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摘要:
审视当下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不是回避就是“走过场”;有的则是为了公开课,“无病呻吟”一番。词语的意义、意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词语教学绝不应该阅读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那么词语教学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常教常新呢?本课题组认为教师可以运用(1)演示法;(2)游戏法;(3)互换法;(4)解剖法来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利用(1)查阅工具书(2)联系比较法;(3)造句运用法;(4)想象法等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词语教学重新焕发务实、求真的魅力。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字、句、段、篇”的桥梁和纽带,能更好地促成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词语教学往往只是作为指导阅读的突破口,只是为理解句意、段意服务。
理解词语的教学,低年级一般侧重带生字的词语和一些过去比较生疏的词语,通过读懂此意来加深对生字字义的把握,通过读懂写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中年级,侧重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事物外部特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能力的基本要求。到了高年级,要侧重对词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词语再句子中表达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侧重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各个年级段理解词语 的方法、要求各有侧重,螺旋上升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教学的序列性,随意性较强。重视感悟,没有一道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词语的教学流程“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运用积累”。于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很多时候词语教学走着同样的路,唱着同样的歌,没有节奏,没有韵味。这样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音”阶段,对字词的形、义没有涉及,对识字的规律、方法未加引导,更别说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开掘了,这样的教学怎能达成字词教学的任务?特别是高段老师,处理词语教学时,多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仅仅在初读课文后出示一些难读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之后,就像用脏的抹布一样弃之不理。这样的词语教学没有什么意义。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一个词语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种精神,亦可以是一份情感。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中情况下学生词语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词语教学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模糊理论: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查德教授最早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模糊理论认为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许多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其外延没有分明的界限,如大、小、轻、重等人们把这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叫做模糊概念,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叫做模糊语言。模糊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方法论的革新,它对语文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从“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到“主题教学”(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再到“课程整合”(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是我,一个语文教师从教近30年探索的历程,也是我今后提升的新起点。如果有人问,这些年你究竟要通过主题教学做什么?我想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摘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和内容,要通过创新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实践策略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要能够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汉字,学习母语的兴趣,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只要在不断的教学创新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和习惯的养成。
一、创新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教学过于模式化过于城程式化,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效果不理想。要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唯有进行教学创新。
实施语文教学创新,就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有实施创新教学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只有进行教学创新,彻底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1.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单一,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灌输一些语文知识,诸如,拼音,生字,语句等等,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必须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在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把生活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把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发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以此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把课堂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开展创新教学,教师可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理解能力。
2.教学内容创新
实施教学创新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方式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关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眼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对语文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和多方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可以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语文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是离不开语文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离不开语文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学生关注的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3.丰富教学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创新。每个教师都要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语言的艺术进行研究,要通过不断变化语言方式,变化语言内容激发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丰富教学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小学生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成不变,语言模式一成不变,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教师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是一个古板的人,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如果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很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语文教师说话有趣,有味道,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关注度就会提升。另外,丰富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刺激,学生可以捕捉到不同的语言因素,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水平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把一些时尚流行语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历史典故,一些精彩幽默的小故事等等。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以这种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语文的创新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教学的创新,能够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耀西.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2015,(07).[2]戴海玲.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J].好家长,2015,(03).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
程桥中心学校 杜韦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因此,低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初步接触阅读课文,对优美的词句有着新鲜感,同时对它们的意思又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教师要在教学时将所教内容放入一定语言环境中去,把字、词、句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动作演示、朗读感悟、迁移拓展等多种方式达到再现、体验、内化、运用词语的目的,使低段语文教学既不失“语文味”,又精彩纷呈。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1—3学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如下目标定位: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呈现反璞归真的态势,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词句,为什么说话、作文还是词汇贫乏,错话连篇?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学生语言运用指导和训练的不足。学习语言除了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做准备的,会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盲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效。怎样才能让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取决于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词语教学就是以词解词,学生听了似懂非懂。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就开始重视词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词语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肤浅的理解: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用心领会,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
在教学《蒲公英》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嘱咐”的:
师: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种子应该去什么地方?不应该去什么地方?
生:应该去泥土里,不应该去湖泊和沙漠。
师:太阳公公算不算是小种子们的长辈?
