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社区概论

时间:2019-05-14 00: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社区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社区概论》。

第一篇:安全社区概论

引言

社区安全是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的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社区安全基础差。通过建设安全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开展安全进活动,大力推广安全文化和安全科技知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社区建设理念,贯彻了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是社区改革发展的需要。安全社区建设也是我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安全促进活动,不但可以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帮助提升社区的社会形象。

一、安全社区概论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经济利益和心理因素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它至少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或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

(3)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也就是说,社区是一个包括人口、地域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具体的、有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

(二)安全社区的概念

安全社区概念(国际):已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社区内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个人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健康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概念(国家):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理念:

基本原则: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基本理念:所有类别的伤害预防

方式:资源整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内容:涵盖——生活、工作、环境等诸多领域

目的:降低伤害

模式:持续改进。

(二)安全社区的由来

1975年,瑞典Falkoping推行社区安全计划;

1982年,瑞典Lidkoping安全社区计划开展;

198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预防事故和伤害世界大会。会议通过的决议——《安全社区宣言》提出:“任何人都平等享有健康及安全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设于卡罗林斯卡大学的“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负责全球“安全社区”的考核和确认工作。

(三)安全社区的发展及现状

1、国际:

——1989年,瑞典Lidkoping社区首获认可。

——亚洲第一个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在韩国的水原市。

2、我国港、澳、台地区:

——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

—2000年引进计划;

—成为第六个安全社区支持中心;

—两个社区03年确认,一个05年确认,两个社区在建。

——台湾卫生署与国民健康局

—一个社区05年确认,三个社区在建。

3、我国内陆地区:

—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社区:

—2002年5月,温斯朗教授考察了该社区;

—2004年5月提出确认申请,于06年3月确认; —2004年7月,河北开滦“安全社区”启动 —2004—2004—2005—2005—2005—2007年年年年年年10月,北京朝阳“安全社区”启动 11月,山西潞安“安全社区”启动

6月,上海浦东花木镇“安全社区”启动 5月,北京东城区“安全社区”启动 7月,北京西城区“安全社区”启动

10月,山西潞安等7个社区被授予国际“安全社区”。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的工作

—负责“安全社区”—推广、联络、推荐、技术支持;

—03、04、05年,组团出席香港第12届、布拉格第13届、卑尔根14届世界安全社区大会并考察安全社区;

—04年3月、5月,邀请香港OSH局、WHO专家举办讲座;

—04年6月,组织北京“安全社区”研讨会;

—05年4月,邀请温斯朗来华考察并举办讲座;

—05年6月,组团参观香港安全社区;

—07年9月,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营市街等21个社区被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安全社区”。

二、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

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安全生产领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安监总协调[2006]67号)要求,为了促进安全社区建设,规范安全社区评定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全社区评定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标准,对申请社区实施评定,确认申请社区已基本满足标准,并命名国家级安全社区称号的过程。评定遵循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 凡符合《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社区”定义的城市区域、街道、社区(居委会),或企业主导型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县、乡镇、村等均可提出申请。

第四条 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国家安全社区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在国家安监总局协调司的领导下,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社区评定与管理工作。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由促进中心办公室负责。

第五条 申请安全社区评定的社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持续进行安全社区建设两年以上;

(二)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与伤害连续两年控制在当地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内;

注:凡启动安区社区建设的社区应在启动20天内呈报促进中心备案。

第六条 促进中心依据《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编制《安全社区评定指标》作为安全社区评定的工作标准。

第七条 安全社区评定程序包括材料初审、组建评定组、现场评定、综合评定和证后管理。第二章 申请及初审

第八条 符合申请条件的社区向促进中心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安全社区评定申请书》并经社区所在地上级政府综合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同意并盖章后寄送促进中心。

第九条 社区提交申请书的同时应向促进中心提交三份工作报告,并提交电子版,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社区概况,包括地域、社区特点、人口及构成、安全现状、已获得的各级与安全相关的命名及命名时间等;

(二)有证据的安全社区建设启动时间;

(三)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可参考《安全社区评定指标》编制;

(四)安全社区建设项目的评估方法、结果以及持续改进的证据。

(五)社区联系方式,包括地址、电话、网址、电子信箱和联系人等。

第十条 促进中心收到社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于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国家安监总局协调司认可。第三章 现场评定准备

