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鸭山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0425改
双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项目任务书
2016年4月 一.导言
1.1 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国务院关于坚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国家政策,结合黑龙江省的相关要求,开展双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示范意义,通过指标落实、任务分解,明确建设要求,为双鸭山市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支撑双鸭山市城市建设和远期发展目标,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2 规划范围
根据《双鸭山总体规划》内容,本次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范围是双鸭山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75平方公里。1.3 《项目建议书》的目的
(1)根据双鸭山市中心城区的现状概况、城市特点以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出本次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的目标、内容、深度和方法。
(2)依此编制项目预算,作为规划设计收费的参考依据。
(3)本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为建议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或委托方的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减修改。经双方共同协商修改后的项目建议书将作为项目合同的实施细则。1.4项目目标
通过本次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建立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策略;兼顾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不同的控制目标,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分解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建立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供各级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 时参考。
二.项目内容
2.1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1.1 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以保护性开发、水文干扰最小化、统筹协调为原则,体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方针,致力于提升双鸭山市中心城区整体品质和基础支撑。本规划结合双鸭山的实际情况,并在国家相关法规、省市有关管理条例和规划、相关标准规范指导下,严格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进行,拟完成的基本内容如下:
1)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条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意义及开发策略;
2)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物控制率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等);
3)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布局及相关要求,结合棚户区改造计划,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重点建设区域。
4)识别规划范围内的生态本地条件,构建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5)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6)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控制和修复措施,并提出与绿地系统、城市道路、排水防涝、水系统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建议。
7)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8)提出投融资措施、规划保障、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议。2.1.2 规划成果 1)双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文本 2)双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说明书 3)双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图集
三.项目组织
3.1承担单位
3.2人员构成
成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扎实、工种齐全的双鸭山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组,在专业配置上,涵盖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水文水资源等。项目组成员一方面参与过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可以突破传统规划层面对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项目组人员参与过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再次,项目组人员主持过国内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工作,具有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经验。同时,项目组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作为咨询顾问,保证项目高质量的完成。3.3 工作框架
成立海绵城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任组长,由主管副市长、秘书长以及其它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统领双鸭山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部署和监督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建议由市长助理或秘书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规划局、园林局、水利局等部门各一名分管领导担任,工作人员从各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规划编制组和政策支撑组。规划编制组由市规划局牵头,负责开展相关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市住建、水利、环保、园林、城管、国土等部门全力配合;政策支撑组由市住建局牵头,负责制定鼓励、财政支持性政策、技术标准、实施导则等政策文件,市发改、财政等部门配合。
本次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由市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进行规划成果核心内容的编制和技术总把关,双鸭山市相关部门技术骨干应利用现状资料完善、现状情况熟悉等优势,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挥我院在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方面的特点和特长,保证规划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四.项目进展阶段
本项目总体进度暂定为5个月,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4.1第一阶段——现场调研
2016年05月15日——2016年05月20日
规划调研,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数据整理,形成现状调研及分析报告; 4.2第二阶段——规划方案
2016年05月21日——2016年06月31日 形成项目的规划方案,并征求委托方及相关部门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完善; 4.3第三阶段——初步成果
2016年07月01日——2016年08月15日 按照项目的初步方案,编制规划的初步成果,征求市领导和相关委办局意见; 4.4第四阶段——成果评审
2016年08月16日——2016年10月15日 按照项目的初步成果,编制规划的最终成果,并进行专家评审,依据评审意见形成报批稿提交甲方。
五.规划费用 5.1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设计的收费计算依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04年4月颁布的《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进行。本次规划收费依据同步参考了《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2002)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5.2 经费计算
按照上述规划收费依据,参照国内同类型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收费情况,本次双鸭山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费用为220万元整。
上述费用不包括专家评审、地形勘测等费用。5.3 经费支付
甲方按照项目研究进展的各阶段支付费用。(1)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后一周内,甲方付乙方总合同额的30%,作为项目启动和前期工作经费;(2)规划方案
初步方案征求甲方意见并达成共识,基本形成初步成果时,甲方付乙方总合同额的30%;(3)成果评审
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后,甲方付乙方总合同额的20%;(4)成果提交
正式成果提交一周以内,甲方付乙方总合同额的20%。
六 项目保障
6.1甲方
1)2)
3)4)5)6)
6.2乙方
1)2)3)
协助基础资料搜集,组织成果汇报;
提供中心城区1:5000或1:10000电子地形图,示范区1:2000地形图;
提供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 提供规划所需有关基础资料、相关规划研究成果; 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各阶段研究费用;
提供规划编制小组现场工作所需办公地点、市内交通等。
负责人员调配、项目进度安排、成果质量把关等;
成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扎实、专业领域齐全的项目组; 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提交各阶段工作成果,根据委托方安排,准备并向各方汇报各阶段工作成果。
第二篇: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一、城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2.社会经济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2.径流特征 3.洪涝特征
(三)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 2.水资源开发现状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现状水体环境 2.水源地分布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供水设施
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3.排水防涝设施 4.水利设施 5.雨水调蓄设施
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
(一)总体规划概述
(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1.供水专项规划 2.节水专项规划 3.污水专项规划
