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的思考( 基层党建工作大调研大整改大提升行动调研报告)
如何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的思考(基层党建工作大调研大整改大提升
行动调研报告)
如何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的思考
--基层党建工作“大调研、大整改、大提升”行动调研报告
中共发放镇委员会
根据中共凉州区委办公室《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大调研、大整改、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镇党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调研组,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听汇报、征求意见等形式,深入发放社区、双桥社区、贾家墩社区和小路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放镇下辖18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6935户27653人,耕地面积31660亩。人均1.2亩。现有基层党组织51个,其中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1个,卫生院党支部1个,村党支部18个,社会组织党支部27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3个。全镇共有党员人数1054人,其中女党员166人,预备党员8人,少数民族党员3人,农民党员864人。目前,全镇现有新型农村社区6个,82幢3301套,认购率达95%,入住率达56%。其中发放社区、贾家墩社区、小路社区和双
桥社区已成立党组织。
二、农村社区党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设置。坚持党的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要求,从有利于管理党员、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出发,结合农村党组织实际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一步理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镇党委-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成立了发放社区党支部和贾家墩社区党支部,社区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支部由镇党委管理。按照“镇党委-村党总支-村各类党支部”设置模式,将原双桥村党支部和小路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社区党支部、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用水协会党支部。社区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总支书记兼任。
优化农村社区党组织班子。镇党委始终把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不断创新社区干部建设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龄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社区干部队伍。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充实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社区党组织还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把创业致富带头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实现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至目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培养社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1名。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社区党支部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和“4+X”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党内各项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党员参与率高、教育效果好。努力把发放社区打造成注重学习,夯实基础,学习型示范党组织;自管自治,加强管理,宜居型示范党组织;丰富内涵,服务居民,服务型示范党组织建设、创新方式,精细管理,平安型示范党组织、创建平台,丰富内容,文化型示范党组织,建成“管理有序、生活便利、诉求畅通、身心愉悦、康乐和谐”的多元化社区。
成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下设党员服务大厅、党员志愿者活动站、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播放室、等“一厅一站两室”,规范了服务中心工作职责、服务项目、办事流程、活动制度等,方便党员群众办理事项,着力搞好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和生产生活服务,并将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到水电费用缴纳、矛盾纠纷调解等领域。
三、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是处在城市化初始、发展和基本成熟阶段上的过渡性社区。它的动态特征明显,新生和存在的问题较多,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党组织面临着整合社会利益关系难、职能
变化大、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这是从农村党建向城市社区党建转变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首先是概念上的模糊:有的认为农村社区与原来的行政村差不多,只是改了个名字换了块牌子而已;部分村干部对农村社区的认识不足,部分农村社区依然采用以前行政村的工作方式,立足“自治、自主”。农村社区在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面方面缺乏工作思路,找不到抓手、摸不到门路。
二是表现在社区党务工作者能力还有所欠缺。目前,社区党支部书记基本都是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对社区党建工作思考不深,研究不透。社区党务工作者也是由村党建指导员兼任,对社区党建工作存在应付心理,未能从社区党建示范点的标准打造和研究。
三是表现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农村社区在于其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大,党员较难管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社区构成会更复杂。多村一社区的党员管理难度较大,组织关系不愿转入或未及时转入社区的情况较多,另外一方面则是社区内党员外出流动性大,这些情况给社区党组织掌握情况、开展活动、教育管理增加
了很大难度。另外,农村社区党员年龄老化的现象也不容回避,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决定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保持先进性有其局限性;发展党员在农村社区也遇到了困难,达到入党积极分子条件人员较少,社区党支部新鲜血液不能得到及时补充;社区党组织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吸引力不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依附感不强。
四、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决不是简单地挂牌撤牌,而是要在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功能职责、创新组织体系、拓展工作途径、提升党员素质等方面下功夫,这是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当前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必修课”。
一要继续改进农村社区的组织设置。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按照有利于党对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加强对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的设置。首先,要理顺农村社区各类党组织管理关系,进一步做好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提高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实效。农村社区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在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时,注意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同时,通过建立社区党务干部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要合理定位农村社区的组织职责。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等角度,把社区党组织定位于农村社区的领导核心。在具体工作中,社区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服务和满足广大居民群众为目标发挥三项职能:一是政治核心职能。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结合起来,保证社区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二是协调服务职能。社区党组织应在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中发挥协调作用,以广大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的共同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协调好社区内各类群体的利益。