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就业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剖析

时间:2019-05-13 23:0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就业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就业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剖析》。

第一篇:全国就业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剖析

在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的各位专家和领导,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这是对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爱,我们深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专家和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向各位专家、领导进行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5年11月1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德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市唯一国办普通高职院校,学校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兼顾技师、高级技工的培养培训任务,是融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为一体,培养具有高素养、高技能“双高”人才的新型高职院校。2013年11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建校近十年来,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学校毕业生的

“命根子”,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中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毕业生优质就业,2013年共有高职毕业生1351人,总体就业人数1334人,正式就业率达98.37%,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列全省非师范类专科院校第一名。

一、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由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具体抓落实。学校设立了校、系两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招生就业指导处统一协调、统一领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部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在年终各系部整体工作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机构健全,服务精良。学校调整充实了就业指导处,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两套机构合署办公,并按规定配备了专职人员16名。各系部也分别成立了3人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学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是1:75,就业专职人员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达到了规定要求。

(三)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先后制定了《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管理暂行办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强化考核督导,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长效机制;出台了《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职责》《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系(部)就业指导办公室主要职责》等制度,落实各级责任,强化科学管

理;完善了《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来院招聘毕业生管理办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优学优分办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特困生优先安置办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跟踪管理办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召回制度》等规章,有力保障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经费充足,设施完备。学校将就业创业经费列入专项资金预算,2014年毕业生生均经费增加到200元/人。2012、2013和2014年的就业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分别为26万元、30万元和35万元。建有1000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招聘大厅和洽谈室、档案室、会议室、签约室等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场所,建立功能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完善、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

学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着力点就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动摇,持续不断推进四项改革,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创业教育改革、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改革。首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对接”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学校积极融入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建设和德州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九大专业群,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专业架构。2014年11月,我校机床切削

加工专业群被确定为山东省技工院校省级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近几年,学校新增设高职专业35个,通过实施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主考院校试点、单独招生试点、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针对性,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夯实基础。

二是推动教学与实践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本位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完善“5训,6练”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2014年,我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团体二等奖;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第二届“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等国家、省级奖项。三是推动技能大赛与就业对接,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大力开展技能大赛活动为突破口,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育互动,以大赛为引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术的强化,许多学生未出校门就手握“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等荣誉,备受企业和社会欢迎。2006级机电专业学生赵子振作为省级比赛获奖选手现已在首钢集团京唐公司担任运输部作业长,月薪达到10000元,成为企业的骨干。

其次,深化“1139”校企合作机制,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体系改革

“1139”机制即以学校建设的“1个职业教育集团、1个校企合作理事会、3个服务机构、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三层架构,多元参与”,形成三层组织互相助力,政、校、企、行多元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一是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树立现代职教体系新标杆。2010年学校牵头德州市14所职业学校,联合200多家企业成立了“德州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充分有效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在优化生源结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产学研结合、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创造性的探索与合作,打造职业教育“德州模式”。

二是在山东省首创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毕业生优质就业平台。学校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与企业开展全程化、全方位、一体化合作,形成了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实现了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先后召开了十七次校企合作理事会,至今理事会成员单位已发展到309家,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9个,每年有5000余名学生轮流到企业顶岗实习;每年与企业签订“冠名班”达50余个;每年签订“定单培养”达5000余人,为毕业生打造了优质就业平台。

三是建立三个校企合作服务机构,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服务。成立了“专业设置委员会”、“人才需求调研室”和“毕业生跟踪管理办公室”三个服务机构。三个服务机构每年深入企业、市场进行调研分别达20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人员涵盖企业

老总、高管、职工、刚入职学生等各个层次,发放调查问卷,征询对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顶层设计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是建立九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在校企理事会领导下,成立了由企业高管、高级技师和学校各系部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九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课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研究;联手引进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截至2014年,学校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建成了29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6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聘请客座教授95人,逐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零距离”对接。

第三,突出人本化、信息化、现代化,开展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改革

一是创业教育指导全程化。学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指导“前移化、全程化、系统化”建设,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全校课程建设体系,通过学院各种媒体、报告会、创业论坛,大力宣传国家大学生创业新举措,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学校构建了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一体化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发明大赛、创业讲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2014年,在 “挑战杯—彩虹人生”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我校电气工程系《网末速递有限公司》项目设计获得了创业计划类一等奖,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

三是成立专门机构,推动创业教育成果转化。投资100万元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10处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校正在筹建省级标准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与309家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建设“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电气系创办的德州慧润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经管系创办的一鸣连锁超市、华信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粮油食品与轻工工程系创办的乐康食品店,目前都发展良好。

四是积极创建德州创业大学,为毕业生提供延续性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德州市人民政府计划投资300万元拟在我校建立德州创业大学,以满足德州市大、中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为主,兼顾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期通过创业大学这一平台,提高全社会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实践能力.第四,全面提升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程化、立体式的保障

