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23: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0502

【发布文号】内党发[2000]13号 【发布日期】2000-09-26 【生效日期】2000-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内党发〔2000〕13号2000年9月2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促进我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决策,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对于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解决当前内需不足和产品相对过剩的状况;改变农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和自治区跨世纪战略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

全区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以旗县城关镇和具有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镇为重点,形成星罗棋布、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网络,全面带动和促进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要抓好“四大重点”,完成“八项任务”,实现“三大目标”。

四大重点:呼、包二市卫星城镇、乡镇城镇化示范区、重点旗县城关镇和中心小城镇建设。

八项任务:城镇规划体系建设、中心小城镇扩容建设、小康住宅工程建设、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

三大目标:通过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全区小城镇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目标。

三、三、切实搞好小城镇规划

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强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布局”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结合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农牧民达小康、农牧业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目标和要求,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因地制宜、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精神,抓紧编制地区性小城镇发展布局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激活现有小城镇资源,盘活现有公用基础设施存量,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统筹安排小城镇布局及各类建设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乱铺摊子和贪大求洋。为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小城镇加快发展,可因地制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规模过小、不适宜发展的乡镇并入中心小城镇,扩大规模,促进发展。切忌盲目攀比、照搬照抄和千篇一律,注意保护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

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按法定程序进行,所需经费以自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

四、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突出抓好小城镇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是镇区道路网络、供排水网络、热力供应网络、交通网络和电力电讯网络及各类市场、生活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

逐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和质量。要组织引导科技力量开展建筑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注意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当前要着重抓好技术标准、新能源利用、小型净水设备、污水及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为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促进小城镇的规模化发展,要大力培育可以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1)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各类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及能源、原材料加工等支柱产业。(2)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鼓励各类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农牧业科学示范园区等向小城镇或镇区附近集中。(3)新办乡镇企业和公益事业等项目要尽力安排在小城镇或镇区附近。(4)吸引大中城市企业或相关的生产基地、车间、分厂向本地区小城镇转移。(5)支持大中城市的商贸企业在小城镇开展商业连锁、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和农畜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6)充分发挥本地区草原、森林等资源和人文景观的优势,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业。(7)支持、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在小城镇创办为社区服务的经济文化实体。

五、五、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

各地要按照经济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广纳社会资金,逐步走出一条政府组织引导,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1)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鼓励、支持、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其它经营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2)凡能够取得投资收益回报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可合理确定价格,以个人独资、外资、合资和股份合作以及租赁等形式,实行有偿转让。(3)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或相邻小城镇之间的某些基础设施,凡能够共享、共建或具备共享、共建条件的,要支持、鼓励并积极协调,促进其共享、共建,提高投资效益。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1)自治区每年筹集不少于2500万元的资金,作为奖励性补助,重点用于能够带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质量高、效益明显的中心小城镇。各盟市、旗县每年要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择优补贴重点小城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2)有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乡镇,每年用于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列入当年财政预算。(3)各级财政奖励性补贴资金的使用要与城镇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相衔接,重点支持镇区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不得挪作他用。(4)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办事,管好用好资金,严禁铺张浪费、搞楼堂馆所。

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拓宽信贷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1)根据小城镇建设的实际要求和特点,增加信贷品种和贷款数额。(2)完善信贷管理办法,拓展担保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小城镇建设搞好服务。(3)对有稳定收入的农牧民进镇购房、购车和其他消费信贷要积极进行试点,逐步推开。

凡进入小城镇从事开发、建设、经营的企业、个人及外商,都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优惠政策。从事房地产开发,可以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各项政策。兴办工商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费方面的优惠。

六、六、完善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办法

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镇区土地,通过挖潜、改造和迁村并镇,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新区要尽可能利用荒地和废弃地,严格保护耕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确需占用耕地的,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和用地计划及指标,小城镇建设用地由小城镇政府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有偿使用。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可以实行级差地价政策,公开招标或拍卖。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经批准,集体经济组织可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也可通过转让、出租、抵押等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指导下的土地市场流通机制。

