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3 23:3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等单独或联合组建,分为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三类。

(一)学科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学科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先进技术理论、人才团队等科技支撑。

(二)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研发投入力度大、科研活跃度高、研发条件完善、创新实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建设,聚焦行业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现代工程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支撑。

(三)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我省科研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市,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通过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方式,培育创建重点实验室,带动相关区域源头创新能力提升。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各自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赢。

第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多方投入、稳定支持、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原则实行分类管理。

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 省科技厅是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编制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发布实验室建设重点领域指南;

(二)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给予宏观指导,组织制定并协调落实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负责省重点实验室的认定;组织开展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评价工作;

(四)协调解决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决定省重点实验室调整、取消资格等事项;

(五)按相关规定及程序,遴选确定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省重点实验室相关工作提供服务。

第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所属省直部门与单位、所在设区的市科技局以及中央驻鲁单位可作为省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具体指导、协调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工作,负责督促落实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所需资金、人员、场所等保障条件。

省财政厅负责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资金下达工作。第七条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等建设依托单位是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机构,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证和决策;

(二)协调本单位优势资源,保障省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转;

(三)聘任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用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省重点实验室注册登记为独立法人。

第三章 组织结构

第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一般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科研团队,专职辅助科研与管理人员等组成。

第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每届任期五年,一般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如实验室主任为依托单位外聘人员,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且应设常务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是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职责是为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研究任务、重大科技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开放课题等提供咨询。学术委员会人数一般不少于7人,主任应由非依托单位的国内外顶尖专家担任,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应为学术委员会成员。同一专家不得同时担任3个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第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由若干学术带头人组成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由省重点实验室全职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固定人员和柔性引进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流动人员组成,保持结构和规模相对合理。省重点实验室实行首席科学家(PI)等团队科研组织模式,赋予PI等团队负责人相应的科研以及人、财、物支配自主权。

第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配备专职辅助科研与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科研仪器的操作与维护、科研项目财务处理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等辅助服务工作。

第四章 申请与认定

第十四条 根据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省科技厅发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领域指南,各主管部门组织所辖单位申请工作。

第十五条 申请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一般应为已开放运行2年以上的部门或市级重点实验室,并满足下列条件:

(一)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要求;

(二)具有高水平科研队伍,研究水平在本领域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在凝聚学科优势、汇集科技资源和对外开放交流等方面能力突出;

(四)依托单位、主管部门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自主创新研究、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维护和开放运行等必须的资源条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条件由省科技厅与相关市参照上述条件共同商定。

第十六条 申请与认定程序

(一)依托单位组织填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并制定新建省重点实验室3年建设计划,经主管部门论证、审核、遴选后推荐至省科技厅;

(二)省科技厅依据申报指南和省重点实验室标准条件,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三)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申请及3年建设计划进行综合评审评估,进行现场考察论证,研究确定新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名单。

对于我省产业发展急需或通过省“一事一议”政策引进的顶尖人才牵头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可适当简化程序。

第十七条 拟新建的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实行筹建期制度,筹建期为3年,筹建期内加挂“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筹)”牌子。筹建期满3个月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筹建期内提前完成建设计划任务的,可由依托单位提交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提前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并授牌。筹建期满无法完成建设计划任务的,应由依托单位提前3个月提交延期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筹建期可延长1年,1年后仍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资格。

第十八条 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实行预期目标考核制,建设运行期一般为3年。期满后由省科技厅按照预期目标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考核,通过验收的,可继续保留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称号,未获通过的实验室取消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称号。

第五章 运行

第十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凝练研究方向,组织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集聚优秀人才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加快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第二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组织开展和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根据研究方向面向全省乃至省外、国外设立开放课题,设置访问学者岗位,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第二十一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强化产学研合作。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对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鼓励研究领域、方向相近的省重点实验室,成立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创新链条。

第二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有计划地改进科研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积极开展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应纳入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管理,开展对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程度列入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标准。

第二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省重点实验室名称。

第二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及时宣传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第二十五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如实记录和反映实验过程,确保实验记录、数据、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第六章