一是以校企合作为总抓手,牢牢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施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拓宽就业市场战略,全面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工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均达到98%以上,持续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2014年共有高职毕业生1251人,截止2014年12月31日安置就业1251人,初次就业率达98.4%,整体就业率达

100%,并且为每名毕业生都提供了2—3个就业岗位。

二是建立立体多样的校园招聘市场。搭建了“大型供需见面会—小型专业化招聘会—远程视频双选会”三位一体的招聘平台,建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招聘会模式。每年邀请用人单位开展各种供需见面会100余场,网络远程招聘50余次,招聘企业1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达20000余个,就业岗位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贫困学生就业。制订贫困生资助制度,建立特困生资助体系,通过“谈、奖、减、免、助、贷、捐、缓”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生降低就业成本,使他们“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出得去、富得快”。我校2012届毕业生特困生78人、2013届毕业生特困生71人,每人补贴500元;2014届毕业生特困生63人,每人补贴1000元,共计发放特困生求职补贴137500元。

四是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近年来我校有校企合作院级课题50项、市级课题30项、省级课题15项;在各种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就业论文和专题文章75篇;特别是学校先后在全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论坛、校企合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受到与会各高职院校领导的一致认同,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充分肯定我校就业工作给全省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作出了示范。

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自2009年至2013年,我校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列全省非师范类专科院校第一;2010年5月,在由大众日报和大众网共同举办的“2010山东十佳求学高校(高职)”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就业前景十佳高校;2011年高质量一次性通过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先后有2人荣获“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我校每年都深入100多家用人单位座谈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技能操作水平普遍评价高,认为岗位适应能力快,总体满意度每年都在95%以上。

(三)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高。学校始终树立力求给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一份有尊严、有发展前途的就业岗位的就业工作理念,努力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2014年我们向毕业生及家长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96%的毕业生及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持非常满意和满意态度。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安全稳定。学校通过发放《给毕业生的一封信》、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通过建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核查制度,对来校企业、网上招聘等供需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多年来,我校未发生一起毕业生合法权益受损事件。

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

到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就业工作经费还需要增加、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院系两级管理还需要加强等方面。针对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一是进一步加强全员就业意识,相关处室、系部要相互协调,全校上下齐心做好就业工作;二是继续增加就业经费,保证就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走出去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这次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实地调研必将对我校的各项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真诚希望各位专家、领导为我校“会诊”、“把脉”,开出“药方”,促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学校将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力争把我校建成德州龙头、全省名牌、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养、高技能“双高”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对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祝愿各位专家、领导在我校调研期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第二篇:肇庆学院迎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进校实地调研学习资料

肇庆学院迎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进校实地调研

学习资 料

肇庆学院就业处 2012年3月

●礼仪要求

1、参加座谈会要注意些什么?(1)穿着整齐端庄;

(2)关掉所带手机,以免影响专家调研和座谈会;(3)坐姿要正确,不能跷二郎腿,不得抽烟;

(4)正确理解、对待专家组调研活动,事前做好准备,临场沉着参与,遇事不慌不乱;(5)要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对待专家组调研,对专家的提问要认真回答,实事求是地发表意见;

(6)文明礼貌,主动与专家打招呼、问好,专家提问发言结束要说“谢谢”,离开活动场所要轻轻摆放好椅子,并主动与专家说“再见”。●校情及就业概况

2、我校的校史、学校学生规模和目前就业情况怎样?

是在原西江大学和原肇庆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西江大学的前身是肇庆地区师范学校,由广东教育行政学院于1970年下放到肇庆地区新兴县办学而得名。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迁至现址办学。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提请国家教委备案,在肇庆师专的基础上成立西江大学。原肇庆教育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肇庆地区师范学校,1980年更名为肇庆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更名成为肇庆教育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成立本科层次的肇庆学院。学校总占地面积1655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750人,教职工1217人。

近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采取有力措施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我校2009年、2010年、20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80%、95.94%、98.11%,总体就业率分别为:******;2010年有1人被评为“全国预征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总参某部、教育部预征工作联合督查组对我校的预征工作给与充分肯定;2011年我校被省教厅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

3、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确立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复合型、学术型人才为辅的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实习、实训经费经费投入。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实训中心,目前有实训基地157个,其中校内的教师技能综合训练中心、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中心、光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均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2+1+1”培养模式,实施“大类培养、后期分流”,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通识课平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以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打造学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推进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精英人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考证教育。建立起“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新型育人模式;将学生素质培养与各类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

4、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

我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会、校长行政办公会定期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与二级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学校制定《肇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肇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明确责任,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等挂钩,调动了各方就业工作积极性。

5、我校就业工作的“三到位”和“四化”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三到位”就是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到位。2009年7月,成立学生就业指导处,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用工作场所,目前,校级专职人员9人,二级学院有专人负责就业工作。学校逐年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专项经费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支撑。

“四化”就是抓好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将就业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有机结合,构建“学校统筹、院系主体、多方联动、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工作机制,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干部、二级学院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确保就业工作全程化和全员化开展。2010年,市政府拨出专项款建设改造毕业生招聘厅,学校拨出专款购置了一批设备,加强和完善了就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制定就业工作人员选拔、培养、使用制度,将就业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推动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目前专兼职就业指导课教师72人。

6、学校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何?