国家和自治区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因生态移民和迁村并点需扩大规模的小城镇,在安排用地计划指标时要优先考虑。

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吸纳小城镇建设资金、土地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优惠政策。(1)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或城镇改造占用土地以及进入小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化农业园区的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占用土地,要在土地税费上给予优惠(具体优惠政策由建设行政部门商国土、地税部门制定)。(2)允许投资者以土地作价入股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对合作十年以上的域外项目,前几年可不分土地作价的股份红利。(3)开发投资企业应交纳的各种建设费用,除国家收取的部分外,纯属地方性收费经过批准可予减免。

七、七、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为鼓励农牧民进住小城镇,在小城镇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牧民,均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办理城镇户口。要全面清理、取消各种违法收费,使进镇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进镇落户的农牧民,可以保留其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并允许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房屋使用权有偿转让,但宅基地不得有偿转让。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承包合同管理,防止进镇农牧民的土地撂荒和非法改变用途。

为吸引人才和建设资金,要逐步实行小城镇户口自由迁移政策和优惠政策。(1)对区内外自愿到小城镇从业的人员及其家属子女愿意落户的,可办理城镇户口。(2)凡愿留在小城镇的区内外大中专毕业生,不论有无就业岗位,凭毕业证和身份证即可办理城镇户口。(3)凡到小城镇投资开发、经商办厂的人员,可就近在中心城镇优先办理落户。(4)凡投资20万元以上购房或建房者,可享受3--5人落户的优惠待遇。

八、八、深化改革,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地要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积极探索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小城镇政府统筹管理、综合协调职能。(1)小城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集中精力搞好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驻镇单位,除人事任免由原主管部门负责,业务工作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外,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2)小城镇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在规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设置相应的专管部门,择优选用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好,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公务人员。(3)小城镇党委、政府组成人员中,至少要选配一名熟悉城建业务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以及“调动县(市)、镇两个积极性”的精神,各地要尽快理顺旗县(市)、镇两级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1)对具备实行分税制条件的重点小城镇要明确小城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收支范围,建立稳定、规范、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财政体制。(2)具备分税制条件的旗县,在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前,地方财政收入超收部分全部或大部分留给镇级财政。对尚不具备实行分税制条件的其它小城镇,要在协调旗县(市)、镇两级财政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收支基数,逐步建立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3)凡从小城镇自筹资金建设的各类集贸市场收取的管理费,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市场建设和维护。从小城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费、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及房地产开发税等按规定留用部分,要专项用于发展小城镇。从小城镇收取的公用事业附加费,要专项用于小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建制镇要足额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并全部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九、九、切实加强小城镇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中,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民主监督机制,依法行政。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居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小城镇居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物业管理,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小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小城镇的思想文化阵地。

十、十、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1)根据本意见精神和本地区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促进本地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规划、计划、方案和相关配套的具体政策,并要精心组织、搞好协调、常抓不懈、务求实效。(2)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加强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指导和典型示范,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3)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旗县(市)、苏木乡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明确责任目标,定期督促检查,以求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内政字[2005]209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我区是国家第二大煤炭资源储量和生产省区,煤炭工业是自治区的支柱产业。“十五”以来,我区煤炭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小煤矿数量多、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隐患多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促进自治区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十一五”煤炭产业整合发展目标

(一)到2010年,全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以下,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下降到0.1以下,地方煤矿下降到0.8以下;矿井全部实现正规回采,煤炭资源回收率全部符合国家要求,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单井采煤规模达到30万吨/年以上;矿井全部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主要产煤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全部建立瓦斯远程监控中心,实现瓦斯联网监控。

(二)到2010年,全区建成2个年产1亿吨以上、4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生产基地,新建井工矿井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120万吨;全区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煤炭洗选比重达到60%以上,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左右,建设重组4个5千万吨级、7个1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三)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全区煤矿总数控制在600处之内,其中年产45万吨以下小煤矿控制在200处之内,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基本关闭。

