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规定(试行)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规定,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筹资投劳的管理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以下简称“筹资投劳”)是指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所需的乡村集体和农民的自筹资金(含以物折资)、劳务。其范围只限于受益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 筹资投劳纳入村级“一事一议”范围,实行专项管理。筹资投劳遵循“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进行筹集,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不准强迫命令。
第四条 筹资投劳必须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筹资投劳的政策制定、检查监督工作;地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筹资投劳的管理工作;乡级政府负责筹资投劳的组织协调工作;村民委员会负责筹资投劳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筹资投劳工作应接受地方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二章 筹资投劳的程序
第六条 地方各级特别是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应采取招标立项等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农民自愿筹资投劳的积极性。
第七条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项目资金的政策规定和项目建设任务的要求,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协助乡级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村民委员会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前的有关筹资投劳工作。
第八条 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村民委员会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筹资投劳总量及分户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开发效益及筹集方式等重要事项,以预案方式提出,在受益范围内向农民张榜公布。
第九条 预案公布后,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项目受益范围较小或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的丘陵山区,也可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征求意见。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或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农户或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应当依法产生。
第十条 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的决议要经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和参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签字同意,作为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必要条件,否则,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不予受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决议一经通过,村民必须履行筹资投劳义务,不能拒绝。
第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国家批准立项后,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根据批准的项目投资计划及项目建设内容,确定项目筹资投劳任务,报经县级政府审查同意后,下达到有关乡级政府,分解落实到各行政村。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下达的筹资投劳任务,把筹资投劳任务分解落实到受益农户,重新张榜公布后,组织实施。筹资投劳情况报乡级政府、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 筹资投劳的筹集
第十三条 筹资(含集体自筹和以物折资,下同)和投劳折资总额应达到申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70%,并不得突破。其中,投劳折资按照当地劳动力市场平均价格计算,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额内统一核算。各省(区、市)筹资和投劳折资的具体比例,应根据实际情况,报经省级政府批准确定。各地应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多渠道资金投入,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筹资投劳任务。
第十四条 筹资投劳的筹集可以按受益区的田亩或人口负担,具体办法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采取田亩分摊要根据项目区内受益农户承包土地面积核定,并计算到每个承包农户。采取人口分摊要区分筹资和投劳,筹资以农户现有人口为基数,投劳以农户现有劳动力为基数。
第十五条 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投劳,农民只出工,不得强行要求农民以资代劳。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不能投劳的,经村民委员会审查批准,可由本人出资雇人出工,或者由本人出资委托村民委员会代为雇人完成投工任务,并报乡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 筹资投劳应向农民出具合法的收据,并配合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将筹资投劳数额登记到农民负担监督卡上,发放到农户。
第四章 筹资投劳的使用
第十七条 筹资投劳按照“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使用。
第十八条 筹资投劳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内安排完毕。项目建设期超过一年的,应在项目实施前,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劳动力承受能力,合理分配使用每年的筹资投劳任务,避免加重农民负担。筹资投劳不得跨项目使用,不得结转下一个工程项目使用。
第十九条 不得跨村投劳,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应采取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形式,不得平调农村劳动力。对于跨村受益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投劳,由乡级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协助工作。
第二十条 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受益区范围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劳用于项目受益区范围内的土石方工程建设。
第五章 筹资投劳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一条 筹资投劳不得成为固定筹集项目,项目建设期结束后,应立即停止筹资投劳。所筹资金应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保证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二条 筹资投劳必须严格管理。筹集现金部分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向农民筹集,经乡级缴入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户统一管理,按工程项目实施进度予以拨付;投劳和以物折资部分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编制详细用工及物资安排计划,登记造册,由乡级政府有关部门协助村民委员会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统筹安排使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乡级、村民委员会严格按照批准的筹资投劳数额筹集,不得擅自提高标准,扩大范围。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变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筹资投劳。
第二十四条 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要加强对筹资投劳的管理。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定期检查筹资投劳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工程竣工后,村民委员会及时将筹资投劳的使用情况向村民张榜公布。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要求筹资投劳的,农民有权拒绝。对于违反本规定,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停止项目实施。
1、违反“一事一议”议事程序、未达到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规定人数同意签字的;
2、超出筹资投劳受益范围或数额限制的;
3、财务管理不规范,未实行专款专用,发生截留、挪用、贪污和浪费等问题的;
4、筹资投劳管理混乱,有弄虚作假、强制农民出资出劳或以资代劳行为的;
5、由于筹资投劳数额没有完成,导致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未完成的。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省(区、市)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以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农民筹资投劳的规定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篇:关于降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的通知