生:算
师:老师告诉你们,嘱咐就是长辈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位长辈跟你说过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生:妈妈让我好好学习。师:用上嘱咐怎么说 生:妈妈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师:谁能再用“嘱咐”说一句话 生:爸爸嘱咐我过马路要小心。生:奶奶嘱咐我上课要认真听讲。生:妈妈嘱咐我上课不要做小动作。
当学生用嘱咐说出一句话时,已经对“嘱咐”有了准确的把握和体会。
二、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表演理解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内化词语。一方面会增加更多的乐趣,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小稻秧脱险记》需要理解“纷纷倒下”。“纷纷倒下”是杂草在喷洒了喷雾剂后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个词,我找来几名同学来演杂草,首先问学生,当喷雾剂洒下来时,这些杂草是一下子倒下去的吗?(不是,是一个接着一个)现在我来喷洒,你们来表演纷纷倒下这个动作。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通过表演轻松地领悟到了词语的意思。课文《蒲公英》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为了让学生理解“竞相开放”,我走到学生中,说到了开花的时期,我开了,指着一名学生问:你呢(我也开了)有指着另一名学生问:你呢(我也开了)这些花儿相互间争着开放就是(竞相开放)
三、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直管可视的图片。有些词语描绘的场景学生们没有见过,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可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蒲公英》中有银花朵朵的湖面和金光闪闪的沙漠。为了让学生理解“银花朵朵”“和金光闪闪”,在设计课件时,我制作了银花朵朵的湖面图片和金光闪闪的沙漠图片,当同学们看到这两幅图片,一下子就领会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接着问:什么时候会出现银花朵朵的 景象?(风吹湖面,有阳光的时候)总结:一阵风吹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就是银花朵朵的。沙漠为什么会金光闪闪呢?(沙子是金色的,在太阳照射下会发光)所以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整个沙漠看上去就是(金光闪闪的)。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对银花朵朵和金光闪闪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对词语的理解,《课标》在第一学段的要求中明确提出“结合上下文来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要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如《狼和小羊》中的“故意找碴儿”,这个词在本文中既是个难理解的词,又是个理解全文的关键词。
师:(板书:故意找碴儿)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狼和小羊说的话。生:(读)
(1)出示“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我怎么会„„!”
师: 羊并没有把狼的水弄脏,可狼偏说羊把他的水弄脏了,这就是故意找茬。
(2)出示“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师:羊去年还没出生,可狼却说羊去年在背地里骂他,这也叫(故意找茬)。
(3)出示“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
狼无赖小羊不成,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硬说骂他的是小羊的爸爸,这又叫(故意找茬儿)
师: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故意找碴儿”了吧!找茬儿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挑别人的毛病,甚至毫无根据地找借口,跟别人吵。大家懂了
“故意找碴儿”是狼种种表现的根源,也是狼蛮横无理的集中表现,此教学中,结合上下文的方式,不仅仅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狼的原形,理解了全文的中心。
五、迁移拓展,运用词语
词语教学应该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词语进行运用。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要有广阔的语言学习的视野,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思维引向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有形又有色的情景当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一)复习积累中运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选好训练的点,以词语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教材,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新词语的时候,可让学生由新学的一个词语引出一类,促进积累。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中由“雪白”和“金黄”引出“枣红”、“墨黑” “葱绿” “橘黄” “草绿”等。这样,以后学生在运用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单一枯燥,重复无味了。
(二)扩展积累中运用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对于这些词语,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很粗浅的,为了将其变为学生的语言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我让学生学着我的话来练习。我是一只黄蝴蝶,学生:我是一只红蝴蝶,我是一只紫蝴蝶,我是一只白蝴蝶„„我是一只黄灿灿的蝴蝶,学生: 我是一只红通通的蝴蝶,我是一只黑乎乎的蝴蝶,我是一只绿油油的蝴蝶„„我是一只金黄金黄的蝴蝶,学生: 我是一只粉红粉红的蝴蝶,我是一只通红通红的蝴蝶,我是一只湛蓝湛蓝的蝴蝶„„
(三)口语交际中运用
加强词语教学,必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习“经常”,先让学生说说经常是一次么?(不是)那就是(很多次)理解“经常”一词的意思后。接着结合实际,小明迟到有很多次了,用经常怎么说?(小明经常迟到)我们班刘雪考了很多次一百分,用经常怎么说?(刘雪经常考一百分)经常就是做一件事很多次。谁能自己用经常说句话?学生就很容就将“经常”这个词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词语的教学不能拘于死板的公式,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词语,更要灵活处理词语。这样才能植根于语文这块沃土,推敲文字,细细品味语文的魅力,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第五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一点心得
事半功倍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法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思维活跃的小学生而言,往往一开始还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时间一长,再想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就难了,这样导致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词语教学既有兴趣又有效率呢?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我接触到了一种新的词语教学方法,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堂上,老师把学习词义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把自己掌握的词语教给其他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他教给学生的只是自学的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而且这些作业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预习时,学生使用工具书把课文中自己不知道的新词的词义摘抄到词语本上,而对自己已掌握的词语则不用再重复掌握。这一人性化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因为转化了角色,由本来被动听讲的学生变成了可以主动发问的小老师,所以学习的兴致非常高。
在这种良好竞争的环境中,许多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变的学习主动了,他们敢于发言,敢于向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挑战,他们的预习作业往往也做的比学习好的学生更认真、更积极、更主动。
同样的教学内容,换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有趣,老师不再教的累,学生不再学的苦。只要我们用心,相信可以将学习变得更快乐更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