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域旅游要点[定稿]
全域旅游: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五全模式: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流程保障
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以旅游业为核心龙头
1.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的理念模式 2.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3.全方位系统化优化提升
4、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共享 5.唤醒及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要素
6.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体验产品 7.不在追求旅游人次增长 8.追求旅游质量提升
9追求旅游对人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 10.追求旅游在人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11.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 12.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13.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14.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15.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16.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17.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18.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19.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20.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21.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22.以质量价值目标、治理价值目标和共享价值目标作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24.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25.全域旅游,在产业布局上,有形的展现非常重要,但历史的、民族的、民俗的、无形的也很重要。这些形态是可以转化的,可以通过演艺、旅游商品、建筑特色、交通特色等等融入到旅游行为之中,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全域旅游口号
全域旅游口号
全域旅游口号1
1、文明之旅,沙洲等你。
2、张家港,心向往。
3、一幅江海画卷,一张文明请柬。
4、文明有源,沙洲有请。
5、诗和远方,尽在沙洲。
6、江海交汇,沙洲醉美。
7、港通江海,城载文明。
8、全域美如画,文明邀天下。
9、一城文明,五彩沙洲。
10、江海交汇处,港好遇见你。
全域旅游口号2
1、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2、狠抓落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共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
4、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改善民生。
5、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潜山。
6、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7、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
8、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
9、处处皆是美丽风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10、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11、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下去。
12、抢抓全域旅游新机遇,打造潜山旅游升级版。
13、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潜山。
14、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
15、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16、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活力城市。
17、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18、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19、千年人文圣境,一品山水醴陵。
20、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21、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县。
22、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23、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24、荆楚古邑,“陶”“花”源里。
25、全域全新全景,百美千奇万盛。
26、千年人文建邺,活力滨江新城。
27、百里滨江美似锦,名湖莫愁秀天下。
28、融商融智融天下,新风新韵新建邺。
29、钟灵毓秀帝王乡,诗情画意滨江城。
30、建邺,一个让心莫愁的地方。
31、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下去。
32、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33、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34、抢抓全域旅游新机遇,打造潜山旅游升级版。
35、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36、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
37、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
38、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39、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改善民生。
40、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41、狠抓落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42、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县。
43、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44、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45、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潜山。
46、一山一水一瓷都,一步一景一醴陵。
47、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
48、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49、全域全新全景,百美千奇万盛。
50、处处皆是美丽风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51、千年人文沃土,烟花瓷艺古城。
52、共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
53、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54、古徽州的记忆,新黄山的名片“徽”动中国,“州”游天下。
55、名山名茶名居,徽风徽韵徽州。
56、江山如此多娇,徽州风景独好。
57、一眼一千年,一步一历史乡村会客厅,慢游徽州区。
58、徽州区全域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单选)
59、给徽州一次注视,还世界一个惊喜。
60、诗里画里梦里,我在徽州等你。
61、茶韵山水无双处,儒雅江南第一乡。
62、约会南京,幸会建邺,到此莫愁。
63、寻梦大美河西,情醉锦绣建邺。
64、千年人文建邺,活力滨江新城。
65、靓丽城市客厅,动感时尚建邺。
66、喜闻乐“建”,安居乐“邺”。
67、建邺,一个让心莫愁的地方。
68、梦栖都市客厅,心泊锦绣建邺。
69、百里滨江美似锦,名湖莫愁秀天下。
70、心在河西泊岸,梦在建邺启航。
71、来南京客厅一“建”倾心,安居乐“邺”。
72、融商融智融天下,新风新韵新建邺。
73、钟灵毓秀帝王乡,诗情画意滨江城。
74、百里江滨抒情怀,千年建邺等你来。
75、一山一弥勒,一溪一桃源桃花盛开处,奉化应梦来。
76、弥勒民国风,山海桃花情山水佛城,灵秀奉化。
77、品山品海品桃花,乐游乐养乐奉化。
78、湖湘胜地,毓秀钟灵。瓷聚古今,中国醴陵。
79、梦绽放花炮之都,心沉醉诗画醴陵。
80、在那“陶花”盛开的地方寻梦陶瓷谷,情醉花炮乡。
81、一水渌江花炮鸣,千年瓷城孕醴陵。
全域旅游口号3
一、黔东明珠,锦绣碧江。
二、漫步龙舟之乡,情醉多彩碧江。
三、梵天净土,大美碧江。
四、碧水蓝天,江韵于黔生态碧江,山水画廊。
五、桃源神仙地,山水园林城百里锦江画廊,生态亲水天堂。
六、山水城画卷,生态美碧江。
七、山水城美,仁爱碧江。
八、百里锦江画廊,全景心旅天堂。
九、中国龙舟之乡,醉美山水碧江。
十、桃园铜仁,惟美碧江。
十一、桃源铜仁,梦幻碧江。
十二、边城钓都·光影碧江。
十三、碧山碧水碧江,自然自游自在。
十四、碧”透三省,“江”通五湖。
十五、梦里锦江,画里碧江。
十六、山水美如画,碧江迎天下。
十七、乐山,亲水,游碧江。
全域旅游口号4
1、英山旅游,“氧”慕已久。作者:张勇
2、踏遍英山人未老,风景这边好。作者:陈罡
3、全域山水画廊,四季休闲英山。作者:蒋文权
4、到英山充氧,为生命加油。作者:李东星
5、毕传古韵,英山聚知音。作者:杨金生
6、千年毕升故里,四季休闲英山。作者:李美珍
7、全域旅游,英山秀。作者:靳志凌
8、与毕升约会,和英山同醉。作者:莫开琴
9、毕升故里秀,生态英山游。作者:刘秋文
10、英山,百里山水画卷,四季休闲驿站。作者:张雄喜
11、游雄才故里,醉诗画高要。
12、千年人文古郡,多彩山水高要。
13、品千年古韵,游诗画高要。
14、徽·韵古今,州·迎天下。
15、一方灵秀山水,千年魅力徽州。
16、全域旅游,美好徽州。
17、灵蕴山水,醉美徽州。
18、名山名茶名居,徽风徽韵徽州。
19、全域山水画廊,四季休闲英山。作者:蒋文权
20、全域旅游,英山秀。作者:靳志凌
21、到英山充氧,为生命加油。作者:李东星
22、千年毕升故里,四季休闲英山。作者:李美珍
23、毕升故里秀,生态英山游。作者:刘秋文
24、全域旅游,英山秀。作者:靳志凌
25、踏遍英山人未老,风景这边好。作者:陈罡
26、到英山充氧,为生命加油。作者:李东星
27、英山,百里山水画卷,四季休闲驿站。作者:张雄喜
28、毕升故里秀,生态英山游。作者:刘秋文
29、别山中山,醉美是英山。作者:易劲松
30、英山旅游,“氧”慕已久。作者:张勇
全域旅游口号5
1、风雅陶瓷城,璀璨花炮乡——醴陵欢迎您!
2、荆楚古邑,“陶”“花”源里。
3、千年人文圣境,一品山水醴陵。
4、山水洲城都是情,天下名瓷出醴陵。
5、五彩有醴,恢无边。
6、千年人文沃土,烟花瓷艺古城。
7、梦绽放花炮之都,心沉醉诗画醴陵。
8、寻梦陶瓷谷,情醉花炮乡。
9、醴·你越近,陵·感越多。
10、瓷·名古今,焰·请天下——醴陵。
11、包揽黄山美景,享受太平日子。
12、乐山,乐水,乐太平。
13、心约太平,情醉黄山。
14、肥美如画,乡约天下。
15、一城水乡韵,十里花海情。
16、美丽肥乡区,享趣你就去。
17、生态画廊,人文肥乡。
18、肥美之地,心灵原乡。
19、肥·蕴古今,乡·邀天下。
20、一城人文经典,千年诗画城中。
21、梦“醴”相伴,心“陵”相依。
22、醴·你越近,陵·感越多。
23、梦绽放花炮之都,心沉醉诗画醴陵。
24、荆楚古邑,“陶”“花”源里。
25、山水洲城都是情,最美瓷城“醉”醴陵。
26、来这“醴”,“陵”距离。
27、寻梦陶瓷谷,情醉花炮乡。
28、潇湘多胜境,醉美是醴陵。
29、瓷·名古今,焰·请天下——醴陵。
30、山水洲城都是情,天下名瓷出醴陵。
全域旅游口号6
1、梦“醴”相伴,心“陵”相依。
2、千年人文沃土,烟花瓷艺古城。
3、五彩有醴,欢乐无边。
4、醴·你越近,陵·感越多。
5、梦绽放花炮之都,心沉醉诗画醴陵。
6、瓷城山水话百景,渌江一夜渡千年。
7、一山一水一瓷都,一步一景一醴陵。
8、瓷城焰火依旧在,流光溢彩游醴陵。
9、荆楚古邑,“陶”“花”源里。
10、山水洲城都是情,最美瓷城“醉”醴陵。
11、一日瓷城客,一生醴陵情!
