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

时间:2019-05-14 18:4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

第一篇: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

美好安徽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安徽省委书记 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我省“十二五”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把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省委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各项战略决策,先后就推进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平台。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到12359亿元;财政收 入增长2.1倍,达到2064亿元。投资支撑力明显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治淮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发展条件大幅改善。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8%,财政收入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居中部首位,三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14∶52.1∶33.9。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2%。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合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珠三角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中博会、徽商大会、经贸文化宝岛行等活动成功举办,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8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5285元,年均增长14.9%,增速居全国第一。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43亿元,普惠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圆满完成。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平安安徽建设有序开展,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信访秩序不断好转,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立法,创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增进监督工作实效,人大工作呈现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政治协商形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持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日益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 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沈浩、王坤友、周世友、房玫、王现伟、吴群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增强。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安徽视察,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这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全省人民共同谱写了安徽现代化建设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安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化省情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贯彻宏观调控中抢抓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构筑竞争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创新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作风飘浮、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处于新的孕育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我省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多。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要充分发挥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全面扩大对内对 外开放,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以大开放实现新跨越。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我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区域差异很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青山绿水是我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我们要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速崛起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主动顺应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培育素质型人口红利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五年后的安徽,科学发展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幸福,崛起中的安徽一定会更美好!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不断夯实兴皖富民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谋划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综合效益 好的重大项目;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聚焦力量,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持续推进,加快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调整优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巩固提升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促进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做强做优。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家庭服务、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按照布局集中、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园区。

(二)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要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芜湖次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芜马跨江联动发展,加快铜池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滨江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格局;推动阜阳、蚌埠、安庆、黄山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促进亳州、宿州、滁州、六安、宣城等城市完善综合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兴皖富民的重要基础,要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强县,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质扩容,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三农”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培育林特产业,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 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品牌和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改革已进入城乡联动新阶段,要以激活生产要素为核心,全面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银行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凝炼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和自主品牌。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效应,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安徽区域特色鲜明,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考核,加快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水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圈带聚合效应,打造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强化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煤电、食品、医药、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成为兴皖富民的新支撑。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地。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兴区富民。加大对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基础承载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加速崛起的基础支撑。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认真做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引江济淮(巢)等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城市水利建设,积极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危桥加固改造和安全保障工程,提高重要港口和干支流航道等级,优化机场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快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网络,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供给。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和兼并重组步伐,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更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服务格局。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引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种金融业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扩大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要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显著提升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更多外贸主体,不断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和途径,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之本、加快转型之源、促进和谐之基。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尽快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

(一)千方百计提升就业水平。扩大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为公平、更高层次的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区域劳动力布局,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深入开展皖江皖北就业对接活动,研究制定区域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政策,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服务,尤其要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就业技能和就业质量。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劳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推进创业是居民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持久动力。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努力营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良好风尚。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坚持招商引资与培育本土企业相结合,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推动小微型企业大发展。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以扶持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为重点,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最大的支持、最优的服务。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统筹层次,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争到2015年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提低、扩中、调高”的政策导向,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大幅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减少贫困人口,着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发展企业年金,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群众财产权益的保护力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五、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要切实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大力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繁重。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时序,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强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生态功能,加强淮河、巢湖和长江、新安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沿淮地区、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切实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议事决策和整体工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总结资政会 等专题议政会工作经验,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也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深化政务、村务、事务、厂务公开,做到凡是需要公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及时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总结推广村委会换届选举“三项制度”改革等经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促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法治安徽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落实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国防和驻皖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八、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社区文化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深入发掘安徽历史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江淮儿女伟大创造,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的强烈热情和创造活 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发展黄梅戏、花鼓灯等地方文化艺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丰富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内涵。江淮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安徽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就新的辉煌。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九、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 移信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不渝走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对国情、省情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习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兴皖富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推进全面转型,加速安徽崛起。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切实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着眼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切实加强青年工作,把有工作实绩、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岗位。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班子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和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推进兴皖富民大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和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推进网络党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总结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双向承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镇任职等经验做法,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 效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广大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任务重、压力大,要更加关心爱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感情上亲近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思想深处把群众当主人,发自内心视群众为亲人,真心实意与群众以心交心,诚心诚意与群众以情换情。坚持工作上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工作。坚持行动上深入群众,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新起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推动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引导广大干部深入一线,真正形成关注基层、重视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氛围。坚持发展上为了群众,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的,多干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多办惠民生、增民利的好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认真贯彻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统筹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惩处、绝不姑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提高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 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昂首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能不能实现宏伟目标,是对我们新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定信念不动摇,牢记使命不懈怠,与时俱进不僵化,永葆本色不腐败,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努力把安徽的事情办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盼!

