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日美安保体制评析
新日美安保体制评析
孙承
【原文出处】《国际问题研究》(京)2001年01期第47~51页 【作者简介】孙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5 【内容提要】 新日美安保体制是美国冷战后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在性质和作用上与北约有共同点,但东亚与欧洲不同,新日美安保体制与北约也有差异。美国要在东亚利用日美安保体制建立美国威慑下的稳定,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日本的作用也将扩大,但仍将被限制在美国可以利用和控制的范围内。新日美安保体制加强了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是影响21世纪初东亚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地区安全形势的走和增添了新变九,但日美以武力干预地区事务事务也将面临一系列困难。
【关 键 词】日本/美国/安保体制
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和美国为适应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日美安保体制进行了修订,日美防卫合作的性质发生变化,合作的范围和日本的作用也有所扩大,新日美安保体制成为影响东亚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
一、日美防卫合作性质转变
新日美安保体制较前有两大变化。首先是防卫性质改变,从日美合作保卫日本转向日美合作干预地区安全事务。
1960年的日美安保条约认为,“对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的任何一方所发动的武装进攻都会危及其本国的和平与安全”,日美将“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即日美把对日本本土和驻日美军的攻击视为共同威胁。条约还规定,当“远东”有事时,双方可以“应任何一方的请求进行协商”(注:日防卫厅编:《防卫白皮书》,1984年版,第244—246页。)。日本以政府统一见解的方式说明“远东”的范围大体是菲律宾以北和日本及其周边海域,包括韩国、台湾(注:日《外交论坛》,1996的紧争增刊《日本的安全保障》第143—144页。)。也就是说,1960年的日美安保条约也涉及地区安保的内容,但在防卫合作中日本主要与美军共同保卫日本和向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80年代初美苏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美国要求日本分担更多的防卫责任。据最近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披露,美国要求日本拥有防卫本国领土和周边海域以及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能力。中曾根首相1983年访美时发表讲话说,日本在“发生战事时要封锁四个海峡”,“要让日本列岛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注:日《产经新闻》,2000年2月28日。),但并没有以立法的形式提升日美防卫合作的水平。1996年日美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后,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其相关法案的制订使日本加强日美安保合作和分担地区安全责任有了国内法律依据。特别是新指针提出“周边事态”的概念,规定日美防卫合作的目的是要“对付武装攻击日本及其周边事态”。对周边事态的解释,指针认为这“不是指地理上的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性质的概念”(注:日《朝日新闻》,1997年9月24日。)。这个解释极其模糊,引起日本内外舆论的广泛批评。小渊首相1999年1月26 日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不得不再次说明,基于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对美军提供的后方援助“决不能超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框架”。但是,周边事态概念的引入使日美防卫合作的性质改变为干预地区安全事务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其次,日本扩大在防卫合作中的作用,配合美军干预地区安全事务。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规定,日本只向驻日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1978年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规定了对日本以外的远东地区发生对日本安全有重要影响事态时的日美合作,但对美军提供的方便受到日美安保条约及相关法律和其他日美间有关法律以及日本法律的限制(注:参阅1978年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外交论坛》,1996年紧急增刊《日本的安全保障》,第173页。)。此次日美安保体制调整,在驻在国提供后方支援名义下,日本除了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外,“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注:日《朝日新闻》,1997年9月24日。)。根据新指针制订和修改的有关法案,使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战后视为禁区的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限制,将协助美国共同扮演远东地区警察的角色。
值得重视的是,日本扩大在防卫合作中的作用已使日本防卫政策脱离“专守防卫”的轨道,可能会追随美国对外进行军事干预和参与战争。
第一,日本可能参与对外军事干预。日本对“周边事态”的解释闪烁其词,令人难以捉摸。日本先后提出判断“周边事态”的六种类型。防卫厅长官野吕田表示,今后还有可能进一步追加新的类型(注:时事社1999年4月28日电。)。仅从这六种类型来看,随意解释的伸缩性很大,为以后干预别国事务预留了空间。
第二,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手段。日本认为,在其周边地区“即将爆发武力争端”也属于周边事态,日本可以配合美军采取行动。日政府官员多次表示,可以对构成“紧急非法侵害”的国家或可能向日本发动军事袭击的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注:参阅日《读卖新闻》晚版,1999年3月3日;时事社1999年4 月20日电。)。1999年版日本防卫白皮书说,如有理由相信别国着手发动袭击,则先发制人地出击并不违宪。(注:日防卫厅编:《防卫白皮书》,1999年版,第91—92页。)
第三,可能参与战争。在发生周边事态时,日本将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日方表示不向美军提供武器弹药,不进入战斗区域,但将为美军运送武器弹药和武装人员。这实际是参战行为。事实上日本也是这样判断参战行为的。如日本外相高村正彦在众院防卫指针特委会上说,对于向日本实施武力攻击的国家进行后方援助的第三国,日本是可以行使自卫权的。他说:“当出现第三国B国向武力攻击我国的A国提供援助的情况,并被确认对我国构成紧急非法侵害时,是可以(对B 国)行使自卫权的”(注:时事社1999年4月20日电。)。既然日本可以将向交战国提供后方支援视为参战,那么别国为什么不能同样视日本为参战呢?而且在现代战争中无法区分前方和后方的界限,如果日本支援人员和日本本土遭到攻击,日本将不可避免地直接卷入战争。
二、在东亚保持美国威慑下的稳定
美日加强安全合作的目的是企图在东亚建立美国威慑下的安全保障体制。1997年美国的《四年防务研究》报告把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概括为:创造国际安全环境、对威胁和危机作出反应、准备应付将来不测事件。2000年1月发表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其目的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经济利益,推行民主、人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加强亚太地区的稳定(注:参阅《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美新署2000年1月5日电。)。换句话说,就是要保持亚太地区现有战略格局和力量均势,从而保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