12、来这“醴”,“陵”距离。
13、在那“陶花”盛开的地方——中国醴陵。
14、寻梦陶瓷谷,情醉花炮乡。
15、山水美如画,瓷都醉天下。
16、湖湘胜地,毓秀钟灵。瓷聚古今,中国醴陵。
17、瓷城无处不飞花,山水洲城映渌江——中国醴陵欢迎您!
18、一水渌江花炮鸣,千年瓷城孕醴陵。
19、潇湘多胜境,醉美是醴陵。
20、千年人文圣境,一品山水醴陵。
全域旅游口号7
1、别山中山,醉美是英山。作者:易劲松
2、与毕升约会,和英山同醉。作者:莫开琴
3、英山,百里山水画卷,四季休闲驿站。作者:张雄喜
4、全域旅游,英山秀。作者:靳志凌
5、毕传古韵,英山聚知音。作者:杨金生
6、到英山充氧,为生命加油。作者:李东星
7、全域山水画廊,四季休闲英山。作者:蒋文权
8、英山旅游,“氧”慕已久。作者:张勇
9、千年毕升故里,四季休闲英山。作者:李美珍
10、毕升故里秀,生态英山游。作者:刘秋文
11、古韵承千年,山水秀高要。
12、百里山水画卷,千年人文古郡。
13、一城山水古韵,千年诗画高要。
14、览山水胜景,醉人文高要。
15、千年人文古郡,多彩山水高要。
16、品千年古韵,游诗画高要。
17、浏阳,为世界点燃梦想。
18、浏阳,一座制造浪漫的城市。
19、一河一歌一座城,看山看水看浏阳。
20、寻九曲神韵,品千年浏阳。
21、湘东明珠,烟花之都——浏阳欢迎您。
22、歌传天下,花舞浏阳。
23、全域山水画廊,四季休闲英山。作者:蒋文权
24、到英山充氧,为生命加油。作者:李东星
25、毕升故里秀,生态英山游。作者:刘秋文
26、英山旅游,“氧”慕已久。作者:张勇
27、英山,百里山水画卷,四季休闲驿站。作者:张雄喜
28、毕传古韵,英山聚知音。作者:杨金生
29、全域山水画廊,四季休闲英山。作者:蒋文权
30、全域旅游,英山秀。作者:靳志凌
31、到英山充氧,为生命加油。作者:李东星
32、千年毕升故里,四季休闲英山。作者:李美珍
33、英山,百里山水画卷,四季休闲驿站。作者:张雄喜
34、毕传古韵,英山聚知音。作者:杨金生
35、别山中山,醉美是英山。作者:易劲松
全域旅游口号8
1、和莫愁约会,与建邺同醉。
2、建邺通古今,新城迎天下。
3、百里江滨抒情怀,千年建邺等你来。
4、微笑建邺,锦绣南京。
5、千年人文建邺,活力滨江新城。
6、莫愁无知己,建邺欢迎您。
7、一城滨江风,千年锦绣城。
8、雨润南京眼,情怀建邺心。
9、钟灵毓秀帝王乡,诗情画意滨江城。
10、寻梦大美河西,情醉锦绣建邺。
11、莫愁湖边走,逍遥建邺游。
12、追梦建邺。
13、约会南京,幸会建邺,到此莫愁。
14、幸会建邺,会聚精彩。
15、心在河西泊岸,梦在建邺启航。
16、云锦织梦,建邺筑福。
17、百里滨江美似锦,名湖莫愁秀天下。
18、带上南京眼,莫愁建邺心。
19、建邺旅游,天下莫愁。
20、建邺,一个让心莫愁的地方。
21、莫愁湖边周,建邺画中游。
22、友好建邺,青春莫愁。
23、融商融智融天下,新风新韵新建邺。
24、美好建邺,约会世界。
25、NEO JIANYE NEON LIFE!
26、大美河西,锦绣建邺。
27、喜闻乐“建”,安居乐“邺”。
28、寻访建邺水,圆梦智慧城。
29、梦栖都市客厅,心泊锦绣建邺。
30、来南京客厅,建邺欢迎您。
31、微笑建邺,会聚世界。
32、来南京客厅——建邺不要烦了!
33、一“建”倾心,安居乐“邺”。
34、建邺一游,从此莫愁。
35、靓丽城市客厅,动感时尚建邺。
36、秦淮河上图,云锦识建邺。
37、云锦佳丽地,名湖智慧城。
全域旅游口号9
1、大美山水,上善奉化。
2、佛韵承千年,山水秀奉化。
3、山海韵,民国风,弥勒情。
4、品山品海品桃花,乐游乐养乐奉化。
5、一日奉化,一生牵挂。
6、山水奉化,笑迎天下。
7、奉化,与未来相遇的地方。
8、奉化常来,笑口常开。
9、弥勒民国风,山海桃花情——醉美奉化。
10、山水佛城,灵秀奉化。
11、桃源奉化,佛缘天下。
12、乡·约奉化,桃·醉天下。
13、一山一弥勒,一溪一桃源——中国奉化。
14、桃花盛开处,奉化应梦来。
15、问禅弥勒佛,寻梦雪窦山。
16、梦寻弥勒圣地,情醉蒋氏故里。
全域旅游口号10
1、全域全新全景,百美千奇万盛。
2、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活力城市。
3、全域旅游,全新追求。
4、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
5、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6、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共享。
7、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8、万盛全域旅游,宜游未尽。
9、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10、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11、山水重庆,全景万盛。
12、狠抓落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3、全域旅游,溱美万盛。
14、处处皆是美丽风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15、共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
16、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域旅游口号11
1、古徽州的记忆,新黄山的名片“徽”动中国,“州”游天下。
2、一眼一千年,一步一历史乡村会客厅,慢游徽州区。
3、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
4、茶韵山水无双处,儒雅江南第一乡。
5、诗里画里梦里,我在徽州等你。
6、一方灵秀山水,千年魅力徽州。
7、江山如此多娇,徽州风景独好。
8、名山名茶名居,徽风徽韵徽州。
9、给徽州一次注视,还世界一个惊喜。
10、梦寻弥勒圣地,情醉蒋氏故里。
11、一山一弥勒,一溪一桃源桃花盛开处,奉化应梦来。
12、弥勒民国风,山海桃花情山水佛城,灵秀奉化。
13、品山品海品桃花,乐游乐养乐奉化。
14、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15、狠抓落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6、共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
17、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改善民生。
18、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潜山。
19、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口号12
1、来去自如,如意徽州。
2、江山如此多娇,徽州风景独好。
3、古徽韵,新徽州。
4、一眼一千年,一步一历史——徽州欢迎您。
5、乡村会客厅,慢游徽州区。
6、不召即来,“徽”之不去。
7、古徽州的'记忆,新黄山的名片——徽州区欢迎您。
8、“徽”动中国,“州”游天下。
9、大美无言,自在徽州。
10、一日徽州行,终生不了情。
11、放马归黄山,逍遥来徽州。
12、生态徽州区,休闲好去处。
13、徽州上书房,黄山会客厅。
14、放马黄山,逍遥徽州。
15、开放徽州,天下为友。
16、徽·韵古今,州·迎天下。
17、徽州,遗落在人间的天堂。
18、品山水乡愁,游大美徽州。
19、给徽州一次注视,还世界一个惊喜。
20、一方灵秀山水,千年魅力徽州。
21、全域旅游,美好徽州。
22、养眼登黄山,养心游徽州。
23、诗里画里梦里,我在徽州等你。
24、千年千古韵,一梦一徽州。
25、游·徽州,慢·享受。
26、徽常在,等你来。
27、灵蕴山水,醉美徽州。
28、名山名茶名居,徽风徽韵徽州。
29、在世界行走,为徽州停留。
30、茶韵山水无双处,儒雅江南第一乡。
31、中国梦·浪漫红·徽州行。
全域旅游口号13
岭南古邑,粤韵番禺
千年文脉,一路风光——岭南番禺
番禺全域游,岭南千年韵
音乐里的世界,舌尖上的番禺
穿越千年古邑,醉美山水番禺
如诗如画岭南,自游自在番禺
春风十里,番禺等你!
美食美景,番禺有请!
