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方案
枣园建委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三农”重点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根据枣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工作安排,建委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到2015年实现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城镇驻地村、特色村要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35%的其它保留存要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二、乡村环境整治标准
为全面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要求,从2014年2月在枣园街道驻地及村庄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全面达到以下标准。
(一)街道驻地村更加靓丽。街道驻地村达到相应的创卫标准,主要道路和河道两侧整体环境良好,无乱打乱建、乱挖乱排、乱占乱用、违章建筑、圈地经营等现象;重点绿化节点植被完整,管理精细,景观效果较好。
(二)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内外无“三大堆”(垃圾堆、柴草堆、土石堆)和违章建筑堵道环村现象,无占道经营行为,主要街道平整、排水畅通,沿街建筑整洁,无影响观瞻的破旧建筑;垃圾收集设施齐全,室外活动场所干净,沿街物品摆放规整,各类杆线架设有序。
(三)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村内外绿化体系完备;无生活和生产污水随意排放现象,河道、水库、池塘水体清澈;规模畜禽
1养殖场布局合理,畜禽粪便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序放置,农业生产废弃物全面清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
(四)农家庭院更加洁净。庭院及房前屋后环境良好,家用物件摆放整齐,树木植被美观,无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农户比重增加,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
三、乡村环境整治重点
(一)启动街道驻地创卫工作。重点是拆除建成区内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私搭乱接建筑,清除垃圾废墟和白色污染,维护公用设施和绿化设施,整治各类管线及广告牌匾,清理墙角杆底、绿篱树坑、门前屋顶、建筑阳台及检查井、排污井内的废弃物、悬挂物、完善并及时清洗环卫设施,刷新大街小巷两侧污损陈旧建筑立面,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取缔废品收购站(点),禁止畜禽养殖行为,为村(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树立样板。
(二)整治重点区域。集中整治主要道路两侧乱搭设施、占道经营以及圈地建设沙场、废旧塑料生产经营行为,整治沿路广告牌匾,整理路面路肩,清理道路两侧绿化带、排水沟内的垃圾柴草及池塘和河道水面上的漂浮物,清理废弃建筑物和违规经营设施。搞好重点绿化节点的整理,清除节点周边的落叶杂草、垃圾杂物,取缔违规经营活动,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三)改善村容村貌。集中清理村(居)内及周边区域的生
活垃圾、建筑渣土,彻底消除沿街、沿路、沿河、环村堆放现象。合理规划柴堆、粪堆、土石堆摆放区。集中整治侵占街道、文体广场等公共空间摆放农机具、摆摊经营行为;集中整治电信、电力、广播电视等各类管线,及时清除影响安全的废弃管线;整修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等群众休闲娱乐设施,维修疏通供水、排水管网;集中清除房屋墙壁和电线杆上的违章小广告、陈旧过时的标语口号,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建设道德文化墙。
(四)净化农家庭院。集中清除农家庭院和房前屋后各类垃圾及弃之不用的物件,有序摆放农机具等生产生活用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卫生厕所改造,搞好庭院绿化美化,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和排放。
(五)整理农田面貌。整理归并、定点堆垛农田内的柴草、秸秆,清除农田林网、田埂地点、沟渠路边的枯枝落叶、杂草杂物、作物秸秆。禁止焚烧秸秆杂草行为。组织捡拾农田内废弃的化肥袋、农药瓶等生产废弃物,对畜禽粪便、群众丢弃的农产品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定点处理散落农田内的建筑渣土。对机井房、配电室、线杆等设施上的非法广告进行集中清理。
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城乡环卫管理体系,配足配齐保洁人员,形成街道、社区、村(居)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提高村民的环卫保洁意识,增强村民维护良好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力推广低碳、循环、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方式。
第二篇: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整治农村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中共远安县委
2013年第8期 ——生态建设
去年以来,远安县紧紧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主题,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全县城乡正向全域不见白色垃圾目标合力攻坚,呈现出干净整洁、和谐秀美的景象。
一、重点突破,抓牢环境整治关键环节
始终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三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宣传发动,开展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1、广泛宣传,营造环境整治氛围。通过召开会议、工作组走访群众等方式,利用村级无线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和村级远程教育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活动期间,全县103个工作组共进村开展工作16767人次,召开扩大支部会562次,走访群众7729户,发放各类纸质和影像宣传资料10万份,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和“三万”活动简报等媒介及时报道全县活动进展,推介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2、全民参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清扫,对垃圾堆全面清除,对村内主要沟渠进行清淤、除杂、疏浚,及时清除公路边、河塘边、桥涵闸边以及公共地带的水草杂物和白色垃圾。同时,动员村民自己动手,对房前屋后的草堆、柴堆、粪堆、垃圾堆进行集中清理,做到柴草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分类处理。目前,全县共清理农村有害垃圾1203吨,清理沟渠1177千米,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在公路沿线植树补绿、见缝插绿、筑坛增绿,构筑立体式绿化美化格局。积极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开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安装色彩各异的木栅栏、竹篱笆,自主建设园艺景观,装点美化农家庭院。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生物型污水处理站。目前,全县共栽植绿化树木12389株,兴建绿化节点3.1万平方米。
