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
三重生态观下的体验式环境教育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生态体验它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又是一种有魅力的教育模式。生态体验是震撼人心灵的体验。老师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本着触动心灵的目的去做,不能只是说教,只有触动内心才能卓有成效。教育的艺术是无穷无尽的,学生是永远变化的群体,没有固定不变的经验可循,只有震撼心灵的教育才是永恒的法则。接触这一课题,进行一次体验,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灵震撼,还是对老师的一次心灵震撼。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对新课程提出的新理论、新要求、新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帮助教师们树立科研意识、关注生态体验,走生态体验式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但是,目前教师们的现状并不乐观:心态上——浮燥多沉静少,自我多奉献少,倦怠多幸福少;专业上——事务多读书少,盲目多反思少,机械多创新少。我们结合教师实际,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引导教师在三重生态环境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提升。特制定“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研究方案。
二、课题的界定
刘惊铎教授对“生态”做了重新定义,指出:生态不仅仅是朴素意义上“生物与其居所的关系”,而是经过浅层生态到深层生态的发展,并融进了新时代的领悟所形成的新生态概念。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自然生态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类生态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生态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当代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生态体验: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摄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师培训模式: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
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
实践: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案例: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人们在实践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1)目标发展性。通过实施生态体验,使教师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所谓真正,就是指实际的、根本的、持续的、终身的进步和发展。
(2)发展阶段性。教师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应该体现出不同要求和特征,不能企求一蹴而就,一次过关,一步登天。
(3)阶段联系性,即教师品行获得与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或延续关系,不能前后割裂,就事论事。
2、实践性原则
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靠教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感悟。因此,在生态体验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出来。在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实践与体验,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求效果。
3、体验性原则
刘惊铎教授所阐发的“生态体验”是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崭新的教育模式。它关注的是教师的亲身体验,特别是在有情景下的自我体验,突出的是教师的亲历亲为。因此,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应该丰富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资料、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
2、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分析反思。
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素质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4、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认识。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搜集、整理教师培训资源。
2、参研教师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3、以生态体验式班级管理为重要抓手,加强学生的基础品格培养,提升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建设班级团队,形成良好人际氛围,融通类生态关系。制定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凸显民主和谐管理之风。
4、开展体验式的学科教学,力争在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上有所突破。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全面调研学生需求和学习水平,总结和归纳出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的着眼点。
5、开展生态体验式教育,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实践操作环节,即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使教师更新观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增强现代教育理论素养,明确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使教师变革教学行为,能够整合课程理念与课程实施,具有较高地教育科研素质,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养成教育反思习惯,乐于合作研究,实现阶段自主发展目标。
3、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探索出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
4、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参研教师结合班上实际,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回归自然生长、充满智慧挑战、提升生命质量、关注持续发展。
5、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开展体验式的学科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备课,总结和归纳出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的着眼点。即: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问题情景化;问题结论多元化;目标任务层次化。
七、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11年9月——2015年12月。具体安排如下:
1、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调查分析我校教师素质现状及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存查。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实验计划,培训课题组参研教师,认真做好研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5年6月)
(1)按照课题方案组织实施.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交流、研究,并送培主研人员,或请专家对阶段性研究进行总结评估,指导研究工作。