管理

第二十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更名、实验室主任更换、研究方向变更或依托单位进行重大调整、重组的,须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论证,主管部门同意,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按时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学术委员会换届情况报告等,经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八条 依托单位组织省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工作,了解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帮助与督促省重点实验室进行整改。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和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九条 省科技厅组织省重点实验室定期绩效评估工作,评估周期一般为3年,对省重点实验室评估期内整体运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工作采取同行专家评议方式。

第三十条 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定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评估其研究水平与贡献、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完成情况;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评估其引领区域和行业技术进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情况。将重点实验室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情况纳入绩效评估内容。

第三十一条 省科技厅根据省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确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等4个评估结果等次,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三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科技厅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一)在实验室申报、年报、验收或评估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或实验室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

(二)管理不善,省重点实验室阶段性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第三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省科技厅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一)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离开依托单位或合作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省重点实验室无法继续建设运行的;

(二)依托单位发生重大变故或因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省重点实验室无法继续建设运行的;

(三)无故不接受省科技厅或主管部门对省重点实验室检查、监督、审计和评估的。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对被撤销的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清算,按相关规定收缴资产和研发经费,并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七章 经费

第三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及依托单位共同筹集,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鼓励所在市结合实际予以支持。

第三十五条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应保证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所需经费。

第三十六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开支范围包括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研发活动、购置更新科研设备及仪器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第三十七条 省科技厅根据对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评估结果,研究提出分档支持建议,会同省财政厅确定具体支持标准。省财政厅按规定做好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工作。

第三十八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中涉及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结余结转、信息公开等事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按规定实行绩效目标管理,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将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四十一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等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学科、企业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山东省×××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20××年—20××年)”(×××为研究领域),英文名称统一为“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5月31日。原《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鲁科财字[2003]144号)、《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鲁科基字〔2009〕75号)、《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鲁科财字〔2008〕127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06日 阅读次数:10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增强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科技厅关于改进和加强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44号)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试行办法》(鲁科财字〔2003〕14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验室绩效考评(以下简称“考评”)是对实验室在一定时期内的建设和运行状况,以及省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执行情况、取得成果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第三条考评工作以提高效益为导向,遵循“公平性、透明性、效能性、激励性”的原则。第四条考评范围为已批准立项建设的实验室。每分批考评若干学科(领域)实验室,原则上每三年考评一轮次。

第五条考评的主要依据为实验室建设规划、验收或运行绩效报告。第二章考评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考评工作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统一组织。

第七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制定考评规则和指标体系,确定考评内容,制订考评方案,公布考评结果。

第八条考评工作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在实验室主管部门委托依托单位组织的自评基础上,直接组织专家组或委托考评机构开展。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考评时,委托方与受托方应签订委托协议,受托方应保证考评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九条实验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所属实验室的自评工作,审核《省重点实验室绩效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等考评材料,并汇总报送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第十条实验室依托单位负责审核自评和考评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材料失实的连带责任;在规定时间内撰写《省重点实验室绩效报告》报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省重点实验室绩效报告》主要包括实验室绩效信息报告、省财政科技经费执行情况报告和绩效证明材料等。第十二条每年3月底前,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确定当年参加考评的实验室名单,并通知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参评实验室应认真接受考评,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相关材料,不以任何方式影响考评工作。

第十三条实验室主管部门在实验室考评通知下达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实验室自评工作并提交经审核的《省重点实验室绩效报告》。第三章考评内容和方法

第十四条考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两部分。业务考评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以定性考评为主;财务考评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

第十五条考评方式分为现场考评和综合考评,以现场考评为主。考评专家组由学术专家和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管理专家组成。