第十一条 经初步审查合格的社区,由促进中心组建现场评定工作组依据《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对其进行现场评定。

第十二条 现场评定准备包括组建评定组、编制评定计划和编制评定工作文件。

第十三条 评定组成员一般为3-5名,根据评定工作量的大小而定,可以将评定组分为若干个小组。

第十四条 评定组成员的职责:

(一)编制相关工作文件;

(二)全过程参加现场评定工作;

(三)负责现场评定工作并与申请社区领导进行沟通;

(四)将个人的现场评定发现及时与组长或其他成员沟通;

(五)对申请社区的安全促进工作做出评价;

(六)负责社区整改情况的跟踪评定。

评定组长对现场评定的有效控制负全面责任。

第十五条 评定组成员除具备必须的培训、教育、工作经历和从事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经历外,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与申请社区性质有关的安全专业知识;

(二)安全社区评定程序和评定标准方面的指示。能从评定现场的各种现象和文件记录中作出整体判断,给出合理的分析和客观评价;

(三)善于交往。评定成员应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申请方各个层次的人能够很好地相处,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以取得理想的评定效果。

(四)与申请方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保证评定结果客观公正。

第十六条 安全社区评定人员应客观公正、严谨务实、清廉自律。如有违反,经查实后予以严肃查处。

第十七条 编制评定计划

评定计划是对评定工作的规范性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内容:评定目的、评定范围、评定标准、评定组成员、现场评定的起止日期以及评定日程安排等。评定计划在评定前应通知申请方并应得到申请方确认。

第十八条 编制评定工作文件

评定工作文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评定组在实施评定过程中控制评定的进程,进行评定记录和对安全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评定检查表、会议记录、调查问卷、指标评定汇总表等。第四章 现场考察

第十九条 现场评定程序

现场评定包括召开首次会议、现场考察、汇总分析和召开末次会议。

第二十条 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介绍双方人员;

(二)介绍评定计划以及所采用的方法;

(三)申请社区汇报安全社区创建过程,安全促进计划及项目实施结果;

首次会议由评定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评定组全体人员,社区负责人及安全社区创建机构负责人。

第二十一条 现场考察

首次会议后即转入现场评定,现场考察包括:

(一)听取现场部门或场所的情况介绍;

(二)查阅安全社区建设档案,重点为事故与伤害发生情况、安全计划、安全促进活动方案和实施效果;

(三)现场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

(四)随机抽样评估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和其他安全绩效。具体指标的评定按照《安全社区评定指标》执行。

第二十二条 在末次会议之前,评定组要对评定结果进行一次汇总分析,以便对申请社区的安全社区建设总体情况作一次总体评价。

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共设有12个一级评定指标,45个二级评定指标。对安全社区评定指标的判定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45个二级评定指标中;A级指标个数〉=30个的评定为合格。

(二)B级指标缺陷经整改、并经专家组两个月内复审达到A级后且满足

(一)要求的,评定为合格。

(三)出现C级指标评定为不合格;

(四)若某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评定均为B,则安全社区评定视为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 末次会议

现场评定结束后,应召开末次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一)向申请方报告评定发现;

(二)评价申请方的安全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使申请方了解安全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宣布现场评定结论性意见,并提出对评定发现问题的整改要求。

第二十四条 评定过程的控制

评定组长对现场评定的质量控制负全面责任。

现场评定时,要严格按照评定计划中有关日程和时间的安排,无特殊意外不应随便改变评定计划。应恰当、合理的抽取评定样本,针对最能反映社区安全社区建设绩效的部门和项目进行评定。判定不符合事实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评定标准为依据,并与申请方共同确认事实。

第二十五条 申请方有如下权利:

(一)与国家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协商确定现场评定时间;

(二)对不适宜参加本次评定的人员提出异议,但应有合理的理由;

(三)对现场评定结果有争议时,应与评定组协商,若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申请方可向国家安全社区促进中心提出申诉或投诉。

第二十六条 申请方应履行如下义务:

(一)按现场评定要求提供评定所需文件和资料;

(二)为现场评定工作组提供评定工作必要的条件;

(三)允许评定人员实施评定时进入相关现场,调阅相关记录和访问有关人员。

(四)申请方安排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评定组进行评定,以便及时把相关消息进行反馈。第五章 综合评定

