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开设校本课程篆刻艺术的意义
浅议开设校本课程篆刻艺术的意义
[摘要]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篆刻艺术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能力,陶冶师生情操,为推进素质教育及学校特色教育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本课程 篆刻艺术 深远意义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其内涵丰富,迄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篆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悠久的传统。它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为让中华民族这株艺术奇葩重放异彩,期冀篆刻艺术之花在校园里盛放,酷爱篆刻的本人于1989在美术教学中成立篆刻兴趣小组中,组织部分学生写篆字、学篆刻。学生都非常喜爱这门艺术,因此决定从小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实施新课改后,每个学校都在探索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经本人向学校极力推荐,篆刻艺术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篆刻艺术教学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绘形——雕刻——欣赏”这一基本过程,这完全符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这些要求。而篆刻又是将书法、文学、雕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对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与促进作用。篆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艺美术,能将美育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同时,篆刻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潜移默化之功。在此,本人就在中小学开设篆刻艺术小本课程的意义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篆刻艺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篆刻艺术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以篆体文字雕刻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读”不懂印章,学习便如无根之木。所以教学篆刻艺术之前先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这是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篆刻课堂上,往往会提供大量感性资料,如:名家篆印图片、书法素材幻灯片、本人篆印实物等等,让学生仔细研读、彼此交流。学生的观察是多角度的、无束缚的,同时又是以主动思考为依托、以“找到最感兴趣的东西”为任务的,于是观察过程就成了积累感性认知、全面理解事物的过程,而当这一过程逐渐叠加时,学生就会练就很强的观察力,也就“读”懂了印章讲究图案的色彩艳丽,字迹的笔锋劲美,进而能依循篆刻之固有规律动手制作。
为方便学生练习,专门印制了3:2的长方形格写字纸,供学生使用。并教给学生刻小篆的口诀“横平竖直,转角弧形;左右对称,上紧下松,字体修长;起笔收笔圆,上下左右顶格。”在熟读口诀的基础上再用PPT演示篆写,对难写字重点放大书写。学生书写过关了,再教篆刻知识。
最初,篆刻课程既无教材,又无教参。育人先育己,三十多年来,系统地自学了《中国书法大字典》、《清人篆隶大字典》、《说文解字》、《篆刻学》、《篆刻艺术》、《怎样刻章》等知识,完成了《篆刻》十多册书法练习,同时还收集了很多与篆刻有关的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系统地编写了校本教材。根据多年的实践发现,教学生篆刻,写好篆书是刻好印章的基础,所以学刻先学篆,这样既合乎篆刻规律又符合学生观察规律。
上课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观察视角以及丰富学生的篆刻素材,可以把平时搜集到的许多美术字、装饰画、漫画甚至墓碑刻字等作为教学资料,把这些有用的东西融入美术教学中,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综合,让学生从中吸取有用的参考价值迁移到篆刻中。为此,本人编写了许多学生易懂易学的教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还采用了“请进来”(请有经验的画师到学校上课)、“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大型活动)等方法,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生活素材。课堂上,要将思想教育、美育欣赏、绘画技巧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思想教育,也经历了技法训练。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艺术的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这一系列教与学的实践过程都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心做事的品质。
二、篆刻艺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会想象才有创造新事物的可能,所以有无穷尽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条件。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如果能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使这一过渡阶段缩短许多。学生在学习篆刻过程中,想象力得到了开发,因为篆刻特别需要有各种立体空间感。如学生在反复观察和揣摩已有的各种印章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寻不同印章之间的共性美,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观察事物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综合运用能力也会随之得以提高。为了开设适合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本人根据不同年段的学习认知特点,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特制订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主要学习书法篆刻艺术的基础知识、书法的技法训练——执笔与运腕、书法的技法训练——用笔、书法的技法训练——笔法、书法技法训练——墨法、汉印的艺术特点赏析、汉印的临摹方法简介、白文铸印的欣赏与临摹、朱文铸印的欣赏与临摹等。第二阶段(七年级到八年级)授课内容为:汉玉印的欣赏与临摹、汉凿印的欣赏与临摹、书法练习与名作欣赏、书法练习与名作欣赏、章法与书法创作练习、篆书书法考核、汉印形式的印章创作方法、创作练习、篆刻考核等。
在这两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本人实践并确立了篆刻教学的课堂结构:欣赏感知美——审美发现美——创造体验美——欣赏升华美。在这个结构中以审美欣赏教育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核心引导学习,以创造和美感体验为目的发展个性。每教学完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各组内交流想法,说见解,互争论。孩子们彼此启发、共同发现,为其未来的想象奠基。
良好的思维习惯、灵活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可以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高。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本人在教篆刻时特别强调让学生的思想不受到陈规的拘限,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富有自己个性的字、画。比如常常组织学生外出画集体画,学生的画各个不同,各有特色,大家相互讨论、分工观摩,指正修改,取长补短。在一次次切磋磨合的过程中,他们想象的翅膀渐渐舒展,以孩子特有的思维想象出新奇的形象,制作出了不少立意较高、构思巧妙又富有童趣的作品。
