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说课手稿

时间:2019-05-13 22:1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说课手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说课手稿》。

第一篇:《毛概》说课手稿

说课手稿

一、课程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概论课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大学生系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特别是让学生真正掌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科学真理,使学生真正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设计理念

(1)设计理念:1+3+3+3 一个中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究中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三大模块:课程内容处理

按照知识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尽可能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企业身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企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缩小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序号 课程模块名称

学时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及精髓(总论)10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 思想体系)8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46 合计 64 三大课堂:以理论探究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参观实践、校园文化为主的第二课堂和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第三课堂。三大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计划设计并开展 “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特色和创新。

1、围绕一个教学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讲清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阐明三条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4、构建四个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后辅导答疑教学

5、突出五大教材内容:总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证

(三)教学安排

(一)总论(10学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8学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学时)

(二)毛泽东思想体系(8学时)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学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学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6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4学时)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学时)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4学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学时)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4学时)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学时)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学时)

3、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学时)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4学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4学时)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概论课的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十分明显。要保证坚定不移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的头脑,就得切实把握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认清我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采取启发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牢固的政治信念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采取启发参与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启发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分析和解解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参与式教学模式能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概论课中,启发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讨论试教学法、主题发言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形式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时效性

1、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转变,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加以表格、精美的图片、截取相关纪录片、理论片、故事片、革命歌曲等等来辅助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能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利用网络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强化理论教学成果

网络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这方面,我计划通过建立班级QQ群或者加入学生班级QQ群,将概论课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和其他参考资料等内容通过QQ群与学生交流,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自学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理论学习(课内学习)考核+平时表现(课外学习)考核两种方式,两部分的比例为: 课程考核成绩=理论学习考核成绩(70%)+平时表现成绩(30%)

五、教学效果

预计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教学效果

1、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较好提升。

2、学校学风好转。

3、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提高学生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实践热情。

六、课程特色

1、力求完善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并把他打造成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2、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实施“重点突出,拓宽内容,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

3、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认识。

七、课程建设构想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参与式教学模式(讨论试教学法、主题发言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解方式,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强调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主张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程内容中理论比较抽象或内容离现实比较久远的问题进行形象化教学,设计了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理论认识和教学意识。

4、用心设计课后作业思考题并认真评讲。通过设计课后作业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学习,通过评讲,使学会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八、参考资料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刘文娟 徐刚编著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张文化编 《邓小平理论与深圳实践》,俞仲文主编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第二篇:通讯稿概说

通讯稿概说

名师讲座通讯稿模板:

标题

**年**月**日几点,我院“名师讲座”系列活动在***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为我院师生进行主题为“如何写法学论文”的讲座。***(领导)和各级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主持。

这一段主要是简要地介绍讲座的主要内容、观点和精彩突出的地方(例如有些教授讲的方式或是语言很精彩,博得众人的掌声的,可以在这一段简略提一下)。最后,***作了总结(没有作总结的可不写),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这一段可介绍一下主讲人(注意,简略始终,篇幅不可太长)/或是总结一下本次讲座的积极意义

例文: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

晋藩莅临我院讲学

12月19日下午3:00,我院“名师讲座”系列活动在院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晋藩为我院师生进行题为“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变迁的感悟”的讲座。张晋藩教授的夫人、我院院长崔卓兰、副院长王涛、副院长张永忠、党委书记江乐忠、法制史教授马聪和各级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崔卓兰主持。

张晋藩结合自己从事法制史研究的亲身经历,用渊博的知识,按时间顺序详尽且有条理地向我院师生介绍了我国法制史的曲折发展历程。张晋藩还谈了他个人关于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一些感悟,并提出要尊重并弘扬我国的法文化传统,展示我国法制文明的价值。演讲结束后,张晋藩还详尽地回答了我院学生提出的法制史相关问题。最后,崔卓兰院长根据个人感想作了深切的总结,讲座圆满。

张晋藩是我国著名法学家,193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经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著有:《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法律史论》、《法史鉴略》、《法律制度》等。主编多种法制史教材及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有些专著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通用模板:

标题

**年**月**日几点,***活动在***举行。***(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如果是领导主持的则写明***主持(学生主持的不要写)。***为本次活动致辞,用一句话总结领导的讲话。

简要描述一下活动场面,如是比赛类的活动一定要重点写明最终成绩(校级以上的活动则写清楚我们法学院获得成绩)

