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
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想内容。
2、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能准确分析、评价主要人物,并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审视本文思想内容,给予恰当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1926年,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下边我们来学习关于 刘和珍 君的光荣事迹-----《记念刘和珍君》。解题:
纪念,同纪念,当看到《记念刘和珍君》这一题目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本文所写是为了纪念刘和珍这个人,那我们接下来势必会想到:①刘和珍到底是谁?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③作者为什么要记念她?④作者写这样一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等类似问题,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来解析和阐述这样的几个问题。作者及背景: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 1
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怀着满腔悲愤,于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
预习检查: A加点字注音: 寥落(liáo)桀骜(jié'ào)屠戮(lù)喋血(dié)洗涤(dí)浸渍(zì)菲薄(fěi bó)租赁(lìn)踌躇(chóu chú)黯然(àn 噩耗(è hào)尸骸(hái)虐杀(nüè)攒射(cuán)辗转(zhǎn)呻吟(shēn yín)不惮(dàn)和蔼(ǎi)陨身不恤(yǔn)长歌当哭(dàng)
B、解释疑难词语
菲薄
深味
造化
桀骜
黯然
屠戮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殒身不恤 略(参看课文注释)
C、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内容,说明文章七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请给他们拟一个小标题?(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刘和珍生平概况(4)刘和珍遇害(5)刘和珍遇害经过(6)三·一八惨案的教训(7)惨案的意义
五、课文分析:
在通过预习课文、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中讲了刘和珍君哪些事迹?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何要纪念她?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结合课文给予相应提示、引导,最后归纳明确:
(1)对于刘和珍,文章中并没有很详细的叙述,文中提到她“生活艰难,却坚持预订进步书刊;不屈势力,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泪下;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欣然请愿”等事迹,说明了她是是一位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度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2)但在作者的眼里,她并不只是一个在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而已,而是一个勇敢面对残酷现实、英勇清醒、勇不回头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具有压抑数千年的中国女子勇毅精神的人,是能够让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更加奋然前行的人,因此作者要纪念她。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纪念刘和珍君的,分别通过哪些语言表现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结合课文给予相应提示、引导,最后归纳明确:
悲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相关语句)
愤怒(第四、五节相关语句)
理智(第六、七节相关语句)悲:悲悼死难烈士
悲忆交往过程
悲议意义教训 愤:愤揭反动当局
愤斥文人嘴脸
愤批庸人麻木
3、结合课文,说说文中主要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结合课文给予相应提示、引导,最后归纳明确:
人
情
爱国青年(真的猛士)
沉痛悼念奉献尊敬 反动势力(当局者、学者文人)
控诉罪行痛斥无耻 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痛心麻木呼唤爆发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结合课文给予相应提示、引导,最后归纳明确:
(1)纪念死去的青年(2)揭露反动政府的残暴、冷酷,表达对反动政府和文人的嘲讽、痛恨
(3)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的国民,唤醒麻木的国民,呼吁他们在沉默中爆发。
第二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三个课时。【教学进程】
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作业: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 附:板书设计: 听到噩耗—---居然震惊 概述惨案颇为怀疑—---怀疑愤慨 听到污蔑—---暴徒愤懑 尸骸为证------虐杀悲痛 悲愤号召------爆发怒吼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2.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四.作业:
1、背诵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导学与同步训练》
2、课后练习一(1、2)四 附: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第三篇: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一.简介:
1、鲁迅,原名,字,浙江 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创作了大量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他创作了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等,并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 等作品。
2、鲁迅诗句集萃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3,了解刘和珍。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洗涤
殒身不恤 绯红 尸骸
2,释词:
⑴寥落: ⑵深味: ⑶广有羽翼: ⑷长歌当哭: ⑸微薄: ⑹桀骜:
三、课堂练习,互动探究
思考一: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思考二: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思考三: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思考四: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揣摩这些划线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2,注意这些划线虚词的表达作用:
(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
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二,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内容包括: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第1课时) 教案(系列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 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
一、导入:
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念”: 思念
怀念
悼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四、背景简介 大沽口 事件——导火索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政府提出最后 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学生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惨象发生两周后,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五、整体感知
1、注
音
徘徊
pái 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 bó
肆无忌惮dàn 桀骜
jié ào
踌躇chóuchú
噩耗è hào
黯然àn 喋血 dié
攒射cuán
屠戮 lù
浸渍
zì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寥落liáo 抹杀 mǒ
mò抹墙转弯抹角
mā抹桌子
2、整体把握之一: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3、整体把握之二: 理清思路: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概括每部分内容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 和目的(祭死者)
二、进一步申述写作意图。(醒庸人)
三、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赞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写刘和珍遇害。(事件概括)
五、叙述遇难经过。(详写遇害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二小节)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第六、七小节)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总体思路: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把握每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第二部分:追述生前事迹到详写遇难经过,时间顺序;
第三部分:劝诫徒手请愿到激励奋然前行,由肯定到否定的逻辑顺序。
4、整体把握之三: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纪念刘和珍
评述“三•一八“惨案(重点)
5、整体把握之四:
文中涉及到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沉痛哀悼
热烈颂扬
激励告诫
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愤怒
控诉
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失望
批评
呼唤
6、整体感知之五: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愤的感情
第五篇:语文必修ⅰ人教版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测试
一.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ào 稀疏)
黯然(àn 昏黑)
攒射(cuán 聚,凑集)
喋血(dié 血流出来的样子)
B.浸渍(zì 浸)
噩耗(è 惊人的)
不惮(dàn 怕)
立仆(pū 倒下)
C.菲薄(fēi 微、薄)
踌躇(choú chù 犹豫)
血痕(héng 痕迹)
赁屋(lìng 买)
D.长歌当哭(dàng 当作)
殒身不恤(xù 畏惧)
桀骜(jié’áo 性情暴烈)
屠戮(lù 合力)
二.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三.默写。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选出对红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它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六.《记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叙述
B.议论
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②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③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④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⑤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⑥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⑦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八.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生命 巴金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
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①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头呢?②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③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北平
1.根据文意对标题“生命”的正确理解是()。
A.批评“不认识的朋友”对生命的轻视。
B.赞美生命的可贵。
C.作品使人轻生,作者对此感到后悔。
D.赞美生命,揭露黑暗的社会使普通人的生命难以维持。
2.“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似乎看见了什么景象?
3.第3自然段标号部分有无反问句?如果有,是哪个?
4.对“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的正确理解应是()
A.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最终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毫不相干。
B.丑恶的现实生活将我美好的愿望摧残了,所以生活只能以它悲惨的真实面目出现在作品中。
C.丑恶的现实生活摧毁了我的美好的愿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是虚假的。
D.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了,所以我只能写一些看了令人想去自杀的作品。
5.文中朋友家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A.反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B.表现了朋友家环境的优越
C.表现作者喜爱这种环境
D.在极力渲染社会的黑暗
6.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理解全文的最后一句话。选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为自己不能向别人许愿而惭愧。
B.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可以向别人许愿的人的决心。
C.作者的确不知自己何时能成为一个向别人许愿的人。
D.作者不会许愿,但他以自己的作品,揭露社会,使人们认清它的黑暗、腐朽,从而起来推翻它。
【试题答案】
二.1.(√)2.(×)3.(√)4.(×)5.(×)6.(×)7.(√)8.(√)三.略。四.1.D
2.B 五.1.C
2.B 3.B 六.1.A
2.AD 3.B 4.B 七.1.D
2.D 八.1.D 2.现实生活的悲惨使“眼前生命的繁荣”变得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悲惨的现实生活。3.有②
4.B
5.A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