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苏小学素质教育调研报告
归苏小学素质教育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几年,大力地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现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调研报告如下: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措施及困难。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师都能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观念意识较强,都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摒弃应试教育,都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我们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为实施素质教育,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大力度敲重锤,强化改革抓师训,以多种形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出台了教育教学五大管理制度,就教师基本功、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骨干教师培训等问题分别予以细化落实,形成制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发挥课程教育功能,抓好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引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是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改革以往的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评价方式,建立了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引领教师端正教育思想。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教师队伍老化,知识陈旧,特别是语文、数学教师老化严重。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师转正,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生素质不能全面发展。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和根深蒂固的“应试”情结,教师往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德育工作开展情况。
能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总体来说德育工作开展扎实有效。存在的问题是德育教育局限在课堂,校外、课外的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少,没有少年宫、博物馆等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和场所。建议针对农村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提供条件,开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长风乡中心学校积极融入课改大潮,加强教师课改学习培训,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课改教学模式。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并增设了《综合实践》等地方课程,开设了《走进长风沙》等校本课程。教材选用了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学校每天开设6节课程,早上安排了早读、中午安排了写字时间,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大约30分钟,学生课业负担适量。
对教师的课程改革培训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识培训,另一种是学科培训。首先进行的是课改通识培训,从面上进行培训;其次进行的是各学科培训,从点上进行培训。点面结合,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培训。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多种形式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等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专业素质。主要有专家讲座、理论探讨、观摩研讨、每人献一课、教学反思报告等校本教研制度。
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改变以往以考试为依据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报告册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应试教育,千百年来的“应试”情结根深蒂固。
四、体育健康和办学行为规范情况
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文体活动时间认真落实到位,提高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认真做好早操和眼操,小学生近视率比例大约为100:1。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切实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办学行为规范方面,一是杜绝学校违规办班和教师违规进行有偿家教。认真落实执行《安庆市教师行为“八不准”》,禁止违规办班和有偿家教活动。二是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防止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三是严格规范民办办学行为。对民办的幼儿园、民办素质教育基地严格检查,不符合规范地要求停办,切实加强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工作,有效防止了不规范的办学行为。
在江苏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强省 ,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巨大的不和谐音符,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干扰着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现状判断: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烈
参与调查的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同志一致认为;近年来应试教育明显回潮是不争的事实,并在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升学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学生发展”、“学校管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发展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已成痼疾。
学生的品德、思想、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增多。由学业竞争所导致的过重心理压力,使很多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障碍、扭曲甚至变态;学生心理普遍较为脆弱,耐挫能力较差;缺少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过分关注自我。高中教师座谈会上有教师指出,应试教育使学生发展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牺牲了德性,牺牲了健康心理,也牺牲了个性发展。以分数判断学生发展成为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很多差生就这样被活生生地制造出来。、原因追溯:素质教育的社会资源紧缺
相比十年前,今天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快,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升入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可供学生发展和选择的路越来越广,而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却在这样的背景下愈演愈烈,似乎不可思议。在各类座谈会上,许多同志认为,主要原因在社会。以至于教育厅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非教育系统的同志认为:教育部门召开座谈能有什么用?只能让大家发发牢骚而已,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教育系统的同志普遍感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痛苦、复杂、深刻地体验着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和无法作为。“社会原因”已成为不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的基本认识,甚至是普通常识。
然而,“社会原因”只是一个概念化、笼统化的表述,具体分析起来,导致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列的社会原因,主要在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资源越来越紧缺,从精神层面的“社会价值观念”,制度层面的“政策制度设计”,到物质层面的“现有教育供给”,内在而刚性地制约和束缚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偏紧。
