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法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3 22:0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教学法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教学法教案(范文)》。

第一篇:中小学教学法教案(范文)

A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Look Carefully and Learn Students description: Grade 2 in Junior School

Teaching objectives: A.Knowledge aims: 1.To get familiar with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 2..To know the grammar: the Relative Clause B.Ability aims: 1.To understand the whole text and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To use the the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3.To learn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develop the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skills C Emotion aims: Look and observe carefully when learning something.Key points: 1.Words: mix, suck 2.Phrases: to bring out, to fill…with… / to be filled with, to hold up, to dip…into… 3.Sentence: The finger I put into my mouth was not the one I had dipped into the cup.Difficult points:

1.The phrase: to fill sth.with sth/ to be filled with

2.The relative clause: The finger I put into my mouth was not the one I had dipped into the cup.Teaching aids: Tape 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PPT

Teaching procedures: 1.Warm-up 1)Greeting 2)Revision 2.Presentation 1)Lead in.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Do you like chemistry? Who’s your chemistry teacher? Have you ever done an experiment?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when you are doing an experiment?

Draw a picture of a man and say “ This is Paul’s chemistry teacher.” Help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teacher by looking at the picture, “He’s a little man with thick glasses.His classes a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His lessons were 1

not easily forgotten.” Bring out three bottles and say “Now let’s come to his chemistry class.…”

2)Present the whole text and the key points.a.Ask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for the 1st time(or ask the 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with their textbooks closed)and answer:

Is Paul’s first chemistry teacher interesting? What did Paul learn from him? b.Ask the Ss to read it for the 2nd time and answer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What were the three bottles filled with? What did the teacher do while the students were watching quietly?

How did the students feel about the mixture? c.Ask the Ss to read it for the 3rd time and and underlin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d.Explain the new words and grammar points in context Show the students a list of sentences by a projector or a computer.Ask the students to put the sentences into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These sentences include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text.Explain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again while discussing their answers.Compare the two sentences: One was filled with petrol.He then filled a cup with some of the petrol.Explain the difficult sentence “The finger I put into my mouth was not the one I had dipped into the cup.” by doing the action.3.Practice 1)Do some actio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speak out the right words or phrases.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ask them to do the same activity.2)Have a group competition.Choose a student from each group and ask him to come to the front.The other students speak out the key words or phrases and the student should do the right action.3)Do som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s to help the students grasp the two difficult points.4)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4.Production

1.Group discussion: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looking carefully as a chemistry student.Help the students to think whether they should do the same in other classes and in their daily life.2.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looking carefully.5.Homework 1)2)Read the text.Form groups and act out the text.This teaching plan is just for your reference.You can use a different form as you like, bu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spelling and your handwriting.Try to make your plan look clear, fluent and nice.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与水平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推进的模式,以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仍以传统教育思想及观念指导自己,仍以传统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教授知识,这种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的教学方法必然被淘汰。因而新教材各部分内容都是从完成某个任务着手,提出问题或目标,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教师示范操作或阅读课文完成任务掌握所学知识,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教师要彻底丢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好新教材和计算机多媒体,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上的主动者,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教师的讲解示范要做到既要生动形象又要通俗易懂,示范动作要慢,一定要让学生看得清。

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某一任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要马上指出其错误,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实验,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找出问题原因。

3、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马上可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

4、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借助CAI和软件嵌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关键是合适的课件和软件,如指法训练、鼠标练习等。也可尝试使用市面上使用的教学演示光盘。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代教学就是致力于包括智力发展在内的学生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提高的教学,其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功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然后再讲授本课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快感。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为主,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信息技术课中我们的目的是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引导学生找方法,发现方法,千万不要把他们的思维框死在一条思路路上。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更新,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的更新,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其内容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具有促进思想潜能开发的作用。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深思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去设想,只有让学生大胆去设想,主动去探索,才能萌发出创新的意识。因此,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巧设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性,营造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主动创新。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由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手中的“专利”,变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手中的“武器”。只有这样,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教育才能更快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然,个人看法可能失之肤浅,期抛砖引玉——大家来共同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让我们来共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奋斗!

