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时间:2019-05-14 00: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第一篇: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文 | 姜劲松,吴建卫,贾正

山水如画,生活如诗。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建设战略全面提升;江苏利用小城镇自身的传统产业、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创建一批特色小镇,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光福小镇坐落在苏州市古城西南的太湖之滨,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便誉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这里有太湖千帆竞发、香雪海胜迹、司徒庙千年汉柏、光福寺古塔、窑上千亩桂花等醉人景致,也有无愧于“百工之乡”之称的紫檀、核雕、玉雕、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被光福的湖光山色、人文厚重所陶醉,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文徵明笔下光福图景 作为江南“山水人文古镇”的典型代表,光福在2014年总体规划修编中,积极开展了“特色小镇”规划,依托其文化、产业和空间特色资源,对小镇进行特色定位,提出培育特色产业和内生机制的政策导向,旨在把光福建设为以山水林田、岛屿湖滩、古镇乡村为基底,融旅游度假、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工艺小镇”,率先实践 “特色小镇”建设理念。

一、光福”特色”基础:禀赋深厚,模式独特 “特色”1: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光福位于太湖之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渔耕传家的文化传统,花木繁茂的资源禀赋发展出独特的苗木文化,优质的人文资源培育了大批名人世家,精巧的苏工、苏作手工艺创造了无数艺术瑰宝,水道交通的要冲更成为历代商旅聚集之地,“山水秀美,人杰地灵”。唐陆龟蒙、宋黄彦、元徐雷龙、明顾鼎臣、汪琬、文徵明等诗人都前来游览名胜,清乾隆帝六次来此探梅,吟诗览词。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光福特色小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福特色资源(左上至右下:香雪海、光福寺、光福雕刻技艺、太湖渔港)

“特色”2:独特坚持的“光福模式”

作为一个典型的苏南水乡小镇,光福坚持走了一条与苏州一般小城镇不同的发展模式。多年来,光福基于太湖生态保育及历史文化保护前提,以旅游业、传统手工业、苗木花卉等绿色产业为载体、坚持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城镇化道路,开创了一种“富民、绿色”的发展模式,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苏南城镇发展模式相比,特色独立。

苏南城镇发展的一般模式是以集体/政府为主体参与制造业、旅游业等一般产业竞争为特征的工业化外向型发展。“光福模式”以能人、个体、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参与特色产业发展,重点突破玉雕、佛雕、核雕、红木、苗圃等特色、专业化产业领域,回避一般制造业与大众旅游的竞争,属内生型、生态型精致发展。这种独特的“光福模式”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凸显了较大的优势:

——形成了独特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和地位;

——充分珍惜和保护了自然山水生态基底,未出现苏南地区普遍面临的环境污染,成为长三角环太湖地区的一片绿色半岛,不仅为区域环境改善做出贡献,也保留了特色小镇发展的资源与潜力。

——光福整体发展以增加本地居民福利为主旨,以人为本且基本实现了“富民”目标,同时保留了乡村传统文化与技艺,符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态势。

二、光福”特色”实践:丰富传统模式、塑造多元活力的“苏作工艺小镇” 独特的山水资源、深厚的历史人文,决定了光福“特色小镇”的发展格局,《苏州市光福镇总体规划(2014-2030)》将光福定位为丰富传统模式、塑造多元活力的“苏作工艺小镇”,把“优势”变“特色”,以充分发挥光福的竞争优势。

1.特色文化提炼:集“山水、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特色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光福文化资源丰富,是“山水资源聚合的江南古镇,宗教氛围凝重的洞天福地,茶渔花果盛产的富饶之乡,以及诗画情境独特的人文胜境”。新版总规对光福的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提炼,挖掘自身的资源,重塑文化体系,推出“九大文化系列”旅游产品,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凸显“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文化特色。——文化体系重塑:九大文化系列

文化的繁盛,为光福特色小镇打响了文化特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版总规通过梳理从镇域到历史镇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提炼出光福特有的“九大主题文化系列”,包括:吴中山水文化系列、渔耕文化系列、工业文化系列、战争文化系列、植物奇景文化系列、手工艺文化系列、宗教文化系列、名人文化系列、民俗文化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为依托,以传统风貌为主的物质空间为载体,开发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积极完善以江南水乡文化、传统手工业、太湖山水休闲、生态农业休闲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增强光福的文化吸引力,对“九大文化系列”进行发扬。

光福九大文化系列

2.特色产业提升——基于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培育:“苏派”文化产业基地 光福特有“三绣四雕”,传统手工艺文化源远流长,新版总规中提出依托“四大雕刻”、刺绣等“苏工、苏作”传统手工业基础,积极拓展思路、开拓创新,提升产业自身发展层次,延伸产业发展链,从传统制造为主向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强化对设计、贸易两端的总部落地,将依托于“苏派”文化基因发展的光福传统手工业定位在全国乃至全球视角,努力打造“苏派”文化产业基地,并以“苏派”文化产业为基础重新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产业体系。