第十六条考评专家应严格按照考评工作要求,遵守考评纪律,科学、公正、独立地行使考评职责和权利。有关专家、机构、工作人员对于考评工作所涉及的材料、业务内容、相关知识产权、考评结果等负有保密义务。第十七条考评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考评实验室有直接利害关系者,不得选入考评机构或参加考评专家组。实验室也可提出建议回避的考评机构或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第十八条现场考评。按研究方向相近的原则将实验室分成若干组,由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现场考察,评价实验室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原则上同一组实验室的现场考评由同一考评专家组负责。第十九条现场考评由专家组主持,程序包括: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及代表性成果学术报告、考察仪器设备管理和运行情况、核实科研成果和开放情况、了解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抽查实验记录,必要时可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等。第二十条实验室主任报告要全面、系统总结考评期内实验室运行状况。代表性成果为考评期内以实验室作为署名单位、实验室人员为主产生的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成果)。

第二十一条专家组依据考评指标体系,通过记名方式对实验室打分,并汇总提出现场考评意见,确定考评绩效等级。

第二十二条考评绩效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等。第二十三条对现场考评成绩排名在前50%的实验室进行综合考评,其考核绩效等级根据现场考评打分(占60%)和综合考评打分(占40%)确定。考评排名前30%的列入“优秀”类实验室,余者列为“良好”类实验室。

第二十四条现场考评成绩排名在后50%的不再进行综合考评,其考核绩效等级由现场考评打分确定。现场考评排名后10%的为“较差”类实验室,余者列为“一般”类实验室。第二十五条综合考评在现场考评后按学科(领域)采取会议集中评审的形式进行。第二十六条综合考评组由省内外相关知名专家组成,原则上每现场考评专家组推荐一人参加综合考评专家组。

第二十七条综合考评时,实验室主任应结合现场考评情况,如实报告实验室的优势特色、地位和成绩,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发展规划或整改措施。所有参评实验室均可旁听综合考评实验室主任报告。

第二十八条综合考评专家组听取实验室主任报告,根据答辩情况和现场考评意见,进行记名打分,并确定实验室综合考评意见和综合考评绩效等级。第四章考评结果应用

第二十九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考评结果,及时总结实验室取得成绩及相关管理经验,完善管理办法,引导依托单位提高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提出以后实验室建设意见、给予奖励和黄牌警告的实验室名单。

第三十条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根据考评结果确定或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的领域、方向和强度,引导依托单位加大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三十一条对绩效优良的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或适当形式奖励;对绩效较差的实验室,给予黄牌警告,视情缓拨、扣减或停拨经费,限一年内进行整改,整改期满进行复评,通过考评的视为“一般”类实验室。

第三十二条无故不参加考评或中途退出考评的实验室,视为自动放弃“省重点实验室”资格。对整改后复评仍为“较差”的实验室,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第三十三条建立实验室绩效考评信息公开制度。绩效考评结果经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确认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实验室自评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小编推荐)

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根据《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国科发基字[2006]559号)精神,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验室依托企业建设,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实验室主要任务是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准行业和产业高技术前沿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培养、聚集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和参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加强行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扩散和技术储备等。

第四条 实验室是人、财、物管理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及“定期考评、动态调整、重点支持”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 我省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安排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 职 责

第六条 省科技厅是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研究制定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宏观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2.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3.批准实验室的建立、调整、改组和撤销,组织实验室的检查和考评。

第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行业)或各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落实我省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办法,具体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2.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落实实验室建设期间所需条件。3.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第八条 企业是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职责是:

1.为实验室提供建设、运行经费及保障条件,保证实验室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2.组织公开招聘并推荐实验室主任,推荐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3.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日常运行,对实验室进行考核。4.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方案报主管部门。

第三章 建 设

第九条 省科技厅公开发布实验室建设指南,由主管部门组织申报。

第十条 申请实验室应满足下列条件:

1.实验室依托单位须为在山东省境内注册的内资企业,或者内资控股的民族品牌合资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综合科技实力较强,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本领域的发明专利或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依托单位研发经费投入较大,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建设、运行和试验费用。2.实验室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5年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较强,承担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不包括政策引导类等其他项目),近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3项。

3.实验室须拥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水平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固定研究人员不低于3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不低于三分之一,一般应拥有泰山学者或相当层次及以上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4.实验室具备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实验用房相对集中,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包括农业科研基础设施)总值一般应在1000万元以上。

