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0:4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青海新闻网讯

这次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我省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全面开启建设文化名省的新征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扶持,注重推介交流,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特色发展之路,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新青海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牧区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职工书屋、文化进村进社区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原子城纪念馆、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新馆、青海藏医药博物馆等一批骨干文化设施建成或使用,省、州、县三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基本实现免费开放,热贡艺术、藏戏、格萨尔、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加,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较好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大美青海特色文化品牌日益响亮。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等节庆文化品牌成功打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攀岩锦标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及赛马会、箭术等体育赛事品牌影响扩大,昆仑文化国际论坛等学术会议成功举办,大美青海香港行、台湾行、欧洲行、日本行等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愈加活跃,各地区组织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并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和对外知名度不断提升。三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跃丰富。《藏羚羊》、《青藏大铁路》、《天边的情歌》、《热贡神韵》、《碧水云天金银滩》、《中国撒拉尔》、《天域天堂》等一批富有青海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相继创作、上演,《青海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丛书》、《河湟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十世**佛学文集》、《藏医学经典荟萃》、《青海花儿大典》等一批珍贵民族文化典籍和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废墟上的花朵》、《玉树花开》、《情满玉树》等反映玉树抗震救灾的文艺作品集中呈现,为全省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资金参与的文化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创新、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有序推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为全省文化事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凝结着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前期深入开展的“青海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青海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究提出建设文化名省的一系列意见、规划、政策和措施,这次会后将印发相关文件。下一步,关键要统一思想,共同行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下面,就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名省,我讲三点意见。

第一,提高文化自觉,担当文化使命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问题,就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概言之,这种自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历史的本质看,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谁掌握了文化的方向和趋势,谁就驾驭了历史的潮流和大势。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在文化上的清醒和自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正是由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党才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趋势,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局面,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吹响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

——从现实的逻辑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并且用“三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了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对这些挑战,事关国家文化安全,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久生命力。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正是由于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我们党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迎接挑战,作出一系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举措。

——从未来的定位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在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谁引领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谁就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党的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特别是对文化这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必须永远坚持发展的眼光,始终走在文化发展的前列。

正是由于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把握,我们党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做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

对青海来说,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建设新青海,文化建设既是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目标。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比如,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其GDP的12.3%、9.6%、5.6%,而我省仅为1.66%。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潜力也很大。如果我们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就必然能够为实现跨越发展带来显著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我省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2010年,青海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55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十二五”期间我省节能减排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由于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将会产生显著效果。同时,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还可以为增加就业、拉动内需提供广阔空间。总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扩大总量、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因此,我们要像重视矿产资源一样重视文化资源,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成为青海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文化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从大美青海形象的内涵看,目前主要还集中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历史、宗教、民族等文化方面的内涵挖掘不够、运用不够。这其中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文化是形象的灵魂,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凝聚力、展示力。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旅游品牌,大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我省已发现文物保护点有6493个,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还没有充分地挖掘,同旅游的结合也不足。再比如,近期出版的《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指出,在200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中,环湖赛以21.6亿元的身价列体育休闲旅游品牌类第十位,是西部地区唯一上榜的品牌。如何借助这一重要优势,进一步加大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力度,在提升“环湖赛”体育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我们尚需深入研究谋划。总之,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品牌形象和内涵,要更多地从促进文化发展方面想办法,深入挖掘大美青海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大美青海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这是塑造大美青海形象的迫切要求。

再次,文化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我们常说,“虽然我们与全国比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人民的幸福,当然包括文化需求的满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极大增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正如六中全会强调的,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快速启动;进入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持续增长。2010年,我省人均GDP达到3562美元,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目前我省群众的文化消费在全国还处于较低的层次。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全国低720元,农牧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全国低313元。同时,目前全省基层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历史欠账多。我们只有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切实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才能让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最后,文化建设是巩固青海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民族团结大局得到有效巩固。但也要看到,实现各民族、各宗教、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持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键在于继续加强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文化的交融与交流,这对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真正实现各民族、各宗教在文化上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凝聚共同的价值取向,增进共同的情感基因,不断夯实青海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文化之基。

总之,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责任,也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承担起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稳步实施,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推进文化名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坚持与弘扬。青海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当代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和正在做着积极贡献。特别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青海逐步形成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这些,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所在。

