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时间:2019-05-13 23: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第一篇: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交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党心民心,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所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汇报的内容有三点: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提出依法治国时间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这一条写入了宪法中,变成了一项宪法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然在后来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 1 告中,都有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表述有一些差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但前提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要考虑全面这两个字,因为在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号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放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在法治重要性认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过去不少党的报告中都有有关法治的内容,比如,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了十八大,我们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但是这一次全会的报告是完全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通篇都是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法治,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把法治摆在了一个更加神圣、更加重要、更加基础性的地位,所以也有人评价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会议。

具体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为什么我们党在这个阶段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全会的形式讨论依法治国,并且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决定呢?按照现在官方所披露出的信息,它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当时把这四个标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现在来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的首先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服务。为什么呢?因为法治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一部分,包括军事、包括科技,但真正有实力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这种制度和政治文明所蕴含的历史,以及所代表的价值方向,与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更有价值。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法学界的一个观点:“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 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可以说法治它是一个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温家宝曾提到,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个评价是到位的,因为我们讲法治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法律当工具去看待,我们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种共同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本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文明、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法治,因为法治是制度的最高形态,我们讲的治理体系,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套符合现代理念的国家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和运用这种制度的能力称之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怎么才能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最高级形态?无一例外每个国家的法治所制定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是最关键的,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我们每一项重大的改革都是以法治为引领推进和保障的。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如果法律不做及时的修改,那就会出现法律和改革之间的巨大冲突,一方面政策改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法律没有修改,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法治和改革之间要有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法治要起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越来越向法制化的方面迈进。最理想的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各项治理制度,治理体系完备之后,最终应该都是以法治的形式所呈现的,没有法治很难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这是第二个重要的意义。第三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时候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过去我们都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也就是说国家要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要依法执政。所以现在习总书记把这几项内容合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

所以依法执政被纳入了整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法治框架上,依法执政实际上就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关于党内的法规和规范性的文件,制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我们在去年还专门发布了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的制定条例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办法,我们俗称叫做党内的立法法。制定党内的规则,包括党章、党内法规、党的规范性文件意见等等,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权限、程序,这说明我们在执政方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依靠法治来提升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这一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三个重要意义。

第四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约束规范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记得1997年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是有隔膜的,不能够准确完整全面的理解,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很多省就开始提出各类依法治理的口号,包括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有的地方提出依法治村、依法治家,各行各业提了很多的口号。这些口号提的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推行法治,依法治国必须落实到方方面面,所以推进依法治理有必要。但是另 外一方面对法治本身有误解、误读的表现,因为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如果说用法律治老百姓、治民的话,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如果法治的重心放在治老百姓上,那就背离了法治的含义。英文中对法治的解读更加准确,英文中有一句话,什么是法治,法的统治,它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遵行,强调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当,强调规则,也强调平等。所以说我们说的法治不是简单管老百姓的法,那只能叫制度的制,真正的治是法的统治而不是人的统治。

国家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大家按照统一的、平等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法治。2008年5月4号,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到中国政法大学去视察,他说今天我刚进你们的大门口看到你们校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四个大字,叫做法治天下。他说我再说一下,法比天大、法治天下,他说现在都在讲法治,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什么呢?五个方面,第一,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第四,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要在群众中宣传普及。第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律的权威靠人民的信仰,靠人民的信赖和人民的维护,同时人民也有义务,有责任去维护法治的权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这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可以连成一句话,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过去,我们有法律体系一说,大家都知道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0年)已经形成,那个指的是立法层面的。目前,我们制定了242个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8000多个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领域的完整的有机的法律规范体系,他讲的是制度是规范。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不是讲法律体系,而是讲法治体系,一个律,一个治,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法律制定的完备,而且能够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执行实施,又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这才叫法治体系。法律体系强调的是静态的规范层面,制度层面的体系,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动态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所以说法治体系更全面。

我们这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我们在立法层面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但还是“毛坯房”,需要加工、装修、完善。在法律的实施层面要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纸上的法律变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铁的法律。在监督层面我们要形成严厉的法治监督体系,必须对公权力、对执法权和司法权进行严密监督,主要是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监督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合力。在保障层面我们要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最根本的保障 就是党的领导,还有队伍保障、人才保障、财政保障等。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创新,为什么要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总目标?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所以现在媒体和社会解读的时候,往往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了五个体系,这五个体系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这五个体系是第一次提出,所以,意义重大。