关于降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
为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政策,减轻农民筹资投劳压力,经财政部领导同意,从2011年起,在2010年已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规定(试行)》(国农办[2005]239号)涉及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统一下调10%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较大幅度降低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含乡村集体自筹资金和农民筹资投劳,下同)占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并将三类地区合并为二类。
(一)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和大连、宁波、青岛等省(市)以及广东省农垦总局的自筹资金比例,由50%降至20%;
(二)将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自筹资金比例,由40%或30%统一降至10%。
二、在符合“一事一议”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多筹资投劳。允许各地区在达到上述自筹资金比例的基础上,在符合农民自愿原则、不突破省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筹资投劳。
三、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自筹资金比例统一按照调整后的比例执行。2009年和2010年已经批准立项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在编制2011年实施计划时按调整后的自筹资金比例执行。
四、对农业综合开发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项目的自筹资金比例不作硬性要求,但鼓励项目区农民积极筹资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其他政策规定,继续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
***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0.5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3月份获得上级批复,市农发办完成了项目公示、项目工程招投标、工程中标通知公告、与施工单位、监理签定施工和监理合同等一系列项目前期工作,道路、渠道、滴灌系统工程于4月30日开工建设,计划11月中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总投资6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8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中自治区配套144万元、地区配套18万元、县级配套1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45万元。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实施加压滴灌2860亩(其中自动化滴灌系统975亩)、滴灌改造1478亩,架设高低压线路250米、维修斗渠1.6公里、新建斗渠0.4公里;修建柏油路2公里、改造砂石路2.39公里,改良土壤2860亩;补植防护林146亩;科技培训10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6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推广滴灌肥2000亩。
项目建设主要做法:一高标准平整土地,去埂还田,有利于推广机械化作业。二大力推广自动化滴灌系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三实施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液
态滴灌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五高标准建设柏油路和机耕路,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
项目建成后的目标效益:
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起到导向、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经济效益:项目区有耕地4484亩,在项目区实施滴灌技术保证滴灌用水,再加上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达产年,每年可新增棉花产量12.6万公斤,新增玉米11.38万公斤。项目区种植业新增总产值104.12万元。
生态效益: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作物需水量146.38万立方米,较现状年滴灌需水量减少48.94万立方米。农田林网化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抗御了风沙灾害,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4.6.5
第四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试行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
编制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以下简称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针对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滚动计划,是指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全面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及其变化趋势基础上,编制的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体安排方案。
第三条 编制管理滚动计划的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四条 编制滚动计划,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重点,以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开发目标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开发理念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开发布局向突出优势特色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提升农业竞争力。
第五条 滚动计划编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及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方针政策;
(二)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总体目标;
(三)符合国家批准的有关发展规划,以及本省、本部门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求;
(四)符合需要与可能,有利于优化资源、生态和环境;
(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
(六)推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采取农民合作社、农民持股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六条 滚动计划期限为1年。
第七条 滚动计划实行滚动编制、滚动实施。允许采取开发县轮换开发制,每年将几个县的开发资金集中轮换滚动开发一个县。
第八条 滚动计划实行分级编制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省滚动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县(包括不设区的市、辖区、旗及农场、团场,下同)负责组织编制本县滚动计划。地(包括设区的市、自治州、盟)级农发机构编制管理滚动计划的职责,由省级农发机构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滚动计划;省级农口部门会同省级农发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省部门项目滚动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开展滚动计划编制工作,并对其编制的滚动计划进行备案和汇总。
第二章 编制
第九条 滚动计划编制主要依据:
(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方针政策;
(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
(四)相关行业规划和专业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农业发展规划;
(五)地区自然和经济发展状况。第十条 滚动计划编制主要内容包括:
(一)背景、编制依据、范围和期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三)具体布局、建设任务和内容
(四)项目安排类别和数量、涉及县(市)数量和名称;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六)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含水资源平衡分析或水量供需分析);
(七)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 滚动计划包括:
(一)土地治理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生态综合治理项 目、地方切块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滚动计划;
(二)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滚动计划;
(三)产业化经营项目(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滚动计划;
(四)部门项目滚动计划。
第十二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一般按上(开展编制滚动计划工作当年的前一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支出预算规模(扣除一次性专项)的140%编制下一(开展编制滚动计划工作当年的后一年)滚动计划。
第十三条 编制滚动计划,应当广泛征求意见,经过政策、经济与技术等充分论证,确保编制科学严谨、符合实际。