——青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青海高原幅员辽阔,山川壮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地理空间看,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中华民族精神高地——昆仑山横亘境内,与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脉构成了名副其实的“亚洲脊柱”;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江发源于此,与澜沧江、黑河等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江河源头。山是骨架,水为血脉。青海的山脉水系呈扇状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散,延伸辐射中华大地,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地理空间。从人类起源看,青海高原距今三万年左右就有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起源于青海高原的羌人、戎人,是中国许多古老民族的先民,在不断地发展、迁徙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历史上的炎帝部落既是生活在青海高原古代先民羌人的祖先,又是华夏民族的结合体。历史学家顾颉刚说,“中华民族的人文的始祖炎黄首先是羌人的祖先,然后才是华夏族的祖先。”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在野蛮时代之初,分布于甘肃、青海一带的诸羌之族,亦开始新的迁徙,一批批羌人走下昆仑山,来到东方,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小柴旦遗址、柳湾彩陶、喇家遗址以及沈那、宗日、辛店、卡约等远古文化遗迹灿若星辰般地遍布全省,无不说明青海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从文化起源看,昆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母文化。昆仑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祖之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演绎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昆仑文化是以神话传说为内容,以人类起源为特点的文化体系。“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西王母瑶池”、“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都能在我省找到地理的印记和历史的回音。昆仑文化作为青海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穿越时空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从古至今不仅对海内外中华儿女产生着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青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青海处在祖国西北地区的核心部位,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区。一是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青海就如同一个集散地,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交流融合、扩散发展。自古至今,先后有戎、氐、羌、汉、匈奴、月氏、鲜卑、回纥、吐蕃等20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演变,形成了现在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建筑、医学、技艺、绘画等文化艺术交融相汇,取长补短。1300多年前唐王朝文成公主经青入藏,弘化公主同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和亲,留下了一段段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是我省民族融合、和睦相处的真实写照。今天,各民族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生动局面。二是宗教文化在这里共生。青海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多种宗教信仰在这里汇聚交融、和睦相处,本土原始宗教苯教、萨满教、道教等与外来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交流碰撞、相互融合吸收,并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学说、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最终都扎根在青海大地,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在西宁市,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伊斯兰教东关清真大寺都闻名中外,一个城市里不同宗教及其具有影响的著名寺院和谐相处,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都十分罕见。西宁北禅寺集“儒释道”为一体,贵德文昌庙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共存共生,这些都是青海多宗教和谐发展的例证,丰富了青海文化的内涵。三是传统文化在这里延续。“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河之水天上来”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唐代一批边塞诗人正是以青海的高山大川、草原大漠为背景,以战争与和平为题材,激情迸发、才华四溢,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诗篇。自古以来,我们美丽的青海就如同一个大舞台,各种文化在这里纷纷登台、争奇斗艳,逐步演绎形成河湟文化、三江源文化、柴达木文化、吐谷浑文化、格萨尔文化、热贡文化等文化形态,并衍生出“花儿”、“安召”、“轮子秋”、藏族舞蹈、藏族民歌“拉伊”、回族撒拉族宴席曲等别具一格、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其中,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是世界口承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土族的“纳顿节”被称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狂欢节;同仁的“六月会”至今已延续500多年。在河湟地区,耕读传家的农耕文明气息至今依旧十分浓厚。近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德农民诗人张荫西和民和土族诗人李宜晴等人的古体诗集,就是这种耕读文化的例证。我们有可以与宁夏西夏王陵媲美的都兰热水古墓,还有丹噶尔古城、伏俟古城、石堡城以及柳湾遗址、三角城遗址、瞿昙寺等文物古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青海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四是现代文化在这里绽放。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青海各族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青海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活力进一步增强。比如,热贡艺术、湟源排灯、土族盘绣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突出体现了青海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青海贤孝、平弦、藏戏等传统戏曲剧,经过现代艺术形式和科学手段的提升改造,也重现活力。藏毯、中藏药、民族服饰等创造性地引进现代工业的理念,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昆仑玉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为奖牌用玉,知名度大大提升,昆仑玉产业迅速发展。近现代以来,在青海这片热土上,涌现了王洛宾、昌耀、朱乃正、李文实、方之南、郭世清、根敦琼佩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以及夏吾才让等上百位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在那遥远的地方》、《金瓶似的小山》、《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等作品声名远扬。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溜溜的青海》、《藏羚羊》等诸多富有青海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相继诞生,青海正迎来一个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时期。总之,青海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青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塑造了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青海特点的精神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在果洛州班玛县子达木沟口岩石上留下了“响应北上抗日反蒋斗争”的标语;西路军将士在祁连山区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代革命人和创业者在青藏公路建设和柴达木开发的进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聚集到我省的金银滩,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锻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儿女再次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青海高原的具体展现,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人民创造了蜚声中外的灿烂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我们完全具备建设文化名省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国,在经济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创造了非常灿烂甚至超越当时西方国家的文学、音乐方面的成就,涌现出了普希金、托尔斯泰、柴科夫斯基等一大批耀眼的文化巨匠,这充分说明社会经济的落后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文化发展的落后。因此,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要满怀信心和豪情,坚持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发展青海特色文化,把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力争在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实现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第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文化自强,既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不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还要注重和把握工作方法。我们党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一个根本方法,就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文化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党的领导同志抓文化的战略思维启示我们,抓文化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思想、辩证法的思维和“两手抓”的思路。现在,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已定,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方法,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魂”与“体”的关系。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居于灵魂位置,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精髓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起着决定方向的关键性作用。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魂”和“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省份,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存在的问题更敏感、肩负的任务更艰巨,我们必须始终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文化名省建设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为此,要着眼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团结和凝聚各族人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省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青海各族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以十世**大师、喜饶嘉措老人等为代表的无数爱国团结模范;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要很好地加以运用。要着眼于激发爱国情怀和创新热情,大力宣传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要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通过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县、乡、村、社区等形式,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着眼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感动青海人物”、“西宁好人”等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向索南东智、格志、何敏、段磊、邵秀景等典型学习的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人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虚无飘缈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完善机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全省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推动“四个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各领域,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之真正成为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要正确处理“教”与“乐”的关系。文化既能愉悦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知识,又可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德;既有社会教化、引领风尚——“教”的功能,又有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乐”的作用。“教”也好,“乐”也好,最终都要通过文化产品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教”与“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是我省文化产品创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思想引导,全省文化创作生产领域呈现出积极和谐、开拓创新、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无论在青海还是全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着腐朽文化沉渣泛起、文化产品生产主体自律意识薄弱、政府和行业市场监管不力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文化名省、推进青海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思想引导,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坚持“褒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根本标准,多创作弘扬主旋律、宣传新青海的文化产品,多创作讴歌改革开放、服务“四个发展”的文化产品,多创作热爱伟大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文化产品,多创作保护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的文化产品,多创作热爱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产品。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新青海的关键时期。这种大的时代背景,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用武之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人文科学研究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勇于承担,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注重对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多出精品力作,切实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要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全省广大文艺创作者要从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特别要注重增强道德感化作用,而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娱乐;特别要注重强化风尚引领作用,而不能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特别要注重思想内涵的丰富,而不能仅靠华丽外表的包装;特别要注重社会效益,而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我省虽然人口少,但网民比例大,加强对网络的舆论引导和动态监管,是全省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任务。我们要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切实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密切党群联系,弘扬先进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三要正确处理“政”与“企”的关系。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既有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经济发展的规律,既包含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包含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在建设文化名省过程中,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党委政府发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着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企业发挥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全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各级领导决不能推卸政治责任,要重视文化建设、研究文化工作、发展文化事业。各级党委政府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破解制约本地区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民生指标创先体系建设,构筑覆盖城乡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础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力争使我省公共服务文化民生指标走在西部前列。要鼓励引导对口援青省市对帮扶地区、我省东西部地区对青南地区、城市对农牧区的文化扶贫力度,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建设项目。要采取政府采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等方式,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在调整行政区划、进行城镇改造、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时,要预留文化发展空间,坚持建管用并重,发挥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作用,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就是要引导支持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进入文化市场、投资文化项目、发展文化产业。青海是文化发展的“后发之地”,与中东部发达省份比,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差距大,文化市场主体缺乏,特别是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更少,这已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遵循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名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企业主体。要依托青海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通过“放水养鱼”、“扶上马、送一程”的办法,既要扶持发展一大批文化中小企业、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和文化能人,又要下大力气尽快培育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要加大“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改革和完善我省文化投融资体制,加强服务型文化园区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吸引更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开拓青海文化市场。前不久,投资8个亿的中国青海民族文化音乐城在海北开工建设,就是将我省独特的高原民族音乐文化和外部企业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有效对接,打造青海高级别的“文化航母”。还有黄南坎布拉风景区、海南贵德古城和黄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都是我省文化优势和外来企业合作建设的典型。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好的做法,应该给予肯定,值得借鉴推广。

