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时间:2019-05-13 23:1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质疑声也频频出现。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发放问卷等调研方式,针对当下人们的疑问,批评和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研,解决了大学生暑期支教意义何在,是否具有必要性,如何改善暑期支教等此类方面的关键问题。报告就当今情况,暑期支教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人们的质疑以及调查后的回答,暑期支教意义分析,新旧形式对比等几个方面做主要阐述。在文尾,附上支教队伍实践后的宝贵经验供大学生参考。较其他相关方面调查报告,此调研的对象丰富,方向独特,调研结果实用,进一步揭示了暑期支教的真实情况,希望对今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开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暑期支教

时间

效果

实践经验

一、调研背景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现象,由于地域、经济条件、民俗观念等限制,许多身处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并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现状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团体正投入到支教这一公益事业之中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主要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大学生支教的目的动机,支教的时间和效果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近两年对暑期支教的调查逐渐出现,但除清华大学对暑期支教整体情况的调研外,其他调研情况,分别存在着未能真正到达山区体会艰辛,调查地区少,采访对象单一,案例不典型等问题。此次调研,通过走访海南海口,文昌,琼海等地,我们小队以第三方的角度实地采访了支教者,孩子,小学领导,村中居民,城市居民,当地团委,慈善爱心人士。支教队伍调查地点及时间: 队伍名称

支教地点

调查时间

海南文昌美在心灵支教队 文昌市蓬莱中心小学

7.23~8.24 海南大学三农协会 文昌市锦山镇双溪小学

8.3

二、调研发现的情况及其意义分析

(一)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

为了确保本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小组从支教团队、被支教方(包括当地学校的学生与家长)、社会大众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支教团队的问卷,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发放的形式开展,共发放问卷 5份,收回5份,回收率100%。对于被支教方的问卷发放则主要是在海南文昌“美在心灵”支教队支教地完成,共发放问卷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7 份,回收率90%。对于社会大众的问卷则是以上两种形式皆有,并将范围扩大至调查小组成员家乡,共发放纸质打印和电子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7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十分活跃,益处明显,但是也存在问题不少。下面是对其中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图表截取自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看法的调查)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 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4、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您认为哪些地方适合支教(可多选)

5.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二)情况分析

1接受支教的学生

(1).极少数学生心中存在清晰的“大学”概念。

(2)有部分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主要特点是害羞内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差。

(3).孩子关心暑期课堂的收费问题。暑期支教不存在收费状况。但伙食费或夏令营形式要按照需要收取,价格未超过100元。

(4).学生认为支教者课堂有吸引力,自己会更认真,对支教表示很渴望。2支教者

(1).农村打印不方便,支教们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采用手抄的形式。(2).备课内容常要改变,备课时间长。(3).上课的时间把握不足,缺乏自信。3校长等校领导

(1).一致承认有暑期支教的需求。(2).对支教者有一定的要求:

1).课程设计要精心准备,考虑校方,学生,家长三方需要。2.)指导老师全程陪伴。3)需要负责任。4周边居民

(1).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认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点见识。(2).村里老年人居多。(3)希望大学生能来辅导作业。

(4).夏令营的概念模糊,还是补习班的概念。(5).文化水平低。5城市居民

(1)76.1%支持暑期支教,认为是双赢平台。

(2)53.7%认为如果参与暑期支教,愿意承担支教费用。(3)37.0%自认对暑期支教并不了解。(4)37.5%觉得国家应该提供资金支持。

(5)51.2%认为暑期支教能关爱落后地区,给孩子带去希望。

6当地部门

(1)对支教队伍表示欢迎。

(2)并不了解大学生支教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们的需要。(3)如果知道当地有支教活动存在,需要负担一定的责任。(4)认为山区农村需要大学生来暑期支教。7学校老师

(1)认为志愿者的到来,能填补学生暑期的空虚和寂寞。学生家里只有老人,所以渴望关爱,比较粘人,大学生能给孩子带来陪伴,是可取的。(2)大学生暑期支教可以协助老师工作。(3)大学生能辅导孩子作业。8慈善工作者