性,具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和原因梳理,归纳座谈会上各方面同志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状况刻不容缓,需要党和政府痛下决心、铁腕治理,从社会观念、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以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和教育法制建设,内外并举,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具体建议如下。、改变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从治理片面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入手。要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真正重视教育,就要确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健康成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通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变改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关系着国家兴衰、民族未来、事业成败,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整体和长远。
然而目前政府、社会、家庭甚至是教育系统自身,认识存在着巨大的距离与障碍。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的美好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文化、教育现状相差很远,搞素质教育是好高骛远,搞应试教育才是脚踏实地;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对立与矛盾,不要人为地搞对立,应试教育也隶属于素质教育,应试能力就是一种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更有人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就是提高考试成绩,就是提高升学率,没有好的成绩、较高的升学率,就没有好的质量;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的标准,只能以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来衡量,这是最直观、最硬实、最客观的判断等。
在政府、社会、家庭中,最核心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和态度,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应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使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确立起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和政绩观,真正赞成而不是反对、支持而不是阻碍、领导而不是旁观素质教育,既重视教育,又尊重教育,既领导教育,又放手教育,从而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素质教育、搞素质教育,按教育规律办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逐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减少各类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直接干预和接间干扰,坚决杜绝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升学指标和签定责任状的行为。党委和政府应成为全社会提倡、号召素质教育的首席发言人,引导好社会舆论,管好新闻媒体,为教育和学校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正确导向,使人们对素质教育能够正确理解、积极支持,使素质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和公众需求。各政府机关、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企业、农村、工厂、部队、街道等,应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方便;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体育场所、影院、网络等,应积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更好、更方便的场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作配合、共同参与、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局面。
。、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立法执法和督导检查,保障素质教育正常而顺利实施。
各地应制订相应政策,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评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作为评比和表彰学校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作为师德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要大力奖励和表彰实施素质教育好的学校和教师,经费投入、师资配置、特殊政策向实施素质教育好的学校倾斜,以鼓励更多的学校自觉自愿地实施素质教育。
要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重要要求,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禁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严禁教师双休日、节假日加班补课等内容,逐步写进《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等。通过立法程序,使实施素质逐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建议将素质教育纳入国家督导和省级督导范围,加强对政府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检查和监控。
第二篇:归苏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
归苏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提高教师队伍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
二、组织领导:
学校教科室在校长领导下,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指导、督促工作。
各部门主管为本部门科研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科研工作的落实、检查。
三、学习研究制度:
1.学校学习中心组每学期安排不少于两次教育理论学习专题会,研究指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2.每位教师每天都要学习课程标准、理论专著或相关的报刊杂志,做好读书笔记,每天记录200字左右。
3.各教研组(含备课组)、年级部应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有针对性选择理论学习。用先进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活动记录。
4.参与科研课题的教师应定期学习相关专著。5.根据课题设置和教学工作需求每学年请专家指导不少于两次。
四、课题管理制度: 1.课题申报
有条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组室或个人,均可按本制度规定,承担校级及以上课题研究。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是课题研究的带头人。
课题的确定可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课题指南挑选确定,也可从学校及组室、个人实际出发,选择相应课题来研究。
课题确定后,应按课题申报程序填写“课题申报表”报学校科研室,然后逐级上报。
2.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课题申报后,由学校科研室汇同学校委员会审批确定。课题立项后,校级课题由校科研室负责管理,县级及以上课题由上级科研室管理。
课题研究的管理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督促,相关资料管理以及有关研究工作的协调。
各课题组按课题研究计划分步进行。每月检查一次研究进度,并填写课题研究进度表。
大课题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汇总课题进展情况,布置下阶段研究策略。
学校教科研室每学年(一般在学年的第二学期)召开一次教科研研讨会,解决学校科研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取得的经验。
3.课题的结题 课题按进度完成后,应及时写出结题报告,整理在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料,并交学校教研室审核。
校科研室收到报告后,汇同校学术委员会认真审阅,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课题组修改后应及时将区级及以上结题报告报送区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对课题审核后评出相应的奖项,给予奖励。
五、对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征文的管理制度 本校教职工在工作中应积极撰写各种类型的科研论文、案例、调查报告,也应积极响应有关部门发出的征文启示,撰写征文。
论文、案例、调查报告撰写完成后可交校教研室,在听取科研室修改意见后,可将修改后的论文或案例等由科研室代为转交有关部门和刊物,也可自行投稿。
征文应交组织征文的相关部门审核后上交,并在科研室登记备案。
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及征文都应由本人撰写,不得抄袭。如发现不实,且产生不良影响的,按学校规定给予处罚。
六、考评与奖励
教职工参与教科研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
具体考评与奖励办法见《归苏小学教师考核细则》。归苏小学教研组工作制度
一、性质与职责
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管理的基层单位。它在学校工作中起着组织本学科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的作用。
二、组织机构
教研组一般由本学科教师组成,学科教师人数过少的,由相近学科的教师联合组成。人数较多的教研组,下设年级备课组。
三、工作任务
1.教研组长制定学期教研计划,确定每次教研的目的要求、内容、活动时间和主讲人,并把每次活动情况的要点记录在表中。
2.主持本组教师业务学习。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改。
3.协助教导处检查、指导本教研组的教师做好备课、辅导、质量监控、课外活动等项工作。