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5.防洪专项规划 6.水系专项规划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 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相关政策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其他标准参考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
(一)总体思路
(二)规划技术路线
六、市域层面
(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二)水生态:梳理水系湿地,严格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
将现状河流、湖库、湿 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 区)范围,并通过蓝线、生态红线等强制性措施加以落实。
(三)水安全: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开展内涝点和内涝风险防治。
(四)水环境:改造城市河道岸线,治理水体污染,修复水环境。
(五)水资源: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七、城市层面
(一)空间管制
四区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二)建设用地规模: 1.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2.生态承载力校核
(三)建设用地布局
(四)海绵城市功能分区
规划分区结合排水系统及其受纳水体的特征进行
(五)分区目标
各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与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要求。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3.峰值流量控制目标 4.内涝防治目标 5.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六)分区控制指标
1.建成区内
(1)“渗、滞、蓄”: 综合径流系数: 透水铺装率: 下沉式绿地率:
单位面积雨水调蓄池容积: 绿色屋顶绿化面积比例:。(2)“净”:
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收集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3)“用”: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雨水收集利用量: 污水再生利用率 替代城市供水比例:(4)“排”: 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雨水管渠排放标准: 2.建成区外(1)防洪标准:
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2)水源涵养:
水源保护区保护比例: 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 城市水源的水质达标率:
(七)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1.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生态恢复和修复 2.水源工程设施 3.防洪工程设施
(八)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八、建设工程层面
(一)工程项目布局策略
(二)工程措施选择
(三)系统分析及方案比选
1.系统分析 2.方案比选
(四)主要工程
1.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2.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五)建设时序和投资安排
九、规划可行性与效益分析
(一)规划可行性分析
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2.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和风险分析与评估 3.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标准 4.技术可行性分析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管理及制度保障
十二、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一、规划编制
1.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在城市控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3.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二、规划管理
1.在地块开发出让条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在“一书两证”发放中审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三、建设管理
1.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图审查纳入施工许可发放条件中 2.强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监理
3.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纳入竣工验收时重点验收内容
四、维护管理
1.可持续的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第三篇: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选择性)组成。其中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的尺寸根据涵洞的溢流来设计,使地表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是将雨水留住,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可以对径流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2.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居住区和商业环境中。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前沿问题为如何利用雨水花园有针对性的减少雨水中各种污染元素的含量。
2.3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可渗透路面主要集中于水泥砖块、水泥网格物、塑料网格物,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研究上。期是否适宜,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策略,满足土地使用者的美学期待,景观维护的成本,投资者高经济回报率的要求等。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
1.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的实践
车伍等针对雨洪水管理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针对河湖水系的非点源污染,城市区域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社区住宅建筑雨水利用系统,典型技术应用分析,不同城市雨水问题研究和雨水利用规划等。一部分学者以“反规划”途径和“生存的艺术”为理论基础,实践上以可持续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目标,针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尽量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防洪相结合为目标的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改善水质,修复水自然过程为目标的中共中央党校及国际关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以强调下垫面水下渗等生态过程的国际关系学院景观改造,将社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合肥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性规划等。
2.推进中国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思路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2.1更新价值观,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
2.2更新知识,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普遍地掌握水文过程
知识迫在眉睫。
2.3更新观念,雨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好雨洪水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互建设的必然趋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2]曹文美子.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2)
[3]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
第四篇: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3)城市内河生态岸线比例。(4)天然水面保持率。(5)地下水位。
二、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质量。(2)雨污分流比例。(3)合流制溢流频率。
三、水资源
(1)雨水资源利用率。(2)管网漏损控制率。(3)天然水面保持率。
四、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标准。(2)城市防洪标准。
第五篇:毕节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毕节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了麻园片区、城东新区、南部新区、望湖片区、水西田片区、威西路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使城区规模逐年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已委托设计单位完成“双阁园”片区、三板桥片区、德沟片区以及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将大方县城的发展也纳入其中,其近期规划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规划范围包括市东、市西、三板桥、观音桥、大新桥、流仓桥等6个办事处和鸭池、梨树、海子街、长春堡、小坝等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面积309.7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4.9平方公里。
毕节市将以地委、行署《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建带动战略部署,加快毕节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本着地、市共建原则,以“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质扩容”为目标,凸现毕节城山水园林特色,走城市规模外延扩张式的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相结合的路子。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市区“提质扩容”为主线,以完善城市功能、培植产业支撑、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市环境。按照“撤地设市”的框架,以毕节城区、大方城区为基础,构建地级市的整体规划框架,把毕节市建设成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00万人的“双百”城市目标,逐步提升毕节在贵州城市带中的地位,融入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圈,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作用,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