三、篆刻艺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担任了初中部七、八年级和小学部四至六年级共37个班篆刻校本研究课。随着篆刻艺术校本课程的深入推进,本人能在熟练、规范的演示和板书的基础上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课堂上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思维为辅的教学思想。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本人在课堂中创设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大胆创造。篆刻课是一种心灵的劳动,学生是知识掌握过程中活跃的、兴趣盎然的参与者,篆刻需要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使学生产生愉快感、激动感、情绪振奋感,从而愿意主动参与、主动创造,也培养和强化了学生在篆刻实践过程中学会交流讨论以及动手制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在教学生学习篆刻名字时,本人曾把一千多名学生姓名的篆体字全部查出来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篆刻。强调要眼耳手脑并用,习作时可自由想象,任意发挥。如教刻肖形章,本人先出示一批肖形章作品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凭想象学会画多种形状的简笔画。在此基础上,老师耐心地指导刀锋转折等刀功技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凡课堂上有作品的,立即载入印谱,并发滑石给学生回去继续创新练习。再如教篆书雕刻,本人先让学生观察篆书与我们平常所写字的区别,并思考与之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对篆书有一定的感受,然后再从理论上讲清篆书笔画的规律和特点、书写的方法;接着示范笔画,学生练习等。学生热情高,学得快,而老师则要加强巡堂,仔细察看,掌握火候,在学生遇到困难的节骨眼上及时指导。学生经过动脑动手,理论知识也记得牢,印象也更深刻了。
每学期学生的篆刻优秀作品还会以照片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在校内展出。推行 “重在体验、作品交流、同伴评价、突出个性”的评价方式,“作业即作品”,“成果即成绩”,让学生侧重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学期结束,把学生将作业、作品装订成册,进行全校展示,评比,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学有所成的喜悦反过来更激励学生学习篆刻的上进心。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己去创新篆刻的内容、篆刻字体等等,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篆刻风格,在学习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发展。
四、篆刻艺术能陶冶师生的情操
篆刻艺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陶冶对师生的情操世界有重大的影响。一是让教师理解了校本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篆刻艺术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使学生和谐发展而开发的;篆刻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二是教师有意识向专家型发展。篆刻课程从制定课程开发方案、编写教材、落实授课计划、探索评估方式等都是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潜能,使其体验成功,强化反思意识,从教育实践入手,便捷地进行研究,逐步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三是培养了参与者的合作精神。篆刻课程从方案制订、教材编写、授课交流,都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长此以往,自然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
另外,篆刻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因此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性,教师们要认真学习一些相关的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发的知识;另一方面学习篆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要学习课程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知识。因此,教师内在的品质可以得到陶冶。
通过篆刻艺术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让篆刻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对各种型号的篆刻石材、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在篆刻教学中注重与德育相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失败。有时因一刀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有时因石质太硬,刻刀会划伤手或是将手磨出水泡等,这时,教师相机进行思想教育。在学印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善于思考和提问;又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切磋、交流心得、争取共同进步。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高尚品德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指导学生拟定刻印内容时,注意强调印文内容的思想性。引导他们将一些好的诗文警句入印,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开设篆刻艺术校本课程对学校特色发展起到如虎添翼的关键性作用,让学校收益,教师收益,学生收益。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包头第五十一中学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无穷养料。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在某一领域进行兴趣培养和启蒙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课程设置和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孩子无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涉猎众多的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丧失了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一方面是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单调的人生需要丰富,一方面是许多优秀的文化成了后继无人的“遗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我们知道,人从成为人的那天起,甚至更早,就已经过着群居的生活。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沟通,语言便产生了,并成为人的标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地球村时代,沟通与对话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沟通就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演讲。古往今来,多少能言善辩之士凭着自己的胆识与辩才影响着决策者的决断,甚至是历史的进程。今天,就业压力很大,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你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
可是,纵观当今义务教育,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差,能与别人(特别是陌生人)自然沟通的很少,能发表有影响力的演讲者更是少得可怜。很大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锻炼机会和系统的训练,更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语言素养的缺失必将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育人质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校决定开发校本课程——《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利用我校优良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文化资源、硬件设施,创编教材,设立演讲课,组织演讲研究会,开展系列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条提高演讲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还将此课程与学校的读书工作、德育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相连,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工作。
《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教材由我校中学各年级语文教师为主创编而成,从演讲的意义、经典演讲稿赏析、相关书籍与网站推荐、个性化设置等方面对演讲作了阐述,希望能成为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工具。
当然,此书体例与内容尚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希望全体师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之早日成熟,成为我校特色校本课程。
