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县国家级重点课题结题会上的讲话1(写写帮整理)
在全县国家级重点课题结题会上的讲话
一、下面讲第一个内容,传达市会议精神。
<一>“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教学模式”子课题的结题事宜
1、结题时间:6月下旬
2、结题地点:待定(另行通知)
3、结题形式:以县为单位集中现场鉴定、结题
4、课题结题要求:
⑴人员要求:每个课题3-5人参加答辩 ⑵材料要求:①课题的立项资料(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②课题研究的参考材料;③课题研究的工作材料;④课题研究过程材料(课题研究的方法材料、课题研究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图片等音像材料、课题研究的中期总结或分析报告、途径实施方面的材料)
5、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①课题研究工作报告;②课题成果附件(发表的论文、专著、调查报告、案例、活动设计等成果的原件及复印件并提交成果鉴定书);③课题研究自评表
6、课题结题综合材料: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结题自评量表、课题结题成果鉴定书、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以上材料重新整理好、编上目录装订成册(7份)上报到总课题组审核验收,合格后颁发课题结题证书。<二>、“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子课题的结题
结题时间:2011年下半年
结题形式:和“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教学模式”子课题形式差不多,也要采用现场结题的办法进行结题。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小结,召开会议的记录等等,还有成果类的工作也一定不能忽视。“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子课题的研究,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的动力,也是创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也是创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荆门市教育局和荆门电视台开展了“荆门特色办学百校行”报道,我们京山有近20所学校在此活动中受到了宣传报道。希望我们的课题负责人引起重视,将这一国家级的重点课题做实做好。今后学校靠什么竞争,就是靠特色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十一五”期间进行课题研究做的好的学校可以说为学校创造了金字品牌。如京山一中的“休闲教育”联帮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坪坝中学留守孩子的教育、三阳镇小的爱鸟、关鸟,保护环境等课题的研究都受到了国家行政部门、科研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三阳镇小的赵方法校长到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经验介绍。
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子课题的结题,也只有短暂的几个月时间,各课题组负责人从现在开始就要制订一个短期规划,一是要 2
将前期没有做实的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按照计划到结题还有那些工作要趁早布置、早落实。
二、下面讲第二个工作:如何迎接好这两个课题的结题验收
1、领导要上。京山目前课题研究除少数学校做得还比较扎实外,很大一部分学校都是一个课题负责人或教科室主任在唱独角戏,从今年3月份上交的该课题的结题材料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全县该课题是21所学校,目前因人事变动已退出结题的学校就有两所(京山二中、职教中心),京山剩下的19所学校要全部结题才能达到90%,况且很多学校是经不起现场鉴定、现场答辩的,面对如此短的时间、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已经到了领导必上的关键时刻。领导要上不是说要领导具体做什么,而是要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进行分工、布置、落实,今天强调课题负责人到会,就是要我们课题负责人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课题不能结题,课题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今天到会的有课题责任人,有的不是,是课题负责人的,是学校领导的直接参加了会议,我想大家会统筹兼顾的把这一工作落实好,不是学校主要领导来参会的,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向学校领导作好汇报、作好分工,迅速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任何工作只要领导重视了,就没有搞不好的,等会涂所长还要专门强调的。
2、措施要刚。该课题的结题可以说已进入倒计时,而目前又是各种考试压头的时间,马上就是高考,接着就是中考,期末考试等等,但如何打好这个时间差,找时间完成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
备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时期,就要制订非常措施,确保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完成到位。
3、队伍要精。参加鉴定会的3名课题组成员一定要精干,能随机应便。这就要求课题组成员一定要对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及过程性的内容、活动情况熟悉。不能临时抱佛角,随便找一个人凑数。
4、材料要全。所需材料特别是过程性资料,一定要全。从现在开始,要做到查漏补缺,做到无一遗漏。阶段性计划、总结及各阶段的工作记录、会议记录都要有。没有的也要想办法补齐。要通过这个课题的结题来完善、规范我们的课题研究。
5、硬件要实。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收到实效。一是要写好结题报告。结题报告虽然是一个软的材料,但我们要在材料中加入实际的素材,让材料有血有肉,让专家评委从我们的结题报告中看出我们所做的工作,看到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二是要有准备好发表的论文、专著、调查报告、案例、活动设计等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没有成果的或成果较少的还要下气力进行补救。
6、整改要快。前面我也讲了,今年此课题的结题时间,处在一个非常时期,我们抽时间、抓主要矛盾来解决。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结题报告的重新撰写和成果内容充实。结题报告要按我今天讲的这几方面来构思撰写。负责撰写结题报告的初稿要课题组成员相互传阅,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定稿。关于成果类的工作,等会涂所长还要和大家讲。此次成果征集截止时间为6月10日,各项工作的截止时间为6月25日。
第二篇:校长在课题结题会上讲话
在省级课题《民族地区学生心理缺陷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暨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朋友们、课题组成员们: 大家好!