(四)到2007年底,年产1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退出市场,70%的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正规回采。2010年底,正规回采的矿井,工作面回采率达到90%以上,采区回采率达到75%以上,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

二、加强煤矿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强化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必须提高认识,克服对安全形势盲目乐观,特别是资源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地区的安全生产麻痹思想,真正树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的意识。严格履行煤矿安全监管职责,强化日常性的安全监管。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哪一级政府主管的煤矿,哪一级政府负责煤矿安全。企业是安全责任主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煤矿安全的主要责任者,必须肩负起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

(六)加强煤炭行业监管体系建设。

1建立全区统一的煤炭行业管理监管体系,全区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职能统一由自治区煤炭工业局承担。

2盟市和旗县行业管理部门已设立煤炭管理机构的,要予以保留;未设立煤炭管理机构的产煤地区,实行行业管理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一体化体制不变。

3重点产煤旗县年产煤炭30万吨以上的矿区(国家管理的国有重点和露天煤矿除外),须设立煤矿

安全监督管理站。人员职数原则上按高瓦斯地区年产10万吨煤炭、低瓦斯地区年产15万吨煤炭至少按1名工作人员的比例配置,由矿区所在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人民政府具体落实。新增人员可从撤并苏木乡镇现有在编人员中,经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后择优录用。全区新增人员总数暂控制在100人以内,人员、经费、编制均由矿区所属同级地方政府解决。基层煤矿安全监督管理站由当地旗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4基层煤矿安全监督管理站必须对所管矿区内的煤矿实行分片包干、包矿到人、责任到人、奖惩严明的办法。负责煤矿安全生产制度的具体落实、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监督整改工作,杜绝只查不纠、整改不落实的问题。基层煤矿安全监督管理站人员下井检查,享受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的补贴待遇。

(七)加大煤矿安全投入。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提足用好煤炭生产安全费,切实解决我区因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问题。年产45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矿中,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按上限吨煤提取8元,其中列入重点监控煤炭生产企业的平庄煤业公司、大雁煤业公司吨煤提取15元;低瓦斯矿井按上限吨煤提取5元;露天煤矿按吨煤提取2至3元。小型煤矿中,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提取10元;低瓦斯矿井吨煤提取6元。提取的安全费必须全部用于安全生产工作。2005至2007年,全区煤矿安全投入要达到35亿元以上。2006年底前,集中力量解决苏木乡镇煤矿使用农用电、单回路供电和治理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火区问题。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安全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并形成书面报告,报送本级政府及上一级有关部门。

(八)加强高瓦斯矿井的综合治理。瓦斯是我区煤矿安全生产治理的重点。瓦斯治理工作要严格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全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实施。要完成119个高瓦斯矿井的检查会诊。并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综合整改。低瓦斯矿井曾发生过瓦斯爆炸事故的,按高瓦斯矿井管理。全区所有井工矿全部装备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乌海市、阿拉善盟、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等高瓦斯地区要建立瓦斯远程监控中心,2006年6月底前实现瓦斯联网集中监控。2007年底前,在全区范围内建成比较完备的国家救援、地方救护、企业防护相结合的救援体系。

(九)建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按照核定年生产能力确定煤矿企业交纳风险抵押金的最低标准,3万吨(含)以下100万元;3万吨至9万吨(含)200万元;9万吨至15万吨(含)300万元;15万吨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吨增加50万元;每户企业交纳风险抵押金最高数额为人民币600万元。

按照“管理与监管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对风险抵押金实行分级管理。由盟市、旗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照监管职责范围分别负责收取,并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管理。自治区内中央企业的风险抵押金,由自治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及财政部确定后负责收取和管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十)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按照“方便煤矿、注重实效、就近培训”的原则,完善全区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对煤矿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监管部门要对煤矿矿长、煤矿瓦检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进行监督,对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十一)依法淘汰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在规定时限内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要坚决依法关闭,依法收回和废止各种证照,按“三不留、一毁