第二十七条 现场评定结束后,评定组应撰写出评定报告。评定报告由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简述评定过程、方法、评定的项目、查阅的资料、随机调查结果、指标评定结果、存在问题、整改要求以及对申请社区总体情况的评定,并提出是否推荐命名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评定组将评定报告报促进中心,促进中心在20个工作日内根据材料审查和现场评定情况进行总评。

第二十九条 促进中心将总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国家安监总局协调司。

第三十条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协调司的意见,促进中心于20个工作日内向被评定社区反馈评定意见并抄送其申请认可部门。第六章确认与命名

第三十一条 总评合格的申请社区,由促进中心授予“国家安全社区”称号。

第三十二条 被授予“国家安全社区”称号的社区,一般在安全社区会议期间举行命名仪式,也可以在当地举行命名仪式。证书和证牌和旗帜一般在命名仪式上颁发。

第三十四条 总评未获通过的社区,整改后可在一年以后重新提出申请。

第七章 证后管理

第三十五条 “国家级安全社区”称号保持时间为五年。届满六个月前应该重新提出申请,促进中心将派评定组进行现场复评,以确定是否继续保持称号。复评为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

第三十六条 保持“国家级安全社区”称号的单位应于每年1月30日之前向促进中心递交工作报告,内容包括上年度安全促进工作情况和本年度持续改进计划。促进中心视情况抽检。

第三十七条 连续两年未提交工作报告者,促进中心将进行调查,确定其是否继续保持称号。

第三十八条 五年到期未提出申请者,视为自动放弃称号,促进中心将在媒体予以公布,撤销其称号。

第三十九条 保持“国家级安全社区”称号期间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影响特别恶劣的事件者,应及时通报促进中心。促进中心将视情况进行现场考察以确定是否保持称号。

第四十条 本评定管理办法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国家安全社区促进中心)负责解释。

三、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 前言

1、本标准的制定依据中国社区特点、安全社区和安全文化建设要求提出,参考了“平安社区”、“绿色社区”、“文明社区”等社区建设的有关要求和我国安全生产相关标准。

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的安全社区准则的技术内容、国际劳工组织ILO/OSH2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导则》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相关条款内容的要求。

本标准未规定具体的社区安全绩效指标,其目的在于强调持续改进理念,使本标准具有广泛适用性。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欧阳梅 佟瑞鹏 AQ /T9001-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旨在帮助社区规范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安全绩效。本标准适用于通过安全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伤害事故,改善社区安全状况,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水平的社区。

本标准供从事安全管理、事故与伤害预防和社区工作的人员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1 ILO/OSH2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导则,国际劳工组织;

2.2 世界卫生组织 2002:安全社区准则;

2.3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3 术语

3.1 安全 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事故与伤害风险的状态。3.2 社区 community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3 安全社区 safe community

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3.4 安全促进 safe promotion

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须的保障条件的过程。

3.5 伤害 injury

人体急性暴露于某种能量下,其量或速率超过身体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3.6 事故 accident

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3.7 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与伤害的情况。

3.8 危险源 hazard

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9 事故隐患 accident potential

AQ /T9001-2006

可导致事故与伤害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及管理上的缺陷。

3.10 风险 risk

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11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3.12 绩效 performance

基于安全目标,与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控制相关活动的可测量结果。

3.13 目标 objectives

社区在安全绩效方面要达到的目的。

3.14 不符合 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

3.15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为了改进安全总体绩效,社区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安全社区基本要素

4.1 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

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共同开展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安全社区创建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a)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工作;

b)组织制定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和计划;

c)组织落实各类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d)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并确保能够顺利开展事故与伤害预防

和安全促进工作;

e)组织评审社区安全绩效;

f)为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保障。

4.2 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

社区应建立事故和伤害预防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

a)建立社区内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有效协商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

b)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确保事故和伤害预防信息的有效沟通;

c)建立群众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全员参与率;

d)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安全社区网络活动和安全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AQ /T9001-2006

4.3 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

建立并保持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制度,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隐患排查等工作,为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内容应包括:

a)适用的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执行情况;

b)事故与伤害数据分析;

c)各类场所、环境、设施和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程度;

d)各类人员的安全需求;

e)社区安全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f)危险源控制措施及事故与伤害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是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应定期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评审和更新。

