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3: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

第一篇: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

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

“对接国家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历史机遇,在总结国内外旅游小镇规划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在国家新一轮小城镇建设中留下具有魅力的经典之作。”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今年将在国家层面,会同有关部门从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引导扶持1000个小城镇发展为特色镇,这为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小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旅游小镇是魅力小镇的典型代表,在国家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国内外旅游发展的经典案例表明,旅游小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堪称是特色、魅力小镇的典型代表。旅游功能既阐明了小镇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撑和文化特点,也展示了小镇发展的主体方向。旅游小镇完全应该也应当在国家新时期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承担重要角色,为此,要尽快根据自身情况,统筹规划,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在全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争取占有一席之地。

发展好旅游小城镇,必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自身的优势,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新需求,规划建设各具特色、充满魅力的多种类型的旅游小镇。

一是要发挥小镇现有的自然山水和文化底蕴基础,在严格保护、修复生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环境优美、文脉传承的田园山水小镇和旅游文化小镇,这是塑造旅游小镇个性的基础。

二是要紧密结合当前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求,发挥小镇连接城乡的基本空间功能,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在与乡村旅游共生共荣的过程中,形成一批特色化旅游小镇。浙江省作为我国小城镇发展领先的地区,在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也有许多经典案例值得借鉴。

三是结合各类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需求,规划建设一批满足消费时尚的旅游小镇。当前,我国旅游消费正经历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阶段,旅游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在旅游小镇建设中,可以结合度假地、主题公园、汽车营地等新的旅游消费时尚,结合康体养生、养老度假和体育休闲等需求,规划核心功能突出、有综合配套的旅游小镇,填补国内旅游产品建设的空白,满足类型多样的新兴旅游消费需求。

在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为此,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走入一些误区、留下一些遗憾。

首先,要按照科学选择、典型带动的原则,选择适合按照旅游小镇方向发展的区域,杜绝一哄而上、全面开花。我国乡镇总计近4万个,不可能都按照旅游小镇加以定位发展,即使主体方向定位为旅游小镇,也不可能要求整个镇区都要布局发展旅游,而是在旅游小镇的品牌引领下,在镇域内规划一个或几个相对独立、旅游功能突出的特色发展空间,形成旅游小镇的核心功能区。

其次,在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中,既要切忌贪大求洋,也谨慎选择恢复古城,要努力留下当代中国特色旅游小镇的经典之作。小镇的魅力之一在于小巧玲珑、脱俗不凡并留下时代的印记。为此,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思路必须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大手笔”有本质的区别,要远离“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的城市建设思路,远离借旅游小镇为名建设旅游地产的畸形旅游小镇空间和产业发展形态,更要杜绝将一些不伦不类的舶来品规划建设在神州大地上,或者一味采取恢复古城的陈旧思路规划建设旅游小镇。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山水,为塑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魅力旅游小镇提供了足够的自信、宝贵的财富和施展空间,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魅力旅游小镇,服务于当代,造福于未来。

总之,对接国家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历史机遇,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在认真总结国内外旅游小镇规划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在国家新一轮小城镇建设中留下具有魅力的经典之作,旅游小镇也完全可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家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有作为。(文章选自中国旅游报)

第二篇:**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龙江县头站镇尹波干菜特色小镇

建设情况

头站镇位于龙江县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北与景星镇毗邻,南与内蒙扎赉特旗相连,齐乌线、景头线贯穿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幅员面积600.71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下辖10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全镇拥有3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是龙江县粮食主产区,同是也是齐齐哈尔市蔬菜和干菜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培育全国特色小镇的历史机遇,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予以扶持,重点支持干菜小镇建设发展。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规划

(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头站镇处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第一积温带下限,年积温在2750℃,年降雨量在400毫米,自然景观优美,生态资源良好,境内三河一湖,水质优良,灌溉水源为瓮泉湖水,水质检测为弱碱水,种植环境无污染,周边绿水青山,半径50公里内无工业企业,是蔬菜种植的“黄金区域”。

(二)有突出的特色产业基础。

头站镇多年以来农民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头站白罗卜、小辣椒远近闻名,近年来,我镇将蔬菜种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全镇1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扶贫小菜园,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主要以小辣椒为主,种植的收益为全镇贫困户分红,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和技术,为发展干菜项目奠定了基础。尹波干菜项目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水果萝卜和白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下一步重点以架油豆、胡萝卜和药食两用桔梗为主栽品种,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辐射到团结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万亩以上,2021年辐射到南华村、二沟河村,基地面积种植计划达到3万亩以上,2022年辐射到全镇适合种植蔬菜的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万亩以上,占全镇耕地的16.7%。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头站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目前推进情况

头站镇尹波干菜项目于2017年落户,是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项目。项目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2019年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种植水果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在基地生产方式上,采取品种、育苗、技术培训、生产指导、检测销售五个统一,保证每一株蔬菜都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基地建成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条,生产工艺国内领先,日产干菜1万斤,鲜菜3万斤,年产干菜总量可达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产品加工过程中实现了全程无污染、零添加、干菜有外观美、口感好、耐储存的特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三、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做法

一是建基地,壮大干菜产业种植规模。

依托头站镇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积极建设蔬菜产业现代化种植基地,全面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目前尹波干菜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要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村屯,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是建企业,提升干菜产业服务水平。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尹波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万平方米干菜加工车间,上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线,年产干菜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并对干菜购销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进行了完善,有效促进了干菜交易市场经营商户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基地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效对接,尹波干菜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7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2017到2019年户均增收1万元。

三是创品牌,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我镇抢抓“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战略机遇,正在积极注册“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等品牌,有效提升了头站干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我镇积极申报欧盟农产品质量认证,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力争打造干菜产业全国知名品牌。以便产品日后打入国际市场。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特色小镇前期投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协助推动的模式,受资金影响,特色小镇做大做强资金是发展的瓶颈;

二是特色小镇在“特”上还不够明显,缺乏高大上,在差异化、个性化上进一步做文章不足不深;三是特色小镇的产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是采取“特色小镇+”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小镇+电子商务”模式。

借助龙江电商平台、龙江鲜生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网络营销,把注册的“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挂到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组建头站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网商资源,为尹波干菜搭建网络平台,同时全镇镇村干部利用微信、QQ、微博等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头站干菜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年销售额实现300万元。

