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法律服务
律师服务在三农拓展的具体新业务
当前在农村事务中哪些领域需要律师,律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开拓延伸律师业务,应当有一个正确定位的适当认识,笔者认为,律师可以在如下方面发挥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类新型市场组织,正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大农村如火如荼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山东省范围内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近万家,涉及成员突破十万),该类组织也发挥出对于农村发展带动的积极作用,种种迹象显示,已经开办设立的合作社急需规范和完善,拟新设合作社需要深入可行,再加上合作社开办设立运营过程中涉及主体、运作等很多法律事务,有很多法律问题需要帮助和解决,律师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方面可以开展的工作为:
1、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办设立提供帮助,作为专业人士的律师,在合作社设立过程中能够如何发挥作用,有哪些具体作用,如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着手:
(1)、主体方面
合作社作为一个实体经济组织,其法律主体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的规定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合作,人与人的合作、协作是合作社的基础,这要求合作主体既得考虑符合法律规定,也得适合自己自身。律师可以对于主体人选提供建议,考察人选,以使主体合法。
合作社的主体,具体可以分为:提议人、参加人、利害关系人等,对此律师可以作为专项法律顾问,分别为项目开办提议人或者建议人、参加人提供如下服务:
一提议人方面,二参加人方面,三利害关系人方面。
(2)、项目经营范围方面
对于合作社的拟上项目经营范围的把关,律师具有防患未然和引导推动的作用和意义。因为拟上项目经营范围的选择合适与否,能够直接决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律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结合合作社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提供相应建议。
(3)、合作社会议方面
合作社会议制度在合作社未来运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完善良好的会议制度可以保障合作社有序良好健康的持续运转运行,反之,可能将处处扯皮,甚至直接阻碍合作社的发展,我们律师对此应当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设置提供便于操作适合合作社特点的会议制度。
(4)、章程文本制作方面,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最重要的基本文件,它对于整个合作社的良好健康规范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根据该合作社特点要求,起草拟定、审查、完善、解释合作社章程文本,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合作社设立筹备机构首先签署通过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以便章程顺利的通过。
(5)、前置行政审批等事务方面
合作社作为一类实体组织,对于所上项目国家行政当局也需要管理,如审批、核准、登记、备案等行政手续,律师可以帮助合作社筹备组织按要求办理完毕前置审批文件。
(6)、资产核对方面,资产问题是最容易产生争议的事项,虽然合作社对于资金资产不像企业类实体单位要求的那样严格,但也持鼓励出资态度。入社资产核对核实核计是最重要工作,律师可以接受委托,对于资金资产是否到位、是否足额、是否符合出资承诺范围予以验证,督促合作社出具符合要求的出资证明凭证;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出资设定补救办法、帮助催缴、诉讼、变更出资社员权利(如降低权利行使)等。
(7)、申报登记审查及登记代理方面,对于已经召开完毕的合作社,可以接受委托,帮助拟订整理申请登记文件,作为登记代理人办理申报工商登记,需要提示的是,合作社登记有专门的登记规定,不能简单套用使用企业登记规定。
(8)、合作社前期筹备期间其他的律师工作为,经营场地选择与确定的谈判以及相应合同的完善签署,合作社管理人员人选的法律要求审核,所出资产的清洁(无法律瑕疵)等工作。
设立阶段的律师服务需要拟定审查的主要法律文件:合作人承诺书、合作协议书、合作社章程、场地使用合同书或者证明书、前置行政审批申请书、土地流转合同书、项目论证意见书、设施建设合同、设备买卖合同、登记申请等。
2、在合作社运营过程可以提供的帮助,合作社设立登记完毕后,才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再好的设立如果不能运营,也是白搭,能够有序、健康、规范、良好的得以运营,从而达到合作社设立的目的才是真正实质的意义,也是检验律师前期工作的标准。
合作社登记设立后,作为律师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工作,这期间的工作方式,主要以顾问方式体现,辅之以诉讼代理、调解、斡旋等工作。
(1)、运营后置许可等经营手续
根据现行法规政策,合作社的有些经营项目和整个运营,政府仍以各种方式规制(审批、核准、许可、备案等),这便是俗称的“后置手续”,包括登记、备案、许可、批准等方式,如税法要求的办理税务登记,依据质量标准法规办理的机构组织代码及许可,对于特殊的行业的行政审批,深加工的生产许可,合作社印信的制作备案、涉及非农成员的备案等运营条件的服务,我们律师可以接受针对所服务的合作社的经营范围的要求进行办理;
(2)、特殊标志申报
对于所在区域所在范围内具有独特花色品种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保护性认证申报,如无公害、绿色、原产地等保护性认证申报,(3)、经营资产核对核实
对于合作社成员承诺的出资核验到位情况,如果存在不到位情况,及时催促补缴,办理产权变更手续,同时提示合作社出具出资证明书;结算设立阶段发生的款项费用,衔接相关事务(会计账目、发起人名义签订的协议、追认某些合作社需要认可的事项等)。
(4)、经营场地整理
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场地,也需要对于场地的整理改造,为此律师可以帮助合作社对于经营场所的装修改造过程中的合同协议予以拟定并可以监督,(5)、建章立制、规范对内对外合同
合作社的运营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需要拟定对内对外交易经营常用的合同协议文本,完善规章制度。
(6)、纷争的化解、风险的防范
对于合作社运营期间所发生的内、外纷争争执予以协调、化解(包括诉讼仲裁等),提示可能发生的影响合作社的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变化等的风险,以及防范预案。
(7)、深化服务、参与争取国家扶持优惠条件、争取扩大扩展合作社经营范围。
充分利用法律规定的条件,提示并帮助合作社争取国家支持的项目由合作社实施,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提示合作社的扩展、扩大,使我们的服务深化。作为律师的我们,应充分围绕这些做工作,论证项目,代为申报等工作。
运营阶段的法律文件为:内部交易协议书、买卖合同(种苗购买、产品出售等)、对外服务协议书、退社入社制度、合并分立意向书以及合同等。
3、终止清算过程中的实务
优胜劣汰,生老病残上自然的与共同的自然规律,培养能够持续发展、预防提前终止是我们的责任。
合作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的法人,必然逃脱不了自然法则,一定条件下的解散终止也属于正常现象。顺利有序保障是合作社终止的好的结果,律师的作用很容易体现。
(1)、僵局的化解
当合作社出现僵持状态,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经营,甚至提前解散状态时,律师可以介入开展工作,力争使僵局状态得以化解,促进继续运营。
(2)、自行清算
当合作社运营出现无法化解的困难时,律师可以建议并介入合作社组织自行清算,以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资产得到最大保护。
(3)、合并、分离、重整、重组、和解
对于运营的某些对于合作社有积极意义的条件时,可以建议合作社合并、分离、重整、重组、和解方式。
(4)、破产(管理人、债务人、债权人)
