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传统城市答理模式的弊端口益凸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使城市答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木文在分析传统城市答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信息化城市答理模式是城市答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城市管理 模式 信息化 创新。
我国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单一管理主体不适应城市管理的客观要求。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作为城市主体的各个社会层面共同参与。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仅仅作为被管理的对象,缺乏参与城市管理的手段与机会;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无法发挥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作用。政府不得不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承担着城市投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监管等整个管理流程的全部职能,统管着整个城市的人、物、件、时间、空间等多维事务。城市管理工作的多方参与性与当前单一管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导致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任务与责任,城市管理工作相当程度上在忙于“灭火”,造成管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
(二)重建设而轻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在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建设、轻管理。政府为了应对城市复杂的管理事务,往往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希望以硬件建设替代管理来满足城市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弥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导致城市硬件水平超过软件管理,无法充分发挥硬件的作用,使得城市硬件投入效率低下,造成公共财政支出不足。
(三)管理机构职能交叉且责任不明。
城市管理是一个完整、复杂的运行体系,但是传统的城市管理在体制上存在着机构设置复杂、部门分割、职能交叉、责任不清,规划和建设、建设和管理、行业垂直管理和区(县)属地管理等环节上脱节,导致同样一项管理职能分散在城市管理系统的各个部门,职能上有交叉又有空白,工作上相互依赖又相互牵制,经常出现“有事没人管,有人管不了”的尴尬局面。
(四)管理方式粗放且管理对象不具体。
传统城市管理主要依靠发文件、下通知、开会议、传政令等行政方法,经济、法律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方法运用不够,导致城市管理方式粗放。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部件一般只是按照大项进行管理,没有细化到具体种类。政府对于所辖城市部件的具体数量缺乏精确的掌握,对城市部件的增添和减少不能及时进行调查、统计和更新,致使具体数字含糊不清。
(五)信息获取滞后且管理处置被动。
传统城市管理在信息传输上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于管理的需要,造成大量问题处理迟滞,矛盾积压。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体制和冗长的手工传递链条,又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和衰减,使得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缺乏主动应对的能力,甚至经常陷入被动处置之中,加深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降低了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六)管理方式落后且服务意识不强。
在传统城市管理工作中,管理空间划分过于笼统,专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全区域的城市管理负责,由于巡视和处置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巡视的游击式管理方式,很容易被小商小贩掌握规律,群众反映强烈的游商屡禁不止,黑车屡打不绝即由此原因造成。传统城市管理方式落后还体现在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在遇到重要会议、重要节日时,政府就要动员大量的居委会人员上街加强巡视,而平时却又因其它工作而无暇顾及,表现为一种“保节日不保平时、保大街不保小巷、保领导不保群众”的情况。落后的管理方式,也导致了服务意识的淡化,局限于就事论事,搞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使问题屡禁不止。
(七)缺乏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
传统城市管理采用的是一种较原始、不科学、不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
评价指标设计不严谨,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没有从区域、部门、岗位和各级责任主体等方面进行评价,缺乏群众参与的外部评价和系统内各部门的横向比较评价。监督评价机制的缺位,使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和岗位成为难以受到监督的“权力边缘地带”。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过程。城市管理在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规律和要求。
以北京市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城市的正常运行,这一时期城市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保证主要市政设施的正常使用和水、电、气、热的正常供应等,城市管理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进入城市工业化发展阶段后,为了解决市民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北京引进了农贸市场,鼓励农民到城区贩卖农副产品,城市管理除了延续上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外,还要为农贸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城市管理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转变;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由于立交桥、地下通道等过去没有的城市部件大量涌现,造成了维修、更换任务的成倍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建设任务加重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施工扰民、私搭乱建等现象都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工作也引入了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正在从满足温饱向方便、安全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的获取量加大、民主意识的加强,群众对生活效率和环境的期望值以及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诉求,比过去都有明显提高。
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各类迫切需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具备了所需要的信息化条件基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管理中出现了诸如精细管理、扁平化管理、闭环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这为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城市管理效率提高,闭环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对比传统的“行政命令”、“计划调度”、“独家经营”和以管理者为中心等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论是体制设计,还是流程再造等方面,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城市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对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和对城市管理手段的更新。
(二)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是城市最微小的细胞单元,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各项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立杆、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门牌、广告牌匾等有形物体。精确掌握管理的每一个对象、内容、状态、位置、数量和属性,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要求。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实现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定量和高效管理。
(三)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四)城市管理体制“双轴化”。
(五)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纷繁、无序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可以转变为简洁、有序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流程,具体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形成了闭合式的现代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新的管理流程克服了原有流程没有监督考评以及速度缓慢的弊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递,彻底解决了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衰减。另外,市民群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也有了“直通车”。当群众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找到城市管理监督员,将信息迅速发送到监督中心,再通过指挥中心派遣到专业部门,问题就能得到迅速解决,提高办事效率。
(六)构建监督评价体系。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个方面。外部评价是由公众、社会媒体和上级政府的评价构成。内部评价是指城市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评价信息,它是为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发挥其管理城市的应有功能而进行的。
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越强,则评价就越合理。通过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利用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的方式得出评价结果,彻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式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2.钱健,谭伟贤。数字城市建设[m].