二、标本兼治,创新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鼓励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并根据垃圾种类采取不同的处理模式。
1、市场化收购。动员农户将秸秆、柴草、白色垃圾等可燃类垃圾收集起来,由保洁公司以有偿收购方式统一收集后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压制成能源型产品,销售给企业作为锅炉燃料。鼓励企业将燃煤锅炉改造为以可燃类垃圾作为主要燃料的环保型生物质锅炉。目前已有武星装饰板、星球宜林人造板、仁福药业等3家企业完成改造,每年可消耗生物质燃料2万多吨、节煤3万吨、降低能耗50%。
2、集中式填埋。对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燃废物类垃圾,由保洁人员统一收集后,按照各村地理区位条件不同,分别运送至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产生的垃圾直接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各乡镇集镇周边农村的垃圾统一清运至集镇垃圾中转站,由压缩式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对边远山区和其它地区的村,分村或分组进行分类处理,对白色垃圾、电池、玻璃等废弃物运送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其他垃圾就地填埋。
3、循环式利用。引导农民将厨余、杂草等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用土覆盖进行家庭式堆肥无害化处理。有机垃圾数量较多的农户,由村保洁员统一收集至村庄集中堆肥点进行堆肥处理。同时,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菜” 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推动了全县循环农业的发展,又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养殖污染问题。
三、常态治理,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保洁机制建设,促使“洁万家”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完善环卫设施。按照乡镇建垃圾中转站、村组建垃圾房(池)、农户建垃圾池或垃圾桶等方式加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共建垃圾中转站8个,村组垃圾房(池)5453个,发放农户垃圾桶9274个,配置垃圾清运车159辆,环卫设施建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共有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洋坪镇马渡河村、双路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站。
2、组建保洁队伍。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村民理事会推荐等方式从生活困难、责任心较强的村民中选聘村级保洁员,组建保洁队伍,共聘请保洁员355人。县财政从2013年起按每村5000元标准发放保洁费,同时通过整合乡村公路管护项目经费等方式筹措资金,落实保洁经费。制定卫生保洁制度、清运人员管理制度、保洁人员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与保洁员签订保洁合同,每年由村委会对保洁员进行年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付工资。同时,以组为单位划分保洁责任区,将保洁员信息及责任上墙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3、培育卫生习惯。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卫生环保知识,着力培养农民卫生习惯。按照有资料、有评比、有奖励的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家庭环境卫生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645户,促进了卫生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保障,构筑齐创共建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为“三万”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1、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城乡互联、结队共建。把“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与“三万”活动有机对接,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2013年“第一书记”重要工作任务强力推进。在“1+1”(1名“第一书记”和1名联络员)派驻工作的基础上,另外增加2名工作队员组成“三万”活动工作组,以最优行政资源确保新一轮“三万”活动有力有序开展。邀请一批远安籍在外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各村经济顾问,帮助基层干部群众转观念、出思路、引项目。
2、在建设模式上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在工作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制定村庄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和重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明确由各村妇女计生委员担任保洁督导员,组织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3、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捆绑使用、以奖代补。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要求,筹措村庄环境整治资金20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民营企业捐助资金285万元,工作组和乡镇筹措资金388万元,群众自发筹资102万元。所筹措的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兑现到村。■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
策
化
书
姓名:边学婷 班级:13级本环3班 学号:541390020332 指导老师:杨超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然而,乡村的发展受限于交通、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落后,发展起来显得尤其困难,是广大学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应该跳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独以经济增长模式壮行带动乡村发展,转变为通过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来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安吉县通过多年的搜索,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塑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县,成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的用语这里的“美丽”包含了乡村景观层面和乡村社会层面两个层面,因此,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生态健康,协调共生的理想的人类乡村生活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特色,保护创通文化,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