本次活动圆满成功。总结一下活动的意义

写通讯稿的几个要点:

一、一般而言,通讯稿分三到四段些,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字数可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像名师讲座的通讯稿则是500字左右,活动类的要突出活动场面的,篇幅可稍长一些。

二、第一段一开始就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出席的领导,所以,写通讯稿的同学要注意收集信息,实在是不知道的话,可早活动结束后问主持人拿主持稿,但名师讲座一般没有主持稿的)、活动主题。

三、写领导头衔和姓名是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一般不拆分的头衔拆分开来,如:党委书记江乐忠,而不是党委江乐忠书记,一般而言是头衔+姓名,但不要一概而论,教授老师等可以放到姓名的后面,书写的时候要仔细斟琢。还有注意不要吧领导的姓名写错。

四、通讯稿是给大多数人看的,所以写的时候要多些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问题,不能太主观,尽可能地做到客观。

五、写通讯稿时一定要注意收集信息,当收集信息有困难是一定要及时地想办法解决,不要心存侥幸地想着时候补救。

第三篇:通告概说

一、概说

通告是属于周知性的文种之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和周知的事项的文件。通告与布告、公告都同属于周知性公文,但它们之间相比还有其特点。通告所宣告的事项多属于专业性或业务性的,多涉及公安、交通、金融方面,而布告内容广泛得多,涉及面较广;公告为重大事项的发布。通告适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上级对下级,不相隶属的单位也可使用。它有具体范围和时限性。通告发布的形式较多,可登报,可广播,可张贴。布告以张贴为主,公告多广播、登报。

二、种类

通告从内容上分类,一类为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法规性通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一类为针对某一项工作或专门问题发布的通告。从通告的效用上分,又可分为制约性通告和周知性通告。前者属于在一定范围内,为保证某一项工作的开展与某项活动的进行,而发布的规定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

为确保国际民航班机的运输安全,决定从xxxx年xx月x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用机场,对乘坐国际班机中的中、外籍旅客及其携带的行车物品,实行安全技术检查。

一、严禁将武器、凶器、弹药和易爆、易燃、剧毒、放射性物品以及其他危害飞行安全的危险品带上飞机或夹在行李、货物中托运。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

二、除经特别准许者外,所有旅客及其行李物品,—律进行安全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人身检查。拒绝检查者,不准登机,损失自负。

三、检查中发观旅客携带上述危险物品者,由机场安全检查部门进行处理;对有劫持飞机和其他危害飞行安全嫌疑者,交公安机关审查处理。

特此通告。

xx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语法概说

第一节 语法概说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法的含义、性质、单位和8种句法成分的含义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内容 1.语法的含义。2.语法的性质、单位。

3.句法成分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教学重点

掌握语法的含义、单位和8种句法成分的含义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

句法成分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专指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则。“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则。它具有客观性。

二是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以语言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人们对客观的语法规律的主观认识,具有主观性。

语法的两种含义,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是第一性的,是语法学赖以存在的基础。语法学则是对客观语法规律的反映,它的正确与否最终要接受语法事实的检验。语法学一旦建立起来并被公认,也会反过来对客观语法规律产生一定的限制、引导作用。

对客观存在的同一语法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分歧?由于研究者观点不同,使用材料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各种语法学说常常表现出种种分歧,有的分歧还相当大。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同意见的争论有利于语法现象的描写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学术的发展。

二、语法的性质

(一)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从语言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则是有限的,而材料是无限的。在总结、归纳中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例如:张老师上课。学生听课。张三发短信。李四看电影。„„。我们能说出很多这种结构的句子。这些句子都由主谓两部分构成,是主谓句,谓语都是动词性词语,叫动词谓语句。主谓句和动词谓语句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和概况性。

(二)稳固性

和语音、词汇相比,汉语从古代到现代语法的变化要缓慢得多。词汇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有新事物就有新词,词汇始终在动荡中。语音变化也很大。语法的稳固性体现在它的基本特点很少发生变化,比如从古到今,语序和虚词一直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等等。

语法的变化,无论是新规则的产生,还是旧规则的消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例如,把字句产生发展的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又如古汉语里,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可以直接做谓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后来逐渐变为加“是”字的句型,“陈涉是阳城人”但是直到现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保留古代的格式,可以说“鲁迅,绍兴人”。