当合作社达到破产状态时,律师可以首先以债务人代理人方式或者以债权人代理人方式介入破产企业,还可以以管理人身份介入,提供帮助。
该阶段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合并分离加入合同协议书、和解协议书、债权申报书、清算申请书等。
(二)、在土地承包流转方面
农村土地流转现正处于非产活跃的时期和阶段,国家法律对此持鼓励支持态度,流转过程是一个利益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法律关系(政府、村委会、村民等),涉及到物权法、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涉及到诉讼仲裁调解法等法律规范,涉及多个方式(出租、置换、转包、互换、入股等)。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健康有序合法的进行,流转法律关系的有效确认以及正常运行的保障,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本工作,律师可以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服务范围可以为:接受委托参与土地承包关系的确认、变更、终止活动,帮助农民拟定审查流转合同,提供咨询意见;帮助解决土地承包侵权纠纷,包括土地承包关系的追回、消除、救济等;对农村农民土地权属变更予以帮助(提供咨询、代写合同协议、调解、诉讼、仲裁等)
(三)、在农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方面
农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方式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式,这几种新形式如何确立、发展,如何得到确认,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发挥促进农村发展的带头作用,如何给予保护是一个新课题,目前的立法司法实践以及相应理论均属空白。律师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化运营提供的系列或者专项的服务,包括在涉及农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体的确认、主体的运作、运作的范围内容、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争取、土地承包的合法有效流转、雇工劳动、买卖、运输、收割、管护等法律关系的设定和协调。
(四)、农村金融服务方面
“三农”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资金支持,种种原因,目前农村金融环境条件非常差,就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合法金融机构,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大、收益缓慢,导致融资困难,特别是诸如林业、开荒、养殖、基本建设、大件农机购置等长期投资项目融资更难,只得大量依赖民间资本借贷,民间借贷又缺少法律规范,导致纠纷大量发生,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律师可以对当事人借款以及合适的担保合同协议予以拟定审查,使其尽可能完善便于操作。对于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融资、基金、互助保险等性质的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运营提供系统或者专项服务,促使使其规范发展,为该类借贷关系设置合适的担保方式,如收益权抵押、联保、共保等,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为农村农民服务。
(五)、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化解服务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是当前农村突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其中的法律事务很多,需要律师的直接帮助。现阶段主要为,承包经营者经营权的违约收退、侵犯经营权以及流转等纠纷,律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参与提供包括调解、仲裁、诉讼以及非诉讼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协议书的拟定审查完善备案、法律咨询、提供建议等服务,力争化解矛盾,促进稳定。
(六)、农村土地整理及城中村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农村土地的整理(包括村居合并、村村合并、宅基规划合并、闲散荒土地再利用等)将进入一个渐进高潮的时期,其中的利益之争必然存在,权利之争越来越突出。其中涉及大量的法律事务需要调整,律师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诸如清理土地权属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审查了解清理土地使用权属关系(证书、合同如征收、征用、出租、地役、承包等),历史由来习俗习惯与国家法律、政策的衔接,律师可以对此接受委托,拟定审查权属变更合同协议,消除了断既有证书合同效力等法律关系。
(七)、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工作,目前主要涉及农村民主权利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如合适人选的确定、会议表决制度是否存在假借多数人票数损害少数人利益,也涉及到新的利益分配和调整,利益主体(离婚出嫁妇女、上门女婿、回迁户口等)的确认,律师可以帮助村委会拟定设计村规民约、章程、选举制度规则、调解民间纠纷等,可以帮助相关人员维权。
(八)、农产品保护服务方面
农产品保护工作应当属于新型业务工作,其保护实际工作中涉及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设立与变更(主体、地域、传统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侵权,也涉及保护项目的转让以及其他方式的使用问题,涉及到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律师可以协助进行农业种植养殖具体项目原产地、商标、地理标志、绿色产品的论证、申报,对于争执事项的协调,对于相应侵权事务的处置处理,包括要求撤销登记、要求侵权赔偿、要求权利确认等问题。
(九)、农业扶持项目的政策论证申报
农业项目由于周期长、投入大、综合考虑整体效益等因素,一般单个农民很难操作,需要合作,国家政策也持鼓励态度。律师可以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服务对象,就农村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基本建设、林木畜草繁育、新品种培育、新型农产品种植养殖等项目,帮助农民及其经济组织论证投入产出,申报扶持优惠政策,争取项目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使律师的服务得以延伸。
农村法律服务市场巨大,农村新型法律服务市场对于律师作用的发挥,意义非常重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律师参与介入保驾护航,维护稳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全面的法律服务是我们律师的责任,三农涉及的法律服务范围广泛,值得我们深入开拓挖掘,需要律师进一步全面重新的再认识,以促使律师事业长足发展
第二篇:法律服务“三进”工作总结
南路社区法律服务“三进”工作总结
