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第八组 教案资料
第八组 单元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
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伯牙绝弦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课后反思:月光曲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板书: 月光曲
幽静纯熟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 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 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课后反思:蒙娜丽莎之约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3)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课后反思:我的舞台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2.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 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交流平台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3.全班交流。(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课后反思:
第二篇:八组口号
八组口号:
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相信能,就无所不能。
八组成员要求:
我们要共同努力。再不做倒第一的基础上,争取得第一
1.纪律问题
上下课被记名需写深刻检讨,要求过五百字,上交10元。
如与本班或外班外校同学打仗,被校方点名或老师点名批评,上交30元并检讨五百字
2.学习方面
每天小考,超过三科不合格(包括三科),需写检讨两百字,超过四科不合格(包括四科),上交10元,检讨两百字
除刘英杰外,其余组员考大卷不合格,检讨两百字,上交五元
3.作业问题
练习册不合格需写检讨两百字
其余作业(除练习册和常规作业)不合格,检讨一百五十字
摘记和写单词不合格,检讨不合格,上交十元,检讨两百字
具体要求日后逐步完善,小组记录员会记录每人需写的检讨和罚的钱数(上交班费,只作为惩罚形式)
八组组员的各位家长,您好:
为了我门八组争取第一,在各科成绩中取得好成绩,希望您能积极配合,如果您对我们的制度不满意或者有更好的意见,请与我组成员沟通联系,请监督您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并且在犯了错误之后,让孩子认真检讨反思,希望在您的配合下,八组的成绩会越来越好。
家长评语及意见反馈:
家长签字:
第三篇:三年级下第八组拓展“神话故事”
三下第八组“神话故事、传说”课外同步阅读
精卫填海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三下第八组“神话故事、传说”课外同步阅读
读 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女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说 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包公审石头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真不好过了。小孩每天清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心里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可他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从这儿路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 “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那是给我妈妈买药用的。” “谁偷了你的钱?”
“不知道。我躺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棒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三下第八组“神话故事、传说”课外同步阅读
快说!”看热闹的人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是啊,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糊涂蛋!”
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扔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被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是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 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齐声称赞,包公真聪明。
读 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多读几遍。
讲 想一想:包公用什么办法为卖油条的孩子找回了丢失的一百个铜钱?再讨论讨论: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演 我想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嫦娥奔月
据说,远古时候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炎热把土地烤焦了,把禾苗晒枯了,甚至沙石也要融化了。许多恶禽猛兽也趁机出来作乱,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天帝派天神羿到人间拯陷入困境的百姓。羿带着天帝赐予的神弓、神剑,和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降到人间。看到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羿心里充满了同情,这种同情变成了对太阳的痛恨。他明知太阳是天帝的儿子,还是一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三下第八组“神话故事、传说”课外同步阅读
天帝一下子失去了九个儿子,丧子的悲痛化作了对羿的痛恨,从此天神羿再也没能回到天上,羿的妻子嫦娥也只能跟羿一起留在人间,但她常常怀念起在天上做天神的日子,尤其是想到死后,要到阴间做鬼,便觉得不寒而栗。羿也不甘心将来有一天要跟鬼魂们在一起生活。
羿听说昆仑山西王母藏有长生不老药,冲破了重重艰难险阻,找到了西王母。西王母很敬重为天下百姓立下大功的英雄羿,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西王母把自己装长生不老药的葫芦郑重的交给了羿,并叮嘱羿好好保藏,因为自己就剩这些长生不老药了。他还告诉羿,葫芦里的药两人同吃会长生不老,如果一个人吃了还有升天成神的希望。
羿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把西王母的话转告了妻子嫦娥,并把药交给嫦娥保管,想选一个节日两人一起吃。羿并没有想再上天的事,嫦娥确总是怀念着天上的生活。终于有一天,趁羿不在家时,嫦娥偷偷把葫芦里的药倒了出来,一齐吞了下去。
奇事果然发生了,嫦娥渐渐觉得身体变得轻盈起来,不由自主地飘出了窗口。外面是夜晚的蓝天,灰白的原野;天上有一轮圆月,被一些闪闪的小星星环绕着。嫦娥一直飘升上去„„
嫦娥担心再回天府,会遭众神耻笑,说她背叛了羿。于是,她决定到月宫里去。嫦娥只记得天上生活的美好,没有想到月宫里非常冷清。那里除了一只终年捣药的玉兔和一株桂树之外,什么也没有。直到许多年以后,才又多了个被罚到月宫来砍树的吴刚,那桂树却随砍随合,永远都砍不倒,吴刚只好不停地砍下去。
嫦娥只能每天伴着玉兔的捣药声、吴刚的砍树声,寂寞地生活。月宫的冷清让嫦娥想起了人间家庭生活的温暖,可她现在只能永远留在月宫里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诗人对她的怜悯和同情。
课后思考题:
1.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多读几遍。
2.在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三下第八组“神话故事、传说”课外同步阅读
蚕花娘娘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只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父亲到远方去后,女儿独自在家喂养着一匹白马。女孩一个人孤苦伶仃(dīng),一心盼望父亲早日归来。
一天女儿因为实在想念父亲,就开玩笑地跟白马说:“马儿,你要是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白马听了,竟挣断缰(jiāng)绳,向外飞奔而去。
千里之外的父亲,见到家里的白马突然来到身边,又惊又喜。马却望着来时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心想:“看这马的样子,难道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吗?”于是赶忙上马奔回家去。
父亲回到家里,知道并没有发生什么变故,不过是因为女儿想念自己。因为觉得这白马通人性,便更仔细地照料它。白马对那些上等饲料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每当看到女孩从院里出来时,却总是表现得神情异常,又踢又叫。
父亲觉得奇怪,便悄悄盘问女儿,才知道了其中的缘故。父亲觉得这实在有违常情,怕传出去被人耻笑。于是偷偷把马射死在马房里,并把剥下的马皮晾(liàng)晒在院子里。