语法的稳固性是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客观要求。

(四)民族性

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语法的“异”体现出本民族语言的特点。现代汉语与英语比较语法特点是突出的。宏观上看,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两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词、短语、句子结构基本一致;量词多,语气词丰富等。

学习语法应注意语言的民族特征。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元

把语句划分成大大小小的成分就是语法单位。一般认为,语法单位分为四级,但也有认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坚持四级语法单位的学者多,认为句群不应列为语法单位,应属于篇章问题。

(二)句法成分

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四、为什么要学语法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第五篇:汉字概说

汉字概说

左民安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代表有声语言的,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基础,依赖于语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方块汉字,就是以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一、汉字的创造及其特点

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比如在《路史掸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汉字,“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鲁迅:《门外文谈》)。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关于汉字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也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可是197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以西安半 坡村遗址的距今年代为汉字产生的标志。半坡遗址陈列室的那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彩陶上的花纹是根本不同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 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从这些刻画符号看:第一,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体;第二,有类似笔画的结构; 第三,它们尽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雏形。比如《说文解字》说:“家,居也。”既然是居,那就应该是人居,可是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内有“豕”(猪)呢?难道“家”是养猪的吗?当我们看了半坡村遗址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猪已开始家养了,由此可见,这个“家”字,在 6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2000年以后发展成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

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同位素炭十四(c14)测定半坡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这也正是汉字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表意和标音两大文字体系,而汉字则属于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就是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音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但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从地面上升起太阳,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文字符号可以代表两种语言里的同一个词,而 读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块汉字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很像一个太阳,而古埃及也是用这个文字符号表示太阳,只是读音不同。也正因为表 意文字具有和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所以它就有可能用来代表不同民族的语言,如我们的邻邦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曾经借用汉字作为他们的书面交际工具。

既然说表意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形声字”中的“声”又应怎样解释呢?汉字是可以分为没有标音成分的象形、指事、会意的纯表意字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这两大类。但即使是“形声字”的“声符”本身原来也是一个象形符号。比 如:纹、雲、洋、渔等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是文、云、羊、鱼。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人胸部刻的花纹(即为“祝发文身”的“文”);“云”字就像一 朵白云的形状;“羊”字像羊头;“鱼”字像鱼形。这里的“文”、“云”、“羊”、“鱼”都是象形字,还是与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在我们现行的方块字 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声字,也不妨碍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二、汉字的结构

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是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提起汉字结构,总离不开“六书”之说。所谓“六书”,就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所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这个名称,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细目,始见于西汉刘歆的《七略》。用“六书”分析汉字的结掏,是从汉代古文经学家发端的。

我国历史上关于“六书”的说法很多,但就其名目和名目的次序而言,主要有三家。

第一家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第二家是东汉的郑众。他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第三家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过去的学者,通过对这三家说法的比较,大都采用了许慎的名称,这不仅因为他 对。六书”的名称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解释,同时他还有我国分析研究汉字的第一部专著《说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则大都采用班固的说法。因为汉字是起源于图 画。象形、指事、会意都和图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图画在前;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标音的文字发展规律 的,所以形声字在后;假借则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可见,这种次序的排列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后世大家所公认 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应当说明,“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能认为我们的祖先是依照这六条法则来创造汉字的。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 志>中说,“六书”是。造字之本”。这种说法显然是不严密的。实际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是不能产生新字的,它们仅 是用字之法,和汉字的结构不发生联系。

下面对“六书”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象形。

顾名思义,“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精湛:“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所谓“随体诘诎”,也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如“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悬太空。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当中一 峰突起,周围群岚环抱,颇有一点“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州”字也很有意思: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其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 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诗经》的开卷第一首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州”,就是“雎鸠”在河中栖息繁衍之地。再比如,我们常说,说话提意见都要“有的放矢”,那么这个“矢”为什么当“箭”讲呢?请看甲骨文“矢”字的上部为锋利的箭镞.中为箭杆为搭弦的尾翎。可见“矢”就 是“箭”的象形字。

