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行宣传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方案(草稿)
为了集中展示全市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和我市农村“三思三创”、“践诺践行” 主题教育情况,持续深入的实践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市委农办、市广电中心决定联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大型主题新闻采访活动。
一、活动目的
旨在通过富有现场感和冲击力的电视新闻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集中宣传全市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崭新风貌,全面反映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并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达到分析、归纳、提升、深化的目的,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扎实推进。
二、活动主要内容
1、报道范围和对象
由镇、街道新农办推荐行政村典型,每个镇、街道推荐3个村,通过相关单位情况介绍和记者前期调查摸底,在全市范围内梳理、确定20—30个村作为最终的采访报道点,并根据不同的特色和亮点,决定各村的采访选题。
2、报道重点
A、挖掘当地的典型、经验和成效,重点展现这些美丽乡村的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争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环境。
B、同时也重点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中中农民朋友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干部所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通过蹲点调研、深度报道把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促进问题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教育、医疗问题等)
3、报道形式
A|、由广电中心组织记者深入美丽乡村:通过现场见闻、蹲点体验、深度报道、采访手记、记者感言等多种报道形式,组织新闻稿件,在《奉视新闻》和《奉广新闻》中开辟“美丽乡村建设行”专栏进行集中展播。
B、采访镇、街道主管副书记或相关领导,对所报道典型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和经验进行点评,对村民、村干部关注的问题给予反馈。
三、活动时间安排
1、报道对象和选题初步确定——5月初
2、采访报道和展播——5月中下旬至9月底
3、总结和归档——10月
四、工作要求
1、参与活动的记者必须本着高度政治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深入挖掘新闻内涵、提高节目可看性,要在采访报道中围绕“体现动态、反映变化、结合体验、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行”打造成一个精品节目。
2、加强联络沟通,相关镇街道新农办和被报道的村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在素材提供、情况介绍、采访场景设置、人员联络等方面提供良好的配合。
第二篇:美丽乡村行
美丽乡村行—**村
**村地处仪征经济开发区北部,仪扬河南部,辖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995人,社会面积5890亩,耕地2679亩,新圩公路和闽泰大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村一直立足村情,根据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群众需求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规划,明确标准,有序推进村生态环境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一、**村加强环境基础功能,改变群众传统生活习惯
近年以来,**村紧紧围绕“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坚持“巩固与整治同步”,一手抓创建重点庄台的整治推进,一手抓已整治庄台的后续管理,进一步巩固与扩大环境整治成果。
一是**村按照每100户设一名保洁人员,每15户配一个垃圾桶,每村配备1辆垃圾收集车的标准,配套了乡村环卫设施。经过不懈努力,**村走出了一条“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乡村卫生治理之路。二是大力推行农村“改厕”工程,全村完成改厕达99.8%。三是组织发动村民义务进行卫生清扫、堆放物清整、垃圾整理等,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使村环境卫生秩序得到彻底改观。四是对道路进行硬化和亮化工程,村两委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资金,抓紧施工,现已全面实现了区域内村组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并每年对破损道路进行维修。
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村原村部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且规模小、办公设施十分落后,开展党员活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困难很大,已不能满足现代办公、服务群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了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开展党员活动和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全力推动我村经济快速发展,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修建了**村综合服务中心,共投资110万余元。村部现为两层砖混结构楼房,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共设有党代表办公室、村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为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投资10万元左右,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一处,人民舞台一座,目前文化活动广场已在施工阶段。
(二)坚持规范建设,功能齐全。**村综合服务中心位于**村村民集中小区南侧,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周围均为村民居住密集区,方便群众活动和办事。一楼设有:党代表工作室,便民服务大厅,村警务室,村司法站,民兵营(连)部,调解室,村慈善工作室,真正做到一室多用,功能集约。一楼西边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校外辅导站,妇女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门口为村民健身广场。二楼设有:会计、妇联办公室,值班室,书记室,综合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媒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法制学校,道德讲堂,二楼西边为交通安全劝导站、监委会办公室、民兵器材室、荣誉室和小会议室。三楼为村档案室。
村部北部预新建标准化篮球场,周围为环形橡胶跑道,扩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搭建人民舞台一座,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
村部附近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化肥农药超市、烟花爆竹超市、农副产品超市、快递点、ATM金融网点等。
**村不断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适应农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需求,卫生、公安、文化、体育、电信、银行等部门把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前沿阵地,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积极把服务网络嫁接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各方参与共建共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良好态势。
(三)加强服务,打通服务惠民“最后一公里”。**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完善配备各类办公设施、设置办事窗口并细化办事窗口,服务中心墙上,明显位置则张贴了群众办事流程宣传栏,让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一目了然,打通了服务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了他们最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体、法律等六项便民服务,村委会还为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和一些有特殊情况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广大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他们最关心的民生事情。
(四)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稳定发展。**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多方面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拥有图书3000余册,分农业科技、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五大类,闲暇时间农民可到书屋读书看报,丰富知识;法律服务中心宣传法律知识,调解民事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文化广场为农民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村也成立了一支近50人的广场舞队伍,极大的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村门口文化长廊,既宣扬优秀文明事迹,也宣传村里的发展成就、村规民约,增加村民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融服务、娱乐、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上的诸多问题,为促进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
策
化
书