四要正确处理“管”与“放”的关系。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点明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处理好“管”和“放”的关系。“管”,就是要把文化有效管起来,不能放任自流;“放”,就是要让文化迸发出活力,不能死气沉沉;“管”和“放”,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处理好“管”和“放”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此,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要认真贯彻文化名省建设《意见》和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意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并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地方性文化立法进程,加快推进我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新闻舆论导向是文化方向的重要方面,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构建有效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始终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组建演艺集团公司为平台,进一步探索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抓好非时政类报刊社体制改革、党报党刊管理运行机制改革、重点新闻网站改革、有线广电网络整合、广播电视两台合并、影视剧制播分离等方面的改革,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要把培育市场环境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来抓,组织实施文化市场建设工程,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五要正确处理“多”与“精”的关系。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对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青海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我们要不断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既要在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又要在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上下功夫,努力走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之路。在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要鼓励支持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发展,评选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创造壮大基层人才队伍的成长条件;健全完善人才教育和培训、人才选拔和使用、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形成基层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配好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近年来,湟中县在全力打造“八瓣莲花”文化品牌和同仁县在建设唐卡创作生产基地的过程中,通过人员技能培训、产品定向采购、重奖文化创意,发展了一批文化村、文化街、文化户、文化传承人,让很多“庄稼人”吃上了“文化饭”,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民间文化从业者。他们的作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在造就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方面,要按照“队伍出精英、文化出精品、工作出精神”的要求,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青海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要针对我省文化领军人才匮乏、吸引高端人才优势不明显的实际,注重做好“引才引智”工作,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观念,坚持人才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打造青海“文化人才小高地”。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

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青海特色文化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履行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政治责任、统揽文化发展大局的领导责任、凝聚促进文化繁荣各方力量的组织责任,举全省之力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书写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建设文化名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我省的文化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针对我省信教群众多的实际,还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充分发挥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名省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理清本地区本部门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找准自己在全省“一核三带四区”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形成文化建设异彩纷呈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江西省委书记强卫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一把手主持民主生活会要勇于

