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年5月23日
访问量:823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教育部在这里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这次会议的背景源于去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机制、育人模式等一系列要求。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相关要求,去年,我们在上海召开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在会上推出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并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袁贵仁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召开的这个会议是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的延续,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研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中的主要问题,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有三个:一是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的也是人才,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具有高端技能的专业硕士,而不是廉价劳动力。二是学生实习是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实习和教学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实习变成“放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校长、教师要负起责任。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实习的保障制度和政策。刚才,广东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建设部人事司、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分别做了发言,介绍了很好的经验。下面,我就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要意义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从事一定的工作实践或生产操作,掌握特定技术、技能或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以生产、技术、管理或服务人员身份在与自身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对整个职业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1.学生实习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
职业教育和其他普通教育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其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具有高端技能的硕士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机制和模式,其办学机制就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其办学模式就是“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技能水平。因此,职业学校必须非常紧密地与行业、企业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到企业中接受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够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是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的体现,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学生实习是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学生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教育核心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实习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为此,职业学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闭门造车”办学模式,主动面向市场,调查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自身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安排学生实习,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争取实现职业学校、实习企业、实习学生多赢、共赢。3.学生实习是实现“五个对接”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从重规模向重内涵发展、重质量提高转变,其重点就是要全面深化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专业对口的学生实习,也包括教师的科研,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通过实习检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材质量,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通过实习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实习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通过实习为学生未来成为企业员工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如果不加强实习管理工作,“五个对接”就无从谈起,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落实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4.学生实习是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生实习作为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操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专业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通过“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才可能真正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5.学生实习是实现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体现就是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学生实习一头牵着学校教育,一头连着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学生实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纽带。通过安排学生实习,学校和学生可以在工厂、车间里学习到最实际、最前沿的技能,企业可以提前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对于学校和企业是双赢的选择,也是促进二者加强合作、加深理解的重要方式。
6.学生实习是检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学生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与学生、学校相关,而且与实习单位相关。不仅涉及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而且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劳动安全保障、实习责任保险等方方面面。学生实习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体现了校长的能力、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班主任的责任心。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学校才能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
所以,我们必须把实习管理工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把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行动落实到质量提高上来,进而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认真总结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教育部不断加大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明确了学生实习的定位。学生实习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学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落实决定精神,教育部强化制度建设,逐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更加明确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制度。一是初步建立了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职业教育实习制度。2005年,二是初步规范了学生实习“五个不得”等实习管理原则。2007年,三是初步确立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保险制度。2009年,初步形成了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对于有效防范和妥善化解学生实习责任风险,保障实习学生权益,消除学校、企业、家长的后顾之忧,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和责任保险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具体工作要求,初步建立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明确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出了“五个不得”等保护性管理原则,即:不得安排一年级的学生到企业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高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岗位上去实习;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这些营业性的娱乐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近几年来,“五个不得”在全国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得到较好贯彻落实,对保障学生实习工作的健康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省份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也发布了相关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3.建立了学生实习企业相关免税制度。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顶岗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配套出台了《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于调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实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4.探索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积极探索加强本地区职业教育实习工作管理的措施,摸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广东省人大制定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指出,实习是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对实习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要求学校、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并明确了学生实习相关各方的责、权、利。深圳市宝安区由财政按每生1万元的标准在企业建立了10多个区级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为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每生300元的补贴,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打开了通道。重庆市围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建立了“五个机制”,即:校企共管机制、行业协调机制、园校互动机制、组织保障机制、考核奖惩机制。江苏省教育厅制定实施了《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规范(试行)》,其中就包含了严格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检查、信息反馈、考核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内容。湖南省积极探索建设校企合作战略平台,依托23家职教集团,实现集团内共享实习实训设备价值达98.99亿元,集团内学校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学生达16.4万人次。广西着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大力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广西柳州市、四川德阳市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探索了“厂中校”、“校中厂”、“车间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注重学生实习安全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我看过这个学校部分学生的“实习总结”,从中看得出学生对学校实习管理工作非常满意,也看得出学校、老师为学生实习管理付出的心血。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一批职业学校都很注重学生实习工作,注重学校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这些经验和做法,以及会上印发的文件汇编和案例材料都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学习。
总的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抓住机遇,破解难题,狠抓落实,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三、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其中,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学生实习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学生实习制度缺失。关于学生实习,还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国家层面关于实习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实习标准、实习内容、实习责任主体、实习过程管理、实习结果评价、实习责任问责等制度存在部分空白。另外,一些已有的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配套措施或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到位,如学生实习保险、实习企业税收优惠等。