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这么五个体系,建成一个五个体系的法治体系,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按照决定的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我们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一个具体的内容。

当然,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对如何实现这个总目标提了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里,我重点谈谈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是《决定》回答的最重大问题,回答得非常透彻、清晰、旗帜鲜明。为什么 8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这个问题关系国本,关系我国法治的根本;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有不正确的认识,国外有各种攻击言论混淆视听。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位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我们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与法治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也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些敌对势力或政治异见人士鼓吹和宣扬“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其要害就是质疑、削弱和否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一些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等似是而非的命题,发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噪音,不是政治上的糊涂,就是别有用心。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从理论上主动澄清和 驳斥把党与法、党的政策与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目标明确了,体系是清晰的、完整的,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推进这个体系建设?重点有六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法治社会中,有良好的法律是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对于这一任务,《决定》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二要完善立法体制;三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每一点中都有很多方向性的改革措施,我们看一下媒体关注比较多的“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这可以说是一个亮点所在。

对于宪法,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宪法意识淡薄,宪法的观念不够,落实宪法、实施宪法的保障制度机制不完备,违反宪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说因为哪个人违反宪法被追究责任,或者哪些事情违反了宪法定了性,或者被曝光,很少。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连宪法的尊严都得不到应有的捍卫,何谈“法治”。

2012年12月4号,总书记强调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宪法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机制,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能够看到的有两点。

一是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大家知道我们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颁布的,当时中共中央和司法部也联合发过文,把12月4号作为中国的法制宣传日,它的核心也是宣传《宪法》,但是每次宣传侧重具体的部门法宣传。这次《决定》把12月4号作为宪法日,明确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宪法日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是唤醒全民族对宪法的高度认同和重视。虽说这是一个很小的改变,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这对增强全社会宪法的意识会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宣誓制度?

第一个原因,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人大和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官员,都要明白自己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都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明白权力的来源。每个公务员都要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将要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公务员首先要弘扬宪法精神,就需要有必要的仪式,向宪法宣誓就是一个必要的仪式。

第三个原因,这也是借鉴国际惯例。目前国际上有142个国家有成文宪法,其中97个国家都有宪法宣誓制度。我们看到,美国总统选举后,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手是要按在宪法上,对着首席大法官来宣誓,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实施宪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所以这一次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最高人民法院已经部署初任法官要向宪法宣誓。

另外,《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

这是关注比较多的,那么,什么是民法典?它有什么作用?《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关于物权、债权、民事责任等与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规定都包含在其中。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民法典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民法就没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须以民事立法的健全为前提,其标志是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

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804年3月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被称为《拿破仑法典》。1799年,刚刚通过政变掌握政权的拿破仑,就开始编纂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曾讲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的赫赫战功随着滑铁卢失败早已烟消云散,但拿破仑民法典却从法国走向全世界,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蓝本。

完整的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完成。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采取了“变批发为零售”的渐进式路径,先出台单行法,在条件成熟后再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一部完 整的民法典。截至目前,已经制定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单行法,民法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再加上“各个单行法相互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复、冲突与矛盾的现象。此外,某些重要的制度没有由单行法加以规定,导致现行立法格局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在这样的情况下,编纂体系完整的民法典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第二个任务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的来说,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非常的重。在我国,80%左右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整体水平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

这次我们提出,政府建设的总目标是要建设法治政府,而且要加快建设。那么,法治政府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标准是什么?《决定》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六个标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004年国务院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建成法治政府。结果到了今年正好是十年,法治政府没有建成。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还有六年时间。六年之内我们的法治政府能不能基本的建成,这个确实还对于我们各级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这些年来,我们的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的思维惯势,到个别地方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再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少数干部依旧没有跳出“人 治”、“权治”的窠臼。

为了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法律、依法行政,《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每一项措施都紧紧围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这个中心展开。

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我们看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前面,我们加上了两个字“依法”,也就是说,政府做任何工作都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决定》讲了这样几点,首先,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职责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其次,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最后,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2、在依法决策方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老百姓说的出现了“三拍”现象即“拍脑瓜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今天这建个高楼,明天那里搞个新城,热 衷于搞政绩工程,这些看起来很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任何实际效益,有时还会留下一个“烂摊子”。而决策者往往还能升官走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决策者不需要承担责任。