学校制定《肇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肇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明确责任,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等挂钩,奖金总额达2.2万元,调动了各方就业工作积极性。●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7、学校对二级院系的就业工作是如何考核的?

学校出台有关文件政策,将就业工作与二级学院的工作考核、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结合起来,并通过对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评估和奖励等办法,促进二级学院将就业工作落实到位。二级学院主动将目标任务分解到领导干部、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中,确保完成就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现学校已形成了争创就业先进单位与个人的工作局面。

8、学校是如何开展毕业生就业教育的?

(1)加强课程建设,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

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了贯穿大学四年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方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和《公务员考试》、《面试礼仪》等选修课程,两门必修课共40学时2学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法律法规、就业心理调适、就业程序与注意事项、就业择业技巧、就业形势政策等。重视就业工作人员开展就业工作研究,通过研究总结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出版了专著《不做白领做首领——三十名大学生草根创业纪实》,公开发表就业工作论文37篇,主持毕业生就

业研究校级课题2项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就业指导

每年精心组织的就业指导服务月活动,就业指导服务月分为4个板块50多个服务项目,涵盖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导讲座、行业精英进校园宣讲会、优秀校友事迹经验报告会、模拟招聘、考研经验交流、就业论坛等。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社会调研等活动,2011年,我校获得广东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最佳组织奖,多名选手在省赛中获奖。还通过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编印《就业指引报》、《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手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网站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设立就业咨询室,完善就业咨询工作制度,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效果明显。

(3)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

我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课列入教学计划。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运用多方资源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扶持,如中国移动肇庆分公司资助我校5万元成立MM大学生创业办公室;肇庆市团委对进入u势界创业大赛获奖的创业项目提供10万元的贴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目前已经在校外建立了11个创业见习基地,校内成立了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中。近三年来,毕业生创业人数105人,经创业孵化中心培育并进入实体运作的有30多家,其中2009年毕业生梁健生“鲜果缘”水果主题连锁店参加团省委主办的u势界创业大赛,进入20强,成为团省委资助创业项目,获得3万元资助。我校毕业生吴伟明被评为广东省2010年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其创办的深圳市顺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带动了150人就业。2011年我校学生张思敏创作的视频作品《亚运梦》,获得全国首届“MM百万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意孵化类金奖,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她的事迹。

9、学校对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采取了哪些措施?(1)全力开拓就业市场,精心组织校园招聘会 根据近年毕业生的流向,我校加大“请进来”力度,广泛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每年都举办两场大型招聘会,近百场小型招聘会。充分运用校友资源,鼓励校友用人单位回校招聘。2010年3月在校园招聘会上设置了校友招聘专区,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2011年1月、12月分别举行了校友校园招聘专场,提供了2351多个就业岗位。校园招聘会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广泛收集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我校实行“内合外联”的策略,动员全校教工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通过校园网、宣传公告栏、手机短信平台等及时向学生公布。完善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网址http://jyzd.zqu.edu.cn/),努力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我校还与广东省人才信息网、肇庆市人才网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网络平台发布毕业生求职与人才需求信息,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拓展就业实习基地,巩固就业市场

我校加强见习、实习、就业“三位一体”基地建设,在已建立的见习、实习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地建设就业实习基地。目前每个专业均有实习基地,如“广东风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宏图科技有限公司”、“亚洲铝业广东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省内一大批中小学每年都优先选用我校实习生,就业实习基地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10、学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及服务功能如何?

学校建立了完善就业服务网,有独立设置了服务器,增强就业信息化功能。就业服务网

实现了校级就业网与二级学院就业网、上级就业服务网、各级政府就业服务网、等进行对接,使就业服务网成为了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教育指导、就业供需信息发布、就业网上面试、职业测评等平台,实现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资源共享。

11、学校对毕业生服务基层,促进毕业生工作有什么措施?

学校出台优惠政策,对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表彰奖励或减免学费。近年来,我校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6%以上。

12、学校对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帮扶服务?

我校十分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少数民族生、残疾人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采取建立台账、个别咨询、专项帮扶、重点跟踪的“一对一”工作策略,提高他们就业的信心和成功率。免费组织专车带领他们参加省、地市举办的招聘会。学校还对上述学生每人发放300元求职补贴,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落实用人单位。

13、近几年来我校的总体就业率如何?

近年来,我校克服地方高校、山区城市等不利因素,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多渠道拓宽就业渠道等方法,使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2009年、2010年、2011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80%、95.94%、98.11%,总体就业率分别为:*********

14、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情况怎样?

