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办公室是教师们备课
办公室是教师们备课、教研和交流的工作要地。有时为了请教问题,或送作业本,或为班级其他事情常需要到教师办公室。但你是否知道进出教师的办公室也要讲究礼仪。
* 不要唐突造访。作为学生随便出入教师办公室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唐突造访,冒失进入不但影响自己要找的老师,也会影响其他的老师。
* 进入老师办公室必须先敲门后喊报告,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去。没有老师邀请或者老师带入的一律不得进入。
* 不能随便乱翻东西。乱翻老师的东西,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不礼貌,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也是影响教学的行为。因为,老师的办公桌上或抽屉里都放满了教科书、参考书、备课本、作业本、考试卷等,被翻乱后,教学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再说,老师的抽屈里有一些东西是保密的,如未启用的试卷,不公开的学生成绩表、日记本、信件、钱包等。把东西翻乱、丢失或试卷泄密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不能随意使用办公室的所有办公器材,班级如需使用需提前到级长处申请。
* 不要停留太久。老师每天既要钻研教材、备课,又要批改作业、试卷,还要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老师每天的工作安排通常都是紧凑的、有计划的,如果我们在办公室里停留太久,就会打乱影响老师的工作安排。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减少在教师办公室中逗留的时间,更不要因一丁点儿的小事、琐事而麻烦老师。这样做无疑是对老师的爱护和关心。
* 轻声轻语,保持安静。在教师办公室里说话要小声,出入要注意不要发出声响,尽量不影响其他老师的正常工作。
第二篇:教师如何备课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共同学习如何备课,若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首先要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一说起“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最终弄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即教案。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二、教师备课备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备课的内容也有所变革。那么教师备课需要备什么呢?(一)备教材——吃透潜在点
广义的教材泛指教学所用的一切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亦称课本)、练习册、课外习题集、课外读物以及教学挂图、卡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狭义的教材即指教科书。我们所指的“教材”都是狭义而言的。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插图。实验、注释等部分,课文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2.研究教材的步骤(1)浏览全套教材
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进行粗读,浏览一遍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全套教材共有几册、几单元,分布在哪些年级学习,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从整体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意识,备课与上课时就能瞻前顾后,不至于重复讲解,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教材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通读某一册教材
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就要通读所要教的某一册教材。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全面了解全册教材有哪些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个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领会编排或修改的意图。这样就可以为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钻研某一单元教材、某一章节教材作好准备。
(3)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一个单元的教材是相对独立的一块知识,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单元教材细细读懂,清除障碍,而且要分析其内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个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以至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前后联系,上下连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4)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
对即将施教的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做到“字字落实”,从而明确以下问题: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要使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熟练哪些基本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②本节课教材有什么内在联系?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各个例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搭配使用?(5)精心组织教材、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①怎样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组织好旧知识的复习,创设好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课题如何引入,新旧知识怎样衔接,新知识怎样展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②怎样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程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关键如何抓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③怎样根据反馈原理选择和安排好层次练习,使听、说、读、写、算等技能训练落实到实处。④怎样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渗透。(6)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并注意经常积累资料,以帮助更好地吃透教材和补充教材。参阅有关教学资料和积累资料贵在经常、持之以恒。教师平时要像蜜蜂采集百花花蜜一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点滴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汲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经验。教师钻研教材、积累资料,决不是限于某一时期备课的要求,而是要精益求精地不断进行。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每节课的备课笔记后面留有空页,以便上课以后及时记录课堂中所发现的、而在备课时未曾料到的情况,包括教材阐释的精当、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或者思路上的障碍等等。注意积累资料,有助于改进教学,使教学更为丰富、精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可说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以上钻研教材的六个步骤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备课时也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应重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二)备学生——摸清已知点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谓备学生,即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有些问题,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备课和讲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不好。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误解,因而引起混乱,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估计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课堂提问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相同的教法,学习相同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会有不同。因此,应了解和根据所教的班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三)备目标——落实结合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在叙述上最好有不同的层次。1.知识:迁移应用—掌握——能够应用:理解水平——理解——懂得为什么,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认知水平——了解——知道是什么,对信息的回忆,再认识或回忆2.能力:熟练操作,独立操作——学会,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模仿水平—初步学会,不具备独立自主性;3.领悟内化,反应认同,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练习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内容的主次,确定重点,不可太多1-2个就行
难点: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正确地判断教材难点取决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找准疑点,难点,关键。
(四)备教法学法——切中契合点
何谓“教法”,它是指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采用的工作方法。学法则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教法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学法解决的是学生学的问题。
教法和学法统称为教学法。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老师的教法通过学生的学法来发挥作用,而学生的学法是在老师教法的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来形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它们有机统一,并生并存。它们的区别因为它们的紧密联系而并不明显,并且同一种方法,有时既可以做为教法,又可以做为学法,比如:发现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无法明确区分教法和学法。笔者认为:主要体现老师思想行为的方法即为教法,而侧重于表现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法则为学法。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虽然也有“教法”和“学法”之分,但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教法”方面,所以在通常的认识中,我们大多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单纯的关于学法的理论探索或经验总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还有一些特级教师所创造的独特的教法,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学思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学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发现法、质疑法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的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可以从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检查、总结、课外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又如何备好教法、学法呢?