“当靶子” 原标题: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首批活动单位召开高质量民主生活会

● 要把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前的“必修课”抓紧抓好

● 坚持时间服从质量、条件不成熟的不急于召开、已经确定时间的如果准备不充分也要适当延后

● 对照检查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自我批评要揭短亮丑、触及灵魂,相互批评要真刀真枪、实事求是

10月10日下午,(江西)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审议省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听取省委“活动办”关于全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近期相关工作。

省委书记强卫主持会议并讲话,省长鹿心社传达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副书记尚勇传达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省领导姚亚平、周泽民、赵爱明出席。

强卫强调,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意义,精辟概括了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本经验,集中阐释了反对“四风”、促进整改落实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努力方向,既有世界观的论述,又有方法论的指导;既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严格党内生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第一批活动单位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前的“必修课”抓紧抓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打好思想基础。

强卫强调,要把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准备工作做充分做扎实。目前第一批活动单位会前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总体情况很好,但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省委督导组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条件不成熟的不急于召开、已经确定时间的如果准备不充分也要适当延后的原则,着力把住“三关”:把住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方案关,对主要领导不重视,准备工作不充分、不扎实的,不予放行;把住对照检查材料关,对突出问题找得不准、认识问题高度不够、原因分析不透、整改措施不实的,不予放行;把住谈心谈话关,对没有做到“四个必谈”、没有谈开谈透的,不予放行。

强卫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关键要做到对照检查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自我批评要揭短亮丑、触及灵魂,相互批评要真刀真枪、实事求是。要按照“一个一个过”的要求,每个同志作对照检查后,其他班子成员要逐一对其提出批评意见。

强卫强调,要强化一把手的政治担当。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要以政治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党性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向“四风”背后灵魂深处的东西“开刀”,破除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破除习以为常的“潜规则”,破除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结,切实负起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在主持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要敢于说“向我看齐、对我开炮”,带头自揭“伤疤”、带头帮人“把脉”、带头为人“治病”,勇于“当靶子”,善于“搭梯子”,不怕“丢面子”,真正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当好第一标杆。(记者刘勇)

第三篇: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民族大学作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民族大学作“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玉树抗震救灾形势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95更新时间:2010-9-1

49月14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在青海民族大学小岛文体馆为全省高校学生作了题为“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玉树抗震救灾形势报告,参加报告会的领导有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副省长高云龙,省教育厅厅长王予波,以及全省各高校领导44名,全省高校师生代表3000余名,报告会由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何峰同志主持。

报告会上,强卫同志亲切表示,在9月这个收获的季节,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和全省高校师生共同回顾玉树抗震救灾过程,感到荣幸。他为那些在玉树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和为了援救工作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强卫书记以他亲身经历玉树抗震救灾全过程及他个人的感受,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玉树抗震救灾及其精神形成过程和深刻内涵,展望了灾后重建前景。

一、美丽玉树,坚强挺立的地方。强卫书记首先回顾了震前的玉树,他说:美丽玉树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美丽玉树是唐蕃古道,康藏通衢;美丽玉树是歌舞之乡,灵秀之地;但是,就在今年4月14日发生了7.1级地震,顷刻间房倒屋塌,结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面对这场大灾难,青海儿女并没有消沉在悲伤之中,而是展现出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成功开展了一次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的、成效最显著的救援活动,这都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鼎立支持的结果,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夺去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同时也创造了救灾史上的辉煌,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最高效率的指挥协调;二是最大程度的搜救生命;三是最好效果救治伤员;四是最优服务安置群众;五是最强措施恢复秩序;六是最快速度启动重建。强卫书记说:同学

们,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我们应该把梦想和希望,把光明和微笑,带给人们。

二、大爱无疆,凝聚不屈的力量。强书记强调:地震摧毁了我们的房屋和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精神和意志,灾难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这一切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国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救人民于危难。强书记进一步释述了“中国力量”的内涵,他说:中国力量,就是党中央砥柱中流,引领航向的领导能力;中国力量就是人民军队冲锋在前,无坚不摧;中国力量就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私奉献;中国力量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模范作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是一次爱国主义传统教育。通过抗震救灾给我们三个启示:启示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突出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启示之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启示之三,民族大团结具有特殊的凝聚力,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他深刻地阐释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深情的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把 “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发扬光大。

三、共同展望,更加美好的新玉树。强卫书记展望了玉树的未来:第一居民拥有新家园;第二生态迈上新台阶;第三设施得到新改善;第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五城乡呈现新面貌;第六社会和谐新局面。他还希望同学们将来用自己所学知识投身到玉树重建之中,共同建设一个崭新的玉树。

最后,强卫书记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你们是祖国的骄傲和未来,今天和大家交流,希望引起你们的思考,勇敢面对未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成为有为青年。报告会期间掌声不断,先后达四十多次,报告会结束时,全场师生用经

第四篇:省委书记强卫的两封信

省委书记强卫写给湟源、互助两县县委书记的信

编者按:正月初

九、初十,省委书记强卫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随机走访了一些农户,与群众促膝而坐,喝熬茶,吃洋芋,唠家常,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随后,他饱含深情地给湟源、互助两县县委书记写信,为他们工作提出参考。今日,本报刊发强书记信件,希望全省广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深入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聚“人气”,深入实际添“生气”,进一步增加干事创业的“底气”,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再立新功!