第十四条 省级农发机构应指导、监督所属农业综合开发县做好滚动计划编制工作,在进行审查、汇总的基础上,编制本省滚动计划。
中央农口部门应指导、监督省级农口部门会同省级农发机构共同做好滚动计划编制工作,在进行审查、汇总的基础上,编制本部门滚动计划。
第十五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组织编制滚动计划中的所有项目,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并经评审可行;其中现代农业园区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原则上应实行公开竞争选项。
第三章 报送和备案
第十六条 县级农发机构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省级农发机构报送下一滚动计划;省级农发机构应在每年5月20日前,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下一滚动计划。
县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在每年3月底前,联合行文向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报送下一滚动计划;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在每年5月20日前,联合行文向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国家农发办报送下一滚动计划;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在每年6月底前,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下一滚动计划。
第十七条 报送国家农发办的滚动计划应当包括下列材料:报送文件、滚动计划编制说明和汇总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和省级(中央农口部门)评审意见的电子文档、地方财政资金承诺意见,以及其他需要报送的材料。
第十八条 国家农发办收到省级、中央农口部门滚动计划后,首先对报送的有关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对有关材料不齐全或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国家农发办可将其退回,补充完善后由省级、中央农口农发机构再行报送。
第十九条 对初步审核基本符合要求的滚动计划材料,由国家农发办组织对其中部分项目进行抽查,并将抽查意见及时反馈给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
第二十条 国家农发办对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报送的滚动计划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备案。
第四章 管理和运用
第二十一条 滚动计划实行项目库管理。省级农发机构在县级农发机构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本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在县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联合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本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库并实行共享;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在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联合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本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国家农发办在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
第二十二条 报送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意的滚动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确因政策调整等特殊原因需对滚动计划进行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经国家农发办同意。
第二十三条 省级农发机构每年7月份起,依据备案同意的滚动计划和国家农发办下达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编制并向国家农发办报送本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每年8月开始,依据备案同意的滚动计划和国家农发办下达各省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资金指标,向国家农发办报送拟立项项目情况表,并编制本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编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应与滚动计划相衔接,滚动计划以外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第二十四条 国家农发办依据备案的滚动计划和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批复(备案确认)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与中央农口部门联合批复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实施计划,并相应下达农业综合开发支出预算。
第二十五条 滚动计划受中央财政投入规模所限、无法在当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安排的项目,可转入下一滚动计划,并在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中同等条件予以优先安排。
第五章 考核和监督
第二十六条 国家农发办将滚动计划编制和执行情况作为对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绩效考评和综合检查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下一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七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加强滚动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顺利实施。
第二十八条 在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有关各级农发机构除在职权范围内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以外,还要向有关机关、机构提出追究责任人员责任的建议;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 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汇总表 附件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高标准农田建设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2.生态综合治理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3.地方切块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4.现代农业园区试点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5.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6.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7.“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8.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9.水利部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0.水利部水土保持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1.农业部良种繁育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2.农业部优势特色示范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3.国家林业局林业生态示范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4.国家林业局名优经济林等示范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15.供销合作总社新型合作示范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第五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试行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滚动计划(以下简称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针对性、精准性和时效性,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滚动计划,是指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全面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及其变化趋势基础上,编制的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体安排方案。
第三条 编制管理滚动计划的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编制滚动计划,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重点,以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开发目标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开发理念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开发布局向突出优势特色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提升农业竞争力。
第五条 滚动计划编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及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方针政策;
(二)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总体目标;