第二篇:论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论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寿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 破,新的模式正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如何选择适当的寿险营销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国 寿险业营销策略步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推动中国寿险业健康发展的重 要课题。
一、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 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 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 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 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论文百事通决定寿险营销 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 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 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1992年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 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代理,由于计划经济 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代理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 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代理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 道。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代理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 员直销和兼业代理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 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现有寿险营销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对推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寿险业的发展、普及保险意识等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在相当时期内现有营销模式还将继续占 居主导。但也应该看到现有营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二)现有寿险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道单一。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在行业代理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而经纪、直销 等渠道所占份额微不足道,既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又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2.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现有销售模式下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产品,出现同一 客户拥有同一公司不同销售渠道的多张保单,同一公司多头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企业 成本,而且影响保险企业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也不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忠诚客户群。不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还造成保险企业间的经营方式雷同,各保险企业间没有明确 的市场细分目标,产品大同小异,以同一产品应对各个层次的客户,体现不了个性化的 营销特征。
3.中介严重不发达、不规范。由于体制及观念的原因,中介特别是经纪人在我国一直 处于空白,近年虽然开始发展,但举步维艰。与国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成立 时间短,经验少、规模不大,专业人士缺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处于求生 存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因素等原因,中介的发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兼业代 理的强制保险、乱收手续费,经纪人缺乏合理的佣金标准等,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发展。在现有营销方式下,保险公司地级市以下的分支机构主要行使展业职能,与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职能重合,形成的是一种竞争,而不是合作关系。
4.个人代理人定位不明确。从法律定位讲,个人代理人与保险公司属委托代理关系而 不是劳动合同关系,但由于个人代理人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方面采 取了一些类似员工的管理形式,如培训和考勤等,有的公司为了留住特别优秀的个人代 理人,还采取了代为办理养老保险的措施。这使得社会上对个人代理人的定位产生误解,加大了保险企业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难度。
5.人海战术,经营粗放。由于个人代理人队伍的增长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而目前 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跑马圈地的策略。令人担忧的是,在保费快速增长的压力下,个险 盲目增员的方式也开始波及到团险队伍的发展管理,对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极为 不利的影响。论文百事通
三、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思路
(一)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从2003年10月1日起进一步放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 域的限制,允许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公司在辖区内开展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 仅是给保险公司松了绑,更催生了保险公司营销模式的某些变革。沿袭了10余年的以代 理人制为主的国内保险营销模式正悄然生变。
放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使保险公司可以结合本公司实际,根据当地业务情 况,决定是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还是采取组合各种销售渠道的方 式开展业务,而不是仅仅靠层层设机构、铺摊子、上人员来开展业务,这有利于保险公 司,尤其是新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拓展业务,有利于保险公司将核心竞争力转到产品设 计和服务创新上来。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将有利于鼓励保险公司走集约化、效 益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利用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大大地减轻了保险公司在营销管理 方面的压力。显然保监会决心要改变目前保险中介弱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过多的局面,这个政策从客观上给了保险中介天赋良机,而对一些老牌公司的老网点有较大冲击。
(二)发展网络营销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代理网点 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在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 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
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 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 求和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联机通讯固有的互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保险双方的沟通。