同志们,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美好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第二篇:张宝顺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宝顺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了展观 为建设经济繁荣 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2011年10月26日)

张宝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我省“十二五”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把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省委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各项战略决策,先后就推进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平台。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到12359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1倍,达到2064亿元。投资支撑力明显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治淮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发展条件大幅改善。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8%,财政收入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居中部首位,三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14∶52.1∶33.9。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2%。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合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珠三角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中博会、徽商大会、经贸文化宝岛行等活动成功举办,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8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5285元,年均增长14.9%,增速居全国第一。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43亿元,普惠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圆满完成。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平安安徽建设有序开展,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信访秩序不断好转,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立法,创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增进监督工作实效,人大工作呈现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政治协商形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持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日益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沈浩、王坤友、周世友、房玫、王现伟、吴群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增强。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安徽视察,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这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全省人民共同谱写了安徽现代化建设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安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化省情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贯彻宏观调控中抢抓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构筑竞争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创新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作风飘浮、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处于新的孕育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我省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多。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以大开放实现新跨越。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我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区域差异很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青山绿水是我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我们要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速崛起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主动顺应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培育素质型人口红利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五年后的安徽,科学发展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幸福,崛起中的安徽一定会更美好!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不断夯实兴皖富民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谋划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聚焦力量,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持续推进,加快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调整优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巩固提升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促进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做强做优。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家庭服务、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按照布局集中、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园区。

(二)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要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芜湖次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芜马跨江联动发展,加快铜池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滨江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格局;推动阜阳、蚌埠、安庆、黄山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促进亳州、宿州、滁州、六安、宣城等城市完善综合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兴皖富民的重要基础,要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强县,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质扩容,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三农”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培育林特产业,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品牌和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改革已进入城乡联动新阶段,要以激活生产要素为核心,全面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银行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凝炼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和自主品牌。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效应,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安徽区域特色鲜明,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考核,加快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水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圈带聚合效应,打造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强化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煤电、食品、医药、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成为兴皖富民的新支撑。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地。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兴区富民。加大对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基础承载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加速崛起的基础支撑。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认真做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引江济淮(巢)等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城市水利建设,积极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危桥加固改造和安全保障工程,提高重要港口和干支流航道等级,优化机场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快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网络,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供给。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和兼并重组步伐,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更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服务格局。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引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种金融业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扩大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要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显著提升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更多外贸主体,不断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和途径,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五、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要切实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大力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繁重。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时序,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强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生态功能,加强淮河、巢湖和长江、新安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沿淮地区、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切实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议事决策和整体工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总结资政会等专题议政会工作经验,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也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深化政务、村务、事务、厂务公开,做到凡是需要公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及时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总结推广村委会换届选举“三项制度”改革等经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促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法治安徽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上接A2版)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落实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国防和驻皖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八、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社区文化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深入发掘安徽历史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江淮儿女伟大创造,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的强烈热情和创造活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发展黄梅戏、花鼓灯等地方文化艺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丰富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内涵。江淮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安徽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就新的辉煌。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九、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不渝走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对国情、省情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习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兴皖富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推进全面转型,加速安徽崛起。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切实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着眼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切实加强青年工作,把有工作实绩、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岗位。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班子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和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推进兴皖富民大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和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推进网络党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总结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双向承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镇任职等经验做法,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广大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任务重、压力大,要更加关心爱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感情上亲近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思想深处把群众当主人,发自内心视群众为亲人,真心实意与群众以心交心,诚心诚意与群众以情换情。坚持工作上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工作。坚持行动上深入群众,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新起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推动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引导广大干部深入一线,真正形成关注基层、重视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氛围。坚持发展上为了群众,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的,多干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多办惠民生、增民利的好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认真贯彻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统筹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惩处、绝不姑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提高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昂首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能不能实现宏伟目标,是对我们新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定信念不动摇,牢记使命不懈怠,与时俱进不僵化,永葆本色不腐败,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努力把安徽的事情办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盼!