——文化旅游发展:多元文化体验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光福境内有诸多传统特色村落、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规划光福的旅游开发结合文化传承、文化体验开展山水田园观光、乡村风俗体验、古镇生活漫步、宗教胜地游览等休闲旅游,形成能够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产业空间策划: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片区

结合光福各片区资源本底及特质,以及区域融合发展要求进行分类统筹,促进小镇内部要素集聚及效率提升。西崦湖片区引入水上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富有太湖山水特色的水乡休闲区域;香雪海片区整合目前疏散的苗木种植产业,进行企业化运作或管理,延伸贸易展示、景观配置、园林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花木生态游的重要体验区;半岛度假片区以太湖渔港半岛和漫山岛为依托,借助渔家乐渔文化、慢生活慢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文化的契机,建设成为未来特色旅游的核心区之一。

3.特色空间梳理——基于山水古镇、美丽乡村、能级提升的精致化城镇空间

——特色老镇塑造 光福老镇是光福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总规强调延续光福历史镇区空间特色,保护“绕山而居、全城制高、临河而居”的空间形态,延续吴中山水文化、佛教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与手工艺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围绕东崦湖及周边存量工业用地改造进行功能重置及能级提升,重点强化对依托于传统手工业等特色产业衍生的文化创意、艺术设计、贸易展示等功能集聚,同时引入特色休闲、滨水商业等公共功能,形成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旅游配套及本地市民的公共中心,致力于将光福老镇打造成为带动全镇特色产业升级、空间品质提升、服务能级提升的特色引擎。

光福老镇人文化修复

——特色村庄营造

在光福境内梳理一批建筑风貌完整的传统村庄、传统手工业发展较好的手工业村庄、山水资源丰富的生态村庄为特色村,如迂里玉雕村、冲山佛雕村、香雪红木雕村、太湖渔港村等,依托特色基础进行分类引导,作为文化展示、工艺传承、山水体验的载体,营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庄。

冲山佛雕村

太湖渔港村开捕节

——存量空间挖掘

存量是一种财富,从空间利用效率、品质提升、文化传承入手,进行存量资源进行盘活、业态置换再思考。风景名胜区内,存量空间利用以游览设施配套及景点建设为主;乡村内部存量挖掘利用以完善乡村公共设施及特色旅游服务配套为主;老镇区内存量挖掘利用以旅游服务配套、特色产业提升及镇区公共服务能级为主。如潭山矿地区改造,对遗留的矿坑、工业建筑进行生态复绿、功能升级,保留工矿文化记忆,结合传统文化传承,打造生态型休闲养生度假基地和传统工艺创作的体验基地,成为存量空间挖掘的典范。

山矿工业遗址改造

4.特色机制构建——基于多元创新、“互联网+”运作机制、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效、有序开展,必须有政策护航,并实现机制创新。在延续“绿色、富民、稳健城镇化”路径的基础上,光福机制的“特”主要是一种“新集体化”的合作模式以及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发展模式。

——“新集体化”发展模式

光福的“新集体化”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个体创业、企业创新为基础、集体参与作为纽带、在政府有效统筹和组织下形成的三元合力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主体转型和激发多元参与主体力量,即在政府和主导企业牵头、行业协会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创建、扶持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合作社,以此来聚集产业要素,做优服务体系,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光福特色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互联网的“电商小镇”

作为传统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平台,光福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上突出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建设与传统手工业的结合作为特色小镇发展重中之重,营造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电商小镇”,线上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引导在线私人订制,线下加强互动体验、集聚创客群体、自主创意研发等,形成研发链、产业链、供销链深入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

四、结语

光福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是力求通过耕植于其丰富的山水、人文、传统手工艺资源,寻求新时期发展与原有生境、模式的协调共生,为小镇特色化发展提供一种新型路径与空间形态;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精致化规划、高起点实施,需要机制的创新与模式的转变。

小镇故事多,特色永流传,茶渔花果诗画境,难尽光福话语;特色小镇的生动画卷已经在光福逐渐展开,一个特色文化彰显、特色产业鲜明、特色空间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苏作工艺小镇”将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向往之地。

第二篇:特色小镇的思考与实践

小镇更新的思考与实践

——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建设枫泾特色小镇

枫泾历史沿革

据《枫泾镇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枫泾南栅(华亭塘口)已成村落,建有“仁济道院”。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华亭县,辖22个乡,其中有风泾乡。枫泾北属华亭县风泾乡;南属嘉兴县奉贤乡。

宋代,华亭塘口(南栅)形成集市(草市),初称白牛市。秀州塘口置风泾驿站,以通秀州。宋嘉熙年间(1237年),《华亭学田碑记》始作“枫泾”。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市为镇,称白牛镇,属嘉兴县奉贤乡,设枫泾白牛务,又设枫泾白牛巡检司。