从以上的字例看,象形的定义和例证是不难理解的。但这里还要说明两点:第一,有人认为象形字有“因形知义,因义知音”的优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个象形字,哪怕是最接近于图画的象形 字.也必须首先通过语言读出音来,才能表达概念。那种“因形知音”的主张,其实质就是把语言和思维割裂开了。第二,既然象形字要符合“画成其物,随体诘 诎”的要求,这种造字法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书写麻烦,而且形体也往往不统一。所以,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象形造字法在各种造字法的比较下越来越趋 于劣势,最后只能被有标音成分的、产字最多的形声法所代替。

(二)指事。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贝;意,„上‟„下‟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可以认识,再细观察就能了解意义,如“上”、“下”二字就是指事字。但是这个定义是相当含混的。清代的著名文字学家王筠说:一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说文释例》对 “指事字”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不过多数人认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标记的一种字。

我们知道,牛马之类都可以用象形体表现出来。可是“甜”的意思又怎样象形呢?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个“甘”字,在甲骨文里就写成口中加一点,表示在舌头上感到甜味的地方,甜字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再比如。在上古要表示树的根,就在“木”(树)的下部加一个“点儿”,这个“点儿”就表明根部所在处成为“本”字。要表示树的梢部,就在“木”的上部 加一个“点儿”,这个“点儿”就表示树梢所在处成为“末”字。可见“本”与“末”的含意正好相反,成语“本末倒置”也正由此而来。

综上所述.“甘”、“本”、“末”等字都是在象形基础上再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另外还有纯符号指事字,比如“上”、“下”在甲骨文中都先画一横线,再 在线上或线下加一个点,横线以上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上面,横线以下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下面。指事字在“六书”中是绝对少数。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字都不需 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物体.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会意来代替。

(三)会意。

许慎给会意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信” 二字就是会意字。再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假若两脚要从水中通过则怎样表现呢?那 就再把“水”加在两脚之间,这就是徒步过水的“涉”字。如果两脚要登高呢?则又把“涉”字的水旁换成“阜”(左阝,即土坡),就成为两脚登山的样子,这又 组成了新的会意字“陟”(zhi志)。如果两脚要从高山上下来又怎么办呢?则又可以把“步”倒过来,脚趾朝下,甲骨文的“降”字就像右面的两只脚从左面的 山坡上下来的样子,这又组成一个新的会意字“降”。由此可见,步、涉、陟、降等都是与脚(止)有关的会意字。

会意字的类型各家说法不一,我认为主要的不过五种:

1.同体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比如“众”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的意思。“森”字,“木多貌”。“惢”(音琐)字,“心疑也”,三心二意怎能不疑?“淼”字,“水大也”,表示水多的意思。

2.异体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这种会意字在整个会意字中占绝对的多数。比如“奠”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太阳落进草丛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休”字,甲骨文的结构左边是“人”,右边是“术”(树),就是会“人依树而息”之意。

3.改变形体会意。

这就是说,一个字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增加笔画、减少笔画或改变形体来表示新的意思。如“穿”字,“家”中空了一半,就是“寂静”的“寂”字的异体字。根据这 种减笔的会意方法,广东人就造了一个方言字“冇”(mao冒),把“有”字里面的两笔挖掉了,表示“没有”的意思。

4.组合解释会意。

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来会意的方法。比如不“上”不。下”为“卡”;上“小”下“大”为“尖”;

四、方、木为“楞”;山、高为“嵩”等。

5.反文倒文会意。

是把一个字或反写或倒写而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反“从”为“比”,反“后”为“司”。再如,甲骨文中画一个人站着即为“大”,而倒过来即为“屰”,也就是“逆”字的本字,是“不顺”的意思。“人”的头朝下当然不顺了。

(四)形声。

“形声”又叫“谐声”。《说文解字》是这样下定义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注解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之声而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不仅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我们知道,象形法或者会意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来表示的。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是鱼的种类 却是成千上万,显然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一个字。再说各种鱼的样子又很相似,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就是用象形字来表示的话,也是难以从字形上一一加以区别的。于 是,就出现了“形声”法。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种类,如“鲤”、“鲫”、“鳝”、“鳗”等。有“形”有“声”,这 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符本来是象形符号,可是由于汉字的不断发展,不仅看不出象形的样子,就连表类属的意义也有不少的改变。比如“豹”是兽类,它与昆虫没有一点 相似之处,但它的形符却是“豸”(zhi志,是没有脚的虫子)。“蝙蝠”是老鼠一类的动物,可是又写成“虫”字旁。“蛟”和龙是同类,可是也加上了“虫” 字边。这是同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一定局限分不开的。