“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
一、“演讲”校本课程的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演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交际能力和健康的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演讲这种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的魅力,了解其重要性,积累规律性知识。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即兴或撰稿演讲,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演讲、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随着“演讲”校本课程的开设,分年级制定课程开设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1、体现中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则。
2、校本课程开展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3、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校本课程的开展服从学校整体工作的原则。
5、不挤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节校本课程。
三、“演讲”校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演讲的内容
2、演讲的方法和技巧
3、演讲的训练
A练胆:让学生敢于开口演讲
B练嘴:让学生学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演讲,而且讲得明白、动听 C练形:练身、眼、手等,配合语言恰当的表达思想
D练笔: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需要确定主题并围绕主题撰写适合演讲的演讲稿 E练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演讲的需要
F练心: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 G练技:锻炼学生的演讲技巧与各种方式、方法
H练气:培养学生的高雅的气质,形成一定的演讲风格
I练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运用真情实感打动听众的能力
四、演讲训练可分如下几条途径进行:
1、演讲课
按照授课计划与教材内容,每班每周确定一节语文课专门进行演讲知识的系统讲解与训练。
2、课前3分钟演讲
每天上午(下午)预铃前3分钟,采用班内同学轮流演讲、合作小组组内演讲相结合的形式,由教导处安排教务员针对计划安排进行周检查、周通报。
3、班会演讲
为配合班风与学风建设,可利用班会进行主题演讲与辩论。家长会也可由本班同学从各方面进行班级工作总结演讲。实行周整理的形式,系统整理演讲内容,分月将整理的内容刊印并下发各班级作为演讲素材保存使用。
4、国旗下演讲
由德育处具体负责,充分利用国旗下演讲,展示和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结合重大时事,配合德育目标进行演讲,以计划表的形式加以明确,做到主题鲜明、教育意义强,实行周整理的形式,系统整理演讲内容,分月将整理的内容刊印并下发各班级作为演讲素材保存使用。
8、英文演讲
在各级结合英语系列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此项活动以英语教师为主加以落实)
五、“演讲”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评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
教师是开发教材与组织活动的主力军,是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评价。
附:《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素材》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设新闻报道
开设校本课程 学生绽放精彩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北城中心小学在新学期开设了竖笛、篮球、剪纸、书法等校本课程的特色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上课。特色课的开设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多元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同学们收获了知识与技能,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孩子收获成长的快乐。
第四篇: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
第一课 中国篆刻史
一、教材分析
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
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 中国篆刻的历史
四、讲授新课
(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 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 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
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
六、拓展与提高
第二课 篆刻分类
教学目标 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篆刻分类 教学方法
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 2.过程与方法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教学手段
板书、板图、教材图例分析,实物投影辅助教学、学习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叙: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问:同学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印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成绩报告单、发票、书画„„ 问:有谁知道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叙述:
我国的印章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就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字记载事迹,据有关资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则被广泛使用。之后则有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二、讲授新课
叙:印章的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种类与用途也多种多样。简介印章的分类与用途:
(1)封泥: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木片上,再将这些竹木片编联在一起,写好的公文或书信用绳子栓好,为了保密,在绳子结上加一块轻泥,再在泥面上盖印,泥面上出现凹凸的字,人们把这种盖有印的泥称为“封泥”。
(2)古玺:秦代以前的印章称作“玺”,因距今久远称为“古玺”,到汉代只有皇帝、皇后的印章才称“玺”。
(3)秦汉印: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昌盛,印章空前发展起来,多以小篆、缪篆入印,达到了印章艺术历史的高峰,这时期的印章称为“秦汉印”。
(4)官印:此种印区别于私印,印面多用“印”、“章”等文字,多为年俸禄两百石以上的高官所用,汉代流行。
(5)私印:区别于官印的私人用印,印面多为“信印”、“私印”字样,以汉代最为流行。
(6)肖形印:以图像入印的印章。
(7)闲章:从隋唐时期的“闲印”开始,唐太宗有以年号为印文的联珠印“贞观”,印章转入游艺性质并作为艺术作品的补充后,这类印章称为“闲章”。
(8)边款:在印章的边侧刻上作者姓名、制作年月、地点或记叙与印章内容有关的文字,因其位置在印之边壁,称为“边款”。
(9)藏书章:唐太宗曾把联珠印“贞观”盖在御藏书画上,后人效仿,文学家苏东坡有“赵郡苏轼图籍”的印章。明清以后这类印章越来越多,大体分为收藏类、鉴赏类、校订类。
三、欣赏与评价
1、习作展示。
2、评价。
第三课 篆刻欣赏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 教学过程:
一、学生观赏汉印图片,教师指导
二、观看制印材料。
笔墨纸砚
三、学生观赏篆刻实物。
第四课 了解篆刻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
一、导入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二、新授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 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三、建议学习篆刻不是一朝一夕 之功,故一定要有非凡的毅力才行。初学者不易直接操刀,应该循序渐进,必须!先学好篆书,但学习篆书(书法)一定要先学习理论。其次才是执笔,强烈建议找个老师引导,否则极容易走弯路!