2.学生实习标准缺失。目前,教育部已制定实施的文件明确规定,职业学校“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但关于学生实习的具体标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没标准,二不健全,三是有标准不执行,四是现有标准与实际脱节等。特别是针对每个专业的实习标准严重缺失,比如学生实习可以到哪些岗位、训练何种技能、需要多长时间、对指导教师有何要求、实习之后需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没有相应的标准。实习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影响实习的效果。3.专业教学与实习标准脱节。当前,部分学校所安排的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存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关联的现象。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通过实习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强化,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提高。有些职业学校学生被安排到缺乏技术含量的岗位,或者被安排到生产流水线上做最简单的操作工。例如,一些学电子电工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做餐厅见习服务员,学文秘和农林专业的学生到企业流水线上做见习操作工,这样的实习不可能达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目标。
4.实习管理责任主体缺位。实习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明确责任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但是当前,学生实习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找不到责任人。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校长、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之间分别应当承担的责任不清,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的顺利开展和实习质量的提高。
5.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些职业学校无视教育部学生实习“五个不得”的明确规定,在企业用工紧张时,以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名义,违法违规组织学生到企业“打短工”,工作时间每天超过8小时,有的甚至超过12个小时;有的职业学校组织未满16周岁的较低年级学生甚至新生成批地到企业参加所谓的“顶岗实习”;有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克扣实习学生应得劳动报酬;有的职业学校和企业不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等。此类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权益,也严重损害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6.部分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和“技工荒”,有些职业学校和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安排学生到设施设备简陋、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安全保护的岗位实习,从事高强度的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工厂仅支付学生很低的实习报酬,使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学生家庭的不负责任、对职业教育的不负责任。
四、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2010年7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今年是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之年,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对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切实加强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都要提高认识,要把实习放在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一是要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部署的必然要求。二是要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三是要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四是要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支撑,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对历年来实习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一次专门梳理和集中研究,对已具备解决条件的,要采取果断措施,妥善解决;对尚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组织专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今年秋季学期各地都要对学生实习管理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总结提炼并宣传推广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案例,切实解决实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实习制度建设。《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草案已报送国务院法制办,《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调研起草工作也在推进。这两部法律文件将对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予以明确规定,对推进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天发给大家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是2010年开始组织起草的,该征求意见稿已对学生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的组织与领导、过程管理、考核与奖惩、保障措施等环节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更加广泛地吸收各方意见,将中高职实习工作统筹考虑,进一步修改完善,尽快印发实施。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学生实习管理政策的同时,研究制定本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3.制定学生实习标准。一是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要结合本行业实际岗位要求,加快相关专业实习标准的研究,提出引导性实习标准。二是各省要根据本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组织制定本地区指导性实习标准。三是在国家、地区标准指导下,职业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实施性实习标准。四是要研究制定监督检查标准执行情况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五是要建立实习档案,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要建设专门的档案,包括实习指导、实习报告、实习心得、实习总结等,并将实习总结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4.落实各方管理职责。学生实习管理责任主体主要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负责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统筹管理。要制定和完善实习教学标准和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和行业,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实习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给与相应补贴。要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坚决消除对学生实习放任自流和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不良现象。各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校长是学生实习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单位的落实、实习权益的维护、实习质量的保障等。学校要设立校企合作管理工作机构,并与实习单位合作成立学生实习指导小组,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负责学生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共同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学校要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与企业共同做好实习安全、劳动保护、支付合理实习报酬等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班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切实加强跟班指导。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实习企业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安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任务,负责学生实习的考核工作,确保实习质量。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文化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强化专业基础、规划人生道路。
5.统筹规划实习时间。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原则上按一年安排,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按半年安排,五年制职业教育要统筹安排中职段和高职段的实习时间,可以进行大胆探索。二是要统筹安排好实习和实训的时间。三是鼓励职业学校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实习组织形式。四是积极探索学校实习时间与企业生产节奏有效结合的途径。6.学校企业合作育人。学校要将企业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合作伙伴,建立经常性磋商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依托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三是组建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创建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实习育人环境。四是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五是学校、企业都要落实学生实习指导教师等相关责任人。六是企业的劳动模范和优秀人才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德育师傅”,学校教师和德育师傅共同育人。7.专业实习岗位对口。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合作建立实习指导机制,根据教学计划、实习标准和岗位条件科学确定实习方案。学生的实习岗位应与所学专业必须对口,确保学以致用。一是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相一致。二是保证学生实习要求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吻合。三是为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8.丰富学生实习内容。一是实习内容要覆盖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类实践技能要求。二是要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重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三是要结合实习要求,安排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重视实习的回顾总结,结合个人小结、单位考评、团队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实习综合效果。9.提高学生实习质量。要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设定学生实习的质量标准。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要充分沟通,为学生实习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强化考核,确保学生实习期间切实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现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之间有效对接。
10.保障实习学生权益。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共同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二是学校必须针对自身专业设置、教学安排等实际情况,为实习学生投保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等险种。三是实习单位应当向顶岗实习学生按工作量或工作时间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实习报酬不低于当地劳动力最低收入标准。对学生实习没有报酬的特殊专业,学校要报请地方教育、财政部门,给予必要的补助。近期,教育部将组织开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示范产品”,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实施,推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实现“保费低、覆盖广、保障全、理赔好”。11.创新实习实现形式。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实现形式。一是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科学安排、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二是有条件的地区要支持学校和企业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推动现代学徒制广泛实施。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实习宏观管理、远程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平台,开发推广仿真模拟应用软件等,提高实习质量和效益。