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情况为:2009年2251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6.38%;2010年2262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7.75%;2011年3285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8.66%。毕业生踊跃到地方基础教育战线、中小型企业等城乡基层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赞誉我校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15、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

2011年,有140名毕业生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比2010年增加了89%;34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与2010年持平;专升本326名,比2010年增加了95%; 2011届本科毕业生到深圳、珠海就业的266名,比2010届增加33%。目前,我校已有60名2012届毕业生与风华高科、中国电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怀集教育局、龙文教育等教育单位成功签约,201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望再创新高。

16、就业工作的特色亮点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我校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复合型、学术型人才为辅的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2+1+1”培养模式,实行“大类培养、后期分流”,“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通识课平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以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打造学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建立起“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新型模式,将学生素质培养与各类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加强见习、实习、就业“三位一体”基地建设,每个专 4

业都有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就业指导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从一年级抓起,贯穿在学四年。通过课堂主渠道、社团活动、就业咨询、社会调研等,以“就业知识竞赛”活动为抓手,宣传就业政策,弘扬到基层就业的典型人物事迹,全面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实行优惠政策,对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表彰奖励。近年来,我校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6%以上。

(3)把校友工作与就业工作结合,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

设立学生就业指导处,与校友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这种机构设置在广东省是首创,旨在加强运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实际运行中也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建立各地校友会、校友联络处,加强与校友们的联系和沟通,运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力献策。依托各地的校友会、校友联络处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站,广泛收集当地最新的就业信息反馈回母校,为到当地求职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近两年,成功举办校友用人单位招聘会,共提供了2851多个就业岗位。

充分利用校友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指导毕业生就业、创业。聘任校友担任就业、创业教育兼职讲师,校友们的言传身教,感染了同学们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成立了由校友捐资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校友资源在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建立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长效机制,预征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重视国防教育,学校把入伍预征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安排,纳入国防教育体系,形成“始于新生入学国防教育、巩固提高贯穿大学四年、检验成果在毕业前夕”的预征工作思路。每年精心组织“预征宣传动员周”,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加强与当地兵役机关沟通合作,健全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协调机制。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做好毕业生预征工作后续服务。预征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教育部、总参谋部预征工作督查组的充分肯定。三年来,为部队输送了32名优秀士兵。其中有3名考取了军校,2名改为士官,大部分同学都荣立三等功。我校女生梁文玉入伍不到一年,练成了“神枪手”,被誉为“西沙玫瑰”,中新网报道了她的事迹。2009、2010、2011年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受到省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0年有1人被评为“全国预征工作先进个人”。

第三篇:在全市社区工作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社区工作确实非常重要,对于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都具有战略意义。此前余非同志找过我几次,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一次社区工作,所以尽管当前各方面工作比较繁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召开这次会议。今天会议只是开个头,主要是把思路进一步理清。

刚才

××××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市民政局和几个区县、街道、社区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我至少有三点感受:一是社区工作很重要,社区岗位很光荣;二是社区工作很辛苦,取得的成绩应予充分肯定、高度赞扬,大家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三是社区工作任务很繁重,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探索,希望同志们还要继续努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社区地位突出,必须高度重视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城市的细胞,是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说过,黄山市的发展是否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抓精品层面,抓好黄山风景区、名茶等人无我有的绝品,放大城市品牌魅力;二是抓支撑层面,抓好基础设施、园区等重大项目,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三是抓基础层面,抓好新农村、就业社保等民生工作,社区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建好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座大厦,社区是重要的墙基,其重要性怎么讲也不过分。

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社区具有补位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会出现新变化。首先,原有管理体系在打破,大量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且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迅速增多;其次,政府职能在转变,许多剥离出来的社会服务职能必须有相应机构来承担;再次,企业经营机制在转换,其分离出来的管理服务职能也需要新的载体来补位。能否解决好这些矛盾,事关城市的繁荣发展、影响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键依托社区、必须建好社区。

在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系中,社区具有重构作用。城市社会的变化,要求我们创新管理体系。比如:在人口管理上,由户口所在地为主转向以居住地管理为主;在社会事务管理上,由条块结合、条条为主转向条块结合、块块为主;在管理方式上,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居民依法自治、民主管理为主;在城市资源利用上,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使用为主转向居民共享为主,等等。社区建设应成为顺应这些城市管理方式改革的基本依托,应作为重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要步骤。

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中,社区具有载体作用。社区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居民群众所享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主权利多是通过这个载体来实现。社区工作越活跃的地方,其群众文明素质、生活质量、参与意识就越高,反之就容易造成各项服务、权利的落空或断链,进而引发各方面的矛盾和后遗症。因此,加强社区建设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举措。

在维护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中,社区具有基石作用。社区稳,则社会治;社区和,则社会安。社区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地,也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尤其在城市社会深刻变革之下,矛盾最容易在社区显现,隐患最容易被社区掌握,问题最容易在社区解决,而且往往这个时候发现和解决的成本最低、影响最小、效果最佳。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是构建平安和谐优秀区的基础工程,要把维稳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到社区。