第五课 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教学目标
1.了解印章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和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2.了解什么时间学习篆刻。教学重点、难点什么时间学习篆刻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儿童开始学习篆刻的时间而言,以 6~7 岁为宜。因为在这个时候,儿童对文字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且在校课业并不繁重,在学习时间上有保证——盖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新授学生自读。
三、总结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身为奸佞小人,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巨奸大蠹,而篆刻却是一流者,大有人在。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第六课 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印章使用的材质了解印章常用的材料的特性以及适合表现的印章风格。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印章常用的材料。教学难点:分析各种印材所表现的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
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多媒体课件等演示用具。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及名家篆刻作品。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我们从何种艺术创作工具材料是首先必备的。
导入课题:良工巨斧 在刀与石——篆刻的工具与材料
一、古代印章所用印材屏幕展示。
古代用于印章的材料有金、玉、铜、象牙、陶、骨、石等。金属材质的玺印多数是连同印文一起铸造而成统称之为“铸印”。展示:金、玉、铜、石等不同的印章。
师:王冕是第一位用花乳石刻印的人。王冕之后,开篆刻风气的人是文彭。他无意中购得四筐冻石便用来自写自刻所刻印章文字流丽浑朴大气从此冻石便名扬四海。
二、学习篆刻用到的工具材料 屏幕展示一组篆刻用的工具材料。
1、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通常选用平口刀。
2、笔、墨、砚,准备一到两支小狼豪笔用来摹印、起稿和拓边款时蘸清水。
3、砂纸、镜子、刷子、拓包
4、印石
印石品种繁多,各个产地的石质差别很大,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青田石
产于浙江青田石质温润细腻、不燥硬,颜色有黄、青、白、绿、黑等。灯光冻、鱼脑冻是青田石里的名品。普通青田石物美价廉易于够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理想印材。
(2)、寿山石
产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寿山其中的“田黄”最为珍贵。
印石中的“三大名品”是指寿山石中的田黄石、青田石中的灯光冻石、昌化石中的鸡血石。还有浙江的昌化石、内蒙古的赤峰石等。
5、纸张
写印纸、拷贝纸、连史纸、吸水纸等。
6、印泥
一般选择上海、苏杭等地产的朱砂、朱磦印泥。
三、知识链接 王冕题《墨梅图》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蕴。
四、课堂拓展
1、印石简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有紫种洞、官洪洞、天白洞等,以官洪洞产石最佳,色暗而透明,映着灯光照看,呈红黄色、晶莹鲜亮叫做灯光冻,这种石材早已绝产。青田石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颜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洼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出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之寿山。石质铰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田坑所产较珍贵的黄色透明石材叫“田黄”是寿山石的极品。寿山石中以冻石最多有水晶冻、天蓝东、桃花冻、玛瑙冻、牛角冻等。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采石用火药炸取。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最著名的是鸡血红以血得多少、鲜艳与否、底地的好坏而定优劣,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人。
4赤峰石产于内蒙赤峰
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2、想想身边还能找到哪些有意思的材料可以用来刻印
五、小结
第七课 篆刻规则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篆刻规则。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印章常用的材料。教学难点:分析各种印材所表现的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
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学具:刻刀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章法篇
(1)历代印章的布局。(2)篆刻的章法。
2、刻法篇(1)刀法概论。(2)刻刀的选用。(3)刀法介绍。(4)用刀琐谈。(5)历代玺印用刀简析。(6)明清流派印章。
3、款识篇(1)边款技法。(2)明清名家印跋例话。(3)近代名家印款。
4、欣赏篇
(1)疏如晨星 密若潭雨――篆刻艺术的章法美。(2)昆刀截玉露泥痕――篆刻艺术的刀法美。(3)古印有笔尤有墨――篆刻艺术的书法美。(4)百般红紫斗芳菲――篆刻艺术的字法美。(5)战国秦汉各代异――篆刻艺术的时代美。(6)一家横割一江山――篆刻艺术的流派美。(7)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篆刻艺术的意境美。(8)浓妆淡抹总相宜――篆刻艺术的款式美。(9)神州万象虎龙姿――篆刻艺术的形象美。(10)篆刻边款天地宽――篆刻艺术的边款美。(11)龙腾虎跃 千姿百态――篆刻艺术的钮首美。(12)自然文理属天功――篆刻艺术的材料美结语。
第八课 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印章基本知识。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教学难点:了解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
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学具:刻刀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反书上石:直接用笔在石头上写反体的篆字,这个需要篆刻者对篆字结构有相当的了解,有一定的书写技术。
2、看镜临写:先设计好正写的,然后映在镜子中,看着镜子中的方法写到石面上。
3、水印上石:设计好印稿(和所要刻的印章印面一样大小),需要注意的是要用浓墨书写。然后把印石印面朝上,印稿朝下覆到石面上,按紧在纸上刷一层水,在覆吸水纸,然后用笔后端或其他圆头而小的东西挤按,印稿上的墨迹就会反印到石面上,水如果刷的太多墨容易跑或洇,吸水纸可以依照水的多 少多加几层。
有技术高超的篆刻家不用书写文字到印石上就刻的,操作方法是: 用墨直接把印面涂黑,拿刻刀直接在印石上面刻,印稿全部在心中。
七、总结
第九课 篆刻分几个步骤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书法和篆刻教案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
2、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等。
四、教学方法: 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①书法艺术,在字体上可分为几类? ②什么是朱文印,什么是白文印,篆刻分为几类?(提问学生,简略回答所学知识)
二、讲授新课:
篆刻的刻印步骤(分段进行教学,教师示范)
①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
②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③运用刀法: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刻字的方法: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④修改: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三、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教学后记
本课时量安排较紧,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必须讲透彻,一定要布置学生课后设计印稿,可用工具书帮学生查找字体,这样便于第二课时的完成。本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最好统一帮学生购买刻刀和石章,每人一元多钱就可购齐,学生也很乐意,效果也比较好,有兴趣的学生可鼓励课后多练习,并适当给予指导。
第十课 篆刻技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确使用篆字的原则,能够根据创作的需要,掌握简单的字形变通和改造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过程的实践,掌握篆刻的章法布局,能够对印章的文字和设计安排有一定的构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篆刻章法练习,感受篆刻章法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篆刻技法,合理安排篆刻内容。
【难点】保证篆字体势的统一协调,稳妥将字安排在印面中。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示范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材、篆刻刀、印章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篆刻分几个步骤。思考篆字安排与布局怎样安排?通过本节课一探究竟,导入新课——《篆刻技法》。
(二)交流讨论,初步感知
出示篆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字与字之间有没有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又可以叫做什么?(三)深入了解,夯实基础
教师出示汉印图片。观察字里行间微妙变化,运用书法字体学习的内容思考,作品有什么特点?进一步思考章法构成规律以及审美特征是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
(四)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1、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2、怎样临刻边款