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求助热线以及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等活动,服务居民、凝聚人心。三是思想引导职能。发挥社区与群众贴近的优势,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深入开展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社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组织动员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小区等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创造活动与解决居民群众关心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要切实增强农村社区的战斗堡垒。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社区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帮助社区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四要不断提升农村社区的党建活力。由于农村社区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服务机制的不完善性,必然会出现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互相认知度比较低的情况,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才能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党建活力。不断规范社区干部待遇发放办法,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并逐步调整社区干部待遇,提高社区办公经费,逐步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建立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形成党组织关心帮助生活困难的党员解决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社区党建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题引起了全党的关注,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建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社区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新途径,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楼区社区党建工作始于1997年,经过5年多来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不乏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社区党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参与社区管理和营造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社区党建工作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无现成模式可供套用,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这些问题业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党组织地位、功能和实际作用的考察和评价中组部《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重要文件中,社区党组织被定位为“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加强对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其政治保证作用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被淡化、弱化和虚化的现象。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淹没于社委会的日常事务中,党建工作被不自觉地“边缘化”。社委会工作主要受街道和政府条口调控,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之中。通过调查表明,其常年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季节性工作、临时性工作、报表台帐等累计高达120项。因此,党建工作常常限于维持日常的党员组织生活和完成上级党工委分配的工作,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社区党组织“宏观决策、凝聚民心”的领导作用难以落实。而社区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街道工委,亦难以挣脱繁杂行政事务的羁泮,对社区党建指导帮助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缺乏激励党员参与的动力机制,党建工作显得较为勉强和被动。实践中,情感因素和单位利益成为党建活动的两大支点,社区党建工作的非系统化和非制度化造成零碎而松散、短效而脆弱的局面。活动的指导思想还是沿袭多年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方式主要是走访、会议、联谊。党建工作的载体建设也不够理想,如:党员志愿者的志愿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网络化建设薄弱。社区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共进的格局。因而,它客观上要求各方主体的协力和认同。但在目前,社区单位对开展社区党建缺乏紧迫感,社区党员缺乏归属感,因而社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度和自主性程度普遍需要提高。
二、影响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社区党组织的运作机制问题虽然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确认,但其行使领导权的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地方党委,缺乏必要的行政辅助手段,而只能通过法定程序——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来实现其作用发挥。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 社区改制完成后,社区的内涵从“纯居民”扩大到“居民、驻区单位和流动人口”,管理职能有了较大拓展。新的社委会按照议行分设的原则开展工作: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机关,社区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设置表明,社区的决策权掌握在社区成员代表手中。社区成员代表的产生方式完全是自治式的,其中党员人数的构成、比例并无明确规定,因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代表会大会中,党员人数不占优势,社区党组织就不能引导决策,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愿望。《意见》等文件只是原则性列举了“居民区党支部”的几项职能,并未提及具体的权能,由此造成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缺乏机制的保障。街道工委的意图缺乏有效的途径依法在社区传递和落实。社区党组织没有“组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权能,社委会主任很容易从“社区自治”的角度虚置社区党组织的领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的支持和共建多数是出自情谊上的,无法建立有效的共建机制。社区党员双重管理的有效性基本上依赖于党员党性觉悟的高低,无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调查报告《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2、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来源、任职及培养渠道问题《意见》规定了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从街道机关和企业的党员中选拔、从党员离退休人员中产生等四种选任途径。从社区党组织的实际运作看,采用的是社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兼任支部书记的做法,也就是说,支部书记从具有党员身份的主任、副主任中产生。而主任的产生主要采用的是聘任制,即“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的用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对提高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社区工作者切身利益欠缺保障,社会养老统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社委会主任的工作有着明显的短期化倾向,也使党建工作缺乏连贯性和长远打算。实践中存在社工队伍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加剧了党建工作的波动性。目前,全区85个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中,只有36名党组织负责人曾经有过党务工作经历,占42.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0名,占35.29%。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来源的单一造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骨干力量缺乏,结构调整困难。由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是从社区主任或副主任中挑选出来的,遴选面不够宽,缺少必要的市场渠道和评鉴体系,与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党建起步较迟,从摸索、实践到形成初步经验,也仅有4、5年时间,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专题培训一直未纳入正常的干部培训和管理范畴,造成社区党组织自转能力普遍偏低。