为实现此目标,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所谓“预防性防御”战略。美国认为在这一地区面对的对手是潜在的,在力量上是“不对称”的,但这种预防性防御必须建立在实力威慑的基础上,这就必须保持和加强美日联盟。1996年5月,佩里在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会议讲话谈到美国在亚太地区预防性防御战略的四大支柱,其一就是加强与日本等国的双边军事同盟,因为美日合作有抑制地区冲突,保证海上航行自由等作用(注:新华社华盛顿1996年5月22日电。)。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洛科姆在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事务小组委员会上讲话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本战略任务有四,前两者是加强同该地区国家的双边联盟和保留前沿军事力量(注:美新署华盛顿1998年5月7日电。)。通过提高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应付不测事件的能力来塑造国际安全环境,是美国安全战略的基本思想。前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普吕厄谈太平洋驻军的预防性防御战略是:对危机反应,保持战斗能力和保证在冲突中获胜,而其基础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强大”。为了实现这一点,“美日安全关系是亚太安全关系的关键”(注: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8日。)。1998年美国《东亚战略报告》更清楚地说,美国在亚洲的驻军是“重要威慑因素”,此外“还起着决定安全环境的作用,使各种挑战根本无法产生”。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加强了美日联盟对危机作出反应的能力,是预防性外交的极好例子。指针加强了该地区的威慑力量和稳定,有助于安全环境的形成”。(注:新华社华盛顿1998年12月1日电。)
日本在冷战后安全战略的核心仍然是依靠日美安全同盟。2000年年初发表的日本首相私人咨询机构“2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最终报告认为,有两个因素决定了日本加强日美安全同盟。第一,日美关系由于冷战后形势变化出现动摇。第二,中国的崛起使日本感到担心。日本通过加强日美安保体制使日美同盟得到巩固,同时也使安全政策继续服从于美国的安全战略。在众院审议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时,小渊首相回答自由党议员提问的一段话可以反映日本加强日美防卫合作的心态。他说,在发生周边事态时,日本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要确保日美之间的信任,同时要以坚强的信念对日本的安全负责。当有人质询,日本对美军行动给予后方支援有可能会卷入战争,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要通过表明即使冒着被卷入周边事态的危险,也要与‘侵略’国家对抗的姿态,来防止纷争于未然”。小渊回答说:“已经考虑到对象国对我国行动将采取的某些措施,但(相关法案)提高抑止力的效果是大的。加强日美安保体制,对我国的武力攻击就不会发生”。(注:日《读卖新闻》,1999年3月19日。)
三、新日美安保体制基础脆弱
冷战结束后,两极军事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亚太地区安全环境有了根本改善,虽然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但通过有关当事方的对话和沟通,总会找到和平的解决办法。在这种形势下,日美加强安全同盟,显然不合时宜。如果日美肆意扩大其军事作用,干预别国事务,只能引起亚太地区各国人民包括日本人民的反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相关法案条文的模糊性,既是日美合作搞模糊威慑战略的需要,也反映了日美对外军事干预所面临的强大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日美安保体制的基础是脆弱的。
首先,日本现行宪法规定,日本不具有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权和交战权,目前日本是扩大对自卫权的解释配合美军行动。美国要求日本更多地分担责任,但并不支持其修宪。斯洛科姆说:“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实施,包括通过修改日本国内法律的办法加以实施,将在日本宪法条款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注:美新署华盛顿1998年5月7日电。)。这反映美国要消除国际社会对日本可能成为军事大国的担心,同时也表明美国对日本的“松绑”是有一定限度的。日本国内近年出现加紧修宪的动向,国会内设立了宪法调查会,21世纪日本构想恳谈会报告也建议展开修宪和关于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讨论,但如何修宪尚无定论,短期内还不会导致实际的修宪行动。在和平宪法的约束下,日本发挥军事作用只能在扩大对宪法的解释上作文章,周边事态发生时,是否会超越宪法允许的范围发挥军事作用是摆在日本面前的一个课题。
其次,日本民众要求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重蹈战争覆辙的力量还不能低估,如果再次把日本引向战争必然会招致广泛的反对。据报道,在众院通过相关法案前已有230 个地方议会通过表示担心和提出批评的意见书(注:日《赤旗报》,1999年5月25日。)。与为美军提供后方支援关系密切的日本运输业界工会,以及日本国有铁道和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等战略交通、通讯部门的员工,担心可能会卷入战争,纷纷表示反对。(注:日《朝日新闻》,1999年4月14日。)
第三,冷战结束后,日本社会思潮趋向保守,左翼政党力量大为削弱,但中左政党对日本政治的牵制作用仍然存在。除明确反对相关法案的共产党和社民党外,民主党和公明党在某些问题上与自民党和自由党也不完全一致。如民主党同意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但对周边事态中包括台湾则持不同意见(注:日《朝日新闻》,1999年5月7日;日《东京新闻》,1999年5月7日。)。为保证日美防卫合作的灵活性,法案规定在紧急事态时,日美防卫合作基本计划可以不经国会事先批准而在事后报告,但不能完全绕过国会监督和干预。
第四,日本民族主义上升,要求在外交、防卫领域坚持对美自主性的倾向有所发展。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规定,指针及其有关政策并非是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必须履行的义务,可以“根据各自的判断,以适当的方式,使自己努力的结果体现到各种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上”。(注:日《朝日新闻》,1997年9月24日。)小渊首相1999年夏访华时表示,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律的运用“要从确保我国国家利益的观点出发,根据我国主动的判断而实施”(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广报文化部:《日本简报》,1999年8月1日,第3页)。这当然不表明日本不会介入台湾问题,但表明维护国家利益是日本外交、安全政策的依据,当日美利益不一致时,日本是否配合美军行动也是摆在日本面前的一个课题。
第五,日本扩大在国外的军事作用,必须考虑东亚国家的反应。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东亚国家对日本扩大在本地区的军事作用都持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注:日《朝日新闻》,1996年5月20日。),特别是曾遭受日本侵略奴役的中国人民和朝鲜半岛人民对日本任何提高军事能力的作法都十分敏感(注:新华社汉城1999年4月29日电。),为了改善和深化同亚洲国家的关系,日本就不能不考虑亚洲国家的反应。
第六,日本将在中美之间作出困难的选择。如果追随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日本就违背了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所表明的立场。尽管日本政府不愿在台湾问题上明确表态,但一些媒体清楚地道出了将面临的困难。据报道,有日本外务省官员把台湾海峡危机称作“恶梦”,因为日本将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注:日《朝日新闻》,1999年4月21日。)。《朝日新闻》的一篇社论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表示困惑,认为日本在没有考虑许多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就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是十分可怕的(注:日《朝日新闻》,1999年5月25日。)。一些日本政治家也知道,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现实使日本不应当在中美两国中依靠一国,制约另一国,主张同中美保持平衡的关系(注:参阅日《产经新闻》,1998年5月8日;日《朝日新闻》,1999年8月11日;日《读卖新闻》,2000年1月7日。)。日本要在日美防卫合作中作出自主判断,以及在日美同盟巩固后希望同中国进行安全对话和推动建立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反映了日本也清楚地认识到,盲目追随美国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日美安保体制与北约的比较
日美安保条约再定义和北约东扩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两大重要举措,但由于东亚和欧洲政治、安全形势不同,所以日美同盟与北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日美同盟与北约的共同点首先是这两者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后欲挟其强势推行其所主张的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步骤。冷战时期两极体制基础上的力量平衡崩溃,西方势力增强,美国的一超作用突出,按照自己意志塑造国际新秩序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战略目标。在欧洲,东欧剧变为北约东扩提供了机遇,北约将成为美国主导的全球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在东亚,日美同盟巩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构成了美国设想的“太平洋共同体”的基石。