就现代学徒制,这里我特别提一下,现代学徒制度的核心做法是“签好两个合同,用好三块资金、解决四个问题”。“两个合同”分别是学生和企业的劳动合同和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培养合同;“三块资金”分别是企业依法提取的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教育培训经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资金、国家的就业培训资金;“四个问题”分别是招工难、用工不稳定、就业工资低和“80后”、“90后”的人生价值实现等。12.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实习是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教学质量检查反馈的过程、教师教学水平验证的过程,也是教师科研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国家制度创新的过程。要不断的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教师科研,一是问题入手,科研先行。要首先针对上面提到的制度缺失、标准缺失、管理主体缺位、权益保障不到位、教学与实习脱节和部分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等六大问题,提出科研项目和实施计划,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科研与实践相结合。要针对实习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实现科研与实践共同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要有国际视野。要系统总结、分析国际上学生实习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引领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科学发展,把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推向国际水平。四是要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国家制度和政策措施。
同志们,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要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基本制度,保障学生实习有与专业基本匹配的工位,有符合要求的实习指导教师,有满足实习需要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实习报酬、实习保险等学生权益的有效保障,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具有高端技能的硕士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经济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
谢谢大家!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2011年9月19日)
第二篇: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广西南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能力。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一五”以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分析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同时,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动员和部署。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比重的重要目标。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的比重需要使老百姓共同致富,致富就需要乐业安居,而乐业则必须依靠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给老百姓提供能够体面劳动、体面生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承担培训任务的基地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在此,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广西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这些年来广西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广西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实施了职业教育改革攻坚计划,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有力支撑了广西产业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也为全国创造了很多鲜活的经验。这次会议选择在南宁召开,就是希望大家实地感受广西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加强交流,取长补短,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办好这次会议,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教育厅做了充分的准备,副主席亲自出席会议,这预示着“十二五”时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里,我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向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教育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召开有四个背景:一是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各条战线正在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也面临着转变自身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严峻挑战。二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多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推进,成效逐步显现,职业教育在理念、制度、体系、机制、政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变化。例如,在理念上,确立了系统培养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多样化人才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同时职业教育也进入改革“深水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今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安排超过26亿的专项资金支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之大前所未有,职教师资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四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日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教育部、国资委正在筹备签署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此后,教育部还将通过全国工商联与35个大型民营企业共同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教师资工作具备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背景。明年教育部将启动一些项目,如100所示范校的“3+1”项目,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也要提高。教育部正在与出国留学基金委商议,使今后职业院校教师出国学习也可以享受公派留学生的待遇,解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视野、理念和社会地位等问题。
基于上述新挑战、新要求、新机遇、新环境,我们必须要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高度,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深刻认识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整体谋划,攻坚克难,全力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纲要颁布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一年多来,职业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把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基本制度作为最关键的着力点,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重在行动、狠抓落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1.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教育部坚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分析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科学设计和选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11-2012年重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衔接,第二步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第三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这一思路,教育部今年8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等10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要从建立系统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认识中高职协调发展。教育部已部署了20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率先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衔接模式、实现路径和制度安排。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教育部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抓紧推进这项工作。2.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
一是形成产教协作机制。教育部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了来自行业、企业等多领域的200多名专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的协作机制。二是建立产教对话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十余个行业对话活动,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同时,教育部已经或即将与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如供销总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民航局、中国邮电集团、中粮集团等,联合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产教结合向纵深发展。目前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格局已经形成,但是行业指导的能力依然不强,如何增强行业指导能力,要分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一类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如供销社、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等;第二类具有企业职能的行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第三类是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由政府部门转化来的行业,如由机械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转化来的行业等;第四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形成的行业。2012年是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年,要设计项目,争取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以及各种协会、学会等多部门的支持。
三是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
四是推进集团办学机制。推进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个人共同办学,形成了多方主体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集团办学机制,密切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衔接。3.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去年以来,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修订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与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这次会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二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并正在抓紧与有关部委会签《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目前,《职业教育法》(修订稿)已提交国务院,进入国家立法程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职业院校建设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0-2020)》、《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等重大规划和文件也在加紧制定。
4.完善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扩大助学覆盖面。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2010年,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0%和24%,惠及学生1200万人;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了440多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明年,中职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和交通费的覆盖面要扩大到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覆盖面也要进一步扩大。