在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中,社区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加强社区工作和社区党建,把党的主张宣传贯彻到社区群众中,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党同社区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打牢党在城市的组织和群众基础。社区建设不仅是发展任务、民生任务、稳定任务,还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咱们黄山市作为新兴旅游城市,已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第二居住地,这给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社区在发展、稳定、党建方面的意义更加重大。根据民政部门网格化管理数据,目前我市城镇人口11.8万户、45多万人,其中外来流动和暂住人口占三分之一;随着旅游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外来人口大幅增加将是我们社区发展的一个趋势。抓好社区工作,从发展层面说,有利于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更加提升城市人气;从稳定层面说,有利于加强流动人口掌控,更加维护社会和谐;从党建层面说,有利于扩大党建工作覆盖,更加巩固执政基础。

二、社区任务繁重,必须善于突破

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要求,以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为目标,把社区组织管理网络优化起来、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来、把各项社区活动开展起来、把综治维稳体系健全起来、把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完善起来、把社区党的组织强化起来,努力建设服务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

第四篇:在全市就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02

在全市就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 日)

今天就业局长会主要是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就业形势,研究部署2012年工作。刚才各县市区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2011年就业服务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就业服务系统紧紧围绕省市实事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示范、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千名技能人才培训、重点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五大就业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平台建设,突出示范乡镇街道就业、培训、创业、平台四个示范,探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化、项目化和责任化管理,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全年工作可以用“高调开局,完美收官”来概括:高调开局,即今年2月15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在岭南市举行了“2011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由此拉开了我市就业服务工作的序幕;完美收官,表现如下:

(一)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2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 业2.34万人、困难对象再就业902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1160个,运用岗位补贴开发1583个岗位安置“4050”人员等困难对象就业;30个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示范乡镇新增有组织转移就业4.08万人,技能培训3305人;城区就业示范街道由9个扩大到12个,技能培训1405人,援助困难对象3445人;岭西示范区按照“四统一”模式,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服务。培训补贴、失业保险征收发放取消户口限制,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同等待遇享受。千名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顺利启动、成效显著。

(二)工作举措扎实有效

1、落实政策,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

一是积极落实“六补两贷一扶持”政策。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全市共落实就业资金2.03亿元。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万余人次,其中市本级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 3862人次1157万元,对54家企业1300多人落实社保补贴213万元,对企业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困难人员进行岗位补贴。在政策执行规范性方面,切实加强了资金基础管理工作,认真开展资金自查和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二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对在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情况下,无不正当裁员,制订了稳岗措施,保障了职工基本生活的缴费企业给予6个月内的岗位补贴。对开展了职工转岗培训的缴费企业,给予转岗培训补贴。共计为70余家企业扩 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160万元。这是继我市实施失业保险费缓缴、失业保险基金援企稳岗位等措施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对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稳定岗位、预防失业的功能和作用,发展政府与企业共同稳定就业的新型关系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点面结合,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示范工程。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体系。年初,以市政府办名义,制定下发了《岭南市2011年城乡统筹就业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潭政办发„2011‟12号)文件,制订了5个工作实施方案,加上平台建设方案,构建了完整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城乡就业示范工作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五项就业工程,坚持“四个示范”引领,分片召开会议,分解任务,落实指标,有效推进了各项工作。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平台建设。市区建设10个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大厅被列为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市局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以街道(乡镇)平台建设为重点,按照“六统一”的建设标准,采取现场指导、跟班学习等措施,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投入使用一个,积极进行推进,让职能下的去,服务跟得上,形成了街道半小时就业服务圈。湘乡市统一规划,将10个乡镇,3个社区纳入首批平台建设。在资金安排上,对新建的乡镇街道平台补助50万元、社区30万元,装修改造的乡镇街道平台补助30万元、社区10万元。三是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主要是“六个一批”: 一是通过全国春风行动集中输送一批。岭南县从各乡镇组织农民工240余人到深圳爱普生工作,反应良好。湘乡市组织170余名农民工集中赴非洲几内亚从事高压架线,输出前集中进行培训,开辟了境外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新渠道。二是就近就地安置一批。岭南县天易示范区、海丰鞋厂、湘乡市红伦工业园,岭西市永泉科技园已成为县市就近就业安置基地。三是通过扶持创办本地企业来解决一批。四是通过现场招聘会,集中解决一批。除组织参加市、县市区组织的招聘会外,每个乡镇街道都举办了一场以上招聘会。湘乡市规定,招聘会须达成用工协议50人以上,并经查验协议、工资表后才予以拨付补贴资金,保证了招聘会的实效。五是开展合作交流一批。岳塘区与深圳龙华街道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建立了劳务对接平台。六是认真做好城乡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一对一、一帮一的走访帮扶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在省民调中心电话调查中获得了群众积极的评价。

3、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程。将就业政策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对61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购买了116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运用岗位补贴政策,动员企业腾出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83人。对独立工矿区登记的999名失业人员,和524名未就业退役人员进行了专门就业援助。有针对性地搜集适合就 业困难群体的工作岗位7000余个,举办困难群体专场招聘会 22 场,其中公益性岗位专场招聘会 2 场。发布空岗信息3.4万个,达成求职意向1.05万人次。按照市场需要,根据重点服务人群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召开了困难群体、农民工、技能型人才、高校毕业生、综合类及其他招聘会。各街道(乡镇)社区通过发展街道(乡镇)社区经济实体和社区服务网点,建立就业安置基地,充分发掘街道(乡镇)社区就业岗位,重点帮助本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以援助贫困大学生就业为重点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组织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创业大讲堂”、“知名企业家进高校”、技能培训、专场招聘、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措施帮扶2000多名大学生就业。