其次,美国继续把北约和日美同盟作为其推行全球战略的工具,通过威慑、干预、遏制的手段,阻止在欧亚大陆出现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为了保持霸权地位,美国利用北约和日美同盟加强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和控制。北约“新战略”和日美安保条约重新定义,使北约和日美同盟的目的和作用都进一步服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第一,两者都可以采取对外干预行动,把防御性组织变成兼具进攻性的军事集团。北约新战略把北约防卫范围由防卫成员国领土安全扩大为保卫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使其可以在成员国以外的地区甚至欧洲以外的地区进行军事干预。日美防卫合作也由保卫日本扩大为干预对日本安全有影响的“周边事态”,对周边事态的认定也有很大的伸缩性,明显扩大了对外干预范围。第二,北约和日美同盟的军事行动自由度扩大,可以事先无须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只要北约成员国和日美双方意见一致,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
还有,美国和西方国家扩大北约和日美同盟的军事作用,是把这两者作为推行“接触”政策的实力基础,企图以压促变,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北约明确将“集体防御”改为“捍卫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北约新战略首次付诸实施的对象就是被西方视为异己的南联盟。在东亚,美国声称其对华政策不是“遏制”而是“接触”,但曾主持冷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并不讳言,“接触”政策是靠继续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来支持的(注:日《读卖》月刊,1996年6月号。)。正因如此,美国副国防部长帮办坎佩尔说:“新指针的重要性可与北约东扩相比”,是北约东扩的“亚洲版”。(注:日《世界周报》,1997年1月14日,第17页。)
但日美安保体制与北约也有一些不同。第一,日美防卫合作不同于北约那样的多国军事集团,短期内日本还不能起像德国在北约中所起的作用。根据日本宪法,日本不能独立采取军事行动。根据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相关法案,日本不能直接参与美军的军事行动。日本有借加强日美防卫合作之机,突破战后禁区的企图,但慑于国内外压力和历史教训,对介入战端仍有顾忌,仍将逐步扩大军事作用。
第二,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与欧洲不同。东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状况不同,面临的问题和追求的利益也不尽一致,不易形成统一的组织或合作机制;美国与东亚地区的安全安排也是建立在双边基础上的,迄今未形成多边安全机制;东亚一些国家虽然支持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但并不赞成美国主导地区事务,对日本的军事作用也普遍存在戒心,这些国家对中国发展后起何种作用也有疑虑,但并不想与中国对抗,并愿意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更不愿因中美对抗而殃及自身利益。因此,日美同盟难以像北约那样“扩展”。第三,冷战结束后,美国企图利用北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保持在欧洲和东亚的军事存在,控制欧洲和日本,维持其独霸世界的地位,但东亚与欧洲的安全格局不同。北约除继续抗衡俄罗斯外,美国不希望出现独立的欧洲,英、法、德相互牵制,有利于美国保持对欧洲的控制。在东亚,美国既要防范中国,也要抑制日本,需要不断平衡同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日本也不能完全置中日关系于不顾。因此,日美加强安保合作后,日美关系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中、日、美三边互动的关系并未消失。
五、新日美安保体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新日美安保体制是影响21世纪初亚太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
第一,日美同盟使美国在东亚继续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基点,巩固了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对亚太事务进行广泛的参与施加影响。日美同盟构成了美国营造冷战后亚太安全框架的基石。在日美同盟基础上,美国将加强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同盟与合作,扩大对东盟地区论坛和其他地区多边合作的参与,积极营造以美国为主导,以双边同盟为基础,以多边安全对话为辅的亚太安全合作框架。
第二,日本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作用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日本的安保政策也将逐渐转变,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日美安保体制仍是日本防卫体制的核心。而日美安全同盟仍将是美国把日本的力量纳入可以利用和控制机制的最好框架。约瑟夫·奈不否认加强美日同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日本国内舆论将来向军国主义方向转变”(注:约瑟夫·奈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等单位邀请来华所作报告,1999年1月4日。)。据报道,美国政府内对日本在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存在分歧意见,但日美双方对日本在现行宪法框架内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达成谅解(注:日《世界周报》,1997年4月29日。)。这对日本发展独立的军事力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三,美日凭借安全同盟,对中国推行“接触”战略,并牵制我实现国家统一。最近美国太平洋部队司令布莱尔直言不讳地把中国称作潜在对手(注:新华社2000年3月15日电。),尽管他没有使用“潜在的敌人”一词。这说明冷战后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两个阵营对峙的形势完全不同,在大国之间呈现一种复杂的关系,相互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和对立,因此难以形成冷战时期的对峙局面。日美通过加强双边同盟互为依托,对华开展“接触”战略,将中国纳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为牵制中国,日美不肯明确将台湾排除在防卫合作的范围之外,这无疑是对台独势力的支持,是阻碍中国实现国家统一。
第四,美日在巩固双边同盟的基础上,将会推动建立地区多边安全对话和协商机制。美日虽然都以双边同盟作为安全政策的核心,但鉴于东亚的政治、安全形势也都把建立多边安全机制作为安全保障的一种辅助手段。约瑟夫·奈在提出加强日美安全同盟的建议不久,也表示在亚洲要建立多边安全体制(注:日《日本经济新闻》,1995年1月24日;日《每日新闻》,1995年2月20日。)。日本为了减轻东亚国家的疑虑,也是为了避免美国作用的过分突出,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按21世纪日本构想恳谈会的设想,日本的防卫将由自助努力、日美同盟和多边安保三部分组成,并使这三部分保持平衡。
第五,美日同盟将导致地区军备水平的上升。日本军事作用的扩大必将导致军事能力和军备水平的提高。日美军事合作也将带动美国与地区内其他盟国军事合作的升级,特别是美日联合研制和部署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将使地区军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六,新日美安保体制被赋予的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干预能力,在缺乏国际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引发地区冲突和导致危机失控。
第二篇:看日美安保
【资料】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全文)
全名:《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英文:Treaty of Security and Safeguard Between Japan and United States
签订时间:1951年9月8日
签订地址: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
签订国家:美国、日本
签订人:日本首相吉田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历史背景
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片面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5小时后,日本首相吉田茂和美国代表 D.G.艾奇逊签署的条约。正式名称为《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安全保障条约》。条约由前言和5条正文组成。其要点是: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