今天中午我们学校在这里举行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重点课题《民族地区学生心理缺陷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会,出席今天开题会的有
以及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汶水镇中心校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我校指导课题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两基”迎国检顺利完成的今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内涵犹显重要。在文老师带头下的心理课题组取得成效后,我校行政班子与老师都深深的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为化成长与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去年9月份,我校召开了教学科研大会,对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次会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今后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学校领导与教师扎扎实实地研究与解决我校教育发展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其中的教育规律,真正按客观的教育规律全面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保证,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我们的课题《民族地区学生心理缺陷成因与对策研究》能被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微型重点课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被雷波县教研室批准为县极课题,我们感到十分的荣幸,这是推动我校教育科研
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的良好机遇。在课题审批、立项、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县局领导、学区领导及县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我再次代表学校,代表课题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心理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建立了调查记录,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办心理宣传专栏等工作。总结出了《“五导、四合”操作策略
为心灵护航 》的经验,发表论文5篇,在省上获得了两个奖项。留守儿童研究组对中心校39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留守学生169人,占我校43.3%,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留守儿童座谈会。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为了真正服务好课题、落实好课题研究,我们学校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并将继续推进该项工作:
1、进一步宣传动员,更新教育理念,使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教师们主动而迫切的需要。
2、加强课题的领导和管理,落实责任,促进课题研究稳步、深入和有效地开展。这包括:(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随时监控课题的开展,及时向县领导汇报工作;(2)组建课题业务研究核心组,提高课题组的研究组织能力;(3)拓展实验学校,使课题研究涵盖从中心校到村小,从校内到校外的各个方面,形成多角度、系统化的研究体系;(4)研究建立教师的各项专业化管理制度,使课题研究目标化、制度化。
3、建立定期培训研讨制度,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包括每周一次的校内培训研讨制度,两周一次的课题核心组活动制度,每月一次的大课题活动制度。要
求课题组主要成员每学期书写1-2篇高质量的论文和案例,上1-2节观摩研讨课,按时递交阶段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
4、保障课题的经费投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1)保证课题经费专款专用,学校予以适当补贴和奖励;(2)为课题组购置相应设备,保证课题研究及时顺利地进行;(3)保证课题主要成员按时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4)单独组建课题档案室和资料库,便于研究的有效组织和深入开展。
心理课题研究组省教科所拨款专项资金6000元,学校后期投入经费5612元,共计资金11612元。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虽然投入了那么多资金,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是取得了成效的,对即将开展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我们将继续加大经费的投入与管理。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学生心理缺陷成因与对策研究与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不仅仅是一项课题研究任务,更是一项充实社会、急需探讨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在学校重要的工作位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争取让每一只祖国的花朵都健康成长,娇艳怒放。我们将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多加指导,多提意见和建议;并恳请更多的中小学加入到我们的研究课题中,为提高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奋斗。
在此我预祝课题结题与开题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汶水镇中心校:易毅
2012年06月12日
第三篇: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资料)
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XX中心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问津。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在太多,好似背下来也就理解了。这是中国教育自身的悲剧。
所以,从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起,让学生树立“学会尝试”的观念乃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让孩子尝试学习,而不能一切都让教师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头头是道。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
二、课题界定
1、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意义释要: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我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课尝试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计算”课课题研究时,重在课堂实践。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求实验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师不单纯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放手、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计算方法,注重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真正做到教师“探究性地教”,学生“尝试性地学”。
3、实践价值:
该课题前瞻性很强,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发展,注重研究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实践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尝试学习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后继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在“尝试”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教师体验教学方法和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创造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质量,以达到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效果上,达到由“学会尝试”到“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境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在行为上,养成由“要我尝试”到“我要尝试”的习惯。达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阐明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也充分说明了数学学习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愈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与《多元智能》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能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与尝试学习的一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一个观点:尝试是成功的前提,尝试是创新的阶梯;一个核心: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些理论有许多相似、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2、实践价值
