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们我们还等什么?
老师们,我们还在等什么?
94小学 单贺艳
我出生于莎车县,在我小时候,那里的生活环境很差,到处是土路,坑坑洼洼,走过去满身是土,显得人都很没精神。出门坐着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毛驴车、马车,自行车在当时是最好的交通工具,那时候我最想得到一辆自行车。由于这样的道路,这样的交通,进城一趟很不容易。现在,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特别好,很多人拥有了摩托车,汽车,政府为我们修建了柏油马路,出远门可以坐火车、飞机,很方便,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样的幸福很多很多,数也数不完。
在暴恐事件发生以前,我被分配于莎车县恰热克镇工作,在那里我无忧无虑,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汉族教师,和所有的民族同志融为一体。工作中我们尽情交流,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学校领导也很重视我,努力地培养我,也造就了现在工作上突出,有能力,有担当的我。在平时生活中,各民族同志也非常关心我,非常尊重我的文化,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那时,每当过节,我们都相互拜年,毫无顾忌,我很享受当时的生活,我也非常感谢校领导对我这样一个汉族同志的培养和各民族同事对我的帮助。可美好的生活却如此短暂,近年来宗教极端思想蒙蔽了维吾尔族同胞的双眼,一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宗教外衣,煽动朴实的群众制造事端,破坏当下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这时候我还能沉默吗?还能无动于衷吗?还能麻木不仁吗?绝对不能!“三股势力”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近期,在一些工作会议上谈到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许多有宗教极端思想的坏分子,听到这庞大的数字,我感到很震惊,也很羞愧。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教师队伍是纯洁的,不应该有任何污染的,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下一代才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才是有希望的。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样崇高的职业中竟也出现了被宗教极端思想蒙蔽了双眼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败类,是他们让如此高尚的职业蒙受耻辱,是他们让我第一次感到因为作为一名教师而脸上无光。我一直在思考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为何会是非不分,立场如此不坚定,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走上不归路,难道他们忘了自己的身份了吗?忘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履行职责是什么了吗?他们如此恶劣的行径怎么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呢,他们怎么能忍心残害如此幼小而可爱的孩子们呢。国家的自豪感何在?民族的自尊何在?他们行为是凶残的,是狂妄的,是自私的,更是荒谬的。我作为教师,是做好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我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带头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努力净化育人环境,教育好学生,我还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好学生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向宗教极端势力发声亮剑。我一定要认真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高度,率先带头站起来发声亮剑,坚决与“三股势力”划清界线,坚决与宗教极端划清界线,坚决与“两面人”划清界线,一定要筑牢我们的教育阵地.我之所以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更是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民族、热爱家乡和亲人、也爱我自己。对“三股势力”在态度上的任何暧昧和动摇,丧失了人作为人的正常感情,背弃了公民的基本义务,亵渎了教民的核心信仰,违背了党员的起码党性,我绝对不能熟视无睹,不管我们属于哪一个民族,不管我们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我们对“三股势力”都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坚决反对!我们是一个团体,队伍中如有一名坏分子的存在,我们纯洁的队伍就会被玷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每个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每个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民族团结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暴恐份子破坏民族团结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民族、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和独特作用,积极主动地站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敢于担当,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发声亮剑,誓与“三股势力”做坚决斗争。教师们,我们还等什么?
这次发声亮剑我不会只是仅仅在嘴上一说,请大家看我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是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请组织和同志们监督我.