(1)山区很需要大学生,大学是国家的人才。当地政府能力有限,需要大学生配合。(2)一周时间太短,匆匆忙忙。(3)慈善协会顾虑:

1)车不好,怕出事。

2)少数支教的学生到田野里玩,不安全。

3)常有单身青年在学校周围观望,女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问题一:学校以及学院暑期支教队伍,如果不是长期定点,每年都需要进行新的联系。而联系新学校的工作存在着不知道哪里有需求,学校对支教队伍的工作能力又无了解,联系工作太迟给校方造成工作压力,网络上信息不健全,大学生对慈善机构的招募信息不信任等问题。并且大部分暑期支教队伍在支教点支教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解决办法:

①合力构建一个官方的信息平台,包含对支教需要的学校,慈善机构的招募信息等,加强信息流通。

②活动的联系工作开展要提前到每年的三四月份。因为联系学校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完成。

③暑期支教队伍首先要有长期意识,负责人不能只为了自己的活动没有长远得为支教点考虑。④队伍的构建需要大一与大二同时参与,以大二带大一的方式,逐年对支教点进行服务。⑤队伍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校长不愿意长期合作的情况多是因为来暑期支教的队伍本身问题。

问题二:暑期支教队伍的负责人对整个活动的把握不够,对支教点的支教情况不了解。解决办法:

①负责人必须对暑期支教的性质,目的,流程,方法,安全问题及其他考虑因素有充分的了解。途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询问有经验的人士等。

②对支教点的学生状况,交通状况,伙食状况,地形状况,文化状况等进行事先考察,调研。

问题三:经费短缺与伙食问题。解决办法:

①一般队员会认为是公益事业,会愿意一起分担开销。

②对有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的暑期支教,较容易能取得赞助支持。③活动开展之前,要讲后勤工作纳入重要部分,调查了解食品供应情况。④一般支教队伍构建后勤组或与学校食堂沟通,由食堂提供。

结束感言

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不同目的、做法的志愿者,经历过泥石流、烈日、感冒、中暑。暑期支教是一个相互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和小学生在这个舞台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但谁多谁少,谁又明白?我们总在说共同富裕,校园里很多教授,大学生都不相信,至于社会,我便不得而知。可是,在这里,对学业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我看见,确实有先富携手贫困的影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评比也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队伍的队长或副队长都与我聊过是要实践还是要评比的话题。一些实践队伍暑假做的各种活动,只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我们冷静分析其意义的时候,也是多少能找到一些安慰自己的理由。可这让很多原本相信做好就有好结果的队伍离开原路,在歧路上与那些团队交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暑期支教也未幸免于难。很多队伍顶着很大的压力,在为孩子们努力,在为自己的评选努力。试问,哪一个大学生不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去评一个省级优秀呢?但力气总会分散,性质也会改变,这是一种悲哀。

人们的种种质疑,包括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意与大学生合作,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不信任。大学生没有阅历,没有经验是不假,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不遥远。大学生并没有那么糟,山区对大学生的渴望,让我们发现,原来大学生真的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业。当我们习惯性批判的时候,也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批判的结果,它真的对么?负面的消息的发布是媒体的一种职能,让我们发现身边的问题,让我们改变他们,让生活更加美好。然而当人们形成一种负面放大的习惯后,就会忽视,其实生活中正面的情况更多。我们变得悲观且自以贴近现实,却不知道得了负面偏见的癖。生活还是美好的多,暑期支教团队,也是优秀的多。

第二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反方: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较长时间(本调查中指低于一个月)内规律进行支教活动,此类支教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和支教动机进行分析。

1,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非专业,上课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都有投身支教事业的意向,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支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究竟要付出多少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传统死板,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自己知识都掌握的不够就去教书育人,多少有些牵强。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们成了试验品,由此看来空有一腔热血和一颗真心远远不够。

2,大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和周围环境中,交流共同成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语言不通等不同原因,大学生支教往往会出现即使在乡村学校教书,也没法跟学生有深入交流,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由有新鲜感到厌倦,态度上的难以转变使一些大学生把支教当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无法消除隔阂全力融入,甚至自身有潜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