尝试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尝试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尝试成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以此达到有效课堂教学。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效果上,达到由“学会学习”到“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境界;在行为上,养成由“要我尝试”到“我要尝试”的习惯,达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自己的潜能的实践价值。探索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引导不同学习条件下的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建构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深化学生学习的研究,探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理论、“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的“习得”理论,而且探讨如何引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全面、全体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为素质教育探索新的有效路径。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尝试学习”中教师“教”的策略。
(1)条件性策略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如下一些前期工作,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①、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尝试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②、再现适宜体验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人在其中的无数情境组成的,生活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各种障碍的同时,也为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正是生活的这一特性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尝试学习”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生活情境进行选择、整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形成可供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存在,为尝试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2)针对性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两年来的相关学习,结合我们的研究尝试,尝试学习应针对下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先出示:一箱饮料有24瓶,这样的饮料14箱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理解题意后得出需要计算:24×14=?教师说:你有什么办法吗?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计算。学生通过尝试学习,想出以下方法:
24+24+24+„„+24=336(14个24相加)
14+14+14+„„+14=336(24个14相加)
24×10+24×4=336 14×20+14×4=336 24×10+24×2×2=336 24×2×7=336
24×14竖式计算(已预习过的学生)
学生不但可能计算的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为运用旧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2、尝试学习策略中学生“学”的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从容应对各种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动手操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通过对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动起手来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体验。
②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庙仙乡中心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每位课题组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对每位学生实验前后作对比,体会实验的效果。
七、研究步骤
(一)、动员阶段:(2009年3月---5月)
主要任务是学习文件,领会精神,组织教师参与课题实验;
(二)、培训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制定方案,抓好教师理论培训,师德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实验目标;
(三)、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主要任务是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活动,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善;
(四)、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报告,申请验收。
八、研究过程概述 1、2009年9月成立课题组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向。2、2009年10月10日课题组教师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3、2009年10月18日,在有关专家的引领下,课题组在中心学校成功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正式开始。4、2009年11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中心校开展课题研究,由杨敏主讲《两位数加两位数》、付丽主讲《小数乘小数》两节研究课,课后组员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
5、2009年12月11日课题组成员会议再次进行理论学习。6、2010年1月进行中期测试,阶段小结。共有七篇论文获得奖励。
7、2010年3月实验教师重新修订个人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8、2010年4月8日,课题全体成员在中心校开展研究:由冯清玲主讲《小数加减法》杨敏主讲《几百几十加加减几百几十》两个课例展示成功。9、2010年10月10日课题汇报课,在中心校由彭信华执教《口算乘法》,课后由付国友、徐国伟结合课题研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后全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比、撰写论文。10、2010年12月进行了课题中期评估,有三篇论文获奖。2011年2月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评估,收集材料,数据统计,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九、研究成效
(一)研究成果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实验教师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论文:杨敏老师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学习》,彭信华老师的《浅谈数学教学有效性 》,徐国伟老师的《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究》。这些论文浓缩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4.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根据2010年10月庙仙乡中心学校参与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
(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
(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我们的认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通过口算、估算、笔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加以培养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表现在计算正确、迅速上,而且表现在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上。因此,加强口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益处。
(三)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1、表内乘除法的教学要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2——9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乘、除法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够熟练的用口诀求积、求商。表内乘、除法是学习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