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教法及学法体系,做到运用时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在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时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少有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有备教法和学法时,则可以只写主要的,而不必面面俱到。
其次,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均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这前提。不深入挖掘教材,便找不到文本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愿培养点,教学的目的任务便不明确,教学法的选择也是盲目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只有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法和学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要自然巧妙,恰到好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教师要善于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法融于教法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切实可用的,便于完成教学任务,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
第四,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法。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追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必须学会通过学习,转变自己的观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通过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总结,创造自己的特色。唯如此,方能使自己的教育人生熠熠生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能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对学生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无疑会促进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怎样想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成果,体会不同解题策略的平台,引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促进思维发展。(五)备教具——选准穿插点
教具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使用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具使用不当(实为穿插点没选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备课中往往重视了使用什么样的教具而忽视了使用教具的最佳时机。从教具的作用来说,备课时一旦遇到语言表述非常抽象的情况,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就要考虑使用教具的问题。相反,如果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问题,使用教具反而就成了多此一举。(六)备情境——把握和谐点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七)备程序——巧设过渡点
教学的一般程序(即步骤),对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大都是轻车熟路。但就如何使一个教学段过渡过到另一个教学段,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这就势必影响到一堂课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出现思维和认识上的“掉队”。因此,在备教学程序时要舍得花精力巧设过渡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学程序的过渡要力求自然、紧凑、简洁而巧妙。无论温故知新的铺垫,还是由分到总的聚合等,都应该如此。(八)备问题——选准切人点
新课程倡导要增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是,我们一些教师误解了问题教学的真实内涵,问题设计缺乏质量,缺乏效度。主要表现为以下“误区”:其一,问题过多,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几十个问题,把学生问得晕头转向;其二,问题过浅,学生有口无心,随声应和,激发不了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三,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四,问题过死,没有充分展开和发散的余地,缺乏灵活度和开放性。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和回应。它应该具备以下特性:第一,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启发性;第二,问题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具有挑战性;第三,问题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第四,问题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尽可能形成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问题的展开以及问题的难易度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路向,具有层次性;第五,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情味,引起学生的兴味,具有趣味性。(九)备教学过程的构建——目标达成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构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序,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常常需要调整和变化。
(十)备学习方式的选择——找准契合点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十一)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激发思维点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要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十二)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找准落脚点
教学应该是教师、载体(文本、媒体、景观、实物)、学生的对话过程,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内隐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算、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要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十三)备资源——抓住相关点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也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完全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不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关联,随意拓展,无目的利用,甚至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结果导致课堂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教材之中,确实需要适当拓展延伸,需要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但这里也有一个“适度的空间”,理性的做法是围绕教学目标,潜心挖掘教材富含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关性的原则,合理利用与之相关的各种有效资源。(十四)备语言——凸显精要点
教师的语言要充分发挥引导、点拨、启发作用。在设计时要抓住“精要”这一关键,做到简明、精当、扼要。第一,引入语要精粹。或激情引趣,或联“旧”唤“新”,或设疑启思。第二,过渡语要精炼。三言两语,巧妙衔接,穿针引线,上下勾联。第三,提示语要精要。提示语一般出现在问题过大、过难,过于抽象而学生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它或是提示思路或是提示方法,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设计,使之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第四,插入语要精妙。教学中的插人语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话语。二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这样的插人语有助于学生深透理解知识。第五,总结语要精辟。总结语或画龙点睛,或激励、或号召、或希望,要注意与引人语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十五)备作业——强化重难点 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反馈环节,备作业应做到“三个清楚”、“两个注重”、“两个指导”、“两个注意”、“一个知道”。三个清楚:一弄清楚作业的训练意图,训练目的。二弄清楚作业在内容上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答题,需要回答出几个方面内容,回答到什么程度。三弄清楚作业的格式要求。两个注重:注重留“以少胜多”的作业,注重留能力含金量高的作业。两个指导:备如何指导作业中的难点;备如何指导后进生。两个注意:注意将作业中的有关思考与练习题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以前同类作业比较异同,使作业发挥巩固、发展学生技能的作用,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一个知道:知道学生完成作业大体需要多长时间,注意分量适当,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当然,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从作业的载体看,有纸笔作业、口头作业、电声作业、音像作业、网络作业;从作业的内容看,有积累巩固性作业、实验操作性作业、演说交际性作业、品味鉴赏性作业、采集编创性作业、调研探究性作业、考察体验性作业、问题争辩性作业;从作业完成的方式来看,有独立作业、合作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作业的设计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
三、教师备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一)个人教案与成品教案的关系
所谓成品教案主要是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查阅的电子教案。毋庸置疑,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其毕竟是作者从自身研究的实际出发的。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待个人教案初稿完成后,再去借鉴、学习他人的教案及其相关信息,以检测自己的定位是否科学、精当,为此再进行二次、三次的备课,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