写给湟源县委书记蔡成勇的信

成勇同志:

你好!昨日上午,我们在丹噶尔古城分手后,我乘车沿109国道往东至湟中县多巴镇,沿途随机走访了一些农户,也和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年轻人聊了天,农村现在仍在过年气氛之中,社火活动,串亲戚,给冬季中的山庄增添了不少活力。通过和群众的接触,感到群众情绪很好,对党和政府近年来的惠民政策非常满意。我走访的多数家庭近几年都享受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盖起了新房、大房。

在走访中也一再征求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还有什么困难。从听到和看到的,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走访的几个村子都未通自来水,条件好的在自己院子里打一口井,没有条件的则要到村里的公共井去提水,生活仍然存在不便。

二是这几个村修建高速路征占土地后,每家自有耕地人均只有几分,目前主要种些油菜、土豆等以自家食用为主的农作物,农民收入则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如挖虫草、干建筑等,男劳动力往往去玉树、海西等地打工,女劳动力则在家附近或县城找活。虽然这几年一直实施“阳光工程”,但由于培训内容如餐饮服务等只适用一部分人,我去的几家都因年龄、文化和能力问题未能从“阳光工程”中受益,主要还是打小工、靠力气干活挣钱。再有就是如何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的问题,现在村里有经纪人或能人牵头的施工队,但组织化程度还不高,群众参与面有限,更多农民还是靠自己或三两结伴出去打工。

三是现在学生上学已经减免了各项费用,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还有各种补贴。但家长反映现在学生开销还不小,主要是学校推销的各种辅导材料或其它费用,尤其是高中生花销更大,家长们觉得供孩子上学既是心愿又是负担。

四是关于低保政策问题。我到一个困难户家中,该户男主人因车祸去世,家里只有媳妇、婆婆和上初中的儿子,媳妇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儿子,还要打工挣钱,家境显得窘迫。我问她是否享受低保时,她告诉我,村里为了搞平衡,把低保补贴都给平均分了。

以上这些情况也仅是走访部分群众所得,不一定准确和全面,只是供你们在研究工作时参考。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取得新的成绩。

此致 敬礼!

强 卫 2012年2月1日

写给互助县委书记师存武的信

存武同志:

你好。近日我抽空到你县农村转了转,走村入户随机访问了一些农民群众,了解他们年过得如何,去年家庭收成和收入怎样,新的一年他们有什么所需所望,对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什么意见要求。所到之处,村村张灯结彩,户户备足了年货,客人一进门就端茶炒菜,十分热情,一派节日气氛。他们对党和政府近几年的惠民政策非常满意,对今后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在调研中也看到听到一些情况,归纳如下。

一是所去的村庄都未能通自来水,村民饮水主要靠自家打井,有一个村靠山上流下的泉水形成的一条小溪取水,去年上半年干旱导致泉水干涸,群众吃水就一度出现了困难。

二是互助农户农田以自耕为主,主要种植油菜、土豆,再种些小麦供自家食用。目前土地流转和生产组织化程度都还比较低,仍处在家庭种植、传统生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去年上半年干旱,夏季多雨低温,油菜产量下降,质量不佳,有些农户到现在油菜籽仍未卖出,影响去年总体收入。

三是现在农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但组织化程度低,基本上靠自己出去找活或熟人联系介绍,十分不稳定。并且,打工时间短,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是春耕后,也就是“五一”左右外出打工,九、十月份秋收时间回家收庄稼,一年也就在外打工4-5个月。此外,职业培训满足不了群众需求,一方面群众冬季在家没有培训机会,另一方面我访问的农户劳动力都觉得自己岁数大、文化低,只能打小工。

四是农民的怨气往往集中在少数村干部身上,反映一些村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政策好处先给自己或亲戚好友,如危房改造项目往往给了与村干部关系近的人。我问到有一户村民建的奖励性住房只拿到2800元补助。所以,帮助广大村干部提高素质和工作水平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事。

五是农民贷款困难,群众反映现在小额贷款相对方便,但想发展生产,需要资金额度大一些,贷款难度就大。有一农户想贷款10万元购买生产设备,扩大家庭养殖规模,在信用社打听了一下,需要夫妻两人结婚证和担保人夫妻的结婚证等材料,程序繁琐麻烦。

另外,农民群众关心比较多的就是自家的事情,儿子大了娶不上媳妇,子女学校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外出务工被拖欠工资等等。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看似虽小,但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心情是否舒畅,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稳定,都是我们干部需要了解掌握的。

总之,我走访过程中看到听到的一些情况未必全面准确,但可供我们研究工作时参考。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县乡干部多往基层跑,多和群众接触,多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多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多做“顺气、解结、纳言、化怨”的工作,这样才能使干群关系更融洽、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更牢固。

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此致 敬礼!

