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演讲稿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组为大家介绍的是——建立分级诊疗体系。那什么是分级诊疗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一个问题。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呢?让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吧。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高水平医生集中在高等级医院,从而患者就医过度集中在高等级医院,是中国特有现象。这种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医疗体制:首先,国营医院利用行政力量垄断医疗服务供给,此格局迄今未变。中国的医生则不是自由执业者,而是拥有所谓事业编制身份的“国家干部”,或者通俗说法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
在医疗服务市场由公立机构主导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包括作为核心资源的医生,也包括与之相对应的医生薪酬等,都必然按照行政等级分配。行政级别越高的医疗机构获得的优秀医生越多,处于越高等级医院的医生获得的资源和薪酬越高,而处于最底层的基层医疗机构获得的肯定是最差的医生,他们的薪酬也最低,可支配的资源也最少,这是行政主导体制的必然结果。国内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等计划式的行政手段来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等,并基于此分配资源。
医患关系的矛盾冲突,根源在医疗体制上,即我国现行医疗体制所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医患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正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患者不得不大量集中到高等级医院看门诊,漫长的挂号、短暂的诊疗、医患沟通的严重缺失、痛苦的就诊体验,这一切都是造成医患冲突的最直接诱因。
让我们一起来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三级诊疗情况吧。北京市2012年全市总诊疗1.92亿人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内的所有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总诊疗人次的30.8%,其中社区中心(站)完成21.3%;二级医院完成了20.8%;三级医院承担的量最多,达到42.1%。上海市2011年总诊疗2.02亿人次;
二、三级医院承担了58.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诊所等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6.6%。简言之,京沪这两个经济最发达城市,大多数门诊都是由大医院完成的。
但是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呢?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没有进行转诊,由全科医师完成治疗。也就是说,英国患者大部分就诊是在家门口的诊所完成,中国的大部分患者要到二三级医院极不方便地排长队看病。
这是中国特有的“看病难”现象,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中国特色的“看病贵”问题。北京市三甲医院2013年均次门诊费已经超过500元,平均接诊时间不足10分钟。
因此,建立运转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既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目前严峻的医患冲突局面的根本性措施。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建立起分级诊疗体系呢?
1、改善医疗资源配置
2、建立“社区守门人”制度
3、管理上注重集约化
一、改善医疗资源配置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公共管制改进空间与具体对策:
1、在医院等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方面应适度放松管制,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2、在价格管制方面应该将政府限价与政府补贴、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覆盖全民的、强制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下决心促使国有医院“去行政化”,探索医院更多以“市场主体”身份在市场机制之下提供医疗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医疗产品与服务)的可行与有效方式。
5、医疗机构的建设布局应该优化。
6、引导合理改进、优化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式,比如可以考虑延长与优化医院营业的时间等。
二、建立“社区守门人”制度
按照“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和双向转诊的原则,已初步建立起来较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医疗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很多深层次矛盾,以及社区医疗发展的历史问题,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于居民的就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力度不大,社区医疗用房不配套,医疗器械严重不足,诊治服务水平有限。现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不到位。机构已建立,服务不规范,没有真正体现为民、便民的特色和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低。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新生事物,社区服务机构都是通过医院转型建立,工作人员还没有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为此所做的具体措施:1.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面规划布局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落实公配医疗用房,另一方面中心及服务站名符其实,真正体现其公益性和便民服务性。统筹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和医疗用房,加大投入,使各社区医疗服务
2.将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保体系
参保人员可以再社区就诊享受卫生服务,缓解大医院压力,特别是将退休人员门诊纳入社保体系。
3.加大投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引进先进医疗器械,提高诊断就诊水平;二是加强人才培训,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务人才向社区延伸。
三、管理化的集约化
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有利于强化医保第三付费功能,为积极探索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创造条件。一方面,通过强化基本医疗保险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上引导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合理分流;另一方面,通过绩效工资政策的优化,从医疗服务提供方引导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多劳多得,有劳有得”,促进病人合理诊疗。此外,要加强存量资源的整合,提高综合使用效率。按照“调整存量资源,强化纵向协作”的思路,切实加强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协作体制,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来看看我国政府实施的医改方案(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吧。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谢谢大家!