二是增加专项资金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了近百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中职示范校、特色校和高职骨干校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全年投入已接近“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总体水平。同志们,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职业教育为未来十年实现科学发展的创造良好开局,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亮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职教战线广大同志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在座各位同志和全国职业教育战线所有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体系建设是今后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今后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充分认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规格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切需要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形成全面、灵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加快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重要前提,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要以“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为重要基础,建立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育平台和机制,提供丰富的多样化教育选择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才;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迫切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实现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学,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
第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使教育结构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度,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从业者技能和岗位需求脱节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具有地区特色。例如,当前广西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劳动者培养成为有技能的产业工人,从而成为中等收入劳动者;对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技术密集型地区,要着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尽快在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培养适应产业上移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第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科学发展是国家和人民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存在脱节、断层问题,适合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这使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终结性教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也制约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衔接和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双向沟通,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多样化成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战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2.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牢牢把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一是适应需求,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二是有机衔接,即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评价模式改革等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三是多元立交,即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基于这三方面的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成上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要形成一整套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突出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使命;二是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要形成满足不同社会成员接受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教育需求的平台和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及实施形式的体系框架;三是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要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熟模式,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要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需求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使职业教育的结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3.准确把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更是涉及整个教育体系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等宏观问题。我们按照“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步走”战略。当前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我们要以此为出发点,凝聚共识,明确任务,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 第一,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与衔接。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结构比例合理、层次梯级明晰的人才培养格局。
第二,加强专业结构布局的统筹与衔接。通过新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加强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体系的统筹与衔接。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课程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第四,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统筹与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科学确定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侧重点,避免中高职在教学安排上脱节或重复。
第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统筹与衔接。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实现中高职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第六,加强人才成长途径的统筹与衔接。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考试考查方式,拓宽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渠道。第七,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与衔接。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构建、制度建设、资源开发与共享。推动校际之间教师相互流动和人力资源共享。
第八,加强行业指导作用的统筹与衔接。整合当前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行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
第九,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引导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使校企合作渗透到育人全过程。
第十,加强评价模式改革的统筹与衔接。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这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将带动职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为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实践并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国家标准,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0年7月12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国办专报信息第923期《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上批示:“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职教育健康科学发展”。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领导的要求来讲,还是从教育规律来看,我们都必须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1.近年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第一,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是近20年来职教师资队伍规模增长最快的五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规模超过1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7万人、兼职教师14万人,专任教师比2005年增长了21%。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实现了突破性增长,2010年共有专任教师4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1%。教师学历水平、职务(职称)结构都有了大幅改善,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双师型”教师,其中79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126个优秀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职教师资队伍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1999年以来,教育部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了6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10个全国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各地建立了30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了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10年来,师资基地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活动,仅国家级基地就完成培养培训50万人次。此外,国家开辟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专门渠道,已招生1万余人,95%以上的毕业生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2009年底,教育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已举办22期中职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4000名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正、副校长参加培训;今年,又启动了高职院校长战略研修班,已培训了500名院校领导干部,校长办学理念为之一新,改革创新行动遍及全国。各地也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十一五”成为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成就最显著的五年。然而,国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制度建设仍然不健全,一是缺乏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二是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标准等制度还不完善。要进一步认真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并将制度框架写进《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为下一步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国家政策依据。第三,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教育部通过与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选派了1400名中职校长、2300名中职教师、450名高职校长、1800名高职教师、100名职教师资基地教师到国(境)外进修,造就了一大批在学校办学和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教师,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职教师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这些年中外职教合作成果最丰富的一个领域。2012年我们将做三件事:一是在10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行“3+1”办学模式,三年在国内职业院校学习,一年到国外学习;二是选派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参加留学基金项目;三是希望能够使一批职业院校的教师成为明年职业技能大赛的主导翻译,以展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文化水平。
