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 案 是 发 展 的
教·案·是·发·展·的
赵明江
教案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认识规律看教案的发展
认识是渐近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过程。一个新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认识其全部和本质,需要从感知、认知到悉知。教案亦然。一个初始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联系、变化等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刻,有待完善深化。另外,认识角度、测重点的不同与变化都会使教案发生相应改变。对事物的认识体现在过程中,全面、深入、往复的认识过程就是教案的深化发展过程。
二、从教案与教学的关系看教案的发展
教案与教学密切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教案是教学的“全部”但又只是教学的一部分。说它是教学的全部,是它应该作出教学的全面准备;说它是教学的一部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别的因素参与。主要来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发挥、灵活多变、开发拓展等创造性教学以及教学反思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这些“节外生枝”都是教案所不及的。由此看来,教学不仅包括教案,还包括教学中“多出”的部分。教学内容远大于教案内容;教学是对教案的补充、完善、发展、提升。因此,教学不能囿于教案,既涉足其中,又置身其外,站在教学内容、手段、学者、教者角度看待、使用、完善教案。
教案与教学的不同还在于教案主要代表教师的“教”,基本属“一厢情愿”;虽也备了学生,但教案中的学生是设想中的学生,不是教学中活动着、变化着的学生。他们的“学”的思维活动多是教案之外的不确定因素,但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案、教学起很大丰富作用。再,教案虽是教学的依据,但教学是能动发挥过程,并非教案的实况转播或“照图施工”。教案除熟悉、呈现教学内容和某些方面为教学所本外,更多的是起提示、引发、参照和提纲挈领、穿针引线作用。教案永远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
三、从教案、教学等因素与教学生成的函数关系看教案的发展
一个教学生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施)、[键入文字]
老师、学生等构成,且体现在过程中,随情景(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单方面的,比如只局限于教案。
教学生成和多变的教学因素是一种函数关系,过程中的任何因素(变量)都影响着结果(函数)的生成。有一个条件,就有一个结果与之对应;条件不变,结果不变;条件改变,结果也随之改变。因此,条件对结果很重要,为了达到最佳结果,应尽可能在条件上下工夫,致力于条件(变量)的改变、增进。教案是主要变量之一,理当致力其改变。
四、从教学改革、社会发展、科学突飞猛进看教案的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案也在不断演变,由传统具案重知识不重人文,备课重内容不重学生,备知识不备实践,备“教”不备“学”,备口不备手,以及备书本不备手段到对这一切的颠覆。
当今世界,科学主宰一切,科学发展促使教育变革,教案也随之改变。虽在一时间段内,教材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科学的速猛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渗透;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结合;还有教育举证等等都需要吸纳新知识,这些都在快速变化、更新着,这就要求教案作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社会、经济、科学、实践、信息、生活等对教育的要求。随着教育转型,教案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五、从传统知识教育到科学实践(实验)教育看教案的发展
纯传统知识教育逐渐走进历史,科学创新教育即将开辟未来,科学教育的发展,促使教案从知识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从传统教育向科学教育转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案发展的必然。
六、从教案到学案看教案的发展
从“教”到“学”的转变促使着教案向学案转化。教案的发展经历了教案——教学案——学案过程。教学案是教案到学案的过度性教案,是教与学结合的产物。它的好处是教学兼顾、教与学互补,是当前许多老师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比传统教案进了一步。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案。学案站在学生角度具案,是从“教”到“学”的转变。学案把过去颠倒了的主客体颠倒过来,摆正了主客体位置,使教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学案[键入文字]
代表教学发展的方向,是教案发展的必然,是教学上一次根本性变革。
七、从学习培训看教案的发展
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和教师、教材培训是教案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浩如烟海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中广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提高教案质量的方法之一。吸取各家点滴精华,即可汇成江海,从而极大地改变、丰富着亟待改变、丰富的教案。教师的学习培训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师认知水平及教育教学素养,从而改变着教案和教学;教材培训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弥补个体对教材认识的不足和获得新的认知以改进、丰富教案内容。
八、从网络备课看教案的发展。
网络备课走出狭窄的教材和封闭的环境,到广阔的空间吸取更多营养。网上教育教学资源非常全面丰富,可根据具案需要任意摄取,具案人不仅在此圆了教案梦,还能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从中受到启迪。网络教育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科学与动态教育,扩大知识面,增长许多见识,促进全面发展;网络备课具有全面性,先进性和科学性,能紧跟教育教学步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备课为教案具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促进教案发展。
九、从教案在教学中的轮回看教案的发展
前面谈到,教案的另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走过一个教学过程,已经收获了很多,一个不同于初始教案的新教案从中孕育、诞生,再把这个融入“新鲜血液”的教案投放到第二轮教学中去进一步完善、提升。这样一次次轮回翻新推动着教案不断向前走。
十、从教科书配套教案的编写看教案的不足
教科书配套教案基本按知识解析和传统的讲授法编写的,在形式结构上高度格式化,只在教学活动上做了些改变。教科书配套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完美图纸”,只需照图施工就成。整个教学与过程由教案全包了,老师学生均可享受现成,无需深入思考和探索,且给“懒人”以可乘之机。一成不变的格式化教案极易导致格式化教学,它好似一个范,框定思维,束缚手脚,将教学引入设定的圈[键入文字]
子,一旦钻进去,就看不见外面的东西了。因而有碍开发、开放式教学、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此类教案繁琐啰嗦,面面俱到,唯恐不周,且不得要领,若使用不当,容易把活人往死里教,使教学变得重复累赘、枯燥呆板,不利于突出重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
一份“完美”的教案,如教科书配套教案,往往是解决知识问题(编写者解决问题)的高手,但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性学习的高手,因为它太“完美”,完美得没有问题和空间,没有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余地。素质教育应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应为他们留一席思考和探索空间,让他们去填充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教案”。教案是活化的,非模式化的,应由单一性走向多元性。
十一、教案需不断更新
教案不像教材配套教案那样千篇一律,而是灵活多变的,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教案永远处于发展中,需不断更新。教案不更新,教学无长进,教育不发展。条件不变,结果不变。因袭过去,意味着停止不前。笔者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身受其教:有的教案(讲义),就像有的地区的考题,许多年不变。听着来自“十八世纪”的报告,鲜活的生命便在这古老而乏味的宣科中窒息,一代又一代学子被这“发霉”的教学断送。教育,伴随着陈腐的教案枯萎。教案需更新。教案的更新标志着教育的进步。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教育的转变,教案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将和教育一同前行。
教学非常宽广、深远,没有止境;教案也无止境。
[键入文字]
第二篇: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授课教师:唐煜
班级:高三(7)班
时间:2012年10月24日
一、课时:6-1
二、课题: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识记:矛盾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内外因的定义、地位。理解:内外因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阅读材料过程中,掌握信息提取、加工的方法;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讨论学习中感悟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外因共同作用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定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难点:
对立统一;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军事武器发展过程。
提出问题:1.武器发展过程反映了哪两者的关系?(进攻,防守)2.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武器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推动作用)引出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学生预学】:学生预学教材p93,找出哲学中的矛盾的定义。