姓名:边学婷 班级:13级本环3班 学号:541390020332 指导老师:杨超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然而,乡村的发展受限于交通、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落后,发展起来显得尤其困难,是广大学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应该跳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独以经济增长模式壮行带动乡村发展,转变为通过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来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安吉县通过多年的搜索,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塑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县,成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的用语这里的“美丽”包含了乡村景观层面和乡村社会层面两个层面,因此,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生态健康,协调共生的理想的人类乡村生活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特色,保护创通文化,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重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3、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善待自然环境,规范人类开发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6、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乡村建设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工程深入民心,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配合个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的参与性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体制,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共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管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六、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1、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2、改造危旧房。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3、改造林相。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生态公园,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1、培育特色文化村。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内涵很广的工程,它不仅仅只是对乡村进行美化,它的本质是通过对乡村环境、景观、生态的全面塑造,提升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味。而在真正的进行乡村规划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发扬乡村各自的优势,将个景观元素全面、综合地运用起来,创造出优质的乡村景观。
第四篇:美丽乡村行5定稿
“美丽乡村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
全市广泛深入开展
编者按:我市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来,以示范片区带动,推进“生态环境、新型社区、创业增收、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等五大工程建设,昔日的田园风光再次绽放美丽容颜。近期,市文联会同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的主题,发动、组织各文艺家协会、县市区文联广泛开展了“美丽乡村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艺术家们近距离地体验了新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及道德建设的新成果,艺术家们在汲取艺术营养、磨砺精神品德的同时将采风体验诉诸笔端,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为释放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效应”鼓与呼,已形成了相互烘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美丽乡村行”文艺志愿活动分两批次进行,10月底将进行第二批次,12月份将在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美丽乡村行”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他们文化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市作协、书协、美协、民协:已组织所属协会会员创作“美丽乡村”题材的文学、书画艺术作品40余篇(幅),将在《济宁文艺》陆续刊登。
市摄协:深入各县市区乡镇山区以及田间地头,用镜头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已写完成为梨园村樱桃园、嘉祥县纸武翟山杏园、邹城市城前镇山区拍摄采摘果杏及乡村场面貌的拍摄,为下一步做广告宣传提供了大量地精美照片、留下了宝贵的宣传资料。市影协: “2015美丽乡村行”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在全市6000余个行政自然村全面展开,260支数字流动放映队,500余名放映工作人员每日深入乡村,携带高清晰数字流动电影放映机、高质量银幕,精选农民群众喜爱的科教片、戏曲片、故事片,为农民送去丰富的精神文化食量。截至6月15日,已累计放映公益电影22293场,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目前“2015美丽乡村行”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至年底将累计完成70000多场的放映任务。
梁山县:组织创作《美丽乡村入画来》、《美丽乡村的文化遗存》、《绝色佳景满西山》等文学作品71篇(首),出版《梁山》文学杂志三期;书法家撰写书法46幅;摄影家拍摄作品63幅;楹联协会撰写楹联300幅,其中在水泊街道独山村开辟了楹联文化墙和独山战斗纪
念馆楹联墙各一面;县策划家协会为水泊街道刘集村、郝山头、杏花村、大路口乡的贾堌堆、王芝茂、孙老包、袁那里等村队进行了策划包装,集中开发民俗游活动。
泗水县:组织文学、摄影创作者赴泗水县泉林镇开展美丽乡村采风活动,并于6月6日出版《泗水文艺》泉林乡村专辑,从文字、书法、绘画、摄影等角度展现泉林镇乡村景色及下一步建设规划。
汶上县:组织县作协深入杨店镇文山、武山,白石镇小楼村、义桥镇唐庄等开展采风活动。已完成30多篇关于农村题材的散文、诗歌。组织县美协深入苑庄镇北坡村开展墙体绘画活动,美协会员们根据该村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背景,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调和各种颜料,免费为北坡绘制墙体画。墙画从展现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国画和质朴的农村文化的农民画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美好景况,表达了百姓对建设和谐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
第五篇: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某县某镇某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定位与规模:
某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东北5.5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接壤,西邻青垦公路,村东邻近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016年全村650户,215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
三、村庄建设: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新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村庄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2)基础设施配套;(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4)配齐保洁员9名,垃圾车一辆(人力);(5)建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掩埋场1处。(6)建一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1)安装要整齐;(2)高低要适宜;(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四、村容环境:
1、村容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现村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污水集中处理点1处。
2、绿地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植树4800棵,草皮3200平方米,绿化争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水平。
3、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按照“农民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休闲观光旅游层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做精农业特色产业,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发展为抓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依托某某村交通便利的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一批优秀企业家诞生。我村全面完成土地集中整合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向龙头企业规模有序流转,推动工业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六、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3)完善服务制度;(4)代办各类证件;(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七、乡风文明: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孝、诚、爱、仁的分类标准,在村内进行登记评选,将道德典型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四德榜上;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规范婚丧礼仪标准和流程,婚事提倡新办,自觉抵制豪华车队讲究排场,力求婚礼仪式俭朴、氛围温馨;丧事提倡简办,严禁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切实减轻群众婚丧负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机制:
做好村财务管理、村集体决策制定、民主监督等各项村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村委会成员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各司其责,加强联动,合力推进,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3、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创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增强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的认同感、参与度。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创评活动,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创建影响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