随着2011年4月份“三进”活动进社区开展以来,我社区认真按照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的部署与要求,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扎实推进“三进”活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在“朝阳区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为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增加法律知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在“三进”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以社区各分片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社区4个分组管片中,以设点接待居民咨询法律问题、解决居民矛盾纠纷为基础,并在各信息宣传栏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为辅助,同时在社区服务站开展定期法律大讲堂等活动,是居民能够了解法律知识,解决相应法律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在活动中坚持务实原则,绝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通过经常性的深入走访群众,真正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要求什么,积极改进我们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态度,切实提高我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法律援助,使更多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帮助。“三进”活动开展以来,我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邻里纠纷、与社会团体之间的纠纷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是居民逐渐知法、懂法,共同营造了社会的法制氛围。我们通过法律大讲堂讲解各种法律知识和案例,对群众
进行了直观形象的法制教育,是群众切实了解了居民的合法权益和应尽义务。
总之,我们在“三进”服务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距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客观上的因素,有些工作面还未能完全展开。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在“三进工作”领域有新的突破,全面完成“三进”活动各项任务。
2011年11月12日
第三篇:三农评论
深化综合改革 更好服务“三农”
《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03日 01 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做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供销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供销合作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农民生活需求加速升级,迫切需要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实惠的生活服务。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有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有为农服务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最有条件成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还存在着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较松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服务“三农”中更好地发挥优势,担当起更大责任。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就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首位,做到为农、务农、姓农。不管怎么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基层社和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为重点,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面向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繁荣城乡经济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供销合作社历史悠久、职工众多,是一个老系统、大系统,综合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面前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可能一蹴而就。供销合作社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民需求也多种多样。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要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顺应市场规律,又履行好社会责任,确保这项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第四篇: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经与管理学院2010级4班 行政管理专业
小组成员:张英 沈玲玲 王威力 朱国超 张玉 王元捷 阿种达石 邵茂勋 辜丽玲 郑彩美 黄丹
张茜 姜攀 指导老师:贺玲
摘要:
早在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当前,农民工问题与我国解决城乡结构性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而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工资 社会保障 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截至2011年2月,我国的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4亿之多,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在忍受着这个社会不公平的对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频频出现农民工讨薪难、就医难、出行难、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尴尬局面,员工跳楼案件更是多次出现。在很多地方,农民工的诸多权益与城镇职工还存在不平等的方面,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20日,我组共13名成员在思政课贺玲老师的指导下,对内江市区及周边乡镇的农民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主要了解了农民工的工资、社保、住房、教育等现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结合政府已采取的相关措施,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生存现状 1.工资水平低
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2.工资拖欠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几百万名劳动者遭遇工资拖欠问题,拖欠总额上千亿,尤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突出。2004年,国务院部署有关部委联手掀起建筑领域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的高潮,共追回被拖欠工资331亿元。尽管如此,拖欠行为还是屡禁不止。随着《劳动合同法》个《实施条例》的出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管制的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依然是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普遍且最严重的问题。
2.社会保障状况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衍生了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一套保障体系,农村居民一套保障体系,而对农村的保障力度明显低于城镇的保障力度。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这一群体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时,国家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国家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和法律上的缺失开始凸现出来。