优秀的、高效率的课堂来自于集体的智慧,因此备课中应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但必须先进行个人备课,找出疑点,再进行集体备课,寻求突破点,最后再回到个人备课,整理知识点,突出能力点。
(三)整体备课和要素备课的关系
个人备课时,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教师首先既要看到本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看到它在本章节、乃至在全书中的地位;其次在要素备课时,目标上应始终围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方法上尽管教无定法,但心中应始终想着学生这个主体,更多地思考学生是否参与了,最难点的突破上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教师备好课的四步骤是:
第一步:知书明理 即吃透教材、武装自己。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所讲教材内容,分析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从而确定或详或略,宜简还是宜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知书”,明确教学中需要搜集的各种资料,以作为对所讲内容的有益辅佐或补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消化和理解。合理安排所讲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选择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延伸拓展的目的。
第二步:知人定法
即对教学对象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方面的素质,做到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并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来源面广,家庭背景、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梳理排队,从而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目的。比如:采用对话讨论、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的方法等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制定出适应学生的正确教学方法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
第三步:编制教案
即将所要讲述的内容,所要援引的资料,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要安排的活动等加以组织安排并编写出来的过程,它是对教学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逻辑归纳,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教案一般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环节。但是要编写出一个好的教案,首先要求教案要紧扣所讲主题,要围绕主题去展开、阐述、说明,教案扣题是教案的核心,一个只有形式上规范但内容不扣主题的教案,自然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教案要围绕“三个作用”的发挥去编写,教案的“三个作用”即:其一,使教授过程条理化、规范化,避免内容杂乱无章,缺乏逻辑性;其二,编写教案还要起到对计划中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审查作用,有利于发现新问题,做到及时的补充或修正;其三,教案也要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在教授过程中提示教授人。只有扣题而规范的教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步:试讲梳理
这是备课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授课人授课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将试讲中成功的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和保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修正和补充,也就是在正式教学之前的一次复查。试讲可以发现教案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讲授内容的整体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是否贴切地适合内容的需要;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或对某一具体概念的解释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如何用词方显恰当、用何语气才能完善地表达讲授人的意图、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听者的理解等问题,并将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对成功或不足加以肯定或补充。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善模仿的特点,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推敲自己教学语言的生动,举止行为的得体,从而使每次备课和授课,都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备好课,而备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学习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合理应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灵活贯通,更好的实施教学。
第三篇:教师如何备课
首先感谢教育局领导给我这次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此,也祝贺大家正式加入到教师这个行列。下面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高燕,是牛泉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参加工作20年来,先后获得莱芜市教学能手、莱芜市优秀班主任、莱芜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小学数学先进个人、山东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省以上杂志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指导学生数学日记省以上杂志发表60篇;先后多次在市、区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被10几个乡镇或区直学校邀请作经验报告,2009年,《莱城教育网》、《莱芜教育》、《莱芜日报》等刊登了我的事迹。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新教师如何备课》,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内容和老师们进行交流呢?“备课就真的如此重要吗?”“什么是备课?”
(请大家说说对“备课”的看法以及理解)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一说起“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另外,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多次聆听新老师的课,感到初上讲台的老师会出现一些雷同的问题。
第一种问题是满堂灌。新老师总想在课堂上多讲点,总觉得自己讲得越多,学生也学得越多,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讲的内容过多,学生根本来不及归纳思考,昏昏沉沉的,一点要领都没有,这叫“贪多嚼不烂,消化不良”。
第二种问题是照本宣科。有些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样的课失去了上课的意义,老师功夫没少下,效果就不必说了,这叫“死记硬背,囫囵吞枣”。
第三种问题更为普遍,那就是不会掌握一堂课的时间。有时候50分钟不到就没内容讲了,有时候到下课铃响了,问题还没讲完,只好压堂。一压堂学生精力就不集中,根本听不进去你在上面讲些什么,效果很差等等。
总之,初上讲台的老师,一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当场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新教师该如何尽量避免呢?唯一的做法就是,当你准备登上讲台时,就应该想到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在于你有一个怎么样的备课。
一、备课的要求
(一)备教材
广义的教材泛指教学所用的一切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亦称课本)、练习册、课外习题集、课外读物以及教学挂图、卡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狭义的教材即指教科书。我们所指的“教材”都是狭义而言的。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插图。实验、注释等部分,课文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
2.研究教材的步骤
(1)浏览全套教材
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进行粗读,浏览一遍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全套教材共有几册、几单元,分布在哪些年级学习,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从整体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意识,备课与上课时就能瞻前顾后,不至于重复讲解,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教材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读某一册教材
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就要通读所要教的某一册教材。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全面了解全册教材有哪些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个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领会编排或修改的意图。这样就可以为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钻研某一单元教材、某一章节教材作好准备。
(3)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一个单元的教材是相对独立的一块知识,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单元教材细细读懂,清除障碍,而且要分析其内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个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以至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前后联系,上下连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4)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
对即将施教的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做到“字字落实”,从而明确以下问题: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要使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熟练哪些基本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②本节课教材有什么内在联系?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各个例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搭配使用?