以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终身负责了,有了这个“紧箍咒”我相信很多领导做决策时都会十分慎重,不认真决策最后责任是你自己的,而且是终身承担。出了问题,还要坚决执行倒查机制,要回头看谁做的决策。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08年以后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允许老百姓对政府提出公开的要求。我们政府公开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与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要求发展相比的话,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国务院各部委的网站。国务院50多个部委每年收到老百姓申请部委信息公开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委达到了4万多件。4万4千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据说住建部有两三个人管信息公开工作,每年要面对4万多个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必须做。下一步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以后公开就是常态,什么都要尽可能的公开,不仅信息要公开,政务活动也要公开。而且有些地方探索,比如说老百姓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大的会议;有些提出会议要公开,要上网,要直播;有些提出过程信息也要公开,不光结果要公开,过程也要公开。所以这次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五公开”。这“五公开”制度也是对政府的一个挑战。现在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强烈要求会逼迫我们政府不断扩大公开范围。

大家知道,去年发生了陕西的“表哥”事件。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次出现在车祸现场处理车祸,但是按照他的说法是一不小心表情有所放松,就被记者抓拍了一个“微笑哥”,紧接着发现他戴着不同的名表,最后抓出一个“表哥”来。这个事件发生的同时,有一个大学生第一时间向财政厅要求财务公开,要求知道杨达才一个月挣多少钱。他说,现在的政府三公经费都公开了,为什么杨达才不公开,这个不公开没有理由。陕西财政厅拖了10多天,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答复了一个信息上面写着:某某某同学,你申请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祝你学习进步。但是这小伙子出名了,现在全国各地哪儿抓住一个贪官,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公开贪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老百姓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现在强调的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甚至立法公开、党务公开、重大事项公开,这是大势所趋,谁都阻挡不了这个发展的大势,只能顺应这个大势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从决策到执法到财务到管理到结果都要公开,尽可能地公开。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重点任务,就是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些要求。

第三个任务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会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所以,《决定》对保障司法公正做出了新部署,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被记录追究。

《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要求。《决定》要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主要有三个措施,第一是全程留痕,就是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记录在案。第二要公开通报,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活动情节恶劣的要公开通报。第三,如果干预个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责责任。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干预具体案件。但“谁来记录,谁来处理,下一步制度如何落地至关重要。

“一个表述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需要配套跟进,需要制度上的细则,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使表述落到实处。”对接下来的相关制度规定拭目以待。

2、明确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受到地方化和行政化的干预严重,“民告官”的司法途径不畅通成为司法体制的最大短板。三大诉讼中,行政诉讼受地方公权力机关“人、财、物”的影响最大,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顽疾。“民告官”的渠道不畅通,导致了两个不正常现象:一是大量本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的行政纠纷进入了信访渠道,出现“信访不信法”现象;二是行政案件“判后必上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四中全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增强司法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防止公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3、明确提出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能否认,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造成了一些案件办案质量不高甚至冤假错案时不时出现。由此在造成司法公信力严重减损 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上访事件的发生。这次四中全会是针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量体裁衣”进行的这一制度设计,就是要在司法领域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形成权责统一、“谁裁判、谁负责”的制度机制,对自己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以此增进办案人员的秉公办事的责任心和审慎度,从而提高司法的公正度和公信力。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现在公安部门刑讯逼供少了,但有些地方变相地刑讯逼供的现象仍然时有所见,如搞在审讯中搞车轮战、不准嫌疑人睡觉。在眼前吊个大灯泡,你困得不得了就招了。现在高法规定,凡是通过冻饿晒烤获取的证据,都属于要在审判中排除的非法证据。过去我们常说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过去重点是放在不放过坏人上,今后必须放在不冤枉好人上。甚至哪怕可能放过坏人,也绝不能冤枉好人。因为坏人总要做坏事,今天没抓住他,下次也会抓住。但如果冤枉好人,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家属子女的生活。而且好人占绝大多数,如果好人可以被随便冤枉,那么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决定》提出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对避免冤假错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第四个任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关于守法)。法治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才能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是不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看其国民是不是普遍树立了对法治的信仰。92年的时候张艺谋拍摄的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走红大江南北,使“讨个说法”成为老百姓当中的流行词汇,现在很多人遇到事也会说“我到法院告你去”,这种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是我们乐见的。但是由于受我国长期厌讼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还是遇到事情仍然会采取一些简单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这与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是相悖的。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引导全民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关于树立法治意识,四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谁执法谁普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个任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而且是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人大和政府的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这三支队伍要互相打通、互相交流。其次,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主要是律师队伍建设,律师队伍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最后,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研究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法学理论。