3,跟风现象严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动机模糊。一些大学校园里组织的支教活动往往是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生因为新鲜感就从众加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支教的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对纪律的不了解,也给团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二、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1,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2,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支教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① 支教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体现在: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支教社团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在支教中,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负责人缺乏及时调整支教活动的措施。

② 短期支教时间短与轮换制的问题。体现在: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毫无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

③ 支教教学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学中忽略细节。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

④ 志愿者的支教认知问题。体现在:缺少对支教的全面认识,盲目乐观或担忧。缺乏与当地老师的联系沟通,对当地教育情况不了解。缺乏一定的领导能力,容易被突发事件影响整体的教学计划。极少部分的志愿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小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如学分、旅游、简历)不纯,缺乏社会责任感,将支教形式主义化、功利主义化。志愿者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⑤ 受援学校的问题。体现在:学校不重视、不配合,有戒心。不想让志愿者占用课堂时间。受援学校学生瞎起哄,一味的追求娱乐新奇而忘记了支教的意义。

⑥ 支教经费问题。体现在:志愿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影响支教热情。

海市蜃楼与循序渐进;‘

第三篇: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及分析

1大学生并不专业,所以很多问题并不见得能够很好的解决,会有误导。(在这里下套,如果对方说只是教课本知识,那么就可以反问支教的意义在哪里,课本知识老师都会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支教最重要的是教思想,而不是单纯的一个暑期辅导班监督写作业)

2.学生们不见得喜欢假期还要被支教(下劳逸结合的套,教育局都反对假期补课这种过度的)。

3.短期并不见得会教多少知识,却可能会让学生们产生对比,从心里抵触原本的老师。(大学生毕竟从城市过去的)

4.打乱原有安排

5..很多大学生是抱着丰富阅历或者有其他目的而去支教的,目的并不纯粹,只是当做一个镀金工具,这样又怎么可能教得好呢

6.作为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不规范的指引教育么?谁能保证支教大学生的基本教育素养?可以强调教育的严肃性与重要性,然后结合支教大学生具体的情况去说明支教的大学生不完全具备应该需要的素质。可能造成的误导对别人家的孩子是很深远的。

7短期支教让学生短期内经历适应和分别过程,频发性的假期支教活动会带来学生的心里落差感 城里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落差,9.短期支教,人员回来后是否能及时补充上空缺。

10.儿童对于频繁更换老师是否产生没有老师愿意在这里教我们的想法。

11.短期支教,所有支教者都来不及连接当地情况走马灯一样的走过场,是否有利于教育。

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短期志愿者与孩子时间短,往往刚熟悉环境就要离开,在心理和教学上对当地学生都是比较大的打击,自己还会沉浸在那种离殇之中不能自拔。

其次,短期支教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素质类课程”为主线。相对于该校老师平时的上课,短期支教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新鲜又好玩”的。虽然学生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里,开拓了眼界,增添了兴趣,但由于短期支教很难注重到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复和测验,使得这些效果很难维持。在正常开学后,这些类似有效的教学成果又可能会和本地老师习惯上的教学方法相抵触,产生一些“副作用”,影响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巩固。

最后,短期支教团体在组织能力、策划水平、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招致一些麻烦:比如队员之间的矛盾、团队与校方的矛盾、课堂纪律问题、校园安全问题、支教交通、支教环境、支教心态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志愿者真正到达以后,会觉得“体现不出意义”,甚至“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组织方在组织了几次短期支教后,也会因为主要负责人的热情转移或现实问题,而中止本来就“见效甚微”的支教活动,可以想象,一两年后,这些支教效果就荡然无存了。

1.短期支教往往在财务问题上不正规,如涉及与大基金会合作,会承担较大财务风险。2.短期支教在志愿者考察录用、培训、督导方面的要求比较低,支教团队鱼龙混杂,增加组织安全隐患。

3.短期支教前往的支教地点很随意,可能来自驴友介绍或负责人的一次游历,对支教环境并不能非常好的了解清楚,存在安全与环保方面的隐患。

4.短期支教在宣传方面会比较夸张,可以说有了几天的经历就铺天盖地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对宣传对象没有加以保护和隐私处理,对支教地采取尽量曝光的方式等宣传手段,都是不合适的。