强 卫

2012年2月3日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五篇:省委书记在全省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大会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在全省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接续,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我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战略“”的迫切需要。去年以来,省委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对事业单位的事和业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经过半年的努力,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市、县事业单位同属性改革指导意见已正式印发。今天我们召开会既是对省直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动员和部署。

刚才*同志就关于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问题作了说明,讲清楚了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各市县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后勤保障中心,4个省直部门和*、*、*三个市县做了发言,讲的都很好,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总结做法经验,巩固拓展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成果

去年8月,省委确定省委办公厅等6个部门和省直后勤服务机构开展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试点。11月召开会议,对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试点先行,然后再全面部署,稳扎稳打。到今年5月底,新组建的10个厅级事业单位,报经中央编办批复,三定规定全部印发并挂牌运行,重塑重构后的处级事业单位,各厅局的党委党组也都按要求完成了领导班子的配备,挂牌运行,顺利实现了用半年时间整体重构重塑省直事业单位的预期目标,有效解决了事业单位与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不相适应的问题。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治理效能明显提高,动力活力充分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改革推进有力有序。

省委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这项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当中通盘谋划,加强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和顶层设计,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深入谋划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从里到外来一次重塑性改革,整体性优化,系统性再造,全面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各类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精准把握政策策略,蹄疾步稳推进,反复研判可能出现的矛盾、困难以及各种风险点,切实保障涉改单位和涉改人员的合法权益,把风险化解在改革实施之前。从而凝聚了改革共识,形成了改革合力。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着力抓实摸底调研,意见制定、方案批复,协调督促和改革验收等关键环节。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非常认真非常细致,一个涉改单位相关的厅局都不是一次的沟通,有的是反复研究、多次研究、深入研究,同时还统筹做好新组建厅级事业单位机构报批,三定规定制定及相关企业集团筹建等重点工作。省纪委监委、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立足职能,主动作为,及时出台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和配套政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些切实的创新举措和配套的政策,改革要顺利推进就没有保障。尤其是我还要特别肯定的是各涉改单位党委党组闻令而动,坚定扛稳改革主体责任,深入细致抓好方案制定,涉改单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任务落实,形成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攻坚的工作格局,为改革扎实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突出重塑重构,功能定位精准清晰。

把优化功能、职能放在首位,对涉改事业单位公益类别和主要职能重新进行明确,并根据功能定位相应规范财政经费提供形式,同时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具有发展潜力,转之后能够激发活力的经营型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新组建11家企业,理顺了政事关系、市企关系和管办关系,基本建立了定位清晰,分类科学、功能明确的省直事业单位职能体系,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任务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匹配相适应。比如检验检测领域形成了一局一中心一集团的架构,省市场监管局作为主管部门承担行政责任,省计量标准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承担公益性的责任,省检验检测研究院集团则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这对于整个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检验检测在我们现代经济体系当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重要的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的高科技的、高人力资源的一个产业和行业,发展空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所以行政的事业的企业的这样就非常清晰。

三是突出协同高效,布局结构整体优化。

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单位负责的原则和条块结合的思路,统筹推进行业领域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改革。一方面确定省直科研机构数据信息等11个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改革,单独制定方案,在横向把全部抽出来,垂直的是需要设的这些单位进行重构重塑,然后同类的需要进行系统重塑的把它抽出来,这样的有11个行业领域,综合运用整合脱钩转型改制等方式,进行跨部门跨系统优化重组,将行业部门所属高校和医院分别划转教育,卫健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另一方面聚焦部门组织主业,对所属规模较小,功能萎缩,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撤并。刚才陈舜同志在做说明的时候,把调研当中一些有关的具体情况,也简要向同志们做了通报,小了以后散了以后,它必定是一个弱,所以对小散弱的要撤并,对于一些职能相近相成的要进行合并,有一些职能缺位的,我们要新建要新设,重新对事业单位进行优化布局。省直事业单位的改革除学校医院以外,省直事业机构共精减466个,精简比例达60.7%。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僵尸单位137个。

四是突出盘活优化,编制配置更为科学。

严格落实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障重点,服务发展的要求,统筹用好现有编制资源,既做减法,也做加法。这一次机构改革为什么说是重塑重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机构减编制的问题,它是一个重塑性的改革。当然这里面客观存在的就是机构过多,编制过多,所以精简机构精简编制,必定也是改革的里面的重要内容。我们汇总统计了一下,省直事业编制共精减2.3万余名,占全部涉改事业单位编制的46.9%,厅级领导职数精减9.3%,处级领导职数精减25.5%。这个也就是说刚才说的减法,加法就是把腾出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战略实施,民生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倾斜,比如说先后为省科学院、省重点实验室核定编制3300余名,还根据需要加强了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相关单位,确保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卫生服务的需要。

五是突出以改促建,制度机制不断健全。

把当下改革长久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对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实现了三定规定全覆盖,严格遵循机构编制管理法规制度,规范机构名称、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加挂牌子等相关事项。按照公共财政建设有关要求和以事定费的原则,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公益类别相匹配的财政保障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事业单位聘任制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省管企业领导人员选聘和管理办法,建章立制。对5月份挂牌运行,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一院五中心,推行行政领导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引导新组建企业集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还开展地方立法的研究,以法治来保障和巩固事业单位重塑重塑性改革的成果。