二是“特色小镇+小菜园”模式。

现在各家各户小菜园,不上肥、不打药,土壤无污染,特色小镇充分挖掘小菜园资源,采取为农户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检测销售的“五个统一”模式,企业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生产蔬菜交由企业回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同时将各村扶贫小菜园纳入特色小镇范围,2020年计划带到全镇1000户,小菜园种植面积达3000亩,2021年带到全镇3000户,小菜园面积达5000亩,2022年带到全镇5000户,小菜园面积达8000亩以上。要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特色小镇+观光旅游”模式。

要将特色干菜发展成集蔬菜种植、农业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静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现代化的参与性的外出休闲模式,备受认同和青睐。人们对良好的休憩环境的渴望,小镇恰恰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心里要求。大大缓解了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感,观光采摘休闲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而且正形成一种潮流。由单一的蔬菜种植转向采摘与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的开发,使特色小镇更具活力和生机。

第三篇: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召开,为中国城镇化走向献计献策

8月22日,2017特色小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金诚集团主办,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指导。

当天的活动安排分为媒体发布会、媒体群访和高层研讨会三部分。

在媒体发布会上,主办方金城集团董事长韦杰首先致辞。韦杰说:特色小镇是当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空间与要素的集合,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重要体现。

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企业和大量做特色小镇的集团在做以PPP为盈利的变相地方债务。有部分房地产企业假借特色小镇为名,行大的房地产投资为实。

金诚集团一直坚持产业为王,金诚的组合型产业明确,和地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整体的资金平衡,推动整个地区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发展的最有效的模式。

城镇化建设可以有3条主线:第一条是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为主线,第二条是以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主线,第三条是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线。

韦杰还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1.0、2.0、3.0版本。1.0版本就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在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把产量做大。2.0版本就是在整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以整个产业升级、产业运营、产业投资为主线,同时考虑配套的整体产业的运行。3.0版本即是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恒指出: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掀起了新一轮的造城运动,一些特色小镇缺乏产业引领,最后实际上面临类房地产的倾向。

清华大学与国家发改委、中国保监会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的PPP研究中心,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能够推动PPP的研究。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项目主任周凯波认为: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他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新型城镇化,以重视民生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这是我们未来应该遵循的主导原则。

第二个就是以逆城市化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第三,以绿水青山的保护作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第四,PPP和新型城镇化的结合。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金融业合作发展的示范项目。一定要靠金融来推动特色小镇的基本建设,包括运营管理,带动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市场经济所所长任兴洲认为: 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找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了效率和聚集效应,使我们国家整体上的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

另外,从政府的政策层面上,特色小镇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扭转各类资源过度的,原来向行政中心聚集,有利于改进政府的管理,有利于供给侧的改革。更重要的,从发展的动力来看,也迎合了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发展和建设,包括小规模的土地开发等等,迎合了这样的需求。

金诚集团给了我们一个模板,现实的样板,能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促进我们特色小镇的发展。

媒体群访环节,韦杰回答了来自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个媒体记者的提问。

下午的研讨环节,专家们就“特色小镇政策及发展趋势解读“,”特色小镇运营模式创新实践及项目IP打造”、“标杆项目实操分享,特色小镇项目投融资创新模式解读与实践”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及发展趋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杭州市市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强调:

特色小镇有三点决定成败,一个是有没有特色决定成败,二是过程决定成败,三是如何避险决定成败。特色小镇首先就是要有特色,没有产业没关系,没有特色最要命。

何为特色,有深度、广度两个价值链,所谓深度的价值链,这个特色是不是具有国际的,中国的,或者是本地的几个维度。。。第二,特色的广度,你有特色的深度,又有特色的广度,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产业没关系。

发改委指的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也不是某一个社区的名字,就是有一个企业投资的,在地理上具有独特性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第四代小镇,小镇进入城市起到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三修”功能。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大家都感觉到小镇有风险,风险是什么呢?第一,房地产开发,第二,地方举债,这两个东西都不可承受了,房地产不能再搞了,为什么呢?中央已经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第二,我们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法国、日本的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封顶了,你再造就是浪费了。第三,地方的举债已经到了极限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觉得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促进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金融与全球化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凯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建设部和发改委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是道路不同,目标一致。建设特色小镇要明确你的初心是什么,要保护生态,这是我们的原则。要让民众享受到自豪和满足感。

对以人为本的这种核心观念应该更加注重。我们发动小镇建设的方式和方案要精准,土地开发利用上,一定要有先期的土地开发利用报告,不要盲目的就进行投入。很多土地我们是不能用的,所以在一般用地、山林、林地、荒地、森林用地,这些地我们所有的国家政策,包括地方政策,都应该很清晰

金诚新城镇集团副总裁叶恒先生:

在政策上(土地政策)我们发现各个部委的文件有一些矛盾。政府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土地,我们土地通常是通过公开招拍挂的形式来获取,虽然政府土地收入进财政,是收支两条线,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愿意把土地收入定向用于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升。这样的话,政府出了一块地,我把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升了,还引进了产业,还使周边的地价都有所提升,其实是不希望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压力,有可能财政没有压力,甚至还有可能赚更多的钱,这是我们的模式。但是新的一些文件里面也有提到,不鼓励政府以土地来平衡自己的财政。我们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些困惑。

金诚新城镇集团副总裁 谷德耀先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选定的地块,或者是政府提供给我们操作这个产业小镇的地块,可能前期会碰到一些拆迁安置,一些居民补偿的操作。第二个困惑,我们在小镇落地的过程当中,牵扯一些土地供给方面的平衡问题。

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赵全厚指出:

87号文对现实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不容否定,87号文通篇只有一个事情,就是校正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内容界限在哪儿,列了一些负面清单,第一,他还是鼓励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二,政府购买服务仅限于在经常性资助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属于轻资产的范围之内,不能有重资产。

特色小镇在融资这方面,应在特色上来做文章。因实际上政府在特色的过程,一方面鼓励你投资,长期运营,全生命周期这种特色小镇的建设,也鼓励你作为投行式的,设计出来以后,吸引下一步的投资者,这两种特点都要考虑的,而不是一旦介入就永生不退了。

中国社科院城乡建设经济系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则认为:

特色小镇不可能,也不需要给一个专门特色小镇的土地政策,不要把基金小镇想成是一个房地产的集中建设项目,也别动不动

基金小镇怎么样给一个土地,或者是什么样的特殊政策,这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二、特色小镇运营模式创新实践及项目IP打造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