形声字越到后世发展越快,据统计,汉代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形声字7679个,约占总数的80%;宋代的《通志•六书略》,共收字 24235个,其中形声字21,343个,约占总数的88%;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总数的90%。在现 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也占绝对多数。

(五)转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定义不好理解,所以后人各有各的解释。笔者的看法是:所谓“建类 一首”,就是指的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解释。比如在《说文解字》里,“老”与“考”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八 卷上的“老部”。这就是“建类一首”的意思。再从意义上看,许慎的训释是“老,考也”,“考,老也”。这种互相注解就叫“同意相受”。再比如,“绩”与 “缉”属于同一部首“纟”,读音相近,意义也相通,可以互相解释,所以这也是一对转济字。

(六)假借。

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就是说,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词,但在笔下却没有代表它 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表(托事),这就是假借。比如“令”字的本义是“命令”、“号令”等,但因其读音与。县令”之“令”相同,所以 这就可以假借“命令”之“令”为。县令”之“令”。而“长”字的本义是“年长”,但因其读音与“县长”之“长”相同,所以这就可以假借“年长”之“长”为 “县长”之“长”。假借,全取声音相同或相近,与字义毫不相干。以下略举几例:

比如“汝”字,在《说文解字》中说:“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人淮,从水,女声。”可见“汝”字的本义是水名。可是后来这个“汝”字就被假借为第二人 称代词用了,相当于现在的“你”字。如《愚公移山》云:“汝之不惠。”这个第二人称代词的“汝”与原来当水名讲的“汝”在词义上毫无联系,仅仅是读音相同 而已。所以,第二人称代词“汝”,就是个假借字。

“亦”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在“大”字中间的两边各加一个点,《说文解字> 说:“人之臂„亦‟也,从大,像肋腋之形。”从字形上看也很清楚,是站着的一个人,张开两臂,两臂下各有一个点,表示这里就是腋下,所以“亦”字的本义就 是“腋”。但后来“亦”字因为读音关系,被假借为副词用了(当“也”讲),所以只好另外造个“腋”字取代了“亦”字的本义。而当“也”讲的“亦”也就永借 不还了。

“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象鼻形。”这话是对的。“自”,字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形声字“鼻”。而“白”字以后再不当“鼻子”讲了,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

“骄”字足从“马”声“乔”的形声字。在《说文》里说:“马高六尺为骄。”这就是“骄”字的本义。后来因为读音相同,就把“骄”字借过来,当“骄傲”的“骄”用了,所以现在就只用其假借义了。此后,也很少有人知道六尺高的马才叫“骄”了。

假借法的出现,完全废掉了汉字的表意性,这对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压缩汉字的字数有很大的启示。这里需要再说明两点:第一,假借字在上占时代普遍使用,这 与当时的字少有关。在甲骨契文和钟鼎铭文中很多都是假借字,这对后世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很大困难。第二,“本无其字”就能出现假借,但有时在“本有其字”的 情况下也出现假借。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古有假借现象,我们现在就去随便假借。要知道文字有广泛的社会性。如果我们任意乱借(实为写别字),只能损害文字的健 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通过以上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书”是后世人对文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的。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80年的不断挖 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3500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2000个左 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 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 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 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另外也还有“典”字 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于,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很可能早就 腐朽了。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段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 《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卜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观在殷代是根 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 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 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晶。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 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

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an担)是 120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120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 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 许慎说:“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叙》)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汉书•艺 文志》)这些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宣王是周朝的中兴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做到了“内修政事攘夷狄”。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

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子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 用韵文写成的。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而与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个字,石鼓文的写法与小篆的写法相类似。

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说文解字》根据残存的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 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 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大篆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在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这是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的。

《说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体,线条规整,书写美观。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fu浮)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都是李斯的手笔。

(四)隶书。在秦朝初年,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这种草篆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当时的帝王秦始皇却是鼓励人们写隶书的初成字——“草篆”。隶书是由草篆演变而成,那是肯定无疑的。但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为下杜人程邈所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地说隶书是程邈所创,其实这都是一种传说,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奖励的“徒隶”(管狱讼主事的小 官),他决不可能是隶书的创造者。因为字的一种形体,决不是一个人一时所能造出来的。这与文字“决非仓颉一人所造”是一个道理。

