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摘要

时间:2019-05-13 23: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摘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摘要》。

第一篇: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摘要

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

报告摘登

一、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平台。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投资支撑力明显提升,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

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平安安徽建设有序开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五五”普法全面完成。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

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尽快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

(一)千方百计提升就业水平。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为公平、更高层次的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促进就业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区域劳动力布局,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服务。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健全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推动小微型企业大发展。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以扶持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为重点,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统筹层次,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提低、扩中、调

高”的政策导向,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大幅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新能源。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四、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

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

五、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

发展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六、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是兴皖富民的重要基础,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

(三)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全面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凝炼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大对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

(六)强化基础承载能力。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网络。积极开展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要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七、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切实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建设更

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

八、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九、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对国情、省情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习和教育。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切实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切实加强青年工作。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和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推进网络党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感情上亲近群众。坚持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行动上深入群众,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新起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坚持发展上为了群众,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

(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第二篇: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我省“十二五”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把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省委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各项战略决策,先后就推进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平台。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到12359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1倍,达到2064亿元。投资支撑力明显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治 1

淮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发展条件大幅改善。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8%,财政收入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居中部首位,三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14∶52.1∶33.9。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2%。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合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珠三角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日益密切,2

中博会、徽商大会、经贸文化宝岛行等活动成功举办,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8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5285元,年均增长14.9%,增速居全国第一。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43亿元,普惠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圆满完成。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城乡 3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平安安徽建设有序开展,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信访秩序不断好转,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立法,创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增进监督工作实效,人大工作呈现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政治协商形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持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日益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沈浩、王坤友、周世友、房玫、王现伟、吴群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增强。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党

心民心。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安徽视察,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这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全省人民共同谱写了安徽现代化建设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安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化省情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贯彻宏观调控中抢抓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构筑竞争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营

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创新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作风飘浮、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处于新的孕育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我省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多。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以大开放实现新跨越。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我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区域差异很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步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青山绿水是我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我们要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速崛起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主动顺应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培育素质型人口红利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五年后的安徽,科学发展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幸福,崛起中的安徽一定会更美好!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不断夯实兴皖富民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谋划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聚焦力量,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持续推进,加快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调整优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巩固提升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促进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做强做优。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家庭服务、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按照布局集中、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园区。

(二)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要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芜湖次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芜马跨江联动发展,加快铜池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滨江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格局;推动阜阳、蚌埠、安庆、黄山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促进亳州、宿州、滁州、六安、宣城等城市完善综合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兴皖富民的重要基础,要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强县,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质扩容,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三农”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培育林特产业,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品牌和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大力 11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改革已进入城乡联动新阶段,要以激活生产要素为核心,全面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银行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凝炼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和自主品牌。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效应,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安徽区域特色鲜明,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考核,加快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水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承接产业

转移园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圈带聚合效应,打造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强化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煤电、食品、医药、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成为兴皖富民的新支撑。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地。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兴区富民。加大对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基础承载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加速崛起的基础支撑。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认真做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引江济淮(巢)等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城市水利建设,积极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危桥加固改造和安全保障工程,提高重要港口和干支流航道等级,优化机场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快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网络,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供给。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和兼并重组步伐,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更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服务格局。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引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种金融业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扩大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要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显著提升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更多外贸主体,不断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和途径,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五、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要切实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 14

斜、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大力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繁重。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时序,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强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生态功能,加强淮河、巢湖和长江、新安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沿淮地区、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

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切实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议事决策和整体工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总结资政会等专题议政会工作经验,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也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深化政务、村务、事务、厂务公开,做到凡是需要公开和涉及群众切身

利益的工作,都要及时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总结推广村委会换届选举“三项制度”改革等经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促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法治安徽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上接A2版)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落实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困

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国防和驻皖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八、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社区文化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深入发掘安徽历史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江淮儿女伟大创造,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的强烈热情和创造活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发展黄梅戏、花鼓灯等地方文化艺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丰富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内涵。江淮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安徽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就新的辉煌。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巩固 21

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九、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不渝走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对国情、省情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习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兴皖富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推进全面转型,加速安徽崛起。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切实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着眼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切实加强青年工作,把有工作实绩、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岗位。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班子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和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推进兴皖富民大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和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推进网络党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总结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双向承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镇任职等经验做法,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 23

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广大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任务重、压力大,要更加关心爱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感情上亲近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思想深处把群众当主人,发自内心视群众为亲人,真心实意与群众以心交心,诚心诚意与群众以情换情。坚持工作上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工作。坚持行动上深入群众,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新起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推动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引导广大干部深入一线,真正形成关注基层、重视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氛围。坚持发展上为了群众,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的,多干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多办惠民生、增民利的好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认真贯彻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统筹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惩处、绝不姑息。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提高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昂首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能不能实现宏伟目标,是对我们新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定信念不动摇,牢记使命不懈怠,与时俱进不僵化,永葆本色不腐败,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不为 25

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努力把安徽的事情办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盼!