第二篇: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演讲稿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组为大家介绍的是——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那什么是分级诊疗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一个问题。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呢?让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吧。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高水平医生集中在高等级医院,从而患者就医过度集中在高等级医院,是中国特有现象。这种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医疗体制:首先,国营医院利用行政力量垄断医疗服务供给,此格局迄今未变。中国的医生则不是自由执业者,而是拥有所谓事业编制身份的“国家干部”,或者通俗说法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
在医疗服务市场由公立机构主导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包括作为核心资源的医生,也包括与之相对应的医生薪酬等,都必然按照行政等级分配。行政级别越高的医疗机构获得的优秀医生越多,处于越高等级医院的医生获得的资源和薪酬越高,而处于最底层的基层医疗机构获得的肯定是最差的医生,他们的薪酬也最
低,可支配的资源也最少,这是行政主导体制的必然结果。国内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等计划式的行政手段来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等,并基于此分配资源。
医患关系的矛盾冲突,根源在医疗体制上,即我国现行医疗体制所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医患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正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患者不得不大量集中到高等级医院看门诊,漫长的挂号、短暂的诊疗、医患沟通的严重缺失、痛苦的就诊体验,这一切都是造成医患冲突的最直接诱因。
让我们一起来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三级诊疗情况吧。北京市2012年全市总诊疗1.92亿人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内的所有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总诊疗人次的30.8%,其中社区中心(站)完成21.3%;二级医院完成了20.8%;三级医院承担的量最多,达到42.1%。上海市2011年总诊疗2.02亿人次;
二、三级医院承担了58.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诊所等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6.6%。简言之,京沪这两个经济最发达城市,大多数门诊都是由大医院完成的。
但是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呢?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没有进行转诊,由全科医师完成治疗。也就是说,英国患者大部分就诊是在家门口的诊所完成,中国的大部分患者要到二三级医院极不方便地排长队看病。
这是中国特有的“看病难”现象,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中国特色的“看病贵”问题。北京市三甲医院2013年均次门诊费已
经超过500元,平均接诊时间不足10分钟。
因此,建立运转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既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目前严峻的医患冲突局面的根本性措施。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建立起分级诊疗体系呢?
1、改善医疗资源配置
2、建立“社区守门人”制度
3、管理上注重集约化
一、改善医疗资源配置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公共管制改进空间与具体对策:
1、在医院等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方面应适度放松管制,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2、在价格管制方面应该将政府限价与政府补贴、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覆盖全民的、强制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下决心促使国有医院“去行政化”,探索医院更多以“市场主体”身份在市场机制之下提供医疗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医疗产品与服务)的可行与有效方式。
5、医疗机构的建设布局应该优化。
6、引导合理改进、优化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式,比如可以考虑延长与优化医院营业的时间等。
二、建立“社区守门人”制度
按照“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和双向转诊的原则,已初步建立起来较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医疗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很多深层次矛盾,以及社区医疗发展的历史问题,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于居民的就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力度不大,社区医疗用房不配套,医疗器械严重不足,诊治服务水平有限。现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不到位。机构已建立,服务不规范,没有真正体现为民、便民的特色和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低。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新生事物,社区服务机构都是通过医院转型建立,工作人员还没有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为此所做的具体措施:1.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面规划布局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落实公配医疗用房,另一方面中心及服务站名符其实,真正体现其公益性和便民服务性。统筹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和医疗用房,加大投入,使各社区医疗服务
2.将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保体系参保人员可以再社区就诊享受卫生服务,缓解大医院压力,特别是将退休人员门诊纳入社保体系。
3.加大投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一是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引进先进医疗器械,提高诊断就诊水平;二是加强人
才培训,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务人才向社区延伸。
三、管理化的集约化
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有利于强化医保第三付费功能,为积极探索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创造条件。一方面,通过强化基本医疗保险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上引导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合理分流;另一方面,通过绩效工资政策的优化,从医疗服务提供方引导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多劳多得,有劳有得”,促进病人合理诊疗。此外,要加强存量资源的整合,提高综合使用效率。按照“调整存量资源,强化纵向协作”的思路,切实加强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协作体制,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来看看我国政府实施的医改方案(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吧。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医疗卫
生服务量明显增加。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谢谢大家!