六是突出服务大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围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准深化改革与推动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改革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职能作用,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比如围绕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整合设置省直55个科研类事业单位,形成布局合理、职能清晰、协同高效、具有*特色的科研院所体系。比如立足于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把原来的大数据局的业务力量和各厅局的数据中心整合起来,组建了新的专业性的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服务于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治理,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体系,整合和重组必将为解决信息孤岛、数据烟囱从体制机制上提供了可能。因为数据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个就是数据要共享,第二个数据要安全。所以改革一方面要发挥政务数据的作用,该开放的要开放,最大限度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数据安全。再比如着眼于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按照管理扁平化、队伍专业化、经营集团化的方向,将省地矿局、省有色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及相关事业单位整合组建为一局一院一集团的架构也,就是组建了新的省地质局,原来的几个局都离不开地,职能相互交叉,同时把原来几个系统的这些研究力量,这是我们的宝贵人力资源,通过地质研究院把相关的一些平台设备仪器,尤其是科研人员,应该说地质研究院还是一个很强的科研机构,然后把经营性的组建了绿地科技集团,这样就构建了专业分类清晰,技术特色鲜明,创新活力迸发,平台资源共享的地质工作机制,必将推动我省地质勘察行业做大做强。

同时针对机关后勤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省直机关事务统一管理改革。一是重塑后勤管理体系。构建新的一局一中心一集团的组织架构。将省接待办职能划归省司管局,司管局从政府部门序列化为省委部门序列,这样有助于统筹协调,整合省直机关所属后勤服务类事业单位,组建省直机关后勤保障中心,整合涉改单位所属后勤服务类企业,组建*中州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协同高效的机关事务管理体系。二是理顺后勤管理职能。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制度标准,统一配置使用,有效解决了后勤保障各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管理不规范,有的还存在廉政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创新后勤运行机制。加快由办后勤向管后勤转变,充分利用市场化信息化手段,拓展非涉密领域后勤服务保障供给渠道,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质效。研究制定*省机关运行保障条例,*省省直机关不动产统一管理办法,着力为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这也是我们这一次改革一个重要的特点,或者说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自始至终把依法改革,加强法制保障贯穿在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这个全过程。

实践充分证证明,省委关于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省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各涉改部门和单位抓改革任务落实是坚定有力的。

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要求推进,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

把改革目标放在推动事业发展上面,用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用发展前景凝聚改革共识。

二是坚持谋定而后动。

在明确改革原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反复研究论证,有效回应各方关切,得到了涉改单位的高度认同和自觉支持。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

科学制定改革保障政策措施,稳定改革预期,切实解决涉改单位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所以这次改革没有说什么精简分流,更没有说推向社会,不是这么回事,是充分考虑了涉改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合法权益。

四是坚持建章立制。

新机构的调整优化与新机制的建立健全一起推进,激发涉改单位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五是坚持法制保障。

同步开展巩固改革成果的立法工作,真正实现跟上改、制上破。通过改革涉改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转变了观念,也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历练,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一步要聚焦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做出新业绩。在抓好改革任务扫尾收班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改革的后半篇文章,推进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服务体制,在强化规范性管理,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快法制化建设上下功夫,真正实现从形的重塑到神的重铸,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

二、把握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担当,高质高效推进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前期各省辖市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模拟测算,方案拟定等基础工作,接下来要认真学习借鉴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严格按照关于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各项要求,抓紧完善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编委批准后组织实施。考虑到今年各项任务都十分的繁重,在工作的时间节点上,市这一级,事业单位的改革任务,要确保在年底前完成。县这一级,如果各个市感到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我们适当把周期拉长一点,可以考虑在明年上半年县这一级完成改革任务,这样就省一级市一级县一级。如果说县这一级的工作万事俱备,也鼓励能够和市统筹推进,在时间节点上给市县有足够的空间。这里我具体强调这么几点:

一要把牢正确方向,全面整改实改。我省市县事业单位面广量大,情况也是千差万别,问题也是新老交织,对改革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按照加快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优化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对*长远发展高度负责,对涉改单位和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对事和业提出的新要求,敢于冲破各种关系的羁绊,突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让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真正改出活力,改出事业,让事业单位在重塑中激活蕴藏的潜能,积蓄发展的势能,催化创新的动能。

二要强化公益属性,系统重塑整改。事是事业单位的基本逻辑。我讲了多次了,事业单位是因事业而失,也是因事业而成,也是因事业而兴。我们现在许多事业单位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事业单位的事和新时代的事相脱节,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在有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并存。要精准把握市县工作特点和发展所需,重构重塑市县事业单位责任体系,以公益属性为基本依据,理顺职责关系,打破现有事业单位组织配置运行的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不同层级,不同服务对象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省里的做法,这些精神,这些思路,政策措施,市县都要认真的学习借鉴,但是这个事业单位的架构并不能层层照搬照抄,因为市县你越往下,你有的就不具备一局一院一集团的,所以省这个层面可以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是一局一中心或者一院,然后一集团,你到县里你也来一个一局一中心一集团,没有这个必要,也没这个能力,所以不要层层机械地照搬照抄,包括有一些前面讲到的像检验检测这一些,你像在市县有的这些机构将来清产合资以后,有的就可以纳入到省内的集团的分支机构,用股权的方式进来,所以不能机械地交办,照搬照抄精神做法、政策措施,应该说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为市县的事业单位改革,那已经提供了成功的成熟的经验做法,这个完全是可以按图索骥,但是具体的组织架构一定要因事制宜,因限制宜,这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要根据市县的工作特点,市县的发展所需来重构重塑市县事业单位的职能体系。