4.4 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制定安全目标,包括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工作目标以及事故与伤害控制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制定事故与伤害预防计划。计划应:

a)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和环境状况;

b)针对社区内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或公众关注的安全问题;

c)能够长期、持续、有效地实施。

4.5 安全促进项目

为了实现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社区应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

4.5.1 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下列内容:

a)交通安全;

b)消防安全;

c)工作场所安全;

d)家居安全; e)老年人安全; f)儿童安全; g)学校安全;

h)公共场所安全; i)体育运动安全; j)涉水安全; k)社会治安;

l)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

AQ /T9001-2006

4.5.2 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

a)实施该项目的目的、对象、形式及方法;

b)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c)项目所需资源的配置和实施的时间进度表;

d)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与验证方法及标准。

4.6 宣传教育与培训

社区应有安全教育培训设施,经常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安全意识与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与伤害的能力。

宣传教育与培训方案应:

a)与事故和伤害预防的目标及计划内容一致;

b)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资源;

c)立足全员宣传和培训,突出对事故与伤害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对重点人群的专门培训;

d)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

e)采取适宜的方式,并规定预期效果及检验方法。

4.7 应急预案和响应

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紧急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落实预防措施和具体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减少或消除事故、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做到:

a)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涉险人员安全;

b)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响应措施;

c)组织现场及周围相关人员疏散;

d)组织现场急救和医疗救援。

4.8 监测与监督

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监测与监督方法,监测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的实现

情况。建立社区内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居民的公众监督以及媒体监督机制,形成共建社区和共管社区的氛围。

安全监测与监督内容应包括:

a)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的实现情况;

b)安全促进计划与项目的实施效果;

c)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状况;

d)高危人群与高风险环境的管理情况;

e)相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情况;

f)社区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情况;

AQ /T9001-2006

g)工作、居住和活动环境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监测;

h)全员参与度及其效果;

i)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

监测与监督结果应形成文件。

4.9 事故与伤害记录

建立事故与伤害记录制度,明确事故与伤害信息收集渠道,为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事故与伤害记录应能提供以下信息:

a)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b)伤害方式及部位;

c)伤害发生的原因;

d)伤害类别、严重程度等;

e)受伤害患者的医疗结果;

f)受伤害患者的医疗费用等。

记录应实事求是,具有可追溯性。

4.10 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将创建过程的信息予以保持,包括:

a)组织机构、目标、计划等相关文件;

b)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关键岗位的职责;

c)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的信息;

d)安全促进项目方案;

e)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文件。

f)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的过程记录。包括:创建活动的过程、效果记录;安全检查和监测与监督的记录等。

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形式包括文字(书面或电子文挡)、图片和音像资料等。社区应制定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管理办法,明确使用、发放、保存和处置要求。

4.11 预防与纠正措施

针对安全监测与监督、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对预防与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应予以跟踪,确保:

a)不符合项已经得到纠正;

b)已消除了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

c)纠正措施的效果已达到计划要求;

d)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能防止同类不符合的产生。

社区内部条件的变化(如场所、设施及设备变化、人群结构变化等)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如法律法规要求的变化、技术更新等)对社区安全的影响应及时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纠正与

AQ /T9001-2006

预防措施。

4.12 评审与持续改进

社区应制定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和安全绩效评审方法,并定期进行评审,为持续不断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依据。

评审内容应包括:

a)安全目标和计划;

b)安全促进项目及其实施过程;

c)安全社区建设效果。

d)确定应持续进行或应调整的计划和项目;

e)为新一轮安全促进计划和项目提供信息。

社区应持续改进安全绩效,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与伤害风险,促进社区内所有人员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社区概论

1.社区的概念:

是指集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基本特征:

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精神纽带,感情相依、利益相连、出入相邻、守望相助、危困相扶。

3.社区的基本要素:

人口要素、地域要素、组织要素、文化要素、心理要素、物质要素

(一)社区的分类和功能

4.社区的分类(类型)

① 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可分为:

农村经济;城市社区

② 按找空间特征进行划分,可分为:

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虚拟社区;

③ 按照社区的层次进行划分,可分为:

微型社区(初级社区);中型社区(二级社区);大型社区(三级社区)

5.社区的功能:

经济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

16.社会发展的含义: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质量的过程。

17.社区发展的原则:(两种答法)

第一种答法:(简单答法)

民主过程原则;全体参与原则;广泛合作原则;自下而上原则;问题解决原则;协调发展原则

第二种答法:(具体答法)

①社区各种活动必须符合社区基本需要,并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订首要的工作方案;②社区各个方面的活动可局部地改进社区,全面的社区发展则需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方面的协调行动;③推行社区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④社区发展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高地方行政的效能;⑤选拔、鼓励和训练地方领导人才,是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工作;⑥社区发展工作特别要重视妇女和青年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区的长期发展;⑦社区自助计划的幼发展,有赖于政府积极的、广泛的协助;⑧实施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须有完整的政策,建立专门行政机构,选拔与训练工作人员,运用地方和国家资源,并进行研究、实验和评估;⑨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注意充分运用地方、全国和国际民间组织的资源;⑩地方的社会经济进步,须与国家全面的进步相互配合。

18.社区发展的程序:

了解社区(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的需求,社区的问题,社区资源);制定发展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工作成效

19.社区发展的历程(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9年),基层政权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在社区工作的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现代社区发展的改革和调整阶段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现代社区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阶段

第三篇:社区概论复习题

社区概论复习题 概念(5×5’)1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等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2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指一些国家实行的把罪犯释放或留在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矫正、帮助、监督的行刑制度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生活需求的过程。简而言之,主要是指社区开展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的过程 4社区工作: 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的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5社区医疗

社区医疗又称为第一线医疗,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即病人在转诊到医院或专科前的一些医疗。社区医疗为提供整合的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与病人保持长久的关系,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6社区发展的涵义

社区发展是指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集合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过程。7社区社会问题

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8社区保障

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Ps:(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事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9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10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是指一群主要借电脑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资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批次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简答(4×10’)

1什么是新农村社区建设?

答: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以农民为根本,以满足社区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基础,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机制和环境,继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的过程。

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民、社区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社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治安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社区, 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其原则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答: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可以增强城市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形成对外来文化的亲和力、包容性和融合性,从而使城市间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2.提高居民道德与文化水平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活动更频繁,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领域更加广泛,社区文化建设在全面提高城市居民道德与文明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效改观社区环境,加强社区管理,形成良好的社区风气,推动城市文明和现代化。

3.有效解决城市社会问题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化解城市中的各种矛盾,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中,达到对社会问题的重视,从而自觉的从事到改善城市环境的工作中来。4.增强社区的活力和亲和力

社区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缓解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

3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一:移交衔接过程中,对接收标准的尺度把握不准。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的接收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的接收;二是对人的接收即与矫正对象见面并办理登记手续。

二:宣传不深入,社会认知度不高。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上对社区矫正工作认知度并不高,还心存疑虑。

三:机构不健全,司法行政系统陷于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社区矫正是执法工作,又是教育矫正人的工作,涉及到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将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健全社区矫正机构,配齐工作人员。

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区矫正的质量难以保证。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和工作量的增加,经费的需求问题也日益突出。

五:立法工作滞后,社区矫正要完成刑罚的有效执行,教育 矫正罪犯,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任务,必须有非常完备的法律保障,而我国《刑法》、《刑法诉讼法》、《监狱法》对此内容规定的几乎空白,明显滞后。

4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 答1.家庭养老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2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5社区管理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一、社区行政化倾向。我国在社区层面所推行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一种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行政单一型组织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国家行政的方式和手段在社区社会生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政府的介入和对全能政府的依赖,使得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主体的居委会不仅没有成为居民的“头”,反而成了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政府的“腿”。

二、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居民对社区的活动和事务大都表现出冷漠情绪,缺乏热情。社区对居民来说是具有“地域”的概念而不具有“共同体”的意义,认为社区管理是政府的事,自己是局外人,对社区管理也就表现出了理所当然的冷漠。

三、出现社区单位化现象。单位制占主导的局面尚未被完全打破,虽然社区建设已经在悄然兴起,但它的兴起更多的是为了承接单位转移出来的大量社会事务,这与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向——实现自治是有差异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有成为另一个单位的潜在可能。

简述目前社区医疗状 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部分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什么是社区社会问题 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一、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空间分布和活动规律;