3.住房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
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二、教育现状 1.学历低技能差
在农民工进城求职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中,有48.9%的农民工表示是“缺乏职业技能”,有42.5%的农民工表示是“学历低”,两项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这意味着农民工自身文化与技能素质比较差是影响其进城就业的最主要障碍。
缺技能和学历低成为农民工求职的两大软肋。目前全市349.1万名外来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只占28.69%。也就是说,七成以上的外来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在全市外来劳动力中,拥有初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只占30.64%,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工仅占2%。而从目前情况看,近七成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六成以上的单位要求求职者具有技术等级。
2.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三、社会现状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四、农民工生活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主要是来自经济方面,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来源。进城后虽然过着城市生活,但他们的生活习性,政治待遇,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等还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与城镇居民仍有相当大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一国两策”,即对城市和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外一套政策。“一国两策”实际上没有体现国民待遇的理念,在保障基本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赋予了社会群体严格的身份归属,致使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城乡个别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给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一国两策”的局面。农民工的出现,直接冲击了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使传统的制度安排和管理过程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导致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并引发政府和社会共同探索破解二元结构的答案。
(二)客观原因
1、偏见等错误观念的存在。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只是地理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城里有些人在自我优越感的驱使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有些人在内心深处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与人格的差异联系在了一起,视农民工为“二等公民”。此外,其他一些错误观念的流行,更使农民工的处境雪上加霜。如“民工抢了城里人饭碗”、“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等社会流行语,在贬抑农民工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人的隔阂。
2、政策性、制度性歧视的存在。观念上偏见,必然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工资待遇、用工规范等方面的制度缺失或滞后。
在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歧视,是最具实质性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农民工目前仍面对着三个方面的歧视:雇佣歧视,工资歧视,政治歧视。这些歧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机会不平等和工资待遇不平等。农民工一月的微薄收入,不可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承担不了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而且还随时承受着被拖欠工资的心理压力。在对“城市工”和“农民工”实行分别工资待遇的同时,农民工的岗位不稳定,随时还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对农民工而言,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等,仍然只承认和保护稳定的居民。农民工在城市中,“安家”与“立业”这一矛盾依然存在。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也让农民工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如:能否减免农民工自谋职业中的各种税费,怎样打破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属地原则,农民工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近几年来,为确保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重庆市委、市政府,渝北区委、区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平等就业和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法规不完善,又仍然面临资金困境。
目前,农民工的最大资源是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此外,因为一些政策不到位,对农民工吸引力还不够,致使农民工不愿进城登记办证,身份转变不能顺利完成,从而使服务管理无从到位。
更为严重的是,法律制度是农民工用不起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法制进程,立法工作成效较为显著,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与监督上还很不够。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人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需求与法律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至于有些问题还不能通过法律渠道得以解决,出现到上级部门或进京上访的群众连续不断的态势,其中包括了不少的农民工。一个农民工一年可支配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打得起官司?怎么请得起律师和法官?弱势群体是用不起法律这个奢侈品的。调查中不少农民工反映,由于有些政策的不透明,他们的命运掌握在部分人手中,有的出了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处理,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他们办理社会保险,加班不给加班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怕被炒鱿鱼,请律师打官司更耗钱耗时,农民工难以理直气壮地依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用不起法律的时候,法就是一些麻木不仁者用来鱼肉弱势群体的工具了。不打官司又没有其他
