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X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科技和人才座谈会,围绕科技和人才工作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人才和科技放在一起来研究。人才和科技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我们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源自于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取得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与我们多年以来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强势战略是分不开的。我们集中研究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标志着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对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一个具体行动。
结合大家谈的这个意见和这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要深化认识,切实做好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计划。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 些重要论断大家应该说都不陌生,这三个第一有根据性和战略性,又具有紧迫性和建设性,特别是我市正处在蓄势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阶段,处在应对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关键时候必须抓关键问题,针对我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已经到了全面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时刻,我们提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总基调,最根本的支撑和动力的源泉在于科技和人才,大做区域发展新高地,这个高地首先要成为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分析济宁的发展有很多瓶颈,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总量超过2千亿的地级经济大市,面临着周边激励的区域竞争,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的优势和劣势来分析,我们有两大瓶颈:
硬件的瓶颈是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的承载能力,城市具体要素(具体发展能力)以及我们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备程度,从硬件上来讲是一个制约我们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拥有很多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些优势要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创新的优势,必须要有相对完备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做硬件的支撑。随着城市规划的修编和完善,随着一系列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配套和完善,相信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济宁城市和重点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和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大框架工程的实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铁的建设,机场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城市功能和商务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在两三年之内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
另外的一个瓶颈是人才瓶颈。我市一方面是人口大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人才小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 不优,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人才与我们产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很不适应,人才短腿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布局和相关设施相继展开的情况下,回头认真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才能保证真正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实现济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突破科技人才工作。突破就不是一般性和常规性的,而是工作力度、工作方法、政策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要实现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刚才张市长也已经把形势分析的很透彻。我对某些方面再强调一下,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四个从来没有”:
一是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当今时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呈递减趋势,科技和人才日趋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样一个总基调,明确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经济发展新高地、南北竞争合作新支点、淮北经济区排头兵三大目标定位。实现这些目标任务,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提出跨越发展,最重要的是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层次的跨越,实现经济转型。在我们这样的资源型地区,不转型没有出路,但是转型的路径和支撑条件是什么?转型的引擎和动力就是科技和人才,如果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找不到关键矛盾,转型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多次讲并不是由挖煤、发电转为其他方式的制造业就是实现转型,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转型,包括产业层次,包括创新能力,包括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都是转型的首要命题。打区域发展新高地,如果不能成为人才发展高地和创新高 地,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边以低端产品搞规划,发展高地也就无从谈起。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些行业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很严厉的措施,十个部委发的文件,对于煤化工、水泥、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高晶硅、供电装备等行业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审批立项、法律法规和纪检监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统严厉措施。现在我们要抢占发展先机,抢抓机遇,这个机遇过去是抢资源、抢市场,现在要抢政策空间。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产业是一哄而上,很快就会过剩,很快国家就会限制。两年之前国家还鼓励引导煤化工建设,风电两三年之前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离大型的规模化、产业化离得还很远,现在风电装机已经过剩了,高晶硅现在也过剩了,所以抢抓机遇不仅是一个抢资源、抢市场的问题,还有政策空间问题。有些项目论证三五年下来了,等论证明白了,又过剩了,比如煤化工和突出的几个项目,千方百计去争取,如兖矿的项目,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拖来拖去,国家政策一调整,就不好办了,很多事情去做了,做了就做了,就要做下去,如果慢半拍,慢慢腾腾,最后只会门槛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由国家鼓励支持变为限制。这些问题使我们不敢懈怠,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新问题,不去提升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去培植新的增长点,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跑。对我们来讲,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是低端的给别人搞配套,永远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
二是科技和人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突出。从区域综合竞争力来分析,从制约济宁发展的瓶颈要素来分析,科技和人才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张市长对兄弟市的人才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高 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及平台的建设都做了些量化的分析。不比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比,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都有新发展,如果放到一个和我们经济总量差不多的市去比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差距在哪儿。科技和人才滞后及产生的副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倍发展,如果不能尽快突破,会严重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成为以后长远的致命伤。
三是科技和人才突破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紧迫。历史的经验证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都催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波澜,经济危机的复苏,根本还是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推动。最近温家宝同志到外地视察,也突出讲这个问题,战胜金融危机,实现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更好增长,根本还是靠科技和人才。目前以低碳和新能源为标志的科技新技术浪潮已现端倪,围绕相关战略产业展开的人才和技术争夺也愈演愈烈。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关村科技园时指出,知识和科技是国家和经济最具安全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战胜经济危机还是要靠科技突破,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这次危机中,我们有好多企业逆市上扬,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很好的增长,根本上还是归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意、新风光、鲁抗辰欣、博特丝杠等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逆市上扬,最根本的还是有自己创新的东西。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既是我市的发展长远之计,也是当务之急。
四是科技和人才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难得。当前正是突破人才和科技工作的最佳时间。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 产业处在难得的机遇时期。对新兴产业的培植而言,相对发达一些的地区完全可以发挥优势,实现高点切入,特别在一些新兴业态、新兴市场的技术和政策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只要是看的准,敢出手,就能以时间换空间,以主动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越。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角度看,产业流动力加快,使基数因数效应更加明显,后发地区完全可以节省和大幅缩短基数升级进程,这两点也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另一方面,大范围引进高层次人才处在一个难得机遇期。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带来的滞后反应,又出现了一个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浪潮。仅去年就有5万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这是我们国家国力增强,国内产业机会增多、条件改善和国际经济大的背景使然。所以说中央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确实前所未有。也要把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管人才这样一个人才强国战略重大的措施。除了国家相继提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和政策措施之外,全国各地和我们省委省政府也都从政策上,从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所以我们说现在面临着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难得机遇。但机遇终归是一种可能,抓住机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增强紧迫感,使我们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成为聚集创新人才的过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同时,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要在思想和认识上首先有突破。首先要有观念的突破,破除一切误区,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研究的还不够深,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的还不够透彻,特别是政策、机制、平台建设、引进人才的渠道方法在操作层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很多好的办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如何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放大政策效应,尽快见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有些误区需要去澄清:一是唯条件论,济宁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到底能不能引进高端人才,靠什么来引进人才,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和讨论。