第二篇:我们的母亲们
我们的母亲们不是所有女人都美,但是在所有女儿的心里,母亲都是美的;不是所有母女的关系都风平浪静,但是留在女儿心里的都是彩虹是印象。关于我们的母亲,我们请60、70、80年代的三代女儿来说自己的母亲。60年代母亲她最怀念的时光:带领青年突击队搞生产,那真是火红的岁月。她最遗憾的:年轻时没有你们这种小资的情调、浪漫的回忆。我替她遗憾的:和两个外孙相处的过程中她已经消失了传统的是非,鼓励给她们饭前吃零食,要他们开心——我们夹在中间敢怒不敢言。希望未来为她做的一件事:教她上网去玩玩。印象中母亲最美的一刻:没有一刻,我母亲一直都美,快60了还没有一丝白发。从她哪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乐观,宠辱不惊。70年代母亲她最怀念的时光:生孩子之前的恋爱时光。她最希望未来做到的一件事:周游世界希望未来为她做的一件事:有能力让她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印象中母亲最美的一刻:向父亲撒娇的样子。从她哪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信仰爱情。虽然这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像是一个奢望。80年代母亲她最怀念的时光:我和妹妹上学的时候,因为那时我们总能拿回三好学生的证书,让她感到无比自豪。她人生中最满意的: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她最遗憾的:自己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我替她遗憾的:除了我上学的长沙和工作的深圳以及爸爸的老家,再没有去过别的什么地方希望未来为她做的一件事:带她到北京,海南和新马泰旅游。印象中母亲最美的一刻:那张扎着粉红手帕的照片。从她哪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做一个善良宽容体贴的女人
第三篇:要救孩子,首先得救我们的教师们
要救孩子,首先得救我们的教师们!【转】 2010-08-29 13:39 要救孩子,首先得救我们的教师们!【转】
看了博友的一篇文章实在是让人受益匪浅。专程转载,以供博友共享,转载。让那些有良知的领导者们为了中国的未来反省。不要让中国在走上第二个清朝末年的道路。
“马路上面黄肌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这是前几天一位当教师同学发来的短信。在玩笑之余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会让人们搞出这样的短信?想到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在上学,我的爱人在中学教书。在我们家里,她们总是起得最早的,睡的最晚。是呀,家家都有孩子上学,人们不理解现在的教育为什么会让孩子这样辛苦,认为这都是教师的错!可教师的辛苦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愿意为了别人辛苦而让自己也辛苦吗??
看看教师们的呐喊吧!
呐喊一:谁给我们时间!
老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性的。拿班主任来说,从学生开学报道这天起,繁忙琐碎的一学期就开始了。作为教师,备课上课乃是根本,如今,备课这一工作基本上都要晚上加班才能完成,当然这种加班是老师自发在自己家里的加班,从没人给过他们加班工资。学校的8小时工作时间根本就没有为备课留下余地。除了奔波在课堂和办公室之间,他们还要填写一张又一张名目各异永远搞不清到底有没有实际作用的表格,写一篇又一篇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写些什么的计划、总结、论文、案例,参加一个又一个层次不同规模不一的会议和培训;还要搞好教育课题研究,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抓好各项比赛的训练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事实上,很多老师的工作比以上我所写的还要琐碎和繁忙。
工作繁杂可以不在乎,毕竟做了教师这一行。可是没有时间好好钻研教材,好好备课,却是他们最大的惶恐和不安,所以不得不加班。可是,是什么让老师连最不应该失去的备课时间都失去了?
呐喊二:谁给我们真实!
教育重研究,重积累。但古言过犹不及,如今,这种研究和积累的风气之盛,已形成老师的又一种压力。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拿出几大箱的材料。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准备材料要做一两个月。最高级别的应属省、市级实验学校验收调研了,材料可以装几卡车。每学期,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调研活动多达数十次。每次调研,老师都要做好各种各样的材料,统计好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工作都是额外的,完全挤占了老师本就不多的空余时间。
问题是,这些材料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呢?连教师座谈学生座谈都是事先预演好的,不会说话的纸又能反映出什么呢?尤其是说明学校常规和学生情况的材料,大多是老师在领导授意下为配合学校工作自编自造的,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但是,对调研有用,对领导印象有用,对充实学校档案柜有用,对加快纸张消费促进纸业发展有用,谁来考虑老师的迷惑和忧虑?谁来体会老师在教授学生说谎时的痛心和尴尬?