第三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市卫生计生局
按照《中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宝办字[2015]29号)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着力推进的重点改革任务》工作部署,我局紧紧围绕重点改革任务,以解决重点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改革质量为主攻方向,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我市连续五年以全省排名第一的佳绩被省政府表彰为医改工作先进市。现将“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保障群众基层首诊
实现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关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县级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累计投入3.2亿元,对6个县级医院进行整体搬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二甲”全覆盖。强化镇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投入2.7亿元,建成规范化镇卫生院168个、村卫生室1850个。在全省率先实施镇卫生院食、宿、厕、暖、水等为主的安心工程,已完成123家。投入102.6万元为342个村卫生室配备诊疗设备,将家庭式村卫生室向村公共服务中心逐步迁移,方便群众就医。二是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标准体系,促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管理,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安 全监管做法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首席交流。同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星级评定活动,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率先以市为单位,对基层4类35项主要临床检验指标实行室间质评项目管理,各项指标准确率平均提高50%以上,基层检验科业务增长60%以上,该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展远程医疗,建成34个镇卫生院、10个县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远程会诊系统,初步实现网上会诊。制定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1个县区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市建成全国先进市。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省政府安排,连续3年开展为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招聘医学本科生工作,通过设立专项周转编制等办法,落实定向招聘医学类本科生纳入县级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政策规定,确保定向招聘有编有岗。2013以来同招聘353名定向医学类本科生。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补充乡镇卫生院缺编共385人。开展卫生人才培养“双千”工程,强化现有专业人员培训。继续开展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56人。四是强化帮扶协同机制。巩固“三级帮扶、四级联动”成果,推进市帮县、县帮镇、镇帮村医疗服务联动协同,强化县镇、镇村一体化管理。9个市级医院对18个镇卫生院对口帮扶,26个县级公立医院与38个镇卫生院实行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管理,目前,9县参合农民县域内住院平均达85 %以上,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较去年分别提高14%、8%。在巩固原有改革成果基础上,在陇县试 点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新模式,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机构、业务、人员、财务、绩效考核“五统一”管理。五是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投资8988万元建设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镇卫生院试点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已组建全科医生团队42个,签约服务3万多人次。下一步将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力争签约率达到常住人口的40%。
二、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把医疗联合体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在总结前期医疗协作帮扶实践的基础上,出台《**市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按照“强化职责、落实功能,因地制宜、多元探索,责权对等、适当竞争,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以市级5所三级医院为核心,与若干所县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条件具备的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多形式医疗联合体,实现“管理支持、技术扶持、双向转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目前,已组建5个医联体,覆盖市域内34个二级医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乡镇卫生院,并辐射到**、**等毗邻市区13个医疗机构。市中心医院区域医疗中心托管帮扶模式、市中医医院域内外协作模式、市妇幼保健院紧密协作模式、市人民医院应急救治平台和专科协作模式、市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 军**医院军地合作模式初显成效,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2014年,9个县参合农民县内住院平均达85.03%,全市农合病人平均次均住院费用4303.47元,其中市级7772.27元、县级3139.61元、乡镇1315.29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配合医疗联合体建设,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实行执业资质区域通用制,鼓励市、县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医师到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多点执业,上级医院执业医师到下级医院多点执业实行备案制,同级之间实行申请审批制,为充分发挥优质医疗人力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已有410人办理多点执业手续。
三、强化三医联动,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发挥医保政策杠杆作用,对同一种病在不同级医院实行差别化支付,按医院等级逐级降低住院起付线,报销比例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同时,扩大新农合执行单病种补偿政策,调整住院起付线,引导患者合理就诊,调整后政策将于6月份执行。研究出台新农合住院双向技术转诊管理办法,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实行分级就诊、转诊审批制度。患者因病就诊应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初诊,依病情、病种等情形逐级转诊。未经转诊审批到上一级医疗机构住院就诊,补偿比例下降10%。下转到基层住院康复治疗的,出院结算时不再扣除 起付线,且在规定补偿比例基础上提高5%。目前,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率达66%。