引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当然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但绝不是条件决定一切。从现在一些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包括和国外人才合作交流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需要一定条件,但并不是说有好的条件,人才就会自动进来,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完全不具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条件,如果受这种观念的束缚,那么发达地区永远是发达地区,我们这些中西部地区永远是欠发达地区。有些问题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拿手戏,有些事情我们不具备条件,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所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前段时间台联电董事长带着20多个人来济宁考察了两天,考察后认为济宁经济条件很好,他说他来之前担心行不行,看了看经济条件,包括交通、酒店、园区建设以及配套能力之后,说目前这些条件很好,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好的条件。前段时候美国有几个高端人才一再强调要有个好的印象,姚博士说他是国内引进的非常稀有的人才,他如果看这个地方不行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一定要让他认为这个地方行,只要是他认为行,我们就有信心,他如 果不愿在这个地方干,谁也没办法,最后他考察了高新区后,一拍即合,形势非常好。有一些是硬件逐步完善的过程,还有很多是软件方面的。给他一个产业发展的平台,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定的条件,给他一种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建国初期,那么多的科学家回国,创造两弹一星,那时候是什么条件。微山的润峰集团与原来的高新产业给他一定的资金以后,到美国引进了一个团队,开拓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很好。所以说所谓条件论是宿命论,我们的条件不是像西部一些非常差的地方,确实难以招揽一些人才,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而我们济宁地区尽管在山东省处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方位处于东部地区。我们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硬件配套水平、产业基础、部分领域和重点产业具备了一些高端人才条件,这一点我们要严格提醒,克服唯条件的宿命论;第二,克服片面的市场人为因素和市场要素要靠市场来调节、来配臵,政府不能过多的去干预的认识。这也是片面的认识,市场的作用固然不能忽视,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十分关键,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完全成熟,政府在配臵资源方面还是有强有力的作用这样一个阶段,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无一不是把先导产业和人才竞争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二战以后,美国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世界各地搜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到美国去,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不到十天,日本野村政权就吸纳了全球七千多名人才为野村政权服务,这都是了不起的大事。最近有本书叫《人才战争》,总结列举了发达国家实施人才竞争的战略,有这样一段话:人才战争,早已不是小规模的常态事件,鼓励官方和民间,政府和企业,决不能臵身其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即使不去人才市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仅仅是留住自己的优秀人才,也要面临一场人才国际战争。我们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政府的强力推动更为重要,这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早已成为共识,过去常讲产学研结合,现在应是官产学研结合更为准确,要突出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要破除机械的见地论。认为技术研发有个过程,人才工作有个周期,不能操之过急,这句话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我们在很多领域和产业是有优势的,如意科技能在纺织行业填补国内空白,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鲁抗晨欣研发出国家一类新药,都是很了不起。正是因为科技和人才处于引领和先导地位,我们更应该以超前眼光来勾画,所以说这既是长远之计,也是现实的紧迫任务。我们既要看到眼前,更要谋划五年、十年之后济宁要干什么、要突出什么产业?五年、十年之后的优势在哪儿?如新药的创制需要八到十年,下一个新药要到2017年才能投入产业化,如意纺技术也是搞了7、8年的时间。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和科技处于引领的地位,因为重大的创新和科技突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才要即看到长远,又要抓紧当前,如果按部就班就会丧失机遇。创新既然是科研,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引进人才也和引进项目一样,也是有成功有失败。投入的风险、政策风险等是肯定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缩手缩脚。无论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该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技术创新本身就是高分析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风险投资主要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怕风险就打不开思路,就放不开手脚,就会错失大量的机会。人才引进也是如此,引进一个 成功一个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做,交点学费也很正常。无锡尚德施正中带一个美国团队从美国回来,在无锡创办太阳能公司,曾经陷入极大的困境,跟他回来的团队纷纷离他而去,很困惑,很艰难,后来无锡市政府给他必要的扶持,使他很快成为目前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电制造企业,走在全球的前列,这已经成为经典的案例。还有一个是江西的新余市,塞维太阳能,做多晶硅,往下来做,形成一个产业链,达到几百亿的规模。鹏晓峰也是当年从海外回来的一个高科技人才,找到当时新余市市委书记王德合,说我有现在被美国封锁的制造多晶硅的技术,我有2个亿的资金,还缺3个亿的缺口,如果能支持我的话,我将在新余市发展。江西是一个偏僻的中西部省份,塞维太阳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研发制造基地,现在向下游发展的趋势非常好。当然这些投入也很可能失败,但是成功了,就能带动一个地方产业层次的整体提升,培养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新产业。包括河北廊坊的新药科技公司,现在做的是全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条大型生产线,70兆瓦,也是引进的一个团队,河北的太阳能生产基地,以及建的光谷基地,这些条件用的很好。当然我们要科学论证,最大限度的去规避风险,但是规避风险要靠科学有效的机制和办法,而不是靠不干来回避,不干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机会。还要树立人才发展的理念,人才引进发展的理念,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打开思想通道和工作通道,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建设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合理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针对这样的结构特点,只有强化基础,扩大总量,才能做好做强,只要高点定位,才能引领和带动整体提升。所以说既要瞄准高端、高点定位、高端切入,下决心在一些优势行业和领域有所突破,同时要强化基础、统筹把握、系统推进,要抓住要害,在关键问题上突破。有六个要素在上次调研的时候一起提出来讨论,今天再突出强调一下,以这六个方面来研究制定政策和措施:一是规划问题。在规划上要寻求突破,规划是发展导向,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一个发展路线。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制定科技和人才规划,以及相关的具体实施计划,既要突出前瞻性和规划性,又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要做到四个衔接:科技和人才规划要与我市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科技规划人才规划要为总战略和总目标服务,要体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总基调,更好的为发展大局服务;科技和人才规划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制定实施产业规划。引进人才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引进,这样我们才有基础和依托。科技规划和人才规划要相互衔接,做到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和人才的内部转向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包括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都要统筹安排、有机处理、科学合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分析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重点,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当中哪些门类、哪些产品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要细化要明确,决不可大而化之。人才越高端专业性越强,很可能是一个分工很细致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不仅是大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内部、在行业领域、在一些具体的行业方向上也要进一步细化研究。二是政策上的突破。区域科技和人才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政策竞争,如何看待政策竞争?政策的优厚固然很重要,政策的优厚要建立在政策对路的基础上,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制约人才的关键点,才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所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引进、吸收优秀的人才。我们要把现有的政策一一修改,同时结合最近的调研,包括这几次座谈会谈的些意见,学习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尽快拿出我们市引进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政策要突出前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要使政策真正能和人才形成共鸣,研究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到达最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要研究透一些高端的领军研发型人才重视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那些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需要什么东西。要分层次来研究,我们强调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越是高端人才流动性越强,给他提供能发挥聪明才智、发挥所学专才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生活配套条件,在哪些方面怎么做,要有具体的办法,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一个层面。有些要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各个部门都要强化思想,怎么能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技创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服务二字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方面需要管理,管理要寓于服务当中,争取程序上更简明,更透明,操作上更简便,要围绕这些去研究。第三,在投入上要有突破。人才和科技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但也是长期、慢性的投入,他不像建栋楼,修个桥来的快,要三打仗,三长远。刚才张市长已讲到,明年要增加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财政投 入,同时制定有效政策来引导企业和社会的多元投入格局。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用好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杠杆,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和引进人才的动力。四是在机制上求突破。无论是人才的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用人机制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人才以用材为本,引进人才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用才。引进的确实是人才,确实是人才就要真正的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他的最大效应。相关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要打破惯性思维,不是政府管理对人才的调度,而是怎么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更好的引进人才,用好人才。要研究人才的评价和退出机制。五是在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平台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聚集人才的载体,离开平台,引进人才就缺乏依托,科技创新就缺乏基本的载体,所以要把抓好平台建设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和要事来抓,集中力量在平台建设上寻求突破,争取快见效,早见效。要着力推动四类平台建设,一是针对重点产品、重点产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二是综合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三是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和服务保障的研究中心;四是以企业为主体,搞好各类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作站等各类平台建设。