呐喊三:谁给我们宁静!
我们相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改革是正确的、必须的,但经过层层理解后的层层传达,到了基层教师那儿,这些改革容易变味。就拿前几年的“减负”来说,最初,不仅学生拍手叫好,老师也是拍手庆幸。学生负担轻了,老师的负担当然也相应减轻。而一年之后,随着学生考试成绩或多或少的滑坡,家长的质疑随之而来,于是减负呼声弱了,老师负担又上去了。
近年来,由于“择校”现象愈演愈热,学校终于彻底丢弃了减负口号,提出“理直气壮抓质量”,当然这“质量”毫无疑问着就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理直气壮”,就是无数孩子的童年被作业扼杀,就是老师负担的恶性加重。
再说说如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紧抓应试教育”的现象。不仅老师无所适从,连领导们也不能自圆其说,只得自我解嘲地认为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两者并无矛盾。可是天天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心知肚明,两者根本水火不容!抓了素质就要付出考试成绩滑坡的代价,抓了成绩就不可能顾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方方面面的启发下,他们也懂得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明天要来开素质教育现场会了,便把学生作业本收掉,发给他们各种课外读物,在墙壁上橱窗里布置好学生的各种手工手绘手写作品,关照学生对谁也不许说假期要补课;下周要考试了,学生每天不完成三张试卷别想回家——当然,回家后还有一张试卷要做。
面对这样的教育“运动”,老师怎么能不疑惑?谁在真正为教育着想?谁在真正为孩子着想?
呐喊四:谁给我们理解!
社会往往把国家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家长则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师肩上的重担何止千钧?干得好是理所当然。一旦稍有差池,责难声便席卷而来。加上几次行风建设调查,学校因受乱收费牵连而声名狼藉,一瞬间老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骂声四起。而老师的委屈谁能明白?他们也是人,也会力不从心,也会疏忽马虎,也会犯错误。而且,一个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哪有权力去制定什么教育政策包括收费政策?而面对现状,谁愿意给他们理解和宽容?
呐喊五:谁是真正的专家!
长期以来,教育牢牢遵循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由一批专家学者掌控着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方式的更新,这本无可厚非。但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往往就变得虚无飘渺,令老师无从掌握。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各种规模的培训不下数十次,培训笔记记了几大本,但这些宝贵理论真正能对教学实践起多少作用呢?不少老师反映,听专家讲座就如听《天方夜谭》,满嘴国内国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没有谁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们的教学实际,了解老师们的真正需求。实实在在的教育由远离教育实际、动不动就跑国外做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指导,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论。
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使命,这“人”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所学校若能培养出一批成功教师,无疑是最足自豪的资本。问题是,教师成功了,出名了,拿什么证明?除了荣誉证书,便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了。名教师怎么能天天呆课堂?名教师得负责对外交流和宣传,树学校形象的,成为学校吸引生源的资本。于是原先做班主任的可以不做了,原先一周上15堂课的可以变成一周上5堂课了,原先是普通教师的可以考虑选拔为行政干部了。一来二去,成功教师就离开了教学前线,走上了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岗位。
很普遍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曾经是优秀的教师,但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是不上课的,专门负责外出开会,搞好上下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特级教师成名后就理所当然地离开本职岗位,如明星大腕般外出“走穴”挣钱,礼堂里一堂公开课,收入远远超过一个月薪水。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呆在课堂与孩子为伴的,通常都不是领导眼里的好教师,起码不是成功教师。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
教学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实践工作,教学经验是一个老师最可宝贵的工作积累。但通常,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们在会议上对老师说得最多的是:要尽快转型,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科研型教师,要多写论文。于是写论文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而且要求之高、数量之多,超过了一般老师的承受范围。“要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要敢创新,有新意”。为促老师写论文,写好论文,学校往往把教师论文与教师收入挂起钩来。于是某市去年教师论文“产量”就突破了两万篇,但其中有价值的却不足百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当然不错,但要考虑老师的实际情况,如此齐头并进一视同仁的做法,只能逼老师“做”论文:摘抄拼凑,不知所云,反而冷落了本该记录整理的教学经验。况且,如果老师都能搞科研做学者,要那么多的教育专家干什么?这岂不是教育的又一悖论?