二、人类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侧重考察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社会体系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社区是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互动体系,从互动的结构功能、关系以及地域等方面着手分析社区;

四、社区的实际调查方法:包括社区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论述(2)怎样认识社区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 街道办是国家机关的最基层的政府,属公务员.日常处理街道辖区的杂务,譬如开“一孩证明”,“社保”,“人口户籍”及其他处理居民日产起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代表区级政府在辖区内实行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其管理手段是行政手段。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代表居民在社区内进行社区管理,其管理手段是自我管理。由于受历史等原因的影响,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区地域范围界定不清,社区组织管理职能不明,导致街道管理层面政社不分,工作量大增。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行政区域作为社区区域,于是街道办事处一身二任。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代表政府对基层社会行使全方位的综合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它又作为社区居民的代表行使社区自治管理职能。街道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加上自身的管理范围没有用明确的制度来规范,使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办事处工作量大增,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第二,居委会职责模糊,工作方式的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导致街道办事处越位走轨。街道办事处原本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现实中却承担了行政、执法、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使它从一级基层政权派出机构演变成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另外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也变成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使得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于街道办事处的安排,从而陷入了大量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应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转变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都是基层自治组织,公务员的序列没有明确规定该编制,现在一般都是事业性质,享受公务员待遇,也就是有固定收入,享受医疗保险等等。村官一般是到城市的街道办、社区委员会工作,到乡村的农村居民委员工作,通常是公开招录。

社区养老目前存在问题有哪些?。

(一)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但是,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老年人行动不便,如果去正规医院看病,外出及其困难。即使到了医院以后,又因为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还得跑上跑下不断排队,做各种检查,十分麻烦 所以当务之急是完善社区医疗上门服务为老人们设立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院。

(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老年人对晚年价值的认识与是否参与社会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即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对自己晚年的价值较多是持积极的态度,而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更多是持不积极的态度,所以是否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晚年价值的认识。

网络社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使人际交往的结构发生转变

1. 形成了一种全新形式的人际关系。既依存于现实社会,有拓展了人类的现实空间,超越了工业时代的人际交往困境,实现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结构形态。2. 交往媒介的改变。网络社区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直接面对面,而是经由网络这一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关系。

3. 人际交往不会因匿名性而变得任意和虚幻。人们可以在网络社区的交往中隐藏自己一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又可以选择其他的交往社区中重新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2.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重塑自我 1. 网络交往是一场重塑自我认同的游戏

在网络社区中,开放的社区空间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隐藏部分甚至全部的真实身份,自由选择自己呈现给他人的面貌,使人际交往超越了地域的限制。2. 网络社区中使人们的自我认同出现流动、多变的特征

由于身体匿名和想象性,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内呈现多个自我,而这多个角色扮演之间,不会产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角色冲突 3.增强了陌生人的互动交往

1. 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是借助文本实现的局部的人格交流,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实现自己的交往需要,建立局部互动的陌生人关系。

2. 在网络社区,网民之间的交往也像陌生人之间的活动一样,可以和其中每一个人建立联系,却又不会和任何人建立有机联系。

3.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特征,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不受外界条件约束而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4.使交往伦理面临全新的境遇

1. 感性的狂欢:在网络交往中,人们所需要的就是基于想象的感觉,满足感性的享受是网络交往伦理最首要的原则。

2. 价值规范的弱化和消解:本来在现实交往中的价值规范、价值判断和价值原则,在网络世界有可能全部消解。3. 交往规则的多元性:不同的网络团体或虚拟社群,有着不同交往规则和交往伦理。4. 新的网落交往原则:公正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兼容原则、人性原则。

农村社区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履行职能基本一致,但工作量要大于城市社区,不仅肩负着居民的服务,大多是村社合一,还担负着农业生产、企业经营等任务。农村社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需求具有多样性,这也决定农村社区建设面临任务更重。

2、农村社区既没有享受城市社区的待遇,又没有完全纳入政府对村委会的支持力度。虽然有部分转移支付资金,但没有转移支付之外补贴。各级政府资助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区也不在其列,所以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发展

3、农村社区建设主观上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足、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识、党政组织对社区建设管理越位和错位、社区的隶属关系不明确、社区建设的义务与权利不对等、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