闭”标准关闭矿井。依法惩处拒不执行决定、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干扰破坏行政执法的有关人员,依法查处安全生产和结构调整背后的腐败行为,确保依法关闭小煤矿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全面落实责任制,严格监督,严肃追究,奖罚分明。

(十二)规范煤矿安全管理。

1凡在国家确定的颁发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时限内未取得安全许可证的煤矿,责令停产整顿。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矿井,要提出整改方案,经发证部门审核后,严格按整改方案限期完成整改,期限内完不成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关闭。

2加强煤矿企业安全基础工作管理。各类生产矿井要编制企业安全改造规划,建立和完善矿井生产能力核定、瓦斯等级鉴定、煤尘爆炸指数和煤的自燃发火期测试、图纸交换和报废矿井资料存档等规范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

3保障煤矿安全监管费用的落实。自治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列支,盟市、旗县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列支。

三、改革采煤方法,推进采煤机械化

(十三)推行正规采煤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目前,全区90%的小煤矿采用非正规采煤方法,多数矿井资源回采率不足30%,井下采掘作业地点通风差,容易积聚瓦斯并造成瓦斯爆炸事故。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改革采煤方法,要从技术改造入手,通过技术改造,淘汰残柱式等原始落后的非正规采煤方法,推广应用正规采煤方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十四)严格技改设计审批,保证正规采煤方法的实施和资源回采率达标。对实施技术改造的矿井,地质条件具备的要全部采用壁式正规采煤方法,回采工作面实现全风压通风。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在履行技术改造审批程序时,要严把设计审批关,保证正规采煤方法的推广和普及。从本意见下发之日起,矿井资源回收率达不到30%的煤矿全部停产整顿,一年内不达标的煤矿一律关闭;矿井资源回收率在30—40%的煤矿,国土资源部门要加一倍征收资源补偿费。

(十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采煤机械化。要加大小煤矿的整合力度,推广采煤机械化。通过扩能技术改造,使小煤矿生产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及以上。到2007年,生产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及以上的煤矿要全部实现采煤机械化,生产规模为年产30万吨和年产45万吨的矿井以高档普采工艺为主,生产规模为年产60万吨及以上的矿井以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为主。到2010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十六)加快煤矿供电建设步伐,保障煤矿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实施。双回路供电是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开办煤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目前,全区小煤矿基本不具备双回路供电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电力部门要把矿区电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合理布局与煤矿企业相配套的区域变电所,加快区域变电所的建设步伐,2007年底前完成区域变电所建设工程。重点产煤地区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确保区域变电所建设配套资金到位。区域变电所至煤矿的双回路架线由煤矿企业自己解决。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各级政府要围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建立与煤矿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正规采煤方法和推行采煤机械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要

在充分发挥现有培训网络、就地培训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基础上,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置所需专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规范煤炭资源管理,保障矿产资源有序开发

(十八)严格按规划建设和开发。到2006年底完成全区煤矿资源总体规划,2007年底基本完成重点矿区开发整体规划。矿井建设必须严格执行规划要求,坚持无规划不设置矿业权,违规划不允许开发的原则,力争2015年基本完成我区煤炭资源的详查工作。

(十九)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模式,解决自治区矿产勘查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采用三种勘查模式解决煤炭勘查资金:一是各级政府投资进行风险勘查;二是政府与企业联合勘查;三是需要配置资源的重点项目业主投资勘探。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认真执行资源一级市场国家和省级分级管理体制。矿业权市场转让收入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十)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矿井规模结构调整。

1从2005年起,集中3年时间对现有的900余处年产1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扩能技术改造和依法淘汰关闭。到2007年底,全区要完成关闭300余处,整合、改造600余处小煤矿的任务。各盟市要认真研究,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将目标落实到煤矿企业,将责任落实到煤矿业主。要严格按照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在每年年初做出下一小煤矿整合重组、扩能改造计划,报自治区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按照计划加快实施。