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了。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色彩,变成了纯符号性的交际辅助工具。隶书和小篆有何区别,以下作个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从小篆变到隶书:在字形上,变圆形为方形,在 线条上,变弧线为直线,在笔画上,删繁就简。这种变化就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进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飞跃。如果要把汉字的形体分为古今 两大类的话,那么隶书以前叫做“古”,隶书开始而后就叫做“今”。所以“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五)草书。

《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草书是跟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能够初具汉字的 轮廓也就够了,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说,草书是汉“章帝时(公元76年一公元88年)齐相杜度,号善作之。”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草书的形体也决非一 人所造。所谓“章草”,可能是在章帝时开始使用。但是它的创造者仍然是劳动人民,最初的流行也仍然是起于民间。

草书到了后来,简直越草越凶,龙飞凤舞,信笔所之。有些宇除了书写者外,谁都不认识。石梁的《草字汇》,收集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单一个“书”字就有五种写法。到了唐朝,书法家张旭的“狂草”,简直有点像道土画符的样子,确实是一般人所难以欣赏的。

(六)楷书。

楷书是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从笔形上看,基本上就是唐朝张怀所提出来的所谓“永字八法”。一 个“永”字,大体上包括了汉字的八种笔形,用现在的名称说:“侧”就是点,“勒”就是横,“努”就是竖,“超”就是勾(趯,ti惕)。“策”就是挑,“掠”就是长撇,“啄”就是短撇,“磔”就是捺,从“勒‟到“趣”的弯儿就是折。现在汉字的笔形也不过有这八种。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也有人叫它“今隶”。从东汉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七)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它形成于魏晋。《宣和书谱》说:“自隶法扫地,而真(楷)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 则谓之„行草‟。”这话说得比较确切。它说明行书是间于楷书和草书当中的一种形体,虽然笔画连绵,但各字又是独立的,写起来比楷书快,但又比草书好认。因 而从魏晋起直到现在,行书用得最为普遍,最有群众基础。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一个方块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这就给我们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就必须掌握有关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古今字。

《墨子•公输盘》中记述:当墨子斗败了公输盘后,“公输盘不说”。“不说”,这好像是说公输盘斗输后不说话了。这样理解就错了。这里的“不说”就是“不 悦”,是不高兴的意思。可是人们往往认为“悦”字是本来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书写时经常写为“说”罢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须知上古是没有“悦”字的,《说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个“说”字,没有“悦”字,其释义是:“说,释也。”可见“说”才是本字,“悦”是个后起字。所以“说”就是古字,“悦”就是今 字。

为什么会产生古今字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增多。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 四部书不重样的字共用了4466个,东汉《说文解字》也不过9353个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相 当于《说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真可谓”一身兼多职”。比如上古的一个“辟”字就兼有多种职责,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这五个字用。后世人为了减少字的“兼职”现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种表意的形符,以示意义的区别。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 古字,而后世新产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

在古书中,古今字的现象很多。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那就很难读懂古文。以下略举几例:

(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庄子•胠箧》)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啊。

(2)“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太叔跑到共那个地方去了。

(3)“夫晋何厥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那个晋国有什么餍(满足)呢?

(4)“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布帛长短一样,价钱也相似。

(5)“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疬痏勏閒。”(《论语•先进》)

——千乘的小国,夹在大国之间。

以上这些例句中的“知”、“大”、“厭”。“贾”、“閒”等,都是古字,而“智”、“太”、“餍”、“价”、“间”等都是今字。如果有人认为今字才是“本字”,那就错了;如果有人拿今字去更正古字,那就更错了。

从古字变为今字,有的是用古本字作声符,再加上一个形符。如。知”、“厥”、“贾”变为“智”、“餍”、“价”;也有的是改变古本字的形符,如“閒” 变为“间”。我们了解了这些古今字之间的关系,对准确地理解文言的语义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承认文字古今发展的事实,但决不应该厚古薄今,不能认 为只有古字才是正字,而今字是“俗体”或“破体”。有的人常常以所谓写。正字”为借口,偏偏要把“返回”写为“反回”,把“嗜好”写为“耆好”,把“环 境”写为“环竟”,这是很不应该的。