第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工作普遍加强。“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超过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上万名教师取得更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比2005年增加了80%;开发了80个专业的教学法和200多本师资培训核心课程教材,专门化的教师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2.6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2.7万余人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数量比2005年增加了21%。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开创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第五,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更加规范。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校长培训、教师企业实践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岗位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职教教师的管理、培训、待遇都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上面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改革创新的背景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第一,数量严重不足。目前,职业院校生师比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最高。与2005年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幅达到40%,教师增幅仅为16%,生师比从21:1升至近26:1。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也达23:1。生师比过高,偏离了这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
第二,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对生产和服务一线了解较少,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不足,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三,条件保障不力。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合理。面向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政策渠道不通畅。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尚未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还比较薄弱。2.当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一,适应职业教育保证规模的要求,加快补充教师队伍数量。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未来十年将继续扩大,2020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分别达到2350万、1480万。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必须要加快补充教师的步伐,尽快使职业院校生师比达到合理水平。
第二,适应职业教育调整结构的要求,加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教学方法的紧缺专业师资。
第三,适应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适应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第四,适应职业教育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快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制度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完善包括教师管理制度在内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必须要着力解决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制度保障,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性。
3.新时期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我们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加强对教师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特别是要加快培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级职教师资基地中的本科高校,都要积极招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职教教师培养工作。这是基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考评基地工作的重要指标。二是积极推进兼职教师引进工作。积极面向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教育部正在与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要按照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进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类型、知识结构、自身素质、能力结构以及分配结构等。各地也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制定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与管理办法,加大对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好兼职教师的作用。三是推动职业院校编制制度改革。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制定反映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满足职业院校办学要求的编制标准。教育部已进行了相关调研,形成了初步方案,下一步将协调中编办、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推进。据了解,广西、湖南、河南、广东、浙江等地区已出台了专门的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其他地区也要加快这项工作。
第一,完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第二,创新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是要推进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把企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教育部正在与国资委等部委会签《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二是要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建设。教育部去年批准建立了10个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明年将和国资委继续遴选一批央企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各地也要会同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建立一批与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工作载体。三是要创新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机制。要支持职业院校在选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职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服务。要积极试行政府购买企业实践岗位的办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安排了专门项目,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实践。一是要优化职教师资基地布局结构。国家和地方结合产业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和教师培养培训需求,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继续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2012年底前,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单位都将达到100个,省级基地和企业实践单位也要进一步优化布局、突出特色。二是要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职教师资基地要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三是要加强职教师资基地能力建设。基地中的普通本科高校都要建立具有教学、科研和统筹协调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要重点建设一批教师培养培训专业点,开发一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四是要注重培养青年专业带头人。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院士、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高端引领、老中青相结合的青年专业带头人培养机制。通过以上四项举措,推动基地专业布局与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对接,师资培养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对接,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对接,努力构建体系完备、灵活开放的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第三,构建校企合作灵活开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第四,健全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职教教师管理制度。一是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制度。充实专业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增加相关工作经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将双师素质要求纳入教师资格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2012年,教育部将按专业大类组织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务改革。要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院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三是要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各地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
四、按要求高质量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要求,在总结“十一五”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企业实践、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基地建设等四个项目。与“十一五”的计划相比,该计划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经费投入倍增。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6亿元,是“十一五”投入的5倍以上。二是统筹中职高职。“十一五”的计划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施的,“十二五”的计划统筹考虑了中职和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企业广泛参与。计划的所有项目都需要企业广泛参与,体现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四是强化引导机制。中央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强化对地方财政投入的引导,对教师培训项目、兼职教师项目将实行奖励、奖补,鼓励地方加大投入,提高项目实施质量。而且,2012年开始,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除了要在高校、大企业进行建设外,还要在一些国家科研机构如中科院、各部委研究院等建设一批教师实践基地。
实施好这个项目,对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在此,我提三点要求。
第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和培训机构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总体要求,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本省规划,协调计划的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本单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工作方案,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要加强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计划的各项任务。各地和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机制,有序推进计划的实施。要加强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建设,配备得力人员负责项目管理。要健全项目实施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反馈。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用好经费、管好经费,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
第三,要立足长远,把项目实施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要对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将有益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逐步上升为制度。对于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积极通过建立制度和政策机制的方法来解决。要以计划实施为契机,把项目作为落实制度、检验制度、改进制度的载体,完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管理、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同志们,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这次会议对“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和2012年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我们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聚精会神的做好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召开 鲁昕出席