第三篇:中小学语文教学法

 语文教学是一门直接指导语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应用理论学科。

 语文教学特点:a.强烈的理论性。b.鲜明的实践性。c.边缘性、综合性。 教学能力:a驾驭教材的能力b 组织教学的能力c活用教法的能力d观察对象的能力e教学应变的能力f作业处理的能力g检测效果的能力

 语感:人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有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涉及方面:语音,语气,语体,语境,通畅,分寸,情味,形象,标点,节奏等方面。

 语感两大途径:理性途径与感性途径。

理性途径:包括传授语文知识,分析讲解范文句段篇的思想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 默读思考等。

感性途径:主要是朗读背诵体味范文书写抄写默写等。

 学生学法:a默读b听讲c笔记d朗读与背诵e书面作业 f思考与研究g讲(会讲话、会发言、会讨论、会讲故事、会演讲等)h综合方面(会复习、会记忆、会找出和改正自己语文学习中的错误等)

 老师教法:a口头讲授法b组织法e板书法f形象显示法

 语言: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支配。

言语:是个人对语言的运用的结果,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语言、言语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教师基本能力:a.驾驭教材的能力。b.组织教学的能力。c.活用教法的能力。d.观察对象的能力。e.教学应变能力。f.作业处理的能力。g.综合测评能力。

 “教读法”的宗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用潘风湘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教学生会读书,教学生会写字”。

 潘凤湘老师八步教读法:默读课文;查疑难字;小小组朗读;学生个人写作分析草稿;小小组讨论课文;

听老师分析;个人正式写出课文分析;写读书笔记和背诵课文。

 听记答题作用: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 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因此它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习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作文的专门能力:观察、积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方式方法利用;修改。 阅读能力构成:认读能力—前提和基础;理解能力—核心和关键;鉴赏能力—高水平标志;记忆能力—积累的手段;迁移能力—发展与深化。以上六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是基础与大厦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 导语含义:讲授新课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具体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段3分钟左右的开场白。导语作用:导语设计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导语设计应注意:a要与教材紧密联系b要能激发学生兴趣c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 d要具有简洁的特点e要注重正确的思想性

 板书含义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用: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笔记能力的提高;有次序的板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概括能力;板书还有一种作用就是使教师右可能巡视指导。

 板书要求:a要有目的性和科学性b要有条理性和灵活性c要体现出集中性和简洁性d要有启发性和艺术性 

板书常用的形式:a纲要式b归

纳式c对比式d层进式e图解式f表格式

义务教育的课程性质: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语文能力:为了顺利地完成语文方面的活动,而在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固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过程指的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范文及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从而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

九年义务教学语文课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的基本特点。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已出现过的)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运用和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能使写作更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因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类型:直接联想、间接联想(方式:直接式、引发式)作用:从更具体的比较中看清事情的本质;从更全面的角度概括事物的规律;从更深的层面体会人生真谛。类型: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达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

创造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

 素质:基本义,原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天资。认同义,素质的概念泛化为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素质教育的含义及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 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品德素质(政治品德;思想品德;道德品德。);心理素质(高尚的志趣、坚定的意志、正确的荣辱观、以及刻苦坦率俭朴开朗严谨等品质。);劳动素质(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智能素质(包括相应的文化素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观察想象思维研究等能力、初步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健全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掌握健身技能,养成卫生习惯,发育正常,头脑能够自如地综合运用。) 思维品质的训练及相关问题: 五种品质及侧重:a独立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有己见(最为必须);b深刻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尤应侧重);c灵活性:多角度,多渠道,由此及彼;d条理性:时间,空间,逻辑(首应侧重);e敏捷性:能快速,会变通

 形式(语言)和内容(思维)的关系:语文立科的对象是语言(言语)。人类语言的根本矛盾是语言与思维这一对矛盾;言语与思维的矛盾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形式(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等)和语言与思维的内容(即‘文’和‘道’的关系。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总而言之,语言与思维的矛盾其实就是形式与内容(即言语形成与言语内容)的矛盾。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最高的境界。但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二者的侧重在不同的领域会有所不同。在哲学、文学、文章学和社会公用的评价方面,内容是二者的主要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为内容服务。而语言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语文科的主要方面是“语言”“言语”“形式”。因此,语文教学中,内容与形式二者的侧重需要具体对待。内容为内在,形式为外在。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应该是侧重形式兼顾内容,但并

不是主张形式主义,而是主张打好基础。例如:学生表现出的欠缺;教学

中侧重的方面;评价中给分的比例;学生习作与作家作品评价是的不同。 鉴赏能力方面(从内容、形式、风格分析): a对文章内容的鉴赏:文章内容是否反映了生活本质,反映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情形如何。鉴赏时要由表及里,避免以偏概全,切不可将自己的看法硬说成是作品的实际。

b对文章形式的鉴赏:文章的形式包括“体裁”'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及方法"等方面。训练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形式对表达内容起的作用。c对文章风格的鉴赏:风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它属于较高层次的,训练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从三方面加以分析、揣摩。(三方面:a就事论事式,只就面对的言语材料找风格。b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找共性中的“个性”。c将这个作者的作品同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看清这个作者的风格。)例如:余光中《乡愁》的鉴赏。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局势工整、用此朴素、亲切感人;时空推移转换;用词精准形象;比喻贴切;虚实结合对应具体、以实写虚;现实主义手法。 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关系是侧重形式 兼顾内容,理由是什么?