全世界游埠,仲喺番禺至一流
岭南文化之旅,首选大美番禺
“番”山越岭,“禺”乐无限
番禺情,岭南风,南国梦
畅游多彩番禺品味文化岭南
番禺蕴古今,人文美天下
访星海故里,看美丽番禺
揽山水胜境,品番禺风情
岭南明珠,璀璨番禺
岭南形胜地,魅力新番禺
南粤风,珠江韵,番禺情
千年岭南福地,魅力山水番禺
情为古邑醉,心为番禺留
全域山水画,自在番禺游
融岭南古韵,赏番禺新姿
山水岭南福地、古韵新姿番禺
寻味番禺品味番禺回味番禺
粤品粤精彩,番禺等你来
珠江画廊,番禺风光
最忆水乡景,醉美番禺行
览番禺美景,醉岭南风情
千年古邑,岭南胜地,醉美番禺
如诗如画古邑,宜居宜游番禺
水韵古韵文韵,诗里画里番禺
寻味岭南,情醉番禺
阅山、悦水、乐番禺!
粤游番禺,悦享乐趣
追逐番禺星海,寻梦岭南画卷
全域旅游口号14
1、千年人文建邺,活力滨江新城。
2、百里滨江美似锦,名湖莫愁秀天下。
3、融商融智融天下,新风新韵新建邺。
4、钟灵毓秀帝王乡,诗情画意滨江城。
5、建邺,一个让心莫愁的地方。
6、寻梦大美河西,情醉锦绣建邺。
7、喜闻乐“建”,安居乐“邺”。
8、心在河西泊岸,梦在建邺启航。
9、来南京客厅一“建”倾心,安居乐“邺”。
10、约会南京,幸会建邺,到此莫愁。
11、梦栖都市客厅,心泊锦绣建邺。
12、靓丽城市客厅,动感时尚建邺。
13、百里江滨抒情怀,千年建邺等你来。
14、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15、狠抓落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6、共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
17、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改善民生。
18、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潜山。
19、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20、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
21、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
22、处处皆是美丽风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23、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24、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下去。
25、抢抓全域旅游新机遇,打造潜山旅游升级版。
26、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潜山。
27、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
28、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29、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活力城市。
30、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31、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32、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口号15
1、千年岭南首府,百里山水画廊。
2、奇山秀水享精彩,人文古韵醉封开。
3、千年古广信,魅力新封开。
4、古风古韵古广信,宜居宜游新封开。
5、青山绿水生态秀,广府文化全域游。
6、景秀国家公园,醉美古都封开;景秀岭南,醉美封开。
7、粤·岭南,阅·人文,悦·封开。
8、粤语第一声,山水封开城。
9、品千年文脉,观两江山水,游全域封开。
10、岭南山水“封”面,全域“开”心画卷。
第三篇: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概念的提出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一时间,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成为全国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广泛的媒体报道也使得“全域旅游”这一词汇成为旅游业界的新概念和新方向。
“全域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013年北二外的历新建教授就曾提出这一概念,此次李金早局长将“全域旅游”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全域旅游”的概念产生于以下时代背景: 一是景区泛化的“大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兴趣更加多样化,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乡村等地休闲度假,私家车的普及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更使得旅游者改变了传统的景点旅游方式,从而突破了景区围墙界限,形成了无围墙的大旅游趋势。
二是国民休闲的“大市场”。大众休闲时代来临,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大众出游时间更有保障。
三是产业升级的“大产业”。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己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理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李今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的论述,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接下来一个时期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扶贫开发等密切相关,己被上升到了国内旅游业改革发展战略方针的高度。
全域旅游在当前政策的指引下,将带领我国旅游业走向全新发展道路。将实现从景点游到目的地游、从门票经济到全域经济的转变,将给目的地地区的产业融合和经济转型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全域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以景区为中心,围绕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因此目的地产品与服务拥有很大的缺口和提升空间,也将带来巨大机会。
全域旅游的开发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的开发模式
全域旅游的推进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简单复制,应根据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并结合该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脉络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首先应对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类型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全域旅游。在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全国多个地方纷纷提出要全面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其中五种典型全域旅游开发模式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这五种典型开发模式包括:(1)是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2)是城市全域辐射型。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质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3)是全域景区发展型。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架川、宁夏中卫等地。
(4)是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5)是产业深度融合型。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北京昌平。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按照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就说明全域旅游作为旅游的发展方雄,其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的开发模式。全域旅游开发模式有几个方面组成,具体情况如下:
(1)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资源拓展观。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对“域”的理解局限于地域空间的思考,强调异地性。对于一个社会的人来说,“域”不仅仅指他生存的地域空间,还应该包括他的身份空间、职业空间、地位空间等。因此,“域”的改变不能仅局限于地域空间的改变,还应该包含一个人的其他空间的改变。那么,把社会的各个行业、部门,甚至单个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都纳入到旅游资源的范畴,充分发挥他们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面,这正是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资源拓展观。
(2)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市场拓展观。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着重于打造各种自然景观综合体、人文景观综合体或者自然和人文景观复合综合体,以快乐和放松为本,偏向于满足旅游者身体方面的动机和文化方面的动机,偏重于观光、体闲、度假等客源市场。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划分的人的需要五层次论来说,受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旅游者需要的最高层次,与之相结合的是旅游者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全域体验开发模式正是以满足旅游者对人生体验的强烈个性化需求为重要目的,制造一种旅游改变人生的深层次体验活动,突破旅游就是观光、体闲、度假的观念。
(3)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企业拓展观。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30年以来,在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下,在传统的旅游企业之外,旅游开发咨询企业在我国诞生并迅速发展。旅游开发咨询企业是整个旅游行业的领军机构,起着灵魂的作用,是旅游产品的顶级组织者和供应者。但是,这类企业的服务对象都是旅游供给方市场,没有一家是专门针对需求市场服务的。所以,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强调市场需要新的专业性的旅游策划咨询企业,它和旅游开发咨询企业一起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供方市场和需方市场的无缝对接,让大众真正体会旅游的别样含义。
(4)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产品拓展观。现存开发模式的旅游产品基本是针对团队旅游者的,而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的旅游产品以角色旅游为主题,以精准设计为理念,是一对一的精准开发模式。角色旅游是指旅游策划咨询企业针对旅游者对人生体验的强烈个性化需求,通过让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变换其社会角色,制造一种深层次的体验活动,这种活动非常有影响力。角色旅游可调整性强,破坏小。受众面更广,参与度更大。是市场—资源—产品比较完美的结合。
(5)全域体验开发模式强调不同的开发规划观。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提倡依托全社会的各种人、财、物等资源,以旅游者的具体活动项目进行灵活的旅游产品设计。强调对资源的动态使用,不对资源进行固化。既要充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全面实现三大效益,实现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又要最大限度的避免激化矛盾和不合理的破坏行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业的敏感性。强调旅游者和被旅游者的双向付出,强调旅游者和被旅游者的双向获益,减少弱势方对资本的依赖。
所以,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是一种全社会模式,需要全社会的整体配合。各种团体或者个人既可以成为旅游者,也可以参与到咨询与策划中,参与到旅游产品的各个供应环节,成为旅游从业者,真正实现旅游业同其他行业乃至管理部门的融合。这样,政府和企业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改善从业人员待遇方面,才能最终真正实现旅游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的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产业”。
第四篇:国家全域旅游政策
目录
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2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16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18 李金早:务实科学发展全域旅游.................................................................................................32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36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验收标准.................................................................................................56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262家)..........................................................................59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2
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
诞生背景
1.大众化需求呼唤全域旅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2016年,我国国内游达44.4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3次,旅游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2.经济新常态需要全域旅游
经济新常态下,全域旅游贯通消费与生产领域,促进中国经济脱虚入实,发挥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要功能,成为中国经济一抹亮丽的风景线。2016年,我国国内、入境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旅游人数达47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5.5万亿元。2016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比第三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1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比房地产投资增速高22个百分点。
3.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体系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发展全域旅游“因之缘起、为之落实、以之为遵循”。全域旅游具有天然的与“四化战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业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最近几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5900亿元;住建部公布的首批200家特色小镇中有70%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旅游电商成为增长最快的电商领域,在线旅游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20%。
4.旅游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
我国旅游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期、游客文明素质逐步提升期、旅游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期及各类矛盾凸显期,呈现“五期叠加”的特征。旅游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一是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旅游产业在新的时期急需拓展全域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能。二是出游方式上散客化趋势显著,游客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旅游空间行为出现全域化特征,导致旅游供给的全域化。三是游客散客化趋势导致了旅行社和导游核心业务被削弱,旅游主营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四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
重大意义
1.中国旅游发展新道路 全域旅游为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一般,甚至缺乏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旅游发展的可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等全域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2.区域统筹发展新方案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动力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和协调的新方案。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成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重要选择;成为东部地区统筹城市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重要抓手,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3.生态环保新格局
通过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有望把全域旅游区划定为一种新的国土功能区划方式,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生态保护格局。
4.脱贫致富新出路
旅游扶贫又是“造血式”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发展全域旅游扩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和扶贫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发展全域旅游也成为东部地区乡村和城郊老百姓的致富快车。
5.百姓幸福生活新方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重要源泉,它扩大了老百姓的出游空间,为老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大幅提升了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频率,全面提高了国民旅游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2016~2017旅游幸福指数为93.6。
备受关注