3、怎样拓边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秦代二字印的章法较为多见的处理手法是印面有分界和边栏,字也有参差错落的变化。三字印的章法处理手法是右边一字左边两字。
(五)激励想象,鼓励创新
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欣赏,了解了篆刻技法的内容,基于此基础之上进行练习创作。
作业要求:运用技法规律进行自由创作。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的易错点。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作业完成后,展开交流会,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六)拓展思维,小结课程
篆刻艺术作品风格千变万化核心因素就是篆刻技法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篆刻内容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
六、板书设计
篆刻技法
技法:
1、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2、怎样临刻边款
3、怎样拓边款
第十一课 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确使用篆字的原则,能够根据创作的需要,掌握简单的字形变通和改造技巧。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印章的文字和设计安排有一定的构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篆刻章法练习,感受篆刻章法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篆刻误区。【难点】如何防止进入误区。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示范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材、篆刻刀、印章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了篆刻这门将书法与雕刻高度合而为一的古老艺术,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互为组合的篆刻人才梯队。老一辈篆刻家现今在世的年事已高,稍年轻一些的在印坛依然很活跃,再年轻的可谓众星闪烁,举不胜举。时下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活跃于当代印坛的一支劲旅。然而,毕竟还有很多喜欢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因为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学习环境比较艰苦,而且缺乏名师指点,进步十分缓慢。很多篆刻爱好者在学习当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分析认为,初学篆刻的爱好者很容易进入误区。
二、新授
1、仅凭兴趣,茫无目的。
2、不知秦汉,见什么刻什么。
3、一味跟风,丧失自我。
4、只刻不书,不重理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篆刻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相比起来要少得多,但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爱好篆刻学习篆刻的行列。书法界特别是篆刻家们应当对那些徘徊于篆刻艺术大门之外的初级爱好者们多多给与关心,能够撰写一些比较基础的篆刻入门讲解文章对他们加以必要的引导,以便帮助他们尽早进入较为正规的篆刻学习状态。
板书:
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1、仅凭兴趣,茫无目的。
2、不知秦汉,见什么刻什么。
3、一味跟风,丧失自我。
4、只刻不书,不重理论。
第五篇: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篆刻(试用)本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目 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 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 篆刻艺术
第一课 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 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对於研究古代历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资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与情绪!
第二课 篆刻分类
1、古玺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2、秦代《宜野乡印》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3、汉代《干官泉丞》(官印)汉代《孙谦印信》(私印)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容,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4、汉代《夷吾》(鸟虫书印)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5、元代《副总领印》(九叠文)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些人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加盖鲜红夺目的印章,使书画作品能收烘托之妙,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人们同时欣赏的对象,称金石书画。宋元时代印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此外,如宋徽宗赵佶□撰的《宣和印史》、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元代吾丘衍写成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宋、元的很多私印,也很有艺术性,有的是出自文人之手。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 印,也富有特色,已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重视的印章资料和取法的范体。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6、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 明代·何震:《听鹂深处》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 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 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其中的钱松能突破浙派藩篱,章法时出新意,刀法切中带削,富有立体感,成就最大。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因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清代末叶的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其中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后来许多学邓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晚清的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另外像翁大年、王石经、胥伦等人的篆刻,虽然功力很深,但一味追踪秦、汉,终嫌缺少创造性。只是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士陵这几位才华横溢的篆刻家,以高度的创造性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赵之谦,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他不仅借鉴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印,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突破了前人窠臼,终于建树了赵派的地位。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其篆刻从浙皖两派诸家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后又致力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流派的传人很多,其中赵石、陈师曾为佼佼者。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尤喜用金文入印;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
7、清代·丁敬: 《古杭沈心》 清代·邓石如: 《觉非□主》
清代·黄士陵《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
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生、傅抱石等,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摹赵之谦和汉凿印。他还把《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简练的单刀法和汉代《急就章》的神韵,创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齐派风格。
总之,篆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按照用途和使用场合,可分为官印、私印。其它分类如肖形印等等„„
第三课: 篆刻欣赏
花好月圆 暴书亭
圆百年之梦 千秋万户春
乘长风破万里浪 月夜一帘幽梦 丁敬春印
第二章: 篆刻入门
第四课 了解篆刻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 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振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 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 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即先书篆字后镌刻,它是一门书法与雕刻结合的艺术顾名思义,你必须要先有篆书的最基本知识,方能开始学习篆刻,篆字包括小篆和大篆,小篆又称为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丞相李斯所制,以统一天下文字,其字体简约,字形匀圆整齐,为后世所宗。大篆则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书体,广义上包括甲骨文、金文、瑠文,以及通用于战国时期六国所有文字。而篆刻的门派亦谓繁多,如皖派、如皋派、虞山派、吴派、莆田派以及京派等。学习篆刻不是一朝一夕 之功,故一定要有非凡的毅力才行。初学者不易直接操刀,应该循序渐进,必须!先学好篆书,但学习篆书(书法)一定要先学习理论。其次才是执笔,强烈建议找个老师引导,否则极容易走弯路!