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召开 鲁昕出席
北京9月19日讯:
针对标准缺失、责任主体缺位、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的现实问题,教育部今天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在总结、交流近几年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中的主要问题,部署、安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这是教育部第一次专门就实习管理工作部署召开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鲁昕强调,实习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廉价劳动力,必须切实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尽快形成和完善相关的国家制度。
鲁昕就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出十二项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
三是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和监督检查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四是落实各方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统筹管理,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班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切实加强跟班指导。
五是进一步明确中职、高职和五年制职业教育学生实习时间安排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实习组织形式。
六是建立校企经常性磋商机制,拓展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
七是学校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指导机制,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学以致用。
八是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
九是科学设定学生实习的质量标准,确保学生实习期间切实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十是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实习学生投保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等险种,切实保障实习学生合理报酬。
十一是探索多种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实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实习宏观管理、远程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平台。
十二是针对实习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科研项目和实施计划,研究解决对策。
广东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分别在主会场发言,介绍职业教育实习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
第四篇: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上的讲话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全国职业教育与
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5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后的第一个职成教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会,也是第一次明确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统筹研究、统一部署、协调推进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使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研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部署落实职成教工作。借此机会,我重点谈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是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起步之年,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键之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任务,职成教战线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科学发展。
(一)经济发展步入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在国际竞争与发展的大格局中,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额近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业产品已有220多种;国民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中国已步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今后五年,也就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当前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全面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
一是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些都给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任务。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产业不断升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强大支撑,尤其是德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并带领其他欧洲国家走出欧元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发达的先进制造业。而德国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源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二是我国进入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这一系列战略任务的提出,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就业方向,带来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等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的新要求。三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加强群众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能力建设。四是我国进入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速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全新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发挥职业教育促进传统文化、技艺、工艺传承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五是我国进入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重点时期。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强国必强教,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教育科学发展步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实现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提高教育质量。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提高质量不仅是针对高等教育,而是应该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面对新阶段的新任务,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特别是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难以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反映了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在新阶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一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于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转变。二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职业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三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职业教育战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检验一个地区、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把提高质量作为资金、项目和设备配置的基本依据。四要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机制,制定职业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要在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教师队伍、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职业教育要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实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三)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德国、瑞士等国家提升和保持其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高水准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背景下,作为薄弱环节的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满足国家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也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十二五”时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必须从解决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入手,尽快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在有些产业领域重复办学、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出现人才断层等许多突出问题,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职教战线要凝聚共识,明确任务:一是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二是要明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要建设这样一个目标长远、内涵丰富、服务国家战略安排、满足各方面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阶段目标任务,不断取得成效。坚持问题入手,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在理念、结构、质量、脱节、投入和制度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坚持科研先行,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的系统化、针对性研究,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坚持分类试点,在确立体系建设阶段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模式等方面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实际,通过试点的方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三是要明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阶段性任务。坚持分步推进,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今年要重点做好“十个衔接”;今后两年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十个衔接分别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新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今后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共有九项任务需要长抓不懈。
(一)更新人才观念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产业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首先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一是要树立全面培养的理念。全面培养就是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培养和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要以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是要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必须按照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
三是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理念。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产业和岗位结构,客观地决定了人才类型、结构的多样化。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才能优化国家人才队伍结构,建设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