2015年以前,少数专家提出并初步对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过多关注。2016年,大量学者在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内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全域旅游从提出到迅速成为旅游研究热点,这是我国现代旅游研究中的一种极为重要且独特的现象,将是中国本土理论研究模式的有益探索。
行动迅速 1.各地积极响应
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踊跃。2016年3月国家旅游局启动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同年5月召开首届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随后,各地创建意愿和热情持续高涨,促使国家旅游局在还未启动首批验收的情况下又推出第二批238家创建工作,并于9月在宁夏召开第二次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一些未进入名单的地方也积极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域旅游实现了从创建工作到试点示范和推广普及的阶段。山东、陕西、贵州等省正积极申报全域旅游省。一些省已经推出了省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跨区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全域旅游成为中国最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踊跃参与创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00家创建单位中,包括海南、宁夏2省(区),91个市(州),407个县(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国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总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
总人口2.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从空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吻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创建亮点不断
1.大力推动旅游体制改革
2016年,海南省级层面成立了省推动旅游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层面,18个市县相继成立了全域旅游领导机构,12个市县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贵州省建立了全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建立领导小组,同时,贵州省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9个市(州)中至少有7个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
2.促进部门联动,共建全域旅游
山东省财政厅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滨海旅游基金、旅游发展引导基金,促进了社会投资。
苏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参与旅游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工作地区、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清单”,将其纳入苏州市级机关绩效考核体系。
3.涉旅项目土地供应与会商机制
苏州市建立旅游产业土地供给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涉旅城市规划的工作联席制度,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涉旅项目的会商制度达成共识。
4.“1+3”体制向乡镇和景区延伸
黄山风景区、贵州青岩古镇、湖南醴陵等设乡镇旅游分管领导和旅游干事,把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巡回法庭办到了景区和乡镇。
5.游客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
苏州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参与旅游文明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电商平台型企业通过“差评倒逼”机制,实施“出境最优”、“周边自由行最差”双向评价机制,把同程、携程、百度等对项目和产品的在线好评、差评排名循环播放,实施差评“100%处理回复、100%回溯问责”制度,构建旅游产品和服务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品质经营“生态圈”。
此外,各县市还出现了以下亮点:一是全域旅游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二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并且位列发改委之前;三是旅游局进入规划委员会,成为副主任单位;四是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对旅游的长期投入机制;五是政府成立全域旅游平台公司,引入PPP模式;六是建立以公安、海关、电信、银行等为卡口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七是建立股权多元化的居民参与旅游机制;八是在农业、工业、商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打造一批多业融合旅游示范基地和可向公众开放的社会资源访问点。
新模式不断涌现 1.省市经验与模式 浙江省实行以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全域旅游实行“挂图作战”。湖南全省打造全域旅游基地。福建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省旅游目的地。贵州打造全域山地旅游目的地。海南实施“点-线-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2.地市经验与模式
桂林实行“两江四湖”全域旅游区创建模式。阿坝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园。苏州实行全域旅游生的地创建模式。泰州实行全域节事驱动示范区创建模式。张家界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设旅游强市。敦化市以“5A级景区引领一区多基地模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县区经验与模式
阳朔实行“全域生态+高新业态”全域旅游创建模式。琼海实行“共享田园”全域旅游创建模式。丽水以“两山”理论统领全域旅游建设。济源推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都江堰以创建国际旅游名城为导向发展全域旅游。长白山以“统筹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大连池“以药泉产业为支撑、药泉文化为内涵”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长沙市望城区以“三大工程”统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醴陵推行“瓷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创建模式。腾冲推出全域旅游创建的“1+7”实践。
体制机制创新
1.“1+3+N”综合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到2017年5 月陕西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155个地(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131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77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221家,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都成立了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91个地市中有60家成立了旅委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407个县中有80家成立了旅委,70家成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旅游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旅游部门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许多地方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与机制,即不考核GDP,而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和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2.“多规合一”有突破 所有的创建单位都在积极推进旅游规划创新和规划管理创新,大力推行多规合一,在体制机制与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一些好的做法有:一是把旅游局作为规委会的副主任单位或成员单位。二是把旅游纳入国民经济社会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之中,要求相关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交通道路规划、水利规划、村镇规划等)将旅游元素融入进去。三是建立“多规合一”的大数据库,以信息化为手段,纳入的信息涉及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旅游等多部门的空间规划数据及业务数据。四是各部门之间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及审批流程优化,通过“多规合一”平台进行业务协同和审批管理。五是规范和完善旅游主管部门参与项目会审制度。全域旅游将推动国民权利制度、产业制度、产权制度、部门法等改革,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变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破冰产业。
3.统计改革亮点不断
目前,86%的创建单位对旅游统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湖南、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积极探索有效的全域旅游统计指数和统计方法,出现了一些亮点和突破性工作。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针对全域旅游发展“大口径”与部门统计“小范围”不相适应、旅游统计软硬件平台建设与旅游统计发展不相适应、“全口径”的统计数据与“小行业”的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统计的方式方法,使旅游统计更好的服务全域旅游发展。黑龙江省建立旅游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副省长任总召集人,全面统筹全省旅游统计工作,有效整合部门统计资源,建立健全涉旅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部门大数据完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工作,真实、准确反映全省旅游市场状况,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天台县建立1725家产业测算的单位名录,并实施了网上统一报送。
各地的做法总结起来,旅游统计工作的亮点:一是要有统计制度;二是要有统计队伍;三是要有统计经费;四是要有反映旅游运行的关键统计指标体系;五是要与旅游大数据融合;六是能够可视化展示和辅助旅游决策。
4.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发挥旅游业的全域综合带动效应。首先是产业统筹,打通规划、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机制。一些地方创新规划的编制组织形式,旅游规划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编制。其次是城乡统筹,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城乡旅游公共交通、城乡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促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区域统筹,各地积极促进区内各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合作。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就建立了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景区、农垦集团、森工集团等多区域合作创建区,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云南香格里拉市召开了香格里拉地区11市县区域旅游合作大会,并成立了区域旅游合作联盟。
5.形成了全域旅游政策体系
国家旅游局加强顶层设计,与发改委、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医药局等多个部门合作,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文件,以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文件,对此类新兴旅游方式进行规划和指导。国家旅游局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从“点上发力”到“系统推进”的政策革命。
98%的创建单位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创建实施意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全域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或《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产业融合发展
1.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
创建单位中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2016年,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同比增长2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
2.“旅游+”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创新升级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塑造文化个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涌现,受到了游客和资本的双重追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形成美丽乡村、旅游小镇、森林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新型城乡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等新型旅游制造业态。比如,浙江省政府首批公布的60个特色产业小镇中,有15个旅游小镇全部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创建。
二是“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形成现代农业庄园,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精品民宿、森林人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新兴旅游产品,形成了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比如,山东省要在全省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200个乡村旅游园区。大力实施精品培育工程,在全省着力打造50个国家级精品乡村旅游园区。
三是“旅游+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形成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产品与业态,形成了大型演艺、主题公园、文创园、音乐公园、艺术中心等文创产业和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
四是“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形成了自由行旅游产品,包括自驾车房车营地、公路旅游区、特色交通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航空旅游小镇、低空旅游飞行器、海洋海岛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与业态。
五是“旅游+互联网”,形成了在线旅游产品,如旅游互联网金融、内容创造性产品、分享型旅游产品等;旅游大数据与智慧旅游产品,如各地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大数据应用、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政务、未来景区、未来酒店等。
3.投融资活力十足,全域旅游成为社会投资热点
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政府作为旅游投融资的主导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融资优惠政策,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活跃旅游投融资市场,同时建立健全关于旅游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抑制旅游投融资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短期行为。65%的创建单位利用财政资金纷纷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或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或鼓励大型旅游企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固定投资机制基本形成。43%的创建单位成立国有“投融资平台”,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87%的创建单位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国债贴息、扶贫基金项目、生态保护项目、文物保护项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基金的支持,统筹利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在东部发达地区或旅游发达地区,各地政府鼓励和奖励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旅游业上市公司。
全域旅游投资逆势增长,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领域。2016年各创建单位新增项目7043个,实际完成投资3249亿元,占旅游投资总额的25%;全年民营资本投资全域旅游1118亿元,占34.4%,充分显示了旅游产业的活力。从投向的领域来看,主要投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区、酒店等。从投向的业态来看,休闲度假类投资明显增长,以商务旅游、亲子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类投资为主,增长比率大幅超越传统观光类旅游投资,表明全域旅游开始改变传统观光型旅游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发展新动向。4.全域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全域旅游对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长,对西部地区扶贫效果良好。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泰宁县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超全县GDP的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其中,旅游带动脱贫人口占脱贫人口总数的35%。河北省涞水县计鹿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为2000多元,2016年县旅游部门引导村民借助冰雪旅游发展农家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5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四川绵阳南华村等地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导游、服务员,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