同志们,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美好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第三篇:张宝顺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宝顺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了展观 为建设经济繁荣 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2011年10月26日)

张宝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我省“十二五”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把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省委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各项战略决策,先后就推进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平台。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到12359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1倍,达到2064亿元。投资支撑力明显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治淮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发展条件大幅改善。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8%,财政收入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居中部首位,三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14∶52.1∶33.9。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2%。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合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珠三角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中博会、徽商大会、经贸文化宝岛行等活动成功举办,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8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5285元,年均增长14.9%,增速居全国第一。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43亿元,普惠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圆满完成。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平安安徽建设有序开展,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信访秩序不断好转,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立法,创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增进监督工作实效,人大工作呈现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政治协商形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持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日益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沈浩、王坤友、周世友、房玫、王现伟、吴群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增强。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安徽视察,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这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全省人民共同谱写了安徽现代化建设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安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化省情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贯彻宏观调控中抢抓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构筑竞争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创新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作风飘浮、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处于新的孕育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我省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多。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以大开放实现新跨越。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我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区域差异很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青山绿水是我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我们要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速崛起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主动顺应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培育素质型人口红利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五年后的安徽,科学发展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幸福,崛起中的安徽一定会更美好!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不断夯实兴皖富民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谋划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聚焦力量,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持续推进,加快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调整优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巩固提升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促进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做强做优。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家庭服务、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按照布局集中、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园区。

(二)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要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芜湖次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芜马跨江联动发展,加快铜池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滨江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格局;推动阜阳、蚌埠、安庆、黄山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促进亳州、宿州、滁州、六安、宣城等城市完善综合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兴皖富民的重要基础,要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强县,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质扩容,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三农”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培育林特产业,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品牌和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改革已进入城乡联动新阶段,要以激活生产要素为核心,全面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银行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凝炼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和自主品牌。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效应,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安徽区域特色鲜明,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考核,加快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水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圈带聚合效应,打造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强化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煤电、食品、医药、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成为兴皖富民的新支撑。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地。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兴区富民。加大对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基础承载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加速崛起的基础支撑。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认真做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引江济淮(巢)等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城市水利建设,积极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危桥加固改造和安全保障工程,提高重要港口和干支流航道等级,优化机场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快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网络,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供给。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和兼并重组步伐,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更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服务格局。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引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种金融业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扩大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要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显著提升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更多外贸主体,不断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和途径,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五、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要切实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大力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繁重。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时序,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强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生态功能,加强淮河、巢湖和长江、新安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沿淮地区、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切实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议事决策和整体工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总结资政会等专题议政会工作经验,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也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深化政务、村务、事务、厂务公开,做到凡是需要公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及时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总结推广村委会换届选举“三项制度”改革等经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促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法治安徽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上接A2版)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落实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国防和驻皖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八、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社区文化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深入发掘安徽历史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江淮儿女伟大创造,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的强烈热情和创造活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发展黄梅戏、花鼓灯等地方文化艺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丰富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内涵。江淮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安徽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就新的辉煌。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九、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不渝走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对国情、省情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习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兴皖富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推进全面转型,加速安徽崛起。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切实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着眼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切实加强青年工作,把有工作实绩、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岗位。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班子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和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推进兴皖富民大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和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推进网络党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总结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双向承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镇任职等经验做法,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广大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任务重、压力大,要更加关心爱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感情上亲近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思想深处把群众当主人,发自内心视群众为亲人,真心实意与群众以心交心,诚心诚意与群众以情换情。坚持工作上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工作。坚持行动上深入群众,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新起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推动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引导广大干部深入一线,真正形成关注基层、重视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氛围。坚持发展上为了群众,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的,多干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多办惠民生、增民利的好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认真贯彻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统筹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惩处、绝不姑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提高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昂首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能不能实现宏伟目标,是对我们新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定信念不动摇,牢记使命不懈怠,与时俱进不僵化,永葆本色不腐败,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努力把安徽的事情办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盼!