矛盾的定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即事物自身包含着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依存。不同于逻辑矛盾、生活中的矛盾。
结合图片,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关系包含着:攻守的相互对立(处于军事的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进攻和防守是不相容的,军事胜利只能进攻克服防守,或者防守战胜进攻),也包含着进攻和防守之间相互吸引(进攻必然引起防守,防守源于进攻)、相互依存(进攻和防守不可分离,进攻消除,防守也会解除。没有防守,也不须进攻)。
【课间练习】:结合《练习活动一》,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我们教室里存在的矛盾。各举一例。
教师小结:点评并分析学生的例子,结合ppt总结。活动二: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学生预学】:快速浏览教材p94-95,找出矛盾的两种属性及同一性的两种情形。
1、矛盾的两种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相互排斥(进攻和防守是不相容的,军事胜利只能进攻克服防守,或者防守战胜进攻)
相互对立(处于军事的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有两种情形: a)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子:进攻和防守不可分离,进攻消除,防守也会解除。没有防守,也不须进攻。
b)相互转化:矛盾着的双方,根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进攻方和防守方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美苏争霸期间,核武器的威胁,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使中国在整个世界体系中处于战略防守地位,但是到1967年中国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在整个体系中才具有战略进攻地位。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双方存在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斗争性。矛盾双方又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武器发展史表明就能表明:进攻和防守之间的矛盾,二者这种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联系依存的关系,推动着军事武器的变化、发展。
马克思说:“没有小偷,就没有今天锁的完善。” 【课间练习】:完成《练习活动二》中相关题目。教师小结:结合ppt,在学生判断过程中总结。
活动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学生预学】:阅读教材p96-97,完成《练习活动三》。1.内因:内部矛盾。
(1)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内因引起的,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武器发展过程(以我国成功研制出核武器为例)中的内因是什么?——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2)为什么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首先,内因决定事物变化的性质和方向
试想:我国能不能研制出核武器是由什么决定的? 其次,内因决定事物变化、发展进程的速度
试想: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中国经历了3年,法国经历了8年,为什么存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
再次,内因决定事物变化所需的外部条件 试想:
2.外因:外部矛盾
1)事物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外因是什么?——别国的核威胁 2)怎样理解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 首先,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
试想:如果世界至今没有核武器存在,中国是否需要研制核武器? 其次,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试想: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只经历了3年,原因是什么?——美苏拥有了核武器(外因)并且对中国造成了威胁,起了加速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外因作用再大,也必须有内因,决不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发生作用。
美苏的核威胁(外因)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不断攻克难题,提高科技水平,自主研发(内因),从而成功研发出核武器(起作用)。4)总结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课间练习】:学生辨析名师出高徒,给出立场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一个人能否成功,在于他自身,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外界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配合上外界的帮助,才能早日成才。此观点肯定了外因的作用,忽略了内因的作用,所以是片面的。
(三)授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需要大家掌握重点的有:矛盾的定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内外因的关系。
(四)课堂巩固:
此环节穿插于各部分教学中。
七、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p96“相关链接”,加深对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理解;完成P98“操作平台”。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教师: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究矛盾的两个属性,首先来一起看漫画,并回答两个问题。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8页,阅读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同一属性。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教师引导: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这点来看,矛盾是不是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呢?很明显,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接下来学习矛盾的另一个属性,那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图片“贫富”、“和平与战争”“胖瘦”
教师:大家看这几组图片,在加上前面让大家所举的认为是矛盾的例子,可以知道这些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教师引导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哲学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了解了两者的关系,大家把课本打开到69页,思考探究:(1)史伯和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最关键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用联系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教师:在刚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记下的同学们举得例子,现在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都涉及到哪些领域?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可以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的矛盾来总结)。(如果不够丰富,教师可以再举例引导)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例如,石头和鸡蛋,只有他们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有关系,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情景导入: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莱布尼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相同的树叶”观点。
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悟呢?(引导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引导学生从相同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从不同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设计情境:多媒体播放图片:不同的叶子、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花、一个人的成长照片、西部地区地大物博等图片。
教师:这几组图片反映出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导入矛盾特殊性的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图片中的不同的叶子、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花,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生活和学习上所需要解决的矛盾也各不相同。教师: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大家现在把课本打开到70页,阅读探究活动,思考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待会请同学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入乡随俗”、“因材施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教师:请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漫画“吃水果”。(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去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便让他的儿子去买。他儿子给他买来了苹果,他摇头不吃;买来了葡萄,他也摇头不吃;买来了香蕉,他还是不吃。买来了绦子、波罗、梨等他仍然不吃,并生气地对他的儿子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能给我买这些呢?”他的儿子无奈地说:“市场上就有这些水果,你到底要吃什么?”)