(三)符合国家批准的有关发展规划,以及本省、本部门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求;
(四)符合需要与可能,有利于优化资源、生态和环境;
(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
(六)推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采取农民合作社、农民持股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六条 滚动计划期限为1年。
第七条 滚动计划实行滚动编制、滚动实施。允许采取开发县轮换开发制,每年将几个县的开发资金集中轮换滚动开发一个县。
第八条 滚动计划实行分级编制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省滚动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县(包括不设区的市、辖区、旗及农场、团场,下同)负责组织编制本县滚动计划。地(包括设区的市、自治州、盟)级农发机构编制管理滚动计划的职责,由省级农发机构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滚动计划;省级农口部门会同省级农发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省部门项目滚动计划。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开展滚动计划编制工作,并对其编制的滚动计划进行备案和汇总。
第二章 编 制
第九条 滚动计划编制主要依据:
(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方针政策;
(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
(四)相关行业规划和专业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农业发展规划;
(五)地区自然和经济发展状况。
第十条 滚动计划编制主要内容包括:
(一)背景、编制依据、范围和期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三)具体布局、建设任务和内容
(四)项目安排类别和数量、涉及县(市)数量和名称;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六)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含水资源平衡分析或水量供需分析);
(七)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 滚动计划包括:
(一)土地治理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地方切块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滚动计划;
(二)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滚动计划;
(三)产业化经营项目(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滚动计划;
(四)部门项目滚动计划。
第十二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一般按上(开展编制滚动计划工作当年的前一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支出预算规模(扣除一次性专项)的140%编制下一(开展编制滚动计划工作当年的后一年)滚动计划。
第十三条 编制滚动计划,应当广泛征求意见,经过政策、经济与技术等充分论证,确保编制科学严谨、符合实际。
第十四条 省级农发机构应指导、监督所属农业综合开发县做好滚动计划编制工作,在进行审查、汇总的基础上,编制本省滚动计划。
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指导、监督省级农口部门会同省级农发机构共同做好滚动计划编制工作,在进行审查、汇总的基础上,编制本部门滚动计划。
第十五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组织编制滚动计划中的所有项目,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并经评审可行;其中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原则上应实行公开竞争选项。
第三章 报送和备案
第十六条 县级农发机构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省级农发机构报送下一滚动计划;省级农发机构应在每年5月20日前,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下一滚动计划。
县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在每年3月底前,联合行文向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报送下一滚动计划;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在每年5月20日前,联合行文向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国家农发办报送下一滚动计划;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在每年6月底前,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下一滚动计划。
第十七条 报送国家农发办的滚动计划应当包括下列材料:报送文件、滚动计划编制说明和汇总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和省级(中央农口部门)评审意见的电子文档、地方财政资金承诺意见,以及其他需要报送的材料。
第十八条 国家农发办收到省级、中央农口部门滚动计划后,首先对报送的有关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对有关材料不齐全或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国家农发办可将其退回,补充完善后由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再行报送。
第十九条 对初步审核基本符合要求的滚动计划材料,由国家农发办组织对其中部分项目进行抽查,并将抽查意见及时反馈给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
第二十条 国家农发办对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报送的滚动计划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备案。
第四章 管理和运用
第二十一条 滚动计划实行项目库管理。省级农发机构在县级农发机构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本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在县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联合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本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库并实行共享;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在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联合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本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国家农发办在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报送的滚动计划基础上建立完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
第二十二条 报送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意的滚动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确因政策调整等特殊原因需对滚动计划进行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经国家农发办同意。
第二十三条 省级农发机构每年7月份起,依据备案同意的滚动计划和国家农发办下达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编制并向国家农发办报送本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每年8月起,依据备案同意的滚动计划和国家农发办下达各省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资金指标,向国家农发办报送拟立项项目情况表,并编制本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编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应与滚动计划相衔接,滚动计划以外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第二十四条 国家农发办依据备案的滚动计划和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批复(备案确认)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与中央农口部门联合批复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实施计划,并相应下达农业综合开发支出预算。
第二十五条 滚动计划受中央财政投入规模所限、无法在当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安排的项目,可转入下一滚动计划,并在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中同等条件予以优先安排。
第五章 考核和监督
第二十六条 国家农发办将滚动计划编制和执行情况作为对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绩效考评和综合检查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下一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七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应加强滚动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顺利实施。
第二十八条 在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有关各级农发机构除在职权范围内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以外,还要向有关机关、机构提出追究责任人员责任的建议;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省级、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