(2)利用生态教育资源对实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实施该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3)组织研究教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构建生态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3、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搜集整理本课题的有关资料,对研究过程、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装订成册。
(2)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科目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3)展示研究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黎杰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环境,提高环境意识,青少年是未来的一代,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许多教育者尝试着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来渗透环境教育,希望通过环保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环保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习惯。而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结合前辈们的研究,发现环境教育不应局限于环保知识的传授,更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让学生参与环保,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感知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良好的环境道德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学会: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在开展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课题研究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有着优美的环境,有着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空气、水…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
例如:通过“呼吸系统”的教学讲解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结合“饮食卫生”、“传染病”讲解水污染与疾病的关系,结合“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教学把有毒物质(如农药DDT等)通过食物链,浓度逐级放大,导致破坏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的道理介绍给学生等等。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问题”,“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与紫外线辐射的危害”,“酸雨及其对环境的破坏”等等。在:“生态平衡”内容中讲述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平衡被破坏成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的历史教训。并告诉学生一些数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排废气量为7万亿立方米,污水排放总量为340亿吨,全国城市大气降尘和颗粒物全超标。一些专家在环境与发展讨论会上呼吁:“救救中国的环境”,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
课题成员们还通过结合我省的环境特点和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了解海南目前的环境状况,使学生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并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环保的认识
让学生走出校园,一方面在大自然中领略自然风光和田园情趣,了解生态平衡,这种感官上的刺激,远比课堂说教效果更立体,更易理解,接受。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参加社会调查,如感受一下周围水资源被污染的程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对此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有时我们还会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做一个评价,提出改善的建议,或者利用休息日的时间,领着他们到社区、车站、学校周围等公众场所参与拣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的行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成为保护环境的一份子。
三、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力度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全社会的人都关注环保,参与环保,而为了推动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自己爱护、保护环境外,也要让自己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有计划地进行宣传;甚至在同学之间,在亲戚朋友中进行口头的宣传。如建议人们尽可能不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白色污染,节约能源,使用菜篮购物等,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对于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敢于出声劝阻,向其明确环保的意义,尽量阻止有人破坏环境。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不仅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环保,也使宣传者更坚定信心,从而形成一股环保的趋势。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来关注。我们生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环保知识,也是中学生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管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文章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管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和对知识技能的直接接触,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有三大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
1.理论结合实践传统教学方式推崇灌输式理念,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也已被运用于教学当中,但这些媒介更多的是充当灌输知识的载体。体验式教学冲破传统牢笼,将实践教学运用于教学当中,如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招聘的学习,体验式教学就会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充当招聘方代表和扮演应聘者,让学生模拟招聘现场进行招聘,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招聘会后请学生代表谈谈心得体会,总结角色扮演中的难处和困惑,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懂得如何运用到实践中。