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第 3条规定,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协定正文有29条。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如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承认美国使用、管理和保卫这些基地及设施的权利;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犯罪,日本无审判权;日本每年向美国支付1.55亿美元的防卫经费等。
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条约执行中,由于连续发生美军暴行事件,引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安保条约》和《旧金山和约》同时签订和生效说明两者有密切联系。在美国称霸亚洲的政策中,日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美国感到继续在日本驻扎军队的条文不宜写进“对日和约”之中,故单独签订条约。1953年9月29日,两国修改了《行政协定》中关于美军犯罪的审判条款,规定除执行公务外,美军犯罪的第一次审判权属于日本。
1958年10月4日,日美两国首次举行修改《安保条约》条约的谈判。
1960年1月19日,日本首相岸信介和美国总统D.D.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通称《新日美安全条约》),1960年 6月23日双方互换批准书后生效。新条约由前言和10条正文组成,有效期10年。该条约与《日美安全条约》相比,是两国对等的、双方承担义务的条约,加强了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日本仍依靠美国核保护伞维护自身安全,承担提供军事基地、扩充军备、共同作战等更多的义务。同时修订了《行政协定》,改称《关于设施和区域及美国驻日本国军队的地位的协定》,废除了日方分担的防卫经费。由
于新条约敌视苏联、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各国人民,日本有被卷入美国军事行动的危险,因而激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
1959~1960年,日本人民为反对修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进行了23次全国统一行动,结果迫使艾森豪威尔取消了访日计划,岸信介也被迫下台。每次参加统一行动的人数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斗争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参加阶层之广泛,在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1970年到期后,日本政府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1972年5月美国把冲绳归还日本,该条约同样适用于冲绳。
条约正文
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相互协力及安全保障条约
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希望加强两国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并且拥护民主主义的诸原则,个人的自由及法制,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密切的经济合作,经济的安定和福利的改善。两国再次确认对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的信念以及和全世界所有政府和人民一道和平地生活的愿望。两国确认保有联合国宪章所制定的个别或集体的自卫权。两国为了维护远东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决定缔结此条约。协定如下:
第一条维护和平的努力
缔约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规定,通过以和平手段解决各自的国际纷争,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及正义。即便是为了保持领土完整和政治的独立,也应该慎重使用以武力威吓,武力行使及与联合国的宗旨不相符的方法。缔约国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为了能够使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宗旨得到更加有效地执行,努力加强联合国组织。
第二条 经济合作的促进
缔约国通过强化其自由的诸制度,促进作为这些制度的原则,改善安定和福利条件,为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缔约国努力消除彼此间的差异,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合作。
第三条 自卫力的维持发展
缔约国通过个别及相互的合作,持续有效的自助和相互援助,发展和维护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的各自的抵抗武力攻击的能力。
第四条 随时协议
缔约国就本条约的实施随时进行协议。另外,在日本国的安全和远东地区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在缔约国的任何一方的要求下随时可以进行协议。第五条 共同防卫
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
前记的武力和作为结果所采取的全部措施必须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规定立即报告联合国安理会。这些措施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了某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措施之时必须停止 第五条 共同防卫
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
前记的武力和作为结果所采取的全部措施必须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规定立即报告联合国安理会。这些措施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了某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措施之时必须停止。
第六条 基地的许可
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关于前记的日本国内的设施,区域及驻日美军的地位问题,遵照以代替1952年2月28日在东京签署的日本国与美国的安全保障条约的第3条为基础的行政协定的个别协定及其他已达成的协议。
第七条 与联合国宪章的关系
本条约不得被理解为对依照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的责任产生了影响。
第八条 批准
本条约必须经依照日本国和美国宪法上的手续的批准。两国在东京互换批准书时生效。
第九条 旧条约的实效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市签署的日美安保保条约在此条约生效之时失效。
第十条 条约的终了
本条约是为了维护在日本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制定的具有联合国措施效力的充分的规定。到日美两国承认的期限为止拥有效力。
该密约由外务事务次官等外务省核心官僚管理并交接,曾依照官僚方面的判断告知过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等部分首相和外相
第三篇:日美再度确认钓鱼岛属安保对象
日美再度确认钓鱼岛属安保对象
日美再度确认钓鱼岛属安保对象 2012年08月23日09:53 环球时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据日本新闻网8月23日消息,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杉山晋辅23日与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助理坎贝尔以及日本部部长等举行了会谈,双方再度确认了“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属于日美安保的范围”。
报道称,杉山在一系列会谈之后接受日本记者团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再度确认了“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的范围”的原则,同时美国政府也赞同日本政府主张的“领土问题和平解决”的立场。
他还表示,美国政府理解日本政府就独岛(日本称“竹岛”)问题向国际司法裁判所提出申诉的立场。
据了解,杉山定于8月22日至24日访问美国,期间还将就日本与朝鲜预定在8月底重开政府间谈判等问题,与美国政府交换意见。而杉山原定于8月16日访问北京,因中国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问题而临时取消。美高官淡化日美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表态
http://www.xiexiebang.com/dy/deco/2012/0621/images/video_bg.png)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
海争端“和平与合作解决”的会议。