4.指导协调备课组开展备课活动,参与备课组备课,进行工作经验交流。
5.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大胆创新改革,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拓本学科教学特色、风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按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观摩课、研究课、教学讲座、集体备课、学科竞赛)。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
7.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开展课题进行研究,做好阶段汇报。
四、教研组工作制度
1.教研组每学期应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通告全组教师。
2.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课题计划,要做到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课题计划要报学校。
3.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培训,经常吸收信息,总结交流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4.做好每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要求认真、全面、实事求是,内容包括工作成绩、具体做法、努力方向等。
教研组工作制度及要求
1.教研组每学期应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并将其计划、总结呈报学校,通告全组教师。
2.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研究,针对学生问题,重点抓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五个教学环节,始终保持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3.勇于承担科研课题,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大力挖掘学科优势。
4.发挥本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高层次的竞赛。
5.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培训,总结交流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搞好拜师活动,使本组青年教师早日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6.教研组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活动一般每两周一次,由教研组长主持,教导处参与。各教研组由全体教师商定某一天无课的情况下,进行集体活动。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由教研组长负责考勤。
教研组活动内容
1.组织专题讨论会
教材中哪些是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针对这样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让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业务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事先作好准备,开展讨论,能使大家受益。这不仅对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促进有经验的教师总结提高。
2.组织教学观摩
专题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要用实践来检验;专题讨论中争论也要通过实践来解决。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课,发动全组教师共同研究观摩课的教材和教法,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3.组织教师相互听课
教师讲课,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风格。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目的在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互相了解、互相促进之意。要在教研组内培养这样的风气:欢迎别人听课,不怕别人听课,敢于公开教学态度、教学水平。
每周两课活动:学校各教研组临时组合为两个大组,语文、英语、音乐、品德为一个组,孔美玲老师为组织者;数学、科学、体育、美术为一个组,陈霞老师为组织者。
每个大组内,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出上课顺序,每周由一位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全部听课。排序原则的优先顺序为:个人要求先上课、上级活动安排、教研组长、校委会成员、年轻教师、学科先后。
听评记录本按照听课实际记录,不要为了迎接检查而造记录。若因为请假或其他事项导致听课数量不足,可以到另一个大组听课。另外还有外出听课的机会或者教研活动中的录像课等,都可以补足听课数量。
上课要求: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普通话、课件、板书等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予以相互谅解。但是,对于不做课前准备、大土话上课、神草狂书等不负责行为,直接定为不合格。
相互听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学期较长时要达到听课15节以上。要做听课笔记,听课后要同讲课人谈听课体会和意见,讲课人要热情欢迎听课人提意见。
4.定期座谈教学经验
要使教师养成总结教学经验的习惯,重视平时积累资料,有经验的教师每讲完一课或一章、一节之后,在教案上写“反思”,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原则,自我分析教学中的优缺点。教研组在此基础上举行经验交流会,内容具体、丰富,能收到互相启迪之效。
第三篇:素质教育调研报告
中渡小学关于实施素质教育调研报告
中渡小学:刘黎
自跨进21世纪以来,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人才是火烧眉毛之景况。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校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校对2004年的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查。
一、中渡小学的素质教育现状
中渡小学现今在校学生人数共有485人,教师24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年级。我校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教师业务培训,本学期组织教师外出进行班主任培训,新课标培训,走进新课程培训数次,音乐、美术教师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导向作用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本学习,在富有朝气的年轻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力争实施素质教育。在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开展了《美化环境,从我做起》清扫滨江大道活动;《清除牛皮癣,美化进站路》活动;创办《小手拉大手,共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活动;《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观看<雷锋,1959>,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 ;《庆“五一”诗歌朗诵》活动 ;《体育游艺》活动;《弟子规》诵读活动;《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写环保小文章、环保社会实践、评比环保小卫士)等,从这些活
动中培养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自身修养得到了提高。学校每周都开设健康教育课,每月进行健康教育测试,学生对健康知识了解更多,健康行为得以更加规范。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中渡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中渡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不能根据课程需要配备专业的老师上课,比如学校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的开设,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解掌握都不够。所以平时的文艺活动的表演,美术作品的展示活动中,作品的质量都不高。
2、由于资金有限,在开设的素质活动中,设备设施和材料都无法配齐,只能按现有器材施教,因而效果不是很显著。比如在四月份开展的体育游艺活动中,学校最初预设了很多项目,但后来考虑到要购买很多的体育器材,需要大笔资金。最终取消了一定的项目。使得这项活动并没有像我们预设的那样开展的丰富多彩。
3、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大,学校缺乏书香气息。
三、针对以上问题及制约因素在可采取以下措施:
1、学校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将有专业特长的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作为专门的音乐、美术课老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中渡小学的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学校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学校要追求校内与校外的和谐共进,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进环境条件与教学质量的和谐共进,学校发展现实与实现教育理想的和谐共进。在加强民主管理,关心帮助师生共同成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优美校园,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营造、生成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使其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品位。