重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3、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善待自然环境,规范人类开发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6、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乡村建设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工程深入民心,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配合个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的参与性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体制,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共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管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六、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1、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2、改造危旧房。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3、改造林相。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生态公园,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1、培育特色文化村。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内涵很广的工程,它不仅仅只是对乡村进行美化,它的本质是通过对乡村环境、景观、生态的全面塑造,提升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味。而在真正的进行乡村规划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发扬乡村各自的优势,将个景观元素全面、综合地运用起来,创造出优质的乡村景观。
第四篇:美丽乡村环卫整治方案2013
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全面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不断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切实提高乡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力打造干净整洁、生态环保、清洁卫生新型乡村环境卫生新面貌,结合我县实际,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优化镇容村貌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环卫长效管理机制为抓手,以构建和谐新型乡村人居环境为目的,努力打造既具有时代风貌又能充分彰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新面貌。
二、工作思路
坚持“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组织、行业部门实施、广大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各乡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主体,努力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争着干的良好整治氛围。
坚持“全面启动、分类指导、依次推进、逐年达标”的工作要求,以乡镇驻地、社区、公路沿线重点村为整治重点,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分达标验收,力争
全县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乡镇成立环卫站,副科建制,编制3-5人,人员从乡镇内部统筹调剂。环卫站所下设清扫保洁队、废旧物品收购队、垃圾及农家肥清运队。保洁人员按照每50户或200人配备1名的标准配备,或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调整,重点向社区和重点村庄倾斜。保洁人员要在县城乡卫生服务中心备案,做到定岗、定位、定责,管理人员要加强环卫人员的巡查监督,对工作不尽责、所负责区域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的,要及时更换,确保履职到位。废品收购队要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补助”的办法,面向社会招聘组建,通过遇集遇会群众送交和主动下到乡村收购的办法把村庄产生的有用废弃物全部回收,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垃圾及农家肥清运队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按照4-6人和2-3辆清运车配备,巡回乡村,及时清运垃圾,力争做到日产日清、密闭清运;对农村产生的人畜粪便、堆沤的农家肥,统一有偿调运到苹果业和棚栽业专业生产区,解决化肥用量太高、无公害化难以保证的问题。
(二)加快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各乡镇要建设高标准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要选址合理,运行良好,管理规范,污染防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密闭清运率达100%。人口聚集的村庄要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大力倡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要按每5-10户修建一座生活垃圾有机肥堆沤坑,对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家禽粪便等微生物可以分解的垃圾,统一集中堆沤,农户自用剩余后的有机肥可用作苹果园、蔬菜基地施肥;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由农户
二是要做好重点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清理公路沿线、乡村主次干道的各类垃圾,修缮、粉饰有损村庄容貌的坍塌破房、残墙断壁。靠近公路两侧住户院落围墙,按照“统一高度、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要求,修葺院墙,做到整齐划
一、美观大方。房屋立面美观,院落硬化(可以用砖块、石头等,以方便群众就地取材为主),消除房前屋后裸露黄土,引导农户种植蔬菜、花卉等。同时,要以清除“三堆”(土堆、粪堆、柴堆)、“三圈”(猪圈、羊圈、鸡圈)为重点,整理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砖瓦等,做到庭院整洁,几净窗明。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程,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生活方式,有效杜绝消化道传染性疾病暴发与流行。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庭院绿化,建设街头公共绿地广场、环村林等,在村内主干道路、街巷两旁栽植行道树,农户门前布设绿篱花坛,做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三是要切实做好乡镇驻地河道及公路沿线边沟治理工作。河道内坚决杜绝乱开采、乱挖掘等非法行为,有条件的乡镇要对乡镇驻地河道进行新砌墙体(加固河堤),对堆积在河道、岸滩的垃圾要进行彻底清理,消除裸露黄土,在平整河坡上种植花卉。每年定期对公路沿线边沟淤泥、垃圾进行清理,公路两旁栽植景观绿化树木。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每年1月—3月)