同志们,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美好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第三篇: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满怀胜利的豪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表彰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首先,我代表中共安徽省委,向全省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认真学习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切实履行神圣职责,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更大贡献!

千秋伟业,砥柱中流。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划桨起航,到华夏巨轮劈波斩浪,历经9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铸就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巍峨丰碑。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不懈探索,井冈山的摇篮孕育了红色的火种,长征的脚步走出了革命的新生,延安的宝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西柏坡的油灯闪耀出胜利的光辉,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解放汽车驶出了工业成长之路,大庆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两弹一星”振奋了国威军威,重返联大走向了世界舞台,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迈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春潮涌动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拨乱反正校正了前进航程,制度创新催生了经济腾飞,港澳回归提振了民族士气,载人航天实现了飞天梦想,奥运世博展示了中国气派,汶川玉树抗震抒写了人间大爱,党领导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画卷。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90年的每一成就和辉煌,无不诠释着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政治能力,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蓬勃的生命力。

9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1 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抚今追昔,我们党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000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成长与国家的重生、民族的复兴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继续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远航,在汇入世界文明潮流的追赶与超越中昂首前行。

安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我省地方党组织自创建之日起,就紧紧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顽强拼搏,砥砺奋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革命战争年代,江淮大地星火燎原,从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皖西苏区,到抗战时期新四军挥戈东进,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渡江战役决胜江淮,无数共产党人在安徽这片红土地上浴血奋战,用生命谱写了人民解放事业的壮丽史诗。建国以后,江淮大地百废待兴,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开启了治淮壮举,第一炉铜水揭开了工业新篇,第一台计算机见证了科技腾飞,勤劳智慧的江淮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奏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进高歌,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江淮大地如沐春风,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农村税费改革催生了终结“皇粮国税”的变革,奇瑞汽车高擎起自主创新的旗帜,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就。今天的江淮大地生机蓬勃,全省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迈入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阶段。

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从1923年建立第一个中共特别支部至今,我省已经拥有14.1万个基层党组织、316万名共产党员。在推进党的事业进程中,全省党建工作格局日益完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进步,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加强。如今,各条战线党徽闪耀、党旗飘扬,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各行各业担当了先锋模范,在关键时刻彰显了党性光辉,涌现出了沈浩、王坤友、周世友、房玫、胡承霖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回望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革命战争的生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在安徽历史上写下了绚烂篇章,在全省人民心中塑造了光辉形象,不愧是推2 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先锋力量!

90年风雨兼程,90年沧桑巨变。追忆过去峥嵘岁月,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明天美好前景,我们信心满怀。今天的安徽,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坚定信念,践行宗旨,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努力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富足、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

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负兴皖富民的历史使命。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90年来,正是因为有了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无数共产党员才能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威武不屈、坚贞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论环境怎样变化,只要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就能凝聚万众一心的力量,真正做到无往而不胜。每一位共产党员,只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化作牢固的精神信念,才能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做到为国为民披肝沥胆。全省广大共产党员都要牢记入党誓词,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切实把崇高理想与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是践行理想信念的神圣职责。全省广大党员都要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斗志,用坚定信念鞭策自我,切实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转化为加速安徽崛起的坚定信心,落实到致力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努力在兴皖富民大业中奉献才智、建功立业。