2、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主要是笔算教学。笔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通过练习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1)小数加、减法的教学。
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本道理相同,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是具体提法上稍有不同,整数加、减法说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说小数点对齐,实质上是一样的。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学是比较容易的。
(2)小数乘法的教学。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而乘数是小数的意义则已扩展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小数乘法的法则是由整数乘法法则迁移过来的。小学课本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位规律,使用转化的方法来阐明法则的。首先,教学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整数的乘法。要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的规律,让学生掌握部分法则;然后教学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情形,应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也变化的规律,掌握完整的法则。
(3)小数除法的教学
小数除法的法则也是由整数除法的法则发展过来的。课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通过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阐明运算法则。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在商里点小数点的算理,掌握其方法。
(4)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教学这一内容,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
4、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会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法的教学。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其计算法则虽然形式上与整数的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由于加、减法具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可以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先讲同分母的,再讲异分母的。重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分数乘、除法的教学。
分数乘、除法可以穿插编排,也可以采取乘、除分编,讲完乘法后再讲除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般先教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再教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归纳出法则。
(3)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包括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小数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为实际应用和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四):解决的策略。
“有效教学
尝试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评价为手段”就是在三个阶段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在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有效教学
尝试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尝试学习的“学”的模式。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学生在自学文本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系统整理展示。这一行动主要是在课前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尝试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成、合作生成等,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发现后实施。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尝试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同乐”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后又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时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教师品尝到成功之乐。
(五)、研究结论
1、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尝试、探索、合作,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自课题实验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尝试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尝试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正如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学会了尝试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与他人交流。”;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在尝试中享受成功之乐。”由此可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
(1)学习的依赖性明显减少,主动性、尝试习惯明显增强。过去遇到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教师,现在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建立在自己尝试的基础之上,表现在主动思考,主动合作,没有教师强迫之嫌。
(2)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尝试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呈现活力。动手实践、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思考,已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是在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与人合作,倾听别人的发言之中来学习。
(3)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过去课堂教学听不到学生提问题的声音,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都能大胆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尝试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
2、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与学生互敬互学的合作伙伴。在尝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为学生着想的创新型的开拓者;追求独特风格的实践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1)、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教材的尝试者、建设者、开发者,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都能用批评的眼光审视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为什么处多思考。
(2)、尝试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实验教师一致反映:要想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就要运用尝试教育思想、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在教学内容上,由重视讲知识结论变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敢于尝试,独立思考,让学生多“求异”;由重视学生记忆现成知识变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尝试发现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变让学生重视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等。
(4)、在学习方式的引导上,让学生在尝试中思考学习,在合作中互动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学习。
(5)在评价方式上,重过程评价,关注潜能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尝试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题的实验,教师明白了尝试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是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基础,是“学会认知”的最好途径。