2.寓教学于“游戏”中体验式教学中就有专门的游戏类教学方法,比如组织行为优化教学中,笔者会用一个制作飞机的游戏来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组织行为优化的含义、作用、益处。该游戏的大概情节是:根据事先印制好的纸张,按要求叠制飞机,首先,将同学先分组,每组就是一个飞机制作车间,并对组员进行职责分工,分工制作,记录员,监督员,质检员等;然后对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制作员制作工序分工进行限制、群体决策等)进行对比试验;规定时间后进行成果检验;最后各组谈心得体会。在游戏中,学生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3.师生共同参与课前,教师要针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往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案,尽可能地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环节,并按照教师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要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各个器官功能来感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现学生在体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的时候可以亲自示范,这样学生更能准确把握理论的实际意义。课后,教师对当天的教学实践应该进行详细总结,不断的改进完善。
二、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性相匹配
1.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上,从学科性质看,管理学是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学科,它既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又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正是这些学科特殊性,使得教师如果要想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迸发创新意识,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不断探索与改革、总结与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不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性体现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性突出表现在体验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强调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
3.现实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要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分析,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急需人才的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急待在各个学科中应运和推广。
文章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管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模式构建
笔者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结合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构建出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运用模式(如图)。升华层提高层基础层真实的企业活动仿真的企业活动模拟的企业活动再现的企业活动管理模拟实验计 算 机模 拟软 件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演讲专题企业实训平台在该模式中,根据管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将知识点划分为三个层面: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层、需要领会掌握的提高层和需要具体运用的升华层。笔者对属于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通过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模拟、再现企业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长久地记住知识点;通过管理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软件等仿真企业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虚拟的企业环境中,领会其中的滋味并有效掌握知识内涵;最后,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专讲亲身讲述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学生亲临现场参观企业或是到具体岗位的实习,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实现知识的升华。
四、管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实施保障
1.对管理学课程教师的要求如何将管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运用于管理学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将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内容紧扣教学大纲体验式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参与环节,对传统的授课时数提出了大大的挑战,课时数严重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所有的内容全部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所以,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必须让教学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捉住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大纲中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点,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后学习的习惯。(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可以采用很多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切忌流于表面形式,光顾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片面注重学生的喜好,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仅耽误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影响教学质量。比如,讲授工作分析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工作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让部分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的工人,让另外的学生去进行调查。这样的方式还只是告诉学生工作分析的步骤,他们并不能够通过这样的简单模拟就掌握工作分析的实质,如何掌握工作分析的精髓,有效的教学方式可能莫过于选择亲临企业现场了。(3)教学案例紧贴现实社会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尽可能紧跟时代步伐、聆听社会脉搏,不要将一些过时的案例搬到教学当中,一方面,落伍的案例因脱离了现实意义而对教学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无法通过该类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学生对过去多年的事件根本就不关心,因而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影响教学效果。
2.学校全方位支持与配合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学校的领导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与配合。(1)政策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是教学课堂纪律的重新界定: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出现学生在上课时间走动、与小组成员讨论、角色扮演属很平常的事,但是这显然有违传统的课堂纪律界定的观点,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就要彻底摒弃学生上课就应该端坐在自己座位的传统观点,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其次,是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定,不要单纯地以学生的卷面分数来判断学生该课程的接受程度,管理学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关于学生对实践部分的掌握程度是很难通过卷面分数体现出来的。(2)资金和设施的支持与配合将体验式教学进行到底,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如聘请专家亲自讲学,往往请一位企业家举行一次讲座,就需要成千上万的费用,其中包括专家的来去交通费用、专家的授课酬劳、专家的食宿安排等。体验式教学中的仿真模拟,需要学校提供一些配套设备,如配备计算机机房、添置与教学相应的教学软件。(3)人员配备与培训支持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设计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的其它能力,而这些均超出了传统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从现有的师资队伍中选择更加合适的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并