四是要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不仅普通教育培养的是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也是人才,并且是其他教育难以供给的技能型人才。要将“人人成才”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教学环节和育人实践中,只有通过不同的教育类型培养出不同规格、同等重要的人才,逐步解决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五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建设一个充分反映现代教育特点、契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和符合本国实际的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之外也奠定其理论基础、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
(二)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职业教育要适应国家需求、产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必须加快转变自身发展方式。推进这一转变的历史使命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核心任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一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提升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二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够,向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能力;三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及其教育部门主导推进,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转变,有效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其发展生机与活力。
为了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部近期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组织起草了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强行业指导两个指导性文件,计划在上半年印发实施。
(三)健全办学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准确理解办学机制的内在要求。比如,“政府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行业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企业参与什么、怎么参与?”,这些问题既需要理论探索,更需要实践创新,需要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一是要加强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职业教育统筹,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二是要强化行业指导。行业最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市场运作的内在规律、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行业和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提供条件,支持行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支持行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将行业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专家作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的依靠力量、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实施学校科学管理的推动力量。三是要推进大中企业参与。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加强与国家122户国有大企业、省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对于已形成覆盖全国产业链的国有、民营、股份制企业,要制定和实施合作推进计划,鼓励其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密切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做到所有中高职国家示范学校、国家重点学校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四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和本校实际,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可分别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重点支持政府、行业组织、示范学校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牵头举办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融合,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四)创新培养模式
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类型和教学规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科学安排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有条件地区要支持学校和企业实行招工与招生一体化,特别是针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推动现代学徒制广泛实施。
(五)建立国家制度
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职业教育法》修订,充分挖掘和深入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经验,将成功案例上升为国家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领域包括:建立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制度,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健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质,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在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管理监督、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相应责任和分工。建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行业专家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完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制度创新。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中高职招生制度,重点建设技能型人才继续升学或继续学习的考试制度,重点突出技能考核。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依法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健全就业准入制度,继续加大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力度。
(六)完善质量标准
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要求我们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教学、师资、专业、管理、建设等领域各项具体标准的支撑。
今后一个时期,要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支持省政府制定本地区重点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鼓励各职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开发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课程和教学项目、教学载体,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和用人标准全面对接。
(七)增强基础能力
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使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
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通过兼职聘请、企业实践、岗位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建成一支能够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水平,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八)强化投入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立足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切实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大职业教育经费资源整合和统筹力度,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今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指导意见。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普通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的做法。教育部将会同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整合社会财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希望各地抓紧工作,着力建设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效经费保障机制。
(九)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的优势,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普遍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仿真实训软件,以此来解决部分专业领域学生实习岗位紧缺和不足的问题。湖南、辽宁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经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同时,继续办好每年的信息化教学大赛。
三、全面落实今年职成教改革和发展的新举措
目前已进入5月份,我们要统筹安排全年工作,抓紧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特别是要增强成果和绩效意识,突出工作重点,紧紧抓住服务大局、带动全局的关键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放松、下功夫、见实效。
(一)抓紧制定实施事业规划
争取年内印发《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0—2020年)》和《继续教育专题规划(2010—2020年)》。与此同时,为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内涵建设,教育部将陆续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修改好职教法,制定好校企合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希望各地不失时机地加强统筹规划,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当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制定高职五年行动计划
今年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局之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具有引领作用。要制定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推动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优化结构、建设体系为工作重点,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要贡献。
(三)落实中职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中职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是职业教育战线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标志性的实际行动,它起源于各界的愿望,形成于大家的共识,执行效果也取决于各地的共同努力。今年是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二个年头,是行动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了各地作为联系点分工负责的计划和项目,希望各地积极努力完成时间表上的任务。今年年底前,我们将对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四)完成职业教育招生任务
一是要加强统筹,切实做到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20万人的任务,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和所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扎实做好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二是要推进招生模式改革,推动落实退役士兵免费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生源渠道,广泛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三是要调整招生专业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产业调整需要,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强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的针对性。四是要加强区域合作,拓展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合作办学内涵,教育部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促进东西部之间招生工作的深度合作,一方面解决东部地区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西部地区孩子“有学上”和“能就业”的问题。五是要健全和落实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政策。继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要加强资金发放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五)深入推进产教对话协作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突出特色。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一是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对话活动。今年对话的主题和内涵是强化行业在人才预测、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办学机制。计划安排12个对话。3月底已在苏州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对话活动。本月底和下月初,将分别与商业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开展对话活动。希望各省市给予高度重视,将对话活动作为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主要抓手。二是切实发挥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指委的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和落实工作任务,将其作为完善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三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今年,我们将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重点支持行业型、区域型和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积极探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性文件。