呐喊六:谁逼着我们“患病”!
工作压力巨大,且重复繁琐、无法量化,使老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除极少数人能通过自身奋斗或社会关系跃居领导岗位,从而离开教学一线外,大多数老师只能日复一日地呕心沥血。由于接触面不广,他们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呈两点一线状态。加上社会舆论固有的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使老师跟现实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于是,他们很少能有舒解压力的机会。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60%的老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这个数据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国家、省、市每年都有“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评比,但看看他们的事迹介绍,总是令人揪心:多少教师的成功、出名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啊!他们的事迹中充斥了“病倒”、“休克”、“手术”、“坚持上班”这样的字眼。事实上,除了成天在校园里忙忙碌碌,他们哪有时间留给自己锻炼身体呢?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责任在于教师;孩子思想不端正,责任在于教师;孩子在社会上学坏,责任同样在于教师。家庭管教无力,社会影响深重,缺乏舆论导向,而学校、教师为此“力挽狂澜”却成为家庭、社会舆论的焦点,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中艰难的走着自己的路,压力重重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却变成了“一日为师,终生受骂”。不是吗?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这样一个终生受骂的职业却拥有极为高尚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的灵魂是那么好教育的?人的灵魂可是另一个人所能拯救的?所以他们处于极为可悲的处境:时刻承受着生活的多重挤兑!
首先是社会。应试教育是最近几年教师头上顶戴的新的骂名。谁也不曾注意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无权取消考试,却不得不保留挨骂的权利,被骂成:禁锢学生的思维;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家长的感情!可是又有谁知道现在的考试不仅在考学生,而且在考老师!
其次是家长。社会上不是指责教师,就是棒喝教师,却对尊重教师无能为力!这样的社会现状直接导致了家长对教师的种种要求。谁会去想,一个班主任除了要去管理几十名学生外,他还要进行正常的教学任务。而我们知道,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管教是多么的头疼!
再次是教师的上司们——一些端坐在研究桌前的教育家们。他们在那里异想天开,今天提出一套方案,明天又做出一个指示,而第一线的教师必须立即跟上,稍有差迟,一大堆的批评与呼吁就会接踵而至。就像减负,狂喊着减负的人却不能取消考试,结果让每一个教师变成了超人――既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应付难度一点不减的考试。结果学生非但没有减负,反而增加了新的烦恼――对提高个人素质的无所适从。
而教师也同样在教学餐桌上又要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必须做的精美而实用。这是教育家们尚未实现的方案,却很可笑的扔给了在多重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们完成!
请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到底应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要想救救我们孩子,不先救救我们的教师行吗??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师们又该如何应对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师们又该如何应对
2015年两会上,互联网一词备受关注,直到李克强总理说出口,许多人仍然不敢相信,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真的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置身“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师们又该如何应对?