理由:a.学生表现出的欠缺(请假条格式不正确)b.教学中侧重的方面 c.评价中的给分比例 d.学生习作与作家作品评价时的不同

理由自己再加几条,言之有理即可。 你认为在中小学教学中有必要“语言文字规范运用”吗?论述(分析现状,怎么进行)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教学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当教学目标明确后,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同一个教学方法有时可以为多种教学目标服务,而同一个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

一、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主要阐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加速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效果。它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最优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教学原则不仅反映了“教”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学”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原则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二)直观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创造性原则

(五)由宏观到微观的原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特点

(一)教学方法概念

关于教学方法的定义,较具代表的观点如下:

(1)凯洛夫: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工作方式。

(2)巴班斯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办法。

(3)斯塔尔: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4)藏原三雪: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指导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和方式。

(5)王策三: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

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6)李秉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7)李如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作策略。

尽管中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这两个基本点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共同决定,这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显而易见。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影响媒介、作用方式、具体步骤、详细要求等都是可**********作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又是检验其优劣的重要指标。另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实质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水平。

(2)耦合性: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在行动上协调一致的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是直接相关的,假如教师长期只使用单一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死板的,这种“迁移”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每种方法都有其长短,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即便在一节信息技术课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常常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并体现出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各种具体方法彼此互相补充,密切配合,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

(4)发展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历来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条件,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实际要求,是值得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常规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各学科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授法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

(1)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

(3)易于教师控制所传递的内容,所授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单位时间的效率高;

(4)不受学生数量上的限制;

(5)可以锻炼教师的多种教学能力。

讲授法的局限在于:

(1)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

(2)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听讲能力;

(4)局限于教材系统性强的内容和较高年级的课堂;

(5)只强调学科知识的结论,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6)易削弱实用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学,影响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实际**********作的能力;

(7)课堂交流与沟通方式单调;

(8)难以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别差异。

讲授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有讲述、讲解两种形式。前者指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生动地描绘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等过程及实验方法与**********作步骤;后者指教师向学生较严密地解释、论证概念、原理、联系等。

讲授法成功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2)内容安排要合乎信息技术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3)语言要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避免照本宣科。

2.交流式教学法

交流式教学法采取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分析调查、实验**********作、设计讨论等多种方式教授新知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思维和合作态度,关心应用并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交流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要求;

(2)阅读、查找资料或通过实验**********作,自学新知识;

(3)开展交流活动,促进能力培养;

(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掌握技能。

交流式教学法在本质上兼具传统的讲授法、现代的探究教学法的合理思想内涵。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看,交流式教学法仍属结论式教学,但这些结论并非由教师直接口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问题的激发和引导下获得。从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运用的过程看,交流式教学法又属过程式教学,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让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3.复习教学法

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学习,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往往复习所支出的时间并不少于首次学习的时间。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与应用技能,但它又不仅仅是起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改造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结构,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同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复习不只是学生的事,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保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活动和接触活动的频度或强度越大,知识结构就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不仅能保持原来的水平,而且会有质的变化。

提及复习教学法,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记忆与遗忘,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是学生把感知的信息,经过理解和经验,以认知的结构形式贮存在大脑里,随时以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建立短时神经联系的过程。而遗忘却与此相反,它是对感知和经过的事物,在大脑中失去保持和不能再现的结果。复习巩固的任务就是使知识牢固地贮存在记忆中。

及时进行一次复习巩固,遗忘的数量就会明显减少。在实际教学中,复习巩固都是多次进行的。但复习的方法更为重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记忆行之有效的条件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强调理解的记忆,即信息的加工,要多途径地输入信息,强调思考。

常规的复习方法主要有新课前的引入复习、边讲课边练习、课后复习、小结性复习、应用理解性复习等。

(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1.媒体演示讲解法

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正是体现这种优势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媒体演示讲解法。这种教学法指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应使用数字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矢量图形、波形声音、实际**********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视、听觉最大强度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作技能,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运用媒体演示讲解法的基本要求:

(1)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或听清楚演示的对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

(2)在演示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作过程,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抓住本质与内在联系;

(3)演示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与过程,增强演示讲解的效果;

(4)通过演示与讲解的有机配合,不使学生停留在事物与过程的表面,而是尽快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理解**********作原理;

(5)媒体的演示要适时、适当,媒体的选择应该围绕着教学知识进行。

2.实践仿效教学法

建立关键词表达式,如何缩小查询范围等,教师在实践中,已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实践仿效教学法具有内在的教育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3.发现(探究)教学法

发现(探究)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实际上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把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其基本过程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创设出情境,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范围。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对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共同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并将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决

步骤。

在发现(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的讨论交流。为了体现讨论的必要性,必须正确把握讨论的内容。一般说来,当知识内容可以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时,当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却未能得到解决方案时,当教材出现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当一个问题可以从多渠道进行解决时,适时的讨论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需求驱动教学法

需求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主张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永恒的构造过程,主体(学生)是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的中心,导致形成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同化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因此,需求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出这些需求与目标的关系,设计从需求出发以至到达教学目标的各项任务,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根据不同层次信息处理的要求,以需求案例串接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调整、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支持需求驱动的学习与协作式探索。让学生在应用学习中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拓宽继续学习的知识面。

第五篇:中小学英语教学法若干问题探讨

中小学英语教学法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许嘉英 创建者: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03-11-06 浏览次数:552

关闭窗口

不论是将已有知识传播给学生,抑或是将某种技能、技巧教给学生,都离不开一种在教学意图和最终结果之间起中介、联系作用的手段,即适当的教学方法。不难设想,在外语教学中,再好的教案设计、施教意图,如果缺少使之具体化、操作化的方法,也只能是徒具形式的空想。由此可见,教学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学事物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马克思指出,“为了把握事物,就必须把握中介。”①因此,从教育学“中介”范畴的高度,探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深化外语教学法研究、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所谓教学法,通常包括教学路径、教学模式和教学具体方法与技巧这三大方面。概括地说,运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1)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2)使抽象、繁复的知识体系变得易为学习者所理解、所掌握;(3)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判断一种教学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行之有效的三个指标。对照上述三项指标,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脱节的问题则是显然易见的。归纳起来,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完全由教者自定,而不根据学习者学法的特点制定出来的。中小学的英语学习时数共约900个课时。照理,这对于初步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双基”来说是足够的,但为何往往达不到这一基本要求呢?据笔者听课观察,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教法完全脱离了学习者的学法特点和需要。例如:英语写作训练课,本是一种符号信息和动笔行为的“S-R刺激反应过程”,要求学生运用《大纲》规定掌握的1200-1940个单词中的高频词、500多条短语中的常用句以及200多个典型句型中的基本句型进行动笔练习。但是,笔者发现,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沿用普通文化课中的“讲授法”进行“写作训练”教学,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讲授法,之所以有其生命力,在于它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活动中“讲故事”这种古老的口耳相传的形式②,因此,它的逻辑的严密性、知识链条的组织系统性和随机发挥的生动性常常使听者心旷神怡,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所要学的知识。但英语写作训练这种试误性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却不能用讲授法来进行。原因在于,写作不是一种认知同化行为,而是一种操作习得行为。学生对满堂灌的态度如何呢?根据李春兰所作的“高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喜欢“通过独立练习或阅读来巩固知识”;其次是喜欢小组协同学习、讨论等方法,最不喜欢的就是一言堂、满堂灌③。

2.各种教学法建立在以“多学”为目的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使学生“善学”为目标的基础上,反而加深了学习者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上的处于“两难困境”的情况。

学习者究竟应当获得知识,还是应当获得能力?这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问题。事实上,早期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训练说”就已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笔者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以及“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这两种观点都是偏颇的。一种教学法,只满足于学习者如何多记知识,是远不足取的;而应当有助于学习者养成“善学”、“会用”的本领。海姆斯(Dell.Hymes)说得对:There are rules of use which the rules of syntax are meaningless。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是运用的语言形式正确,合乎语法规则,但句子无意义,这也正是英语练习偏重机械性训练而忽视有意义训练的一个反映。