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罗斯-莱赫蒂宁在开场发言中指责中国政府“欺凌”邻国,在南海表现得更加“好斗”。她称美国支持盟友菲律宾与日本,“美国海军将继续维持包括南海在内的太平洋水域的和平”。她强调,美国不能由于其它国际危机而忽视美国“在南海与西太平洋的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民主党议员伯曼在开场发言中称,中国“日益具有挑衅性的行动”激起南海紧张局势升级,中国的行动在声索方中是“最具挑衅性的”。他称中国设立三沙警备区以及在相关海域建立常态化的战备巡逻制度是使地区局势“日益军事化”。他说,奥巴马政府已反复向中国表明,“美国不会允许中国在区内称霸”,“必须迫使中国和平解决争端”。
出席听证会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吉原俊井声称,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对南海地区的挑战,中国在海上已经拥有了多种尖端设备和作战策略。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的军事力量尚无法与美国军力相匹敌,但足以轻易击败亚洲敌对国家,因此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希望美国帮助抗衡中国的海上力量,而奥巴马政府向亚洲的“再平衡”政策提供了这种保证。吉原俊井称,美国应该积极帮助东南亚国家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同时构建追踪中国海军动向的地区监测体系,并提高美军的快速部署与海上打击能力。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葛来仪则指责中国“恫吓”南海其它声索国,“升级胁迫外交”,此举甚至对“地区和全球都具有影响”。她说,“中国藐视国际法和规范的倾向令人不安,形成坏的先例”;“中国日益倾向于使用经济影响力来胁迫他国根据北京的意愿调整政策,令人忧虑”。葛来仪建议美国政府继续要求中国与东盟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包含争端解决机制的行为准则,同时美国需继续推进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政策,以打消东盟国家对中美“合作共治”的疑虑。她认为,“美国继续加强与东亚的经济、外交和军事接触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
史汀生中心东南亚项目主任理查德·克罗宁在听证会上说,中国的崛起及其“想成为东亚与东南亚支配性大国”的雄心是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他称对美国及中国的邻国而言,“中国崛起的最具挑战性的方面”是它缺少对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的承诺。他认为,美国对中国挑战其“核心利益”——航行自由——的担忧,以及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的争端事件升级,使美国决策者“含蓄地站了边”。他指出,中国的邻国日益靠近美国,会成为美国的地缘政治所得,也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东南亚水域的军事存在,但美国在亚太海上联盟与伙伴关系的所得,或将为被卷入不符合美国更广泛利益的冲突的风险所抵消。
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彼得·布鲁克斯声称,中国在南海的“专断”行动可能威胁该海域的航行自由,影响全球经济。他称美国政府若不能在“迎接中国挑战”方面发挥“必需的领导作用”,将影响美国在东亚及全球的地位。布鲁克斯说,美国在南海地区的盟国和伙伴都需要美国保持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但他质疑在削减财政预算和担负其它全球责任的背景下,美国还能有多少能力保持在亚洲的军事存在。
尽管美国国会议员和专家学者们极力鼓吹“中国在南海的威胁”,将南海局势渲染得“剑拔弩张”,但在谈到“解决之道”时,也都只能承认冲突乃至战争不符合所有各方的利益,包括美国的利益。罗斯-莱赫蒂宁声称中国寻求控制南海以及西太平洋,“因此(中美之间)爆发海战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而这“并不符合美国人民与亚洲人民的利益”。伯曼呼吁相关各方缓和紧张情势,避免以牙还牙,因为这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地区爆发冲突的潜在成本要远高于从南海海床中获取的潜在经济利益”。克罗宁说,由于中美双方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共同利益,中美之间的争执不会上升至美苏冷战的程度,当前美国应一方面坚持美国的海上权利,支持东盟等多边地区机构,一方面寻求与中国的积极接触。
在美国眼里,南海作为全球重要贸易通道及其巨大的油气储备而具有特殊的战略重要性,是“地缘政治上和商业上最重要的水域之一”。去年7月,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发表声明,强调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在南海航行自由、无阻碍商务、维持南海和平与稳定及各方遵守国际法方面具有“国家利益”。美国政府高官多次表示对南海主权争端不持立场,但在貌似公允的表态中均“流露出”对中国“以大欺小、恫吓胁迫甚至动用武力”的“担忧”,同时不断加强与其亚太盟友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关系。在美国着眼中国、向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大背景下,南海争端、钓鱼岛争端的升温为美国紧拉盟国及伙伴国、实施大战略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但美国心里也很清楚,将危机管理在可控范围、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增长才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正因为此,美国政要及专家们既不时地“煽风点火”、指责中国“专横霸道”,又要大谈缓和局势、吆喝共同利益,美方这种渔翁得利的心态与自相矛盾的做法对亚太和平与稳定并无真正的助益。日本外相强调对钓鱼岛问题绝不让步
2012年08月23日13:29 环球时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据日本新闻网8月23日消息,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23日下午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要加强与中国各种层面的沟通,消除误会,酿造两国的信赖关系。与此同时,他还强调日本在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问题上绝不让步。
玄叶光一郎在回答议员咨询时表示:“日本政府在主权和尖阁诸岛问题上绝对不会作出让步。但是,我们也怕双方产生误解,误解的扩大会损害两国的信赖关系。”
玄叶大臣称,两年前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日本政府也在积极寻找与中国的对话。“老实说,中国的海洋管理机构很多,我们也不知道与哪一个机构对话比较好。所以,我也向中国政府提议,双方成立一个专门的对话窗口来协调相关的海洋问题。两国的海洋对话会议已经举行了一次,希望今后还能举行。”
玄叶大臣还表示,不仅是政府层面,民间以及半官方的层面都需要积极地与中国互动,加强交流。他说,11月将会在日本举行新日中友好委员会会议,也希望能够利用这个会议来进行认真的对话,以便最大可能地消除双方的误解。
纽约时报称钓鱼岛纷争反映日本害怕中国崛起 2012年08月23日07:19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徐惠芬 综合报道
东京都政府22日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了登钓鱼岛的申请,日本媒体称,日本政府已予受理。本月17日,东京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提出过登岛申请,但这一申请20日被日本政府以“申请资料不完整”拒绝。
尚不知石原慎太郎是否在名单中
日本共同社22日援引日本政府相关人士的话称,东京都政府当日再次递交了钓鱼岛登岛申请,政府已予受理。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东京都政府向日本政府重新递交的登岛申请书上明确写上了登岛日期——“8月29日”。申请书还称,东京都政府将使用自己拥有的海洋调查船前往钓鱼岛,并登岛调查。目前,尚不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是否在申请登岛的人员名单中。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22日下午就此表示,将尽快作出答复。
此前,日本政府曾于20日以“没有写明具体的登岛日期和人数,资料不完整”为理由,拒绝了东京都政府提出的登上钓鱼岛的申请,当时有日本媒体分析认为,日本政府之所以拒绝东京都政府的登岛申请,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缓和因钓鱼岛问题而显紧张的中日关系,避免接二连三的登岛行动刺激中国政府,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
更换驻外大使事先未经首相同意
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陷入紧张之际,日本国内政坛也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就日本政府20日决定更换驻华、驻美、驻韩大使一事,22日有日本媒体曝称,当时日本外务省未经首相野田同意,擅自将人事变动方案预先透露给了外界。
日本媒体援引日本首相官邸相关人士的话称,至21日为止,首相官邸收到了外务省上报的人事变动方案,但还未就此召开“内阁人事检讨会议”进行讨论。对于外务省事先向外界透露方案,造成既定事实这一做法,首相官邸强烈不满。
日本《产经新闻》就此称,本来,主要国家的大使人事变动方案必须由首相官邸主导的“内阁人事检讨会议”决定,更何况驻美大使人事变动是日本政府最重要的外交人事变动,几乎都由首相官邸选定,但外务省此次却在未经该会议确认的情况下就将人事变动的消息向外界透露,可以说,由野田首相当家的首相官邸已经失去了对外务省的控制。报道还提到,最近11年,首相官邸从未任命过外务省事务次官出任驻美大使这一职务,佐佐江贤一郎由此成为了11年来第一位。