(二)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这种音、义相同而仅写法不同的几个字在文字学上就叫做。异体字”。比如:“熠”与“照”、“并”与“垃”、“睹”与“覩”、“咏”与“辣”、“谕”与“喻”等都是异体字。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鲁迅:《外文 谈))这一多,就很难作到形体划一。同一个概念,由于时间或地区的差异,就可能造出好几个字来。而且这种异体字越古就越多。例如一个“兄”字,在甲骨文中 就有35种写法,一个“贝”字,在金文中就有60种写法。就连一个。窗”字,后世就产生了六个异体字,写作窗、窓、、窻、牎、臆等。这些异体字根本没 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从前有不少人认为只要《说文》中有的,就是正体,《说文》中所没有的就是“俗体”或“变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许慎本人也往往把应该收进《说文>的形体遗漏了。所以宋人徐铉又增加了不少原有的形体。

异体字的类型,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1)形符不同:

涝遍徧、猫貓、堤陧、粘黏、糕餻、唇唇等。

(2)声符不同:筒莆、秸楷、捣播、线線、笋筍、验騐等。

(3)改换意义相近的形符:辉煇、睹覩、径迳、侄迳、铲剷等。

(4)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同:略畧、够夠、群羣、鹅鵞、案桉、惭慙等。

(5)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异体:泪淚、岩巖、奸姦、渺淼等。

异体字多了,自然造成学习上的额外负担和用字上的混乱。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 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比如在以上所举的这些异体字中,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字均为留用字。第二个字均为废除的异体字。比如“遍”、“猫”等均为留 用字;“偏”、“貓”等均为已经废除的异体字。废除异体字是我国文字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精简了字数,便于掌握和使用。

(三)繁简字。

简体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比如《诗经》中的“於”皆写作“于”,汉《吴仲山碑》中的“餘”就写作“余”,《正字通,中的“填”、“聽”俗作“坟”、“听”。凡是所谓“俗体”,都是早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这些“俗体”字尽管曾遭到过扼制,但汉字由繁趋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今天,在 我们正式使用的简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简体字的借用。比如:

“准”(凖)《广韵》“庙”(廟)《字汇》

“双”(雙)《集韵》“恋”(纞)《字汇》

“声”(聲)《正字通》“怜”(憐)隋《董美人碑志铭》

“夹”(夾)汉《曹全碑》“扑”(撲)《集韵》

“宝”(寶)《宝应碑文》“齐”(齊)《正字通》

“尽”(壶)《正字通》“朴”(樸)汉《孔庙碑》

“干”(幹)汉《郑季宣碑》“晒”(曬)《字汇补》

“灶”(竃)《五音集韵》“痒”(癢)《集韵》

“烛”(燭)《字汇》“笔”(筆)北齐《雋敬碑)

“画”(壹)《字汇》“籴”(糴)《干鶈妻嫃禄字书》

“类”(類)《五音篇海》“粜”(糶)《干禄字书》

“纵”(縱)《集韵》“阴”(陰)《字汇补》

“肤”(膚)《广韵》“麦”(麥)汉《西狭颂》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和研究古代文献,不仅需要掌握简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体字,掌握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不至于产生误解。比如《后汉书•丁鸿传)有“干云蔽日”的话。如果把“干”理解为“乾湿”之“乾”的简化字“干”那就错了,因为天上的云不可能有干、湿之分。这里的“干” 字,是“树木参天”的意思,与“干”字繁体字毫无关系。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在词义上本来毫无联系,而仅仅读音相同,但在简化时则采用了笔画少的。如“蒙”与“矇”在词义上大有区别:“愚昧”谓之“蒙”,而“嚎”则有“欺骗”义。后来只是因为读音的关系,才以“蒙”代“矇”了。

第二,有的简化字是借用其繁体字的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天的这个简化字去理解古代 的另外一个字。如今天的简化字“隶”(li力),就是取了繁体字“隸”的一部分,然而“隶”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是一只手抓住了一条尾巴的象形字。许慎 说:“隶,及也。”《玉篇》就把“隶”直接写为“逮”。所以古代的“隶”字也就是今天的“逮”字,若不注意就会弄错。

第三,今天有些简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气”(氣)、“网”(綱)等;有的是占通用字,如“荐”(薦)、“痒”(癢)等;有的是古异体字,如。“礼”(禮)“线”(綫)、“泪”(淚)等。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简化字,只不过是为了书写方便,才选择了其中笔画少的作为今 天的统一使用体。