5.短期支教团队一般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志愿者守则,在支教期间队员无法得到有效约束。诸如饮酒、吸烟、赌博、游览、感情、人际等多方面都可能存在极大隐患,严重影响支教效果。

6.短期支教教研,由于没有与当地教学进行教研和教学秩序上的对接,志愿者排课会比较按自己的优势科目考虑,课程会尽量以好玩吸引学生为主(这也是缺乏教学经验的一个反映),无疑会造成教学冲突,即便校长老师不说,支教组织负责人也应该充分体察,予以避免。

不同地区存在文化差异,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情况,难以顺利展开教学 数量不代表质量,宁缺毋滥

第四篇:大学生短期支教注意事项

1、互动少---增加互动,多关注孩子们自己的想法; 讲课过程中紧张、不自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镇不住场,2、课堂易混乱---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3、语速过快---语速适中;

4、有需要道具或其他材料辅助的同学注意,上课前必须确保这些东西的质量和效果,要考虑到场地的限制因素;(如音频、图片等要清晰,是否可以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听 到、看到等)

5、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课前多思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6、自身需要提高专业水平(比如,授课内容为如何写好演讲稿,老师本身就要体现出较高的写作能力,因为孩子 们会把我们当成这一方面的能手)

8、注意目光交流---可以扫视全班,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 讲课内容要生动活泼---可适当添加故事,增加丰富

中的孩子可以多看看他们,不能只自己讲自己的内容;

9、讲课声音要大;

10、课程内容难度要适中;

11、当孩子们一时回答不出问题,而你要开始公布答案前,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们来想想是不是可以这样“,不 要生硬的讲答案;

12、注意板书的书写;

13、注意每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

14、要抓住一切机会赞美孩子们,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15、不论是写板书还是带读时,身体始终要面向孩子们。不能一直背对同学;

16、要留心地下孩子们小声的回答,当你听到有小声回答的孩子时,应先鼓励他/她起来回答,再给予适当的赞美;

17、在准备讲课前,应先询问各个年级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程度,避免课程难度过难或过易,也可以准备两种 不同程度版本的教案;(六年级有上过英语课,但不够重 视;

七、八年级很重视)

18、遇到古诗等孩子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鼓励孩子们起来先回答,自己再说;

19、注意自己的台风,提高吸引力。

第五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定义

1.支教: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

2.“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

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3.大学生支教: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4.利与弊:这个社会或者某个群体很需要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好处,并且由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坏处是可以避免的。

短期支教的时间:3年

二.角度

支教者,被支教者,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社会效应

弊:

就是支教时间短,支教人员不固定,更甚是支教地点都不固定

1.孩子: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给孩子们带去了自卑,打搅了孩子们本来简单纯朴(无知)的生活;当满怀希望的孩子走进城市看到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大学的价值)时,大多数孩子面对的将是是希望的崩溃;少数孩子的成功并不能挽回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学习的意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认识,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听进去,短期支教就有意义)

短期支教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影响到当地老师的教学完整性。

2.支教人:短期支教队员的目的不纯(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需要自己分担部分生活费车费的,有的甚至需要承担全部的相关费用)人员的更替以及支教时间短暂;毫无经验的新队员从老队员的经验里得到的恐怕少得可怜,于是一批批新老队员不断地留有遗憾;支教队员的安全也存在问题。

2.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短期支教队员的前往给当地学校老师及孩子家长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支教员教课内容新颖(内容,可以教基础内容);孩子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忽视,其家庭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更高学历的求学费用有可能教育出糟糕的学生; 4,短期支教的功利化发展趋势:

(留守儿童得以托管,给当前社会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对于输出支教队员的相关学校或机构,短期支教给其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名声和资源)有物质上的帮助,力量有限,但微薄之力也是一份力量。

实例1:2009年实施了两年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计划不再坚持,改为长期支教(当时“我们未来还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表示)实例2:网上一份调研结果表明,有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回乡支教,是可以改进的。

实例3: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实例4:据《中国青年报》所登载的一篇调查报道数据显示,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 1