美媒称纷争反映日本害怕中国崛起
就中日之间因钓鱼岛问题出现的紧张气氛,美国《纽约时报》21日发表了题为《纷争反映日本忧惧中国崛起》的文章。
文章称,中日之间目前的争吵起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他宣称要“购买钓鱼岛”,为了在选举之前表现得更为强势,野田首相马上表示应由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文章称,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右翼分子正迫使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虽然日本仍然不愿意和中国发生全面冲突,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日本与美国的经济下滑,在这一地区拥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需要直面对抗中国的共识正在形成。
文章指出,日本政府已采取了一些针对中国的行动,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修改了该国的防卫战略。日海上保安厅长官称今后绝不许中国人登岛
2012年08月23日10:00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日本新华侨胞》8月22日报道,针对中国香港保钓人士登岛一事,日本警察厅8月21日表示,如果中国保钓人士再度登陆钓鱼岛,只要违反“入国管理难民法”,也将予起诉,不会再次迅速遣送出境。此次中国保钓人士没有妨碍公务和损坏器物,因此参照2004年登岛处理方式,迅速遣送出境。日本海上保安厅长官铃木久泰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今后绝对不许中国保钓人士登岛。此外,日本海上保安厅正在计划装备千吨级的新型巡视船。
据日本《产经新闻》消息,日本海上保安厅计划打造拦堵功能强大的新型巡视船,以应对中国保钓人士再度登陆钓鱼岛。
据报道,新型巡视船为1000吨级,将搭载大型机关炮和最新的“远距离高压水炮”,并安装特殊的监视设备,可在夜间和远距离范围内对周边船只进行监控。每艘巡视船预计建造费用为50亿-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4亿元-4.85亿元)。据日本海上保安厅透露,这些新型巡视船将主要负责钓鱼岛周围海域警备。
中国军方访美再就保钓强硬发声:没有商量余地 2012年08月28日08: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民众和军方态度异常明确:坚决反对将钓鱼岛列入日美安保条约。所谓“坚决”,就是没有商量的余地。近日,在美国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蔡英挺,再次向世界明确发出了这一信号。
在日美两国进行“夺岛”军演的敏感时刻,中国军方高层访美并明确表态,可见中方的坚定立场。
最近,美国某些政客看热闹不嫌事大,不止一次地煽风点火: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一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纵容日本铤而走险,把东亚和平稳定引向歧途。
中国军方明确告诉美国军界,对于美国一些不负责任的表态和做法,中方坚决反对。中国的立场态度是一贯的,不仅在钓鱼岛,在对台军售等事关中国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中国态度同样坚定而明确。
尊重、平等、包容才能共赢,美国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美国多做有利促进亚太和平、维护中美友好关系大局的事,而非面对分歧,又打又拉,当后台老板。
道理谁都懂,但真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钓鱼岛是中国领土,是中国核心利益,稍有点历史法理知识的美日政治家心里都很明白,日本所谓“无主地”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但出于见不得人的目的,他们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似乎声越大,就越有理。
这种“谎话重复一万遍就成事实”的盘算压根行不通。中国人民、中国军方一再明确表态:寸土不让,坚决反对有些国家的不当言行。
美日都有强权政治的深厚历史,在当今时代,有些人仍然习惯于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
但今日早已不是强权为王的时代。日本花样百出的表演,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事实。美国将钓鱼岛确定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对象的做法,与史实和法理严重相悖,必遭中国反对。
东亚的安全稳定、合作发展符合东亚各国根本利益。美国从东亚和平发展中获利,要远大于从制造紧张局势中获利。东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复苏希望所在,一旦战端开启,将是世界的灾难,美国自身经济恐怕也难逃厄运。
减少和避免战略误解误判,稳定中美互信合作关系,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达成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中美确立了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的中美关系原则。
原则需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才能真正推动中美两国两军关系向前发展。在钓鱼岛问题上,尊重中方核心利益,是对两国关系的考验,也是对美国信守合作共识的考验。
在核心利益上,如果有人想遏制要挟中国,结果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
评论:安保条约成不了日本侵犯中国利益保护伞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8月29日 03:40 解放军报
资料图: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军航母战斗群联合演习
中日近期围绕钓鱼岛争端不断,日本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之所以如此强硬野蛮,固然有其国内政治气候的因素,但也离不开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
早在2010年中日在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首次提到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的适用对象,时任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则回应称其“受到鼓舞”。2012年7月,日本上演“购买钓鱼岛”闹剧时,美国国务院高官表态称,钓鱼岛于1972年作为冲绳县的一部分被美方归还日本,并一直处于日方行政控制下,所以是《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的适用对象。近期“登岛”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和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又在不同场合重申美国对于钓鱼岛列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的立场。
美日之间的你唱我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次钓鱼岛争端升级的复杂背景。但需要指出的是,拿《美日安保条约》当成自己挑起钓鱼岛事端的保护伞,更像是日本政府的一厢情愿。
《美日安保条约》虽是美日两国间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但关键部分的解释权却掌握在美国手中。其中关于“共同防卫”的第5条规定,“各缔约国宣示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而按照美国战争权力法案规定,对外战争应由总统和国会共同决定。因此,所谓“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实际上是为美国留下了依据本国利益,灵活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空间。在《美日安保条约》的附加备忘录中专门注明:美日双方共同防务范围为日本领土,如果琉球群岛和钓鱼岛发生战事冲突时,“双方要立即进行磋商,提出一个合适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可见,即使在《美日安保条约》中,对钓鱼岛的表述也与日本本土有着明显区别,美国人并没有保证会因钓鱼岛为日本出兵。
而在《美日安保条约》实际应用中,美国的确也在以自己的利益判断是否应用该条约。日本和俄罗斯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上存在争议,但美国国务院已明确表示这一群岛不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中有关共同防卫的条款。这个例子不仅说明了美日对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充满分歧,更表明了《美日安保条约》的最终解释权由美国利益决定。就在8月27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又重申,美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并不采取立场。相比美国,日本政府因美国一些官员表态而“受到鼓舞”,希望将美国绑上战车,使其为日本利益出头,进而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生事,反倒显得幼稚而可笑。