4、素质就业,积极实施千人技能培训工程。一是根据用人单位、委培单位需求和学员要求,大力推行定点培训和订单培训。岭南县依托各定点培训机构为农民工开办了电焊、维修电工、制鞋工、月嫂等专业培训,对口安排到湘钢、三一重工、海丰鞋业等单位。岭西市模具专业培训学员对口推荐到永泉科技园企业,并开通专门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二是根据农民受农业生产、时间和地域限制等不能脱产参加培训的情况,重点推行机构、师资、设备、技能“四下乡”培训方式,把培训班办到乡镇,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岭南县为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开设了专门的晚班培 训。三是注重培训效果,严把质量关,彻底杜绝以会代训、应付办班的现象。湘乡市对培训后推荐就业人员采取电话、上门、查工资表等方式相互印证,不实的扣减500元/人补贴经费。四是精心组织千人培训工程。采取人社部门下指标、定机构、抓组织,乡镇街道送人员,培训机构开专班,职介部门落实岗位和补贴的运作模式,重点组织对工业企业及园区企业培训1000人A、B类专业(工种)的技能人才。组织制定了《千人培训工程招生须知》、个人、企业、培训机构三方《培训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培训相关管理规定》、《千人培训工程岗位补贴实施意见》等操作文件。作为一项新的重点工作,上下高度重视,各县市区分片层层发动,各乡镇按照一村一人组织报名,做了大量工作,群众报名踊跃,报名后由个人、企业、培训机构三方签订协议书,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5、打造品牌,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

一是积极做好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评估工作。召开了全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蔡建和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创建工作职责任务。加强了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将组织部、宣传部等11个部门纳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作了创建工作视频光盘报送人社部,编印了《创业在岭南》宣传册,建立了岭南创业指导网,在QQ平台发布宣传邮件5万条。成功通过了国家人社部组织的创建工作中期考评,我市被评为良好等次。二是突出“创业大讲堂”品牌建设,加强了各层次的创业培训工作。为扩大影响,打造品牌,今年,创业大讲堂走进了岭南广电演播大厅,请来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家、学者、成功创业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全市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电视媒体开设专栏,滚动播出,有效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6、特色服务,积极实施重点人力资源服务工程。一是有针对性地召开各类现场招聘会。按照市场需要,根据重点服务人群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召开了困难群体、农民工、技能型人才、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二是分类建立人力资源基地。30个示范乡镇和12个示范街道已经成为技能型人才、普工、服务业从业人员输送基地,为重点企业保证用工需求。三是对全市50家企业开展重点人力资源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工资价位指导、用工状况分析、职业素质测评、专家授课指导、协调落实补贴政策等服务。为50家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4568个,普工6432个,服务行业人员2756个,其他人员925个。

7、提质升级,失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一是扩面攻坚。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扩面,加强部门配合联动扩面,加强稽核检查强制扩面,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扩面等手段,有效保证了新形势下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 作。二是加强基金管理。开展失业保险基金专项检查,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流程和制度,实行失业动态监测报告、待遇集体会审、社区公示、“一事两岗两审”制度。启动了领取失业保险金在街道和经办机构每月签到制度,防范虚报冒领。对2011年失业保险金标准进行及时调整,调整后城区范围内每月744元。积极做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调整失业保险费率等部、省调研课题。针对湘乡市的支付压力,启动失业预警程序,争取省级调剂金200万,确保失业金的正常发放。全年全市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达10.85万人次(其中市本级 7.43万多人次),共计发放失业保险金6771万元(其中市本级4756万元),审核支付医疗补助金415万元(其中市本级303万元),死亡丧葬费11万元(其中市本级6.5万元),支付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4万元(全部为市本级),拨付职业培训补贴208万元(其中市本级185万元),转移支出1万元(全部为市本级),按时足额上解省级调剂金451万元,合计支出8179万元(其中市本级5707万元),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市本级对10多家涉嫌“挂靠”和骗领失业保险金的单位进行了实地稽核,查出“挂靠”人员、虚假解除劳动关系骗取失业保险待遇、重新就业后不参保继续领取失业金等违规行为近800人,避免基金流失近1000万元,核增应参保人员500多人;完成失业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及监测分析报告9份。失业保险各项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推动经办能力建设和工作开展的有力手段。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以“五大就业工程体系”为重点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项目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化了基层党委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初步构建起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格局,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更加制度化、精细化,更加贴近城乡劳动者实际需求;三是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创业大讲堂形成了品牌,创业培训蓬勃发展,创业基地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四是劳动者素质就业取得重大进展,针对招工难、就业难“两难”问题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解决措施;五是政策落实取得重大进展,政策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效应更加明显。成功应对了复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确保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企业用工情况和失业人员情况分析,我们对2012年的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并且更加复杂。不利因素: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物价持续走高特别是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快,对就业困难人员和中小企业的压力不断增大,稳定就业岗位、失业保险费征缴的压力十分巨大。在当前经济转型、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就业结构性矛盾有进一步加剧之势,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复杂,对工作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难以完全预计。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业促进法》的全面贯彻,更加积极就业政策效力的进一步释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将不断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特别是我们这几年在城乡统筹示范、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就业培训培训、创业带动就业、平台建设、人力资源服务等项目中形成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工作措施、考核办法,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关于2012年的主要工作