特别是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牌子也已经挂起来了,关键是研究怎样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怎样能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研究新技术问题。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也同样如此,要学习借鉴台湾工业园和嘉兴、成都中科院成果转化中心的经验,嘉庆的成果转化中心在全国都很出名,可以去考察一下,把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很好的学习调研一下。现在财力非常紧张,各项民生工程压力也很大,在金融危机对财政增长造成困 难的情况下,我们大幅度增加科技和人才的经费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就要研究怎么去用好,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四两拨千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资金,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以各类平台为依托,一是引进海内外的高端人才,为海内外的高端人才来济宁从事研发产业提供条件和支撑,二是引进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来转换项目,合作建立各种成果转化的新基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一个作用,能不能用5年的时间来引进100家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十年之前,深圳也在做这个事情,当时去参观时,没有搞明白,因为好多年之前,他就专门建了这些东西,给国内外的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公司或办公室,即提供一个窗口来深入了解产业和人才需求,然后推到高校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我们科技局抓的中科院沈阳分院,特别是从这个计算技术研究所来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把这些科研人才,高端人才引过来,让他们安家落户,让他们长期来这儿工作生活,我看确实难度大,因为越高端人才越难用这种方式引进,但如果我们给这些大院大所设立窗口,寻求合作,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双向共同需要,共赢的结果。这次中科院和沈阳分院来了16个研究所,确实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需要找到一些地方来进行合作,他们的成果也需要转化,需要这么个平台。我们就要为济宁的一些主导产业和优势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和窗口,后边可能就是一所大学、一所大型科研院所,就是一个团队。在调研时,我们看到博特丝杠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拍即合,双方优势互补。一条丝杠看起来不起眼,可价值10多万,相当于一辆轿车,我们缺的是数控机床的软件系统,而计算机研究所的优势就在这儿。现在合作的开端很好,我们要把引进大院、大所、大学来济宁设立窗口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作为鲁南工程研究院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模式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推动。同时,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每个窗口都要有各自的政策,发改委管重点实验室,经贸委管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系统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把这些东西研究透,今后在考核部门工作的时候,要把这个作为量化的考核,这些部门要把帮助企业争取了多少省以上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部门任务。企业也要有主动性,积极申报,积极争取,部门要当成自己的任务,每年都有机会争取省以上相关的部门的政策支持,给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使我们的各类平台都能成为展示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和吸纳人才的重要推手和综合孵化器。六是在渠道上取得突破。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都有个渠道问题,通过什么渠道来引进人才,推动对外的开放和合作,要打破惯性思维,真正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渠道很多,但根本的是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以平台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引进一个项目,就可能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肯定会有一支创新和技术队伍引进来;那么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跟进一批人才;搭建一个平台,也会聚集一批人才,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的国别地区的特点,分类研究,分类施策,也包括济宁籍在外的高层次人才。每年考上那么多大学生,越是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回来的越少,现在他们都分布在哪些行业,特别是济宁籍出国的也不在少数,把这些基础资料要很好的摸清底子,这也是很重要的渠道,要引进一些海外人才回家创业。与济宁有关系,或是济宁籍的更有可能性。怎么提好我们人才的计划,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研究。这段时间,经过大量调研和分析论证,大家都动了脑筋,有些很好的设想,关键是怎么提出来好。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决议当中,提出用五年到十年之间,引进一万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我们怎么提好,怎么即能与我们济宁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又切合实际,切实可行,还是要很好的论证。全省提出一万名,我们怎么来呼应,同时我赞成 的意见,双引双与,这是对的,即要引进海外的人才,也要注重引进国内的人才;既要注重培养海内外的人才和项目,也要注意培养和扶持本土人才,这都需要认真研究。既要注重引进海外的,更要重视国内的,大量的还是国内的人才,包括本土人才。在工作重点上,也要与省和中央相呼应的问题。就海外来讲,大体上是这么三个类型:一是领军型的研发人才,这个不会太多,真正引进也不容易;二是能领办项目的人才,包括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课题的研究,去领办一些市、省、国家的一些科技项目,领办项目型人才;三是能领头产业的一些创业型人才。领军、领办、领头这样分几个不同层次的类型,领办的是项目,领头产业的是科技型的企业家或企业型的科学家。要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形成一个完备的计划来推动实施,各县市区包括园区以及民间行业也都要认真研究本县市区人才引进的计划和具体办法。
最后,要加强领导,统一协作,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合力。
一是要依靠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一步重 视科技工作,重视人才工作,要认真研究科技与人才工作的内在的规律,当好科技与人才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整合力量,组织、人事、发改、经贸、教育、金融、财政等各部门,都有推动人才和科技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都要把推动科技进步,支撑科技和人才工作作为分内职责。按照党管人才的方针,组织部门要牵头来整体推动整个人才计划的实施,相关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纳入考核体系,既要有定性要求,也要有量化要求,要软任务定出硬措施、硬办法、硬考核,硬指标;三是学校院所的作用。特别是驻济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无论是省属的还是市属的都是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以来为了济宁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天这种形势下,希望驻济宁的省属院校、科研院所、市属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对地方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化提高合作共赢的意识,拆掉院墙,走出院门,寻求地方企业的合作,寻求发展的活力。曲师大、济宁医院、济宁学院和其他一些职业院校,激光所、寄生虫研究所都有很多的优势项目,都有很好的人才储备,都有很好的可以合作的项目和载体。下一步我们要和人才政策纳入一个体系来通盘考虑,不论是哪儿来的,都有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互荣共生的任务,只有深深的根植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这些大学、院所才有活力和生命力。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既要重引进也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的支持,也要注重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关系,包括领军型的人才、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等都要统筹兼顾。四是企业的主体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 是具体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今天一些企业家来参加这个座谈会,都谈了很好的意见。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能不能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团队企业家是关键,企业家的眼光、胆识和理念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家是短视的,既使现在这个企业情况比较好,也很难持续的发展。有些企业当年也是风光一时,在行业内在国内也是遥遥领先,有很好的地位,但现在已经风光不在,甚至破产倒闭,陷入困境,原因很多,根本的是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的持续力,研发创新能力。企业要有打造百年企业的雄心壮志,当年好多企业在省内国内都是很知名的,现在也都不行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优胜汰劣,企业要有眼光有抱负,要利用好的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包括税收等各个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新风光电子是个不大的企业,七八十名本科生,还有一些博士生,对高等人才付出的工资和成本肯定比找一些低端的工人付出的多。而人才观念怎么来看,我们讲过好多次,不能说一个本科毕业生,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就一定比一个工人强,但一百个博士一定比一百个工人强。要增强科技强企的意识,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追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盯紧前沿,增强续发展能力,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泰丰电子市场说的很形象,高技术企业就是一条不归之路,我要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投入、持续的研发,只有不断的创造新东西,才能保证在这个领域有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稍一懈怠,稍慢几拍,多年的积累和竞争优势就可能丧失殆尽。五是要对人才引进和 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全社会重视人才、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创新的舆论氛围、政策氛围、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都要形成合力,形成一个举全社会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一个良好局面。
我们今天研究的事情,既是关系当前的发展更是关系济宁长远发展的大计。五年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真正实现济宁的跨越发展、真正建成一个经济强市,形成一个区域发展高地,根本的还是在于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推进,就一定会走向光明的境界。我们也欢迎各位企业家和科研技术人员能与政府一起研究相关政策,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继续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所讨论的问题请有关部门认真进行研究梳理,有些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讲还没有讲出来的,特别是操作层面上的一些共性问题,欢迎大家会后以不同的方式多提意见,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管用、更容易操作。
第二篇: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
X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科技和人才座谈会,围绕科技和人才工作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人才和科技放在一起来研究。人才和科技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我们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源自于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取得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与我们多年以来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强势战略是分不开的。我们集中研究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标志着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对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一个具体行动。
结合大家谈的这个意见和这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要深化认识,切实做好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计划。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