同志们,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美好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第四篇:学习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学习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胜利闭幕的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大会,他吹响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区的进军号角,开启了新起点上实现奋发崛起新跨越的征程。

在这次大会上,新当选的省委书记张宝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本届省委就任于“十二五”开局之年,受命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建设美好安徽的历史重任。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组织的高度信任,倍加珍惜全省人民的殷切厚望,切实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把省委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奋发有为、一心为民、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圆满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共同创造安徽的美好未来。

张宝顺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着力建设一心为民、群众信赖的领导集体。要饱含真情亲近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深怀爱民之情,多为亲民之举,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满怀诚意求教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群众为师,向人民学习,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带着责任服务群众,认真落实惠民政策,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扎实做好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工作,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张宝顺指出,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领,要维护班子团结,着力建设和谐奋进、朝气蓬勃的领导集体。严守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省委全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切实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善于和谐共事,凡事都要以工作为先、发展为重,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支持、相互帮助关心、相互配合补台的良好风气。

张宝顺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着力建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领导集体。带头艰苦奋斗,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带头廉洁自律,认真执行《廉政准则》,讲究操守,严把底线,防微杜渐,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分管地区和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带头弘扬正气,恪守做人准则,明辨是非曲直,敢讲真话,敢揭真相,敢于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以自己的一身正气,引领社会风尚。

张宝顺对做好当前工作提出要求:一要切实抓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和宣传贯彻,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并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迎接党的十八大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为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二要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倒排进度,狠抓落实,确保全年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同时及早谋划好明年的工作,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好、巩固好。三要高度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四要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重点抓好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森林防火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保全省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张宝顺最后强调,新班子应当有新气象,新班子必须有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历届省委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扎实苦干,为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

这个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项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个指导今后五年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总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扎实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几天来,通过对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的学习,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也对构建和谐社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努力树立 “紧抓机遇,埋头实干”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定位好自己。在工作中还要继续不断的学习党代会报告,深刻领会报告中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才能使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不迷失方向。

第五篇: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持续降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的新路。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支撑,也是上海必须长期坚持的产业发展方针。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加快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和发展。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郊区农村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有序推进“三个集中”,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前列。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

基本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成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基本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成长江隧桥工程和一批铁路、高速公路、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全面实施“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战略,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多作贡献。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的交流合作和相互借鉴,为推动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上海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发挥联系各界人士、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凝聚人心的主要民主渠道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人人自觉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促进和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从源头上防止滥用权力。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和资金、资产、资源等关键领域,积极完善有效监督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公开透明度。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抓住迎特奥、迎奥运、迎世博等重大活动契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创意之都。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着眼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鼓励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转移。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才国际化,努力满足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打破人才体制机制壁垒,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认真解决民生问题。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良性互动。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强面向市场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保基本、广覆盖,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以举办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运会为契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积极有序推进二级以下

成片旧里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步伐。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着力形成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把“三个中心”建设成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坚持把人口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新形势,切实把加强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事关大局的重要位置,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社会联动调处,重点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增强全社会防范风险、抗御危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肩负起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的重大责任,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更加突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核心,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建设新成效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的大政方针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健全科学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反对徇私偏袒,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机关、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沉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党的威信和形象最容易因腐败而受到损害,改革和发展最容易因腐败而受到阻碍。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奋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胡

锦涛同志的要求,模范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并转化为自重的准则、自省的镜子、自警的标尺、自励的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反骄破满,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是今后五年全市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区市的支持和帮助,凝聚各方智慧,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全市各方面都要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到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精心筹备好世博会,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深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确保各项筹备工作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要成功举办好世博会,把举办世博会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相结合、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相结合,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的盛会、世界不同文明深入交流的盛会、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盛会。要充分发挥世博效应,与兄弟省区市一道共享世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要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延续到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中。

下载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摘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宝顺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摘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辅导读本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辅导读本 过去五年的工作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的平台。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度改善。 五......

    孙瑞彬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推荐5篇)

    肩负起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历史重任 为建设幸福石家庄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26日) 孙 瑞 彬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石家......

    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张高丽 发布时间:2012-05-28 浏览次数: 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全会选举结束后讲话。他说,刚刚闭幕的市第十次党代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要......

    学习第九次党代会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讲话心得体会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就党内民主的实际发展而言,作为制度化发展党内民主的尝试,地方党代会常任制实际上是尝试将......

    学习蚌埠市第九次党代会讲话

    学习蚌埠市第九次党代会讲话 心得体会 通过对埠市第九次党代会讲话的学习,使我初步领会此次党代会精神;更加充分地了解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也使我对今后5年改革发展稳定......

    学习第九次党代会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第九次党代会讲话 心得体会 通过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报告的学习,使我初步领会此次党......

    在郭镇乡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李大汉)

    在郭镇乡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李大汉 (2011年3月9日)同志们: 我乡第九次党代会即将闭幕,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乡党委、乡纪委班子。刚才,乡党委九届一次全会和纪委一次全会又选......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秦光荣讲话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25日 秦光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