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Word 文档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课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授课教师:樊伟宁 时间: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班级: 高二(10)班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及结果。
2.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遗传图解。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分析,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2. 通过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及分析,训练学生知识扩展能力和识图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讲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实践观的教育。
2.从基因的分离规律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发现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解决方法]1.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单独分析,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助于理解。
2.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结果的分组讨论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扩展能力和识图能力
3.应用活动的标有基因的染色体模型,演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而自由组合。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的类型:
新课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显示豌豆种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标有Y、y和R、r基因的染色体模型(硬纸板自制)。有关练习题。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 比较归纳法 分组讨论法 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基因分离定律研究的是几对相对性状?分别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上? 2.什么叫相对性状?
3.在F2中基因型的比例是?表现型的比例是?比例如何?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在完成了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后得出的。那么,豌豆的相对性状很多,如果同一植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纯合亲本性状,我们将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放到一起来研究它们杂交后的情况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它是否还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呢?于是,孟德尔就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一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多媒体展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边讲解实验过程,一边提出以下问题:(l)两对相对性状指哪两对?
要求学生弄清相对性状的概念,只有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才叫相对性状。不要把黄与圆,绿与皱当成了相对性状。(2)F1代表现为黄圆一种性状说明什么?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性状的显、隐性。
(3)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新性状有哪些?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多少?为什么?
由孟德尔德的解释,引出下文。(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首先验证:这一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 108 +32=140
黄色:绿色 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强调:
(1)黄和绿、圆和皱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这两对基因又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2)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多媒体展示一边提问:(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2)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大家知道,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这也是为什么F1表现为黄圆的原因,(在银幕上逐条显示)
现在,重要的是F1YyRr会产生些什么类型的配子。
大家知道,配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分开,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可以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且数量相等的配子。即YR、Yr、yR、yr。(讲解同时,教师利用自制的分别标有Y、y和R、r的染色体模型,演示它们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提问:(3)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4)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回答略)随后展示F1→F2的遗传图解,让学生分组讨论P31页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从这个遗传图中可以看出有几种表现型?表现型比例是多少?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每中表现性中有几个是纯合子?
2.在这个遗传图中有几种基因型及其比例?每一种基因型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在这个遗传图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写出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
4.每一种性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小结: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无论是正交换是反交,子一代全部是(即双显性)
2.子一代减数分裂产生4种雌雄配子即YR:Yr:yR:yr 且它们的数量比接近于1:1:1:1 3.F2代 16种结合方式 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 比例9:3:3:1 每一种表现型都只有1个为纯合子
巩固练习:
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
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3)双隐性个体占总数的。
2.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中出现重组性状的个体占总数的3.白色盘状南瓜杂交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为白色盘状,F1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黄盘南瓜有2400个,从理论上推算,所统计的F2种子总数应为多少个?其中白色盘状南瓜有多少个?能稳定遗传的黄盘南瓜有多个?
六、板书(略)
第二篇: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时间:11月10日
一、目标 1.种群的特征
授课班级:高二(20)班
授课人:伏书俊
授课节数:上午第二节课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从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生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引充中阐述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一)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做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
对种群概念的理解①一种群有不同年年龄个体;②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③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④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二)种群特征
种群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人口出生率和死之率是多高!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①种群密度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因此种群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基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例如在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的面积内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
②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点状取样法样方法
等距取样法③动物(活动能力强)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主相等。在标志重捕中技术很重要:
1°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3°标志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概念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
②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它们都将通过影响种群密度这个特征影响种群众数量。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年龄结构概念 ②可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稳定型:出生主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种群幼体比例少而老年个体比例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由于种群密度决定了种群的数量,因此,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③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巩固练习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迁出率
《学习质量测评》P67~P68
第三篇:高二生物公开课教学反思
高二生物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复习课)
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分析本章的考纲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的的复习目标。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组成成分及其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和特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对于重难点突破方面,主要先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梳理基础知识,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使基础知识更牢固;而对于重点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问题所在,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完善。
总得来讲,本节课思路设计比较清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出现了太过重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功能,而对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过于轻描淡写了。
二. 自我反思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并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解题方法思路。本节课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在学生自主讨论中,能让学生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补自己所缺。
经过自我反思和组内教师的评课,这节课堂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作为一堂复习课,知识点的罗列过于细致,特别是讲述生态系统结构方
面的知识,而导致后面能量流动该知识点复习时间不够,出现了头
重脚轻的情况。
2.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学生当堂练习时间不够。
3.复习课应该把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本节课当中由于怕学生知识掌握不
好,出现了不放心把课堂更多交给学生,教师自己讲解还是有点多
了。不能收放自如,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4.本节课学生讨论的情况还不够激烈,教师的感染了,组织力和课堂调控
力还有待提高。
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下:1.要合理利用自己年轻、有精力的契机,认真专研教材课标考纲教学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利用教研的机会接受更多新的教学理念。2.多听课多学习,要在平时的时间多听科组其他老师的课,学习其他老师优秀的地方,适合自己的地方要合理利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体上来讲,本节课我觉得比以往有所进步,通过向其他老师学习,以及这学期以来对教学的尝试,备课的时候更有方向和经验了,但对于复习课应该怎么讲,还是存在经验不足。在备课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地反思总结了自己这堂课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14/1/3
第四篇:生物入侵者教案公开课
《生物入侵者》教案
凤阳县职教中心
周艳
执教班级
八年级(2)班
执教时间
2013年11月23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学会运用;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点 : 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搜集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笔记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老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的历史” 引入生物入侵战争。
教师明确:生物入侵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生物入侵者》,进入这一特殊的“战场”,做一番详细地考察。希望通过此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学会运用;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三、简介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检查预习
1、读一读。
2、根据解释写成语。
五、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外,还讲了哪些内容?
2、学生小组内交流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楚文章内容:
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六、写法探究
1、探究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并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找出文中用有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与说明方法相关的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2)本文所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后,老师板书:列数字---使读者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 举例子---有力支撑观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更加形象可感。)
七、延伸拓展
先多媒体展示课文中介绍到的生物入侵者的图片,然后提问: 你知道的生物入侵者还有哪些?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
(学生再各抒己见,教师最后展示自己搜集的我国的生物入侵者资料---水葫芦、薇甘菊、松材线虫及关于生物入侵的统计资料)
八、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本堂所得;
2、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事理说明文,很好地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文章先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又探究原因,分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再揭示人们的态度;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本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九、布置作业
1、抄写文章中重要的字词;
2、请以“水”、“野生动物”、“森林”、“土地”为对象各拟一则环保话题的公益广告词,每则不超过15个字。作业示例:
1、地球的皮肤,请温柔地呵护。
2、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3、今天不节水,明天无
泪流。
4、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附板书
生物入侵者 梅涛
内容:
概念——危害——途径——态度——措施 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说明语言:准确
生动
第五篇: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实验。
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2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x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xxx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3知识目标
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重点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糖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供能物质,脂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核酸对生命活动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难点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等,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因此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讲清楚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通过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引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并直观演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识虽然简单,但知识繁多、琐碎,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和记忆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教学是一要注意与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核苷酸)区分开,二要区分核酸的不同种类(DNA、RNA),三要区分不同种类核酸的核苷酸,为后面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