东部地区旅游需求旺盛,各地发展全域旅游注重扩大旅游惠民覆盖面,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推动旅游与社会资源、民生资源的深度融合,旅游成为东部地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致富一大批郊区和乡村地区的老百姓。以苏州为例,全域旅游成为苏州撬动服务业,提质增效的新杠杆,在苏州全力打造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旅游业还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位于苏州南端的震泽镇,凭借优质的生态和丰富多元的江南文化体验项目,平均每天都吸引千余名游客到来。这个凭借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建设起来的新农村,每年的旅游收入已突破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村美民富”成了这里真实的写照。
基础配套改善
1.厕所革命由景区向乡村延伸,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全域旅游是一条改革之路,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PPP模式与创建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注重生态环保、智能管理、以商养厕,成为业界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创建单位共改建和新建厕所25769座,越来越多的厕所配备了第三卫生间,各地也基本实现了临街和临景厕所对社会和游客开放,创建单位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驱动,创建单位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许多创建单位依托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基本构建了“快进慢游”的交通设施网络,实现了旅游主干道,通村通景公路的贯通,以及形成自驾车道、骑行道、徒步道所组成的慢游系统。围绕交通网络配套了停车场、汽车营地、充电桩等旅游设施,配套了供水、供电、消防、环保、垃圾处理场(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配套了金融、通信、电视和Wi-Fi网络等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2.全面改善和提升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
各地建设旅游停车场4000个,旅游集散中心2500个,数千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形成了多级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投诉受理、年卡办理、票务预订、特产销售等服务,并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整合了城市候机楼、落地自驾、旅行社地接、旅游专线等多项新功能,为全域旅游全面升级做好保障。依托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交通网络,注重全域范围内旅游交通和智慧旅游等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强化“互联网+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无线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电商,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对接有效的旅游集散中心、转乘中心和旅游消费支付体系,形成以“导游、导览、导购”为特征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客情监测与分析、在线行为分析、舆情监测平台等,构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营销服务平台及政务管理云等,保障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旅游产业运行全数据化管理。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推动各类交通间的相互衔接,实现零换乘,提供良好的旅游交通服务。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接,探索社区旅游、旅游风景道、环城旅游休闲游憩带的建设,促进核心区与外围县市乡村、度假区的旅游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一方面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旅游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和乡村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最终促进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标准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
3.全域旅游营销全面推进
所有的创建单位对全域旅游营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82%的创建单位成立营销专项基金或切块资金;二是形成多主体营销机制,实行政企协作、景区联合、区域合作、旅行社结对等,构建一个常态化、立体化、全覆盖的推广体系。三是借助已有的广告资源,成立全域推广联盟,共建平台,形成宣传合力。四是营销方式多元化,事件营销、节会营销、主题营销、电影营销等,如湖南醴陵市就利用瓷博览会和乡村节庆进行营销。五是注重四季营销,如吉林省推出“夏季避暑,冬季冰雪,四季融合”的营销战略。六是注重整体形象推广。七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八是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九是注重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十是加强对外旅游交流合作。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向全域接待国内外游客演进,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根据地区实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的交流合作。
前景广阔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从旅游业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中长期国家战略和国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国家各部委将加大对全域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从生态建设来看,通过5年的创建期,全域旅游将成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届时会塑造一批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一批国家旅游功能区,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之后的又一重要国土空间形态。
从全域综合效应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全域旅游成为老百姓的旅游生活新方式,成为老百姓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从理论研究与示范价值来看,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将会保持较高的热度,将形成全域旅游的本土理论体系,为中国旅游理论做贡献,并为世界提供借鉴价值。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中国融入世界旅游大潮、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旅游经验。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日前,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以下为《通知》全文。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旅发[2015]1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创建对象及主体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示范区分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含地州)。各地首批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则上不超过10%左右的县(含县级市),有条件省份可适当申报市(地州)为创建对象。创建主体为县、市地州人民玫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
2016年验收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主要考核指标
1.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4.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6.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三、申报程序
1.申报。申报单位按照自愿申报的原则,根据相关条件进行自检后,由县、市州人民政府提交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报材料及不少于一年的创建工作计划。
2.推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对和关资料进行审核,合格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
3.确定创肆名单。国家旅游局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检查,确定同意创建的县、市州名一单后对外公布。
4.组织验收。创建单仁应开展不少于一年的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完成后,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初检合格后,向国家旅游局提出正式验收申请,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验收合格、公示无异议后,正式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有序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指导做好申报工作,并于2015年9月30日前将首批申报单位资料报国家旅游局。材料内容主要包括申报区域所在省区市旅游部门认可的旅游总体规划文本、基本条件现状证明材料文本、城市形象宣传片(光盘)、创建工作计划文木等;
认真核查,严格把关。各地应严格按照上述基本条件,推荐空间覆盖度广、产业融合度深、综合贡献度大、居民参与度高的县(市州)进行申报。对评定工作中弃虚作假的,将取消申报资格,并视情况对贵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
旅发〔2017〕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现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旅游局
2017年5月17日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1.3 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方针,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1.4 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地方申报、审核公布、创建实施、评估监测、考核命名、复核督导的程序进行。其中,示范区创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申报,国家旅游局审核公布;创建工作日常指导、评估监测、复核督导由国家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委托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组织实施。
1.5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所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相关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
第二章创建原则
2.1 突出改革创新。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2.2 突出党政统筹。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2.3 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磨合、组合和融合,促进旅游功能全面增强,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让游客能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2.4 突出创建特色。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特色,不同层级、不同地区要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等,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2.5 突出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杜绝竭泽而渔,摒弃运动式盲目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2.6 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省、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努力在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方式,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第三章创建目标
3.1 旅游治理规范化。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坚持依法治旅,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
3.2 旅游发展全域化。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和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
3.3 旅游供给品质化。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发展融合业态,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
3.4 旅游参与全民化。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切实保证居民、企业参与收益分配,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
3.5 旅游效应最大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第四章创建任务
4.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4.1.1 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政府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1.2 探索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效承担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
4.1.3 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
4.1.4 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建立相应的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项目联审、旅游投融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旅游标准化、文明旅游共创、旅游志愿者组织、旅游人才培养、党政干部培训、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
4.1.5 推动政策创新。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对全域旅游重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因地制宜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鼓励开发性金融为全域旅游项目提供支持。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用地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点状供地等用地改革,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
4.2 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4.2.1 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
4.2.2 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可就其旅游影响及相应旅游配套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
4.2.3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大项目设计规划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
4.2.4 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报请人大或政府批准,提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
4.3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创造和谐旅游环境
4.3.1 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5A级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要实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推进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通过使用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新技术,切实解决旱厕、孤厕及其污物处理、厕所信息服务等难题。引导游客爱护设施、文明如厕,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