3、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问题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上与社区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因此,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强弱。现存的问题:一是宣传社区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社区对执政党来讲,承担着稳定社会和选举代表两方面重要作用,它是各种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放弃在社区的影响力,就意味着无法在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现今,党内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宣传社区党建重要性的工作不够深入,抓好社区党建没有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社区的要求不够明确。执政党对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影响是通过“服务”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党在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直接取决于服务群众的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不同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要根据其单位优势服务社区,亮出党组织的旗帜,使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但目前,中央和省、市委尚未提出这方面的意见,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关心社区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支持和帮助社区党组织的力度还不大,由此也造成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缺乏正确认识,对其作用发挥持怀疑态度。
三、对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建议
1、分设基层组织,完善运作机制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分设,通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组织、引导、协调来实现对社区居委会的政治领导职能,是在“社区自治”的框架下保证党组织领导作用实现的较好方式。具体来讲,就是把党组织建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上,而不是建在“社区居委会”上。从“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入手,扩大党员代表比例,把社区成员代表分成“社区议事”、“社区事务督察”、“社区事务评鉴”等小组,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做什么”、“做了没有”和“做的成效如何”等问题。赋予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各代表小组“组织、引导、协调”的职能,“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代表小组活动”的主持由“轮执主席”或“轮执组长”负责,社区党组织可以在“轮执主席”和“轮执组长”中挑选素质好的党员作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或下属支部、党小组负责人。这样,社区党组织就不需要延续过去的“行政领导”方式,而更替为符合法律程序的“政治领导”方式。而且,小组代表的一致意见对代表会议的通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党组织从“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入手,建立了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机制,从而保证党组织在社区作用的发挥。
2、拓宽选才渠道,建立岗位“公职化”管理社区党组织所担负的重要职责必然要求其负责人具备较高的素质,目前的选任方法无法适应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今后应当明确社区书记的基本条件,面向社会,采取开放的招录形式,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库,以备出缺选任。作为执政党的重要基层组织负责人,社区书记应当实行“公职化”管理方式。所谓“公职化”管理就是社区书记岗位由地方党委统一招录,享受公职人员待遇,纳入街道党工委干部管理范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别突出的可以作为区管后备干部人选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提高素质,稳定人员,保证力量;二是可以凸现岗位重要性,社区书记可以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的身份,方便地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和开展工作;三是可以增强社区书记责任感,不断加强和深化社区党建工作。
3、加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建的领导和指导当前,城区党的组织形成了由地方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三级网络架构。其中,街道工委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担负着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策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对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职责。正确处理街道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关系,必须把握两项原则:一是党委主导原则,也就是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地方党委和街道党工委应把握主动权,运用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舆论手段协调和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开发、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进程,保证整个社区党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党管干部原则,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和选任不能脱离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坚持社区自治是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街道党工委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根据区委的授权领导街道社区的工作,要通过工作方式的创新,更好地体现领导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街道工委的领导方式应从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协调、指导、服务的横向模式转变,真正把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精力集中到整合资源、解决民愿和宏观决策上来。
4、有意识地提高社区代表中的党员比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的议事协调机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社区委员会决策权的来源和基础,因此,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是否能自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社区代表的素质至关重要。应有意识地提高代表中的党员比例,这样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具备坚实的组织基础。社区党组织应当引导社区党员以社区代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和激励,制定党员双重管理的意见,将党员和党组织的评优和社区党支部的考核意见相联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关心、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好坏,关键在于社区党组织能否有效了解、把握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心声”,通过有针对性地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需求。因此,建立以具备党员身份的社区代表为基本成员的社区党组织议事协调机构,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动网络,对完善社区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至关重要。可以在借鉴“社区党员代表会议”、“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组织议事会”、“社区党组织决策协调会”,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引导、支持和保证作用,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道德建设中的中坚和骨干作用。
第三篇: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
告