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在**县先行试点按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难易程度,结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服务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级诊疗。目前**县已出台《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意见》和《分级诊疗新农合住院双向技术转诊管理细则》,并制定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收治病种目录,于5月20日全面启动县域内分级诊疗新农合双向转诊工作。我们将适时总结推广**的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实现90%病人在县域内就诊目标。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热点背景】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政府针对资源分配不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渐进治愈,是细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筹备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备之举,对于促进城乡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里程碑。【综合分析】
到2020年第一个中国梦,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铺垫,保障机制逐步筹建,布局合理、坚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要求,基本建立符合城乡一体化的一二三级医院合理配置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原因分析] 一是就医格局不合理,既有医疗公办成本高的体制问题、也有异地诊疗无法报销的机制问题、更有经济资源配置结构和三甲医院过分集中的布局的问题,也有药品代理等供方的问题、医院采购不透明的需方理念问题。所以真正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所谓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策措施] 一是坚持属地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健全医院科学补偿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自主管理体制。由地方政府制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性文件,深化事业单位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各地区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薪酬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脱离实际的增长。力所能及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城乡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是正式筹建医联体的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分级诊疗。“首先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社区医院与卫生所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
三是强化“保命钱”监管,卫生部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发现问题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予以惩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多搜集与真题相关的信息,特此提醒:综合分析:辨证但须有度;人际关系:和谐落实工作;组织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情境应变:机敏体现水平;自我认知:真实才是真理。
第五篇: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大堰乡卫生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长卫生计生发[2015]18号关于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坚决按程序转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按规定需要转诊到定点医院诊疗的病种,坚决按要求转定点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就诊范围划分
(一)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四、转诊标准 向上转诊标准:
1.涉及医疗服务内容超出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
2.依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基层医疗机构或一级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或手术资质的;
3.重大伤亡事件中伤情较重、急性中毒者症状较重及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病情难以控制的;
4.在基层医疗机构或一级医疗机构就诊3次以上(含3次)仍不能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诊治的;
5.病情复杂,医疗风险大、难以判断预后的; 6.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需转入专业防治机构治疗的; 7.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况。
五、程序及要求
(一)转诊程序
1、除危急重症病例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外,对因技术、设备等能力所限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原则上基层医疗机构上转至二级医院。
2、转诊病人或病人家属持在所在乡镇卫生院合管办凭身份证、诊断证明及合医证办理电子转诊。
3、上转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应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作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4、对长期在外务工或危急重症病人,接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转诊规定,督促其尽快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告并补办相关手续。
(二)转诊要求
1、需转诊的病人,凭本院医生开具的诊断证明,由医疗组长或业务院长签字后到合作医疗办公室(门诊收费室)办理转诊,并设立电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2、所有拟转诊的病人,必须经医疗组长或业务院长查看后才能办理转诊;
3、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要做好“无缝”对接工作,上送或下接均需派出专人护送并书面和口头同时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接诊医疗机构对转来的病人要及时、认真进行登记,并安排专人将患者送至病区或门诊作进一步治疗;
4、所有需转诊的病人,只能转住本县上级医疗机构;
5、对转诊的病人,主诊医生需在三天内对转诊病人进行回访;
6、严格控制转诊率,能在本级医疗机构处理的病人原则上不得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转诊率控制在50%以内。
大堰乡卫生院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