(5)精心组织教材、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①怎样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组织好旧知识的复习,创设好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课题如何引入,新旧知识怎样衔接,新知识怎样展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②怎样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程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关键如何抓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③怎样根据反馈原理选择和安排好层次练习,使听、说、读、写、算等技能训练落实到实处。④怎样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渗透。
(6)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并注意经常积累资料,以帮助更好地吃透教材和补充教材。参阅有关教学资料和积累资料贵在经常、持之以恒。教师平时要像蜜蜂采集百花花蜜一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点滴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汲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经验。教师钻研教材、积累资料,决不是限于某一时期备课的要求,而是要精益求精地不断进行。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每节课的备课笔记后面留有空页,以便上课以后及时记录课堂中所发现的、而在备课时未曾料到的情况,包括教材阐释的精当、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或者思路上的障碍等等。注意积累资料,有助于改进教学,使教学更为丰富、精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可说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以上钻研教材的六个步骤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备课时也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应重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
(二)备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什么?专家们调查结果显示:
①学生课堂上最快乐的事是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释放。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得到激活和提升,在主体之间才能实现意义的相互建构,学生的生活里才会融入新的价值。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②学生课堂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新奇而富有挑战。人生本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猎奇是学生的本性。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可以摘到“果子”,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
③学生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适应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④学生对未来课堂的向往是“在线学习”。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与学科课程的结合,使得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打破课堂的时空局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
面对具有鲜活生气和灵动个性的学生,教师的设计和活动应更多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只有学生精彩了,课堂才会真的精彩。
2.备学生,明确教学难点、深广度和容量。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谓备学生,即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有些问题,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备课和讲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不好。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误解,因而引起混乱,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估计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课堂提问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相同的教法,学习相同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会有不同。所以在一个班可能受欢迎,另一个班可
能反映内容太浅,信息量太少,吃不饱。因此,应了解和根据所教的班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教师由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
【案例】
小学一年级学习“a、o、e”的课堂片段,教师在课堂上刚出示教材上的图画时,许多学生口中就发出“ a — a —”的声音,教师很严肃地立即把图片藏在身后,组织教学,等大家安静后又拿出图片,下面仍有“ a — a —”的 声音。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a”。
师:老师问的是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医生在给小孩看病。
师:医生在给我们看嗓子时,让我们发什么音?
生无序地回答:a — a —
师:图下的这个字母就读„„(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又读开了)
师:看看谁的嘴巴最严。听老师读。(范读 a 后,学生齐读)
以下学习“ o、e ”的情况类似。
上述案例中,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出了“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这样的课堂乍看,是学生不听话,教师没有灵活控制好课堂,可仔细分析,根本原因是教师备课出了问题: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非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后经调查发现,此班学生在幼儿园时,大部分都已经学过拼音,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假如教师备课时能了解这一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加以改进,如变教师领着齐读为会的学生领读,既承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利用了一年级小学生愿意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
【案例】
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把 8 个苹果分成 2 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当作苹果进行操作。
生 1 :一份是 1 个,另一份是 7 个。
生 2 :一份 2 个,另一份 6 个。
生 3 :两份都是 4 个。
师:还有吗?
生 4 :一份是半个。另一份是 7 个半。(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此时有些学生已经在笑了。)
生 4 欲作解释时,却被教师抢先问了学生:这样分对吗?
很多学生笑着答道:不对!
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 4 的答案是否正确,看到学生整齐的回答,也没有作出评价,继续开始教学„„
课后出于好奇,与生 4 作了交谈,发现这个学生平时在家里,妈妈怕他一个苹果吃不了,都是他和他的妹妹每人平分半个吃的。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 8 个苹果分成 2 份,一份是半个,而另一份是 7 个半,确实是个“意外”。在多年的教学中,也不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这与众不同的分法,显然教师对此并不赞同。反问其他同学是否赞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诱引下,已形成了思维定势,自然反对,于是很顺利地成为教师的帮手。现在看来,虽然生 4 有点“钻牛角尖”,但说他分得不对是肯定不恰当的。假如现在否定了他,那么将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又如何解释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呢?