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社区党建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题引起了全党的关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建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社区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新途径,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楼区社区党建工作始于1997年,经过5年多来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不乏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社区党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参与社区管理
和营造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社区党建工作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无现成模式可供套用,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这些问题业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党组织地位、功能和实际作用的考察和评价 中组部《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社区党组织被定位为“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加强对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其政治保证作用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被淡化、弱化和虚化的现象。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淹没于社委会的日常事务中,党建工作被不自觉地
“边缘化”。社委会工作主要受街道和政府条口调控,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之中。通过调查表明,其常年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季节性工作、临时性工作、报表台帐等累计高达120项。因此,党建工作常常限于维持日常的党员组织生活和完成上级党工委分配的工作,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社区党组织“宏观决策、凝聚民心”的领导作用难以落实。而社区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街道工委,亦难以挣脱繁杂行政事务的羁泮,对社区党建指导帮助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缺乏激励党员参与的动力机制,党建工作显得较为勉强和被动。实践中,情感因素和单位利益成为党建活动的两大支点,社区党建工作的非系统化和非制度化造成零碎而松散、短效而脆弱的局面。活动的指导思想还是沿袭多年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方式主要是走访、会议、联谊。党建工作的载体建设也不够理想,如:党员志愿者的
志愿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网络化建设薄弱。
社区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共进的格局。因而,它客观上要求各方主体的协力和认同。但在目前,社区单位对开展社区党建缺乏紧迫感,社区党员缺乏归属感,因而社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度和自主性程度普遍需要提高。
二、影响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社区党组织的运作机制问题
虽然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确认,但其行使领导权的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地方党委,缺乏必要的行政辅助手段,而只能通过法定程序——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来实现其作用发挥。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会
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社区改制完成后,社区的内涵从“纯居民”扩大到“居民、驻区单位和流动人口”,管理职能有了较大拓展。新的社委会按照议行分设的原则开展工作: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机关,社区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设置表明,社区的决策权掌握在社区成员代表手中。社区成员代表的产生方式完全是自治式的,其中党员人数的构成、比例并无明确规定,因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代表会大会中,党员人数不占优势,社区党组织就不能引导决策,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愿望。
《意见》等文件只是原则性列举了“居民区党支部”的几项职能,并未提及具体的权能,由此造成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缺乏机制的保障。街道工委的意图缺乏有效的途径依法在社区传递和落实。社区党组织没有“组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权能,社委会主任很
容易从“社区自治”的角度虚置社区党组织的领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的支持和共建多数是出自情谊上的,无法建立有效的共建机制。社区党员双重管理的有效性基本上依赖于党员党性觉悟的高低,无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2、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来源、任职及培养渠道问题 《意见》规定了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从街道机关和企业的党员中选拔、从党员离退休人员中产生等四种选任途径。从社区党组织的实际运作看,采用的是社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兼任支部书记的做法,也就是说,支部书记从具有党员身份的主任、副主任中产生。而主任的产生主要采用的是聘任制,即“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的用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对提高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社区工作者切身利益欠缺保障,社会养老统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社委会主任的工作有着明显的短期化倾
向,也使党建工作缺乏连贯性和长远打算。实践中存在社工队伍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加剧了党建工作的波动性。目前,全区85个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中,只有36名党组织负责人曾经有过党务工作经历,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0名,占%。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来源的单一造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骨干力量缺乏,结构调整困难。由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是从社区主任或副主任中挑选出来的,遴选面不够宽,缺少必要的市场渠道和评鉴体系,与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党建起步较迟,从摸索、实践到形成初步经验,也仅有4、5年时间,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专题培训一直未纳入正常的干部培训和管理范畴,造成社区党组织自转能力普遍偏低。
3、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问题 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上与社区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因此,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
意识强弱。现存的问题:一是宣传社区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社区对执政党来讲,承担着稳定社会和选举代表两方面重要作用,它是各种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放弃在社区的影响力,就意味着无法在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现今,党内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宣传社区党建重要性的工作不够深入,抓好社区党建没有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社区的要求不够明确。执政党对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影响是通过“服务”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党在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直接取决于服务群众的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不同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要根据其单位优势服务社区,亮出党组织的旗帜,使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但目前,中央和省、市委尚未提出这方面的意见,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关
心社区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支持和帮助社区党组织的力度还不大,由此也造成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缺乏正确认识,对其作用发挥持怀疑态度。
三、对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建议