特色小镇首先还是特色,特色还是源于民众,源于市场,主张企业以企业家的视野和眼光去观察,要尊重老百姓的创造能力。他坚决主张中央政府要给地方政府留个口子,发展是要“两个积极性”,一个是中央,一个是地方,要地方有积极性,应该给地方一个条件,让他有能力、有实力干这件事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兴洲提出:

企业可以来组合社会的资源,有足够的资金,有足够的平台,有一个好的理念,有组合资源的能力,特别是高端资源的能力。从运营的角度来讲,将来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资源组合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很重要。

三、标杆项目实操分享,特色小镇项目投融资创新模式解读与实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PPP)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提出:

国务院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跟PPP政府付费的方式重合了,所以大家一说政府购买服务,到底是政府付费的PPP,还是国务院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导致现在概念的混淆。

对特色小镇的运营,可以通过运营来弥补这个项目在政府支付当中的不足,要通过运营产生收益。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讲到:

特色小镇,完全靠当地的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完全靠当地的政府,也不太可能,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第三方的力量,就是投资者。

如果一个特色小镇还需要政府长期的支持,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种小镇不做也罢。你自己要能够通过特色小镇实现自我融资,使它可持续,要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

因为PPP并不是天上掉馅饼,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如果这个项目融资出现问题,那就说明你选的这个项目是不对的。资产证券化,说的是债权的证券化,而不是股权的证券化,股权可以证券化,但是一定是要受约束的。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恒指出:

不是所有的政府跟社会资本的合作关系都是PPP,必须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PPP最核心的内容是促进两个目的,一个是融资,一个是增效,目前PPP

呼吁私营企业参与。PPP,包括特色小镇盈利根本的来源,是创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实际上回答了一个中国式城镇化的问题,它让中国现有的这些城市、农村的资源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当中必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将是既能面向未来又能承载历史的新创举。

特色小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差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对于发展雷同的患“城市病”的大城市,小镇因承载的内容没有大城市多,因而其发展路径可以千差万别。一个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小镇,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大过周边的大城市,并能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缺陷,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修补,如果你找到一个地方,能修补空间的不足,你就有了致胜法宝。从全国范围看,小镇的类型正在不断丰富中,有绿色小镇、温泉小镇、养老小镇、创业小镇等等。找到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小镇成功的关键。

金城集团以浙江为出发点,创造了“PPP+产业化+金融化”的小镇投资、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商业模式里,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容小觑。财政部87号文件的出台,对企业造成了一定困扰。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部委认真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产业化则需要与各地已有的产业类型匹配,扬长避短。

金融化方面,目前看来,ppp的投融资模式,仍是特色小镇投资者可选择的比较好的模式。当然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关政策也没有制定好,仍在逐步完善中。

对于企业来讲,要关注法律风险的问题,一定要在合同条文拟定的时候,把所有的风险点都考虑到,哪怕这个风险点只有1%的机会,也要把它当作100%的可能性拟定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国务院正在制定的PPP条例,法学界基本认同它是一个民法性质的。既然是民法性质的,便意味着你和政府在这个时候谈判地位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跟政府讨价还价。

PPP在国外学术界里面,机制设计最核心的内容是促进两个目的,一个是融资,一个是增效,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里面,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的资本不足,所以我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缓解产能压力,这是第一种诉求。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引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通过这个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这是PPP的灵魂。

特色小镇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PPP引入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但是国有企业本身也是公共部门,他的效率和创新是不如民营企业的,如果民营企业不参与的话,最后的结果,PPP很难达到真正的目的。

第四篇: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区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根据省市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把特色小镇作为**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培育一批区级特色小镇,努力将特色小镇打造成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特色功能板块。目前,我区空港会展小镇、无想·国际创业小镇被评为市级特色小镇,石湫影视小镇进入市级培育名单,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实的举措狠抓特色小镇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多次专题会,专门研究全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汇聚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班子,将空港会展小镇作为“一号工程”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推进,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服务其余9个特色小镇;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由常务副区长牵头负责特色小镇的整体申报、督查、协调工作;各街镇分别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镇建设推进工作,自上而下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线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区级专项资金,对每个市级特色小镇奖励500万元,同时对以特色小镇为平台实施的人才引进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给予优先扶持,对特色小镇区内优质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其申报省市重大项目。三是严格考评奖惩。区委、区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2017年重点难点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区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奖惩机制,挂图作战、督办推进,并纳入镇街千分制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特色小镇予以清退,发挥考评的“风向标”作用。

二、以更高的标准引领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因此,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是我区展开特色小镇布局的关键所在。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在先后赴成都双流航空动力小镇和杭州梦想小镇、艺尚小镇、云栖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高起点编制3个市级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及实施方案,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特色小镇有关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力求“谋定而后动”。同时,我区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将有关规划设计统一导入区级“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的无缝衔接、有效落地。二是注重产业特色。全区10个特色小镇均围绕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其中:无想·国际创业小镇依托幸庄科技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构建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空港会展小镇依托空港枢纽经济区,大力发展会展产业;石湫影视小镇依托国家级影视基地,主攻影视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是注重功能叠加。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叠加,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内涵和特点。对此,我们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精心选择了工业会展、创业服务、影视文创等一批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并配套一定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力求以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布局。比如,石湫影视小镇紧紧围绕碧桂园、南工大浦江学院、省二师院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无想·国际创业小镇紧紧围绕城南新区人才公寓、市民中心、万达广场等功能设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三、以更新的模式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精心构建“边申报、边建设、边引资”的建设推进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进PPP合作。区政府成立了PPP工作推进小组,专职负责PPP项目推进。2016年底,我区成功举办首场PPP项目推介会,近百家知名央企、上市民企竞逐我区640亿元PPP项目。目前,空港会展小镇PPP项目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发布招标公告;无想·国际创业小镇的幸庄科技产业园一期PPP项目完成初步方案,正在启动与中冶天工集团等知名央企的合作洽谈;石湫影视小镇PPP项目正在与台湾汉声文化等洽谈合作,实施方案将于今年一季度编制完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空港会展小镇方面,2016年11月4日,**空港会展小镇签约仪式在**举行,区政府与华夏幸福、法国智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刘市长亲临现场鉴证签约并致辞。2016年底,区政府与禄口机场结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机场国际快件中心项目已签约、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机场航食、联合领航机场大通关等重点项目即将签约落户。无想·国际创业小镇方面,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洽谈其以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组建联合体参与小镇建设运营。目前,幸庄科技产业园一期成功开园,引进企业近50家、在孵项目21个。石湫影视小镇方面,2017年2月15日,我们诚邀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先锋书店创办人钱小华等知名文化界人士来溧现场考察,洽谈有关合作项目。同时,我们还主动对接省基金管理办,全力争取省基金小镇项目落户**;积极邀请中再保险董事总经理姚浩,来溧现场考察保险另类投资特色小镇选址,双方合作洽谈正在有序推进。