先不谈这位老师没有信任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没有给学生充分解释的机会,这个案例也反映了教师在备学情分析时的漏洞,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经验和个体差异性,连这样的分法都没有考虑到,怪不得在课堂上会急急地否定。
由此可见,根据学习者的起点状态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开始之前将你所面对的学习者看作一无所知,是十分荒谬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若忽视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准确地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备教法、学法
何谓“教法”,它是指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采用的工作方法。学法则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教法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学法解决的是学生学的问题。
教法和学法统称为教学法。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老师的教法通过学生的学法来发挥作用,而学生的学法是在老师教法的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来形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它们有机统一,并生并存。它们的区别因为它们的紧密联系而并不明显,并且同一种方法,有时既可以做为教法,又可以做为学法,比如:发现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无法明确区分教法和学法。笔者认为:主要体现老师思想行为的方法即为教法,而侧重于表现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法则为学法。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虽然也有“教法”和“学法”之分,但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教法”方面,单纯的关于学法的理论探索或经验总结并不多见。所以在通常的认识中,我们大多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
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还有一些特级教师所创造的独特的教法,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
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学思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学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发现法、质疑法等。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性作业,虽然学业成绩也能有所提高,但这种以牺牲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为代价的短效行为,从长远意义看,得不偿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的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可以从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检查、总结、课外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又如何备好教法、学法呢?
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教法及学法体系,做到运用时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在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时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少有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有备教法和学法时,则可以只写主要的,而不必面面俱到。
其次,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均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这前提。不深入挖掘教材,便找不到文本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愿培养点,教学的目的任务便不明确,教学法的选择也是盲目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只有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法和学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要自然巧妙,恰到好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教师要善于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法融于教法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切实可用的,便于完成教学任务,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
第四,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法。由于许多老师平时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又不善于反思总结。“一种经验,一种方法,教一辈子。”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也是不少老师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追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必须学会通过学习,转变自己的观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通过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总结,创造自己的特色。唯如此,方能使自己的教育人生熠熠生辉。
对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无疑会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在数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怎样想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成果,体会不同解题策略的平台,引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
比较53()48+15
生1:因为48+15=63,所以53<48+15
生2:因为48+15估一估就是六十多,应填小于号。
生3:48+10就是58,已经比53大了,所以填小于号
生4:因为48+5=53,那么48+15就一定比53大,所以53<48+15,生5:如果40+15的话就是55,已经大于53,那么48+15就一定大于53。所以53<48+1„„
虽然53<48+15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但学生思维的过程却精彩纷呈。通过比较方法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的多样性。如果把案例中的方法进行分类的话,生1和生2的想法可以看作“直接比较法”,生1采用精确计算,生2采作估算,估算方法更方便。生
3、生
4、生5的方法可以看作“间接比较法”,采用了假设的策略,思维含量更高。一道平常的比较题,正因为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总结出不同的思维方法,大大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备课的形式
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备课参与的人数、备课的先后时间,我们把备课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来分,一本教材要划分出合理的小单元,就必须了解整册教材的大框架;要制定出每个具体的单元,又必须深入到每个具体的例题中,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教材的宏观、中观、微观这“三观”备课。
1.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对一个教学阶段所授内容的宏观把握,属于宏观备课。开学伊始,在通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指导思想,掌握全书的知识结构以及前后单元的内在联系,确定总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时间安排上做好阶段性授课、平时测试、复习等的书面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较为全面的教学计划,为阶段性授课拟定一个初步框架。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分析、实施计划的措施等,)
2.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其实是处在对教材的中观,它是三“观”的核心与纽带。它是以整册教材的全局性为规划背景,以具体例题为规划线索,配合教学时、学生实际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形成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小单元,成为全局——局部——细节三部分的联结,最终实现教学任务的达成。比如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老师们看到教参上为个别重要的新授课只安排了一节课,相配的练习册上的作业与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不是很吻合等问题,就可以利用单元备课进行调整、规划,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从全局上统筹,合理划分单元,合理配置单元内的每课时,让学生的有效学习贯穿在每节课中,每个单元中,最终达到本册的教学目标。单元备课(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
3.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设计的具体细节的备课。课时备课根据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深入到教材和教法的具体细节中去,挖掘教材,研究教法,理清思路,从知识到方法逐一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内容的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悬念的设置、突破重难点方法的选择、抓住主题归纳小节以及课后练习题的点拨等等。设计的主题就是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思路,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在45分钟的课时教学活动中,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前编写的教学案例,课时备课属于微观备课。