一天,父亲出门去了,女孩和邻居家的姑娘一起在马皮旁边玩耍。女孩看到马皮,心里生气,就用脚踢它,说:“你是畜生,怎么可以想娶个人做妻子呢?现在被杀了剥皮,可不是自找的?”话没说完,那马皮突然从地上跳起来,卷起女孩出了院子,一会儿就不见了。女孩的父亲听说后,赶去寻找,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几天以后,父亲在一棵大树的枝叶间,发现了全身包裹着马皮的女儿。她的身体变成了白白的长条,头也变成马头的样子——女孩已经变成了一条蚕,正在树上吐丝结茧。这蚕做的茧分外厚大,跟一般的蚕很不一样。邻家妇女把它从树上取了下来,精心饲养着。因为女孩在那棵树上丧失了年轻的生命,人们就称那种树为“桑”,就是“丧”的意思。
从此以后,老百姓开始饲养这种蚕。采桑养蚕人家把传说中的女孩奉为蚕神,杭州、嘉兴和湖州一带的蚕农喜欢把蚕神称为“蚕花娘娘”。传说蚕花娘娘在世时最爱吃汤圆,因而,每年蚕宝宝三眠后,养蚕人家常常做上一碗“蚕圆”来酬三下第八组“神话故事、传说”课外同步阅读
谢蚕花娘娘的保佑(yòu),那里至今还保持着这种风俗(sú)。
课后思考题:
1.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2.我还知道很多神话故事,大家一起说一说。
第四篇:《河南煤业化工报》八组文章(本站推荐)
《河南煤业化工报》八组文章
新年伊始,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连续在《河南煤业化工报》上刊登了以“文化引领,持续提升”为主题的八组文章,详细诠释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战略重组三年来的嬗变历程,解读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从河南第一大企业到跨入世界500强的成功经验。
(一)理念为先
□梅平
时任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现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雪枫,早在十年前在永煤集团工作时就多次指出: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什么决定思路呢?是理念。只有具有和掌握了先进的工作和发展理念,才能派生出先人的工作思路和行为方式,企业才能超人发展。
何为理念?就企业而言,理念即企业和员工行为方式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简言之,就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思想依据和出发点。具体说,先进的理念就是在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企业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从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仰、激发员工活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团体精神和行为规范。
理念的属性在于引领。集团公司组建之初,董事长、党委书记陈雪枫就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了集团公司极其重要的议事日程,强调要
把河南煤化做大做强做久,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引领,尤其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三年来,陈雪枫同志带领我们打造和践行了一整套且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文化理念体系。比如‚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行为理念,‚拉高标杆、抢先一步‛的发展理念,‚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理念,等等。这一系列先进理念的植入和内化,直接带来的是我们各级干部和员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派生了新的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其结果是员工的激情工作、管理的先进模式、企业的强势发展和效益的一路领先。先进的文化和理念过去引领了河南煤化的发展,今后仍然是我们领航的灯塔。
理念的价值在于实施。这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理念的传递,这是实施的第一步。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广大干部员工知道河南煤化倡导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是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第二是理念的落地,这是实施的关键。理念是一种行为文化,再先进的理念,如果失去它的行为意义则一文不值。因此,必须要在干部员工真正领会河南煤化先进文化和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贯穿于日常的工作当中,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使文化理念转化为企业和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理念的获取在于学习。我们要在继续持续和践行河南煤化现有先进文化和理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单位和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不
业,是人民的企业。一方面,党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把员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生命安全是人最大的权益,因此,党的宗旨和国有企业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把生命安全作为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天字号‛工程。
生命为天,体现的是责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人命关天,安全第一,一定要把安全生产的责任牢牢放在心中。省长郭庚茂指出,再大的功劳抵不了死人之过,我们决不要带血的GDP!人的第一权益是生命,把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臵,是我们的责任。副省长陈雪枫在河南煤化集团工作时就经常告诫我们:‚坚决不要一两带血的煤!‛‚绝不下死亡指标!‛‚要把安全作为员工的第一福祉!‛‚要把矿工当亲人!‛‚要带着感情抓安全,凭着良心抓安全,敬畏生命抓安全‛……陈雪枫长期倡导并带头践行的这一系列生命为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员工的关爱,更体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生命为天,需要的是举措。生命为天需要强有力的举措做支撑。首先,各项安全制度的制定要反映本质、体现责任。完善的制度是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始终秉承生命为天的理念,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制度,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才有了被推广到全国的‚012345‛安全管理模式。其次,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要反映本质、体现责任。凡发生安全事故,都有规章制度和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因素。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再次,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要反映本质、们培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在发展上要先人一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学会创新,敢于创新,不断创新,争分夺秒地拼、抢、闯。面对挫折不低头,面对矛盾不绕道,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创新不放松。因为,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发展质量不高,关键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抢占先机,引领潮流就是一句空话。
创新须服务企业。企业为发展而创新,辩证地看,创新必须服务服从于企业,以推动发展为落脚点。创新的效果如何,要看推动发展的成果如何。服务企业要求创新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发展战略来实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推动企业发展的成果作为效果评价的依据。服务企业要求创新着眼长远,做到站位要高,思考要深,力度要大,在推动持续发展上下工夫。服务企业要求创新抓住主要矛盾,在战略性、关键性、重大技术创新上求新突破,创新业绩,着力打造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服务企业要求创新对标一流企业,学习先进经验,促进结构优化,推动转型升级,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引领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企业须优化环境。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要建设“软”环境。陈雪枫同志多次强调,要营造一种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在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等方面为创新提供支撑。其次要完善“硬”环境。要集中力量,集聚要素和资源,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实施创新工程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抓