2012年就业服务工作主要目标是:继续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援助、千名技能人才培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带动就业五大就业工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7万,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000人,重点援助2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农民工和农村预备制培训1万人,失业人员培训1万人、创业培训1.3万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38万人,全市参保总人 数32万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6800万元。主要工作是:

一是全面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在3年示范乡镇、示范街道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将全市56个乡镇、城区21个街道全部纳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考核范围。分一、二、三类进行考核。通过因地制宜、测算指标、制定细则、以奖代投、拉开等次,抓两头、带中间,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新跨越。

二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督促各街道和社区切实摸清底数、完善台账、动态掌握实情。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深入企业,收集适合就业困难对象的岗位信息,加强指导、匹配和跟踪服务。继续召开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困难人员就业,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发挥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优化岗位结构,畅通进出通道,形成良好的机制,激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主动性。认真落实国发[2011]169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三是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即“13155”:创业意识培训(GYB)1万人,创业培训(SYB)3000人,提升培训(IYB)100人,发放创业贷款1亿元,财政贴息500万元,扶持创业1500人,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创业大讲堂树品牌,创业培训出成效,提升培训出成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后续服务,成立创业协会,组织创业大赛,搭建创业实训平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做好国 11 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评估工作。

四是搞好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工作。举办招聘会150场,提供10万个空岗信息,推荐就业2万人,采取岗位补贴政策重点援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为50家重点企业对口招聘1万名劳动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速招聘信息平台升级,完善岗位搜索、招聘会预告、信息联网、视频招聘、工资指导价位等功能模块,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有效,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五是着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加强平台建设。加大公益性岗位中乡镇街道站工作人员和村协理员设置比例,把人员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结合起来。

六是全力做好失业保险各项工作。重点推进城镇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落实各项内控制度,加强对基金收、管、发等重点业务环节的监控,确保基金规范运作和安全完整。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动态监测、失业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各项工作,实现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就业服务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确保全年就业服务工作目标任务圆满超额完成。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全省就业形势分析会议上的讲话

李伯平副厅长

在全省就业形势分析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9月4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就业形势分析会议的主题是,以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和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对工作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基本判断上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上来,紧紧围绕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全省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可以说,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座谈会,更是一次学习班、研讨会。总的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开得及时。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和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结束后不久,我们紧接着召开这次会议,及时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精神,真正达到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目的。二是开得必要。每年年中举办一次形势分析会是我们就业系统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把大家组织起来,静下心来,深入学习理论,对于进一步理清思路,拓展工作视野,都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开得很好。这次形势分析会议摆脱了过去就工作汇报工作的会议套路,突出研讨交流的内容,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仅仅一天的时间,各市都结合不同的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必将对我省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收获很大。我希望各市回去后进一步总结梳理,把会议的收获真正能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切实推动工作的开展。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我讲四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正确把握当前我省就业工作的基本形势

对当前我省就业工作形式有以下三个基本判断:

(一)地位更加突出、影响更加重要是当前就业工作的基本定位。

就业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什么地位。

一是和谐社会、富民强省的基本内容。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统一思想认识。

华建国国务委员,在指出,就业

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十项民生工程”,第一项就是扩大就业。

二是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三是关系民生、的(二)增长更加平稳、发展更加协调是全省就业工作的主要态势。

综合分析一季度全区经济形势,有喜有忧,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持续性继续增强。

二是

三是统筹性不断增强。

(三)对象更加集中、矛盾更加复杂是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下岗失业人员重点对象为双零,大中专毕业生,为失业群体

农村劳动力重点是

矛盾

二、切实推进“五个转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就业工作

一是努力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转变成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过程。扩大就业,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我省GDP年均增长在1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同样实现了连续5年稳步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力降低的困局。突破困局,实现良性互动,就必须确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观,统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注重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的经济部门、行业和产业,围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尤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好“技能岗位对接”、农村技能就业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全民创业助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真正把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真正转化为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的成效。

二是努力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转变成劳动者技能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产业、项目、投资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对劳动者技能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创业、转业,对政府、社会、劳动者自身以及我们就业主管部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当前,我省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0.2:30.5:29.3,而从今年二季度全省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比重为1.93:40.12:57.95。这说明,目前我省第二三产业人员比重偏低,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解决好这一矛盾,关键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就业结构,推进素质就业。要研究制定就业培训规划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围绕两个规划整合培训资源,积极推进就业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特别要加大创业培训的力度,扩展创业培训的范围,逐步把就业工作的重点从抓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转移到以创业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上来,使创业培训成为就业工作的支点,使创业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