1、分设基层组织,完善运作机制 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分设,通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组织、引导、协调来实现对社区居委会的政治领导职能,是在“社区自治”的框架下保证党组织领导作用实现的较好方式。具体来讲,就是把党组织建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上,而不是建在“社区居委会”上。从“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入手,扩大党员代表比例,把社区成员代表分成“社区议事”、“社区事务督察”、“社区事务评鉴”等小组,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做什么”、“做了没有”和“做的成效如何”等问题。赋予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各代表小组“组织、引导、协调”的职能,“社区成员代表会议”
和“代表小组活动”的主持由“轮执主席”或“轮执组长”负责,社区党组织可以在“轮执主席”和“轮执组长”中挑选素质好的党员作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或下属支部、党小组负责人。这样,社区党组织就不需要延续过去的“行政领导”方式,而更替为符合法律程序的“政治领导”方式。而且,小组代表的一致意见对代表会议的通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党组织从“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入手,建立了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机制,从而保证党组织在社区作用的发挥。
2、拓宽选才渠道,建立岗位“公职化”管理
社区党组织所担负的重要职责必然要求其负责人具备较高的素质,目前的选任方法无法适应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今后应当明确社区书记的基本条件,面向社会,采取开放的招录形式,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库,以备出缺选任。作为执政党的重要基层组织负责人,社区书记
应当实行“公职化”管理方式。所谓“公职化”管理就是社区书记岗位由地方党委统一招录,享受公职人员待遇,纳入街道党工委干部管理范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别突出的可以作为区管后备干部人选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提高素质,稳定人员,保证力量;二是可以凸现岗位重要性,社区书记可以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的身份,方便地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和开展工作;三是可以增强社区书记责任感,不断加强和深化社区党建工作。
3、加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建的领导和指导
当前,城区党的组织形成了由地方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三级网络架构。其中,街道工委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担负着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策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对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职责。正确处理街道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
关系,必须把握两项原则:一是党委主导原则,也就是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地方党委和街道党工委应把握主动权,运用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舆论手段协调和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开发、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进程,保证整个社区党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党管干部原则,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和选任不能脱离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坚持社区自治是党组织领导下1 2 下一页
第四篇:[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党组织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社区党建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题引起了全党的关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建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社区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新途径,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鼓楼区社区党建工作始于1997年,经过5年多来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不乏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社区党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参与社区管理和营造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社区党建工作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无现成模式可供套用,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这些问题业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党组织地位、功能和实际作用的考察和评价
中组部《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重要文件中,社区党组织被定位为“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加强对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其政治保证作用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被淡化、弱化和虚化的现象。
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淹没于社委会的日常事务中,党建工作被不自觉地“边缘化”。社委会工作主要受街道和政府条口调控,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之中。通过调查表明,其常年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季节性工作、临时性工作、报表台帐等累计高达120项。因此,党建工作常常限于维持日常的党员组织生活和完成上级党工委分配的工作,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社区党组织“宏观决策、凝聚民心”的领导作用难以落实。而社区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街道工委,亦难以挣脱繁杂行政事务的羁泮,对社区党建指导帮助的时间较少。
另一方面,缺乏激励党员参与的动力机制,党建工作显得较为勉强和被动。实践中,情感因素和单位利益成为党建活动的两大支点,社区党建工作的非系统化和非制度化造成零碎而松散、短效而脆弱的局面。活动的指导思想还是沿袭多年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方式主要是走访、会议、联谊。党建工作的载体建设也不够理想,如:党员志愿者的志愿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网络化建设薄弱。
社区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共进的格局。因而,它客观上要求各方主体的协力和认同。但在目前,社区单位对开展社区党建缺乏紧迫感,社区党员缺乏归属感,因而社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度和自主性程度普遍需要提高。
二、影响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社区党组织的运作机制问题
虽然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确认,但其行使领导权的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地方党委,缺乏必要的行政辅助手段,而只能通过法定程序——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来实现其作用发挥。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 社区改制完成后,社区的内涵从“纯居民”扩大到“居民、驻区单位和流动人口”,管理职能有了较大拓展。新的社委会按照议行分设的原则开展工作: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机关,社区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设置表明,社区的决策权掌握在社区成员代表手中。社区成员代表的产生方式完全是自治式的,其中党员人数的构成、比例并无明确规定,因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代表会大会中,党员人数不占优势,社区党组织就不能引导决策,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愿望。
《意见》等文件只是原则性列举了“居民区党支部”的几项职能,并未提及具体的权能,由此造成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缺乏机制的保障。街道工委的意图缺乏有效的途径依法在社区传递和落实。社区党组织没有“组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权能,社委会主任很容易从“社区自治”的角度虚置社区党组织的领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的支持和共建多数是出自情谊上的,无法建立有效的共建机制。社区党员双重管理的有效性基本上依赖于党员党性觉悟的高低,无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2、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来源、任职及培养渠道问题