方式救助,一般的情况就只有忍气吞声;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则采取过激的行为,或群体上访或阻碍交通或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
在调查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当前的农民工中,有两个值得引起足够警惕的发展趋势:一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不得不违法来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农民工的仇富心态在加剧。
3、“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因此,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城市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工在向城市进军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原有体制的阻碍,又遇到了新的壁垒,即“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中的各种产业面临升级换代,主要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向上流动中面临着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
4、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得用工单位长期以来认为农民工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农民工根本没有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任人摆布。在此背景下,用工单位就无视相关的劳动法规,不与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且随意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等,加重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
正是由于这对矛盾的存在,所以长期以来,面对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总是过多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大多是歧视性的语言。很长时期,我们在谈就业、失业问题时,大多只谈城市居民,农民工则不在这个话题里。直到今天,我们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还是主要保护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
(三)主观原因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直接相关。对于农民工来说,要融入城市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自身素质不高。大多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较差,没有接受岗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个别的还有违法犯罪现象,成为破坏城市形象的不安全因素。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上只停留在能够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他们的终极目的,仅仅只是挣点钱回乡。而现在的农民工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员。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农意识的农村情结让农民工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和方式,而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更使
得农民工对处于技术进步中的城市感到手足无措。与此同时,为了寻找心灵慰藉,农民工又自设了社会交往圈,寻找同质文化,寻找“都市里的老乡”。由此也更进一步扩大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五、农民工给社会带爱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我们在内江市的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六、社会针对农民工问题虽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七、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期盼
调查表明,挣钱并非是农民工惟一的希望。除了金钱目标外,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金钱、知识、技能是当前农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进城务工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自身既增加了收入,又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从农村到城市,外出务工农民开始更新观念,转变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还有少部分务工农民在城里买房置业,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也有明显改变。对此,他们对政府切实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条件提出了如下一些希望:
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廉租房片区,便于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二是规范行业的用工及工资制度。三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机构。四是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伤残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问题。五是投入资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六是严厉打击非法侵犯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七是在全社会开展尊重人格,尊重劳动的和谐社会教育活动。
八、思考建议
随着我国保障农民工政策的施行与完善,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更多的农民将会有序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只有不断跟进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大环境,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口,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我们认为,要从机制体制上的一系列创新,才能保障农民工放心进城,安心
工作和生活。为此,我们建议,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我为农民工办好事办实事”活动,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市民,懂得农民工的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必须得到尊重。新闻媒体对侵害农民工的人和事,要及时暴光。建议开展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社会讨论,真正树立起农民工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观念。同时,针对农民工的现状,建议由共青团、妇联、在校大学生、工会和司法界的自愿者,组成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义务为农民工的利益鼓与呼!
