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时间:2019-05-13 23:4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篇: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等法律、法规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筹集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

市(州)级农发办负责管理和指导所辖区(延边州所辖县、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市(州)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安排筹集本市(州)应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本市(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确定本市(州)扶持的项目和资金数额,权限内的项目计划调整,对本市(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组织开展对所属县(市、区)权限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和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及项目验收。

县(市)级农发办负责管理本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级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安排筹集本级应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拨付和权限内的项目计划调整及产业化发展项目验收等。

市(州)、县(市)级农发办应当配备与所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县,重点扶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应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向规模大、模式新、品牌效应显著的地域优先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对土壤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退耕还草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及围湖造田区实行禁止开发。

务、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水资源等基础数据;工作考评因素包括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监督管理、主动开展创新工作情况等;其他特定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等。

省农发办可以根据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具体因素和权重。

第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或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产业化发展项目财政资金申请额度不得高于自筹资金额度。

各级农发办应当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根据国家农发办的规定和我省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要求,由省农发办确定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投入比例,原则上75%以上用于土地治理项目,25%以下用于产业化发展项目。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农用输变电线路建设;

(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四)田间道路建设;

务计划中列示,项目完工移交后剩余的管理费可以结转下年使用。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项目管理经费开支范围应当比照项目管理费支出范围。

第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县(市)级农发办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要根据已批准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及时、足额地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工程决算评审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进行清算和公示。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市)级农发办应当在项目投资完成至少过半后,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办理报账,在项目验收后及时、足额予以支付财政资金。鼓励财政补助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管理方式,依据国家和省“先建后补”有关规定执

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第二十七条 县(市)级农发办应当依据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指南,从本级项目库中择优选取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评审权限,分别提报到省农发办和市(州)农发办进行评审。县(市)级农发办申报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50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2000亩,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如果受自然条件限制,达不到要求的,可在同一流域或同一灌区范围内选择面积相对较大的若干地块作为一个项目区;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二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应当经过评审。未

第三十一条 项目确定后,县(市)级农发办或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或施工预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或施工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省农发办负责组织对县(市)的审定,市(州)农发办负责组织对所辖区(延边州所辖县、市)的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办备案。

主要审核内容包括: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资金投向及建设期工作安排的合理性等。审定的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作为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 市(州)、县(市)农发办应当根据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年度项目实施计划。

省农发办负责批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吉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和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及市(州)农发办。

各级农发办须按照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项目统计工作。

第三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工程决算评审应当由县(市)级农发办组织或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对已完工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同时委托具有工程决算审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或报当地财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向县(市)级农发办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县(市)级农发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竣工验收项目进行评审,包括工程结算审核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七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市(州)农发办组织本地区项目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农发办备案,省农发办对验收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市)级农发办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农发办备案。验收时,县(市)级农发办应当依据第三方的评审报告进行实地核查,确认项目完成情况。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第三十八条 已建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设立公示牌,将项目名称、开发任务、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工程总投资和资金来源等内容予以公告,同时在项目工程主体或设备明显位置喷涂农发标识并编号。

第三十九条 县(市)级农发办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

省农发办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定期对全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奖惩和问责依据。组织开展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全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市(州)、县(市)农发办要对本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十五条 省农发办依据《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市县级管理工作综合考核暂行办法》(吉农发[2016]126号)对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考核。

第四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该纳入财政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由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监管。

第四十七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监管和农发工作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及时终止项目。

第四十九条 对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县,省农发办应当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二篇: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初稿)

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

实施办法(初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及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按照统一组织、放管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省、市、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工作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农发机构包括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系统履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职责的部门。

省农发机构的主要职责:

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国家和省级开发县,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分配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成果宣传等。

各市、县(市、区)农发机构的主要职责:

具体负责本开发县范围内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组织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成果宣传等。市级农发机构还需承办省农发机构委托事项。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国家开发县。

土地治理项目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通过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产业化发展项目以扶持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开发县。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国家开发县)指经省农发办认定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扶持范围的设区市、县(市、区)。省农发办按“总量控制、进退平衡”的原则,结合各市、县(市、区)农业资源变化,工作业绩优劣等因素实行动态管理。

省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省开发县)指经省农发办审核确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设区市、县(市、区)及单位。

第十一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配备满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及其他相应人员,机构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中央和省、市、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

第十三条 省财政根据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中央财政支持情况,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目标和任务,在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

市、县(市、区)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应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省财政厅根据各市、县(市、区)财力情况、资源状况 等因素,确定各市、县(市、区)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鼓励各市、县(市、区)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第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入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第十五条 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发办的有关规定明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筹资金的投入比例。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牧区草场改良;

(六)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七)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八)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臵和厂房建设;

(九)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国家农发办和省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臵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和省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开发县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第二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第二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及时、足额地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第二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收回统筹使用,重点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五条 开发县应当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省农发办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第二十六条 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和重点,结合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适时公布下一项目申报指南。