5.实验室具有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能够对外开放并发挥行业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填写《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参考格式见附件),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经形式审查合格后,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申报实验室进行现场审核、论证,择优批准立项。

主管部门在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后30天内,组织相应依托单位公开招聘实验室主任和编制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可行性论证,通过后予以批准建设。第十二条 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建设计划完成后,由依托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通过的授予标志牌。

第四章 运 行

第十三条 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公开招聘、择优推荐,主管部门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科技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不超过六十岁,任期五年,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八个月。特殊情况要报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四条 实验室应设立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科技活动、绩效考评报告、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学术委员会由高水平科技专家组成,人数一般为7-11人,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般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两次不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应予以更换。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第十五条 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科技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实验室固定人员实行聘任制,由实验室主任负责聘任。

实验室应当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培养。

第十六条 依托单位应为实验室设立自主研发基金,支持实验室开展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和面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开放课题。自主研究课题和开放课题应规定研究期限,由实验室负责管理。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的公共研究平台,并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应加入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数据共享。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八条 实验室应当重视和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等研究成果应标注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等按有关规定办理。实验室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实验室网站,并与省重点实验室信息网联接。

第十九条 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五章 考 评

第二十条 实验室应按照《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参加考评。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应于每年2月底前报告上一工作总结和下一工作计划,经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第二十二条 依托单位应当对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和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三条 实验室实行定期考评制度。省科技厅每分批考评若干实验室,三年为一个考评周期。具体评估工作组织专家组或委托评估机构实施。

第六章 调整与撤消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批复。

第二十五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1、绩效考评较差,整改后复评仍为“较差”的;

2、不接受省科技厅和主管部门的管理、检查、监督,或不参加绩效考评和考核的;

3、依托单位不能为实验室提供必要经费和条件保障的;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等严重违纪现象的;或破产、被撤消、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政府责令关闭的;因企业性质改变不符合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不按时编制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或建设期满未提交验收申请的视为放弃筹建“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为规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开发实验室(以下统称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我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任务与目标

1.省重点实验室是我校高水平研究团队、高标准研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基地。

2.省重点实验室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或邀请国内外中青年知名学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或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保证省重点实验室的高效率运行和高水平管理。

4.省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放置、分实验室及研究用房安排应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布局,以利于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突出实力、展示形象。5.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满后要顺利通过上级的检查和验收。学校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并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二、管理体制

1.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学校且相对独立运作的管理运行体制。学校按照二级单位进行管理,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2.学校和相应院(系)分别成立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建设的领导工作。发规处负责全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科技处负责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业务指导工作。

3.省重点实验室设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等。为便于协调和加强院(系)、学科和实验室的关系,实验室主任或副主任应由一名学院院长(系主任)或副院长(系副主任)担任。

4.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由具有正高级职称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担任,并由校长聘任,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副主任由实验室主任提名,经主管副校长和校长审定后由实验室主任聘任。实验室正、副主任的任期一般为三年。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在任职期间外出超过半年以上,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应报学校主管部门,由学校指派其他人员代理主任工作。

5.省重点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和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及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开放研究课题等。

学术委员会一般由9-15名省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本校的专家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任期五年,由学校聘任,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6.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两结合”(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固定、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动态人事管理制度。学校按照实验室的工作需要,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核定实验室的专职人员编制。所有人员均实行聘用制,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与所在院(系)和人事处商定后聘用。为促进科研人员流动和学科相互渗透,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不应超过参加研究工作人数的二分之一;实验室主任和所在院(系)主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实验室队伍,保证实验室的开放与运行。

7.省重点实验室的专职和校内兼职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归属于业务依托院(系),并承担相应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实验室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自行聘任校内外人员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

三、人员组成及职责

省重点实验室人员按其工作性质和主要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三类。这些人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学校只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实验室建设规模、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等,核定必要的专职人员编制。

1.实验室管理人员

实验室管理人员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组成。

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人员聘任、实验条件建设、财务管理等负主要责任,并对学校和省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秘书协助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

2.实验室研究人员

实验室研究人员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在保证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并积极与兼职研究人员配合,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编制数根据实验室承担项目的类型、级别、科研经费的总量及兼职研究人员数量等综合核定。