3.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 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 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 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三)大力拓展其他营销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 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将被中国寿险界首次引入。
1.媒体营销。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 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一改寿险业过去几乎不做广告的传统,通过高密集度的广告投 放吸引目标客户。
2.电话营销。这种方式将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代理和团险营销模式,而引用 “电话营销”手段。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营销人员将致电客户、介绍保 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
3.方案营销。传统的销售是以产品为导向。而方案则创造了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 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的险种最适合你 的家庭,公司提供这样一个解决的方案给你。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
虽然个人代理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寿险营销主流地位,但国际寿险界现有 的各种营销方式却将在中国陆续出现。多层次营销方式并存,借助科技手段营销模式创 新将成为寿险界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汪祖杰.保险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论文百事通
第三篇:论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特征、模式与功能
博士论坛
论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特征、模式与功能
华桂宏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仍处于初始阶段它具有从联合到合作的大跨度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合作”与“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是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规定性。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获得“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即通过对分散而独立的农业经济主体的联结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率。
关键词:组织创新联合合作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45720006-0032-03
一、我国农业经济中组织创新的特征简析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世界经验表明农业经济发展需要获得三方面的效率支撑即产权、技术与组织规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的产权使农户在长时期内能够以较小的租金来支配和使用并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农村集体土地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激励之源。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它导致了我国农业基本矛盾———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缓解农业经济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应该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之下的以分散农户作为主体所进行的组织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与农业运行所面临市场基本格局的变化相适应用以缓解农业经济基本矛盾的组织创新被具体展开为各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从目前我国农业的联合与合作的发展来看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的实证特征已经初步显示出来。
首先我国农业的体制转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传统集体经济体制背景下农业资源配置既不能及时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将土地产权结构中的核心权能———控制权落到实处从而使我国农业始终处于低效率状态。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其对农业发展的显著绩效:组织效率与产权效率。应该指出农业经济的合作所有制依托于共有产权突出地表现为其“民主管理”与“一人一票”的运行制度它同时承认私人产权的客观存在表现为股本盈余的适度返还农业合作经济并不必然以土地的集体所有基础为基础。而集体所有制则坚
持公共产权的整体性经济主体只是在抽象层次上才拥有产权公共产权不能具体化。
其次我国农业的合作经济形态多种多样。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合作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层次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农户等经济主体的“原创”式创新样式的多种多样“自下而上”的创新成果永远是非常丰富的当然这种创新比起“自上而下”的创新来说具有分散性、小规模性、非强制性、缓慢性、脆弱性等等农业运行中所产生问题的复杂性和具体性使得创新的样式也必须有所不同比如有销售合作也有生产合作合作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也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这一现象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有一个从初步性的“联合”到实质性的“合作”的巨大跨度这将会为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政策的统一制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再次考察我国现有联合与合作的各种存在形式的具体内涵可以看出其真实的“合作”成分还比较小松散性的联合行为居多这就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严格来说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农业经济联合与合作其具体特征离世界上运行已久且比较规范的农业合作社的内在规定性还相距甚远。
最后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的现阶段发展还深受上一轮的“自上而下”色彩居多的“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影响。农业产业化更多的是指过程或目标过程的展开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恰恰就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因此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平稳推进合作经济就反映为各种不同程度的联合与合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的存在和
运行。
二、农业经济组织创新模式:从“联合”到“合作” “联合”与“合作”皆属于“组织学”范畴。广义组织范畴与产业的整体绩效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联合与合作都有助于增进同处于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各个厂商之间的组织有序程度。不可否认受我国国情和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中从联合到合作的组织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千千万万个处于极其分散状态的农户相当于一般产业中的“原子式”厂商农业类似于“完全竞争产业”其产业集中度几乎为零因此也就不可能获得农业产业的总体效率。但是也正因为此在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任何基于市场目标的联合与合作行为都极为可能带来两个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结果:一方面是在区域性农产品市场中的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可以认为随着农业中联合与合作行为的广泛开展并不断被合理化加之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农业进入又一轮“收益递增阶段”不是没有可能的。