3.教法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大纲、教材和分数服务,而并未做到为学生学习最优化服务。原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的最优化,就是为了学的最优化。”④ Jin Shibo教授也曾说过:At all times, serious

attention must be paid by the teacher to helping the student work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methods of study ⑤。以“交际法”为例,这种以培养学生自主随机地进行自由对话为目的的方法,实际上,也成为“以巩固既有知识句型为目的”的一种机械的控制操作(controlled drill)方法。表现在:(1)整个操作过程均受教师控制;(2)练习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3)缺少信息沟(information gap);(4)练习中已知内容多。由此可见,不论多么有效的教学方法,一量为分数、教材所束缚,便会失去其有效性和使用的真正意义。

针对我国中小学英语学法运用中的问题,大量介绍、引进了国外有关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和各种最新的英语教学方法。本节将简要地对几种主要流行的教学法及其使用中的得失给予评价与讨论。

在徐方所列举的16种教学法专著和教材中,吴棠等著的《中学英语教学法》,马俊明等编写的《英语教师的艺术》,胡春洞著的《中学英语教学法漫谈》以及李庭芗主编的《英语教学法》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多数著作都一致认为,我国50年代英语教学主要以翻译为主;60年代则开始受结构主义的影响;1978年以后引进听说法(结构法),80年代则倡导功能法。目前较流行的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交际法。

交际法又分机械交际法和亚交际活动。如包括“交际前活动”(pre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和亚交际活动(Quasi-communicative activities)中的“结构操作”(structural drills)。交际法在上述活动中的优点在于:(1)可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2)教学中能够使用一定量的英语;(3)给学生对话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是这些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随机性活动。即如廖晓青所指出的,大多数对话还有“背诵记忆性对话”(perferming-memorised dialogues)。显然,交际法不应停留在这种较低级的机械性对话训练阶段,而应当创造条件向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对话训练阶段过渡。从control向creativity过渡是交际法的根本宗旨。有关

学者提出的“五步过渡法”值得肯定。即从背诵记忆性对话(performing-memorized dialogues)→情境操作(Contextualised drills)→提示性对话(acaued dialogues)→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即席讨论(improvisation)。这种自主性交际法的运用,可以增加“信息沟”⑥,对话并不完全受教师已有安排的控制。

英语语言学家L.G.Alexander正确地指出,“不应鼓励学生犯错误”;而学生错误的多少则同教法在本质上的不足具有密切关系。好的教学法要能够“结合生活创设情境,超越词句传递信息”。因此,语言的教学过程是多维的、动态的、意义丰富的过程。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无法达到教学的全部目标。早期由德国人提出、又由法国人潘洛什(A.pinloche)加以推广的“混合教学法”,目的就是针对单一教法无法适应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弊端而制定的。50年代以前,原苏联学者齐斯嘉柯夫倡导“综合法”,旨在把听、说、读、写等活动结合起来,这同别里严耶夫“自觉实践法”以及美籍意大利专家玛朗、菲基阿罗的“折衷法”(eclectic approach)十分相似。“cluster教学法”追求大尺度、多项目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目标⑦,把基点确立在讨论、表演交际、自觉实践等环节上,怕讲错、怕不合规范从而受到抑制的心理障碍,主要源于使用中的“八少现象”,即简缩形式少,习惯用语少,常用词汇少,省略句少,自然句少,移位现象少,短句少,跳跃少。

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说”,有一个从母语到外语的“心译一编码转换”过程。属于“3P过程”,即属于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运用(production)的综合实践活动。“说”既是learning过程,同时也是一种acquisition(习得)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要使学生说得好,不仅要创设一定的语境(context),而且要使他们处于cued-diologues→role-playing→ improvisation的真实情境中,存在一个从母语到外语的“语际连续体”(Stern所指的,即“continuum”);从听到说是一种“领悟习得”过程。“领悟教学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就持这种观点。

针对阅读与词汇教学的问题,国内外先后推出了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以及自觉对比法等一系列新方法。1984年,威廉(William)和达勒斯(Dallas)两位指出,在阅读中,词汇障碍远比结构障碍要多。但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部分的教学往往采用听的办法加以解决,较少采用视觉教材。按照鲁梅尔哈特(Rumelhert)的观点,在人的接受信息的活动中,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阅读实际上是一个由视觉获得信息和由感悟获得信息的结合过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必须解决好“读前活动(prereading)”、“读中活动(while reading)”和“读后活动(post reading)”三者的关系,以此来培养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在H.P.Grice的语用学基础上,D.Sperber和D.Wilson二位学者曾提出了基于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基础上的“关联理论”⑧。指出人们是根据相互联系的信息去认识事物的,即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寻找话语同语境之间的内有关联无疑具有作用。国内NMET的对话理解题也多依据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制定。