第六个任务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一,坚持依法执政。党政主要负责人就要切实履行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第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决定》中指出,把法 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次作出规定:“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这一规定针对性很强,十分管用。只有在干部提拔、使用、管理上真正坚持、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才能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韩非子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总之,《决定》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看在座的各位如何落实,相信通过大家努力法治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的一点认识,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肩负责任,奋发图强

——读十八大报告有感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代青年,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和奋斗者。

一、树立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与国家是荣辱与共的,没有国家的富强,就不会有个人的幸福。青年人要增强爱国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同时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要把个人的理想和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与祖国发展的历史洪流相融合。

二、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我们这代人的艰苦奋斗,尤其需要发扬开拓创新精神。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勤俭节约,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三、培养敏而好学的求知精神

当今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兴趣爱好,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珍惜宝贵时光,勤奋刻苦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切实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能力。要全面学习,既抓紧学文化、学知识,又注重学技术、学技能,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善于学习,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自觉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地跟党走,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攻坚中起到先锋作用,奉献青春,开拓奋进,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第三篇: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期待。这也表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法治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活动各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背景之下,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将从加强立法转向更加注重法的实施,强调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目标。这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总体采取的是“立法先行”发展模式。在当时法制基础相当贫乏的条件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立法、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当时的历史需要,通过短时期大规模立法迅速扭转了“无法可依”局面。

立法是法治运行过程的起点,而执法、司法、守法是对其的延续和发展。法治的目标与价值最终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实现。如果立法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那么法律将形同虚设,民众就会失望,法律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法治建设也将陷入“口惠而实不至”的境地。

一言以蔽之,建设法治中国不仅仅是加强立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立法与执法、司法的有效对接与贯通,是要把“纸面上的法”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真正转化为“行动中的法”。为此,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工作总体布局之后,专门强调要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着重阐述了当前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法的生命在于被赋予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法律实施问题发表重要阐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纪念会上,总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就为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明了方向和基本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了工作部署,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这表明,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能否实现“法治中国”的梦想,能否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不仅仅在于我们有无法律,更决定于这些法律能否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取决于这些法律能否通过执法和司法过程真正作用于社会生活。

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保证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实施意义更为凸显。这是因为,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民众尊重和信赖司法,这种尊重和信赖将有助于克服政府执法的缺陷;如果他们失去了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则他们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将会消失,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故可言,司法无公正即法律无公正,司法无权威即法律无权威,法律无公正无权威即无法治。如果司法缺乏公信力、权威性,存在大量徇私枉法、司法腐败现象,那么立法乃至整个法治建设的成效将丧失殆尽。鉴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为当前的司法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基本思路。

第四篇:为建设“幸福中国”而奋斗

为建设“幸福中国”而奋斗

作者:刘文杰辅导教师:高东友

学校: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黄昏峪小学

联系电话:559267

2在2011年迎春花开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一个鲜亮的词语在人们口中流传开来,它就是“幸福中国”。

“幸福中国”飞翔在中国的大地上,飞翔在中国人民的心里,给初春的神州涂上温暖的底色,建设“幸福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幸福中国的主人是人民,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要让幸福中国的主人——老百姓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国家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也是每一个人的幸福。中国人民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幸福,生长了幸福感。

曾记得《劳动最光荣》这首歌这样唱到:“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同样“幸福中国”也要靠创造、奋斗而来。我们必须努力奋斗,才能建设一个幸福中国。可见幸福中国不是靠享受而来的,而是创造来的,因为创造本身就是幸福。

回顾过去,我们中国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国家的锦绣前程充满信心!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的一代,幸福中国等待我们去建设!

因此,我们要从现在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我们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险,敢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打好知识基础,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然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所做的贡献也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我们的贡献就一定会集合成巨大的力量,就可以创造人间的奇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华民族腾飞华彩乐章中生动跳跃的音符!

让我们为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幸福中国”奋斗,奋斗,再奋斗!