第五课 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就儿童开始学习篆刻的时间而言,以 6~7 岁为宜。因为在这个时候,儿童对文字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且在校课业并不繁重,在学习时间上有保证——盖此三者,缺一不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书法学习更是如此,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区区一毫管,涉及到的、延伸到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书法学习是国学的基础课程,这也就是为何许多非本专业的名人都非常喜欢“舞文弄墨”,并且颇见功底的原因。
关于儿童书法学习的规划问题,笔者曾数次慎重地就教于方家,并拟出了一个适用性较强的基本规划。规划的主要原则是:篆刻学习与儿童的成长过程相结合、与学校的课业相结合。学习篆刻应该从临摹古人佳作入手,我建议从工稳一路的汉印开始,有了基础,上可以学习先秦印,下可以学习明清流派印,不要一开始就从明清引人入手,容易被禁锢住。写印稿、印稿上石、刻印的过程,书中会有详细讲解的,不是仅仅简单的反写篆字就去刻,这也不应该是向初学者推荐的方法。最后提醒一句,要小心,握石姿势不对,用力过猛,的确是容易伤到手指,就连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当年也受过伤。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身为奸佞小人,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巨奸大蠹,而篆刻却是一流者,大有人在。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第六课 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篆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可繁可简。初学篆刻者,总喜欢就“繁”,似乎不繁就不能工其事,比如刻刀,备了三四把,大的小的,平口的,斜口的,各式都有。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专研,对篆刻有了些根基,则不管大印小印,只使用一把刻刀也可解决。因此,初学者所备的工具及材料可以从简些。习惯了从简,所得效果是相同的。
一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在我国的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们每一类都有很多品种,又有一系列珍品。从事篆刻创作,只需各选其一合用者即可,不必讲究其名贵和样式。
(一)笔
篆刻所用之笔,以中楷为宜。狼毫和羊毫的选择按各自的习惯。笔要有尖、齐、圆、健四德。“尖”,指笔锋要尖;“齐”,指锋端平整;“圆”,指毫身应圆浑饱满;“健”,指笔具有较强的弹性。
毛笔用过后应即洗净,并用能吸水的纸张或织物把水分吸干,垂直挂起或用笔帘(注一)裹好。
(二)墨
墨有多种:松烟、油烟、漆烟、兼烟(二种以上的烟制成),所谓松烟,是用松柴在半燃烧的状态下所取得的黑色烟灰所制之墨; 油烟、漆烟则分别用油类和漆类燃烧时取得黑色烟灰所制成的墨。篆刻用墨要求不高,一般的油烟墨就可以了。
磨墨要缓慢,墨要浓淡恰当,浓了写印样会黏笔;淡了会渗墨,使所写印样翻上印石后模糊不清。如果墨汁,要选购优质的,一般普及型的墨汁翻上印石清晰度较差。墨汁如太浓,可加一二滴水于砚池,但千万不要把水加在墨汁瓶中,这样墨汁容易变质发臭。
(三)纸
篆写印文用纸,选购细洁薄型的竹纸或毛边纸。生宣纸易渗墨,较难写,完全不渗墨的如白报纸、道林纸、熟宣纸之类,则很难翻上印石。最好用竹茹纸,这种纸色微黄,半透明,微渗墨,第一枚印文写不好,可复上去写第二次,乃至第三第四次,直到复写满意为止,很方便,收效也大。如用不透明的纸则要一枚枚重复地写,又要一方方画出印石边框,不易掌握又费时间。
钤印用纸,以质好的连史纸为最佳。这种纸薄而细洁,纤维松紧适当,正面微毛而不滑,落印(注二)效果好,所钤印文质感明朗而“活”。用连史纸钤拓装订成印谱,手感柔糯而微挺韧,所以是传统的篆刻钤拓用纸。有一种叫棉连纸,洁白坚实,是很好的薄型纸,但太毛,钤印容易露底,拓款性粳,因坚实很难刷入字口,所拓光泽不润。宣纸类太厚,发毛,印文质感无连史纸活泛。
(四)砚
1、印泥(1)印泥
一、印泥所用之原料及质量标准