四、以更优的服务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着重在政务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一方面,强化政务服务。积极推进省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试点,率先公布行政权力清单,组建区行政审批局和“投资建设代办服务中心”,实施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和“前店后厂”等审批创新举措,全面推行项目代办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定制式、保姆式服务。目前,区级行政许可事项由483项削减至172项、审批时限压缩50.6%,并联模拟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对优质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大力引进产权交易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的银政企对接机制,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意见”、“转贷应急资金办法”等扶持政策,设立3亿元产业扶持资金和中小企业过桥资金,探索建立区级城建基金和产业基金。

各位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区特色小镇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深知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标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我区将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按照刘市长的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市区特色小镇建设,力争1—2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名单,3个市级特色小镇上半年开工建设、明年初具形象,并争取白马农科小镇、白马文博小镇、洪蓝大明爱情小镇、和凤渔家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进入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第五篇: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窩瓜”、“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目 录 绪 论..................................................1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 1.1.1 问题的提出....................................1 1.1.2 研究的意义....................................1 1.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2 1.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2 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5 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5 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7 2.1 特色小镇的含义.....................................7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7 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7 2.2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8 2.2.1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9 2.2.2 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10 2.2.3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10 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12 3.1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12 3.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13 3.2.1 创建方式.....................................13 3.2.2 扶持政策.....................................14 3.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15 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17 4.1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17 4.2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18 4.3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22 5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25 5.1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25 5.2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27 6 结 论.................................................33 参 考 文 献..............................................34 后 记...................................错误!未定义书签。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要求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1.1.2 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色小镇的理论,对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1.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创新环境角度、经济增长角度,资本市场角度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由于人类有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均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 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区位理论: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后经廖什、艾萨德的发展,日臻成熟。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其后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完成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研究工业区位问题的著作《区位的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通过计算原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的最大利润点,确定为企业的最佳区位。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理论: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内容:一是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二是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 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文献阅读法: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使研究结果建议更具有科学性。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提炼为理论。

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不同科学科技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与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发展道路。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因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农业立国,城市人口一般在10%左右。从中世纪以来,工业化肇起,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分野和城市化水平成为社会现代化尺度。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S型曲线”[1]。无论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国家,还是以中小城镇为发展方式的国家,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一直与之存在发展着。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的总结则明显落后于实践。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通过对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综述特色小镇理论。总结浙江版特色小镇的特点,分析浙江省在创建特色小镇的政府工作创新,得出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再分析各地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最后强调特色小镇的文化支撑。

[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2.1 特色小镇的含义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特”即特色小镇的特别之处,是支撑特色小镇内涵的核心外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特”。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而不应像专业小镇和产业园区一样追求产业的集群完整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性。二是人群的“特”。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员应以高智力和高技能者为主,基于各小镇的产业特征,相关行业的高端人才多集聚于此。三是位置的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特”。特色小镇主要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突出城乡结合和连片开发的特性,不像一些专业小镇那样多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四是功能的“特”。宏观而言,特色小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功能定位,是着力打造的县域经济升级版试验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微观而言,特色小镇可以为承载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从业人员提供舒适、惬意和宜居的环境。所以,无论功能的层次还是完善程度,较一般专业小镇都要高出很多。

特色小镇的合理外延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特色小镇的选址集中在生态资源承载力强、环境秀丽优美之地,最低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让居民舒心创业、休憩和居住。二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能够基于自身特质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社会治理水平高。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应当充分尊重各投资主体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政府或管委会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外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四是身份与价值的高度认同。由于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完善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和高效的管理等因素,使当地企业和居民拥有很强的自豪感以及对小镇文化价值的认同。

2.2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展开和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形成了全球性流动的增值效应,网络和智能技术为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新的竞争场域,使得各种经济要素可以不依赖传统区位空间而形成全球意义上的“特色文化中心”,这也是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小镇广泛崛起的现实土壤和理论基础。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到1%,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这 个“城市时代”的核心意义是全球全景式的“世界城市图景”,其中就包括小镇这一种城市类型。有资料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万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小镇,发达国家的有特色的小镇占60%左右,而中国尚不足20%。从这一点看,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有发达国家成功的历史经验,而且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当中,并成为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建构的生长基和创新平台。创造“特色小镇”在本质上是创造可持续“文化动力因”,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主要标准,这既表现了一个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结构优化的价值,也表现为城市性普及的现代性价值,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城市化的前提下,以特色小镇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是一种发展的新路径。

2.2.1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早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就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类似特色小镇的结构与空间模式。[1]“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也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于1898年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提出的。1899年,“花园城市协会”成立,并分别在1903年和1920年建立了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列曲沃斯花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这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霍华德最初的设计思想,但是这两个城市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区。霍华德描述的田园城市:规模不宜过大,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就已足够,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小镇城区占地4.05平方公里,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在城市,2000人在乡间[2]。虽然这种规划理念具有典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理想类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花园城市”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小尺度小城镇;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这样评价霍华 [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2] 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城市》,2008第11期。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

2.2.2 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特色小镇往往构成得有能够满足个体理想追求的生活与工作一体化生活圈,不仅有10分钟生活圈,还有独立的创业空间和一整套的生活价值的表达系统,如就业、创业和娱乐等。这一内涵创造的是在一定的“城市区域核”范围内创造完整的就业与生活体系。美国社会学家万斯于1977年提出的城市“区域核理论”,其主要内涵就是:远距离城市形成独立“核”,人口向郊区迁移,远郊出现城市核,城市与郊区的相互作用强度降低;郊外城市核出现,郊区加强了城市“自我维系能力”,并最终脱离对城市中心商业区依赖,重现城市功能;一个空间发展较为良性的城市,都有多个分离的“城市区域核”;区域核形成以就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创业、就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娱乐一体化。万斯说,“大部分城市的居民越来越不会使用整城市辖区,除非有特殊需要;相反,他们在一个足够相对有效地发挥自己作用的城市空间内生活和工作。”[1]