4、三农建设需要新鲜的力量,那就是有文化的年青一代。他们应成为农业科技的实践与推广者,农业产业化的创新与开拓者,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升华者。

第四篇:现代社区概论

《现代社区概论》 , 第1页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20世纪初,其时,在美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促使社会结构和功能急剧变迁,旧有的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被城市的喧嚣所打破,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面纱被涂上了功利的、理性的色彩。面对这个现实,不同的社区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反应:认同、观望、疏离,从面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背后.存在着社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构成了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也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土壤。社会学者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研究社区、改善社区、解决社区问题的重任,杜区研究因此得到较快的发展。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社区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世界发展潮流和它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迁着,而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从各国封闭到国际化、区域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杜区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具体社会、经济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学者和决策者从立足本社区、把握发展机会的目的出发,越来越重视社区个案的研究。

在我国,社区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众多,地形复杂,在广阔的平原和高原地区干百年来发育出适应于自然环境的、成熟的农业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有别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化,而且在我国主流文化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分支文化也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我国的现代化不仅没有现成的外国模式可以照搬,面且,即使在同一种改革开放的政策之下,各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呈现出不同的运作程序与速率,从而使我国的发展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和艰难。因此,我国的学者和决策者必须多作社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社区的特殊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c已具有社会学专业知识和个案研究技能的社会学者尤其应走在众人的前面。

从学科的角度看,社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杜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A1门在社区中出生、成长,在社区中工作、安家、交往,从出生到终老,始终生活在一个或多个社区中,其一言一行,均从社区习得,并得到强化。一个人可以脱离家庭而生活,却难以脱离社区而生活。杜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易重要的位置,社会学者要了解社会、了解人群,只能从研究社区人手。

社区是数量最多、分布易广的社会实体。它可以是一个村、一个乡或一个县,

第五篇:第六章社区概论(推荐)

第一节 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社区的含义

1、“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他在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使用了“社区”一词,社区首先是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学院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2、社区的定义: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rark)。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限定了的地域上的 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对社区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度讲:一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从地域性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我国社区概念最早由费孝通翻译过来。“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社会学对社区的定义有100多种。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把社区的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层次。

(二)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

1、社区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其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地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徒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和都是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区别具体表现为: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比社会小;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功能更具体和专门化。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不是社区简单的相加。

2、社区与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分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社会组织:家庭、氏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狭义社会组织: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社区社会组织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基本要素:组成成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活动区间通常只限于本社区范围;基于社区居民的内在需要构建起来,因此具有较强活力;组织成员自由进入、推出,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社区社会组织承担着完善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的职责。

3、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学范畴。

(三)现代社区的特征

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2、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

3、社区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社区文化是社区与社区相互区别的关键,社区是社区文化的生产地、生存地、传播地。

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社区主要功能服务、保障、参与、教育和社会控制。

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区变迁速度加快,职能社区的出现成为社区变迁的一个崭新形式。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从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分布和流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人口数量决定社区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是衡量社区规模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

(二)地域要素

地域要素是社区与社区组织、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之处。

(三)组织要素

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严格的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以及固定的场地、设备、资源等特点,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然形成、规模较小、组织规范约束力弱,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和认同感强等特点,如:社区唱团、舞蹈队等。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

(五)心里要素

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物质要素

为社区成员生活、活动和发展所提供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如各种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他是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节 社区的类型和功能

一、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

1、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形成,受自然进化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学员为纽带的自然起源。生产方式上,农村社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农村社区的主导产业,身缠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劳动分工不明晰,社区经济活动简单。从地狱和人口特征来看,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人口职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结构同质性强。从社会组织形态来看,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及长期在一起生活形成的乡亲关系。家庭在生产、生活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和娱乐单位。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看,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简单,生活方式单调,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活动的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因而活得信息较少,思想上偏于保守。

2、城市社区

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的经济活动特点促进了人口集中,加速了人际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专业化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地域和人口方面来看,城市往往那个建设在交通要道、军事要塞、或者具有某种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地貌特点通常是比较平坦且有充足易取的水资源。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口结构的异质性突出。人口流量大,生活多样化,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直接接触,人际交往多向而且频繁,社会关系趋于表面化、匿名性、短暂性。从社会组织形态上来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分工精细、专业化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人口稠密,各种组织、机构林立、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需要有规模庞大、内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复杂的科层制管理结构,人际关系复杂。从文化和生活上看,城市社区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异质化和现代化。