宏观备课、中观备课、微观备课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先“宏”再“中”后“微”有利于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是对整体教学阶段具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的备课,是具体教学细节备课的指南。合理运用,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才能在富有感染力的气氛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来分,可以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1.个人备课
教师的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我认为个人备课要遵循以下四条:第一,要根据学科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这是备课的基础。第二,要在确定双基目标的基础上,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教育及每节课目标要求,这是备课的关键。第三,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和意志,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第四,要在全面掌握全局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程序。对讲授的内容、基本训练、教学方法、教具使用、复习提问的内容、板书设计、作业选择等,怎么设计、怎样安排、都要周密计划好,使教学成为有目的的系统活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写出课时计划,这是备课的重点。
2.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的,在教学、教研中应该发挥备课组或教研组的集体作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每次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教师应事先准备,拟定近阶段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再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个案,进行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题性的凸显、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再对个案进行修改,变成一个比较优秀的教案。这样的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三)根据课时备课的时间先后来分,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矫正课。
1.新授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它是数学课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型。
2.练习课。新授课后紧跟下一节课就是练习课。“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习”的失败中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3.复习课。就是一个单元或者是全册教材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部分内容的综合复习。一般有单元复习课,全册复习课。
4.矫正课。它是某一个单元或者是全册内容结束后,就内容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纠正和针对性练习,以加深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下面我重点来和老师们介绍以下新授课的备课步骤: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教学目标的明确,准确。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的确立,会不假思索的照着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目标抄下来,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其实,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只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教学环节才是有效环节。所有教学内容的确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大家知道,数学枯燥无味。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四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例如: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让孩子们认识了“10以内数”之后,迅速地将孩子们引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目中的数字吗?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小手一个个地举起来了。
“我们教室里有‘1’块黑板。”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共是10个手指头。”
“我的衣服上有5颗纽扣。”„„
老师巧妙的一问,让学生自然地把数学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就在生活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深奥的道理。在这种和谐的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融洽与升华。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环节
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如: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事例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叙生动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极高,对0的理解也很深刻。
②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联系实际 拓展应用环节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在课堂练习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讲轻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不只限于以课堂练习来体现)显得薄弱;二是练习题设计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三是课堂练习的量偏大,学生手忙脚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四是课堂练习题单调,无层次和坡度;五是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忽视矫正错误这一环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鉴于此,建议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对出现的错误必须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辅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综合运用的题目。
④自我反思 总结评价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怎么样?等,让学生进一步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良好的评价习惯。
(5)备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确定课外作业。
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到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
四是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
五是要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教师对待作业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讲,要特别注意搜集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重要信息,并在作业批改手册上记录好这些信息,真正发挥作业信息的重要作用。
(6)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7)课后备课。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设计教案,应注意的事项: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并修改,不能照抄教参,也不能照抄别人的教案。教过几遍的教师,也要认真写教案,做到常教常新,精益求精。
2.根据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习题课等等,教案的写法可以不同,但教案中要体现教学要素和各个环节。
3.教案的书写要工整、清晰、图表要用制图工具描划,整个教案要做到程度严谨、层次分明。
4.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精心预设并且自然的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离不开教案,不能边讲边看,更不能拿着教案照本宣科,要下功夫记忆教案内容,争取做到脱稿讲课。
5.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积累、升华教学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反思关键是要形成习惯,重点是写好教学后记。教师要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中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后从教材的挖掘、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师生互动以及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回顾教学过程,挖掘亮点、寻找黑斑,写出教学后记。
三、名师谈备课。