1.“+”点宽容:以开放心态看待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在线教育初现的几年,引起了广大家长的猜测:在线教育以后是不是就会取代教师?不用去学校就可以在家学习?诚然,在线教育确实可以突破地区和区域的限制,达到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知识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并不是洪水猛兽,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与丰富性不言而喻,而这些优点最终都成为学习中强大的力量。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更需要怀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拒绝,不要恐惧,大胆地让孩子去接触网络,而作为教师本身而言,更应该让自己成为互联网的操纵者。
2.“+”点新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力量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还是启迪者。在教育“互联网+”时代,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充满未来感的教室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只是课堂的一部分,最大的新意在于拥有整合各项资源能力的教师们。教师的创意直接影响着懵懂学生的价值走向,或许下一个科学家就诞生在自己的那批学生中。3.“+”点真实:从“输送”到“代入”,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在学生眼中,老师们被贴上了“数学”、“语文”、“英语”的标签,因为老师们往往只见“知识”不见“人”,学生看不到教师最真实的那一面,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然而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教师呈现更多的真性情,呈现更多的鲜明态度,才能让教育更生动,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4.“+”点个性: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因为一个老师,爱上一门课,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至今回忆起当年的老师,很少能够忆起他曾教过的内容,却能准确无误地想起他的小性格。当年因为喜欢一个很有气质的老师,全班女学生竟然都不约而同地模仿那个老师的穿戴!现在,学校课程正在努力走向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不少新闻都报道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上课,也许当教师都赋予自己鲜明向上的个性之时,课堂的座位都不够啦!
5.“+”点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在市场,顾客就是上帝,掌握了用户需求,就掌握了经济来源。同样,在学校,学生作位学习的主体,对于未知事物的获取有别于已经掌握了这些能力的教授者。面对考试以及其他考查的频繁轰炸,只有学生最明白自己真正想学到什么。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喜欢的活动是辩论。在辩论环节,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越是争得面红耳赤越是酣畅淋漓心情愉悦。通过辩论,我们对问题的关注及思考更加深刻。正是由于频繁的变换角色,我们对各自的认知更加深刻。
6.“+”点数据思维:从数据中认识学生以前我们也有很多数据,比如平均分、优秀率等,而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教师很有可能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如: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在被互联网思维不断冲击下,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也逐步被更多人接纳,时代的科技化,产品的多样化,微狐智慧通就是这样一款开放的软件,将课堂联网,随时通过网络发表感想和疑问,同步显示在课件上。课上,老师可以及时调整课程,课后,老师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精确分析,无疑给了在线教育一个更好的选择。同时微狐智慧以家校互联为切入点和支点,构建云(云平台)、网(移动互联网)、端(客户端软件和硬件)的一体化数字生态平台。其核心功能包括媒体3.0平台、IM(即时通讯)、教育(亲子、专业)社交圈、教学轻OA管理、求助社区、电商3.0平台、webapp(轻应用)平台、智慧校园暨智慧家庭(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幼教育行业链接学校与家长的移动互联平台。微狐智慧将免费为中小学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家校互联和教学OA解决方案,帮助学校实现家校互联、教学计划管理、学生暨家长数据管理、网站与社区等一揽子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建设。借此切入点,迅速打开全国中小学幼市场,获取近3亿中小学幼孩子背后超过5亿的家长用户,并以庞大的孩子、家长和教师用户为支点,挖掘庞大用户群背后的巨大需求,撬动蕴藏在背后的高达10万亿级的市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教育将变得更加科学。所以老师们不妨也多点数据思维,让自己能够通过量化的手段,通过数据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吧。
第五篇:光荣的教师们
光荣的教师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桃李金黄的九月,在这硕果累累喜庆丰收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值此,我谨代表市局领导班子向全校教职工致以节日的慰问!
过去的一年,老师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迎难而
上,为助推学校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校支部被市局党组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生资助工作被南岸区教委评为“第一名”;校“广播电视大学重庆药监局工作站”升格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食品医药学院”;学校职工文艺节目获市局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优胜奖”。这些成绩饱含了大家在过去的一年中的辛勤劳作和不懈努力,饱含了大家的聪明与才智,也体现了每位同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创新,努力进取,顽强拼搏的良好风貌。老师们,成绩已成为过去,新学年已经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时期里面对新的挑战。当前,学校也面临着不少严峻的考验。学校要发展,最主要的是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此我希望广大教职员工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医药教育培训事业,爱岗敬校,遵守职业道德和校规校纪,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扎实工作的作风,不断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投身到学校工作中去,进
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学校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最后祝大家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