明洪武三年,撤销北镇巡司,撤销南镇驿站,撤枫泾白牛务,改枫泾镇税课局。明宣德五年(1430年),建嘉善县,以枫泾镇中的一条东西向市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镇,南镇辖15个坊,属嘉兴府嘉善县奉贤乡;北镇辖10个坊,属松江府华亭县枫泾乡。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北镇分别设立自治公所,辖区范围不变。清宣统三年(1911年),娄县并入华亭县,北镇属江苏省华亭县枫泾乡,并改称枫泾市;南镇属浙江省嘉善县奉贤乡。1918年秋,试行区制,北镇属松江县枫泾区;南镇属嘉善县枫泾区。

1951年南镇并入北镇,南北镇统一。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才会有出路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才会前进的时代。枫泾自六年前提出“特色镇”建设目标 以来,孜孜以求,执着探索,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努力诠释江南美丽小镇的美好愿景。

一、枫泾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

我们围绕“什么是特色小镇、怎样建设特色小镇”这两个基本问题,广开言路,既聆听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又倾听百姓们的切身需求。我们认为,只有基本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才能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向,才能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

(一)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历程

枫泾特色镇启动建设已有6年,但枫泾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探索却已有20多年,从枫泾城镇化发展历程看,枫泾城镇建设分为起步发展、目标定位和探索实践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主要以1995年列入全国500家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为标志,完成了总规、土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启动,重点是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小城镇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草创”时期。

目标定位阶段主要以2001年列入上海“一城九镇”建设试点镇为标志,完成了北美风格的发展定位,新镇区完成了动拆迁、基础设施等建设。

探索实践阶段主要以2010年5月开始枫泾特色镇建设为标志,对小城镇建设重新定位,确立了“特色制造、生态宜居、总部商务、休闲旅游、文创教育”五大功能区,初步布局了“10+10+8”等28个功能类、产业类、基础类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突出品质,精雕细琢。枫泾古镇已有1500年历史,还会再走10年、20年、30年、1500年的历史。我们更应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二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精品工程,不可能粗放式铺开,因此必须突出品质,聚焦重点,精益求精。三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海纳百川。特色镇建设不可能全部由政府财力投入,必须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资本投入。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导向

枫泾打造特色小镇有着诸多的自身优势,包括枢纽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城镇品牌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即将步入提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较多现实问题亟待破解。我们清楚地看到枫泾特色镇发展战略定位的持续性不强,产城融合发展能级不足,产业对于城镇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古镇保护与开发能级不高,产业集聚度不高,导致特色镇推进速度不能“提档加速”。枫泾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问题,以优势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历经六年的发展探索,对于特色小镇建设有如下问题导向:

枫泾特色小镇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枫泾经济发展的三大主战场是4.5平方公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以及四个经济小区,产业特色均不够突出,能够体现枫泾特色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产品不多,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要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新平台。建设枫泾特色小镇,将依托现有 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以创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先导,大力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创业人才和创投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按照新技术、新项目、新企业和新产业的发展路径,形成既符合当前远郊发展实际、又契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路径。建设枫泾特色小镇,将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和集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为各类“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载体和空间。

枫泾特色小镇是促进产城融合的需要。枫泾作为金山区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区域,城镇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批功能性、基础性项目相继落地。但城镇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产业作为支撑,目前特色镇建设产城融合发展能级不足,“产(业)”支撑不了“城(镇)”的发展,造成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枫泾特色小镇,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条件,承接好中心城区、新城的功能转移,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集聚特色功能要素,提高综合竞争力,从而吸引产业导入、企业集聚,提升城镇建设品质,不断促进产城融合。

枫泾特色小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目前,上海远郊中心镇发展相比较中心城区和新城发展明显滞后,建设枫泾特色小镇是落实今年市委一号课题“补短板”工作要求的着力点,只有建设好特色小镇,才能激发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上海大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通过建设枫泾特色小镇,突出对 接中心城区、支撑郊区新城及发展“三农”的功能,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紧凑布局,注重培育相对独立的服务功能。特色小镇承担着“城”与“乡”之间的节点功能,既可以通过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向小城镇的下移,以减轻上海大城市扩张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又可以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上移,以防止农村人口“空心化”,从而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定位

立足枫泾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立足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立足与中心城区、金山新城及周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承接上海大都市的产业和功能转移,衔接与金山新城的错位发展,对接周边小城镇的联动发展,重点打造上海大都市西南门户的功能,把枫泾建设成为具备交通节点、产城融合、服务协作、要素集聚的特色镇,形成具有“经济发展、产城融合;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生态宜人、和谐宜居;规模适度、城乡一体;人文传承、特色显著”内涵的江南“美丽小镇”,承载起人们幸福的生活和工作,打造令人向往的特色小镇。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经济发展、产城融合。通过与张江高科技园区、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海航集团、建工集团等名企名商的深入合作,打造既宜居又宜业,产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拥有独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完善提升旅游区商业业态布局,注重品质开发新镇区,提升住宅品质,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枫泾。