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同时有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实例5: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支教十余年,持续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

实例6:徐本禹,2003年延迟华中农业大学公费读研,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人物”。

实例7:《 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10日)董亚宁当时在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研三学生,来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读大学时接受过浙江一位企业家的资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助学组织——“千里草助学计划”。董亚宁没有停留在调研阶段上,而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事实上,他所发起的“千里草助学计划”就一直在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短期支教模式。

“传统的短期支教选择地点往往是离家乡很远的贫困地区或是学校附近,而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选择了在回乡支教的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回乡支教就是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支教活动。”董亚宁自己这几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的经费往往有限,而寒暑假回家的同时可以开展支教项目,一举两得;而且回乡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当地人,可以用家乡话与孩子们沟通,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与孩子们交流,也容易得到家乡乡亲们和教师们的认可。”

而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运用了“太阳币计划”管理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设置各种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将获得相应的“太阳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方可申请参加短期支教或申请组队开展短期支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过滤”掉那些凭一时冲动加入的人——“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些人还真是不去为好。”

董亚宁的团队还通过大量调研并请教专家,根据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了一套《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材,分为自我认知、道德养成、智力培养、人生导引和探索实践五个板块,而且课时也符合短期支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教大学生还会把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理念留给学校的老师,并聘请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点负责人继续推广《微笑成才五部曲》,“原本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师,将转换成提供服务者,将‘支教’继续延续下去。”2010年8月,董亚宁带队首次在陇南灾区土蒿小学、苇子沟小学、宋坪学校及南康学校开展《微笑成才五部曲》项目,又于2011年2月在甘肃会宁八里中庄小学、土门乡中心小学及八里陈去小学3所学校开展,项目期间邀请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论项目前期筹备、实施过程,还是后期保障机制,都相当顺利。“我们是设想把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模式打造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模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这样才可被更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复制。”董亚宁信心满满。

突破点:“大学生支教”是必要的,而其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在不改变其“短期”及“支教”的性质下,通过制度规范解决的,因而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的。

依然有68%的受教学生在支教后认为学到了知识,并且有95%的受教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教学,以上问题都属于客观问题,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科学的支教模式来得到改善,这里主要是指规范在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关于心里落差:我们可以改进:“入乡随俗”,我们可以尊重山区平时的传统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可以避免的。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虽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呈现出“鸡肋”乱象,但在中国乡村教育整体趋于衰落的情势下,这种支援方式无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标难治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教育条件,使大学生“短期支教”自发地变成“长期支教”,扩充乡村教育资源,遏止其衰落的势头。只要安排的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请那些对短期支教有偏见的人到大山里看看,看看他们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需不需要我们的关怀,需不需要我们的支教。就算我们的支教活动的确不该开展,那也请你关注一下山区,给他们捐点书,捐点衣服,捐点爱心。这次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送给孩子们的东西太少太简陋了。(长期支教:可操纵性不强)

现状是:要建长效机制,面临着资金匮乏、难以和当地长期合作等诸多机制限制 每年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利用长假进行支教工作,他们的活动大都集中在10天至20天内。

大学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偏远地区,把五彩缤纷的梦想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获得了当地师生的赞誉。

实例:林芸生是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大二学生。他说:“回去之后,我们计划联络其他院校的法律院系,由他们每年来完成‘接力’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努力将学生们支教过的学校发展为实习基地。今年7月,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与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师大将在麻城县建立暑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学校都会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麻城参加教学实践活动,麻城当地则将为大学生们的支教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成立于今年3月的中国大学生志愿支教基金,是本次新疆支教活动的组织者,立志要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取得突破。仅对新疆支教,基金就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选派1000名大学生,志教100所新疆中小学,资助2万名新疆中小学师生等。“尽管这次支教新疆还有些不足,但是这毕竟只是开始,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志愿支教活动。”基金秘书长傅道迅说。

而在该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齐维京看来,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去各地支教,还能起到一个信息中介平台的作用。

齐维京认为,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如果仅仅从事短时间的支教活动,将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支教队的作用。“这么多学生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钱,舟车劳顿地下到最基层,我们是否可以更充分地挖掘他们这一趟的价值?”齐维京说。