我这样备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 于永正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思考: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
贝利说:“下一个。”
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不一样的学生,其教学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如一位知名老师说的:“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教一课书必先烂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
仓村小学教师教案备写规范要求 教案是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蓝本,编写教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 标、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为了 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案备写,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特制定本要求。
一、封面名 目 齐全 教案封面名 目 包括科目、学期(-学第 学期)、学校名 称、班级、教师姓名 等项。
二、结构内容完备 教案在结构内容上包括“一表三计划”。“一表” 即教学进度表。表内涉及科目、班级、册数、上课日 期、每周节数、总授课节数、周次及起止时间、预定进度及页数起止、实际进度及出入原因等栏目。教学进度表是科任教师对学期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和具体时间安排,开课前由科任教师或学科组科学拟定,由教导处审批通过后执行。“三计划” 即学期教学计划、单元(章节)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1、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 材内容及内在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期教学目 标任务和学生发展及工作措施等的总体规划,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①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数及男 女比例、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特长爱好、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发展优势和面临困 难等);②教材分析(学段目标、编排意图、内容和特点、整合与重新建构等);③教学目 标和任务的确立(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④教育教学策略(为达成目 标采取的方法措施);⑤时段安排。学期教学计划开课前也由科任教师或学科组科学拟定,由教导处审批通过后执行
2、单元(章节)教学计划。单元(章节)教学计划是单元(章节)教学的总体规划,写在单元(章节)课时计划的前面,由科任教师在实施单元(章节)教学前完成。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①单元名 称,②教学目 标,③教学重难点,④课时划分,⑤课的类型。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课时教学计划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是教案编写的重点。课时教学计划在结构上包括十项内容:(1)、教学内容(课题)(2)、教学目 标(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 的,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3)、教学重点、难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学生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4)、课型(新授课、自 读课、复习课)(5)、教法、学法(达成教学目 标师生采取的方法措施)(6)、教学具准备(师生课前要准备的教具、学具)(7)、课时安排(说明用几课时完成)(8)、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9)、作业设计(作业内容、作业提示、要求)(10)、板书设计(简洁、直观、形象再现教学内容的图文)(11)、教后反思(记录课堂的得失、原因分析、改进对策、努力方向)在课时计划中,教学过程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以下基本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和内容),要简洁明快,新颖别致,激情引 趣。(二)讲授新课(选择教法,设计活动,提出问题,点拨引 导,安排步骤),要层次分明,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主体。(三)巩固练习(精选题目,巧用 形式),要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灵活多样。(四)归纳小结(小结的内容和方式),要精当,灵活,上下关联。(五)作业安排(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拓展性、能力性、趣味性、多样性。
三、备写符合规定
1、中小学各门学科原则上都要备写教案。
2、教案要在课前一周备写。
3、教案要在深研教材,整合资源,广泛借鉴,精心设计,内化自 我的基础上手工书写,切忌照抄现有或从网上下载直接使用。
4、教案要文面整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5、课时教案要按进度计划备写,不能短缺课时。要在每一课时教案的课时数后括号内注明累计课时数,右下角标明教案页码。
6、教案本要专用,切忌随意记写其它内容。
四、签审及时、周详
1、每学期开课第一天校长要集中统一审批学科教学进度表和学期教学计划,签署意见。
2、每周开课前教研组长要签审本周各学科教案。
3、每一月 教导处对各学科教案签审一次。
4、每学期学校集中组织两次全校教案检查评比活动,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并督促整改提高。
5、学校要统一使用 教案签审记录表,教研组要做好记录,栏目 填写完备详细规范,签审意见明确。
第四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老师,你多久没有酣畅地读书了?
今天是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老师,你经常读书吗?你上次读书是在什么时候? 上周六,我们进行了关于教师阅读的语音讨论,不少老师都发表了自己关于读书的看法。大多数老师都觉得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老师表示工作实在太累了,每天下了课回到家非常累,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很想读书,实在是没有精力。
老师,你是否也会觉得,读书特别重要,但是工作这么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是否也会苦恼,觉得读到的东西不能在短期内提升自己的教学成绩?
那么,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呢?想读的书有那么多,我们该从哪里入手的呢?借着世界读书日的契机,听中教君慢慢来讲。
越是教师,越需要阅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把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在语音留言中,用户@和为贵说的特别好:“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馈赠与你。”
作为老师,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回忆说,自己曾在教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学生提出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问道:“十余亩不小,七八间不少,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条件是不是很好?”这个问题难倒了刘老师。陶渊明田原居只有条件差,他放弃舒适、富裕的生活才显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闲,比官场还舒服,品格价值就低了。
这个时候,刘德水的“杂览”就发挥了作用。他查到:魏晋时期,一亩相当于今天的0.69亩。袁行霈先生研究,陶渊明五个儿子,再加上妻子,七个人。古代一尺约等于今天23厘米,一间房大概九、十平米,草屋九八间,不过八十多平米,小三居,还要住七口人,生活居住条件并不是很好。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刘德水参阅了《陶渊明集校注》、《中国历代诗歌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陶诗的深度》《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等10多本书。“把这点给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教师进行专业阅读的效率就是让我们遇到问题,知道去哪儿找资料。” 刘德水说。
“我想一个老师的专业,借用朱永新老师的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那么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适宜的专业阅读。”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虹霞说。
用户@瑾瑟流年说:“读书对老师是最好的备课,我深有体会。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聊到阅读和写作,我特别感谢自己读过的书,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思想碰撞,可以在大语文的观念里聊文学,聊生活,谈感悟,每一次课堂上收获的幸福和惊喜都会令我感动,唯有在读书的世界里静守初心,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我也会以此影响我的学生,教他们从心而读,有悦而读,有获有悟而读。”
读书是为自己而读,阅读本应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有人说,不想读书的人永远能为自己的不读书找到各种顽固的理由,而爱读书的人则永远不会说没时间。这在于能否认识到读书是个人的事。
读书思考,本是个人的事。静悄悄地读书,独立思考,以此为乐,才能领略职业趣味。对教师而言,阅读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于教师比一般人善于学习,更在于教师比一般人能理解读书的趣味。
青年教师入行的前十年,就是“打底子”的十年;这十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影响一生。用户@emmal说:“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为了自己的提升读书吧!” 用户@KunGe说:“读书,书里含香,字里有情。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总会有一本,让你有底气。”
老师始终是学生参看的榜样
学生从师而学,不就是学我们怎么读书的吗?
