只有认真学习了,认真了解了,才有可能产生共鸣。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内容是真实的,这样学生才愿意听、愿意看,进而才愿意想、愿意做。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调的是参与,是做。这个“做”包括行动、思想和言语,也就是在我们所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亲身实践。
感人性原则。要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教育性原则。教育性是“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所以每一节主题班会课、每一个德育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教育性这一原则,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
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就是要正确处理班主任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一节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把握班会的主题和方向,指导班会设计以及创造一些必要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设计、组织班会活动的空间,把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会活动。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应体现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德育活动、实践活动、班会课、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
3.“体验分享”环节的实施原则。
体验原则。体验是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既是一个活动又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体认与验证、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分享原则。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分享是班会课上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间容易交流和理解,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接地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在班会课上、在德育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学科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分享的时空。
正面引导原则。正面引导是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和说理教育,注意循循善诱,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正面的。
4.“课后延伸”环节的实施原则。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指在事物现有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不同于原事物的具有新特点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乃势所必然,所以,必须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变化。整体构建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必须体现发展性。德育途径和方法就像万事万物一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树立发展的意识,来研究德育途径和方法。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既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等,在活动的设置和方法的选择上分层有序,层层研究,彰显特色。
三、“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1.“激情导入”环节的操作策略。
“激情导入”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视频导入、故事导入、录音导入,以及引趣、提问、复习等。其中,提问、复习策略更多地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导入。
2.“创设情景”环节的操作策略。
“创设情景”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说理策略、感染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修养策略等。
3.“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
“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是: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活动感想体会,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自省自悟、讲析理解、熏陶、榜样学习、比较等策略。
4.“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
“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一般有回顾、反思、计划等策略。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证明,“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研究是有效的、可行的,具有创新性的。该模式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其次是改变了教师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极大欢迎。
未来,我们在模式的研究和理论的架构上还需进一步深化,本次实验构建了一个“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按环节提出了不同途径的研究策略和原则,在今后的继续深化研究中,将深入探索在不同德育途径下的具体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