保证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保证了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党的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企业党建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有价值和有生命力。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集团公司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原则。其次,在工作摆布上,要把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当做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做到行政工作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频共振。再次,在工作效果检验上,要把党建工作纳入到企业改革发展这个大局中来,看其是否真正推动了企业发展,而不是自身循环。
企业党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各级党组织必须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提升‚围绕‛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不断研究新方法,寻找新载体,探索新路子。一方面要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大局的本领,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水平、政治水平、作风水平、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持续发挥好党建优势,关键在于认识到位,部署到位,工作到位。只要各级党组织能牢记党的宗旨,工作准确定位,真正用心做事,就必定能凝聚起强大动力,推动集团公司这艘航母破浪前行。
提高福利待遇,完善保障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引才。搭建平台,要建立优胜劣汰的选用机制,公平、公正、合理用才。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以德为先以业绩为导向,选拔好人才;其次要优化结构,专其业,用其长,人尽其才。搭建平台,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留住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多举措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
干事创业做人才。有为才有位,人才是干出来的。人才的价值蕴含于奉献之中,是不是人才,要看为企业作了多少贡献。做人才,要以认同企业文化为前提。有了认同感才能自觉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做企业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做人才,要以推动企业发展为责任。要把实现人生价值同推动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增长才干,要主动到基层、到一线干事创业,立足岗位建伟业,做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做人才,要以感恩报效企业为使命。企业利益也是个人利益,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形象、维护企业的利益。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有一流的机制做保障,我们一定能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一定能做到‚人企合一‛,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团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强势发展。
0
群力,最终实现共谋发展、共促转变。
发展成果共享。3年来,集团公司郑重履行“员工不减薪、企业不裁员、安全不放松、稳定不松懈、民意不堵塞”的“五不”承诺,有力地促进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五不”承诺不动摇。具体来说,对广大员工而言,要最大限度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他们“体面劳动、幸福生活”;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要着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稳定就业、参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益事业等。“共享”是着眼于公平公正的分享,应当尽可能地让人们平等分享,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共享”不是“均享”,而是有差别的分享,要确保责任大、贡献多的人在“共”的基础上享用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充分担当起国企的责任,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坚持以民生为本。
(七)发展为要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印证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论断的正确。河南煤化集团重组伊始,时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的陈雪枫就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常谋发展、把发展当作企业第一要务‛,集团公司重组3年来的发展业绩也充分印证了‚发展为要‛的道理。
念正确先进不会误导发展方向。集团公司‚立志高远,笃行求实‛等先进发展理念,引领企业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康庄大道。二是定位准。定位准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准确定位是对企业决策者智慧和领导水平及能力的考量。集团公司双‚4+3‛战略定位很能说明这一点。三是措施实。措施是实施战略目标的方式和手段,集团公司制定的‚两调整、两提高,两创新、两带动‛战略举措,有效保证了战略目标的实施。四是效果好。实干最终要落实在效果上,效果是检验实干的标准,集团公司重组3年取得的辉煌业绩充分印证了实干的效果不但实而且好。
总之,只有各级领导把发展当做企业第一要务,一心一意思发展、殚精竭虑谋发展、实干实效求发展,企业才有更强的发展态势,才能基业常青。
(八)持续为重
在时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雪枫的带领下,河南煤化集团已跻身于世界强企之林。2011年4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新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祥恩就明确提出,今后河南煤化集团总的工作指导思想就是‚持续提升、重在落实‛。半年多来,我们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统领和推动各项工作,使企业持续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持续是必然选择。集团公司重组三年来,在陈雪枫同志的带领下,创建和提出了一整套引领企业发展的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制定
持续的关键在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应有明确的目标,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切合实际、具有指导性,又要合乎规律、具有挑战性。要求我们应有得力的举措,健全人人负责、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的工作责任制,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要求我们应有务实的作风,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对各项工作都要抓具体、抓细致、抓扎实,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要求我们应有严格的考核,每次考核都要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对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进行明确区分并给予明确的奖惩,切实营造务实重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