2.2.3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在城市群结构内部的各城市之间,伴随地域经济要素的市场化整合,必然形成城市间的互动对流,因而就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和经济要素“结点”,进而转化为新的城市区位空间。这种现象在学理上有很多特殊的名称,如城市“外层城镇”、“外围城镇”、“微型城镇”、“技术小区”等。有学者说,“这些都是联系松散、很大程度上自立自足的郊区王国,那里成千成万的居民的活动围绕着新的就业、零售及服务中心。” 美国学者卡尔·艾博特的研究说明,“从丹佛的‘技术中心’到奥兰治县的‘就业中心’,再到奥兰东北部围绕沃尔 [1] 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凌霓、潘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426、466、467页。纳特克里克的‘反边地中心’(contra Costopolis),都是这样新的中心。”[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到不同要素集聚构成的特色小城结点。

另外,文化历史、建筑风格、特色产品、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为特色小镇成长的“文化动力因”。如有很多地方,以建筑风格所形成的特有空间形式来表现的特色小镇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布宁认为:“新风格(在西方叫功能主义,而在苏联叫构成主义)的产生原因和发展阶段直到现在还是研究不够的。但早在20年代末它在许多欧洲国家就成了建筑思维的支配体系。同积累新建筑物一起,功能风格概念甚至在早已形成的大城市环境中开始感觉到了,而在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小城镇里新风格已普遍地流行了。”[2]事实上,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并能够在较合理的空间内,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志向。特色小镇的发展也符合“循环社会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循环社会型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社会进化的过程,既是人类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革命后,对地球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社会良性化运行的一种新模式。[3]

[1] 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王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8页。[2] A•B•布宁,Т·Ф·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黄海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3] 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3.1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浙江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们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布在全省各地。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加快了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传承了历史文化、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正在推动着浙江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定位明确,产业独特性突出。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产业选择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要求,同时每个小镇又都想方设法挖掘自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富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梦想小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二是平台功能强大,多重生态融合发展。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小镇建设注重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融合发展,优越的多重生态环境迅速集聚起了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快速形成,使得特色小镇生机无限。例如,山南基金小镇主打金融产业 牌,通过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再加上靠近上海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和浙商群体资源多、资金量大的资本优势,吸引各类基金机构入住,集聚了众多金融人才。

三是制度供给灵活,充分调动小镇建设积极性。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实施“创建制”,重谋划、重实效,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在政策扶持上,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土地指标奖励和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确保小镇建设质量。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规制,浙江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情高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3.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

3.2.1 创建方式

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不采用审批制,而是使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制”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符合基本条件的纳入培育名单,条件成熟的纳入创建名单,达到目标要求的纳入命名名单。这是政府工作的重大创新。

所谓创建制,是指由县(市、区)政府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自愿报送创建特色小镇书面材料,省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分批审核,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均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纳入创建名单只是规划建设的开始,入围后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也不能直接享受到省里有关支持政策;只有在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特色小镇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概括来说,创建制就是一个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的过程。

明确目标、鼓励众创。“创建制”鼓励各地按照特色小镇的目标要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求,积极谋划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分批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原则上一年公布两次。在选择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对象时,以是否符合内涵要求、编好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确定建设主体、排定投资计划、明确具体项目为选择标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限制。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在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落选名单中择优产生,主要由各市重点培养。鼓励各市积极谋划推进,形成后备力量,全省形成“培育一批、创建一批、验收命名一批”,省市联创的梯次众创格局。

实绩为王、动态管理。特色小镇的建设期为3至5年,为确保在建设期内真正建成一批特色小镇,将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一是坚持把实绩作为实施进退机制的唯一标准,对完不成目标的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予以退出;对投资完成10亿元的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次年直接进入创建对象,形成落后退出、优胜者上的竞争创建机制。二是建立特色小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季度和监测,作为兑现政策和动态调整的基础,促使特色小镇紧盯目标,主动创建,快跑快干快出成效。

严格验收、达标命名。凡是认为达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目标的,可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所在县(市、区)经过自检后,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申请,要求开展现场验收。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组成专家组,赴特色小镇进行现场踏看、逐项对照、提出意见。对于达标的特色小镇,经省政府同意后,给予正式命名。

3.2.2 扶持政策

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并不能直接享受省里的相关扶持政策,只有在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扶持。

土地政策方面,要求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特色小镇建设要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3.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动实践、成功经验,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要是做好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其余的都交由企业去做。浙江小镇建设在一开始就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现实中,成效显著、发展良好的特色小镇,都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彰显了企业的能动力和影响力。例如,路桥沃尔沃小镇由吉利集团主导建设,龙游红木小镇由浙江年年红家具集团一手创建,西湖云栖小镇由阿里巴巴集团与转塘科技经济园区联手打造,等等。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推进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

二是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根本动力。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中,从规划理念、运营机制到制度供给等每一个环节,都显现着创新的力量。在每一个小镇,无论是信息经济类高新技术产业小镇,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还是历史经典产业小镇,都以内嵌的创新元素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创新,才使得特色小镇焕发并保持着勃勃生机。例如龙泉青瓷小镇,通过吸引重量级工艺大师入驻,设立一批创作工作室,开办青瓷学院,培养人才、改善工艺、创新产品,构筑起了青瓷产业的创新高地,使“青瓷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经济潜力。同时,浙江还把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仅把特色小镇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载体和平台,而且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示范和引领。

三是营造优美环境是特色小镇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浙江非常重视特色小镇的环境美,规定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更是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在高标准要求下建成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众多小镇不单是产业层次高、人才集聚多,而且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成为了产城融合的典范。当前,交通、通信的便利化,逐渐弱化了大都市和中心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生活成本低、生态环境好的特色小镇将成为一些人才的首选。特色小镇建设,要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美化,重点打造“景区+小镇”模式,以优美环境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带动要素聚集。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

4.1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已形成向浙江学习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热潮,但是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只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缺乏具体引导与管理,缺乏符合本地需要的指标体系,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镇标准只是单纯模仿,既缺乏具体性、地方性、操作性和唯一性,也缺乏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个别地方的小镇规划建设更多地表现为地方原有要素的“拉郞配”“拼凑要素”的现象,缺乏建设性的创新思考。