二是功能完备、服务便捷。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环境,拉近枫泾与上海中心城区及浙江周边地区的 空间距离。完善城镇主要功能配套,形成区域医疗特色,承接上海中心城区高等教育资源转移,打造教育高地。

三是生态宜人、和谐宜居。结合枫泾自然风貌和利用水网密布的优势,加快枫泾绿色化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城镇,增加城镇的宜居指数。通过发挥“三访四步”服务群众工作法、“四治五建”社区治理工作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四是规模适度、城乡一体。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人口规模和结构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区治理,发挥农民在实施村庄改造、卫生保洁、河道整治和保洁等方面的主体意识,形成自我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人文传承、特色显著。深入挖掘和传承枫泾历史文脉,以创建枫泾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提升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依托中国农民画村,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旅游转型提升,以文化特色、休闲特色为载体,推进全域旅游,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策略

建设枫泾特色小镇,优化完善总体布局,不断提升特色制造、生态宜居、总部商务、休闲旅游、文创教育五大功能,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功(能)后形(态)”的建设原则,以功能类、基础类、产业类、民生保障类、旅游景点类项目建设为重点,量身定制、彰显特色,加快完善特色小镇的城镇形态塑造,不断加强城乡环境管理,逐步建成“村美、民富、人和”的江南美丽小镇。由此,我们理清了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策略:率先开工标志性、引领性项目,聚焦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在项目选择上,注重现实性和操作性,在五大功能区内各选择1-2个标杆性项目,率先开工建设,由点到面开发建设,树立标杆,形成集聚效应,带动整体发展,以清晰可视的发展方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二、小镇更新的规划和策略

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乌镇注入了互联网基因,乌镇一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名镇,迎来了空前开放的局面,同时为千年古镇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乌镇“互联网+古镇”的发展模式,使长三角地区古镇由此蓬勃兴起了古镇更新的浪潮,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趋势。在此背景下,枫泾着重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上海首个被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在古镇保护开发中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相适应、相匹配?二是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作为千年古镇如何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如何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呼应、相融合?

枫泾在大力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同时,抢抓上海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去年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开展《枫泾镇总体规划(2040年)》和《枫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经过各方专家论证,明确了将枫泾规划形成“众创+古镇”的发展模式,着力将枫泾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和上海科创中 心建设中的“特色众创目的地”。

1.统筹居民、游客、创客三大人群,促进多元共生。规划立足枫泾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坚持“长三角区域综合性节点城镇”的定位,提出枫泾古镇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打造“古镇人居示范镇”,承载起居民的幸福生活,其主要目的是面向居民,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打造健康优美、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构建步行15分钟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功能网络,包括广场、公园、休闲、教育、医疗、养老等传统短板设施和商业、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更新。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承载起游客的水乡情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游客,构建24小时全方位配套体系,以建设5A级景区为抓手,强化民宿等“第二居所”功能以及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养生等功能,让游客全方位体验“一种生活叫枫泾”。打造“大众创业梦想园”,承载起创客的理想抱负,其主要目的是规划通过老建筑更新,打造“1+N”个创客空间,强调开放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配置,包括新型孵化器、展示体验设施、商务洽谈设施、科技资源服务设施、培训交流设施等。

2.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布局优化。枫泾古镇坚持传承江南水乡古镇“小巧精致”的韵味,通过古镇更新发展,共同推进枫泾与嘉善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交通网络、旅游资源等“五个一体化”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复原一个完整的枫泾古镇,打造长三角跨省际古镇”。因此,规划设计镇域范围内构建“一心四片一网”的古镇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古 镇布局。“一心”即为古镇核心,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为101.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为31.24公顷,另有南镇遗址在浙江嘉善境内约60公顷。规划将在“跨时空、跨省际”的特色上做足文章,开挖界河、复原南北两岸形态与文化特色,打造界河文化体验区、南镇休闲居住区、吴越门户广场区、佳酿美食体验区、书画艺术博览区、嘉善一体化合作区等功能区。“四片”即为四大外围主题片区,“四片”是对枫泾“一坞一桥一渡一滩”的传统村落和小集镇文化的传承,包括以“田间寻画”为主题的中国农民画村、以“米香/庙会/禅修”等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潮泥滩-新义片区、以“酒香/船舍”为主题的韩家坞-泖桥片区、以“茶香/药铺/布艺”为主题的下坊渡片区。“一网”即为由市河、白牛塘、枫泾塘、秀州塘等构成的水网,规划功能布局回归水脉,让江南水乡更立体、更生动。

3.统筹农创、科创、文创三大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枫泾坚持结合地理区位和产业发展特点,依托传统文化基因和门户优势,努力实现特色发展。去年,金山区、枫泾镇政府和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机制,打造“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该众创平台先后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级众创空间、被科技部纳入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下一阶段,要充分发挥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政策和资源聚焦叠加效应,利用七印厂旧厂房更新,打造科创小镇升级版即“上海长三角路演中心”,意向建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功能平台、长三角标志性的路演中心。主要通过“互联网+路演”等模式,努力打造集“创 业路演中心、上市路演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创客培训中心”等平台为一体,聚“农创、科创、文创”三大主题于一身,创业者向往、投资者便利、技术转移自由、上市融资宽松、商务配套舒适的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形成“古镇”与“众创”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打造融水乡传统特色和活力创新特色为一体的古镇。