4.3.2 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扩建,优化旅游旺季和通重点客源市地航班配置,加强覆盖旅游景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改善区域公路通达条件,提升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形成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游客运输组织能力,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车和观光巴士等。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4.3.3 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在建好景区游客中心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因地制宜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4.3.4 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在全域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4.3.5 合理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的生态停车场。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4.4 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
4.4.1 充分发挥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
4.4.2 按照旅游需求个性化要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实行旅游服务规范和承诺,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4.3 推进服务智能化。建立地区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游客行前、行中和行后各类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4.4.4 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4.5 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4.5.1 “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突出中国元素、体现区域风格,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等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因地制宜开展工业旅游,鼓励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4.5.2 “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和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鼓励水利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和标准,充分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开发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
4.5.3 “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积极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夏(冬)令营等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
4.5.4 “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推广精品旅游公路自驾游线路,支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避暑旅游等旅游产品。
4.5.5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旅游开发的生态含量。
4.5.6 丰富品牌旅游产品。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建设特色餐饮街区,进一步提升星级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品质,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型和度假型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强化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园区型旅游产品设施配套,实现节约、集成和系统化发展,打造整体品牌。发展目的地型产品,按照村、镇、县、市、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地品牌。
4.5.7 推动主体创新。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促进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特色涉旅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4.6 实施整体营销,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4.6.1 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明确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加强市场推广部门与生产供给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鼓励制定相应的客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
4.6.2 拓展营销内容。在做好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传统产品推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将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拓展为目的地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4.6.3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区域内各类品牌资源,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变旅游产业优势为品牌优势。
4.6.4 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4.6.5 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公众营销、内部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全域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
4.7 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4.7.1 加强旅游执法。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的市场监督执法功能,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实现旅游执法检查的常态化。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4.7.2 加强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咨询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受理热情友好、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
4.7.3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将旅游景区点纳入旅游“红黑榜”评价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积极应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日常监管,保障导游人员合法劳动权益。
4.7.4 加强旅游文明建设。全面推行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培育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组织开展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法庭等工作人员的执法培训,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4.8 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共建共享
4.8.1 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保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优良性、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和建筑元素。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特色的城乡建筑风格。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燃料的使用,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
4.8.2 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4.8.3 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加大出游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旅游用车、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管。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4.8.4 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为新型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重视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发展旅游教育,开设特色旅游专业,提升本地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水平。
4.8.5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通过旅游创业、旅游经营、旅游服务、资产收益等方式促进增收致富。
4.8.6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鼓励旅游场所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
第五章评估管理
5.1 创建工作应由本地区党委政府统筹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
5.2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评估监测。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示范区创建工作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评估监测,并向国家旅游局提交评估报告。
5.3 国家旅游局依据本导则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命名和管理办法》,示范区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依照本导则和相关办法进行,对符合条件和标准并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予以命名。
5.4 对已命名的示范区适时组织复核,对于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不文明旅游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示范区,视情况予以警告或撤销。
第六章附则
6.1 本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6.2 本导则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并修订
李金早:务实科学发展全域旅游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参会的同志感谢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桐庐县委县政府,为本次会议作的精心准备。浙江省旅游局、杭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了大量工作。梁黎明副省长、王文娟局长等同志为大会付出了很多心血。
这次会议准备的很充分。在桐庐考察的全域旅游的几个点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李强省长高度重视、亲自出席会议,并和大家分享浙江抓全域旅游的经验。参加这次会议,大家一致感到印象深刻、收获很大。
第一,这次会议具有现场会的性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我们提出的全域旅游实际上在浙江的很多市、县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昨天,夏宝龙书记向我介绍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阐明了旅游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刚才,李强省长详细介绍浙江发展旅游的措施和经验。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次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会议在桐庐召开,让大家看看现场,增加实地感。
第二,这次会议是一个再动员、再鼓劲、再推动的会议。全域旅游,是我们今年年初在海南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短短的几个月,形势发展很快,势头喜人。出于鼓劲加油、因势利导的考虑,我们决定召开今天的会议。为取得实效,我们组织了现场考察、经验交流,同时也要举办全域旅游创建培训班,解读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第三,大家精神很饱满,发展全域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一些省、自治区分管旅游的领导和旅游重点市、县的主要领导来参会了。大家对发展全域旅游的确是在真抓实干。
刚才十一位同志的发言各具特色,希望大家参考。关于全域旅游的基本精神,我们在今年1月29日于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已经作了比较系统的表述。这里只说说感想。
全域旅游到底是干什么?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大。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革命,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我们谈到了全域旅游的九个转变,这里只说说其中两个转变:
一是旅游治理机制的转变。在以前的景点旅游模式中,旅游的治安、旅游的管理,是靠穿各式治安服装的门卫来维持,其实是民团式的、看家护院式的治安队伍,把景点、景区的治安管好就行了,而发展全域旅游则要走上依法治旅、依法治国的轨道。旅游安全决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社会安全的很重要的环节。全域旅游的治安不能靠民团式的队伍,旅游警察、旅游法庭的设置势在必行。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旅游治理的法制含量很低。而发展全域旅游,就必须依法治理、要用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取代民团式治安结构。今年3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三亚市民游客中心通过大屏幕,慰问正在三亚南山景区执勤的旅游警察。李克强总理说,“你们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他们既有安全感又有舒心感!”、“只有营造公平优质的旅游环境,游客才能玩得安心、开心、舒心,而不窝心。”今年4月上旬,孟建柱书记、郭声琨国务委员在云南调研时,看望了腾冲旅游警察,并对设立旅游警察给予充分肯定。5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国警察首次巡逻罗马和米兰、保障中国游客安全的消息,游客们激动地说,在国内有了旅游警察,如今在国外旅游也看到中国警察,感觉更放心了。
国外设置旅游警察较早。俄罗斯、希腊、韩国、印度、泰国、埃及、阿联酋、阿根廷、马来西亚、孟加拉等很多国家,都设有旅游警察。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希腊,是较早设立旅游警察的欧洲国家,1975年,政府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就开始全面实施旅游警察制度。目前,希腊旅游警察数量占到警察队伍的15%。泰国1976年就设立旅游警察,约有1000名旅游警察分布在泰国的重点景区内,负责为游客提供便利、给予帮助,并处理侵害游客权益的各类案件,他们都具有基本的英文会话能力,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加,还招收了会说中文的警员。1998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设立了旅游警察,他们都经过专业培训,分布在旅游部指定的99个旅游景点执勤。2014年10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韩国警察厅联合选拔的“观光警察”正式上岗。这支由101名警察组成的专业警察队伍主要任务是预防各类犯罪行为、维持观光地的基本秩序,调查和取缔各类针对外国游客的犯罪行为,并处理外国游客的各类申诉等。
在我国,自2015年10月三亚市成立全国首支旅游警察以来,在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及各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瑞丽、腾冲、大理、昆明、西双版纳、迪庆,福建厦门,河南洛阳栾川,河北秦皇岛,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陕西韩城,湖南资兴,山东枣庄等地相继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或大队,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广泛好评,游客纷纷点赞。以三亚为例,截至5月12日,旅游警察已处理涉旅治安案件155起,行政拘留177人,刑事案件3起。人民群众对旅游警察纷纷叫好,给予公安干警高度赞誉。
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高度重视旅游法庭,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旅游局已就此联合发文。国家工商总局张茅局长、甘霖副局长高度重视工商旅游分局工作。这些都为我们全域旅游治理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我们希望各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的建设,不断完善全域旅游治理机制。
二是从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变为党政统筹发展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是治理机制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抓不住这一点,就抓不住全域旅游。为什么需要从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变成党政统筹抓旅游?在景点旅游阶段,旅游规模小、队伍小、影响小,与其他行业关联度不高,各自融合的内生动力,或者说,旅游+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不像今天,许多的行业都有与旅游合作的需求,而且旅游也有与其他行业合作的愿望和条件。因此,在全域旅游阶段,旅游发展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综合性的。它是跟每个行业戚戚相关的,不仅与产业相关,还与精神文化领域也相关。在此情况下,只是旅游部门抓旅游的方式适应不了新形势,因而必须从部门抓旅游转变为党政统筹抓旅游。
概而言之,发展全域旅游要把握三个要点:在旅游治理上,要共治、共安,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等共同治理,共保安全;在旅游产业上,要共融、共赢,发挥旅游+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在旅游发展上,要共建、共享,改变旅游发展只是景点景区企业独建独享、景区内外两重天的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真谛。