他们会关注教师的智慧,关注教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毫无疑问,他们也会观察教师的学习姿态。
学生看不到教师读书的样子,只看到教师终日忙忙碌碌,听到教师一味地告诫学生刻苦,也许他很难领略“学习”的趣味,并认为学习是件苦事,从而对教育产生误解,同时对教师职业也会敬而远之。
教师爱读会读,有智慧,有趣味,有激情,学生观察讲台前站立的这个人,也就可能对“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明白“人”是如何立起来的。
其实很多老师都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头脑清醒,能独处,总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我;他们有见解,有智慧,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也能从容应对,在困难的环境下展现职业境界;他们的“业余”总是与读书有关,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安静地读书,与世无争,用阅读把自己引入澄明之境。
学校有这样的教师,校园才会有书香,学生跟随读书人,教育才会是生命礼物而不是精神负担。
视野宽了,更有智慧了
一个人的阅读视野广阔,获取智慧的概率就更大。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职业需求,贯穿整个职业阶段,无须多说;而一名教师的教育视野,应当大于专业需求,因此,教师也需要与本专业有些距离的阅读爱好。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成为能读各种书的人,这样“教”便富有了智慧。
读书别盲目,需要有方法和技巧!读书要广泛,知识面宽利于深挖
在读书方面,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卫东的方法是“粗览细读总相宜,适合你的就是好的。”如果是语文老师的读书结构,李老师建议要合理化一些,语文课程教学论是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的书也肯定要读,是专业;语文学科,文学、语言学等,包括进而再延伸,本体知识这方面的书籍,中文专业的书,也要读。读书,一定随着自己教书生涯贯穿整个教书的一生。人文社科、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包括一些流行的读书榜的书,也要涉猎,进而包括小说、散文、非虚构性的作品也要去涉猎,进而涉及其它。“读书要广泛,只要知识面宽了,才能挖深。”李卫东说。对于专业知识,要像“叶脉似的阅读”
胡适先生在《读书》一文中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他曾请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一书,因为这本书很薄,胡适判断顾颉刚大概只需要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做完。岂料顾颉刚一去半年,总不能交卷,原来他对每一条引据都要去查阅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和增删之处,这样一来,自然耗时多多。半年之后,顾颉刚对胡适提出,《古今伪书考》不必印了,因为他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书,叫作“辨伪丛刊”。胡适请他动手去编,顾颉刚编了一两年,对胡适说,“辨伪丛刊”也不必再印了,现在他要自己创作了。原来,这两年他对中国古史作了许多辨伪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取得的成就早已超过了姚际恒等人,自然可以自己创作,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了。
我们可以想见顾颉刚先生的研究过程,即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可谓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这个过程让我联想到一片叶子的脉络,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经由那些脉络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最终长成一片碧绿的叶子。
对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把自己知识的盘子越做越大,就必须同样要进行这种“叶脉似的阅读”。
要带着怀疑来读书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曾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提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他从《朱文公全集》中找到一段朱熹说岳飞跋扈不驯的记载,于是询问父亲,父亲十分惊讶,不知如何回答,既不便说朱熹说错,又不便失敬于岳飞,只能含糊了事。这个疑问就此留在了当时只有12岁的曹聚仁心中。后来,岳飞跋扈不驯的史实,终于在他阅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得到了确证。
由此,他感叹“信古总要上当的”,并得出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的确,不怀疑而读书无异于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的精神跑马场,当成别人思想的容器,往往读书再多,也很难架构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读书人往往可以成为比较渊博的学者,但很难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提出独特的见解。为什么有的人的阅读量很大,却依旧显得没有什么见识?有的人大量阅读了,各个板块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但却缺乏思考,尤其是缺乏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意识,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思想,这样读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就有限了。特级教师闫学说:“我认识一个非常爱读书的教师,他藏书上万,每年购书的花费相当可观,但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着我好几年,那就是他的可观的阅读量和相当开阔的阅读视野却没有对他的教育教学产生大的影响。我想,他没有批判性阅读的意识,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又对当前的语文学术热潮缺乏怀疑精神和冷静的思考,可能是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教师可以读些什么书? 读一些专业领域的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刚参加工作教师的建议里提到,要多读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学科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打开思想,关注价值观
多读各种题材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视野得到提升,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投身于教学中去。像《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等这些作品就很适合老师们阅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付出的努力愈多,工作的效率愈高,可能离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愈远。
滋养心灵,温暖生命
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诗;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视野要宽广一点。
陆游说:“功大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充满智慧的表达。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第五篇:精心备课是教师的永恒主题
精心备课是教师的永恒主题
休宁县五城中学张国正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人就有这方面切身体会,有时课前没有精心准备就去上课,自己感觉也就没有底气,课堂教学就不够流畅,前后衔接也有了问题,时间分配不够科学,演示实验甚至可能失败,板书也乱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例子仅限于课本,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学效果是很差的,学生对这样的课是不会满意,教师自己也不会有成功感,更不利自身的专业发展进步,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学生不仅学不好这门课,还不愿上这门课,更谈不上教学质量。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备课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其次,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再次,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最后,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甚至是课上好后,再来补抄教案,这种事情每一位教师都是深有体会的。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二是中小教师的工作量大,每天身心俱疲,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夫,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