4.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落实三生融合。枫泾古镇的发展坚持尊重和保护历史风貌区,精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规划通过“基础设施类、功能服务类、人文景点类、综合配套类”四类项目,分近、中、远三期实施,目前正在与建工集团等洽谈合作,逐步转变固有的古镇开发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古镇保护与开发、区域改造和转型升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及房产开发等领域进行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合作。重点发挥建工集团“全生命周期运营商”的综合优势,协同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形成古镇保护与开发、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一站式”综合服务。近期,在2016年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工作,2017年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三、枫泾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十点启示

枫泾特色镇六年多的建设历程是理性思考与勇于探索的历程,是艰苦的磨合历程,是难忘的追求历程。总结枫泾多年的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结合各地小城镇建设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联动周边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作为大都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城镇发展要与之 联动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与周边大中小城市发展战略融为一体。小城镇若游离于城市格局之外,缺乏整体上的协调和呼应,这种“孤岛式”发展将使小城镇长期以来处于城镇发展的最短板。国际化大都市不仅需要大城繁华,更需要小镇美丽。

启示之二,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特色发展。每个小城镇都是独特的,其发展切忌“小而全”,规划要“量身定制”。就像国外的小镇,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小镇,一个跨国公司就是一个小镇,什么都想做都想建的小城镇会不堪重负。打造特色小镇,一定要综合现有资源和条件,作出理性选择,切忌“求大求洋”式盲目发展,更忌“东施效颦”式模仿发展。

启示之三,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有以交通为核心的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从国外城镇化发展来看,小城镇发展多是沿着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发展,没有完善的交通网络的小镇将变成一座“孤岛”。便捷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区域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配套,是小镇发展的前置条件,否则将孤立于大城市联动发展、周边小城镇一体化发展,无法实现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枫泾为例,可以积极争取利用现有沪昆铁路开通嘉善-枫泾-上海虹桥枢纽的市郊铁路,打通上海西南交通要道,加强与长三角大格局的联通。

启示之四,特色小镇建设要承接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于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从中心城区、新城转移而出的产业,不是 基于中心城区、新城自身转型升级的转移,应是基于小城镇的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布局,集聚特色功能。有了功能,才有产业集聚;有了产业,才有人气;有了人气,才有城镇。产城融合,无“产”则“城”空。通过功能转移和分工,实现城市功能效益的最大化。

启示之五,特色小镇建设要配套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当前小城镇建设多呈现出“小马拉大车”,依靠“小政府”来治理“大城镇”的情况,小城镇的行政体制权限与现实所需不相比配。需要赋予小城镇与行政职能相对应的建设、发展、治理权限,通过“强镇扩权”,形成与小镇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启示之六,特色小镇建设要鼓励和探索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PPP)开发的模式。现行税制中镇级税费所得十分有限,尚是“民生财政”,未进入“发展财政”;另一方面镇级政府承担着城镇建设的强大责任与压力,仅依赖土地出让收入难以维持。且由镇级政府担当城镇建设的主体角色,其开发专业性非常有限,缺乏对市场运营机制的理解和能力,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不顾及开发成本,片面追求形象,易造成政府负债过高。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探索实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与专业的有市场经验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是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正解。

启示之七,特色小镇建设要在土地资源及财政政策上给予倾 斜。当前,由于土地利用计划年年从紧、新增建设用地总体规模偏小、用地审批时间过长等因素,加剧了小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紧张。要健全特色小镇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在土地规划方面,根据小城镇建设自身发展现状和特点,适当增加规划弹性,优先安排土地点供指标等。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设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特色小镇的社会事业完善、产业功能提升、各类平台建设及机制体制创新等。

启示之八,特色小镇建设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城乡一体化的落脚点在小城镇。农村综合改革是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重视农村“人、地、宅”等配套,要稳步、分类推进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村宅基地等改革,激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多种渠道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启示之九,特色小镇建设要形成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周边小城镇之间存在着行政分割现象,尤其基础性、功能性设施重复建设、缺乏互补,影响了小城镇之间的横向联动发展。基础共建、功能共享才是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形成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机制,以枫泾为例,向西作为金山与嘉善共建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将与毗邻的姚庄镇和惠民街道,共同推进“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交通网络、旅游开发”五个一体化发展,向南与平湖市将共同打造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向东融入亭 枫城镇发展带。

启示之十,特色小镇建设要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现代物质文明的载体,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阵地。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更受现代城市文明熏陶,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变成居民,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以适应城市文明是当务之急。城镇运行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小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环境优劣,也决定小镇文明程度的高低。小城镇管理一定要发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群众从管理对象成为管理主体,构筑起“社区管理靠共治、社区事务靠自治、社区秩序靠法治、社区文明靠德治”的“四治”体系。

第三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考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考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是根本原则。对于一些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城郊地区,具备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等条件的,在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运营上,应大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决农村就业,提供回乡创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特色小城镇。

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从而强化示范特色、打造空间特色、凸显地域特色、营造文化特色、夯实产业特点。最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引导性工程,推动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样板工程。

三产融合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是什么?