农业“组织性”程度的提高其实是暗指“联合与合作”分别代表着具有联系的组织性提高的两个阶段。具体地说就我国农村中的联合与合作两者关系而言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有助于建立同处于农业产业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但是农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联合可以是极为松散甚至仅仅是形式上的目前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经纪人、工商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介入而产生的各类农业联合已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事实。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联合并不具有完全的“合作”性质一般地说“联合”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非一体化合作”实际上“联合”可以仅仅是纯粹“交易性”层次上的它涉及不到产权的结合也就是说联合只是合作的初级形式是作为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础而存在的。
我国农业从联合到合作的组织创新模式的演变一方面它是从“非一体化合作”发展到“一体化合作”。工业中的大量的一体化实践表明虽然在厂商之间有时也存在基于市场战略需要的具有合作性质的一体化①但是在从多数场合下处于工业产业中的厂商之间的一体化行为比如敌意收购是非合作式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把工业产业的一体化叫做“非合作一体化”。显然它既不同于“非一体化合作”也不同于“一体化合作”。一般地说农业中的“一体化合作”其基本属性是“合作”同时也具备
“一体化”的特征。应该看到比较成熟的西方农业合作社内既包含了横向一体化的成分即原本相互独立的各农户或者农场主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也包含了纵向一体化的成分即各种经济主体以非土地要素的投入为合作的开端经过与土地的结合而生产出农产品再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加工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为合作的终端其结果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拉伸并随之而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另一方面它也是从浅层次的“非产权维系的交易联合”发展到实质性的“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合作之不同于联合不在于是否进行交易或者交易量有所区别而是在于处于合作状态的经济主体共同存在于一个经济实体之内相互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合作各方共同地、能够具体化地占有合作组织的产权是合作的又一基础它也是联结各个组成成员的纽带而合作之区分于联合的深层规定性正是“相互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关系”这一利益关系的维持必须以共有产权为基础和纽带。依据以上规定性在我国现实农业经济中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的所谓“联合体”、“贸工农一体化”、“专业协会”等这些经济组织并不是标准的合作经济组织而是处于从联合到合作的过渡性中间状态。因此我国农业经济中的组织创新是一个极富动态性的过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受经济发展程度和农业组织创新深度的双重约束我国农业经济中已经出现的具有“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正在从“非一体化合作”向“一体化合作”发展同时也在从“非产权维系的交易联合”向“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迅速发展。
“一体化的合作”与“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构成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两大基本内涵。国际合作社联盟在1966年提出了作为国际合作运动指南的所谓“六大原则”而美国农业部在定义农业合作社时使用了“四条标准”②。与它们不同本文“一体化的合作”与“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作为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定性。
三、农业组织创新的功能:实现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经营追求“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是农业经济的政经合一体制使农业发展失去
了内在动力因而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解决了产权问题并由此引出现了粮食产量的一个个历史性台阶的攀升这种由于冲破旧体制而释放的巨大能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是考虑中国的农村人口权重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谓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最大的最富有价值的制度创新。它使中国农业发展始终维持着高度的产权效率舒尔茨曾说过小农比大农好③。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话那么在中国的验证多半是由产权效率的实现来说明的。
但是20年多来的农业产权效率的实现还只是在粮食总产量这一实物指标上得到了说明或者说产权明晰或让农户拥有农地经营权并长期维持不变实现了“生存型农业”所能达到的最高目的其实际结果是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突然变成为“买方市场”。由此带来的问题则是:增产不增收以及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在农产品总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并未相应地完成因此不能适应于由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使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有所下降因而尽管农业总收入在增长但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发展差异部分抵消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
如何“增收”“增收”意味着纯收入的提高它一方面来自于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来自于产品附加值的上升。其中的两大影响因素一是技术一是组织组织创新对农业收入的贡献的原理一直被我们所忽视。我们应该注意到小农也能实现规模经济。国际经验亦已表明:分散型的小规模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集中买卖其根本条件正是网络型的流通合作组织。通常是以协会或合作社的组织创新方式将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与外部的统一大市场联结起来建立农户与市场的全方位联系从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难发现各种旨在顺畅农产品流通的交易组织顺利联结了原本处于分散无序状态的小规模农户其对于农业效率提供的关键在于节约了交易费用。在中国农村类似的流通或交易组织还未大规模出现但毫无疑问我国农村中农业交易组织创新的方向必然是以市场为指向的其宗旨应该是搜寻市场信息顺畅交易通道拓展市场空间减少交易费用。
规模经济的基本含义也可叫做第一层含义是
指随着某一独立运作的厂商的生产与经营规模的扩张而出现的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农业领域中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似乎也只应该是单个农业厂商农户或农场主的生产与经营规模的扩大。但是在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中决定和制约单个农户经营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地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均可耕地面积都很小加上各国都采取严格的法律措施来保护小额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利因而第一层含义的规模经济只能由占极少数大农场经营者来获得而对整个农业领域或者绝大多数分散农户与小型农场来说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土地规模的分散与细化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约束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发展具有与工业发展截然不同的发展样式。
这就是说对我国也包括其它土地少而农民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不少人所提倡的通过土地的集中哪怕是所谓适度集中以扩大土地规模、获得规模效率的做法要么是剥夺大多数农户的土地占有权从而侵犯其根本利益必将遭到强烈的反对而行不通要么是只能在那些工业化程度已较高的区域其背后的事实为原有农业劳动者已经大量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使得现有农户的独立经营规模扩大才可行但是这对整个农业而言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所以在可见的将来这一做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与帮助。