国家利益不是儿戏,领土和主权完整事关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的事实不会因任何一方试图插手而有丝毫改变,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能因为一纸所谓条约和若干人的表态而在这一立场上有任何后退。日本寄希望于《美日安保条约》这一保护伞一再挑起事端是不明智的,最关键的是,在中国人民正义而坚定的决心面前,任何条约也成不了日本侵犯别人利益的保护伞。
第四篇: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
中、日、美文化之
价值观的联系及差异
文化既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更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从而使其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教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民族昌盛愿望。
2.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3.忠诚精神。
4.“家族”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5.亲和一致的精神。
二.日本人价值观
1、勤劳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当今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例如成日本人的经济活动为“经济动物”。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未必意味追求利益是首要目的。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的。据评论家山本七平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在当今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继续充满活力,可以说还是这种精神产生出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
2、集体主义赖肖尔在《论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连日本人本身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普遍如此,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于隋”和集体自杀的悲剧、“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乃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凡是和集体唱反调、背离集体者就要受到“断绝来往”的处罚。正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式内心具有危机感的日本人由此学会了集体调和这种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智慧。
3、虚心学习日本人在对于国外文化有一种略显卑微的谦虚态度,对于国外的文化日本人极少挑剔,几乎来者不拒,一方面使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改进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一些糟粕文化大量的涌入。“拿来主义”几乎成为了日本人学习国外文化的代名词,毋庸置疑的是,正是这种谦虚和狂热的学习态度,令日本的科技技术在极短的时间里不可思议的迅猛
发展,并使其技术力量在全球始终保持优势。工蜂式的劳作和谦虚求学再加上坚忍不拔的意志,使“日本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劳动力”,可以说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民的这些优良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一美国文化的特征
1.个人主义。
2.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3.自由、平等精神。
4.实用主义。
5.物质主义。
二.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人的种族、职业、信仰多种多样,因此,美国文化是最多元性的文化之一。煤矿工人和公司经理、爱尔兰血统的波士顿天主教徒和新奥尔良的科利奥尔人——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为美国文化增添了光彩。但是,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异,某些共同的价值观模式还是能够清楚地被区分出来的。
1.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赞扬和奖励那些才艺出众和成就辉煌者,尤其是那些通过艰苦工作而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常常被赞同于其在商业、艺术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成就。但是,对成就的这种强调,特别是往往用经济方面的状况来衡量成就,就与尊重一个人仅因为是其自身的原因的观念相冲突。
2.工作。美国社会是建立在艰苦工作的基础上的。来到这片荒原的早期移民必需努力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较好的社会条件,更是为了能生存下去。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些殖民者也意识到,一个农民、猎人或矿工的劳动不仅仅给他自己,而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财富。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工作被视为是取得较好的社会条件的手段。这个新国家开放流动的社会结构也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到现在为止,工作仍然是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3.道德关怀和人道主义。作为美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早期美洲殖民者对那些比他们不幸的人们的福利有关深切的关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美国人并不经常把这种价值观付诸实施。同时,人道主义价值观与美国人其他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存在逻辑矛盾。比如,个人成就的价值观就使很多美国人难以接受国家福利计划。在他们看来,让社会的一部分人来养活那些根本不工作的人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其他人显然是由于其自身难以抗拒的原因而陷入贫困的(例如水灾受害者),则大部分美国人的态度是十分慷慨的。要解决诸如上述个人成就与道德关怀之类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很困难的,而且很容易导致个人层次的混乱和不稳定。
4.效率和实用主义。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这是否可行呢?是否值得这么做?这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传统的影响。边缘地区的危险环境使当时的殖民者对那些缺乏效率和不够实用的工具、武器甚至人都十分轻视。
5.进步和物质增长。作为一个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国家,美国一直对进步的思想感兴趣。这种思想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工作的重视,它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早期的美国人努力提高他们的物质繁荣和享受的水平,这种努力使进步的思想和技术革新相联系起来:如果一种事物是新的,那它肯定就是好的。由于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它们都意味着“美好
生活”。由此,在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中出现诸如“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这样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广告也竭力使我们购买它所宣传的产品,因为它是“新的”和“进步的”。
6.平等。由于早期的美国殖民者大多来自殖民国的中下层阶级,所以他们大多反对严格划分阶级的观念。因此,“旧世界”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美国则不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家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供应,从而更增强了平等的观念。
7.自由。在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自由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美国人而言,自由意味着行为不受约束,又代表着一个明确的、完全的自由体制,包括:新闻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维持多党政府的自由以及私人经营企业的自由等。