文章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甚至派送教师去成功推广体验式教学的兄弟单位学习、借鉴。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自己开发软件等。只有做到以上这些,体验式教学才能成功地运用到管理学课程教学当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昌,马尚才,刘小玲,肖宁.建构主义体验式教学在现代管理类课程中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53-55.[2] 李映霞.管理学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3]王国惠.案例教学及其在管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张英奎,谢秀红,费红艳.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7):33-34.[5]岳广军,李慧静,张德春.浅析管理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2006(4):45-46.[6]邬文兵,吕海军,陈运涛.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6(2):30-31.[7]邓瑾轩,段和军,史烽.关于建立管理学情景模拟实验体系的构想.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8).[8]刘洁,刘冬蕾,岳华.管理学能力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6):44-50.
第三篇: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2、五月份、六月份通过《学校与家长联系卡》和家庭座谈会反馈学生感恩教育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第四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岗前培训是完善教师资格任用制度的需要
《教师资格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第九条规定“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这表明国家对有意进入高校教育教学岗位的人员在思想品德、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在具备条例所要求的条件后,才能获得高校任职资格。因此,各高校明确规定新教师必须参加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在取得各项培训课程合格后,方可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在岗前培训中的成绩和学习表现将记入档案作为考核、奖励、聘任职务等的重要依据。
2.岗前培训是新教师完成角色转换的需要
高校新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三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其他岗位转来的新教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岗前培训是这些高校将聘用的教师转变为高校建设者的重要起始过程,要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使专业素养日益成熟。通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教师可以明确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重角色扮演者,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社会知识、学习方法及做人道理等。新教师通过逐渐熟悉、适应高校环境和文化,明确自身定位,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推动高校的发展。
3.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性的潮流,它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专业化最基本的含义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知识、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和传输、驾驭课堂的基本技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就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起点。
二、高等院校岗前培训的现状
1.岗前培训功利性日益凸显
岗前培训应围绕促进高校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这一根本目的和任务来进行,以此来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及业务素质,即坚持教育性原则,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然而,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参加岗前培训是为了拿到合格证书的观念在青年教师思想上越来越固化,培训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培训主体对岗前培训目的认识越来越扭曲。部分青年教师只是把岗前培训当作晋升的敲门砖,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依然没有体现。
2.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能力培养
目前岗前培训的要求和内容多依照《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进行四门常规课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这些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贫乏,缺乏活力,忽略了新教师的特点,缺乏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难以满足新教师对学校情况、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需求,直接影响了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
3.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很多高校将岗前培训仅视为一项常规工作。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根据新教师的特点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从而使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4.考核方式不全面
培训成效如何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来检测,才能检验出新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采取闭卷方式考核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这种以纯粹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三、紫金学院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组织及实施
1.入职培训的最终目标
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必须明确入职教育的目标,培训计划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一是向新教师传递学院的文化及系统政策;二是改善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完成角色转换;三是促进新教师的个人及专业舒适感;四是满足资格证书及晋升的指令性要求。
2.集中培训的内容及方式