2014.5.22
第四篇:归苏小学课程落实自查报告
码头镇归苏小学课程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为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对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鲁基字【2007】20号、《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的办学行为、管理水平、课程方案的落实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方案的落实现状
(一)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情况
近年来,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并开足课时,特别是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学校特别重视。目前,我校专业音乐教师4名,专职体育教师3名,专职美术教师2名,综合实践活动及信息技术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课时数完全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安排,所有任课教师均有学期教学计划、课时备课,学校每周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及常规材料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关教师,为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地方必修课程开设情况
地方必修课程是国定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目前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有一、二年级为《传统文化》《安全教育》,中高年级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根据课程设置《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课为间周一节,其他课程每周一节。
所有教学地方课程的兼职教师都写出了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做到了上课有教案,课后有反思。我们认为我校地方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
(三)校本课程建设和开设情况
我校的校本课程包括两部分:一是自主开发的《黄河明珠——码头镇》,二是《经典诵读》。
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编辑了校本教材《黄河明珠——码头镇》。本教材,本着立足码头、宣传码头、弘扬本地民间文化为基本理念,融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可读性为一体,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农业发展、工业园区,就农村建设、教育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发掘,本着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的原则,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另外,我校的《经典诵读》也是校本教材开发的组成部分。每学期初,各年级的优秀语文教师为每个年级选编20—30篇(首)中国古代优秀诗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期末,学校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考核。
校本课程的教学由语文教师兼任,教师均有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备课及教学反思。我们认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开设是有特色、有意义的。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课程中综合实践的开设和开发还有极大的空间,信息技术课的开设非常到位,师资、设备、条件满足需要,教学质量较高,但是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努力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充实完善了技术教室,为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场地和器材,劳动实践基地分到各个班级(3—6年级),由班主任和综合实践教师负责,由于学生年龄小,劳动锻炼少,在实际实践中,老师做得多,学生做得少,由于课时固定,需要施肥或浇水、除虫了,课时没有安排,不是已过时,就是时间不到,再加上基地土质碱性特强,劳动收获成果不大,下一步计划更换土质,适当调换综合实践课课时安排,不再固定不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空间的开拓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努力。
虽然我校的教育事业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先进单位相比,与人民群众渴望优质教育的愿望相比,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加快教育品牌建设步伐,力促我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0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五篇:归苏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
归苏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转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通知>的通知》和鲁教基字【2008】23号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通知》的精神,对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我们对本学校的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现将学校自查自评情况及课程实施的体会汇报如下:
我校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11人,教职工60人。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是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我校坚持“为了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遵循“名师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和谐理校”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教师的发展为保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积极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促发展,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几年来,我们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等角度入手,辅助必要的硬件建设,以此塑造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了学校威信,学校有了良好的声誉。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我校连年被评为全县教学优秀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市级规范化学校、县级教学示范学校、县级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县级红领巾示范学校、县级节约型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教师培训,促使理念转变 1.健全学习制度,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对《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中的每一项评价标准与要求,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解析,明确课程实施标准与要求,分析目前课程实施中我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每年选派了数十名教师参加省、市、县的新课程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学校还建立了以教研组单位的新课程教学交流制度,每周进行一次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上学年,先后组织40余人次到杜郎口、九户小学参观学习,交流学习,今年10月又组织10名骨干教师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莱芜市丈八丘小学参观学习。并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外出学习教师,作外出学习汇报,谈经验、说感受、诉疑惑。
3.学习素质教育精神,把握形势方向。学习省、市、县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码头镇归苏小学关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重点学习《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等上级文件,学习素质教育精神,把握形势方向。
二、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与音体美等课程。各年级都开设《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根据要求学校课程没有编写教材,但可以开发讲义。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教材讲义有《弟子规经典诵读教材》,《三字经》、《故乡絮语》等。