《意见》规定了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从街道机关和企业的党员中选拔、从党员离退休人员中产生等四种选任途径。从社区党组织的实际运作看,采用的是社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兼任支部书记的做法,也就是说,支部书记从具有党员身份的主任、副主任中产生。而主任的产生主要采用的是聘任制,即“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的用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对提高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社区工作者切身利益欠缺保障,社会养老统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社委会主任的工作有着明显的短期化倾向,也使党建工作缺乏连贯性和长远打算。实践中存在社工队伍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加剧了党建工作的波动性。
目前,全区85个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中,只有36名党组织负责人曾经有过党务工作经历,占42.35%;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0名,占35.29%。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来源的单一造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骨干力量缺乏,结构调整困难。由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是从社区主任或副主任中挑选出来的,遴选面不够宽,缺少必要的市场渠道和评鉴体系,与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党建起步较迟,从摸索、实践到形成初步经验,也仅有4、5年时间,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专题培训一直未纳入正常的干部培训和管理范畴,造成社区党组织自转能力普遍偏低。
3、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问题
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上与社区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因此,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政治资源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意识强弱。现存的问题:一是宣传社区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社区对执政党来讲,承担着稳定社会和选举代表两方面重要作用,它是各种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放弃在社区的影响力,就意味着无法在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现今,党内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宣传社区党建重要性的工作不够深入,抓好社区党建没有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社区的要求不够明确。执政党对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影响是通过“服务”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党在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直接取决于服务群众的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不同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要根据其单位优势服务社区,亮出党组织的旗帜,使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但目前,中央和省、市委尚未提出这方面的意见,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关心社区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支持和帮助社区党组织的力度还不大,由此也造成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缺乏正确认识,对其作用发挥持怀疑态度。
三、对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建议
1、分设基层组织,完善运作机制
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分设,通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组织、引导、协调来实现对社区居委会的政治领导职能,是在“社区自治”的框架下保证党组织领导作用实现的较好方式。具体来讲,就是把党组织建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上,而不是建在“社区居委会”上。从“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入手,扩大党员代表比例,把社区成员代表分成“社区议事”、“社区事务督察”、“社区事务评鉴”等小组,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做什么”、“做了没有”和“做的成效如何”等问题。赋予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各代表小组“组织、引导、协调”的职能,“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代表小组活动”的主持由“轮执主席”或“轮执组长”负责,社区党组织可以在“轮执主席”和“轮执组长”中挑选素质好的党员作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或下属支部、党小组负责人。这样,社区党组织就不需要延续过去的“行政领导”方式,而更替为符合法律程序的“政治领导”方式。而且,小组代表的一致意见对代表会议的通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党组织从“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入手,建立了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机制,从而保证党组织在社区作用的发挥。
2、拓宽选才渠道,建立岗位“公职化”管理
社区党组织所担负的重要职责必然要求其负责人具备较高的素质,目前的选任方法无法适应社区党建发展的要求。今后应当明确社区书记的基本条件,面向社会,采取开放的招录形式,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库,以备出缺选任。作为执政党的重要基层组织负责人,社区书记应当实行“公职化”管理方式。所谓“公职化”管理就是社区书记岗位由地方党委统一招录,享受公职人员待遇,纳入街道党工委干部管理范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别突出的可以作为区管后备干部人选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提高素质,稳定人员,保证力量;
二是可以凸现岗位重要性,社区书记可以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的身份,方便地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和开展工作;
三是可以增强社区书记责任感,不断加强和深化社区党建工作。
3、加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建的领导和指导
当前,城区党的组织形成了由地方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三级网络架构。其中,街道工委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担负着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策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对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职责。正确处理街道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关系,必须把握两项原则:一是党委主导原则,也就是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地方党委和街道党工委应把握主动权,运用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舆论手段协调和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开发、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进程,保证整个社区党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党管干部原则,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和选任不能脱离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坚持社区自治是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
街道党工委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根据区委的授权领导街道社区的工作,要通过工作方式的创新,更好地体现领导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街道工委的领导方式应从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协调、指导、服务的横向模式转变,真正把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精力集中到整合资源、解决民愿和宏观决策上来。
4、有意识地提高社区代表中的党员比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的议事协调机构
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社区委员会决策权的来源和基础,因此,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是否能自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社区代表的素质至关重要。应有意识地提高代表中的党员比例,这样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具备坚实的组织基础。社区党组织应当引导社区党员以社区代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和激励,制定党员双重管理的意见,将党员和党组织的评优和社区党支部的考核意见相联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关心、参与社区党建工作。