当前,我们的宣传教育,要强化社会认同感。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从社会基础层面,需要解决好“三个认同”:一是市民对农民工和农村的认同,包括城市愿意提供农民工共同享有增长的财富机会和平台,愿意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技术、资金和文化帮助。二是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不再有被歧视的感觉,对城市拥有基本的归属感,并且确信自己能够在城市获得发展的机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在内心愿意为渝北的城市发展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对制度安排的认同,即拥护和支持协调社会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并积极参与其间,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一种认同的形成,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基于身份归属而产生的冲突与危机,降低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
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我们调查时设计了21个备选项。统计结果看见,排在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为改变家庭生活境况137人,农村太苦、不愿在家苦熬131人,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57人,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做不成农活48人,为子女筹集学费的46人。其它选项依次为:家乡人多地少、收入太差41人,为提高生活质量39人,农村挣不到钱、城里挣钱机会多38人,为改变命运改变农民身份35人,羡慕城里人生活27人,为丈夫或妻子筹集医疗费23人,为父母筹集医疗费17,找点钱还债14人,找点钱回家修房子11人,为弟弟妹妹筹集学费11人,找点钱回家娶老婆8人,学到本领后回乡更好地建设家乡4人,愿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3人,逃婚、不愿在农村成家立业2人,不愿在农村找婆家1人。
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农民进城务工的初衷是由家庭的自然经济现状和农村落后的生态生存状态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看出,农民工进城务工比较理智,并没有把城市看成是满地的黄金和改变命运的唯一所在。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城,其根本动因还
是为了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如果在城市和农村做一个选择的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自愿主动地重返乡间田园。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力度,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为统筹城乡、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以此为平台,针对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步骤,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务工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维权难等突出问题。
(三)创新农民工的政策机制
农民工问题的存在并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紧密相联。破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机制,消除制度性障碍。
1、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
充分运用现有的政策和制度,结合渝北区的实际,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一切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我们要坚持,一切有损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要坚决废除。
首先,取消歧视农民工的一些不合理政策。按2001年11月,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精神,要求各部门取消一系列附加在农民工身上的不合理收费;对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其次,落实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相关政策。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
再次,统筹政策和制度安排。系统研究农民工的利益保障和发展问题,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农民工的待遇、教育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第四,组建渝北区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为了新机制的有效运转,克服农民工维权组织分散,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简称农维会),专司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的农民工工作。
2、完善农民工利益维护和实现的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平等拥有社会权利,保障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首先,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降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政策门槛,变严格的城镇准入控制为可以衡量的多元准入指标。通过市场推动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解决部分农民工希望入住城市的问题,指导农民有序流入城市和集镇。
其次,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保障等各项利益。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和社会补偿机制,克服户籍制度的弊端,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纳入输入地管理。
3、扩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覆盖面
近年来,渝北区在改善农民工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再强调儿童接种疫苗必须持有本地户口等。但农民工在城市的长久居住,更要求政府在协调利益、配给资源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在政策选择上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维护统筹考虑,确保农民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其中,特别需要根据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突破社保的地域限制,合理调整现有的社保体系,包括提供农民工生存必须的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4、探索农村土地新政策
目前,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已经进一步降低,但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为此,在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的同时,必须解决好农民工的农村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土地撂荒。一方面,要依法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有序流转,从而使在家农民有基本的土地保障,让进城农民工能够放心的离开土地。
(四)完善农民工培训教育体系
教育培训是农民工及其子女技能习得和素质培养的基础。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提供农民工及其子女完备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确保农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
农民工子女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转型社会的实际,科学制定教育政策,全面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城乡儿童一道,共同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