第二十七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结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将具有农业综合开发潜力、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项目库,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第二十八条 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办申报项目时,应提交项目立项申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九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第三十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一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对申报主体申报的项目开展现场踏勘和实地考察,听取申报主体和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报省农发办。

第三十二条 省农发办负责组织全省上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项目评审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采取集中评议、现场考察等方式,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省农发办可根据项目类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适度下放项目评审权限。

第三十三条 在评审可行的基础上,由负责组织评审的农发机构根据资金额度,择优确定拟扶持项目和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省农发办将拟扶持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

第三十四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臵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由设区市农发办负责组织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开发县农发办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五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当根据拟扶持项目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以及项目实施计划编报要求,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上报省农发办。

省农发办负责批复各开发县上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其中国家开发县项目实施计划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浙江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项目实施计划是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第三十八条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终止的,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项目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调整由开发县农发办负责批复,报省农发办备案。

(二)以项目为单位,建设内容调整涉及的财政资金低于财政总投资30%的,由开发县农发办批复;超过30%(含)的,由省农发办批复。

(三)项目终止由省农发办负责批复,其已发生的费用,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负担。

第三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分为县级验收和省级验收。

第四十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做好项目县级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实施单位或开发县农发办应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机构等完成单项工程验收,确认工程数量、评价工程质量,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并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审价,为工程价款结算提供依据。

第四十一条 申请县级验收的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完成项目计划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建设任务;完成竣工结算,并经审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项目文 档资料整理齐全。

第四十二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及时组织验收组,对已完成项目投资计划与建设任务,符合县级验收条件的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进行县级验收。

土地治理项目县级验收完成后,应及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整理档案资料、完成资产移交,并将县级验收报告报送省农发办。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批复管理职责由开发县财政部门负责,实行先审核、后批复的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在6个月内批复。

第四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省级验收为竣工验收,由省农发办组织或者委托设区的市级农发办组织开展。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验收即为竣工验收,省农发办对开发县农发办的验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和省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规章制度、项目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计划批复及调整批复(备案)文件、资金拨付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施工合同等。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第四十五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规定及时将资产交付给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 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六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当按规定时限向省农发办报送上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省农发办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等情况,开发县农发办公开具体提交申请材料目录、申请时间、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八条 省农发办制定、实施相应监督检查配套制度,每年进行监督检查,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开发县农发办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资金和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九条 省农发办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开发县农发办应当定期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第五十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作为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分配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五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将终止该项目,按规定收回财政资金。

第五十二条 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开发县,省农 发办将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五十三条 省农发办和开发县农发办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开发县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农发办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省财政厅发布的《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浙财农发„2011‟6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广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广东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设等。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统筹项目布局,一体化、集成式建设。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广东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省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确定市县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职责,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设区市(以下简称市)农发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市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操作规程和开发规划,组织开展本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对本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级农发机构负责拟定本县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操作流程和开发规划,管理和使用本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本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和管理。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应当安排在开发县。

第十一条

开发县实行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奖优罚劣的管理方式。

省财政厅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确定的国家开发县总数量以内根据耕地面积、产业优势、工作基础等确定本省具体开发县名单。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中央、省、市、县均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各级财政部门承担的比例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有关规定执行。鼓励市、县财政为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加大农业 综合开发投入力度。

第十三条

省、市、县各级财政应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确保按规定足额落实投入资金和保障工作正常开展。

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应当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第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积极创新机制,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筹资金的投入比例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规定执行。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并纳入“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全年投入不低于总投入的70%。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六)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七)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臵和厂房建设;

(八)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臵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县级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省级、市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由本级政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

第二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并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对实施单位提供的有关报账原始凭证,按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及时、足额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的,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申请报账,县级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竣工决算报告、项目审计报告、验收报告等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并及时、足额予以报账。第二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评审核减资金和招标节约资金原则上通过增加工程量等方式继续用于该项目区建设。

第二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回同级财政统筹使用。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六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和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拟立项项目或上报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选取。

第二十八条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预测等。

第二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机构申报下一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 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根据项目类型的要求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单位可以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合并编制,并向当地农发机构提交。

第三十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评审制度,未经评审或评审不合格的项目不予立项。

省财政厅负责我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部门项目除外)评审工作。省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下放项目评审 权限。项目评审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择优选项的原则,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负责组织评审的农发机构(或部门)应当将拟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

评审通过的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由省财政厅根据资金额度,从项目库中择优确定当年拟扶持项目和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第三十三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臵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省级或市级农发机构负责组织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机构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四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拟扶持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 总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批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广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广东专员办)。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终止的,应遵照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整和终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及时编报项目竣工决算,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竣工决算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有关程序和要求,聘请社会中介或提交财政相关机构评审,并依据评审结果批复项目实施单位,报送市级农发机构备案。