3、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尝试”上狠下工夫,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两年来,全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在县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其中有18篇在市级以上获奖。教师参加县级以上优质课评比有25人次获奖,有35位教师被命名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十、附件目录
1、课题组成员论文
2、各种测试卷及分析
3、课题组教师教案
4、学生优秀作业。
5、课题组活动照片、影像资料
中心学校《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数学课题组
课题指导:
课题组长:
课题组成员: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自身研究的能力有限,深入的不够,我们会继续努力。总之,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供条件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第四篇:十一五国家级教研课题结题汇报交流材料
十一五国家级教研课题结题汇报交流材料
写好“每周一信”
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山东省肥城市丘明中学
教师牛安乐
2011.11
写好“每周一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肥城市丘明中学牛安乐
我叫牛安乐,是一名普通高中教师,来自泰山脚下桃花盛开的地方——山东省肥城市,我的工作单位,也是我的高中母校,原来名为“肥城市矿区中学”,自今年五月十九日起,正式更名为全球第一所以左丘明的名字来命名的高级中学——丘明中学。
我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回到自己的高中母校执教,在这二十二个春秋里,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先后担任十余届班主任。近年,又兼任学校政教处主任之职,全面负责全校学生政教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
今天来到这里,与在座的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交流,由衷感到荣幸和机会难得,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交流,为了真正的抛砖引玉,我将自己对“日记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国家级课题的理解,将自已以“每周一信”形式完成这一课题的部分工作,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大家能够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
众所周知,日记是记录个人生活的常用格式和重要载体,也是人们心灵世界的自然呈现和充分流露,青少年的思想、情绪、学习和生活,同样会在日记有真切和充分的表现,有心于此的教育中人,均可借此一观端倪,并因势利导,探索青少年教育的规律和更为有效的工作方式。
在推动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的工作过程中,我得到很多收获,也遇见一些困难,进而也有一些思索和探索,现在,我在新型日记方面
收获和体会最深的就是——写好“每周一信”,用好“每周一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促进学生综合成长。
二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周利用网络邮箱,由老师向所有学生发送当周教学课件,同时群发一封书信,就学生在近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诸方面的表现,予以总结、引导和指正,并通过师生间的反复回复,实现“一对一”的进一步指导,从而实施和实现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有的同志会问:你的做法与写日记有什么关系?开始,我也这样反问自己,但现在呢,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日记形式,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也是一种用与时俱进的形式,甚至找到了一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绿色通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长期与学生接触、与老师交流当中,我有过很多这样的发现: 一.中学生处于生理的青春期、思想的活跃期和情绪的波动期,本身需要家长老师的关心帮助,而现今的中学生尤其高中学生,与家长老师的交流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代沟”和心理隔膜。
真正走进他们的群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自然地接受来自正面教育,相当必要又相对困难。(悉心的沟通有其必要)
二.学生在个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也有寻找理解和指导的内在诉求;有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或困惑,却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找不到合适的人商谈和请教。
老师家长即便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释疑解惑,与学生的时间机缘又常常不能对等;对青少年来说,同学朋友的思维认知,彼此间又相差无几。(悉心的沟通有需要)
三.鼓励学生用最规范的方式,在日记本上写日记,确实在倾听与倾诉、表达与思维、反思与矫正、甚至写作的书写与篇幅等方面,有明显的好处,但也应该看到个人性日记的特点(私密性),不大利于老师了解日记写作的真实情况;而且要求高中生,他们每天写日记甚至每周写几篇像样的日记,在时间精力上也很勉强,很难真正实行;这是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四.我还注意到,个性化的书信交流,由于其针对性、私密性和目的性,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容易得到书信双方的预期交流成效,书信内容即使有些“老生常谈”,因为是一一对应,也容易让人接受。老师信中“讲”的话,是经过再三斟酌的,应该更具有指导意义;学生信中“听到”的话,也是能够细加品味的。
五.还有一个情况,电脑设备和网络邮箱使用技术,对现在的师生,都已不是问题,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强烈的,接触机会是容易的,接受其中的信息指示乃至暗示,也是显见成效的。(悉心的沟通有条件)
六.08年以来,山东各地学校在教育厅雷厉风行的教改要求下,学生有更多的节假日,回到家里,一般是一两星期回家一次。(悉心的沟通有时间)
七.学生节假日里,尤其较长时间的假期,在自己家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在校学习内容需要总结和巩固,学生的思维表达需要训练,学生的生活需要提醒和指导。(悉心的沟通有实用)
三
正是基于已上的发现和认识,从当下高三年级入学之始,也就是二00九年九月二十日开始,每次学生周末回家,我都给学生发送一个电子邮件,其中,将当周教学课件群发给所有同学的同时,寄一封
书信,在书信中参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的近况和思想变化,有所侧重又尽量自然的与所有同学“谈心”。并在同学们回复时,再进行“一对一”时的个别指导和帮助。
当然,尽管事先和同学们做了沟通和约定,第一封信并(人生又启新篇章高中学业庆启程)没有接到回复,第二封信(家庭学校常联系携手并肩为教育)就有同学与我交流,甚至部分学生家长也参与了进来,我也随即予以回复式指导。
我统计了一下,这项工作从开始,直到群发给学生的最近一封信,自己已经写了整整七十封信了,师生之间的回复式交流,更是难以数清人次。
这些电子书信就内容而言,一旦写开了、写下去了,就不仅仅限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了。除了大家常见的“学而时习见功效”、“有心做事显从容”之类的学习指导之外,我还涉及到“水滴石穿透坚韧”的励志教育,“家庭学校常联系”的家校协作,“秋去冬临天乍寒”的生活指导,“普天同庆劳动节”的劳动教育,“多元社会自甄选”的人生指导,“经典影片启心智”的教学改革,“学习生活本一体”的课外学习,“有感而发吐真心”的心灵交流,“喜逢清明大双休”的节假日指导等等。
可以说,当初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无非为了帮助学生加强交流、巩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之类。现在看来,这个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远非当初想法所能包括,在“每周一信”里,师生交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与学生、家长的互动越来越好。
我常感觉,“每周一信”已经成为架设师生之间、课内外之间、家校之间,用于心灵沟通、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生关怀的桥梁。老师、学生们、家长们在“每周一信”的“鸿雁传书”中收获的远远
超出了教学相长之类的综合收益,更多的是对学生人生观、情感态度和综合素质的矫正和促进。
正因为如此,两年多来,我和我的学生,包括很多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也都喜欢上了这条“绿色通道”。对于学生的了解、引导与管理,也在“亲其师、信其道”、“润物细无声”和“无声胜有声”的温馨氛围中,得到落实和强化。
四
尽管高三的学生,常常两周回家一次,但仍命名为“每周一信”的这种师生交流“绿色通道”,我事先有过多方面的分析,其间,也进行过一定的调整和矫正(例回复的字数要求,用对联诗词增加可读性),现在看来,其综合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2010年5月20日,我们肥城市教育网上刊登了题为“让学生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文章,对“每周一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成教育网、中国励志教育网、《今日肥城》、《齐鲁晚报》都给予了报道和认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遇见两个“贵人”。其一,就是我们课题组的总负责人刘加民先生,在申报这个课题的子课题时,我与刘加民先生有过这样的探讨:写日记的目的是什么?日记一定是一日一记吗?师生互动式的日记效果是否更好?借助网络邮箱的“每周一信”,可以不可以成为总课题的一个分课题呢?