二、油剂、p 料、艾绒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原料的选择
四、原料的加工精制
五、印泥之配合
六、印泥之收藏和使用。(2)印材
一、印材的种类
二、石印章之打磨。(3)篆刻所用之工具及材料
一、文房四宝
二、刻印刀具及用品
三、钤拓用品。(4)印钮
一、雕钮的工具
二、雕钮的程序和方法。
2、印文(1)篆刻印文源流 一,春秋战国时期玺印文字 二,秦汉玺印文字 三,隋以后的玺印文字 四,历代印家的篆刻文字 五,历代印章印文的内容形式。(2)印文的运用 一,印文内容的确定 二,字体的选择。(3)印文的书写 一,笔法 二,笔顺 三,笔意。(4)印文笔画的处理 一,字体形态的变形 二,笔画的增省 三,偏旁的挪移 四,朱白文相间。(5)篆刻印文常见弊病 一,简体字篆写 二,偏旁点画凑合成字 三,印文故作盘曲。(6)印文可参用的文字。
第七课
1、章法篇
(1)历代印章的布局。
篆刻规则(2)篆刻的章法。
2、刻法篇(1)刀法概论。(2)刻刀的选用。(3)刀法介绍。(4)用刀琐谈。(5)历代玺印用刀简析。(6)明清流派印章。
3、款识篇(1)边款技法。(2)明清名家印跋例话。(3)近代名家印款。
4、欣赏篇
(1)疏如晨星 密若潭雨――篆刻艺术的章法美。(2)昆刀截玉露泥痕――篆刻艺术的刀法美。(3)古印有笔尤有墨――篆刻艺术的书法美。(4)百般红紫斗芳菲――篆刻艺术的字法美。(5)战国秦汉各代异――篆刻艺术的时代美。(6)一家横割一江山――篆刻艺术的流派美。(7)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篆刻艺术的意境美。(8)浓妆淡抹总相宜――篆刻艺术的款式美。(9)神州万象虎龙姿――篆刻艺术的形象美。(10)篆刻边款天地宽――篆刻艺术的边款美。(11)龙腾虎跃 千姿百态――篆刻艺术的钮首美。(12)自然文理属天功――篆刻艺术的材料美结语。
第三章: 如何篆刻
第八课 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1、反书上石:直接用笔在石头上写反体的篆字,这个需要篆刻者对篆字结构有相当的了解,有一定的书写技术。
2、看镜临写:先设计好正写的,然后映在镜子中,看着镜子中的方法写到石面上。
3、水印上石:设计好印稿(和所要刻的印章印面一样大小),需要注意的是要用浓墨书写。然后把印石印面朝上,印稿朝下覆到石面上,按紧在纸上刷一层水,在覆吸水纸,然后用笔后端或其他圆头而小的东西挤按,印稿上的墨迹就会反印到石面上,水如果刷的太多墨容易跑或洇,吸水纸可以依照水的多 少多加几层。
有技术高超的篆刻家不用书写文字到印石上就刻的,操作方法是: 用墨直接把印面涂黑,拿刻刀直接在印石上面刻,印稿全部在心中。
第九课: 篆刻分几个步骤
1、识篆: 识篆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篆刻用的就是篆字,初学篆刻,一定要备上《说文大字典》、《说文解字》、《金石大字典》 等工具书。如果有西泠印社出版的、刘江先生主编的、名字我记不清楚了,似乎是篆刻常用字字典之类的。初学者,一定要充分利用零星的时间带着字典看几个字。这样日积月累,功夫就深了。
2、习篆:
这就是篆字的书写水平了,我们可以用钢笔、签字笔来写篆字,千万要注意的是,书写的格调一定要高,不能落于俗套。
3、刀法: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它简单,无非就是以手腕的力量推动刻刀入石而已。说它难,是因为刀法也是需要刻者认真练习、体味的,因为表现所刻文字笔画的精神、质感,全凭刀法。有的朋友 刀法没有基础,就是篆法没有问题,刻出来也是很不上档次的。练习刀法很简单,常用的以冲刀最多,初学者,只需拿刀冲刻就是,比如在石面上刻回字等等。刻得越多,腕力越好,控制力越强。
4、章法:又叫配篆。
篆刻布局不是将字典上的小篆描摹到石面上,而是要根据字的繁简,石头的形状,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布置,反复书写,找出最佳方案来进行创作。初学者,学习章法,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临摹汉印。汉印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篆刻史上是公认的最高,几乎所有的篆刻大家都要从汉印里汲取营养。
临摹有三种方法,一是看印谱,要仔细的体味古人篆刻章法、刀法的精妙处;二是摹写,就是用钢笔等书写工具摹写汉印的印文,这种方式对于工作忙,没有时间大量临印的朋友很适合;三是临刻,这个毋庸赘言,是最有用处的,但是也是最耗费功夫的哦!