8.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部分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而且应被其他国家沿用。即使到今天,那些对美国社会提出建设性批评的美国公民有时会被认为是不爱国的。
一.中国文化特征:
1.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2.重视群体的合作精神,倡导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3.重视人和,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一种和谐、协调的总体观念;
4.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强调用个人的直觉和内心的感情去认识世界;
5.重义轻利。
二.中国人的价值观
1、“富贵”。
就是指金钱美女、权力地位名誉。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的这句格言一语道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真实的人生追求,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谓“以禄取人,人可竭”,历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谋臣武士“修得文武术,卖与帝王家”,为的也无不是富贵二字。多少英雄豪杰拎着脑袋打天下,也是被“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所激励,背后的动机都是富贵二字。孟子衡量大丈夫,也是把“富贵不能淫”放在第一位,可见这富贵二字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而且不管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来看,这都是符合人性特点的。
从现实来看也最契合实际。在当下中国,成功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就算不是唯一也是首要的标准。不但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也是个人衡量其自身人生价值的标准。而当今所谓的成功,无非就是富贵这种价值观含蓄文雅一点的说法而已。一个人拿到了世界金牌,但是沦为搓澡工,没有人会认为她是成功的。邓稼轩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但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也为有识者戒。所以说,如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富贵是否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还有待商榷,那么作为当下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却应该没有多少疑义。
2、太平。
也是举国一致追求的理想,包括平安,平静以及和等意思。
太平是治理国家的第一法则,是衡量政治的最高标准。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等。太平也是生活的第一法则。对老百姓,普遍的生活追求也是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岁月。有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老百姓求的就是太平”,“平安就好”,“好人一生平安”等等;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息事宁人”等格言,其本质都是追求太平;在生活中,人们对那些不安分动不动就想求变求新的人,也往往加以斥责:“太平日子不过,为什么要左搞右搞!”“又要搞什么名堂!”,“好好的日子不过,搞什么搞!”等等。
3、忠孝。
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可说无与伦比,所谓“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孝的地位是无可复加的。在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被指责为不忠,还可以出来见人,如果被指为不孝,那就没法做人了。所以,哪怕是无恶不作之徒,只要还能尽孝,就可以获得最后的道德庇护所,灵魂也可以得到最终救赎。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某人奸淫烧杀,做下无数灭绝人性之事,人人欲食其肉,但只要最后有一句:“不过此人是个大孝子”或:“此人事母至孝”,大家就会给与一丝原谅,觉得此人本性并不是那么坏,还有救。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心理,就像西方人,只要最后有一句:“不管如何,此人信仰上帝”,那他的灵魂就可以得到拯救,而不管他身前有多少罪恶。
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三纲之中的第一纲——君为臣纲,讲的就是忠。民间崇拜第一人——关羽,也是忠义的化身。忠孝忠孝,从来都是忠在孝前,忠孝不能两全时,要优先考虑忠,从这个角度,似乎忠的地位还要高过孝。关于忠,中国人同时存在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一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一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符合辩证法,左右逢源,提供灵活性;弊端则是可以各取所需,人为取舍,损害原则性。
4、仁义
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为五常之首,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仁本第一”,所以应该够格入选核心价值观。义”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则比较广泛,义除了本身有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涵盖仁、孝、忠、节等方面,比如可以认为仁也是一种义,叫仁义;孝也是一种义,叫孝义;忠叫忠义;节为节义;德是德义;信是信义等等。所谓“孔子重仁,孟子尚义”,义和仁同为儒家的两大核心概念之一,地位虽略低于仁,但对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影响,则要远远超过仁。
中国人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就是——升官发财,讨好上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提拔一下我。于是乎,就见到许多下层、没钱没背景的中国人拼了命地入党,为了入党什么脸皮都不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还是有人喜欢跪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其他文明同样可以孕育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所谓现代的、先进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品。
第二, 文化具有民族性,即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将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和管理模式。
第三,文化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先进的企业文化理论、经验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之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共同性。当然,这需要一个与本民族的文化、国情相融合的过程。
第五篇:总结中日美动画
美国的动画可以说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但是他们的漫画总是落于俗套,单纯搞笑和单纯教育式的动画片太多,不像日本将动漫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心灵感受等领域。
不用说,典型的动漫大国,动漫业的发展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周边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对国外有很深的影响(比如中国、美国)。日本漫画剧情引人入胜、画技高超。动画制作精美,技术应用也恰到好处。
中国动漫现在还在动漫的初级阶段徘徊。主要的问题:人们的观念落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动画制作者总认为动漫是给小孩子看的,而家长对动漫中稍涉及“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别敏感(如《虹猫蓝兔七侠传》),所以动漫低幼倾向严重。不仅如此,中国的电脑特技、影视技巧方面有待提高,也应该改改一味模仿的毛病。相较于国外动画,中国动画缺少创新,在技术上落后,在剧情和人设上也有很大差距。
在人物设置上,中国动画习惯用低龄的儿童,3头身的大头宝宝或动物与人混杂,普遍低龄幼稚化,缺少多样的画风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动物不是人类,即使拟人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儿童却少成熟的思想与处世能力,人设缺少吸引人眼的要素。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