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成立之初,就庄严地宣告,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90年来,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前所未有地将中华民族团结成一个整体,铸就了我们党最为根本的政治优势。正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高尚情怀,让无数共产党人选择了为人民奋斗的崇高事业,由此造就了激荡人心的历史进步、波澜壮阔的现代转型、震古烁今的发展成就。我们必须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宗旨都不能丢、不能忘。面对社会转型的新挑战,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深3 入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以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要带着深厚感情融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好群众工作,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争当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党员、好干部。

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经过多年建设,安徽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但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肩负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更加突出开放引领,充分发挥皖江示范区国家级战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大规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更加突出统筹发展,坚持双轮驱动、协调联动,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具有安徽特色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更加突出生态建设,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摆上战略位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相得益彰,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更加突出富民导向,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积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这“五条新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安徽加速崛起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最根本的就是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停滞,使党的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面对区域竞争的激烈态势,安徽要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勇于破解别人不敢问津的难题,敢于探索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努力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拍、体制上优人一筹、发展上快人一步。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全面转型不犹疑,敢闯敢干不争论,奋力赶超不懈怠,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创新思路中打开局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不断完善符合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转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服务至上理念,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的精力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真正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发展环境的维护者。要进一步营造大开放大合作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和商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安徽成为投资创业的首选地、优选区。

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切实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90年的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我们党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善于发挥组织优势,真正使组织资源转化为推进党的事业的强大力量。当前,安徽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能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牢牢把握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注重选拔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审时度势的应变力、总揽全局的驾驭力、开拓进取的创新力、一抓到底的执行力,切实打造政治坚定、务实高效、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坚强领导集体。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要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内容和方式创新,在社会深刻变革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在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中找准党建工作着力点,真5 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中坚力量。要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社会和谐之优,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切实做到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先锋旗帜,永葆党的先进性。

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反腐倡廉新成效取信于民。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不断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提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用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熏陶、感染、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公仆之心对待权力,以平常之心对待地位,以奉献之心对待事业,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牢防微杜渐的思想防线。要进一步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严格规范权力运行,完善决策监督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履职、秉公用权,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健康运行。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尤其要针对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切实形成一套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漏洞,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减少和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要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办各类腐败案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不懈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光辉业绩。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辉煌业绩彪炳史册,美好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共同谱写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卢展工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全省人民砥砺奋进,迈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征程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谋划中原崛起战略有所突破。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在探索发展路子上求提升。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上求突破。一定要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在社会管理上求创 1

新。

一定要坚持科学运作,在务实发展上求作为。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在党的建设上求先行。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事业

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三、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

(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

(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3

拓展发展空间。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

四、以人为本着力为民,推动中原经济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切实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健康是民生最基础的要素。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创新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平安河南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服务。

(四)加强民主法治,保障人民权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肩负起带领全省人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使命

(一)着力固本强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三)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增强执政的科学性。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推进科学发展 加快绿色崛起

——苏荣在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一、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江西在崛起进程中阔步前进的五年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跨越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发展的势头日益强劲。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生态保护与建设强力推进,绿色发展的特色更加凸显。

——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共谋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

(一)必须始终立足江西基本省情,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必须始终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抢抓发展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三)必须始终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在加快发展

中保护和建设好江西的绿水青山。

(四)必须始终牢记富民为先、民生为本,不断满足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五)必须始终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勇于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

(六)必须始终致力江西崛起、富民兴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任接着一任干。

二、紧紧抓住进位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迈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更大步伐

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要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更加注重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

——要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 ——要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建设。

三、在加快发展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强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

(三)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四)着力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融合,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六)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创新,为江西崛起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四、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进社会公平。

(二)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全省人民美好精神家园。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度。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凝心聚力加速江西

崛起。

五、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锻造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紧紧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三)紧紧抓住加强基层基础这个重点,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紧紧抓住发展党内民主这个着力点,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以优良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全面振兴

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10日)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

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显著加强。

二、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是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必须为之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突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发展保民生。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幸福。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产业丰厚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全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民生优先成果共享,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营造和谐安定发展环境。

五、坚持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

加大体制转型攻坚力度,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充分发挥沿海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辽宁建设。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省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壮大文化产业,增强辽宁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理论武装为先导,提高全省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二、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经济总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