以往的词汇教学,往往割裂词汇同语境之间,即同上下文、短语、篇章之间的相互关联孤立地进行,因而效果较差。按照关联理论,学生学习词汇并不是单独从词汇表的集中朗读开始学习的,而应从词汇的语境处开始学习词汇。例如,在王宗炎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sweet一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词义。例如:a sweet temper中的sweet则具有gentle的意思;而在the sweet smell of roses中,sweel又具有tight pleasant或fragrant的意思。最简单的例子是bank这类词,它即有“岸”又有“银行”两层以上的词义。故需要结合不同的语境来学习。

总之,目前在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国外教学方法,可谓新理论迭出,方法众多。但深察其弊端和不足,最明显有两点:一是生吞活剥,完全照搬国外教法。如保加利亚I.洛札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本适合于特殊儿童和幼小儿童的英语学习,但国内则大量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英语教学中。实践证明,它并未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点是仍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偏重用“语法翻译分析法”,对于象“情景法”、“交

际法”和“功能法”等方法,要么是偶一为之,要么是弃之不用,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们在语言、词法、写作、阅读以及运用等方面获得。

教学法虽说是顺应时代需要产生的,但它同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之间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自从100多年前传教士将圣经翻译成各种文字,逐字逐句推敲,这种时尚就开始渗透于我国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促成了分析和翻译法的兴起。二战时,美国将大批懂外语的青年军人派往国外,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强化人的口语能力。从而使听说法应运而生。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流,交际法诞生了。新的教学法开始从注重外语知识的传播变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法同教材之间也开始由教师完成二者间的联系到事先确立二者间的有机联系。编写原则也尽量体现这方面的特点。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套教材,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英语课本》(初中部分)到1993年共使用了10年。这套教材已经开始将听说法的基础原则贯穿其中。后来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合编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都强调了交际功能与结构相结合的方针。广东省(沿海版)初中英语教材更是注重情境、交际、语法三位一体的编写原则。

进入90年代以来,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更加注重了同现代教学理论的密切结合问题,象“发现一顿悟法”、“纲要信号法”,都直接采用了西方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专家布鲁纳、奥苏贝尔和根舍因的理论成果。外语教学模式的探讨,已经深入到教学哲学的更深层次。归纳出了当代教学模式受经典人本主义(classical humanism)、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以及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三个教学哲学流派影响趋势。

不论是“五步教学”,还是“关联教学”,都不难发现它们已深受现代教学理论影响的趋势,象“活动教学”、“掌握学习”、“新形式训练说”

等理论都为现代外语教学法的更新与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翻译法建立在实质训练说的教学论的基础上,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印欧语文学和机械语言学,讲求实质性、系统性、重语法、字母讲授,忽视发音。直接法仍以教学论和实验心理学的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重视模仿及外语同事物意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却较为忽视母语本身的影响。听说法(结构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重视记忆句型和直观手段的运用,但较少注重语法分析的作用。认知法则直接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心理学以及转换生成语言学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教学策略。交际法的理论来源是社会心理学及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习得的,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以上分析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这一更大尺度的视角之内,因而得出了英语教学法本身难以发现的若干结论性论点。教学法的优劣在于能否达到“学习最优化”这一目标。凡是限制了学生会学、善学能力形成的教法,就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下载中小学教学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教学法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法教案

    仁爱英语七年级(下)Unit5 Topic2 Section A 授课人:081040609谭秋云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学校各种建筑物的生词和其他一些生词:playground, gym, dormi......

    教学法教案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 Teaching Plan: PEP4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 Topic: Is this your skirt? Aim: By the end of the whole uni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

    教学法教案

    Content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eaching different point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S......

    教学法教案

    教学法教案 The Lesson Planning of a Text 班级:09级英本一班学号:014001091024 姓名:许景飞 Singapore may be small, but packs in quite a punch. Only about 655 squ......

    英语教学法教案

    … II. Language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1) the use of "There be…"sentence pattern 2) how to ask other people to do sth politely 3) The use of key words... fewe......

    教学法讲课教案

    Lesson planning 2010级英语师范三班罗妍 *** Back information: Students: 40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rade 2 Lesson duration:45mins Teaching obje......

    无为教学法教案

    无为教学法教案 七年级下册教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地图册:地质出版社 练习册:导学与测评(地质版) 第七章 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汉语教学法教案

    对外汉语综合科教学教案 B0802 1313080220 阮菲 一、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 二、教学内容:课文 A: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B:我的生日是十月十八号,正好是星期六。 A:是吗?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