些重要论断大家应该说都不陌生,这三个第一有根据性和战略性,又具有紧迫性和建设性,特别是我市正处在蓄势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阶段,处在应对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关键时候必须抓关键问题,针对我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已经到了全面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时刻,我们提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总基调,最根本的支撑和动力的源泉在于科技和人才,大做区域发展新高地,这个高地首先要成为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分析济宁的发展有很多瓶颈,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总量超过2千亿的地级经济大市,面临着周边激励的区域竞争,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的优势和劣势来分析,我们有两大瓶颈:硬件的瓶颈是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的承载能力,城市具体要素(具体发展能力以及我们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备程度,从硬
件上来讲是一个制约我们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拥有很多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些优势要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创新的优势,必须要有相对完备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做硬件的支撑。随着城市规划的修编和完善,随着一系列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配套和完善,相信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济宁城市和重点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和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大框架工程的实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铁的建设,机场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城市功能和商务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在两三年之内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
另外的一个瓶颈是人才瓶颈。我市一方面是人口大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人才小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
不优,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人才与我们产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很不适应,人才短腿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布局和相关设施相继展开的情况下,回头认真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才能保证真正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实现济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突破科技人才工作。突破就不是一般性和常规性的,而是工作力度、工作方法、政策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要实现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刚才张市长也已经把形势分析的很透彻。我对某些方面再强调一下,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四个从来没有”:一是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当今时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呈递减趋势,科技和人才日趋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样一个总基调,明确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经济发展新高地、南北竞争合作新支点、淮北经济区排头兵三大目标定位。实现这些目标任务,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提出跨越发展,最重要的是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层次的跨越,实现经济转型。在我们这样的资源型地区,不转型没有出路,但是转型的路径和支撑条件是什么?转型的引擎和动力就是科技和人才,如果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找不到关键矛盾,转型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多次讲并不是由挖煤、发电转为其他方式的制造业就是实现转型,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转型,包括产业层次,包括创新能力,包括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都是转型的首要命题。打区域发展新高地,如果不能成为人才发展高地和创新高
地,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边以低端产品搞规划,发展高地也就无从谈起。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些行业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很严厉的措施,十个部委发的文件,对于煤化工、水泥、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高晶硅、供电装备等行业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审批立项、法律法规和纪检监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统严厉措施。现在我们要抢占发展先机,抢抓机遇,这个机遇过去是抢资源、抢市场,现在要抢政策空间。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产业是一哄而上,很快就会过剩,很快国家就会限制。两年之前国家还鼓励引导煤化工建设,风电两三年之前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离大型的规模化、产业化离得还很远,现在风电装机已经过剩了,高晶硅现在也过剩了,所以抢抓机遇不仅是一个抢资源、抢市场的问题,还有政策空间问题。有些项目论证三五年下来了,等论证明白了,又过剩了,比如煤化工和突出的几个项目,千方百计去争取,如兖矿的项目,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拖来拖去,国家政策一调整,就不好办了,很多事情去做了,做了就做了,就要做下去,如果慢半拍,慢慢腾腾,最后只会门槛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由国家鼓励支持变为限制。这些问题使我们不敢懈怠,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新问题,不去提升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去培植新的增长点,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跑。对我们来讲,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是低端的给别人搞配套,永远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
二是科技和人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突出。从区域综合竞争力来分析,从制约济宁发展的瓶颈要素来分析,科技和人才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张市长对兄弟市的人才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高
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及平台的建设都做了些量化的分析。不比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比,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都有新发展,如果放到一个和我们经济总量差不多的市去比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差距在哪儿。科技和人才滞后及产生的副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倍发展,如果不能尽快突破,会严重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成为以后长远的致命伤。
三是科技和人才突破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紧迫。历史的经验证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都催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波澜,经济危机的复苏,根本还是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推动。最近温家宝同志到外地视察,也突出讲这个问题,战胜金融危机,实现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更好增长,根本还是靠科技和人才。目前以低碳和新能源为标志的科技新技术浪潮已现端倪,围绕相关战略产业展开的人才和技术争夺也愈演愈烈。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关村科技园时指出,知识和科技是国家和经济最具安全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战胜经济危机还是要靠科技突破,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这次危机中,我们有好多企业逆市上扬,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很好的增长,根本上还是归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意、新风光、鲁抗辰欣、博特丝杠等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逆市上扬,最根本的还是有自己创新的东西。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既是我市的发展长远之计,也是当务之急。
四是科技和人才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难得。当前正是突破人才和科技工作的最佳时间。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
产业处在难得的机遇时期。对新兴产业的培植而言,相对发达一些的地区完全可以发挥优势,实现高点切入,特别在一些新兴业态、新兴市场的技术和政策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只要是看的准,敢出手,就能以时间换空间,以主动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越。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角度看,产业流动力加快,使基数因数效应更加明显,后发地区完全可以节省和大幅缩短基数升级进程,这两点也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另一方面,大范围引进高层次人才处在一个难得机遇期。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带来的滞后反应,又出现了一个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浪潮。仅去年就有5万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这是我们国家国力增强,国内产业机会增多、条件改善和国际经济大的背景使然。所以说中央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确实前所未有。也要把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管人才这样一个人才强国战略重大的措施。除了国家相继提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计划和政策措施之外,全国各地和我们省委省政府也都从政策上,从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所以我们说现在面临着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难得机遇。但机遇终归是一种可能,抓住机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增强紧迫感,使我们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成为聚集创新人才的过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同时,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要在思想和认识上首先有突破。
首先要有观念的突破,破除一切误区,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研究的还不够深,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的还不够透彻,特别是政策、机制、平台建设、引进人才的渠道方法在操作层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很多好的办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如何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放大政策效应,尽快见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有些误区需要去澄清:一是唯条件论,济宁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到底能不能引进高端人才,靠什么来引进人才,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和讨论。引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当然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但绝不是条件决定一切。从现在一些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包括和国外人才合作交流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需要一定条件,但并不是说有好的条件,人才就会自动进来,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完全不具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条件,如果受这种观念的束缚,那么发达地区永远是发达地区,我们这些中西部地区永远是欠发达地区。有些问题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拿手戏,有些事情我们不具备条件,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所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前段时间台联电董事长带着20多个人来济宁考察了两天,考察后认为济宁经济条件很好,他说他来之前担心行不行,看了看经济条件,包括交通、酒店、园区建设以及配套能力之后,说目前这些条件很好,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好的条件。前段时候美国有几个高端人才一再强调要有个好的印象,姚博士说他是国内引进的非常稀有的人才,他如果看这个地方不行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一定要让他认为这个地方行,只要是他认为行,我们就有信心,他如
果不愿在这个地方干,谁也没办法,最后他考察了高新区后,一拍即合,形势非常好。有一些是硬件逐步完善的过程,还有很多是软件方面的。给他一个产业发展的