第三十八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市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时,负责验收的农发机构应当进行实地核查,将资金与项目核查相结合,确认项目完成情况。

第三十九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资产交付管理的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并根据资产交付情况明确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条

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农发办要求,组织市县农发机构报送上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并在规定时限向国家农发办报送,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广东专员办。

第四十一条

使用财政投资评审核减资金和招标节约资金用于原项目区增加工程量,须按有关要求履行投资评审、招标投标等程序。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目录、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四十三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通过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四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应当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项目终止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终止项目。

第四十六条

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开发县,或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四十七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要切实做好农发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做到资料收集齐全、归类清晰、查询方便、专人负责。

第四十九条

部门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赠款项目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

国家和省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有关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定、办法、条款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安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范文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

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项目规范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等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各级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 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第九条

市、县级农发机构应当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方式,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益分享机制,支持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应当安排在开发县。

开发县实行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奖优罚劣的管理方式。

省农业综合开发局(以下简称省农发局)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核定我省开发县总数范围之内,根据耕地面积、产业优势、工作基础等确定具体开发县。

第十一条

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省、市、县(市、区)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一)省农发局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制定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分配中央下达和省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全省项目申报工作;批复项目实施计划,审批项目调整终止意见;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组织开展监督检查、项目验收、资金和项目绩效评价;负责全省开发县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工作调研、资金 3 决算、项目计划与统计编报等工作。

(二)市级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管理和指导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制定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分配上级财政部门下达和本级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立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专家库,负责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评审工作;审批全市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项目调整方案,提出终止项目的审核意见;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进行监管;组织开展土地治理项目验收,对产业化项目验收进行复核或检查,开展资金和项目绩效评价;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工作调研、资金决算、项目计划与统计编报等工作。

(三)县级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全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编制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管理和使用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和专家库,开展项目实地考察和评估论证;指导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编制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负责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审核备案;组织项目实施,开展土地治理项目单项工程竣工验收、产业化发展项目竣工验收、资金和项目绩效评价;提出项目调整或终止的意见;组织编制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决算,办理竣工项目工程移交,督促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开展工作调研,编报资金决算、项目计划与统计等。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财政局要切实加强领导,财政局长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各级农发机构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项目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农发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资金和项目管理负直接责任。

第十三条

省农垦管理局、监狱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的农发机构及所属项目实施单位,分别视同市级、县级农发机构,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县(市、区)财政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

省、市、县(市、区)财政投入资金要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第十五条

中央下达和省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因素包括基础资源因素、工作绩效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以基础资源因素为主。

基础资源因素包括耕地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水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等基础数据;工作绩效因素包括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综 合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情况;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政策创新情况等。

省财政厅可以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重点等,适当调整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具体因素和权重。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要求和规定,督促项目单位足额落实自筹资金。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村集体投入应以货币资金为主,农民可以采取货币资金、投劳折资、以物折资等多种方式投入。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具体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比例,由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农发办的规定及全省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确定。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六)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七)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置和厂房建设;

(八)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置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县级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含)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省级、设区的市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由本级政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

第二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市、县级农发机构要按照国家农发办《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和省里相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进行财务核算。指导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建立项目资金辅助备查账。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办理报账。

土地治理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按照项目实施合同和规定的报账程序、要求等,及时、足额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实行县级报账制的,项目实施单位应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方可办理申请报账。县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报账程序、要求等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实行“先建后补”方式的,县级财政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 应按照“先建后补”有关规定,办理报账工作。

第二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应当按照规定收回同级财政。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是指经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并通过验收和清算后的项目结余财政资金。结转两年以上未使用项目资金(包括项目管理费、工程管护费),视为项目结余资金。

第二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决算之前,通过工程招投标形成的节余资金,可以追加安排当期项目工程,报市级农发机构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项目建设、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移交管护等。

第二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八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 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

第二十九条 省农发局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国家农发办工作部署,适时公布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政策和重点。

第三十条

市、县农发机构根据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和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项目应从项目库中择优选取。

第三十一条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预测等。

第三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机构申报下一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根据项目类型的要求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单位可以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 目建议书合并编制,并向当地农发机构提交。

第三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由市级农发机构组织实施,省农发局对其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机监督检查。国家农发办对项目评审机构有指定性要求的,按国家农发办规定执行。

项目评审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五条

在评审可行的基础上,市级农发机构根据资金额度,择优确定拟扶持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市级农发机构应将拟扶持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 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公示无异议后,将拟扶持项目报省农发局备案。

第三十六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编制,报市级农发机构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机构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七条 市、县农发机构根据拟扶持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农发局负责批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