志教基金依此提出了“整合”的概念。齐维京介绍说,该基金将致力于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不仅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支教资源,也要整合被支教地区的资源,使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资助和帮助全国各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一方面要通过资助、授课、长期联络等多种方式,照顾和关爱当地师生。”

1.出发点不能定性全部。短期支教对志愿者也是有一些好处,只要团队的领导者或者说倡议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且可以对团队成员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不管支教队员的目的是否纯粹,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并能在约束下做好一个支教老师该做的事,带去正面的能量,那我们又有什么好强求和质疑的呢?因此这就要求团队具备一定识人的能力,能够在选拔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热心公益同时又有能力的同学。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一次好的支教。

2.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

支教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为代表,也包括乡村冬夏令营、乡村学校或社区寒暑假读书会等其他形式。这项目一直以来,“旁观者”的批评声和“行动者”的反省声都不绝于耳,但却始终顽强生存乃至蓬勃发展。

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

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如下: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

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老子、斯

密和牧师的儿子,用他们面临的问题去跟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做类比,并不十分恰当。但我以为,当人们面对一个异常复杂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时,选择简单的一面,然后长期专注于此,才真正有可能解决简单一面的问题,并且同时也(出乎意料之外的)把复杂一面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至少向解决方向大大推进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我因此也特别相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或者冬夏令营)的公益项目上,只要大学生“”了,农村的孩子就“对”了;大学生成长了,农村的孩子必然就成长了;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大学生只需做到无愧于心,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就又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步。你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等这样的反思。正如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一个以正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优的人,不必反复纠结于“我的行为是否伤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样。你们也不必过度拔高自己行动的短期意义,认为“我们就是要直面和挑战农村教育的极大不公,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光和热”。其实大学生某种意义上就是那个牧师5的孩子吧,世界地图的确是目标,但我们当下先解决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种下公益志愿和解决教育不公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结果。大学生短期支教或冬夏令营,许多时候都有各类主题的,有推动阅读的、有面向乡土教育的、有音体美学习类的、有倡导“全人”教育的。这些主题设定都很好,但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机构专注于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所以我和你提到的大学生公益项目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受益对象就是农村孩子。从小道理上,我以为这样的主题设定有助于你们的项目做的更专业、更有成效,更有助于一体两面“难”的一面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但从大道理上,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体两面的“简单”一面,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理解了我的思考,才能更好定位和设计项目,才能更恰当设定可以达成的目标,才可以让农村孩子们更开心更有收获,才能让大学志愿者们更加坦然自己的选择,才不为网上旁观者冒充农村孩子炮制的虚假批评所吓倒。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会(因为失误或支教时间过短)而伤害当地孩子,梁晓燕老师有过个说法,我很推崇:(大意是)大学生志愿者有这种想法,表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你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我想特别补充一点的是,当你不小心表现的不完美,甚至有一些失误时,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你如果尽力而为了,用真心去做这件事(短期支教),孩子会感觉的。如果你表现的更加优秀一些,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下载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共5则范文)

    2016学年暑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小组方案 调查报告题目——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基于“光明行”江苏支教团暑期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终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们xx好: 下面由我代表我方进行一辩立论陈词。我方观点是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定义: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

    短期支教策划

    2009年寒假农研会赴兰考县官寨村支教策划书 一, 活动时间:2009年1月日——1月20日二, 活动背景:由于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农村教育水平相当对落后的原因,许多农村小学只开设了语......

    2021年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总结

    2021年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总结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一个宁静的小镇。峡口给我的第一印象宁静安逸,来到峡口后团......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总结[全文5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支教活动作为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今天写写帮文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总结,希望对......

    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现象

    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的现象近年来,伴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等国际性赛事陆续在中国登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潮,再加上社会各方......

    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一些感悟和建议(推荐)

    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一些感悟和建议 ——写给即将去奉献的同仁们 目录 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一些感悟和建议... 1 ——写给即将去奉献的同仁们... 1 一、开篇的话... 1 二......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一辩稿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近几年来,有一类公益项目发展很快,即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