3.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操作和维修工作,同时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学校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室技术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和升级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并在其经济待遇、职务晋升、进修培养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证和倾斜。

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数根据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台数、仪器设备总值和实际承担的实验工作量等综合核定。

4.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

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是实验室为了完成特定的研究任务而临时聘任的人员或通过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得到资助的校内外访问学者。兼职研究人员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力量,应完成实验室规定的研究任务。实验室应加强与兼职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实验条件。

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1.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省主管部门安排的建设资金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和引进急需的技术软件,学校配套的资金除根据一定的比例作为实验室运行费和科研开放基金外,其余部分应主要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和学术活动。

2.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由实验室和所在院(系)结合,根据建设目标按提出申请,由发展规划处组织论证后,报学校审批。建设经费由财务处按划拨,专项管理。

3.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费的使用和管理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支出由实验室主任批准、所在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签字。对于大额经费开支按照《河南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4.经费使用的监督

(1)实验室建设经费必须严格按计划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2)学校和上级部门拨发的运行费和开放研究课题费,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不得任意转用;

(3)实验室经费的使用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术委员会监督检查外,还应接受财务部门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

(4)省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收入,按照学校有关政策执行。

五、检查验收与奖励

1.省重点实验室按照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由省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建设过程进行评议和建成后的验收。

2.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实验室的管理、仪器设备运行、课题研究进展、经费使用、人才培养情况等进行阶段检查和考核。3.省重点实验室按照要求及时向学校和省主管部门报送工作报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和检查。

4.省重点实验室接受上级评估和检查后的奖罚,依据校内分配制度的有关条款执行。

六、本办法由发展规划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是研究所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管理,确保实验室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实验室服从农科院的统一管理。

第二条 实验室由研究所成立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贯彻落实 上级部门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的规划和发展计划;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组织科研项目申请和管理。

第三条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主管所长兼任,三 个研究室分别为重点实验室的实际载体。

第四条 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 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工作计划等,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五条 实验室实行对外开放,具体办法参照农科院实验室管理办法 执行。

第六条 实验室具体管理措施参照国家实验室管理规定制定。

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7.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8.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9.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0.实验室内使用的空调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1.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

12.实验室内不准吸烟和吃食物。

13.高压气体钢瓶的存放应满足实验环境条件的规定。

14.下班前,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操作的仪器及整个实验室的门、窗和不用的水、电、气路,并确保关好。

15.与实验室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方式及措施,以确保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以及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涉及实验室拥有的所有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的管理行为。

3.在发生本制度没有明确,而涉及仪器、设备的所有行为时,解释、执行权在实验室。

4.为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充分发挥效能,实行集中使用、统一管理。

5.实验室仪器、设备可开放使用,但必须在实验室人员指导下进行。

6.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的有关规定,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

7.各种仪器设备建立专人负责制,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建档建卡,做到技术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8.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能上机操作,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9.仪器设备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事故,仪器负责人应立即报告管理部门,并写出事故报告,各仪器的故障、维修、及解决过程均须记录备案。

对外开放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由市财政支持建设,隶属于农科院管理,根据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对全院科研人员开放,现将具体管理办法公布如下:

1.有需要的科研人员使用前需根据开放仪器内容向本实验室项目管理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使用。

2.本实验室将向使用者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由需要者在各自实验室内进行前处理。

3.本实验室原则上只接受上机服务,并由本实验室人员负责操作。

4.速测仪类仪器原则上不单独外借仪器,有需要者提前与本实验室预约,由本实验室具体负责人员前往服务。

5.使用人员进入本实验室后,一切服从本实验室的管理。

6.不得将与实验无关人员带入实验室。

7.由于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要追究使用人的责任直到赔偿。

8.服务收费:参照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下载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附件2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进步,促进测绘事业发展,发挥同济大学与陕西测绘局在工程测量......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开展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切实贯彻落实“......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

    重点实验室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更好地为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以......

    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有效性,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工作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试行办法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和扩大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在生......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市财政设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