各级农发机构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九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第四十条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100万元以下的,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机构出具审核意见,报市级农发机构批准,并报省农发局备案;财政资金100万元(含)以上的,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机构出具初审意见,经市级农发机构审核后,报省农发局审批,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产业化发展项目调整,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机构出具审核意见,报市级农发机构批准,并报省农发局备案。

前款所称项目调整是指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发生变化。

第四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项目不能实施的,市、县农发机构应当及时提出终止项目实施的意见,报省农发局审批,同时停止项目建设。省农发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项目不能实施的,可以直接作出终止项目实施的决定。

终止项目由省农发局审批后,报国家农发办备案。第四十二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及时编报项目竣工决算,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决算由县级财政部门审批。第四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市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时要进行实地核查,确认项目完成情况。市级农发机构要在县级农发机构验收通过后,及时对县级农发机构的验收情况进行复核或检查。

市、县级农发机构要按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有关规定,及时开展项目验收。市级农发机构要向省农发局及时报送项目验收情况。

省农发局对市、县级项目验收工作开展情况及其工作质量进行检查。

第四十四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 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资产交付管理的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并根据资产交付情况明确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五条

市级农发机构应当按规定时限向省农发局报送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省农发局汇总后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时抄送专员办。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等规定,在互联网等媒介上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目录、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七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第四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省农发局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各市县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市、县级农发机构应当定期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九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整改情况。上级农发机构应对下级农发机构整改落实情况开展督查。

第五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条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县,由省财政厅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办法》、《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办法》等规定,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报请财政部暂停或取消开发县资格。

第五十一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市级农发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部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参照 本办法执行。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赠款项目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四条

国家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农业综合开发原有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第五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2016修

订版)

据财政部9月9日消息,财政部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置及施工支出;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工程监理费;科技推广费;项目管理费;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贷款贴息;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办法指出,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县级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4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财政部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第60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楼继伟

2016年9月6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国家农发办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订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省级农发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分配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确定本地区各级农发机构的管理职责,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非农业主产区的省应当确定本地区重点扶持的农业主产县(包括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及农场,下同)。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应当安排在开发县。

开发县实行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奖优罚劣的管理方式。

国家农发办根据总体资金规模、各省资源禀赋、开发政策等核定各省的开发县总数量,省级农发机构在总数量以内根据耕地面积、产业优势、工作基础等确定本省具体开发县。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

中央财政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

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应当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第十二条 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因素包括基础资源因素、工作绩效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以基础资源因素为主。

基础资源因素包括耕地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粮食及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水资源等基础数据;工作绩效因素包括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情况;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政策创新情况等。

财政部可以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具体因素和权重。

第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第十四条 国家农发办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类型和扶持对象规定项目自筹资金的投入比例。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省级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农发办的规定和本省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确定本省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投入比例。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牧区草场改良;

(六)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七)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八)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置和厂房建设;

(九)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置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八条 本办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县级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省级、设区的市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由本级政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

第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及时、足额地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第二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应当按照规定收回同级财政。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

第二十五条 国家农发办应当适时公布下一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和重点。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和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十七条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预测等。

第二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机构申报下一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根据项目类型的要求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单位可以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合并编制,并向当地农发机构提交。

第二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条 省级农发机构负责组织评审本地区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省级农发机构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以下放项目评审权限。

项目评审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一条 在评审可行的基础上,由负责组织评审的农发机构根据资金额度,择优确定拟扶持项目和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负责组织评审的农发机构应当将拟扶持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

第三十二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农发机构负责组织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机构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拟扶持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级农发机构负责批复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五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第三十六条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终止的,由省级农发机构负责批复,省级农发机构可以适当下放项目调整的批复权限。

前款所称项目调整是指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发生变化。

终止项目和省级农发机构批复调整的项目应当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第三十七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及时编报项目竣工决算,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竣工决算审批管理职责和程序要求,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三十八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时,县级农发机构应当进行实地核查,确认项目完成情况。

第三十九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资产交付管理的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并根据资产交付情况明确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条 省级农发机构应当按规定时限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上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专员办。

第四十一条 对财政资金投入较少的项目和贴息项目,省级农发机构可以简化有关项目申报、初步设计(实施方案)、项目调整、项目验收、资金报账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目录、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三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第四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

国家农发办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各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定期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五条 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关预算监管工作。

第四十六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应当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及时终止项目。

第四十八条 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县,省级以上农发机构应当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四十九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条 省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专员办。

第五十一条 中央有关部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赠款项目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国家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发布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和《财政部关于修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的决定》(财政部令第60号)同时废止。

资金来源:中央、省、市级资金共109101200元(其中:中央资金81150000元,省级资金:25968000元,市级资金1983200元)

拨付情况:已支付18824687元(包含2015年供销合作社项目,2015年产业化经营项目,2016年产业化经营项目,2015年高标准农田项目,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园区项目等)分配标准:依据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法以及涉企比对系统的结果予以分配。

下载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