二是项目相对疏散导致功能叠加不足。部分小镇对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考虑不到位,仍以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产业集聚区的旧思维来谋划特色小镇,突出表现为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一是产业与旅游功能融合不够。一些工业小镇由于产业定位相对特殊,难以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对游客吸引力有限,便将周边已自成体系的成熟旅游景区纳入规划来拼凑客源。二是产业与文化功能融合不够。如时尚小镇多依托于传统的专业市场,拓展空间普遍存在空间上的困难与问题,有些地区不深入挖掘产业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而寄希望于商贸综合体的重新整合包装,或者建一个 “高大上”的创意中心、时尚中心,尽管改善了小镇的形象面貌,但与本地根植性的产业结合不紧密,“传统产业”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难以深度融合。三是产业与社区功能融合不够。有的在园区内造一两幢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甚至将周边农民集聚房纳入规划,冠以小镇 “众创空间”、“产城融合”等新名词。同时,当前小镇还停留在原专业市场、产业园区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的赚钱处、暂居地的功能上,完整的社区生态还没有形成,居民身份认同度普遍不高。

三是行政干预过当导致运营主体错位。特色小镇的运营要求以市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场为主体,由一两个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作为核心,紧密围绕其优势产业开展相关产业链招商、公共配套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额大且成效显现快,对投资主体实力要求很高。一些小镇由于发展定位不当或产业相对特殊,不易在短时间内引进资质较深的市场主体,尽管意识到 “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

四是创新集聚转化困难导致产业层次不高。特色小镇从本质上而言是块状经济的新业态,其产业应在较少空间扩张状况下具有明显的品质提升、特色增强以及规模扩张的发展前景。当前,部分小镇没有未来前瞻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还不能占据产业制高点,行业影响力远不够,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有待深化。一方面,一些基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时尚小镇,囿于多年以来企业小、低、散的问题制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尽管建立了研究院、孵化器、科创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但与原有企业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摆脱旧有生产经营模式的窠臼。另一方面,以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主的 “创业新四军”普遍对创业创新环境要求较高。市县一级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对行业领军人才或核心团队吸引能力严重不足。

4.2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

一是要建构清晰的特色小镇建设理论体系,懂得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现代地域生产力要素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发展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理解特色小镇在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当代,作为一种新兴地域经济结 构节点,在寻求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结合中推进特色小镇的创新。浙江特色小镇在落实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并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际操作中,建立符合省情市情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为小镇发展提出“规定动作”、“规定时间”以及基础上的创新空间。寻求差异性定位,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创新。寻求差异定位的过程就是发掘自身独特价值和优势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基金小镇、智慧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巧克力小镇„„每个都是某种唯一性的“单打冠军”。或注重于互联网,或注重地方文化,或强调人才群体„„产业差异化定位十分明显。以浙江南湖基金小镇为例,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首个基金小镇”,力争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汇集高端元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从而抢占了中国第一基金小镇的位置,实现了价值再造和优势重塑的目的。

二是以创造充分就业为目的建构特色小镇的新生活方式,而不是画一个空间,给个名称就是特色小镇了,必须以全新的社会发展创新的视角,来建构工作与生活结合的“创业创新生活综合体”——特色小镇。充分就业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在根本保证,浙江一些成功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产城一体”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获得了充分表达。空间构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组成部分,特色小镇在创造产业高效集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可充分就业和创业空间。以梦栖小镇为例,通过“一街一山一河”的设计产业布局,形成了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创客创意区、设计人才生活区等三大功能集聚区,是典型的空间再生产的结果。此类充分就业空间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细,充分提高内部空间的环境品质,按照3A级或5A级景区的标准来打造内部空间,以此营造就业、创业和创新的人性化、艺术化和品质化生产生活空间。放大产业组合集聚的“溢出效应”,建构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的核心化、集约化模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式,这是支撑特色小镇繁荣的关键所在。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优势产业和明星企业的集聚,至少形成1个或多个占据区域产业价值链顶端的产业。如杭州云栖小镇的云计算机产业,形成了产值高达30亿元的产业规模,同时集聚了一批诸如阿里云、富士康和英特尔等行业明星企业。其中由阿里云发起成立的由45家成员构成的中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联盟,构成了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价值生态。小镇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这种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塑造使得云栖小镇形成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网链”,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

三是创新品牌,培育小镇的内生机制和高端“品牌文化群落”。从本质上看,品牌是一种精神、品质、社会属性和价值的核心象征,具有很强的“溢价”效应。因此,品牌的体系化发展构成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品牌、旅游品牌、生态品牌和节庆品牌等。如由阿里云、富士康等一批国内外明星企业的集聚,逐渐确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生态小镇的整体品牌,既可能确立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又形成培育和增强自身附加价值的长远意义。有了集约型、集群型的企业品牌价值,就可以通过高端品牌的知名度来快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内生的自主发展动力。例如,梦栖小镇从产业定位、资金支持、项目引进、权威机构支持、行业协会支持、奖项颁布等六大方面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工业设计小镇,特别是引入诸如意大利金圆规奖、福布斯中国设计力量榜单和中国设计原创奖,并成为奖项永久颁布地。这些举措让梦栖小镇快速抢占了国内甚至国际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的高点。

四是创造“小镇如家”的心理归宿感,打造完全型社区生活体系。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是一个多要素整合创新的结果,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相关的总结。之所以特色小镇能够经受实践检验而获得成功,相关学者总结的“特色突出论”是可以直接参考的:首先是“突出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特色”。为了便于创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多要素的组合;对小镇孵化器、居住小区、休闲空间等规划设计,小镇主人全程参与。其次是“突出互联网思维与+行动计划落实”。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规划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调整。其三是“突出牵头企业或商会协会主导地位”。提出“政府应尽量谦虚些”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专业化知识与经验的作用,从严谨的科学高度,前瞻性谋划特色小镇建设方案,让特色小镇能够既具有可预期的投资规模与时序,又可以看到预期的结果和成果。同时,必须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小镇规划出发展预留空间。其四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宜居环境营造”。其核心意义是为了解决高端创业人群对空间与文化环境的需求,创造良好工作、生活、休闲、学习和日常消费环境,形成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系。最后是“突出社区自治与自我服务魅力”。通过社区治理活动的充分参与、社区文化的共同培育,增强创业者和居住者对特色小镇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社区如家”的特色小镇社区意识和心理归宿感。

五是福民富民,宜居宜游宜业宜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地方建立了福民富民的内在经济文化基因。如“钱塘智造小镇+东方电商小镇”模式,形成了“区域统筹,产城联动”的发展体系,立足江干科技园区基础,重点推进工业4.0的智能制造产业,形成智造小镇;同时,围绕东方电子商务园、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九堡客运中心形成电商产业小镇。两个空间互为里表,完善生活配套、提升环境品质,形成高品质的社区,在生态内田园型的居住区内形成“生态休闲创客村落区”,充分表现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样态。