(1)组织集中授课,丰富课程内容。第一,举行开班典礼。为了引起新进教师对岗前培训的充分重视,促进岗前培训的制度化,学院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培训开班仪式,由学院院长主持,介绍学院整体情况,并对学员提出具体要求。新教师刚入职,对学院的校纪校规了解不多,学院职能部门会通过开班典礼对新教师进行人事、教务等方面的制度培训,促进新教师了解作为本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理论性培训。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和学科的知识水平,在这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必须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需要有很强的教育专业素质和技能。学院的岗前培训除了开设四门常规理论课程外,还开办了名师讲坛,邀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介绍教育教学方法,解答新教师在教育技术等各方面的疑惑,促使每名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第三,技能型培训。新教师入职以后,各系、部教研室为每人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负责布置新教师的学习任务并指导其拟定讲课内容、撰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各教研组组织教学督导组试听,并针对课堂效果提出改进性意见。第四,研讨式培训。新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体验与认识,学院通过组织座谈会,并邀请相关专业的优秀老教师参加,通过交流相互分享,讨论在培训过程中碰到的疑难,从而使新教师在切磋后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
(2)规范培训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第一,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为了端正新教师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确保岗前培训的效果,学院还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人事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对岗前培训进行全程监督。按照制度规定,新教师因教学任务不能到课的,须由教研组证明假条,并交由人事部门备案;病假须出具医院证明。旷课超过一定课时者,取消其考试资格。第二,检查新教师教学过关情况。新教师入职一个月后,学院将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考评,主要分为系部考核和学生测评两项,系部考核主要包括检查教案、听课抽检、民主测评等方面,学生测评是采用随机任教班级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测评结果由人事部门汇总,对于未合格的教师,所在系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其进一步提高,学期结束前再进行测评,直到过关。第三,严格岗前培训理论考核。学院按照省师资培训中心要求认真组织岗前培训理论考试,坚决防止和杜绝考试过程中的舞弊现象,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新教师岗前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以新教师能否真正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高校教师为终点。作为高校,应从学院发展的角度给予新教师更多的关怀、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其早日成为高校的教学骨干。
第五篇: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
《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
————转化学生个案分析(王卫)
本人有幸参与了陈经山老师主持的华东七省市教育学会系统“十一五”规划课题《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的研究。淮河流域德育文化能够给我们提供多大研究纵横的舞台呢。在这一研究课题中本人比较关注淮河流域的英雄文化在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从举鼎盖世的项羽、虎门抗英的关天培,到民风凶悍的老百姓。淮河流域的的确确不乏英雄,更不少英雄主义。这是德育实践模式研究好材料。
【案例1】 王汉卿,个性倔强,看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看似较一般同学来得成熟、深刻。但在初中人生观初步形成时期,较多地接触到社会上的阴暗面,并受类似校园小说的负面影响,逐渐滋生了对人生、对社会特别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情绪,认为它扼杀了有个性的人才。进入初二以来,因学习任务的加重,成绩不如人意,思想就越来越偏激。老师、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教育疏导在他眼里却都扭曲成了对他个性的压制,以至与学校、老师、家长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上课似听非听,作业爱做不做。到初二下学期,甚至有了退学倾向了。
进入初二后,王汉卿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想法偏执。老师、家长多次联手,耐心做工作,但始终收效甚微。今年第二学期开学不久,他内心更加压抑、焦虑、烦躁。在后来给我的信中写到:“慢慢地,这种感觉加剧了,以至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校、老师、家长身上,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受害者。上课时,我一个字也听不进;课后,虽然仍和以前一样与同学讲话、玩乐,但这时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时的我在课间与同学玩乐已成为支撑我上学的主要动力。”就这样,迷迷糊糊的日子一直混到了3月2日。
后来本人,用淮河流域的英雄文化与他交流沟通,谈项羽的霸气,谈关天培的英勇,谈老家的同乡许连镳;也谈农村父母抚养他的不易。也许是孩子本身英雄潜质的影响,几次沟通之后孩子渐渐地变了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在他交来的思想认识中,我看到了他心灵的震动:“成绩退步后,我丝毫没有后悔。但淮河儿女的英雄辈出让他感到自惭,这些英雄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我的思绪不再平静,心头升起了一丝暖意,我要有所作为。晚上一直睡不着觉,干脆坐起,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想反复思量,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下决心要改正。尤其在补作业的这几天里,悔恨的感觉从来没有减弱过,反而一天天地增强。趁着补作业的间隙,想着同学们在学校里认真听讲,老师们辛勤耕耘,而自己却在为自己造的孽买单。更重要的是,我舍本逐末,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最适宜学习的时刻,却做出了如此愚蠢、幼稚可笑的行为……至此我已深深忏悔,对于老师、家长,我无以回报,只有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争取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尽管他是自己主动要求进步的,但我们担心他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反复,所以一直密切关注着。果然,几个星期后,以前上课时一些老毛病开始复发。这时,我及时找他谈话,敲敲警钟;任课老师也都经常给他提个醒;同学们鼓励他、督促他。慢慢地,他的心定下来了,行为规范起来了,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期末考试中,竟然考到了班级第五名。
【感想】信息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影响、教育可能比书本知识、老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王某因受到社会上过多的不良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偏差,但同样是淮河流域的英雄文化教育了他、纠正了他,令他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因而,我们现时期的学校德育教育要建构基于历史、现实、社会的开放型活动德育模式,借鉴、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社会,拓展 2 教育时空,以丰厚的地域文化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构筑校内外相互沟通、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2】刘同学是我班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一个同学,入学成绩较好,排班内第六位,期末考试得502分,排班内第4位,平时喜欢问问题,并且一问到底,特别是有关竞赛方面的题目,喜欢看竞赛方面的书籍。