平台,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定的条件,给他一种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建国初期,那么多的科学家回国,创造两弹一星,那时候是什么条件。微山的润峰集团与原来的高新产业给他一定的资金以后,到美国引进了一个团队,开拓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很好。所以说所谓条件论是宿命论,我们的条件不是像西部一些非常差的地方,确实难以招揽一些人才,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而我们济宁地区尽管在山东省处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方位处于东部地区。我们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硬件配套水平、产业基础、部分领域和重点产业具备了一些高端人才条件,这一点我们要严格提醒,克服唯条件的宿命论;第二,克服片面的市场人为因素和市场要素要靠市场来调节、来配臵,政府不能过多的去干预的认识。这也是片面的认识,市场的作用固然不能忽视,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十分关键,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完全成熟,政府在配臵资源方面还是有强有力的作用这样一个阶段,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无一不是把先导产业和人才竞争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二战以后,美国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世界各地搜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到美国去,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不到十天,日本野村政权就吸纳了全球七千多名人才为野村政权服务,这都是了不起的大事。最近有本书叫《人才战争》,总结列举了发达国家实施人才竞争的战略,有这样一段话:人才战争,早已不是小规模的常态事件,鼓励官方和民间,政府和企业, 决不能臵身其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即使不去人才市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仅仅是留住自己的优秀人才,也要面临一场人才国际战争。我们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政府的强力推动更为重要,这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早已成为共识,过去常讲产学研结合,现在应是官产学研结合更为准确,要突出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要破除机械的见地论。认为技术研发有个过程,人才工作有个周期,不能操之过急,这句话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我们在很多领域和产业是有优势的,如意科技能在纺织行业填补国内空白,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鲁抗晨欣研发出国家一类新药,都是很了不起。正是因为科技和人才处于引领和先导地位,我们更应该以超前眼光来勾画,所以说这既是长远之计,也是现实的紧迫任务。我们既要看到眼前,更要谋划五年、十年之后济宁要干什么、要突出什么产业?五年、十年之后的优势在哪儿?如新药的创制需要八到十年,下一个新药要到2017年才能投入产业
化,如意纺技术也是搞了7、8年的时间。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和科技处于引领的地位,因为重大的创新和科技突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才要即看到长远,又要抓紧当前,如果按部就班就会丧失机遇。创新既然是科研,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引进人才也和引进项目一样,也是有成功有失败。投入的风险、政策风险等是肯定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缩手缩脚。无论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该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技术创新本身就是高分析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风险投资主要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怕风险就打不开思路,就放不开手脚,就会错失大量的机会。人才引进也是如此,引进一个
成功一个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做,交点学费也很正常。无锡尚德施正中带一个美国团队从美国回来,在无锡创办太阳能公司,曾经陷入极大的困境,跟他回来的团队纷纷离他而去,很困惑,很艰难,后来无锡市政府给他必要的扶持,使他很快成为目前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电制造企业,走在全球的前列,这已经成为经典的案例。还有一个是江西的新余市,塞维太阳能,做多晶硅,往下来做,形成一个产业链,达到几百亿的规模。鹏晓峰也是当年从海外回来的一个高科技人才,找到当时新余市市委书记王德合,说我有现在被美国封锁的制造多晶硅的技术,我有2个亿的资金,还缺3个亿的缺口,如果能支持我的话,我将在新余市发展。江西是一个偏僻的中西部省份,塞维太阳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研发制造基地,现在向下游发展的趋势非常好。当然这些投入也很可能失败,但是成功了,就能带动一个地方产业层次的整体提升,培养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新产业。包括河北廊坊的新药科技公司,现在做的是全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条大型生产线,70兆瓦,也是引进的一个团队,河北的太阳能生产基地,以及建的光谷基地,这些条件用的很好。当然我们要科学论证,最大限度的去规避风险,但是规避风险要靠科学有效的机制和办法,而不是靠不干来回避,不干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机会。还要树立人才发展的理念,人才引进发展的理念,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打开思想通道和工作通道,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水平。
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建设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合理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针对这样的结构特点,只有强化基础,扩大总量,才能做好做强,只要高点定位,才能引领和带动整体提升。所以说既要瞄准高端、高点定位、高端切入,下决心在一些优势行业和领域有所突破,同时要强化基础、统筹把握、系统推进,要抓住要害,在关键问题上突破。有六个要素在上次调研的时候一起提出来讨论,今天再突出强调一下,以这六个方面来研究制定政策和措施:一是规划问题。在规划上要寻求突破,规划是发展导向,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一个发展路线。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制定科技和人才规划,以及相关的具体实施计划,既要突出前瞻性和规划性,又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要做到四个衔接:科技和人才规划要与我市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科技规划人才规划要为总战略和总目标服务,要体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总基调,更好的为发展大局服务;科技和人才规划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制定实施产业规划。引进人才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引进,这样我们才有基础和依托。科技规划和人才规划要相互衔接,做到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和人才的内部转向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包括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都要统筹安排、有机处理、科学合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分析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重点,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当中哪些门类、哪些产品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要细化要明确,决不可大而化之。人才越高端专业性越强,很可能是一个分工很细致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不仅是大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内部、在行业领域、在一些具体的行业方向上也要进一步细化研究。二是政策上的突破。区域科技和人才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政策竞争,如何看待政策竞争?政策的优厚固然很重要,政策的优厚要建立在政策对路的基础上,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制约人才的关键点,才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所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引进、吸收优秀的人才。我们要把现有的政策一一修改,同时结合最近的调研,包括这几次座谈会谈的些意见,学习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尽快拿出我们市引进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政策要突出前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要使政策真正能和人才形成共鸣,研究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到达最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要研究透一些高端的领军研发型
人才重视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那些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需要什么东西。要分层次来研究,我们强调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越是高端人才流动性越强,给他提供能发挥聪明才智、发挥所学专才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生活配套条件,在哪些方面怎么做,要有具体的办法,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一个层面。有些要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各个部门都要强化思想,怎么能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技创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服务二字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方面需要管理,管理要寓于服务当中,争取程序上更简明,更透明,操作上更简便,要围绕这些去研究。第三,在投入上要有突破。人才和科技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但也是长期、慢性的投入,他不像建栋楼,修个桥来的快,要三打仗,三长远。刚才张市长已讲到,明年要增加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财政投
入,同时制定有效政策来引导企业和社会的多元投入格局。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用好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杠杆,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和引进人才的动力。四是在机制上求突破。无论是人才的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用人机制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人才以用材为本,引进人才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用才。引进的确实是人才,确实是人才就要真正的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他的最大效应。相关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要打破惯性思维,不是政府管理对人才的调度,而是怎么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更好的引进人才,用好人才。要研究人才的评价和退出机制。五是在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平台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聚集人才的载体,离开平台,引进人才就缺乏依托,科技创新就缺乏基本的载体,所以要把抓好平台建设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和要事来抓,集中力量在平台建设上寻求突破,争取快见效,早见效。要着力推动四类平台建设,一是针对重点产品、重点产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二是综合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三是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和服务保障的研究中心;四是以企业为主体,搞好各类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作站等各类平台建设。特别是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牌子也已经挂起来了,关键是研究怎样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怎样能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研究新技术问题。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也同样如此,要学习借鉴台湾工业园和嘉兴、成都中科院成果转化中心的经验,嘉庆的成果转化中心在全国都
很出名,可以去考察一下,把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很好的学习调研一下。现在财力非常紧张,各项民生工程压力也很大,在金融危机对财政增长造成困