2对具备资源整合重组条件的小煤矿,按照批准的《煤矿煤炭资源区域或区块整合规划》,就近整合煤炭资源,重组后的小型煤炭企业要达到年产30万吨以上的规模。鼓励重点煤炭企业收购、兼并一批小煤矿,对其进行联合改造,实现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在已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前提下,可将井田范围外相邻的不宜再设置新矿业权的闲置边角煤炭资源和关闭煤矿所剩的煤炭资源划入整合区,支持整合后的煤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3对于已纳入煤炭资源区域或区块整合规划的小煤矿,要在限期内完成整合。对于在限期内未按规划要求完成整合以及拒不整合的,依法吊(注)销证照,并予以关闭。

4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的领导,统筹协调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人民政府要成立组织机构,加大对小煤矿资源整合方案实施的监督力度,保证煤矿企业在资源、人员、产权等要素整合到位,严防出现“假整合”现象。自治区每年对中小煤矿的回采率、安全生产条件及重组技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实绩考核内容。

5要进一步加快重点大型煤炭企业改革重组的步伐。2006年底前全部完成现有国有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实现煤电、煤化、煤运一体化,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重点煤矿企业产量要达到全区产量的80%以上。

6坚决查处煤炭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违法和腐败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超层越界开采,证照不全非法开采,非法转让、出租小煤矿等违法行为。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要对煤炭资源整合的全过程进行监察,对非法倒卖矿权,党政干部参股入股办矿、失职渎职和官商勾结的行为,监察、司法机关要严厉查处。

7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调查组,对全区为重点项目配置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凡获得资源而未进行有效开发,获得矿业权还未按协议建设煤化工、电力等转化项目的,要限期收回资源。

(二十一)加强与俄蒙友好合作,积极开发利用境外煤炭资源。要充分利用我区特有的区位地缘优势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实施“向北开放”和“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到俄蒙投资办矿,开发俄蒙煤炭资源,与俄蒙两国发展经贸合作关系,促进双边经贸交流,拓展煤炭资源。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330号 【发布日期】2003-10-17 【生效日期】2003-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内政字〔2003〕33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国务院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具体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各地要尽快编制并及时修订完善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建设计划,根据不同收入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有效需求,合理确定高档住房、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比例及数量,科学合理地划分当地各类住房档次和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界限,使最低收入家庭租购廉租住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高收入家庭购买中高档住房。通过住房建设规划及其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强政府和市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二、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

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为了尽快提高我区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与管理。

(一)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经济能力、土地供应等因素,组织有关部门合理制定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由各地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依法实行招投标。

(二)我区经济造用住房的供应对象为城镇中等偏下与低收入家庭,并优先出售给符合条件的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符合条件的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不得多购、套购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由各地按照本地区普通商品住房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收入状况测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公示制度,具体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以中小户型为主。在户型设计上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各种户型的建筑面积标准,由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居住习惯、经济状况等因素适度确定,小户型一般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中户型一般不得超过110平方米。(四)继续采取优惠政策,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划拨方式供应,由旗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在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免收土地出让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经营中经有审批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减半征收;按规定应收取服务费用的,按低限收取。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承担。未经有审批部门批准的其它收费一律不得收取。要控制开发贷款利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五)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管理。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制定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应与当地中等偏下与低收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以保本微利为原则。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由各地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计价格(2002)2503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的情况据实测算,并与同一区域内的普通商品住房保持合理差价。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由当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向社会公布,未经价格审批和公布的经济适用住房一律不得出售。各级人民政府价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与审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构成及利润率,建立收费登记制度。

(六)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管理。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规划、设计、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要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七)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集资、合作建房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停止福利分房后,集资、合作建房必须由职工全额集资,单位不得予以补贴;不允许以集资、合作建房的名义,搞变相实物分房或房地产经营。职工集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其建设标准、参加对象和优惠政策等,按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集资、合作建房的产权认定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并规范住房二级市场的意见》(内政字〔2003〕25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能,尽快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解决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区这项工作的开展还很薄弱,各级政府要切实拿出有效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建立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应坚持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的原则,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各地要结合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原则上以发放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四、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和使用力度