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近日提出的《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现代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必须要有三产融合的产业规划思想作为支撑。应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农业、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等各层面要素,重点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现代农业三产融合为支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科技示范引领、一二三产融合、产村互动一体、模式机制创新的特色小城镇,引领示范带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对特色小城镇布局有哪些影响?

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与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互为支撑、依托、承接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协调补充统一关系。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在规划内容层面:

1、明确区域发展资源、生态资源,人文条件等方面内容;

2、结合区域城乡交通、经济、政策背景,统筹规划;

3、分析区域现状产业条件,确定产业发展条件,专家论证,结合产业链确定产业发内容;

4、农业科技支撑、实施要求。在具体的发展战略层面提出:

1、从区域城乡统筹重新梳理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选择、资源支撑条件,对区域景观资源、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特色、地域风貌等进行统筹分析,合理规划,并提出发展的具体措施、规划内容及农业科技植入,技术提升,信息化管理等。

2、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区域发展条件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提出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设施等内容。

3、在村镇体系规划布局,村镇空间布局等分面应统筹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的用地布局,形成生态、田园村镇的整体规划格局。

4、农业产业科技,品种技术、休闲旅游、景观环境等多层面与特色小城镇进行统筹规划。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推动特色小城镇规划实施?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做好镇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策略上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包括农业功能、农业生态、产品、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物流及农民创业增收等均是特色小城镇规划方面的关键。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要重点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统筹规划规划区的总体布局,立足发展产业的合理配套建设支撑体系、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农产品加工、公用设施等发展水平相衔接。其次,植入现代农业的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生命力。最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手段及发展路径。在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空间布局、职能定位上如何承接和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特色小镇规划案例

--浙江海洋文化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公园)概念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温岭县,项目设计规模为8000亩。规划特色:“海之燕”—舒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轮廓;“海之艳”—丰富多彩的滨海生活情态;“海之宴”—海滨农产和海上丝路特产。总体定位:建设“产城一体 四化同步的”海洋特色农旅小镇,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高地、浙江省海洋特色文化小镇、国家级农业科技文化孵化平台。建设内容:生态办公楼、东海食尚、专家大院、青年公寓、生态酒店、慢品时光、农艺工厂、物流加工基地、培训中心、临水别苑、东浦印象、创意博览馆、东海花田、田园集市等项目。

温馨提示:请到“中国城乡规划网”“中国美丽乡村规划网”官网了解更多案例;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隶属中农富通,是国内首家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

核心业务: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科技服务:乡村投资开发、品牌运营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等。

更多关注: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中国美丽乡村创新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三产融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现代村镇产业发展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特色小镇建设论坛》等活动。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院等科研院校,发改、住建、农业、科技、旅游等部委局办,以及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第四篇:关于培育与建设特色小镇的几点思考

关于培育与建设特色小镇的几点思考

随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力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各地都把特色小镇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陕西省发改委今年也出台《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首批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个特色小镇,此后逐步扩大,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建设100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的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特点与做法

近年来,江浙一带利用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这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1.明确定位,内涵高端。特色小镇突出“特而强”,“特”是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按照“一镇一业”,细分领域、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强”主要表现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集聚高端要素,围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原则上要求三年投入30--50亿,培育“单打冠军”。

2.紧贴产业,特色鲜明。特色小镇力求“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都必须从产业中延伸和挖掘出来,比如黄酒小镇,湖笔小镇、丝绸小镇等。

3.规划引领,形态精致。特色小镇展现“小而美”,“小”就是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1平方公里。“美”就是所有的特色小镇要求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打造景城互动、环境宜人的市民生活家园,抓住特色要素,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景观。

4.运作灵活,改革创新。特色小镇运作机制做到“活而新”,“活”就是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又加强政府在土地、财政等方面支持服务。“新”就是小镇采取“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不搞“审批制”,政策上实施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

二、****建设特色小镇的现实基础

我县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由来已久,无论是早期的“一村一品”,还是近期的“美丽乡村”、重点镇、生态镇建设等,都与特色小镇的战略思路有相似之处。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一城三镇十村”为重点,打造山水人文县城,做靓美丽镇村,启动了焕古、向阳、蒿坪镇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