——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核心在转型。根本在改革。关键在实践。

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今后五年是关键。

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

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二是把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

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二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 14

和融合;三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四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五、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

(二)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三)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法治山西”。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

(五)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

八、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

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五)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六)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民族团结巩固发展。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二、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为动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认识特殊区情:

把握难得机遇:一是政治机遇;二是历史机遇;三是政策机遇;四是发展机遇

明确指导思想: 落实奋斗目标: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一)切实用好特殊政策。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三)着力强化基础设施。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五)推进科技进步创新。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一)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二)坚持依法管理寺庙。

(三)夯实城乡基层基础。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五)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推进安居工程。

(二)改善农牧区条件。

(三)搞好生态搬迁。

(四)积极扩大就业。

(五)着力稳控物价。

(六)强化医疗保障。

(七)健全社保体系。

(八)加强扶贫开发。

(九)优先发展教育。

(十)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

六、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

(二)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七、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

(二)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

(三)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

(五)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八、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

(一)加强重点生态保护。

(二)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九、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一)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三)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四)切实做好涉藏外事工作。

十、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保证

(一)着眼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二)着眼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三)着眼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四)着眼于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五)着眼于实施人才兴藏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六)着眼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变化变革 敢于担当 务求实效

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加强。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发展和管理明显进步。——党的建设明显加强。

三、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一)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八)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九)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

四、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一)切实改善民生

(二)全力抓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保障性住房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三)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五、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一)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六、坚持现代文化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弘扬新疆精神。

(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

七、提升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水平

八、重视和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九、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加强作风建设。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五篇:在中国共产党华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

市九次党代会 材料之一

深化三次创业

加快转型跨越 为建设全面小康新华蓥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华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0日)

欧 太 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华蓥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华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深化三次创业,加快转型跨越,为建设全面小康新华蓥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不懈努力 全市经济社会迈上发展快车道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实施

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被评为“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建成川东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建材基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电子产业填补广安手机和电脑配件生产线空白。农业经济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建成以葡萄产业为主的高兴阳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速生林竹、特色果蔬、草食畜禽、劳务输出四大特色产业,禄市黄花梨基地和永兴“山下红”蜜柑基地创建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第三产业加快从商贸流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迈进,完成天石路乡村旅游廊道沿线风貌打造,宝鼎、仙鹤洞、玛琉岩等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成功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市”、“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市”,外贸生产型企业出口连续五年位居广安第一。

紧紧围绕改善基础条件,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致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建累计投入30.8亿元,建成城北广场、荟景时代、蓥城首座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转运站等一批环保基础工程,新(改)建城市主干道7.6公里,“四纵四横”城市道路骨架初具雏形,蓥城规模拓展到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9.4%。打好交通建设攻坚战,公路建

扶贫整体规划范围。

紧紧围绕统筹协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五年累计投入35.8亿元用于科教文卫、社保优抚等公共公益事业,“自学互帮导学法”被列为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市”,顺利完成市人民医院迁建,率先完成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竞技体育实现省运会金牌零突破,广电外宣、人口计生、新农合、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走在广安前列。扎实抓好安全生产、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依法治理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

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与时俱进,提升执政能力,改革发展的保障坚强有力。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化中心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重大活动,学实活动受到中央巡回检查组、省委常委联络指导组高度评价。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推行“差额选任”干部、“一线培养”干部等办法,创新实施干部统筹轮岗、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工程等改革措施,组织工作满意度进入广安、全省前列。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