三要整合重组机构,整体优化布局。从调查摸底情况看,市县事业单位存在数量偏多,结构不优,小散弱比例高,区域差距大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责任的发挥。如省辖市一级编制7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县市区一级编制5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分别占到同级事业单位机构1/3左右。针对上述问题,改革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行精简比例,机构限额双控,既强化硬性约束,又避免一刀切。事业机构指数超出限额较多的要加大精简整合的力度,这一次必须要清仓见底,为什么叫重塑性?那就是要清仓见底,彻底把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把它消化掉。事业单位机构基数小的事,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精简优化。省辖市一级原则上不再保留编制7名以下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规格也要严格标准,要坚持依法依规,依事业需要,该撤销的撤销,该整合的整合,该新设的新设,实现机构调整与功能再造的深度耦合。

四要盘活编制资源,科学高效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盘活、用好沉淀和低效配置的编制资源,一个是沉淀的,第二个是低效配置,那么盘活又干什么?重点用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础科研、公共文化等编制急需,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中央的指导意见对编制资源的使用方向讲得很明确。调研当中发现我省编制资源沉淀在一些部门和单位,造成低效配置,这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编制能增不能减,职数能增不能减,所以就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庞大,有一些新的任务,马上就提出来要新设一个机构,本来我们不断面临新任务新使命,你可以赋予这个单位你承担什么任务,我们传统的这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有一件事情来了就给编委打报告,要求成立一个事业单位,级别是什么级,职数是一正两副,包括机关也是这样强调的某一项工作,然后也是要求增加处级指数。所以凡是送到我这里批的,确实需要的,增加个把问题不是很大,但是行政编制在我这个地方基本上很难通过,你增加一个处室,增加一个指数和增加几个编制,意义完全是两回事情。增加一个编制,增加一个人,一年财政供养那就是十几万,所以编制是重要的政治资源,这些问题另一个方面一些需要加强的工作,加强的单位,该做加法的,因为这个减法没有做下来,所以你该做加法的你也很难再加上去。财政供养比全省还是要算一个大账,所以我们各地要坚持把瘦身和健身并举,加法和减法同做,管好用好精简收回的事业编制。作为一个事业来说,允许跨县、跨部门、跨层级统筹使用,优先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的用电需求,切实把宝贵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特别是事业单位,为什么要事业单位,它很重要的一条,一定要强调专业性专业化。

五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正在同步解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发挥专业化机构专业化人才作用。从一开始就要高度重视制度机制建设,坚持依章程管理,把规矩立起来,把管理严起来,理顺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健全决策议事、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构建运行顺畅、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现代治理机制。要以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六要坚持党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和履职尽责各方面全过程,健全党对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选好配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保证党的领导制度安排到位,作用发挥到位,实际效果到位。坚持党建工作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把事业单位改革放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机构编制全流程当中,统筹谋划,同步调整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确保涉改事业单位的党的工作不间断,党的组织作用不削弱,而且必须要加强。要把握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组织领导

一要扛稳压实责任。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在省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加强对市县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领导。特别要强调市县事业单位改革,市县两级党委要负总责,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靠前指挥,挂帅出征,把问题考虑得更复杂一些,把方案设计得更细致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周全一些。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回应改革中的问题和诉求,重大问题要提醒本级党委研究,改革进展情况要及时报告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当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要强化政策保障。各地要进一步细化财政支持、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一些政策问题,算大账,算长远账,以时间换空间,平稳有序推进改革。

三要严明组织纪律规矩。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机构编制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对改革当中各种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四是确保大局稳定。

要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政策解读,主动回应关切,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从省直事业单位改革实践看,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对改革中的风险困难矛盾问题的预言预判,确保改革顺利圆满。同志们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好,也一定能改好。在省委的领导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各市县都将交出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出彩答卷,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下载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纪念三八100周年讲话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0-03-03同志们:“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节日,它如同一......

    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XXX(2006年7月27日同志们:今天召开的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大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

    强卫在青海省庆祝建党8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强卫在青海省庆祝建党8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07月01日16:39 来源:《青海日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前夕,我们召开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党委(党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

    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全力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州......

    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要点)

    张庆黎:全力以赴抓发展 尽心竭力抓民生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强调:心无旁骛抓工作,一心一意干事业 ,圆满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张庆黎作重要讲话 张庆伟主持 会议提出......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 ——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纯清 (2010年7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

    在检察院改革竞争上岗大会上讲话

    同志们: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议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这次检察院改革的问题。因为这些议论,客观上对工作造成了一些影响。为了理顺情绪,统一思想,鼓舞干劲,也为了把这次改革搞好......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十堰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李鸿忠 在十堰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十堰市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会场的氛围很好,体现出的是十堰市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体现出的是一种奋发、奋斗、有作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