(二)按照空间特点进行划分

1、法定社区: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而认为设定的,有明确的界限,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统治区域和社会群体组织,是国家对基层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也可以成为行政社区。政府强大的管理力量是社区和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基本事实,法定社区是政府管理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我过现行行政社区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是非认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地理空间,特征:规模小,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和传统的约束,社区同质性强。

3、专能社区

主导行业从业人数比例为标准的划分

4、虚拟社区

人际互动的非地域性、匿名性特征。

(三)按照社区层次进行划分

1、微型社区(初级社区)自然村,居民委员会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辖区

2、中型社区(二级社区)中小城市

3、大型社区(三级社区)大城市

二、社区功能

1、经济功能:社区基本功能

2、社会化:一个自然人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

3、社会控制: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3、社会参与:连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桥梁和纽带,个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感受各项社会生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是形成和谐社区的基础。

4、社会支持:社区在其成员及其家庭遇到困难,且不能依靠自己家庭和个人关系获得帮助时,向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如:福利机构,保险公司,志愿者队伍,教育机构。

第三节:社区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

1960年联合过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提出:“社区发展”这个词。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社会质量的过程,是塑造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养互动与自制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我国社区发展实际: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联合国1955年出版的《经由社区发展获得社会进步》中提出事项原则:

1、依照社区居民的根本愿望及需要,来拟定出是的工作计划;

2、建立多目标的计划及各方面的配合行动,以求全面和均衡的社区发展工作的进行;

3、在推行社区发展初期,社区居民自信心的加强及自动自发精神的培养,与物质建设同样中要;

4、社区各种计划的拟定,执行,均应由社区居民共同参加;

5、注重地方领导人才的运用和训练;

6、发动并组织妇女与青年参加各种社区发展工作;

7、对于社区所提出的自主计划,政府应当给予重点或全面的积极协助;

8、全国性社区发展计划的建立,应有完整的政策和完善的行政组织,并应同时注重工作者的挑选,培训,地方和国家资源的利用,及研究实验,考核等工作;

9、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酬能股份利用地方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因为这些力量,对于社区发展工作的推行,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10、地区性与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应给予密切的配合,协调发展;

我国社区工作的原则:

1、民主过程原则: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协助而不强制命令。

2、全体参与原则:全体居民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3、广泛合作原则:社区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吸收进来为社区发展服务。

4、自下而上原则: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中指出:社区发展工作要符合社区多数人的利益,工作组织应具有社区各方面的代表。

5、问题解决原则: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中认为,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首先就是想哦那个发现社区问题入手。

6、协调发展原则: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社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的发展目标。

二、社区发展的程序

(一)了解社区

1、社区基本情况

2、社区需求

3、社区问题

4、社区资源

(二)制定发展计划:必须考虑适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目标明确,整体规划。

(三)实施计划

居民要积极参与,推动和监督计划实施,专职社区工作者要从专业化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控计划实施进度,居民委员会应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街道办事处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

(四)评估工作成效

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评估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评估人是居民和街道办事处。

下载安全社区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社区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社区概论[合集]

    1. 社区:国外社区概念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功利定义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 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

    社区概论名词解释

    社区概论名词解释2010.10.08 1.社会学: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

    社区·第六章 社区概论

    第六章 社区概论 第一节 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社区的含义 1.“社区”一词的由来 “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1887年,他在社......

    社区概论读书笔记

    杨懋春先生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一部带有民族志意义的作品,该书取材自作者出生成长的故乡——山东台头村,作者凭着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超乎寻常的敏锐眼光抓住了传统农村......

    社区警务概论

    社区警务概论社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生活的、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同质性较强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社区警务的含义分析:1、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论2、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工......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题 目 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共生活与社会关系班级名称 : 社工1202班 学生姓名: XXX XXX XXX 指导教师: XX 报告时间: 2014/03/26 1 摘要 阎云翔著的......

    社区社区概论复习重点

    0社区概念和理论 1社区定义:社区就是具有一定人口和区域,通过一定社会联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的特殊的具体化的社会。简而言之,即具体而微的社会或区域性的社会。 2社区......

    社区概论总结五篇

    社区概论 1、 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特征:(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3社区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