三是努力把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过程转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也是实现二元经济转换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就业工作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城镇,就业政策主要偏重于城镇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就业机会、服务内容、享受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范围的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已经为这项工作破了题、开了头。下一步,各地要在继续抓好以“双零”家庭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就失业登记管理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的同时,重点在就业政策的扩展延伸上下功夫,逐步将培训补贴、免费职介、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等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增强政策的普惠性,促进实现平等就业。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就业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把就业就是富民的理念转变为工作实践。

四是努力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转变为不断推进市场引导就业的过程。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引导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基本方针。从2007年就失业抽样调查情况分析看,通过公共职介机构和社会职介机构登记求职并实现就业的人员已占就业

总量的70 %多,自己应聘、自己创业、亲戚朋友推荐就业的分别占25.3%、15.96%和11.47%;在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就业的人员已占就业总量的35.9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也呈多样性趋势。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的就业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是“大就业”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整合就业服务资源,健全以大中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基础,以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功能完善、设施齐备、反应灵敏、服务优质、便民高效的就业服务网络,真正确立人力资源市场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促进就业方式多样化,更加关注家庭就业、自营就业、派遣就业,以及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要按照推进市场就业的要求,健全就业服务内容,规范就业服务程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努力为劳动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保障代理、政策法律咨询等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五是努力把促进劳动保障工作法制化的过程转变为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今年,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劳动合同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将从明年1月1日施行;《就业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讨论和全国范围征求意见,预计将在8月底审议通过。这两部法律的制定出台,特别《就业促进法》的颁布是中国就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是把促进就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写入法律,加大了政府促进就业责任的法律约束力;二是将促进就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增强了就业促进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是以基本法的形式将各种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明确了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管理体制。可见,两部法律的颁布对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无疑具有非常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认真学习、积极落实、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加快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在《就业促进法》颁布施行后,立即展开《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的修订工作,把近年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所取得的成果以法规的形式予以肯定和固定下来。还要积极围绕“两法”的实施,重点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就业资金投入和绩效考核体系、政府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体系等。

三、运用理论和规律指导工作,提高就业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推动工作指导转变。

把科学发展规律,为就业工作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学习借鉴西方就业理论,丰富就业理论实践。

三是运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就业工作规律。

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山东特色就业之路

(一)创新工作思路。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形势下就业和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富民强省的总体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的理解简单地停留在量的扩大、数的增长上。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发展的质量、层次、效率要高,效益要好。从就业工作来看,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五年实现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劳动者就业稳定性较差,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工资待遇水平偏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就业持续稳定增长,促进比较充分就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形成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机制,促进实现体面劳动。这样,我们就能从更高层次上推动就业工作,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要探索统筹发展的路子。统筹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对就业工作和信息化工作而言,坚持统筹发展,一是要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就业工作;二是要做到与整个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实现与社会保障及其他业务工作衔接联动,相互促进;三是要做到内部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确保就业和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第三,要追求和谐发展的目标。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简单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分别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之一。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信息网络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研究确定工作目标任务时,要全面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把关系民生、促进民富、涉及民安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统筹城乡就业、促进比较充分就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要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全省就业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就业法制化建设、城乡统筹就业、“金保工程”建设等工作处于全国领先位次,其关键一点就在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着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就业结构调整、城乡“双零”家庭就业援助、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复退人员就业难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精神和勇气,积极探索,不断开拓,走出一条有山东特色的就业之路。

(二)探索未知领域。

(三)创造山东特色。

(四)结合本地实际。

(五)二、不断创新就业工作的发展思路

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推动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

(一)坚持贯彻“三个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富民强省的总体发展要求。

(三)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下载全国就业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就业50强实地调研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强主席在全市科协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王强主席在全市科协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0日) 部分段落根据王主席讲话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科协主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2010年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理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刚才,**同志通报了2021年中央文明办测评反馈问题,对《**市2022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十项举措”》进行了说明,并就相关工作作......

    在全国科技厅长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xx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科技界的同志们团结奋斗,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我国科技事业......

    曹建明在全国检察长会议上讲话摘要

    曹建明在全国检察长会议上讲话摘要:2012年检察工作主要任务 2011年12月23日 07:18 2012年检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在年度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在年度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对文化工作来说,××年也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一年。这......

    争创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会议讲话

    文章标题:争创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会议讲话争创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会议讲话同志们:今天,召开争创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我市科技创......

    在城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材料22

    在xx调研时的讲话(2020年0月0日)未 知同志们:今天利用半天的时间,就我所分管的城乡建设、交通、国土、规划等工作,来未知区进行调研。刚才我们看了两个点,听取了未知区的工作汇报......

    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县委、县政府组织这次外出参观考察和乡镇项目建设调研,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先进,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