问题是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率必须提高而且只能是通过千千万万个独立的农户或小农场主的努力来实现。使这一结果成为可能的有效做法就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农业合作经济运动。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合作经济形成、运行、发展与完善是农业的最成功的创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获得“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它具有三方面的内在规定性:第一各农户可以分享和使用大型农用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如果由某一农户单独购买则相当不经济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各农户还可以通过合作组织来引入其它的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级生产要素如新品种、新技术等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些结果类似与工业中生产成本的降低与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由于合作组织统一地为其成员开辟市场疆域、扩大市场边界、增加市场半径单个农户甚至完全可以不与外部市场打交道而只是在合作组织内就可以购买和使用生产资料、销售其农产品这就大大地节约了流通成本。第三合作组织
可以统一地为其成员搜寻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谈判、处理市场纠纷从而使农户能够巧妙地回避原来单干时所存在的市场信息很不充分以及谈判能力非常低的“天然”劣势这就大大地减少了交易费用。
进一步地分析还可以发现正如科斯所认为的“企业是对价格机制市场的替代”那样农业中的联合与合作行为也实现了通过合作组织所进行的大量的对外部市场交易的替代。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是对单个农户各自独立面对市场时的交易行为的大量替代。因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那种所谓“让千千万万个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
决策与管理。该模式的首创者与代表者是前苏联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东欧大部分国家也采用该模式。我国是于20世纪50年代参照该模式建立劳动保障制度的但由于财政能力有限实际覆盖面较窄只包括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往往财政负担重而保障程度又较低。因而我国正在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模式。
五、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该模式下国家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交费以职工名义存入储金局计入个人帐户职工退休或其
备注:
他需要时连本带息返还给职工它实际上是由国家强制实行的储蓄保障制度因而又称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或个人帐户型社会保障模式。其基本特征为:除公共福利和文化设施由政府提供资助外保障费用由雇员和雇主负担。在该模式下受保人之间不存在收入再分配不能互助共济、共担风险实际上是强制型的自保。该模式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收到较好效果受到许多国家的瞩目。这种保障模式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自我保障的原则即雇员和雇主投保多少加上一定的利息最后将本息一并支付给雇员多少政府不做任何财政补贴。这种模式可减轻财政负担但保障程度有限很难发挥社会共济的作用。上述分析可知每种社会保障模式各有利弊采用哪一种保障模式要根据本国的经济水平、经济体制、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选定。我国已开始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这说明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化要求、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稳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体制转轨的因素。这说明我国近期和中期目标应该建立以社会保险型为主、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辅、个人、企业和政府共担费用的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
①比如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合并浪潮其基本性质就是这些跨国企业力图通过合作来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好地获得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垄断收益。
②朱鸿才.合作与发展简史M1北京:中央党校出牌社1988 ③舒尔茨1改造传统农业M1北京:商务印务馆1999
第四篇: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中一项相对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工作。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进一步与开放、动态、信息化城市环境相适应。
一、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素质教育是前提
市民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城市品位的高低,而教育的方向和水准决定市民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努力提升市民素质,为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全日制教育要扩容提质。全日制教育是提升人民群众素质的主渠道,现阶段的全日制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在城市还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未能进入相应的学校学习;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突出,基础教育质量难提高,部分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就进入了社会;相当多的青少年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在社会上难就业;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弊端,在学生进入社会后表露无遗。因此,扩容提质全日制教育,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占城市人口的比重是提升城市文明的治本之策,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基础工程。
宣传媒体要积极履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宣传媒体要积极履职,坚持分类施教、注重实效、与时俱进、多措并举的工作原则,开展综合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渗透到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引导市民崇荣耻辱,在全社会形成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二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道德知识、普及道德规范,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三是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普及社会文明礼仪、交通文明礼仪知识等,从基本礼仪入手,从启蒙教育入手,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四是加强发展形势教育。始终把科学发展和民本民生放在心上,增加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
公益活动要广泛开展。要引导和组织市民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进行教育,提升市民素质。一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分类指导,分层活动,如通过主题教育宣讲、文艺演出、政策政务及各类知识咨询、文明礼仪演示等形式,加强集中教育。二是要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放映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举办市民红歌大赛,组织广场舞学习,建设流动图书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三是要利用黑板报、宣传车、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升市民素质的宣传,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二、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硬件建设是基础
装有电子眼的地方很少有车辆违章,富丽堂皇的客厅很少有人随处吐痰,可见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规划科学、功能齐全、品位高雅的基础设施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硬件”基础。