另外,创造特色小镇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浙江的小镇建设要与“任职同期”这一管理体系要求,不仅强化了管理者从“保姆式服务”到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教练式服务”观念的转变,更是在服务能级提升的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稳健、目标清晰、预期明确的特色小镇发展方式。所谓的教练式服务就是要十分精通行业情况,有能力告诉企业该如何经营,在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产业资源,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浙江南湖基金小镇的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是通过精深和专业化服务,构建了“金融生态圈”,其工作人员对金融行业十分了解,让入驻金融企业可以享受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平台,浙江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更加突出互联网思维,通过有机集聚各方智慧,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管理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同时,注重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及其带来的系列新产业门类与业态培育、新商业或制造运营模式创新、新经济“蓝海”和“长尾产品蓝海”的开辟等,作为特色小镇发展重中之重。由于强化的“与任职同期的责任制”,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快速、健康、有序、有效的发展局面。

4.3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

“环城区布点”策略。随着城市居住功能的不断外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将从过去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单核”时代向“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双核”、“多核”时代迈进。这些整合郊区资源环绕中心城区布点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是城镇化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由于中心城区有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孕育新的观念、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创造新兴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环绕中心城区布局特色小镇,城郊地区本来就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依托中心城区,能够就近获取各种丰富资源。相对于中心城区高昂的运行成本,小镇拥有低廉的地价、劳动力以及大容量的环境等先天优势,更容易吸引创业型企业和小型企业集聚。这类小镇的建设对 于有效疏解大城市功能,防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

“功能区带动”策略。城镇化需要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纳,实现产业与小镇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诉求。工业化无疑对此有着强大推动力,而雄厚的产业集群是浙江的优势与基础。所谓“功能区带动”,就是发挥拥有众多具有产业发展功能的国家、省市级园区的独特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匹配和融合发展。“功能区带动”策略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镇经济转型。

“资源型驱动”策略。小镇是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系统集成的载体,也是资本、土地、资源、人力、技术等经济要素配置的空间。小镇特有的这种系统集成、综合载体的功能,决定了小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型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土气候”,充分依托与利用资源、气候、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农业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和旅游小镇,并以特色小城镇为依托,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开创特色发展之路,既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又能避免与城镇在结构上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投资策略。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问题依然是制约城镇化的一大瓶颈。过去,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获得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逐步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当下,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模式极为必要。当今,特色小镇同样面临着3种投资主体。社会机构投资快,但缺乏建设系统性;政府投资着眼长远,但资金量杯水车薪;而设立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小镇发展基金可以兼具两者特点,既可以保证资金的来源充足稳定,又改变了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状况,同时能兼顾社会效益,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也较强。另外,也可将特色小镇的项目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分类,非经营性类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资金或城镇化建设债券投入为主,而经营类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等,按市场规则经营和获得收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多元的投资建设局面,会增添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

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既要破解“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瓶颈,也要破解“文化”瓶颈,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特色小镇,既意味着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实现,也意味着创业创新主体心理的满足、价值的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的彰显,也意味着文化特色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加快推进,也意味着特色小镇“镇民”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强化。这就要求在加快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内涵,面向未来,强化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5.1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

特色小镇是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特色小镇不贪大求全,而是以品质论高低,以特色论输赢,围绕单个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主攻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充分彰显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走差异化、独特性的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小镇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身的特色,是否能够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之特色的培育发展必须通过一个一个的“产业”、“项目”等实现。产业发展定位,也就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自身发展的目标、重点打造的产业、占据的空间、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等,是特色小镇“特色”最集中、最浓缩的概括,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总纲和统率。文化特色则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和灵魂。特色小镇不仅是以舒适休憩与人居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壮大为目标的创业创新共同体,而且也是以文化特色形成与认同为支撑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发展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本身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特色小镇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特色小镇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就是特色小镇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就是维系特色小镇这个共同体的根和魂。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相比,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色。正是文化特色赋予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以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灵气。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应该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是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些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意念和意象,是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体现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化文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彰显特色小镇个性,更好地展示特色小镇独特的生活、生产、人情、风貌,体现该特色小镇区别其他特色小镇的精神气质,更好地构筑“镇民”的“我们感”、“归属感”和“家园感”,更好地展现特色小镇发展的独特优势、品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文化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 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和谐统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发展中,要防止抄袭、模仿、复制从而导致“千镇一面”现象。要坚持因地制宜,既立足乡土,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优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使地方文化特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能够对整个特色小镇的特色化发展产生导向作用。要坚持产业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协调,创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文化软实力培育与精神素质提升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本来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坚持在规划中强调文化特色,在建设中突出独特文化魅力,在发展中塑造独特文化精神,切实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力。

5.2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

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创业创新是一个创办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发现和捕捉新机会创造出有价值新事物的过程。推动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必须把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作为前提和条件。

创业创新的动机、热情和意志总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的。文化是系统的社会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了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尺度或行动指南。正因如此,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对创业创新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同评价。“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质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像’,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1]在一个鼓励创业 [1]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创新、倡导竞争、容忍失败,以成就、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文化氛围中,人们自然而然具有较强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而在一个贪图安逸、惧怕风险、不求进取、耻笑失败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必然会减弱。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表明,正是那种视履行职业责任为神圣“天职”、寓拯救于创业之中的新教伦理,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动机、热情和意志。艾勒塔斯、勃格、派伊等关于东亚工业化的研究也表明,对财富、荣誉、健康拥有强烈的动机,光宗耀祖的愿望,一种对家庭几乎没有保留的许诺(为了家庭,个人必须努力工作和储蓄),以及一种纪律和节俭的规范,这些儒家文化的重要因素,足以衍化为强烈的成就欲望和创业动机并开出一种生猛的经济行为。“中国的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用戴维·麦克莱兰的话说,就是‘取得成就的需要’。麦克莱兰证明,凡是有成功发展的国家,按儿童读物中教导的行为动机来衡量,在‘取得成就需要’这一点上也都是得分高。不论用什么办法衡量中国人‘取得成就需要’,都能证实一般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印象,即中国人争取有所成就的劲头是高的。中国儿童所受到的教导都强调要有成就,否则就愧对父母。”“在中国,成就会在家庭内部受到奖赏,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儿子对父亲的义务以及兄弟间彼此的义务是终身的责任。”[1]显然,作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精神动力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也必须通过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关键在于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在成功面前始终志存高远、不安现状,始终怀抱忧患意识,富而思进,永不懈怠,始终怀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生命不息、创业创新不止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镇民”在永无止境的创业历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创业创新动机,升华为创业创新成就事业、报效社会的精神,将创业历程本身当作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1] 卢西恩·派伊:《“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到多米诺?》,(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不断以更高目标激励自我;不断提升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品位,营造出一种以创业创新为荣,不思进取为耻的良好文化氛围,形成人人争当创业创新先锋的局面。