1.优势资源特色明显。****境内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类型多样、组合性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相互并存。****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茶叶、柑桔、厚朴、蚕桑、杜仲、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民歌魅力独具,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道号命名的县,“悟道****”,承载厚重。****的茶文化、民歌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具有国家意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秦巴山色、汉水风光、茶乡风情、擂鼓雄奇、任河漂流、瀛湖碧波、民俗民居兼具南北风格,融汇秦楚神韵。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方文化,闻名遐迩的富硒资源,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赋予了****神奇魅力,山、水、硒、茶、歌、道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先天性基础,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2.产业发展积极构建。我县立足生态富硒特色优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要求,围绕汉江、任河、富硒三个产业经济带和面上均衡发展,做实做强新型工业、做精做靓生态旅游,做活做新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壮实体经济。“****富硒茶”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魔芋、林果、中药材等富硒农业快速壮大,以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各1个。“汉江画廊〃茶歌****”旅游品牌初见成效,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文笔山4A级景区创建全面启动,擂鼓台景区等项目进展有序,养生硒陶等产品投入生产,****年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建成县电商服务中心、县电商物流中心和71个电商服务站点,培育电商龙头企业3家,淘宝、京东、供销e家****馆上线运行,实现线上交易额2.2亿元。全县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一批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跨界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成为****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3.基础条件日趋完善。****处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省会城市“半日经济圈”,辖区襄渝铁路、包茂高速、310省道、汉江航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抢抓扶贫搬迁和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水电路讯以及教育、卫生、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规划布局、产业建设、城镇功能等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进一步培育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潜力和空间。此外,在推进精准扶贫,兜住社会保障底线的基础上,把教育、医疗、养老等“硬功能”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集镇对人口、产业集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

去年以来,住建部评选出二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其中陕西共有14个小镇名列其中,而我县没有小镇入选。今年9月,向阳会馆小镇被列为创建市级特色小镇,焕古硒茶小镇被列为培育市级特色小镇,我县在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上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功能不够完备,基础设施依然匮乏。各镇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仅具备基本服务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及旅游功能等严重缺失。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仍然滞后,商贸、金融、信息、休闲等配套服务水平较低,难以集聚人才、资本、项目和技术。

2.特征不够鲜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各镇在产业、文化、生态、区位、地貌、建筑等方面同质化趋向严重,产业多而杂,茶叶、魔芋、厚朴等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低,链条短、规模小,领军企业和人才引进不够多,品牌影响不高,产业集群未形成,缺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3.机制不够灵活,投资融资渠道单一。我县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缓慢起步阶段,路径方式方法仍在探索。同时,受资源条件限制,对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多元投资和建设的格局,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成熟的资源配置体系。

4.谋划不够精细,规划缺少有效集成。全县所有镇虽已完成集镇规划,但总体而言,详细规划的深度、多规合一的广度、地方特色的亮度、功能定位的精准度和发展方向的清晰度与特色小镇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建设特色小镇的对策建议和办法

各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途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只要真做到产业、城乡、生态、经济等深度融合发展,保持鲜明的地域、产业、生态和唯一特色,持续打造,久久为功,发挥工匠精神,特色小镇就有出路。

1.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共识合力。一是加强领导抓部署。县政府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组织领导。制定出台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建设要求、创建程序、扶持政策、组织机构、单位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列入各镇各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二是强化职责抓落实。各镇是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全力支持配合特色小镇建设。当前,要扎实推进向阳、焕古、蒿坪镇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全县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发改、住建部门要加强牵头协调和业务指导,专题向省、市上级部门汇报我县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2.注重功能融合,构建培育体系。一是深入挖掘突出培育特色。通过深入走访调研、邀请专家团队来紫实地指导、外出学习取经等形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谋划好全县特色小镇,只有定位精准,富有发展潜力,特色小镇才有生命力。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是“中国汽摩配明镇”,但却是按照中医特色为申报路径,成功创建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我县道教医养、补硒养生、健康足浴、休闲旅游、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等都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在谋划上需要深入挖掘,突出小镇内涵、产业特色和文化基因。二是多方联动做好规划设计。政府主导,统筹布局。特色小镇规划要与“十三五”规划和土地、交通、水电、教育、卫生等规划紧密衔接,要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强化空间布局、项目载体,实现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同时,根据各镇实际和建设情况,分类培育,分步实施,循序推进,建立特色小镇梯队培育、滚动推进的创建格局。4.加快配套建设,做好服务保障。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做好本手,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才能稳步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管网、环保、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发展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二是加强土地保障。结合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科学预留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空间。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用足用活新型城镇化土地配套政策和移民搬迁土地支持政策。三是加大项目扶持。在做好中省市重点项目争取同时,做好相关项目整合,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四是争取融资支持。县委、县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县域金融机构与特色小镇发展建立信贷合作关系,增加授信额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3.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建设机制。勇于创新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营运模式。一是完善PPP模式,创新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机制。根据我县情况,在财政支持压力增长和民间投资拓展不足的情况,推进政府和市场联合主体共同建设特色小镇具有一定优势。我们要尽快完善配套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要加快形成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具备产业特征的特色小镇商业模式,让社会资本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二是借鉴杭州梦想小镇、基金小镇等地的操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谋划包装一批项目,整体打包、整体招商、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力争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抓好焕古硒茶小镇对外推介,争取项目尽早签约落地。三是健全完善县城投公司、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富硒生态产业发展投资开发公司等县级重要平台,综合提升对外融资能力,积极争取省政府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亿元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等,发挥好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有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第五篇:**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龙江县头站镇尹波干菜特色小镇