基础设施规划要科学。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它包括城市能源设施、城市供水和排水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城市邮电通信设施、城市生态环境设施和城市防灾设施。只有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才能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均衡协调,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基础设施与城市规模、功能和空间相匹配;才能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完整有效,避免因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带来的损失。
基础设施建设要超前。基础设施建设要目光长远,适度超前,避免忽视发展趋势使基础设施规模过小,妨碍城市今后的发展和扩建。现在很多城市出现的能源、交通、污水治理等卡脖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改善,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道路规划建设尤其要有超前性。过去的道路建设,路幅按当时容量计算,所谓30年内不落后,三四车道足够了,但现实的结果是不到三五年就落伍了。
基础设施管理要规范。目前,我县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公安、环保、交通、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信息不及时、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机制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当前在成都、南宁、长沙等大中城市推行的数字城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字城管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件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信息员利用“城管通”记录事件,发回指挥中心,有的通过电子眼全天候监控,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管理执法是关键
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主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管理与执法,是强制性提高市民素质、快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经济发展是保障
饿肚子的人不大关心环境卫生,住破房子的人不大关心豪华灯具,没有余钱剩米的人不大关心旅游观光。同样,城市的形象与品位,与政府财政实力密切相关。
优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一座城市市容市貌的好坏,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的窗口。对外是形象,对内是效益,它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水平。“环境是一项最基本的保障和要素,每一个项目的引进与建设竞争的核心就体现在投资环境上”。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就可以吸引“用脚投票”的前来投资兴业的城市顾客。而他们的到来,既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更直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政府投入是主要经费来源。政府是城市空间环境最根本的营造者和供给者,发达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占一半以上。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法效应”,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因此,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品位高雅的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是主要经费来源。我们对一些城市空间环境影响较大或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社会力量又不愿投入的项目,如城市道路、绿化、给排水等,要大力投资建设,使其发挥“乘法效应”。
经济手段为经营城市注活力。为彻底改变政府对市政设施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的状况,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不断促进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还要大力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河湖)与人力作用资本(市政设施、公共建筑)及相关延利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等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组合和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如继续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继续推行无形资产的商业运作;努力开辟多元融资渠道;继续拍卖转让公共设施经营权;积极探索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为城市的高品质经营注入活力。
总之,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就像是一辆小轿车,素质教育、硬件建设、管理执法和经济发展就是这辆车的四个轮子,四轮齐驱,四轮发力,才能跑得安全、平稳和快速。
第五篇:城市管理与创新城市管理制度
城市管理与创新城市管理制度
刘士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城乡统筹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追求优良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务实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管理作业,市区结合、以区为主;执法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出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市、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可以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把背街小巷、居住区清扫保洁和日常的容貌秩序管理等工作下放到区或街道负责。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责任区域,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法建设拆除、农贸市场管理等难点上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缺位现象。
2.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延伸城市管理空间。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3.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考核是否真正到位,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效。要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街区作业、市级考核的管理机制,市级城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街道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城管创优要得到进一步推进
“城管创优”活动是提升城市管理总体水平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把管理工作的各项长效管理措施纳入到“城管创优”考核标准中去;同时,将加大对“城管创优”的暗访力度,采取不定期暗访的形式,促进各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各地要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增强辐射、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把“城管创优”活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严格检查考核,推进“城管创优”各项工作。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适当增加相关的考核内容。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促进长效管理。
要将“城管创优”活动与落实和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相结合,与开展“达标示范区”、“达标示范路”的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向基层推进,向街道、乡镇、小区辐射,提高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度,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经常化、城管工作社会化”的创优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深化“城管创优”活动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规范化、长效化的转变。