难的情况下,我们大幅度增加科技和人才的经费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就要研究怎么去用好,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四两拨千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资金,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以各类平台为依托,一是引进海内外的高端人才,为海内外的高端人才来济宁从事研发产业提供条件和支撑,二是引进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来转换项目,合作建立各种成果转化的新基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一个作用,能不能用5年的时间来引进100家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十年之前,深圳也在做这个事情,当时去参观时,没有搞明白,因为好多年之前,他就专门建了这些东西,给国内外的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公司或办公室,即提供一个窗口来深入了解产业和人才需求,然后推到高校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我们科技局抓的中科院沈阳分院,特别是从这个计算技术研究所来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把这些科研人才,高端人才引过来,让他们安家落户,让他们长期来这儿工作生活,我看确实难度大,因为越高端人才越难用这种方式引进,但如果我们给这些大院大所设立窗口,寻求合作,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双向共同需要,共赢的结果。这次中科院和沈阳分院来了16个研究所,确实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需要找到一些地方来进行合作,他们的成果也需要转化,需要这么个平台。我们就要为济宁的一些主导产业和优势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和窗口,后边可能就是一所大学、一所大型科研院所,就是一个团队。在调研时,我们看到博特丝杠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拍即合,双方优势互补。一条丝杠看起来不起眼,可价值10多万,相当于一辆轿车, 我们缺的是数控机床的软件系统,而计算机研究所的优势就在这儿。现在合作的开端很好,我们要把引进大院、大所、大学来济宁设立窗口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作为鲁南工程研究院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模式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推动。同时,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每个窗口都要有各自的政策,发改委管重点实验室,经贸委管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系统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把这些东西研究透,今后在考核部门工作的时候,要把这个作为量化的考核,这些部门要把帮助企
业争取了多少省以上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部门任务。企业也要有主动性,积极申报,积极争取,部门要当成自己的任务,每年都有机会争取省以上相关的部门的政策支持,给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使我们的各类平台都能成为展示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和吸纳人才的重要推手和综合孵化器。六是在渠道上取得突破。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都有个渠道问题,通过什么渠道来引进人才,推动对外的开放和合作,要打破惯性思维,真正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渠道很多,但根本的是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以平台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引进一个项目,就可能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肯定会有一支创新和技术队伍引进来;那么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跟进一批人才;搭建一个平台,也会聚集一批人才,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的国别地区的特点,分类研究,分类施策,也包括济宁籍在外的高层次人才。每年考上那么多大学生,越是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回来的越少,现在他们都分布在哪些行业,特别是济宁籍出国的也不在少数,把这些基础资料要很好的摸清底子,这也是很重要的渠道, 要引进一些海外人才回家创业。与济宁有关系,或是济宁籍的更有可 能性。怎么提好我们人才的计划,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研究。这段时间,经过大量调研和分析论证,大家都动了脑筋,有些很好的 设想,关键是怎么提出来好。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决 议当中,提出用五年到十年之间,引进一万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我 们怎么提好,怎么即能与我们济宁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又切合实际,切实可行,还是要很好的论证。全省提出一万名,我们怎么来呼应,同时我赞成 的意见,双引双与,这是对的,即要引进海外的人才,也要注重引进国内的人才; 既要注重培养海内外的人才和项目,也要 注意培养和扶持本土人才,这都需要认真研究。既要注重引进海外的,更要重视国内的,大量的还是国内的人才,包括本土人才。在工作重 点上,也要与省和中央相呼应的问题。就海外来讲,大体上是这么三 个类型: 一是领军型的研发人才,这个不会太多,真正引进也不容易; 二是能领办项目的人才,包括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课题的研究,去领 办一些市、省、国家的一些科技项目,领办项目型人才;三是能领头 产业的一些创业型人才。领军、领办、领头这样分几个不同层次的类 型,领办的是项目,领头产业的是科技型的企业家或企业型的科学家。要尽快拿出可行的方
案,形成一个完备的计划来推动实施,各县市区 包括园区以及民间行业也都要认真研究本县市区人才引进的计划和 具体办法。最后,要加强领导,统一协作,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合 力。一是要依靠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一步重 16 视科技工作,重视人才工作,要认真研究科技与人才工作的内在的规 律,当好科技与人才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整合 力量,组织、人事、发改、经贸、教育、金融、财政等各部门,都有 推动人才和科技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都要把推动科技进步,支撑科技 和人才工作作为分内职责。按照党管人才的方针,组织部门要牵头来 整体推动整个人才计划的实施,相关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纳入考核体系,既要有定性要求,也要有量化要求,要软任务定出硬措施、硬办法、硬考核,硬指标; 三是学校院所的作用。特别是驻济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无论是 省属的还是市属的都是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以来为了 济宁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天这种形势下,希望驻济宁 的省属院校、科研院所、市属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对地方经济对 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化提高合作共赢的意识,拆掉院墙,走 出院门,寻求地方企业的合作,寻求发展的活力。曲师大、济宁医院、济宁学院和其他一些职业院校,激光所、寄生虫研究所都有很多的优 势项目,都有很好的人才储备,都有很好的可以合作的项目和载体。下一步我们要和人才政策纳入一个体系来通盘考虑,不论是哪儿来 的,都有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互荣共生的任务,只有深深的根植于区 域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这些大学、院所才有活力和生命力。要处理 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既要重引进也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 和政策的支持,也要注重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 关系,包括领军型的人才、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 人才等都要统筹兼顾。四是企业的主体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 17 是具体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 企业的主体作用。今天一些企业家来参加这个座谈会,都谈了很好的 意见。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支 撑,能不能造就高素质的创新
团队企业家是关键,企业家的眼光、胆 识和理念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家是短视的,既使现在这个企业情况比 较好,也很难持续的发展。有些企业当年也是风光一时,在行业内在 国内也是遥遥领先,有很好的地位,但现在已经风光不在,甚至破产 倒闭,陷入困境,原因很多,根本的是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 企业的持续力,研发创新能力。企业要有打造百年企业的雄心壮志,当年好多企业在省内国内都是很知名的,现在也都不行了。“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优胜汰劣,企业 要有眼光有抱负,要利用好的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包括税收等各 个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新风光电子是个不大的企业,七 八十名本科生,还有一些博士生,对高等人才付出的工资和成本肯定 比找一些低端的工人付出的多。而人才观念怎么来看,我们讲过好多 次,不能说一个本科毕业生,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就一定比一个工 人强,但一百个博士一定比一百个工人强。要增强科技强企的意识,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追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盯紧前沿,增强续 发展能力,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更是如此。泰丰电子市场说的很形象,高技术企业就是一条不归之路,我要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投入、持续的研发,只有不断的创造新东西,才能保证在这个领域有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稍一懈怠,稍慢 几拍,多年的积累和竞争优势就可能丧失殆尽。五是要对人才引进和 18 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全社会重视人才、尊 重知识、鼓励知识创新的舆论氛围、政策氛围、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 都要形成合力,形成一个举全社会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一 个良好局面。我们今天研究的事情,既是关系当前的发展更是关系济宁长远发 展的大计。五年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政策措 施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真正实现济宁的跨越发展、真正建 成一个经济强市,形成一个区域发展高地,根本的还是在于大量高素 质人才的聚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锲 而不舍、一以贯之的推进,就一定会走向光明的境界。我们也欢迎各 位企业家和科研技术人员能与政府一起研究相关政策,对推动科技创 新和人才工作继续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所讨论的问题请有 关部门认真进行研究梳理,有些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讲还没有讲出来 的,特别是操作层面上的一些共性问
题,欢迎大家会后以不同的方式 多提意见,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管用、更容易操作。19
第三篇: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全国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动员全县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XX县。刚才,康达同志通报了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四家企业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就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县上下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育了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以上。这是科技战线上的同志和民营企业家辛勤付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结果。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核心。中央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县上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大意义,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努力在新的区域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
1.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求继续增加经济总量,更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县的工业产业结构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经济增长以资源消耗型为主,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因素增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如果仍然延续过去的增长方式,面临的土地、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将会更加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对一个县来讲,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更取决于科技含量,取决于该县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占领市场份额较大的知名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增强市场竞争力,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以科技引导市场消费,占领高端市场。目前,我县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行业的外延扩张阶段,停留在成本和数量的竞争上,创新能力总体相对不足。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积极引进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向科技创新要速度,要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