建设情况

头站镇位于龙江县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北与景星镇毗邻,南与内蒙扎赉特旗相连,齐乌线、景头线贯穿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幅员面积600.71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下辖10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全镇拥有3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是龙江县粮食主产区,同是也是齐齐哈尔市蔬菜和干菜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培育全国特色小镇的历史机遇,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予以扶持,重点支持干菜小镇建设发展。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规划

(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头站镇处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第一积温带下限,年积温在2750℃,年降雨量在400毫米,自然景观优美,生态资源良好,境内三河一湖,水质优良,灌溉水源为瓮泉湖水,水质检测为弱碱水,种植环境无污染,周边绿水青山,半径50公里内无工业企业,是蔬菜种植的“黄金区域”。

(二)有突出的特色产业基础。

头站镇多年以来农民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头站白罗卜、小辣椒远近闻名,近年来,我镇将蔬菜种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全镇1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扶贫小菜园,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主要以小辣椒为主,种植的收益为全镇贫困户分红,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和技术,为发展干菜项目奠定了基础。尹波干菜项目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水果萝卜和白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下一步重点以架油豆、胡萝卜和药食两用桔梗为主栽品种,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辐射到团结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万亩以上,2021年辐射到南华村、二沟河村,基地面积种植计划达到3万亩以上,2022年辐射到全镇适合种植蔬菜的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万亩以上,占全镇耕地的16.7%。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头站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目前推进情况

头站镇尹波干菜项目于2017年落户,是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项目。项目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2019年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种植水果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在基地生产方式上,采取品种、育苗、技术培训、生产指导、检测销售五个统一,保证每一株蔬菜都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基地建成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条,生产工艺国内领先,日产干菜1万斤,鲜菜3万斤,年产干菜总量可达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产品加工过程中实现了全程无污染、零添加、干菜有外观美、口感好、耐储存的特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三、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做法

一是建基地,壮大干菜产业种植规模。

依托头站镇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积极建设蔬菜产业现代化种植基地,全面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目前尹波干菜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要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村屯,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是建企业,提升干菜产业服务水平。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尹波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万平方米干菜加工车间,上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线,年产干菜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并对干菜购销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进行了完善,有效促进了干菜交易市场经营商户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基地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效对接,尹波干菜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7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2017到2019年户均增收1万元。

三是创品牌,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我镇抢抓“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战略机遇,正在积极注册“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等品牌,有效提升了头站干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我镇积极申报欧盟农产品质量认证,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力争打造干菜产业全国知名品牌。以便产品日后打入国际市场。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特色小镇前期投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协助推动的模式,受资金影响,特色小镇做大做强资金是发展的瓶颈;

二是特色小镇在“特”上还不够明显,缺乏高大上,在差异化、个性化上进一步做文章不足不深;三是特色小镇的产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是采取“特色小镇+”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小镇+电子商务”模式。

借助龙江电商平台、龙江鲜生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网络营销,把注册的“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挂到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组建头站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网商资源,为尹波干菜搭建网络平台,同时全镇镇村干部利用微信、QQ、微博等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头站干菜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年销售额实现300万元。

二是“特色小镇+小菜园”模式。

现在各家各户小菜园,不上肥、不打药,土壤无污染,特色小镇充分挖掘小菜园资源,采取为农户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检测销售的“五个统一”模式,企业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生产蔬菜交由企业回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同时将各村扶贫小菜园纳入特色小镇范围,2020年计划带到全镇1000户,小菜园种植面积达3000亩,2021年带到全镇3000户,小菜园面积达5000亩,2022年带到全镇5000户,小菜园面积达8000亩以上。要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特色小镇+观光旅游”模式。

要将特色干菜发展成集蔬菜种植、农业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静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现代化的参与性的外出休闲模式,备受认同和青睐。人们对良好的休憩环境的渴望,小镇恰恰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心里要求。大大缓解了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感,观光采摘休闲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而且正形成一种潮流。由单一的蔬菜种植转向采摘与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的开发,使特色小镇更具活力和生机。

下载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光福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1-12-30 16:12:38) 转载▼ 标签: 分类: 党派人生 杂谈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习......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习......

    山东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山东省小城镇及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各地示范镇、中心镇建设实践表明,政策是小城镇发展的启动力和助推力,一些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小城镇,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两三年就能发展起来,土......

    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提出全省力争通过3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5篇模版)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

    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方法思考(合集5篇)

    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方法思考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宝典】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操作指南 2017年7月 目 录 【宝典】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