要把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的模式。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指导和检查力度,帮助乡镇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将镇容镇貌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城市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有突破
以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交通畅通、古今辉映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要针对自身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河道周边、老住宅小区、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重点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逐街区做好临街店招牌的整体设计,科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夜景亮化的总体规划,为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要按照疏堵结合、方便生活的要求,引导摊点入室经营、入市经营,重点整治流动摊点和出摊经营;要不断延伸整治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社区等的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等城市死角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渣土处置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控,严格程序,控制源头,加强巡查,抓好住宅小区装潢垃圾集散点的建设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加强车辆清洗站点管理,探索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管理的新途径、新路子,做到规范经营、整洁有序。
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创新方法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做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总结环境整治的经验,建章立制,落实整治后的管理责任,强化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要注重从一般整治向营造环境、塑造形象转变,从重点区域整治向覆盖城乡转变,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为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创造条件
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深入市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和服务性管理;研究有关缩小与被管理者间距离的方法措施,努力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的建立,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和全民参与的局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参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就。
要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准确把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深刻内涵,稳步推进和完善市域、县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到市、县两级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规范相统一;要在管理与执法中,尊重相对人的人格、人权,做到教育先行、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杜绝粗暴、野蛮及其他不文明行为。
城市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要建立以中队为主体的执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严格、有效的执法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要从有利于严格执法和提高执法效能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队伍的监督考核,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分等级考核或末位待岗等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将执法管理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联动、综合治理。
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已经颁布好几年了,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的综合性法律却还没有一部。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城市管理的合法主体和地位,城管执法部门才能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撑,才能谈可持续发展。因此须尽快制定适用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使之成为可以遵循的法律体系,并在立法目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立法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中,及时修正理念,及时修正行为,才能切实体现“立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城管工作面对的执法相对人多是“弱势群体”,当执法人员进行纠正和取缔时,他们往往会把对自身现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在面对执法者时,常常是以暴抗法,甚至围攻城管队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暴力抗法事件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公安队伍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可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管公安分局执法机制,或在城管队伍中增加公安警察的力量。公安协同执法,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对不法分子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维护好城市管理人员的威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城管工作。
政府要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力配合。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对市容、市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其目前的社会地位并未与其突出贡献成正比。城管队伍装备差、经费缺、待遇低,而执法遇到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每次执法队员们都要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忍辱负重,即便如此,队员被辱骂、殴打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城市管理队员要在执法中求文明,在整治中求安全,在困境中求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践表明,失去经费扶持和安全感的重负使城管队员不能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城市管理工作。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城管的投入,提高城管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城管装备,强化城管执法手段,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中的强制性措施。同时,公安、工商、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达成共识,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协同搞好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执法效率,确保文明执法,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