当前,我国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在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一方面为此兴奋,加油鼓劲!一方面也有一些忧虑,这里讲八点:
第一个忧虑是竭泽而渔、破坏环境。不顾实际情况和资源承载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行为,是我们要坚决防止的。全域旅游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更加重视旅游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的有机互动,相得益彰,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要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二个忧虑是简单模仿,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很强,但也存在创新精神不够的问题。这次请大家来浙江桐庐,是学习浙江的经验、学习桐庐的经验。不是要大家就要按桐庐这个模式去模仿和复制。要学习浙江桐庐发展全域旅游的精神、工作干劲、力度,进而因地制宜致力创新,形成特色。
第三个忧虑是粗暴克隆,低劣伪造。这个问题比简单模仿更可怕。旅游的发展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深挖自己的资源优势,要把旅游发展紧紧和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等诸多要素相结合,开发出真正有内涵、有特点的旅游产品,而不能脱离当地实际粗暴地克隆、甚至低劣地伪造,弄出一批“假大空”的东西。
第四个忧虑是短期行为、盲目涨价。创业精神可贵,创业过程艰难,但也要注意经营的可持续性,不能搞短期行为,抓到一点算一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简单地、短期地理解和运用市场供求规则。乡村旅游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价格优势,这个优势不要丢了。不要看到人多了就马上把价格调高了,否则,优势就会丧失甚至变成劣势。以简单的短视的眼光搞旅游,会断送我们优势和很多、很好的特色。
第五个忧虑是不择手段,不顾尊严,低俗媚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的供需双方是等价交换的关系,供需双方是平等的,交易行为是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公正的,不存在买方地位高、卖方地位低的问题。旅游市场的自由有序竞争是十分必要的,但竞争的是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水平、环境的塑造等等诸多因素,决不能靠低俗和丢失尊严去竞争、去发展旅游,这样的旅游既不会长久,也不会得到广大的游客认可。第六个忧虑是运动式的、跟风式一哄而起和大拆大建。这次在桐庐我们现场考察的几个村子都没有大拆大建,都是对现有房子进行修整,房前屋后的水系进行改造,卫生、垃圾的分类处理,改水、改厨、改厕等同时进行。
第七个忧虑是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我们很多地方对旅游推介下了很大的力气,甚至不惜血本,但也存在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的倾向。其实,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内涵的挖掘、旅游服务的提升等长线工作,需要务实开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八个忧虑是在全域旅游改革中换汤不换药,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换人不换理念。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5个省区市设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到年底有望突破20个省区市。我们很多的市、县都设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这是个好事,下一步还会有许多地方跟上来。但是,如果不能实质性的推进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机制的转变,那么,从旅游局到旅发委就只是牌子的更换,对旅游的发展、对全域旅游的推进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全域旅游,已经不再仅仅是旅游的事情,它对当地全域的经济产业拉动,对当地全域的社会治理等都具有份量越来越重的影响力。反之亦然,其他方面的改革发展也必然促进旅游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融相盛的关系。在这种新格局中,旅游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我们今天对旅游领域的许多探索,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支持,也正在引起世界关注。大家都知道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这一天,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北京联合召开世界旅游发展大会。这个会是由我们中国来倡议、创意并主导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非常支持,而且许多世界旅游组织的非成员国如美国等也积极参加会议。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会议接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该机制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我国召开。这两个大会都很成功。会上各国代表对中国在旅游方面的探索很感兴趣。比如,全域旅游、旅游扶贫、旅游+、旅游外交等引发大家热烈的讨论。许多代表提出的问题很具体、很实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非常关注我们的创新之举。当然,各国旅游发展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发国家,我们尤其要注意向人家学习,更好地,更可持续地发展我国旅游。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全域旅游的概念在社会上逐渐引起注意,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此表示很高的积极性,并就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我们一起认真探索。
一、何谓“全域旅游”
三十多年来,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各级党委、政府及企业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几代旅游人为之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使我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出了宝贵贡献。也正是这些点上的突破,才为我们今天新阶段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空前加大,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例如,过去我们居民建房子,不会考虑到旅游景观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搞景区开发,也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设只是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两重天”的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玫瑰谷所在的三亚吉阳区博后村,原来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村落,耕地基本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玫瑰谷公司采取每亩3300元年租金的方式租赁村里2755亩盐碱地种玫瑰开发旅游,安排村民300多人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200多人从事旅游运营管理工作。公司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的土地租金直接进入村民口袋(博后村土地撂荒之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年租金3300元)。二是确保村民每月2600至3000元的工资准时发放。三是确保村民除租金外,每年还能得到每亩最低800元以上的旅游分红。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四是确保常年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鲜切玫瑰花产品。村民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务工,不必为就业发愁,不担心领不到工资,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幸福和尊严。2013年4月9日,总书记在此视察的时候予以肯定,并亲切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二、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三、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四、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这四项基本标准是现阶段的起码要求,各地应实事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符合当地实际而又丰富多彩的经验。
正确理解全域旅游,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其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其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其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其四,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我们既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创建标准,更要鼓励各地的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其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要通过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进行示范引导。理论上讲,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划,既可以是省、市、县、镇、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推进发展,这个阶段有必要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
二、为何推进“全域旅游”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一)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失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全域旅游与五大理念高度契合。推进全域旅游,正是落实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实行全域旅游有利于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避免陷入“破坏环境换取产值——花费巨大投入医治环境创伤”的恶性循环。
开放发展是我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而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三)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的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旅游市场已从入境游为主,发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的新阶段。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旅游业仍然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1.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与“两个综合”(综合产业和综合执法)不相适应;2.旅行社、导游管理体系和行业队伍水平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3.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4.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与旅游爆发式、井喷式市场需求不相适应;5.企业对门票经济的过于依赖与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适应;6.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不相适应;7.旅游投资、经营环境与投资者、经营者的要求不相适应;8.党委、政府及部门对旅游业的实际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期盼不相适应;9.旅游管理部门队伍建设、全行业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等。这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大都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去解决。
(四)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视角、评价标准与以往大不相同。2015年,国内游已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民群众享受休息权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甚至很多人在体验出境自驾游,他们出游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旅行社指定和安排怎么走、怎么游,而是自己决定游什么、去哪游,怎么住、住哪里,买什么、在哪买,吃什么、在哪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现代交通,以及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加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口碑,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推进全域旅游要求我们跳出单一的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的格局,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才能切实提升广大旅游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能将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五)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旅游作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高的综合产业,已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增长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大城市人口有序地向星罗棋布的特色旅游小城镇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生态现代农业、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其他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真正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将有效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我们抓厕所革命,不能限于旅游厕所,而是提倡城乡都要进行厕所革命。如果仅抓旅游厕所革命,还只是小旅游的格局,是景点旅游模式,而城乡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才是大旅游的格局,是全域旅游的理念。
(六)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规律使然
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已超过10%,对全球就业贡献也超过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制定并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发展战略》,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韩国确定了战略性观光旅游产业培养方案,法国实施旅游质量计划,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众多国家也纷纷实施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旅游业。我们在发展入境旅游之初,刚打开国门,大多数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主要是来看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十年发展,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交流越来越深入,现在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交往,期望深入体验社区、学校、医院等。游客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也不再限于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和导游、服务员,而是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满足这种需求。
全域旅游在国外有成功经验,在国内有实践基础
现代旅游业发端于欧美国家,其旅游发展很早以来就具有全域特点。
法国的全域旅游突出体现在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上。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乡村成为法国旅游热点。农民除了种地外,还可以接待旅游者、与人交流、增加收入,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之后逐渐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法国的乡村旅游体现了全域旅游特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便捷交通和完善设施等基础性工程。重要的大村庄有快速列车可以到达,停车场设施完备,标识系统完善,超市、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二是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独特性。法国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保护,这既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根基;注重乡村地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特色、生产生活习惯、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等。三是政府扶持和财政投入。法国乡村旅游一直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弱化,而监管职能加强,各地方政府继续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为使农村民居适合“家庭接待服务微型企业”的标准,法国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以促进维护与修缮。农民可以加入法国农会的“欢迎你到农庄来”(Bienvenue à la ferme)网络,或加入“农民接待”(Accueil paysan)等民间协会组织,政府规定,只要业主遵守利益相关者的约定,家庭旅馆在建设后达到三稻穗(相当于酒店业里的三星级)标准,10年中每年向公众开放6个月,就可以得到政府家庭旅馆修缮补助津贴,补助津贴大约占总投资额20%-30%。法国政府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常设会议机构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2003年成立部际小组,在全国规划自行车道和绿色道路。