探讨的结果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日记最好一日一记,也未必一日一记,关键是较短时日的连续记录;师生互动式的日记远比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甚至“闭门造车”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指导学生的情况;至于借助网络邮箱的“每周一信”,完全可以看做传统日记形式规范日记形式以外的新型日记,完全可以是
总课题下的分课题。因为这种日记形式,对青少年的综合成长,有了显而易见的指导和帮助。
我在坚持做项工作的过程中,遇见的第二个“贵人”是我们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同志。通知了解,张厅长对“每周一信”这种教育模式,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在得知我想把一部分书信整理成书的消息后,在我诚意邀请下,张厅长欣然作序,题为“书信教育人人可为”,并把这篇4800余字的的书序,挂在他2010年10月23日的个人新浪博客“思想会客厅”上。
整理版印的个人专著《百卉含英·每周一信》,在今年5月19日我们学校更名为丘明中学的仪式上,作为学校的礼品和宣传材料,分发给前来祝贺的社会各界代表,收到良好的反响。
五
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有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胜玫举,“每周一信”的尝试和摸索,可谓其中的浪花一朵。其中至今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老师的时间、家长的配合、学生上网的趋利避害、书写与卷面问题)。但我在此仍然不厌其烦的给大家介绍,一是为大家提供一种可能适合你的做法。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在交流中彼此激活思维,探寻出更这有效的工作思路、模式和办法。
当然,就“每周一信”这项活动而言,我想摘用张志勇副厅长在我的书序最后说的两句话,真诚奉送给在座的各位同仁:“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书信教育的行列。书信教育人人可为。”
(完)
附:《每周一信》的若干例案
第五篇:课题结题材料
《中学生小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铜山区大彭中心中学 孙慧慧
摘要: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中学生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学生合唱教学研究上,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如学生处于变声期时缺乏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合唱中声部旋律把握不好,音高偏低,声部之间的声音的构建缺乏和谐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想要借助于小合唱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通过对中学生小合唱的排练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入了解初中学生变声期的问题,思考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探索出一套适宜于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及表演效果提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 发声方法 统一音色 舞台表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这是乐圣贝多芬对于合唱艺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门“通码艺术”,合唱突破了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合唱这一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合唱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合唱是一门“通码艺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把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全民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中也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受其滋养,并反哺给国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满足与享受。
合唱艺术是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形式,随着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针对学校教育的群体特征,正确发挥合唱艺术的魅力与作用,不失为现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小合唱是合唱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中学生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届铜山区艺术节中本人排练的小合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通过排练和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学生合唱教学研究上,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是非常不够的,中学生的合唱普遍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如学生处于变声期时缺乏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合唱中声部旋律把握不好,音高偏低,声部之间的声音的构建缺乏和谐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想要借助于小合唱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通过对中学生小合唱的排练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入了解初中学生变声期的问题,思考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探索出一套适宜于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及表演效果提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声轮声、领唱、重唱以及和声、支声的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合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识谱、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获得审美体验,是学生能用合唱的形式表达情感、融洽感情,与他人沟通,在合唱中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理论依据