教师评语:

该作品充分表达了小作者为建设幸福中国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可喜可贺!推荐意见:符合条件,同意参评。

(本文获区征文二等奖)

第五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精神

理论研讨会论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为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十八大对依法治国的最新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是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把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起作为我党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和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1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骨干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这就意味着,我国能否实行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及其广大党政干部能否做到依法执政。当前,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二、要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作为执政党执政为民的职责 执政党要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首先必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因为:只有将人民的正当的利益、要求、愿望和诉求权利化,才能使执政为民转变成公权力机关具体的法定职责,才能使人民的正当要求、愿望和诉求转变成一种具有法律程序保护的请求权,才能使为人民服务走上公开、透明、公平、可持续之路,才能使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治的保障和司法的救济。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一要在“广泛”上做文章:不仅要保护人民私法上的权利,而且要保护人民公法上的权利;不仅要承认国民的法定权利,而且要承认国民的基本人权与正当利益;不仅要不断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而且要不断扩大国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不仅要强化对自由权的保护,而且要强化对平等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当代人的权利,而且要保护子孙后代的权利。二要在“保证”上下功夫:一要为权利的行使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二要使每项权利相应的义务或职责具有对应支持;三要有效防止权利遭受公共权力的侵害;四要切实保障权利的平等行使;五要健全权利受损的救济机制。

三、要把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作为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吏,基本要求是合理限制权力,防止和纠正权力被滥用。而要合理限制权力,防止和纠正权力被滥用,从依法执政的角度讲,就必须强化法律监督,督促和保障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并通过对其职务犯罪行为的追究,促使各项公务活动按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实施。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任何法治形态的基本要义;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方能使其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破坏法治的最大危险在一般情况下都来自公共权力;只有约束好公共权力,国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实现。有效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要科学配置权力,使决策

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要规范权力的运行,为权力的运行设定明确的范围、条件、程序和界限;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为权力的行使设定正当目的及合理基准与要求;要严格对权力的监督,使违法或不正当行使权力的行为得以及时有效纠正;要健全权益恢复机制,使受公共权力侵害的私益得到及时赔偿或补偿。

四、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党对六十多年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反映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而且体现了政党与国家和人民之关系的基本准则。要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应当通过宪政路径吸纳、整合、表达民意,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党的意志和政策变成国家意志和法律;要使党的领导融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中,并通过权力机关的立法权、人事选举罢免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要使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与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运行方式协调、统一起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解纷、维稳中的棘手问题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规范表达,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各种政策的有机整合。因此,宪法和法律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推动发展,也不论是化解矛盾还是维护稳定,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都应当以法治思维进行谋划和决策,都必须以法治方式进行决断和处理。要按照法定的权限举事,不得超越或变相超越本机关或本职位的职权范围,不得随意扩大自己的职权范围,即使目的正当也不得在法外行使权力;要按照法定的条件处事,不得曲解法定的条件行使职权,也不得随意变更法定的条件行使职权,更不得无视法定的条件行使职权;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行事,不得任意减损或增加法定的步骤和方式,不得随意颠倒法定程序的顺序,不得无视法律的形式或标准,不得随

意违背法律的期间规定和时间要求;要按照证据规则定事,对事件进行定性必须满足法定的事实要件,认定事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所运用的证据材料必须合法客观并与待证事实具有关联性;要按照正当合理原则办事,不得受不应当考虑的因素的干扰或拒绝考虑应当考虑的因素,不得违反比例原则及合目的性、合正义性之原则;不得滥用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权以及实体或程序的自由裁量权。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创造体制条件,并设置高度正当的司法程序

司法的性质、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体必须具有中立性。司法不中立便无法获得当事人的认同和接受;而司法的中立必须以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并有足够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干扰为条件。在中国,对司法的干扰,不仅来自“金钱”和“权力”,而且来自“人情”和“关系”,这种国情和现实,使中国的司法所面临的干扰风险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建立坚固的体制障碍和制度隔离,使任何干扰都无法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实质性的消极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然而,独立性并不是公正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要实现公正,除了司法人员的优良素质和高度自律之外,还必须通过设立具有高度正当性的程序,通过赋予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充分的程序权利,通过科学、有效且符合司法规律的管理,通过有效而理性的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等等,以确保事实认定的客观性、法律适用的正确性以及当事人的可接受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与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出与经济建设奇迹相媲美的法治建设奇迹。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

平南县委党校张福金甘石明吴梅贤

***

pncfj@163.com

下载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6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考试标题 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5 道,多选题 15 道,总分 10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60 分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9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判断题 (10 道) 1. 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正确 错误 2.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3分范文合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判断题 (10 道) 1.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适量加大适用死刑的罪名。 正确 错误 2. 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蓝图,奏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黄钟大吕。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有不少新表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定......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国家治理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实......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新闻学院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