3.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县工业整体水平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工业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中低档、初级加工的传统产品,缺少名牌和拳头产品,且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全部规模企业中仅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广大民营企业家都应当树立忧患意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跨越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既要全面推进,更要把握重点。我们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上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1.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具体地讲,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就必须注重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的投入,特别要不断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要成为产学研联合的主体,就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充分利用他们的信息、人才和技术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实现借梯上楼,跨越发展。企业要成为名牌战略中的主体,就要强化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开发一批名牌产品,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名牌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2.继续抓好产业优化升级。坚持用科技创新来提高产业层次,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上水平,新型产业上规模,提XX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行业振兴。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是科技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必须结合XX县实际,以更优惠的政策,更有力的扶持,努力在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求得突破。三是加快推进科技项目申报。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紧研究建立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库,整合包装一批科技项目。努力把上级扶持政策用足用活,发挥实效。积极引进一批科技项目和人才团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产业培育,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3.着力强化人才的支撑作用。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在用产业集聚人才的同时,注重用人才集聚产业,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一是人才使用方式要更活。通过政策引导,提供创新载体,加强创业指导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二是人才引进的力度要更大。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不惜投入成本,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XX县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吸引到XX县来转化。三是人才激励措施要更实。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三、大力营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落实专利申请、管理、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奖励、资助制度,切实维护创新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教育引导和科技宣传,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倡导创新精神,在全县形成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推进科技创新,是时代的选择,是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大家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为促进XX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全县武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县武装工作会议,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人武部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和从严治军方针,在真抓实干中求发展,在开拓创新中谋跨越,全县武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全县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在平安创建、扶贫帮困、经济社会建设等工作中当先锋、打头阵,为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XX县人武部党委,向辛勤奋战在武装工作一线的各镇(社区)负责同志和专武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并通过你们向全县现役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关心支持双拥共建工作的各级组织、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上面,李平部长代表县人武部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工作任务,讲得很实在、很扎实,也很全面,符合新时期党管武装工作的要求,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党管武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今的世界大局势总体缓和,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潜在的安全隐患仍很突出,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并不安宁,特别是一些单方面挑起的非法主权之争,正在严重挑衅中国的底线。比如:在东海,日本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导致紧张态势急剧升温;在南海,菲律宾和越南在争夺南海主权方面更是极具挑衅性。除此之外,中国周边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地区军控形势不容乐观。复杂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形成了新的军事和国防压力。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也对党管武装和军事、国防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明确了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相互叠加、相互交错,不稳定、不和谐、不确定因素不断凸显和增多,特别是“东突”、“藏独”、“法轮功”等势力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互相策应,伺机进行破坏活动,对国内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而我们要一门心思地发展经济、集中力量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有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国内及周边环境,就必须依靠全党全国人民包括民兵预备役人员,与这些邪恶势力做坚决彻底的斗争。因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从县内环境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面临许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征地拆迁等各方面、各层次利益群体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实事求是地讲,要实现县委、政府确定的早日在全市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包括全体人武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内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实践证明,民兵组织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在急难险阻中的应急保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县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形势,全县各级党政组织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做好武装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我县国防后备力量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要牢固树立“国无防不宁,民无兵不安”的观念,主动接受新任务,全面落实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努力促进全县党管武装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提高党管武装工作的能力
坚持党管武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是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管武装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党管武装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坚持党管武装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要抓思想,坚守党管武装工作的生命线。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官兵思想中深深扎根,确保全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人武、专武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要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紧扣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抓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经常性教育,形成军地内外互动、机关基层上下联动、现役人员与民兵预备役人员相互带动的生动局面,教育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始终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切实打牢民兵预备役人员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不断提高人武、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为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要抓制度,实现党管武装工作的规范化。要坚持把落实武装工作好不好,作为检验各级党政组织及领导干部大局观念强不强、领导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健全并落实好党管武装工作双重领导制度、党委议军制度、现场办公和党管武装述职等制度,切实增强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爱武装、管武装的自觉性,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党管武装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要通过完善制度机制,使各单位、各部门真正树立起XX县不忘武装、发展离不开武装的观念,真正做到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党管武装思想不淡化。
三要抓队伍,夯实党管武装工作的基层基础。各镇(社区)党管武装“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各项职责,全面抓好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党管武装能力,尽最大努力解决好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切实把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筹划好、协调好、落实好;要关心支持人武部,高度重视专武干部、民兵骨干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民兵预备役队伍的党团组织建设,不断为全县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县镇两级人武部要立足各自工作职责,强化对专武干部队伍和民兵预备役队伍的教育管理与正规化建设,发挥民兵分布广、情况熟、反应快的独特优势,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为基层武装执行抢险救灾、社会维稳、应急处突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强化措施,打牢部队建设基础
一是国防教育要到位。各镇(社区)、各部门要把加强国防教育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爱国主义教育、“双拥”共建、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民兵整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兵员征集等重大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亲自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工作职责,全力抓好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军民的双拥观念、国防观念和参与意识、共建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大环境,为人民武装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军事训练要到位。县、镇(社区)两级人武部要按照“编建为使用、战时能应战、平时能应急”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积极探索民兵预备役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健全指挥机制,优化整体结构,改进编组方式,狠抓军事训练,切实提高民兵预备役队伍的质量和层次。要不断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和民兵快速动员集结预案,坚持在用兵中练兵强兵、在军警民联防应急处突中练兵强兵,不断提高民兵的战斗力。镇(社区)人武部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政府的兵役机关,担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要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认真研究探索新时期民兵工作的新路子,把基层民兵队伍建设成关键时刻能够召得来、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强大后备力量。县、镇(社区)两级人武部要针对近年来我县征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研究征兵工作的新措施,不断创新和改进基层民兵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政治教育的新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我县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