1.以审美为核心,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家达尔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感情的反应,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感情过程---审美体验。”合唱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主动参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过程,在作品的进行过程中,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等独特的“音乐语言”使人的思想认识,人的喜怒哀乐,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使心灵爆发出火花,让情感的审美、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始终蕴涵在作品的审美的活动中。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所产生的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推动人们去探究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学生对动听的、悦耳的音响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让他们自己从音乐美感、自然、无拘无束的参与和体验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的让他们把外部条件和内心的体验联系起来,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从音乐中感受快乐。3.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4.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合唱的过程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识谱、演唱、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能用合唱的形式表达情感、融洽感情、与他人沟通在合作中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探索了合唱团的组织及合唱声部调配安排的方法。
2.深入了解了中学生的变声期问题及探究了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3.探究了合唱队各声部统一和谐音色构建的排练方法。4.总结了合唱队演唱中的体态语言的运用要求。
5.思考总结了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小合唱排练效果的方法与步骤。
四、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与唱歌、合唱相关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了研究方向。查找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资料,进行学习、借鉴,如阅读学习了周沛然老师的《合唱指挥法》与马革顺老师的《合唱指挥文集》,观看学习了蒋逸萍老师的《合唱讲座》,指导应用于了课题研究。阅读学习了《合唱训练》《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精选》等相关的书籍与著作,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了课题研究中。
2.行动研究法
2012年3月铜山区教育局团委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举办了“师生同唱雷锋歌”的合唱比赛,在这次比赛中选择什么歌曲是排练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把握歌曲的主题思想,通过合唱进行体现,在结合师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我查阅了相关的书籍与观看相关视,选定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在灿烂阳光下》,让学生把握好音准音色以及情感风格,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首先进行了合唱团的组织及合唱声部调配的安排。接着探索科学的排练方法,构建合唱声部之间统一和谐的音色,展现恰当的体态情感语言的力量。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实践----小结---反思---实践---总结,最后由我负责排练的这两首歌曲在铜山区教育局组织的合唱比赛中获得的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定时进行合唱团的排练,举办合唱排练教学观摩课,邀请同行就合唱训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合唱训练的水平。在铜山区第六届艺术节的节目准备中,我选择了小合唱的艺术形式,为了符合艺术节“在阳光下成长”的主题,我给学生选择了歌曲《微笑阳光》这是一首适合中学生演唱,歌曲内容积极向上,通过一点一滴的排练,最终我们的小合唱《微笑阳光》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被选派参加了区艺术展演,并在镇艺术汇报展演中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3.经验总结法
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如完成的论文《浅谈变声器问题及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在《学习报》上成功发表,及时肯定实践经验,总结有关心得,撰写了《浅谈合唱中体态语言的应用与安排》《浅谈合唱队员的选拔与合唱曲目的选择》《谈中小学合唱训练对学生的声乐发展的作用》《注重发生训练,构建统一和谐的音色》等总结及时上传在课题博客上。(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2011年4月---2012年5月)
1.探索科学的排练方法,构建合唱声部之间统一和谐的音色,展现恰当的体态情感语言的力量。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1)注重组织工作,调整合唱声部
合唱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但个体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合唱团的水平的起点高低。在初次选拔是,我采用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由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选拔相结合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并根据相关的标准,正式确定小合唱团的合唱名单。接下来就是组织调配声部。调配声部是根据学生的歌唱音域和歌唱状态,初中学生的歌唱音域大都相差不大。我将音色比较明亮、清澈、柔和、轻盈的声音调配到高声部,因为音色的明暗、厚薄是调配声部的一个依据。只是有时也不用过分集中高音声部,有一些高低声部的曲调往往不如高声部那么上口、音准及节奏的难点也不少,有部分歌唱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参加高低声部就能带动整个声部的演唱、加强合唱效果。
(2)探讨变声期的科学发声方法,构建统一、和谐的音色
组织合唱排练,深入了解学生的变声期问题,探讨因材施教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学生把握好音准音色以及情感风格,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举办合唱排练教学观摩课,邀请同行就合唱训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合唱训练的水平。
(3)选择合适曲目,组织歌曲排练 选择合适曲目,组织歌曲排练是合唱团训练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曲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会影响着合唱表演的艺术效果以及合唱队员演唱的积极性,曲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合唱曲目内容应适合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不同类型合唱团的年龄特征,应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情绪乐观向上、旋律优美、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作品和外国经典儿童合唱歌曲。