第十课: 篆刻技法
1、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称阴文为「款」,阳文为「识」 内容是署作者名号、年龄、刻制日期、地点,也有注明该印师法的来源,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附刻诗文,甚至配以图案等等,文字各体兼备,形式极为丰富,是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刻款如逢桥钮,瓦钮以孔之间两面为左右,兽钮则刻者面对兽尾,刻款位置以左侧为主,刻不下可顺序向前、右、胸前续刻,也有只刻於顶端的。
钤印前必先刷净石屑,蘸匀印泥,使内劲均匀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轻轻揭纸即可。印章用后宜用软布搓净,软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签挑剔,不可用金属利器刻制。
2、怎样临刻边款。
边款有双刀刻,单刀刻。白文大都是单刀,朱文用双刀,练习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侧先写后刻,刻完拍墨检查效果,熟练后不妨先将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锋角一按即成「点」,从右向左刻去即成「横」(微见右高左低),从上向下刻即成「竖」,在一竖结束时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钩」,上锋向左斜刻成「撇」,下锋角向上按即成「捺」。各种字体的刻法均须多琢磨实践,自能触类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谱中名家所刻边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学习借鉴。初学者如文句组织困难,以只署单款(作者名字)为宜。
3、怎样拓边款。
(1)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 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时揭下则起皱。
第四章: 篆刻误区
第十一课 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了篆刻这门将书法与雕刻高度合而为一的古老艺术,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互为组合的篆刻人才梯队。老一辈篆刻家现今在世的年事已高,稍年轻一些的在印坛依然很活跃,再年轻的可谓众星闪烁,举不胜举。时下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活跃于当代印坛的一支劲旅。然而,毕竟还有很多喜欢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因为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学习环境比较艰苦,而且缺乏名师指点,进步十分缓慢。很多篆刻爱好者在学习当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分析认为,初学篆刻的爱好者很容易进入以下四个误区:
1、仅凭兴趣,茫无目的。这种情况表现为相当一批篆刻爱好者学习篆刻不知道从何入手,也很少购买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有的甚至连篆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不熟悉。有用木头刻的,有用橡皮刻的,也有在大理石上刻的。兴趣虽然很大,但是无法真正进入篆刻的学习。建议有这种情况的爱好者,要到书店去购买至少一本篆刻入门的指导性书籍,搞清楚学习篆刻所需的工具材料和相关参考书籍,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有的人认为这一类的人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篆刻爱好者,其实不然,他们只是缺乏引导,尚未入门而已。但他们对篆刻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将这种好奇心进一步稳定为一种热爱艺术的兴趣,再进一步加以引导,就很有可能是一个篆刻方面的好苗子。
2、不知秦汉,见什么刻什么。
“楷法晋唐,印宗秦汉”,这是学习楷书和篆刻的一条几成定律的路子,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捷径可走。这种类型的爱好者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多。学习篆刻多年,他们早已明白篆刻所需的工具材料,但就是不懂得如何继承篆刻的传统。他们见到报刊上的篆刻作品就跟着临摹,不知道何者为源,何者为流。也分不清何者为雅,何者为俗。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印面上的文字越是华丽就越是好的篆刻作品,事实上并不尽然,初学者认为是好的印章,往往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下品。当然,可称上品的古今印家的鸟虫印、九叠篆印、铁线篆印和一些图文并茂的印章除外。这就导致这一部分篆刻爱好者虽然学习多年,但事实上还是没有真正入门。所以,一开始学习篆刻就要从临摹秦汉印入手。可先选取比较工稳的代表性的汉白文印进行临摹学习,通过临摹不断揣摩古人用字的特点、章法的排布规律、用刀的基本方法等等。待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将军印、玉印、古玺以及明清流派,以逐渐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3、一味跟风,丧失自我。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有相当基础的篆刻爱好者身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秦汉、明清印章的临摹学习功底,但是,由于受时风影响,在摸索自己的风格方面缺乏自己的主见,今日学王镛,明日学石开,后天又改学李刚田、陈国斌,这样换来换去,最后还是很难找到自己的路子。总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谁当评委,我就学谁的风格,哪种风格入选获奖我就学哪种风格。当然,作为一种多方面的探索,这么做的好处还是有的,只是如果长期下去,问题就比较明显了。多种面目导致没有自家面目,数种风格事实上缺乏自我风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尽管一种艺术风格面目 的最终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据成功印家介绍,在基础比较扎实之后,还是要尽量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尽量避免盲目性。那种漫天撒网,遍地开花式的学习方法最终是事倍功半的。还是要力求避开时风直追古人。或者古玺,或者汉印,或者明清流派之中的某一家,要懂得集中精力,从某一点上进行重点突破,“尽精微方可致广大”,“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不知秦汉,遑论魏晋”?这些经典之论,都很有必要深加思虑,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假以时日,方可登堂入室,一展自家风采。
4、只刻不书,不重理论。
这种情况表现为,在篆刻学习当中,配篆只靠工具书,从来不进行书法尤其是篆书的研习。古来印家讲究“印从书入,书以印出”,两者相辅,书印俱佳。书法功底深厚者,其篆刻必有底气,只刻不书者往往捉襟见肘,不利于深入发展。想想自宋元以降,文人篆刻兴起后,有哪个印家本身不是书法(尤其是篆书)家?即是当代诸多篆刻名家也无一不在书法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中国传统文人历来讲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即便精通不了,至少也要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篆刻本来就是书法和雕刻互相高度结合的一门艺术,不会书法,只会刻印,似乎只可以视作是一个比较出色的“雕工”,是不足以称之为优秀篆刻家的。再就是理论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论是空洞的东西,只需搞好创作即可,表现出一种对理论的轻视心理。我们倒不是提倡篆刻家都同时成为理论家,而是说对历代书法和篆刻理论的重视以及研究会大大有助于自身修养见识和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书法、篆刻界有一种不良现象,那就是创作和理论批评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我写我的字,我刻我的印,你搞你的理论,你做你的批评,互不买账,缺乏沟通。这种情况实质上是不正常的。很有必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改变这种互相脱节的局面。
综上所述,尽管篆刻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相比起来要少得多,但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爱好篆刻学习篆刻的行列。书法界特别是篆刻家们应当对那些徘徊于篆刻艺术大门之外的初级爱好者们多多给与关心,能够撰写一些比较基础的篆刻入门讲解文章对他们加以必要的引导,以便帮助他们尽早进入较为正规的篆刻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