各地要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通知》的要求,尽快成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作为住房公积金的决策机构,统一行使住房公积金使用和管理的决策职能;规范调整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工作。

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提高归集率,依法督促有关单位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对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旗县市区,各盟市要责成其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缴存比例限期建立,已经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旗县市区,不得随意停止。

从2004年起,各地必须将财政应负担的住房公积金按时足额列入预算。同时要解决以往住房公积金财政负担部分的补缴问题,在保证离退休等人员足额支取住房公积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分期分批予以补足,确保职工利益不受侵害。

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受委托银行要简化个人住房委托贷款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改进服务工作。要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率,对于职工购买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二级市场换购住房、集资合作建房,以及自建、翻建和大修住房,均应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各盟市中心及分中心、经办网点的住房公积金个贷余额应占归集余额的50%以上。

五、加快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步伐

各地要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内字〔2001〕314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并规范住房二级市场的意见》(内政字〔2003〕254号)的有关规定,抓紧制定并报批住房补贴实施方案和落实补贴资金。已经出台补贴方案的地区,要加大住房补贴资金筹集力度,切实推动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允许单位利用售房资金和自有资金发放职工住房补贴。各单位发放住房补贴,须经房改部门核准,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发放职工住房补贴。

六、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

各地要按照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现有的住房置业信贷担保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无担保能力和担保行为不规范的,要限期整改,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自治区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七、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自治区建设厅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资质管理,各地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要加大对各类房地产企业资质情况的检查力度,对于未取得自治区建设厅颁发的资质证书的房地产开发、评估、物业管理、房屋拆迁等企业及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但未按相应资质承揽房地产项目的,要坚决按有关规定进行清理、整改和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严格执行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手册制度,加大政府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监管力度。要全面加强房地产开发、产权交易、物业管理市场统计工作,全面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依靠市场统计及统计工作现代化,建立健全各级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各地要按照企业自查,旗县市区全面检查,盟市重点检查,自治区重点抽查的方式,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我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对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20 〕3 3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0 年 9 月 16 日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但也出现了部分特色小镇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为前提,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抓手,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遵循规律、质量第一。立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不下指标、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适合什么发展什么,合理谋划并做精做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防止重复建设、千镇一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方式,更好发挥政府公共设施配套和政策引导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统一管理、奖优惩劣。把握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两手抓”,实行部门指导、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防止政出多门。

二、主要任务

(三)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

色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四)聚力发展主导产业。聚焦行业细分门类,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森林、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打造行业“单项冠军”。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五)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叠加现代社区功能,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建设 15 分钟便捷生活圈。叠加文化功能,挖掘工业文化等产业衍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建设展示小镇建设整体图景和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间。叠加旅游功能,加强遗产遗迹保护,因地制宜开展绿化亮化美化,打造彰显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六)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鼓励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发展特色小镇,实行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建设运营管

理,探索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

(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结合主导产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创业者和劳动者技能素质。发展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强化场地安排、要素对接等服务功能。鼓励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入驻特色小镇或延伸服务,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入驻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化合作,拓宽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商业渠道。

(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着眼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所需,健全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提供标准厂房和通用基础制造装备,降低投产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健全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完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

(九)开展改革探索试验。根据特色小镇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区位特点,推动其先行承接城乡融合发展等相关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微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路径。深化“放管服”改革,因地制宜建设便企政务服务设施,有效承接下放的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允许特色小镇稳妥探索综合体项目整体立项、子项目灵活布局的可行做法。开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鼓励建设用地多功能复合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稳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谋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相匹配、财务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三、规范管理

5(十)实行清单管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择优予以倾斜支持。对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清单,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清理或更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特色小镇信息库,加强对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

(十一)强化底线约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 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保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比例,保持四至范围清晰、空间相对独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原则上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在充分论证人口规模基础上合理控制住宅用地在建设用地中所占比重。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重大灾害治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激励引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普适性操作性指引,引导培育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中长期融资支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小镇

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鼓励地方通过安排相关资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发展予以支持引导。