教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病人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共同探究:阅读课本71页探究,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理解的几个误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no)(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no)(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no)(4)就具体事物而言,有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有的具有矛盾的特殊性(no)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教师: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方法都是正确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学生能够回答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即可)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课堂练习1.材料: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成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问题一:江总书记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问题二:“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第四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五篇: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教案
第三单元 振兴中华 笑迎挑战
3.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第一课时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知道: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教学重点: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教学难点:
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先看两张图片,看到它们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它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投影展示:打结手枪、和平鸽)学生回答
师:(结合图片,逐个分析)打结的手枪寓意着人类制止战争,捍卫和平的决心,和平鸽象征着和平,那么这两幅图片都表达了同一个内容,那就是和平。那么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和平问题”。
授新课:
一、和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从下面的短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东西?看到它们你有哪些感悟?
(投影播放《和平时代》)
师引导:这里面你都看到了哪些场景?哪些镜头? 放风筝——人们很快乐的生活 小女孩荡秋千——欢乐的童年
几个老人下象棋,和平鸽在天上飞舞,北京奥运,观看喜剧表演。
那么从这些场景中,都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啊?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是什么?
-1-这些都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的一种欢乐、幸福、安宁、和谐,那么这种欢乐、和谐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和平。由此,我们得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和平问题
(投影展示:和平问题的含义)
1、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师:和平环境给人类带来了欢乐与和谐,而人类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短短的三百多年是处于和平的状态,那么人们为什么都向往和平呢? 从自身、国家两个角度来看,或者反过来,不和平会怎么样呢?(讨论为什么人类都向往和平?)学生发言,阐述观点。
师: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投影展示: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看图片)
过渡语: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那么,是哪些因素引发了战争,影响了人类的和平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回答)
师:影响和平的因素还很多,那么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投影展示:影响和平的因素)
2、影响和平的因素
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 ② 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
③ 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 ③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师:从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影响和平的因素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世界人民仍然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引发战争的因素仍然存在,那战争给我们人类都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个短片,从下面的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内容?想到了哪些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留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后果?(投影展示:战争视频)(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引导:几个图片引导:
(投影:战争带来什么?(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发展受阻、生命财产损失、经济落后„„)
师:从战争的后果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争阻碍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和平则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和平的同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更好的-2-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发展的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说出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展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的图片和数据)
师引导:孩子眼中充满了一种渴望,渴望什么?等。
师引导:人们在和平的今天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样?那就是要发展经济。(学生回答)
师:这一组组图片和数据是触目惊心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下面就请大家来看发展问题的含义:(投影展示:发展问题的含义)
二、发展问题
1、含义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师:下面请同学们看材料
(投影展示:发展问题面面观的材料)师描述材料,提问:哪些原因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状态?结合我们国家说明
(学生讨论后回答)
(投影:殖民统治的历史、沉重的外债、科技落后、人口压力、战争战乱„„)
师:以上是造成发展问题的诸多因素,归根到底,造成发展问题的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落后、贫穷、债务的影响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师:下面请大家再看一段材料(投影展示:材料)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能不能看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投影展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三、和平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②各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课堂小结: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方式进行。(投影展示)
课堂练习:可以进行材料分析巩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出示材料设问:以上材
-3-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阅读与感悟部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及提升:翻阅教材P70—71,看看漫画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图一: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图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或发展对和平的影响;图三:当今世界很不安宁;图四:新时期霸权主义有新的表现,披上了隐蔽的外衣,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漫长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