县上制定并下发整治工作方案,召开整治工作动员会议,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强化整治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各乡镇要根据县上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实施。
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做到领导带头、党员带动、干部争先,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紧紧围绕整治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夯实责任,采取定人员、定岗位、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限的办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整治工作新局面,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县财政每年为每个重点整治村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采取量化考核的办法给予兑付。各乡镇要采取“社会捐助、企业捐资、村民投劳”的形式,广泛发动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整治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三)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制度基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工作的具体举措,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制度基础是关键。各乡镇要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安排、全程参与。2014年5月份前,各乡镇筹建成立环卫站所事宜落实到位。环卫站所作为乡镇一级常设机构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接受县直有关部门业务指导。
(四)加强宣传动员,营造工作氛围。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关键在基层,基础在群众。各乡镇,县直有关各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组织动员宣传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中来,营造全民参与共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整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容整洁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村居环境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令人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排放不畅,夏日蚊蝇乱飞,冬日垃圾乱堆。绝大多数农村中的“脏、乱、差 ”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中国乡村环境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农村垃圾历史遗留问题多;不少农村河滩荒地垃圾成堆,村镇聚居区污水横流,禽畜粪便满地,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健康,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几千年形成的乡村生活陋习短时间难以改变,村民环境意识不高;第三是乡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缺失。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惠民实事来抓,以镇村建设为基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状况为突破口,重点开展了农村垃圾整治、镇容村貌整治、农村河塘整治等工作,经过实践与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统筹谋划。把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来谋划,作为一项统筹城乡、优化环境、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来抓,着重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塘淤渠断等突出问题。成立领导班子,安排专项经费,统筹规划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二、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面广量大、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措施。
(一)持续推进农村水源保护。调整养殖场布局,对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应逐渐关闭。同时,禁止水库投肥养鱼,改善水库水质。
(二)突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严格农药使用管理,基本实现高毒农药销售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保证;积极探索循环农业模式;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园区。
(三)大力开展垃圾清运行动。将城镇垃圾清运设施和分类清运模式延伸到农村,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添臵垃圾清运车,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环境卫生服务。
三、依靠群众。农村环境整治,主要依托是农村基层组织,依靠力量是农民群众。
(一)推动乡村基层组织职能从重行政管理向重公共服务转变,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基层组织练能力、改作风的重要平台,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鼓励农民种植绿化,不仅提高经济收入,同时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另外,农村的各公共场所,主要交通要道两侧更应加强绿化率。
(二)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深入
细致地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引导参与、评价激励等工作。
(三)注重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逐步形成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贵在长期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
(一)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群众筹资筹劳为辅、社会各界捐助建设为补充的投入体系。
(二)长效管理机制。变“集中整治”为“常态治理”。把农村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写入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对恶意破坏环境者进行劝导以至处罚,逐步建立引导而不放任、负责而不包办的农村垃圾管理机制。
(三)考核评比机制。突出行政考评,把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绩效考核框架,在区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农村环境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希望我县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节拍,抓住机遇,让我们的乡村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