在课堂上,当所授内容是副科或其认为已掌握,则容易开思想小差说话,搞小动作,特别是自习课,搞小动作,说话现象更多,甚至在自习课上打游戏机。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自我中心意识太强,纪律观念,集体观念都比较淡泊,贪小便宜,对值日工作不认真负责,却是应付了事。我从他的小学同学也了解到,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可以,但纪律太差,一次因为在自习课上大声说话,出位,搞小动作,我叫他到办公室谈话,他不去。私下还对同学说:“我学习成绩好,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一种典型的一好摭百丑的思想,也是一种幼稚而又偏颇的思想,以为学习成绩好了,就是一个人才,就是一个好学生。看不到好的标准应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更没有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就应遵守学校纪律的意识。因而认为老师对他的管教是有意为难他,认为侵犯了他的自由,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和集体,自私自利思想严重。
对于这种学生的违纪行为,单靠批评是收不到什么效果的。来到本班后,批评过两次,但收效也不大,没过几天又重犯了,后来,当我了解到过去的情况后,觉得应首先改变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自负观念,才能使其正直改变他的行为。
一天晚自习课上,他用文曲星玩电子游戏,我从后面走到他的身旁,他仍浑然不觉,我没收了文曲星并把他叫到了辅导室,他一副莫然的神态站在那里,似乎对此已司空见惯,无非是一通臭骂。然而,我并没有骂他,我搬了一张椅子叫他坐下,他不情愿地坐下了,我就和他聊了起来,天南地北,问他是不是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从什么时候喜欢的,班上喜欢电子游戏的人多不多,他们都用什么时间去玩等等,也问他 3 学习情况,以及取得过什么成绩,问他现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理想和目标,聊着聊着我与他聊到了项羽,聊到了项羽最后悲惨下场,这都是项羽自负骄傲的结果。
最后我抓住他喜欢来问问题这一点说,你是来问问题最多的一个学生,给我的印象是,你是十分好学而要求上进的学生,因而我很喜欢你来问问题,对你也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但你的古怪行为与你好问这点又是如此的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项羽的骄傲的悲剧打动了他,致此,他流泪了,他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最后说了一句,我错了,从他哭着说出这句话时,我感到了他的心是诚恳的,我鼓励他说,知道自己错了,就应下决心改过来,改过来了,用功搞好学习,我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的一个佼佼者,本来你的成绩就不错,我坚信这点,知道了吗?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感想】 学生违犯了学校纪律,当然要批评教育,批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纠正其错误行为,使其上进,但看法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都应该出于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会选择恰当的方式,使在批评中,学生感到的是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仅仅是指责,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易于错误行为的改正,由于惯性,虽然不一定批评教育一两次就能把其彻底改变,但是,只要出于爱护学生,相信学生一是为不断改进,不断进步的,李明同学后来虽然也还有些说话现象,但已越来越少了,电子游戏可以说再没有见过他玩了,学习也比过去勤奋多了。
【案例3】 2010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在批阅学生周记时,先看到寒在周记中流露出一种极度的伤感,却不愿说出原因,这非同小可!紧接着我又翻阅了同宿舍的其他几位同学的周记,终于在一个同学的周记中了解到了一点情况:“老师,阿寒以为我们都不要她了,您要关心一下,劝劝他”。
对于这种情况,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班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在校住宿,10个人一个宿舍,女孩子在一起,肯定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闹小 4 脾气。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让寒那么难过,舍友那么着急。我必需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分析,还要妥善处理。认真思考许久,我做出如下处理思路:
第一步:分别找她的室友谈心,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找出同宿舍同学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二步: 再找寒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
第三步:利用得到的结论对班上的同学进行教育,同时避免对寒再度造成影响。事情是小菲因为让宏帮忙到水,寒不管,俩人闹别扭,小菲一急跑了出去,宿舍六个人都出去追她,剩下宏一个人,结果造成寒的误解。
【感想】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应重视的便是学生的人际交往,结合陈经山老师的《淮河流域中小学德育实践模式与案例研究》,我让孩子们去比较刘邦与项羽,他们都是江淮流域顶天立地的英雄,结果刘邦成就了大汉的霸业,西楚霸王的伟业胎死腹中。为什么,就是团结、就是宽容、就是爱心,众心齐泰山移。
平时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因此,作为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今后成功地走向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关系是学生们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过程,通过这次事件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做为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应了解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 5 区或障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事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宿舍之内,我们该怎样做?》
寒的舍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要善良和富有爱心,这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只有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人最终才会是真正幸福的,当你关爱他人时,你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乐与动力。其次,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欺凌弱者。不能只考虑自己,不能自私,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再次,要学会宽容,要拥有宽广的胸襟,不能过于敏感,不要斤斤计较。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不要在微小细节上老是影响情绪,分散精力,失去来学校学习的根本目标。最后,要学会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学会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小家,利用集体的温暖来让每个同学都能健康快乐地发展。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
只要用“心”执著地去爱那些学生,就能开垦出一片学子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只要以爱心相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以无私的爱心给他们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健康成长。
只有用真诚的爱心,才能敲开学生们那扇禁闭的心扉之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真心,用我们的热情,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眼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