曲目应该是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演唱曲目的丰富多彩,不仅能为演出的艺术效果增色,满足听众红歌“常听常新”的艺术趣味,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欣赏品味,而且能够提高合唱队员适应各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曲目技术难度以合唱指挥和合唱队员通过努力都能驾驭为标准。特别是合唱指挥,他是合唱排练的总导演,合唱演出的总指挥。常言“合唱队的命运掌握在合唱指挥手中”“一个一流的指挥能使一个二流的合唱团变成一流的合唱团”,这话肯定有一定得道理的,但变化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队员的合唱水平只有在训练中逐步提高,如果队员的演唱未能达到一定水平,就难以驾驭难度太大的作品,当然,还有一个指挥水平有待提高的合唱指挥也是难以驾驭难度较大的合唱曲目的。因此可接受性是选择合唱曲目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合唱队员的实际情况,曲目的选择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合唱队员的演唱水平。可以通过艺术加工,使作品保持原来的艺术特点、演唱风格的前提下,更适合学生演唱。可以将单旋律的歌曲增加声部,改编成二声部或三声部合唱歌曲。或者是将技术难度较大的混声合唱删减和弦音,改编成二声部、三声部合唱、让指挥与合唱队员都能驾驭。
合唱的歌曲排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制定的演唱方案,把音乐作品实施为具体的歌曲演唱。歌曲排练的目的就是通过排练提高合唱队的演唱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排练完善演唱方案,探寻并确立歌曲演唱速度、演唱力度的层次变化,力求取得最佳的演唱效果。在歌曲的具体排练过程中,我结合了“四不往下唱”的原则,即:(1)音准错了不往下唱(2)节奏错了不往下唱(3)基本性格没把握准确不往下唱(4)声音方法有明显毛病时不往下唱。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排练中发现并逐步加以解决,坚持“四不往下唱”的原则,开始速度较慢,但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被解决,最后会取得很好的排练效果。(4)强化声情并茂,注重体态语言的运用,提高表演效果
这是一个“活化”作品或者说赋予作品生命力的阶段。一要“理解”要让合唱团深刻理解作品要传递的丰富内涵。在排练后期去揭示作品丰富的内涵并让合唱队员深刻领悟。二要“进入”要求队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要进入作品所要求的角色中去,在排练时老师要生动的启发和引导,让队员用“心真正进入作品。最后“表现”这是决定演绎是否能够成功的最后一个环节。富有较强表现力的合唱,一定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歌曲中,“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一定要符合作品的背景和内涵的要求。体态语言的运用,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法。在对作品深入分析后,添加少量的形体动作。动作简洁但富有韵律和美感,增强艺术感染力。要求同学们发出的声音、脸部的表情、形体的动作、内心的感情溶合为一体,能够做到声音动听、表情自然、动作优美、感情真挚,做到画龙点睛,真正提高合唱的表演效果。
2.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使学生在合唱中得到了锻炼,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和舞台表现的自信心,使自己学习合唱的兴趣得到增强。
(二)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审美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观念得到增强,舞台表现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及时了解了合唱中体态语言的运用的要求和表现能力。
(三)排练的合唱《在灿烂阳光下》获2012年铜山区教育局合唱比赛一等奖 ;排练的小合唱《微笑阳光》被选参加铜山区第六届艺术节展演,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结撰写的论文《浅谈变声期问题及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在《学习报》成功发表;辅导的学生参加铜山区独唱比赛获一等奖;获得2012年镇教师读书朗诵比赛一等奖;获得铜山区片级优秀读书个人奖;被评为铜山区优秀党员。负责整体策划和排练的的节目也成功进行了镇艺术节汇报展演,在展演中辅导的合唱独唱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六、对课题研究的思考 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何在合唱队中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有感情的演唱,在合唱中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要设计活动,以及在舞台表演的现场如何使合唱者减少现场临时发生的干扰因素对于正常合唱的影响,都有待于今后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并加以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七、附录
共上传材料20篇,其中以下9篇供参考
读书心得(4篇)
1.读马革顺《合唱学》
有感
2.读《俄罗斯中小学的合唱教学》有感
3.构建合唱队各声部统一和谐音色的排练方法---有感于《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及对策》
4.有感于 《蒋逸萍老师的讲座》
论文
故事随笔等(5篇)
1.浅谈变声期问题及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论文)2.浅谈合唱队员的选拔与合唱曲目的选择
(论文)3.浅谈合唱中体态语言的应用与安排
(随笔)4.谈中小学合唱训练对学生的声乐发展的作用
(论文)5.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感受与鉴赏力的一点思考
(论文)
其他
徐州市个人课题研究方案(1篇)教育案例(1篇)《唱脸谱》教案
研究论文(2篇)1.中学生合唱曲目的选择
2.运用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读书笔记(摘抄、引用、转载6篇)1.对合唱指挥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转帖)
2.马革顺 《合唱学新编》队形的安排与排列(转帖)3.班级合唱队整体气质和音色的塑造(转帖)
4.周海宏: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音乐潜能(转帖)5.音乐素养培养之路径选择(转帖)6.浅谈合唱的基本训练(转帖)
结题报告(1篇)
八、课题研究相关的参考文献
1.袁善琦
《音乐教学技能》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俄)阿利耶夫著
董茉莉编译
《俄罗斯中小学的合唱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 2011(3)3.陈万桢
陈弃疾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合唱》 4.马革顺
《合唱指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