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好坏,关键在于社区党组织能否有效了解、把握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心声”,通过有针对性地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需求。因此,建立以具备党员身份的社区代表为基本成员的社区党组织议事协调机构,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动网络,对完善社区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至关重要。可以在借鉴“社区党员代表会议”、“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组织议事会”、“社区党组织决策协调会”,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引导、支持和保证作用,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道德建设中的中坚和骨干作用。
第五篇:汝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中基层党建作用发挥情况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中基层党建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共汝州市委组织部
按照平顶山市委组织部要求,为深入了解我市基层党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情况,我们采取专题座谈、资料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对我市如何发挥基层党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现状
汝州市辖15个乡镇、5个街道,436个行政村,20个城市社区。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在农村设立了126个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行政村人口较多(5000人左右)的特大村,单独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共有10个。第二类是3—4个相邻的行政村,联合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共有116个。目前,我市的126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成立了党总支。
二、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做法
(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进社区党组织联建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党组织联建工作的意见》,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以及组织整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村联建、区域联建、城乡联建,实施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全市126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党总支,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全市开展了金融、技术、知识、文化、行政、司法“六下农村”活动,在126个农村社区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大学生村干部中选聘,每村3—5名,具体负责“六下农村”工作。市委成立了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管理指导。采用市聘、乡管、村用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000名联防队员,在全市126个农村社区设立了警务室,大大提高了农村综合治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创新帮扶机制,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去年共选派94名德才兼备的科级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基层的能力;广泛开展了市直单位联系新型农村社区活动,每个市直单位联系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帮助完成“两个规划”、加强基层组织、发展社区经济;实行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社区党组织“一对一”互建、帮建、联建制度,实现了农村党建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了“市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工作机制,从市直单位、乡镇、街道选派近千名干部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严把关口,培养选拔,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拓宽视野,多渠道培养选拔新型农村社区干部。市委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发扬民主扩大视野多渠道培养选拔农村社区基层干部的意见》,对异地选拔农村社区基层干部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通过外部引进,公开选拔,市、乡机关下派等形式,把那些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社区基层干部队伍。结合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在全市公开选拔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28名,其中异地任职19名,为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干部素质。市财政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市农村干部学校和远程教育站点等,对农村社区干部进行新农村建设有关法律、政策、科技、实用技术等专题培训。同时,我们采取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农村社区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还聘请了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等单位的知名教授专家来我市作专题培训讲座。2011年,市乡两级共举办各类农村干部培训班51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624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研究出台了《汝州市村级班子及村干
部绩效考核办法》,把农村社区干部的工作和报酬结合起来,实行绩效挂钩,建立了责权结合、激励保障机制。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先进村级班子和优秀村干部。同时,还出台了《关于落实离任村级主职干部补贴的意见》,市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离任村主职干部的补贴,切实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大大激发了农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三)重视源头,加强管理,切实抓好社区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源头工程,不断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市采取市乡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党员联系帮带等措施,不断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每年发展党员都在1000名以上,2011年共发展党员1238名,其中农村党员869名,消除了不发展党员空白村,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二是实施素质工程,加大党员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市农村党员干部学校和市、乡党校,建立了“广泛覆盖,立体配套,各有侧重,信息共享”的立体培训网络,在培训内容上体现时代性,注重实用性,贯彻按需培训、学以至用的原则,贴近农村实际,创新培训形式,教师带着电脑、黑板等深入到社区村庄、田间地头和蔬菜大棚、养殖基地,重点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市、乡两级全年共举办农村党员培训班86期,全面提高了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全市共有9300多名农村党员有了自己的致富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入了活力。三是实施先锋工程,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党员作用。为了加强对农村社区党员的管理,市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农村社区党员中开展“一岗双责”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农村社区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社区无职党员明确了四大类24种岗位,在全市建立了1个党员服务中心,20个党员活动服务站,在郑州、常熟等地建立了16个外出务工党员流动党支部,为外出务工党员回乡创业,回报乡邻,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目前,已有123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投资总量达1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