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否能够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最终也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正如戈比所说,在现代社会,要想吸引有远见的企业家在某一地区投资建厂,光有发展完备的工业区和可观的市场收益已经远远不够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否将企业向某一地区扩展或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以兴盛的雇员群体是否满意那里的社区生活服务水平。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生活质量。”[1]事实上,戈比所谓“生活质量”大部分都同文化环境有关,不仅包括公园绿地、艺术场馆、体育设施、社区宁静程度、自然环境状况等物质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一种有助于激发创业创新精神、能够发挥创业创新者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创业创新者产生凝聚、亲和作用的人际文化氛围。比如,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家庭文化氛围,内外一致、和谐合作的创业组织文化氛围,公正平等、宽容和合、诚实守信以及大度大气、开明开放的社会精神风貌,政府的服务精神、效率意识以及“简化手续、强化质量、诚信有序”的服务环境,有利于创业、创新、成事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等。

在上述意义上也可以说,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熟知吸引和诱惑的力量。在人际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实力并不总属于貌似强大的一方,而是取决于产生吸引力的神秘化学反应。同样,在生意场上,聪明的高管们都知道,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还需要以身作则,吸引并带动下属共

[2]同实现目标。一个大型组织很难仅靠命令来运行。”良好的文化环境,[1]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1页。[2] 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不仅能够激发创业创新灵感,而且能够对创业创新者产生亲和力、向心力,能够产生一种“筑巢引凤”的吸引力。正因如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于提升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法治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必须大力弘扬追求精致、卓越的工匠精神。特色小镇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为建设目标。做到建设形态“精而美”,就是要 “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这就意味着特色小镇将生产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高精尖特色产品,建设更加精雕细琢、做工更加精湛、品质更高、特色更鲜明的建筑、人行道、马路、公园等,意味着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品质的全面提升。这些都需要以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支撑。因此,必须把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作为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积极引导创业创新者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大力弘扬反复改进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精致”、“完美”、“卓越”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精神、恪守规章制度精神等精神。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既要重视体现一般创业创新文化的共性,又要重视呈现自身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浙江省政府要求把所有特色小镇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这意味着特色小镇将是以舒适休憩、“宜业、宜居、宜游”的优美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功能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舒适休憩与创业创新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大平台,是创业生态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谐互动,小镇和产业、人才共生交融的新聚落。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将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交流与放松空间、舒适的居住场所,可以让“镇民”在繁重的智力创造之余身心上得到修复与愉悦。在这种新载体新平台 新聚落上形成的创业创新文化,将是一种与休闲文化水乳交融,富有现代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气息的新型文化。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打造智慧型产业高度集聚地的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使舒适休憩对于新型创业创新文化的培育显示出了难以低估的意义。一提起创业,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那些出大力流大汗的创业者形象、那种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以及“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而“舒适休憩”、“休闲”等则似乎是“享受”的同义语,是与“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相对立的。然而,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高层次创业创新,是与高科技化、高文化化、高艺术化等相联系的。诚然,这种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仍然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但不一定需要日晒雨淋,颠沛流离,而是需要舒适、闲逸、和谐、开心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优美特色小镇恰恰提供了有益于脑力劳动者舒心地创业创新、休憩、工作的环境,对于创业创新者将是一个难得的天堂,赋予了创业创新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寓创业创新于休闲之中,寓舒适休憩于创业创新之中,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将和谐融合、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创新创造活动之中。“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1]创业创新活动不再仅仅与吃苦耐劳、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等相联系,它还与愉悦、快乐、轻松、开心等心理状态相联系。这就把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提升到了现代发展的制高点、文化经济的结合点、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实现创业创新文化与休闲文化的水乳交融,将生活、创新和创业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创造中享受生活,享受创造乐趣,使创业创新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不仅体现了新经济发展要求、现代人生存价值 [1]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追求,体现了引导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和当代模式,也体现了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结 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究其原因,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是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城区布点”策略、“功能区带动”策略、“资源型驱动”策略、投资策略等的特色小镇建设策略和文化支撑内容。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01).[2]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 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4] 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凌霓、潘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5] 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M],王旭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6] A•B•布宁,Т•Ф•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M],黄海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7] 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10]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 约瑟夫•奈.软实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34

下载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色小镇申报材料[精选合集]

    特色小镇申报材料一、申报名称:中国﹒鸡鸣山文化小镇(下花园区)二、占地面积:规划面积约 7000 亩(4.66平方公里),建设面积 4300 亩(2.86平方公里)。三、基本情况:中国鸡鸣山文化小镇......

    【特色小镇】东海水晶小镇

    小镇名称: 规划面积: 基本情况 东海水晶小镇 | 所属产业: 时尚产业 3km² | 小镇位置: 东海县中华北路 东海水晶小镇总占地面积452亩,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一期已建成363亩,投资3......

    浙江特色小镇借鉴

    浙江特色小镇可以借鉴的一些经验 FL 2016-07-28 13:44:39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一个产业园区的一个区,也不是风景区、开发区、......

    全国特色小镇

    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大全 据住建部网站今日消息,住建部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精神和相关规定,在......

    开发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到底开发 一、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录全景扫描 1、南、北分化明显,南方比重较大,尤其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回顾本次公布的100余个特色小镇名录,南方省份分布有75个、北方5......

    新能源特色小镇

    新能源特色小镇 为了新能源与新生活的美丽遇见 —— 浙江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发展纪实 在素有“中国蓄电池之都”称号的浙江长兴县,铅蓄电池污染曾是无法回避的灰色标签。近年......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特色小镇建设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特色小镇建设 【背景链接】 2017年7月,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称,各地要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不盲目拆老街区,......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1-12-30 16:12:38) 转载▼ 标签: 分类: 党派人生 杂谈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