五、假借字的规律

什么是假借字,在“六书”问题中已作了简要的分析,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假借字到底有些什么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阅读文言文有什么用处。

(一)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假借字主要有两个规律。

1.一个“独立”的字充当了另一个字的声符时,那么这两个字有时是能互相代替的。如:

(1)“(元济)起,听于廷。”(《李愬雪夜人蔡州》)

——元济起床,在庭上细听。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地位很尊贵,但是没有一点功绩;俸禄很优厚,但是没有一点勋劳。

例(1)中的“廷”字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庭”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庭”的假借字了。例(2)中的“奉”字本来也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俸”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俸”的假借字了。

2,两个形声字,由于声旁相同可以互相代替。如: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替天下人倡导,响应的人一定很多。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将军身披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攻打无道,诛灭暴秦。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公输盘变换了九次攻城之法,被墨子九次拒(挡)回去了。

例(1)的“唱”字,例(2)的“被”字,例(3)的“距”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和“倡”、“披”、“拒”等形声字的声符相同,所以“倡”、“披”、“拒”可以假借为“唱”、“被”、“距”。这样的假借现象在古书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从汉字的读音上看,两个字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虽然形体上没有什么联系,有时也可以产生假借现象。如:

(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

——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完了,但墨子的防御之法还多着呢。

(2)“(白骨精)嘴唇往下别。”(《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的嘴唇往下瘪。

(3)“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像你(范进)这个尖嘴猴腮的样子,也该撒泡尿照照自己。

例(1)的“圉”,例(2)的“别”,例(3)的“抛”,是和“御”、“瘪”、“泡”同音(或音近)。所以它们就充当了“御”、“瘪”、“泡”的假借字。

总之,不管从结构上看,还是从读音上看,都离不开音同或音近这条根本原则。如果在读音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字,那它们就不能假借。

怎样才能辨别假借字呢?大概离不开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看上下文的意思,再考虑其读音。如果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讲不通,但从读音上却能与另外一个能讲通意思的字联系起来,这就有可能是假借字。如“弃 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韩非子•五蠢》)这当中的“必”字如果解为“必须”,则根本讲不通。从上下文的意思看,这里的“必”是“尽”的意思;那 么有没有读“必”的音而又有“尽”的意思的字呢?有的。这就是“毕”字。所以“必”在这里就是“毕”的假借字。

第二,利用《玉篇》《类编》《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来辨别假借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立之塗,匠人不顾”的话。这个“塗”字不好解释,一查《康熙字典》就发现其中有“塗通途”一条,“涂”就是“途”的假借字,问题解决了。

由上述可知,我们掌握了假借规律和辨认假借字的方法,对我们讲授古典文学、阅读古代典籍、理解古文的语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要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正确地加以批判继承,就必须掌握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未及升堂,焉能人室?”(全文完)

下载《毛概》说课手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说课手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结课PPT演讲手稿(合集)

    电子商务结课PPT演讲准备资料 1. 什么是H5? 谈到今年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提及一个热词:H5 H5小游戏、H5大翻页,到H5站点、H5营销。那么究竟什么是H5呢? H5 是一个产品名词; HT......

    论文答辩手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xxx,是xx级学前教育本科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论文是在xxx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

    答辩手稿

    论文各位评审老师,上午好!我是10级编导一班的毕延涛,我的论文题目是新媒体语境下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论文是在张成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深深的谢......

    主持人手稿

    主 持 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 这是一个满怀喜悦、收获成功的季节,这是一个播种希望、描绘锦绣的季节。此时此刻,窗外,阳光明媚,秋风送爽;礼堂内,高朋满座,喜......

    主持手稿

    主持手稿{YHJ} 主持:请同学们安静下来,我们的辩论赛将要开始,在比赛之前,请各位将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状态,谢谢合作! 主持:首先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胡洁老师和曾桢老师及到场的各位......

    演讲手稿

    演讲手稿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岗位,创先从我做起》 作为电力企业,要创先,就要创效益;要创效益,就要大刀向“线损”砍去。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不满两......

    讲座手稿

    新课程背景下 识字写字教学的最优化 民主小学 张荷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低年级,中、高年级也同样面临、贯穿着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多识字和写好字的重要......

    讲课手稿范文大全

    一、组织教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诗中都描述了什么?(生)诗词又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呢?[学生汇报]这里的景色是在是太美了,我的心情好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