实、苦干实干之风,积极倡导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华蓥赶超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华蓥建设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倾力帮助,归功于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归功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和衷共济、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华蓥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全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华蓥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强、转型任务艰巨仍是最大的市情;二是交通主干道出入不畅、建设用地难以保障、企业融资渠道不宽、引留人才机制不活仍是最大的制约;三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矛盾纠纷日益凸现、维稳难度日益升高仍是最大的压力;四是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创业动力不够强劲仍是最大的梗阻。对这些问题,九届市委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还有很长路程,还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涉深水、破坚冰、闯难关的攻坚行程。我们要怀揣着华蓥跨越梦想,迎着曙光再出发,踏着朝阳再前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创造富民强市的新华蓥。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态势,针对新的发展特征,我们要树立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秉承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采取更合时宜的治政方略。要大力掀起解放思想新热潮,围绕制约华蓥跨越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问题,大力开展重大课题调查研究,大胆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努力使华蓥成为探索前行、创新创造的试验区和示范区,致力探索欠发达地区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新路径、新模式。要牢固树立内陆开放新理念,以主动作为的姿态,融入成渝经济区、接受重庆辐射带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在更广范围内吸纳和配置生产要素、参与产业分工协作,打破仅靠本地资源和自身力量抓发展的行政区经济模式,在成渝经济区大变革、大调整、大重构中实现大发展、大迈进、大跨越,走出一条借力突围、借船出海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成功之路。要继续深化统筹发展新思路,致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相融互动的新型城乡形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生态宜居新面貌,更加注重

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骨干产业培育,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加强社区管理、环境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切实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人气集聚水平,把园区建成既有厂房又有住房、既有工作又有生活、既有生产又有服务、既有工厂又有商场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区,拓展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2.精心打造对渝合作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毗邻重庆地缘优势,抢抓重庆“退二进三”战略机遇,以闲置国有土地、闲置厂房等资源为依托,加强与重庆“两江新区”的对接合作,加快推进溪口庆华对渝工业合作园区建设,着力打造重庆汽摩、机加配套基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核心,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精选入园企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重庆大都市辐射的重要平台,建设成为我市南部区域可持续发展力强、示范引领力强、产业集聚力强的工业示范区。

3.全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努力构建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煤矿技改扩能,推进煤产品深度加工,巩固提升煤炭产业;加快宏云二期、广建等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和帕沃可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项目建设,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转变,培育做强建材产业;充分发挥正大、领创、国雅、嘉乐、宏发、俊烽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引进扶持新材

料和生物医药项目,着力推进工业集群发展,努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轻纺化工产业;引导大川木门做大做强,注重果蔬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15年,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5户以上。

4.切实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培育发挥资源、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完善投资促进、引资奖励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成都、重庆等重点区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突出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和链条式引进,启动发展“飞地经济”,力争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入驻华蓥,每年招商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川东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

(二)坚持扩城兴市战略,以建设蓥西新城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以蓥城为重点、以中心场镇为支撑,突出产城相融互动,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推动工矿附属城市向宜居宜业城市转型,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1.加快建设蓥西新城。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坚持重点西扩、适度东进,加快推进以新华大道为主轴的蓥西新城开发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统筹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旅银邮、住宅小区、科教文卫“西进”工程,重点抓好行

314的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双品双化”,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沿山一带巩固发展特色干果、优质梨、速生林竹等产业,在铁路以西优先发展优质葡萄、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等产业,全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力争到2015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突破12.5亿元,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5户,实现国家级农产品品牌零的突破。

3.全力推进农民新村建设。按照“新村体、经济体、综合体”产村一体发展理念,完善新村建设规划,健全新村建设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注重新村建设与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实施有机结合,有序推进“田园别墅新村行动”,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周边农民新村建设,逐年建成一批文明生态新村、新型村落社区。通过五年努力,围绕产业基地建成田园别墅新村50个,力争全市30%以上农户入住新村。

4.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加强与西南大学、四川农大等农科院校合作,建立农业园区科技研发中心,推广科技成果,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不断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链接机制,大力推行“农超对接”、“专合组织直销”等营销形式,着力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超对接”、“专合组织直销”销售农产品达60%以上。

(四)坚持旅游强市战略,以建设华蓥山旅游大景区为重点,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服务业是衡量现代化发展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以旅游业牵引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旅游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型,构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助推华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撑。