2.学校目前专任教师5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学校提倡、鼓励并支持教师在带好自己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够胜任第二或更多课程,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3.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图书和教学仪器管理与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我镇教育实践基地——码头镇敬老院参加慰问、劳动等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家访、电话、网络等各种灵活多样方式搞好家校沟通,家长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强化课程实施,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1.开展两项研究,确保教学不走弯路。①在教师中我们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一系列问题,我们结合“同上一节课”活动,学习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的典型材料,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取得了良好成效。本学期,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三课两评一反思”活动,现已进行了一轮,有力地推动我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②在学生中我们开展了有效学习研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也各式各样,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哪种习惯更有利于学习?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让老师、学生讨论,实现了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的学习方式流水线,从课前小预备学具准备到课中参与,再到课后作业、笔记整理、及时复习等学生均有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重点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学习《学生应养成的十六种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品质。
2.实施三项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开足开齐各年级的音、体、美、微课,加强大课间、活动课,把健康还给学生;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三是开展生活教育,我们提出生活无处不教育,把起床、洗刷、吃饭、洗澡等都列入教育内容,把各种能力还给学生;通过开展大课间活动、活动课等方式,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学生早上到校不早于7:30。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严格控制课业作业量,累计作业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确保学生晚上回家后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3.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一是进行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组内成员轮流主持,研究本周的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二是进行课堂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上课后,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总结成绩,找出不足。要求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转变,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师生双方主动互动的和谐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快乐成长的体验。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教师精选布置课内外作业。教导处实行作业量审批汇报制度,课内作业设置基础型、技能型、创新型等若干类型,引导学生分层次选择完成;课外作业由知识型、活动型、实践型、探究型、开放型等组成。要遵守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课外书面作业总量,避免搞“题海战术”。书面作业降低难度,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抓好学生的闲暇教育,指导学生生活与实践。
四、改革评价制度,实施多元评价
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如果不改变评价制度,那么课程改革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因此学校打破“以分论教”,只注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1.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评教活动、学生评教活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一一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了极好的监督作用,又符合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编制教师成长档案,建立名师培养机制,学校现有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4人,获得市县级优质课奖励的教师11人。学校将计划评选“科研型名师”、“管理型名师”、“课堂型名师”,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不同层次的名师。每个教师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每位教师都是独特的。
3.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其中,日常评价所占比例不少于30%,不再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平常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积极进行学生考试评价改革。
4.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突出过程评价意识。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记录,每学期的学生成长报告书上分为“自我感受”、“同学建议”、“教师寄语”和“家长寄托”等部分,体现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突出学校特色,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1.为拓展学生成长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教育理念。从06年开始,学校将每年都举行“五节”系列活动,活动内容由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和读书节组成。活动得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
2.建立构建并完善以“五园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五园指平安校园、节约校园、文化校园、绿色校园和和谐校园。目前学校环境布置做到了教育性、人文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地方都体现育人的氛围。
六、取得的成绩
近年我校素质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2003年12月,李渊同学在山东省数学竞赛中获省二等奖;2005年6月,肖娟、刘科委同学代表我校参加市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竞赛,取得了市级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年在山东省手抄报作品大赛中,我校任立志、李山起、刘萍、成欢、王亚楠5名同学获奖;任超同学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中获三等奖;在邹平县第二届读书文化节——小学生现场命题作文活动中,我校的刘科学同学获三等奖;今年五一在教育局团委组织的书信大赛中,陈亚男同学从六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学校舞蹈队编排的舞蹈,《大红的日子》、《绿色邹平》;竹竿舞《天真少女》;合唱队表演的《让世界充满爱》;呼啦圈操《与奥运同行》等节目,在全镇活动展示中均荣获一等奖。在今年4月9日全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上,我校运动队代表码头镇参加比赛,获得3个单项第一、4个单项第二,总分第4名的历届最好成绩,令县城兄弟学校刮目相看。
七、问题与困惑
1.教师的思想、视野固守陈规,旧的、不科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还存在,对新教材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不知如何去教,特别是学具研发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2.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水平不高,因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资源利用不好。
3.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虽有探索还不够完善。
4.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全区各地农村,教育设施缺乏,学生的闲暇教育研究不够。
八、今后的打算
1.构建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2.加大教与学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和手段还有待完善。
3.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新课程理念得以实施,学校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现实与学校的发展目标、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争创一流管理、一流校风、一流质量,使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不当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