西班牙的全域旅游是在应对“阳光与海滩”模式结构性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西班牙长时间实行“阳光与海滩”模式,涉及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巴利阿里群岛和加纳利群岛。但到了2010年以后,这一以海岸、酒店、景点为主的点式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凸显。表现在:“阳光与海滩”旅游模式虽然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税收方面的贡献增长,但这种增长耗费了大量机会成本、环境和土地资源,特别是旅游酒店、房地产过度扩张超出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对自然环境损害明显,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和低廉航空。实践表明,传统的“阳光与海滩”点式发展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游客数量上升,但旅游收入却递减,其停留时间、占用水平、过夜人数和每个游客的平均收入、平均费用均下降。同时,调查显示,随着收入的下降,这些地区酒店的服务水平随之下降。这种盈利能力的下降不仅影响到旅游业,也影响着西班牙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经济。针对这种情况,西班牙着力将旅游从点式发展向城市、区域综合环境转变,实施《西班牙沿海计划》,在帕尔马湾、提拉哈纳的圣?巴托洛梅、拉?克鲁斯港口和太阳海岸及马略卡的马加鲁夫区域实行全面转型。具体包括制定及实施新的战略,推出完整系列的产品,以吸引更高要求和消费力的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使其避开旺季出行,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土地、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强住宅建筑、各种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推动融资、旅游政策与地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协调。
国内方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积极实践。我们于2015年7月在四川阿坝州调研了解到,该州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开始探索“全域景区”建设,提出建设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旅游区、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家园户外天堂旅游区、中国汶川映秀震中旅游区、羌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冰川?草原国家公园旅游区等六大旅游产业区,架构起了突出区域特色和景观特点、覆盖全州、利于组合产品和线路的全域旅游统筹新布局。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提高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服务接待能力,特色魅力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星罗棋布,有效连接起各个高品位、多类型的景区点,以“拓景扩容、增量提质”为核心。全州旅游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初现端倪。
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丰富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强调“大产业”,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推动旅游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苏州旅游业整体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效的扩大转变。强调“大市场”,进一步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强调“大服务”,在交通、食宿、城市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宾至如归、流连忘返。
浙江省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要求,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所有特色小镇被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桂林“两江四湖”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较早探索之一。“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了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涝、排污,改造旧城,优化城市风貌,更激活了城市旅游,提升了“两江四湖”沿岸的商业和土地价值,实现了多功能融合,可谓一举多得。桂林是全国最早取消公园门票的城市之一,还在城市中心区进行过公交车免费的改革,探索破除城乡交通分割、旅游分割的体制壁垒,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进而加快城乡全面一体化进程。桂林阳朔县同样是一个全域旅游模式,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从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休闲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
海南省琼海市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逐步把12个镇建设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和风情小镇建设,琼海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田园式大景区。这个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演奏一曲委婉动听的田园小夜曲,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不断把更多游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成为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达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境界,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去年八月,我们在安徽省黄山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徽州区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围绕“调转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区旅游亮点纷呈,民俗体验游,古道徒步游,摄影赏花游,研学游,养身
第五篇:案例2xx全域旅游
案例2.县全域生态旅游发展
1.概况
XX县地处赣东XX山脉西麓,位于XX山与XX山两大景区之间。全面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现辖5镇2乡和5个国有林场,70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12.6万人(注:户籍人口11万人)。2002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县围绕“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的构架,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通过十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品牌形象显著提升。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为主要载体,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大格局,生态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XX也从一个偏僻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区域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推进XX县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时,XX县严格遵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对准XX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并创新性提出全域旅游打造的“1+3+5+8”全域体系:围绕国际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紧抓生态旅游、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等三大产业带动,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落实全域生态发展布局、全域产品创新、全域产业融合、全域项目建设、全域公服建设、全域环境提升、全域营销建设、全域体制建设八大抓手。2017年,XX县全年接待游客4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9亿元。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绿色低碳示范县。
2.主要工作做法
一是党政统筹、凝心聚力,坚持不懈发展全域生态旅游。2002年开始,XX就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确立了以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切入点。思路确立后,机制是保障。为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出台了《加快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力量为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服务。为了改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交通部门投入5亿余元用于公路建设,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了多家污染企业,农业部门加强了渔政管理,公安部门制定了游客失窃预赔制,交警部门对外地来XX的车辆实行“不拦车、不检查、不扣车、不罚款、不收费”的“五不”政策。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密切配合,为XX全域生态旅游发展营造了的良好氛围。
二是科学定位、整体规划,一以贯之抓落实。XX全域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快速发展,科学定位功不可没。走进XX,入眼的皆是江南山水画、儒蕴徽风图,感受的皆是浓雅乡村情、敦朴村民风,在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XX立足资源优势、利用区位条件、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并成功塑造了“纯净XX”整体形象品牌,为XX全域生态旅游占领高点、引领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推进XX县全域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先后编制了五个层次的规划:①纯净生态体系规划。对全县生态环境进行提升改造,确保实现纯净的森林、纯净的水域、纯净的空气、纯净的土壤等。②纯净景区体系规划。在旅游资源普查基础上,对可供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规划,既要让各景区景点的特色得到彰显和发挥,又要通过差异化发展来形成互补,提升XX旅游综合竞争力。③旅游项目发展定位体系规划。站在全县一盘棋的角度,通过高质量的规划,使每个景区(产品)定位准确,功能明晰,创意独特。④旅游要素体系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尤其是旅游交通、宾馆酒店、娱乐购物、美食品尝等涉旅基础设施、接待场所进行好规划。⑤旅游营销体系规划。对营销策划方案、旅游形象标识、旅游节庆活动、重要宣传推介活动等进行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提升XX生态旅游市场知名度。
三是行业协同。切实提升旅游业主导地位。全面落实全域生态旅游“一产围绕生态旅游促升级、二产围绕生态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生态旅游优服务、城建围绕生态旅游树形象、交通围绕生态旅游保畅通、文化围绕生态旅游添活力”的思路,加力破解当前全域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不足、建设不快和服务业配套不全、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以生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带动服务业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发展成绩
一是推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全域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产业,生态旅游、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等产业取得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际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XX旅游强县,2017年,全县全年接待游客4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9亿元,居全省前列;同时,生态旅游也带动了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XX白茶”先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国家各类茶博会奖项。XX县获得省农业厅评选的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到2017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8800亩;成立了以XX面包户为主体的XX面包商会,XX面包新增直营店700多家,全国连锁经营店达2000多家;有机油茶、有机大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有机竹笋、有机果蔬、花卉苗木、竹林鸡等特色种养产业不断兴起,各具特色的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
二是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旅游资源补偿收入大幅增加。截止目前,XX各大景区共有3221户、8772名农民获得旅游资源补偿19705万元,户均达61177元。农民就业增加大幅收入。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民“洗脚上岸”,就地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乡村农家乐收入大幅增加。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528户,床位5000张,餐位1.3万个,解决了4727名农民就业,户均经营净收入4万多元,全县农民人均从农家乐中增收300元以上。旅游商品收入大幅增加。XX竹雕、木雕、根雕、地毯等旅游工艺品蓬勃发展,吸纳2800余名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年均收入1.2万元。自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以来,全县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亿元以上,到2017年12月底全县居民存款余额47亿余元,人均超4万元。三是促进了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促进了城乡路建设。先后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亿余元,建设和改造乡村(景区)公路275公里。逐步建成了路网较健全的公路体系。15个乡镇至县城公路100%达到路面硬化,全县70个村委会已全部实现路面硬化,硬化率达100%。全县所有景区、景点、农家乐全部水泥路。促进了电力通讯设施建设。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100%的乡镇和85%的村实现了宽带上网。促进了景观镇村建设。在交通沿线、景区周边规划100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生态型新农村,改变农村发展面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突出文化生态景观,大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双改双节、改水改厕等工程,打造出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传统风格独特、产业特色明显的生态景观村镇。促进了县城建设。投入资金15亿余元,先后实施了泸溪河综合治理、老城区街道路面改造、部分单位办公楼外迁等项目。彻底地改变了老城区破、旧、脏、乱、差的面貌。城区绿地率达36.32%,绿化覆盖率达42.24%,建成区公园绿地总面积已达56.1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平方米。
四是培育了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下,XX的淳朴民风得到传承,并注入了新的内涵。努力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工程。在探索全民义务植树的有效形式的同时,积极开展林木绿地、古树名木的认建认管认养和“志愿环保千里行”绿色环保宣传活动,参与农民逾6000人次,有力地增强了农民爱绿、护绿的生态意识。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和谐村”、“生育文明示范村”创评和文明新风“四进农家”等活动,制定环境卫生、古树名木等保护管理办法,引导教育农民保护生态、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同时,各景区自发成立的龙灯、腰鼓等表演队,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在“纯净XX”品牌的驱动下,XX全域生态旅游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同和向往,已成为我省一张靓丽的名片。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际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XX旅游强县。XX山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最佳国际旅游休闲名山、全国最佳旅游创意、XX新赣鄱十景。
4.启示
XX县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方式树立了生态价值实现发展典范。通过近些年对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探索与实践,XX已摸索出了一条县域发展的新路子。从零起步进行社会化运作,生态经济短期取得丰硕成果,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样板;联动发展遵循市场化规律,生态兴盛带动实现富民活县,为欠发达农业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借鉴;政府主导推动和谐化进程,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主体共赢和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多目标协调,为县域空间的统筹、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