(十三)及时纠偏纠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违法违规的特色小镇予以及时整改或淘汰。对主导产业薄弱的,要加强指导引导,长期不见效的要督促整改。对违法违规占地用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及时制止并限期整改。对投资主体缺失、无法进行有效建设运营的,以及以“特色小镇”之名单纯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要坚决淘汰除名。

四、组织 实施

(十四)压实地方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统筹制定本省份特色小镇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和检查评估机制,做好组织调度和监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深化认识、把握节奏、强化落实、久久为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措施,并科学编制特色小镇规划。

(十五)加强部门指导。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强化协同协作,统筹开展特色小镇监测督导、典型示范和规范纠偏等工作,督促有关地区及时处置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工作不力的地区进行通报,切实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第五篇:国办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办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

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办发〔201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精神,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要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既要促进物流企业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满足大宗商品实际物流需要。

二、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

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要在加强和改善管理、切实节约土地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对各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纳入规划统筹安排,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可在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对政府供应的物流用地,应纳入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出让。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出让收入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减少普通公路收费站点数量,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撤并不合理的收费站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对已出让经营权的繁忙路段,应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逐步回购经营权。尽快研究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统筹发展以普通公路为主的体现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抓紧修订完善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管理办法和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规范道路交通管理和超限治理行为。按照依法、高效、环保的原则,研究制定城市配送管理办法,确定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环保车型,全面禁止将客运车辆改装为货运车辆,有效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促进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加快规模化发展。研究调整挂车交强险征收政策,促进甩挂运输发展。

四、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物流管理的条块分割。加强依法行政,完善政府监管,强化行业自律。结合制(修)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改进资质审批管理方式。认真清理针对物流企业的资质审批项目,逐步减少行政审批。要破除地区封锁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为物流企业设立法人、非法人分支机构提供便利,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进一步规范交通、公安、环保、质检、消防等方面的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对于法律未规定或国务院未批准必须由法人机构申请的资质,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后,其非法人分支机构可向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获得。物流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和经营审批手续后,其非法人分支机构可持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合理规划口岸布局,改善口岸通关管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加强物流业政策及法规体系建设,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产业统计、工商注册、土地使用及税目设立等方面明确物流业类别,进一步确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尽快完善物流调查统计和信息管理制度。

五、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

支持大型优势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联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只为本行业本系统提供服务的仓储和运输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开展社会化物流服务。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共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与制造企业合作,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或与制造企业共同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和《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等文件规定,享受税收、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相关扶持政策。统筹规划和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制造业集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扩大物流需求,推动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等共享共用。

六、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物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积极给予扶持。推动有关部门、重点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物流信息的科学采集、安全管理、有效利用、深度开发、有序交换和集成应用。调整完善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推进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和联动,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七、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

八、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要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主产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发挥供销社和邮政等物流体系在农村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农资下乡”配送和农产品进城配送服务。抓紧开展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试点,妥善解决农产品进项税抵扣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效益。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推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标准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规划和建设,新建城市居住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菜市场或相应的商业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作为经营性商业用地,应严格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土地招拍挂出让前,所在区域有工业用地交易地价的,可以参照市场地价水平、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等确定出让底价,土地出让后严禁擅自改变用途从事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确需改变用途、性质或者进行转让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研究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房产税政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规范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等相关收费,必要时按法定程序将摊位费纳入地方政府定价目录管理,清理超市向供应商收取的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通道费。继续严格执行并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技术手段,提高车辆检测水平和通行效率。进一步落实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政策。提高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推进粮食储、运、装、卸的“四散化”,加强东北产区散粮收纳和发放设施及南方销区的铁路、港口散粮接卸设施建设,推动东北地区散粮火车入关,加快发展散粮铁水联运。进一步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提高棉花包装质量和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与标准化程度,在全国范围推行棉花的机械快速装卸作业法,组织好新疆棉外运工作。

九、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物流业的重要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积极推动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指导,抓紧细化政策措施,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切实规范物流服务,提升物流业经营水平。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物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