1.着力华蓥山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推进旅游业大发展。拓展景区旅游,开发华蓥山沿山旅游带,加大石林、天池湖、宝鼎、仙鹤洞、皛然山等重要景区景点建设,打造华蓥山旅游大景区,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乡村旅游,完善城郊休闲旅游、乡村农业旅游景点,巩固发展天石路乡村旅游廊道,提升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品质。探索发展城市旅游,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力争建设城市文化公园,大力“引客入城”。配套完善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构建区域旅游大环线,力争把华蓥山打造成“西部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促进华蓥旅游业第二次飞跃。

2.着力大型卖场建设,规范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商贸服

718

天池湖渠系配套、“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加速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三要大力推进环境建设。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大污染企业综合整治力度,加强企业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城乡绿地覆盖率,保护好华蓥的青山绿水,建成西部地区经济高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区。

(二)以更高的要求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要继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要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水平。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以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计生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全力抓好广电、体育、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二要大力改善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民生工程建设、财政投入、后续管理机

制,提高民生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就业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等突出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三要培育先进文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先进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华蓥精神,真正把华蓥精神升华为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信念;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继续办好“欢乐农家大赛”等文化活动,扎实抓好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企业和新型文化业态,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为我市的新兴产业。

(三)以更优的保障提升竞争实力。强大的保障支撑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要继续夯实基础,积蓄力量,增创优势。一要加强政策保障。加大资源枯竭型城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市等政策争取、研究、运用力度,着力培育政策新优势。加强对成渝经济区及对渝产业政策研究和规划对接,清理完善与重庆对接的各项政策,消除对渝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对渝合作向深度广度拓展。二要加强要素保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闲置土地开发力度,探索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等“增地”工程,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所需。加快油、气、电

122

对市委作出的决策部署,要坚定坚决、不折不扣贯彻执行。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认真落实干部学习考试、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全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使学习成为每位党员干部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和政治责任。要坚持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全面小康新华蓥服务。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科学标准选拔人。干部队伍是推进党的事业的决定因素。要着力打造领导团队,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扎实抓好“一把手”工程,建立关心、帮助干部成长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中层干部跨部门跨区域交流等制度。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好的机制选拔任用干部,大力选拔有思想、有本领、肯实干、敢担当的干部,绝不让投机钻营的人得到“好处”。要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新途径,以“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为载体,深化“三级联创”,加强“两新”组织、流动党员聚集地等党组织建设,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要着力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把大量干部放到基层、招商、建设、维稳等一线去锻炼、去培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良好形象塑造人。作风是形象,更是战斗力。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四个特别”,发扬敢于较真、敢于担当的精神,讲实话、谋实事、求实效,争当真抓实干、勇于破难的表率,面对面解决问题,实打实推进工作。要牢记为民宗旨,积极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促发展”等亲民活动,广泛开展“挂包联帮、扶贫攻坚”等帮扶活动,深入了解基层一线实情,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以真情凝聚群众,以真诚感动群众,以真心赢得群众。要倡导雷厉风行、高效服务之风,及时纠正“庸、懒、散、慢”等不正之风,对安排部署的工作,必须一抓到底;要加强联动协调配合,高效率、快节奏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严格纪律约束人。党风廉政建设事关民心向背。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实现制度反腐。要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完善党员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廉政谈话、经济责任审计等规定,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行公共权力“阳光运行”,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党风党纪教育、专题警示教育和正面示范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大治乱纠风力度,严查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扎实抓

526

业带、天池-华龙路产业带。

双品双化:双品指提升品质、做亮品牌,双化指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

一环十路一桥:一环指环城路,一桥指新华大桥,十路指章广大道、红星六路延伸段、爱民路延伸段、红星四路延伸段、杜桂路、杜桂路延伸段、汪杜北一路、汪杜北二路、汪杜北三路、广北三街。

智慧城市:指融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于一体的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警防、技防、民防“三网”:指以

110、基层派出所等专业力量为核心的“警防网”,以电子监控为重点的“技防网”,以群防群治队伍为基础的“民防网”。

三级联创:指在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中,开展的以“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四个特别:指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四议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一监督指对村级重大事项的决议和决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

中国共产党华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秘书处 2011年11月9日 印

下载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2011年10月26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