2、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的劳务技能,实现农民工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劳动力输出地和用工单位要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劳务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发挥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我国已经制定的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展示自身价值,融入城市群体。
(五)加大农民工廉租房工程建设力度
目前,渝北区的相当部分农民工在农家乐打工和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渝北区有近50%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居住在出租屋或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城区的拓展,繁华路段的一般房屋租金在一路攀升,再加上水、电、气费等负担,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现在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几个人或几家人合伙居住在一起,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顺应农民工的强烈愿望,建议政府加大廉租房工程实施力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居无定所的困难。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第五篇:专题三 聚焦“三农”
聚焦“三农”
浙江省富阳中学何志兴 【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2日在京闭幕。会议指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材料二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热点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主要包括: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模块主要有:
1.价格;2.生产与经济制度;3.企业与劳动者;4.个人收入的分配;5.财政与税收;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二.政治生活模块主要有:
1.国家性质;2.民主管理;3.政府的性质、职能和责任; 4.党的地位、作用、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三.文化生活模块主要有:
1.文化与社会;2.文化创新。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主要有:
1.哲学的基本问题;2.规律;3.意识的作用;4.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实现人生价值。
【命题角度】
1.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切入比较自然,从文化生活角度命题较难。2.用选择题形式考察可能性大,出非选择题的可能性小。
3.从正面切入来出题可能性大,从存在的问题切入来出题的可能性小。
4.选取浙江省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方面的生动事例为切入口命题的可能性大。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12月21-22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表明(A)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想问题办事情要实事求是
C.联系具有普遍性
D.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又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这里包含的哲理有(A)①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②事物的运动具有规律性
③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④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表明(B)
A.发展农业要坚持一切实际出发 B.发展农业要充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发展农业要从整体着眼 D.发展农业在重视量的积累
4.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 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这主要表明(D)A.中共中央履行国家职能 B.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C.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
D.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5.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上述材料主要表明(D)A.我国实行村民自治 B.我国实行基层民主自治 C.我国加强农村的管理
D.我国发展基层民主
6.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 2 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这有利于(D)A.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B.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C.纯洁党的基层干部
D.推动党的事业发展 7.当前农村的水、电、道路、城镇化后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是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切身问题,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这说明(C)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D.中国共产党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8.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中央上述举措的主要意义在于(C)
A.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地位
B.促进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C.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D.保障和提高农民收入
9.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S省决定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S省上述举措的依据是(B)
A.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调节作用
B.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C.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D.计划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
10.自H市把“大学城”、“图书城”和“动漫城”相继迁入市郊某区,某区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推进很快,与“三城”相关的农业发展尤其突出。这表明(B)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11.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下对家庭农场的认识正确的是(D)
A.家庭农场属个体经济
B.家庭农场收入属个体劳动所得
C.家庭农场属集体经济
D.家庭农场收入属家庭承包经营所得
二、非选择题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结合材料,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要求,分析如何完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2.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请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的?
3.15年前,奉化尚田的老张一家四口人在自己的村里承包了10亩草莓地,当时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200元左右,几亩地一年也只能给他们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2008年,老张把隔壁3户人家的10亩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规模一下子翻了一倍。从2010年开始,尚田草莓的价格稳定在每斤20元以上,老张一家最好的时候,每亩草莓园有3万多元左右的收入。现在老张已经申请了自己的草莓品牌商标,还请了13个人帮忙,来料理现有的20亩草莓园,其中4个还是大学生。老张家的草莓农场真是越办越红火。有人对如此大数量草莓的销售表示忧虑,老张说,“尚田草莓名声在外,我只要保证质量,订单是会上门的。”
结合材料,应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知识,简要分析老张的草莓农场越办越红火的原因。
2013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