(六)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教育部已印发了举办今年大赛的通知,各分赛项的通知正在陆续印发。大赛期间,还将举行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促进“学生作品”变成“企业产品”,并进而成为“市场商品”。同时将举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示会、第九届职业教育仪器设备展示会、中高职协调发展座谈会、职业教育历史上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永远跟党走”职业学校育人事迹报告会和民族地区学生才艺展示会等活动,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希望各地认真组织参加今年大赛和系列活动,加强竞赛机制建设,注重建立大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通过大赛选拔一批优秀人才。
(七)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组织开展德育工作者国家级培训。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办好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受教育特征,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与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教学大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启动创新示范教材评选工作。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规范。推广示范性高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九)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做好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第一批项目学校建设和第二批项目学校的启动建设工作。推进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二期)项目落实。推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改革办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项目。各地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职业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中职教职工编制标准调研工作。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二是启动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继续举办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和职业学校领导培训班。三是开展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作评估。继续确定一批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
(十一)着力办好农村职业教育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筹备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二是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和农民工培训工作。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联系点”工作。三是支持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指导办好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
(十二)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工作
今年,要深入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着力研究加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稳步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启动并推进“探索开放大学建设”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推进自学考试改革。二是推进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启动实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计划、广播电视大学示范性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三是稳步发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加强网络教育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统考、年检评估等工作。积极推进试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向农村、社区、行业企业和部队延伸。四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继续推动2011年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五是加强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开发职工终身学习课程。
同志们,这次会议很重要,教育部党组十分重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节约时间与经费,也是为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优势,让更多的同志参与交流、了解会议内容,我们采取了远程、开放的视频会议方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会议要求、虚心借鉴发言地区和单位的经验、深入研究会前印发各地征求意见的两个文件,并将关于会议和文件的建议及时反馈我部。2011年是承上启下之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职成教战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央战略部署,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着眼长远、立足当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增强历史责任感,把工作目标定位在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上,把主要力量放在改革创新上,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加快提升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市场针对性和社会吸引力,全力以赴完成今年工作任务,为“十二五”职成教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李源潮同志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李源潮同志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8月31日)
今天我们召开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视频会议,主要是落实党中央书记处关于党建带群建的指示精神,部署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工作,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刚才,兆国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提出了明确要求。兆国同志强调,各级工青妇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励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建功立业;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更好地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通过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加强工青妇组织建设,最广泛地吸引群众、凝聚群众。兆国同志的讲话,对抓好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深入推进全党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面上的创先争优活动讲几点意见。
第一,各级党委都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已经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起来。4个多月来的实践说明,在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上级党委要加强领导,领导机关的党组织要发挥带头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委都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和保障。一要重视、组织和指导基层创先争优活动,帮助基层解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遇到的困难,支持基层创先争优。二要组织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下基层推动创先争优,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先进经验,帮助后进单位。三要抓好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党组织和党员带动、工青妇组织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齐争共创局面。
第二,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推进创先争优。前段时间,各地各部门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力抓手,特别是把抗灾救灾作为创先争优第一线,党组织和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现在,我国正处在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任务紧迫,许多地方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要坚持把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融为一体,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基层党组织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在完成单位中心任务上争先进;党员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立足本职岗位创优秀。要充分调动工青妇组织和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的积极性,努力以一流的态度、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作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完成中心任务作贡献。
第三,创先争优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群众受益是重要目标,群众满意是重要标准。许多地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机关干部下基层等,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支持和响应。要继续突出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群众有期盼党组织要回应,群众有要求党员要行动,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一要以公开承诺为抓手,通过党员承诺、群众评议、组织评价、社会宣传,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服务群众的动力。二要抓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让群众直接看到变化、得到好处。三要广泛推广志愿服务行动,让党员主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工青妇组织有开展志愿服务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发挥优势,与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协调合作,共同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四,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工青妇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许多新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各地要抓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机遇,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以工建促党建,以团建、妇建服务党建。要做到共建组织、共建队伍、共建阵地,健全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功能,不断扩大党在基层的工作覆盖面,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五,树立和宣传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在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典型带动是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他们是创先争优最好的示范。前一段创先争优宣传有声有色,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要继续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特别是宣传平凡岗位上的优秀党员、模范职工、先进青年、巾帼标兵。要让先进和优秀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树社会正气,增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