持续为重不动摇,坚定思路不折腾,全力提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集团公司上下应以此为实践准绳,继续保持各项决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着力提升工作方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打造世界知名、行业一流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征程中勇立新功。
第五篇:2013-2014上第二单元精品教案
5、北大荒的秋天
一、教材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小节。先写了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第五节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了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遥远的北大荒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北大荒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北大荒的图片,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北大荒的美丽与富饶。
三、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基于本文特点,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悟,体会北大荒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重点是激发阅读兴趣,扫清阅读障碍。首先从课题入手,说说秋天;再让学生在字典中查找“荒”的意思,以此为切入点,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为读通课文打下基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重点是分段品读,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努力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氛围,给足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认识、理解、感悟,再把自己认识、理解、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同时做必要的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并由此欣赏和领悟作者巧妙的构段方式。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重点:
1、字、词理解。
2、感悟内容,熟读成诵。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八、教法学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 荒芜 荒无人烟„„)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设计意图:“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正音,释义后齐读。(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
词义的理解上重点注意:绛紫、一碧如洗。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2.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交流后出示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对文本的初读过程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梳理过程。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预设一:感受原野之美
1.课文哪一段写了原野的景色,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预设1:(我听到大豆在欢笑。)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这里的“铃”指的就是豆荚,大豆摇铃摇来什么?(丰收、喜悦、快乐、财富)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
(2)预设2: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
我们书上的插图就画了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会唱些什么呢? 它们多快乐呀!谁能像它们一样乐呵呵地读读这句。
4.在作者的笔下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这样写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读。
5.而这时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出示句子: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看到那么美的榛树,看到原来的荒原变成了良田,人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点击变红:燃烧)让我们满怀激情的读读这一句。
5.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师生合作按总分结构读。
6.真不愧是东北的大粮仓啊!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7、、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这在写法上叫先总写后分写。(指导背诵本段)
8、指导学生即兴说话。
(1)下课了,操场上()。有的学生(),有的(),还有的()。(2)秋天,果园里的果子()。苹果(),梨(),葡萄()……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反复读,使学生在教学中透过感受自然美、景物美来体会生活美、劳动美、情感美。)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紫:上中下结构,与“紧”比较区别。
六、作业 :
1、用钢笔描红。
2、写一段话。箭盘山公园的秋天真美!
板书: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作者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课文语言如此优美,应该充分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想象,在诵读中积累语言。一句话,通过诵读完成课文的学习。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了,就说明已经理解课文的内涵了。
二、给学生一根行走的拐杖。这句话是特级教师薛法根说的,而这句话特别适合我。因为学生刚上三年级,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学习语文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自主,缺乏具体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学生只会跌跌撞撞,徘徊不前,导致效率低下。因此,教学伊始就应该详尽地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方法:一是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二是感受语言,善于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受景物特点,领悟文章的遣词造句。
三、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一篇文章,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也就那么几处,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的。与其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不如让学生在语言精妙处驻足,潜心揣摩。一堂课,就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透彻些、扎实些,远比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效得多。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打算选择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为学生品评的重点。
一、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体会秋天丰收的喜悦、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
二、通过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反复诵读,领会“热闹非凡”的含义。
三、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的好处。
四、学习这一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
为此,在教学时向着自己的所想而努力,总体来说效果还可以,学生有了些许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不够完整、不够流利。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但站起来往往只是几个词语或不完整的一句话。我想,要肯下功夫花大力气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