三是服务保障要到位。要将各项优抚优待政策落到实处,大力开展扶创活动,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全力帮助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解决实际困难,按时足额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对涉及武装工作政策方面的问题,各镇(社区)、有关部门要坚持“从优待武、特事特办”,及时研究,认真落实。要在力量上给予保证,各镇党委、社区在工作分工上要尽可能地减少专武干部的兼职,保证专武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干好民兵工作,特别是在民兵整组、教育训练、兵役登记、征兵等工作中,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
四、发挥作用,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把抓经济建设与抓民兵工作结合起来,把管理与使用结合起来,在管中用、在用中管,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民兵预备役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统筹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发挥好国防后备力量的生力军作用。县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要按照总书记对军队提出的“走在前列”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踊跃投身项目建设、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战场,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继续献计出力,奋发有为,做出积极贡献。县人武部要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自身职能,经常深入联系村和联系户,指导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军民关系。农村民兵,特别是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中的青年民兵,要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带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争做种粮大户和种植能手,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发挥好国防后备力量的参与配合作用。要充分发挥好民兵预备役人员分布广、情况熟、反应快、突击力强的优势,积极组织他们配合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同时要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在抢险救灾、救急救难工作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利用民兵预备役人员寓兵于民、政治素质强的特点,教育引导他们主动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助村社共同做好群众的稳定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三要发挥好国防后备力量的示范作用。要利用“青年民兵之家”等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艰苦奋斗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军民共同创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活动,在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中做出积极贡献。
同志们,武装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和责任意识,继续发扬党管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县党管武装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经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同意,这次由各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科)长参加的片会,是省、市两级组织部门增设人才工作机构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交流各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二是各市委组织部做人才工作的同志见见面,互相认识一下,以便今后加强横向联系和沟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人才工作向前发展。这次片会在沈阳召开,主要是考虑在中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要建立人才工作新格局以来,沈阳市起步快,抓落实,工作卓有成效。今天上午,向辉同志介绍了沈阳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其他市也都交流了情况和经验。听了以后,很受鼓舞,很受启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受骆部长、蔡部长委托,结合各位交流的情况,先把去年以来全省人才工作进展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通报,然后就今年重点工作和组织部门如何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去年以来全省人才工作进展情况
去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开局起步之年,也是人才工作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性一年。在理论创新上,中
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以及人才的活力取决于环境、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引领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跃升国家战略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在观念创新上,中央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强调选拔使用人才,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使我们从长期传统的落后的陈腐观念中解放出来,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辈出提供了理念支撑。在机制创新上,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适应,中央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大原则,要求各地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提供制度保证。在工作创新上,20xx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去年4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辽宁省人才队伍建设的七年规划和若干政策规定,随后中组部、人事部在大连召开了东北地区人才工作座谈会,并以中央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央和省委在人才工作上采取这些重大动作,史无前例,构成了全面推进人才工作的整体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密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立足于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新上:
第一,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取得新成效。去年4月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全省14个市都召开了规格较高的人才工作会议,省直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相继召开了本部门、本系统人才工作会议或通过党组会、机关干部大会等不同形式,及时传达贯彻会议和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人才工作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人才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全省人才宣传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围绕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去年4、5月份进行了集中宣传;二是去年7月以后,围绕东北地区人才工作座谈会进行宣传;三是今后4月以后,围绕为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进行新的宣传。在工作中,省委组织部配合中组部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重点宣传了我省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经验和做法,宣传了刘玠等一批优秀人才代表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各级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总的看,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重视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各地各部门
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在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方面,省委办公厅转发了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组织工作,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组织保证的意见》,在扩大民主、完善考察、加强监督、健全机制和推进人才整体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1”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
确政绩观的要求,省委组织部在认真总结几年来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省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暂行办法》及考评指标体系,省人事厅制定下发了《辽宁省国家公务员通用考核标准》,提出各级各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并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期试用、差额考察、谈话诫勉、辞职辞退等改革措施,全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为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省国资委牵头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评价体系和职业经理人资格评价办法,进一步加大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工作。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省人事厅围绕推行聘用
制和公开招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有25%的事业单位实行了聘用制,30%的人员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同时,大力深化职称改革,全省有12万人通过了考试、聘任等方式取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为66名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了职称,为5676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3650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省直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一些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力推行年薪制,积极试行期权、期股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了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和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制度,大幅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政治和生活待遇。今年春节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还分别走访慰问了省内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各地各部门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方面,大力加强人才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依靠制度创新吸引域外优秀人才来辽宁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初步建立了东北三省人才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全省人才配置市场化、人事代理社会化、中介服务信息化、人才开发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工作迈出新步伐。各地各单位注重靠环境吸引人才、靠事业聚集人才、靠振兴造就
人才,为人才资源充分涌流和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是发挥产业和项目对人才的汇聚效应,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去年,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依托我省争取到的两批国债项目和省内各地自行安排的项目,实施了辽宁重大项目人才支持工程,对全省760多个项目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配合有关部门引进450名国外专家,组织省内上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建设,不仅为兴建这些新项目提供了人才保证,还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二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为人才创业创新搭建载体。一年来,我省面向全国敞开招收企业博士后41人,全省在站博士后达到321人,比上年增47人。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首批15家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已挂牌运行,深受民营企业的欢迎。三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引才聚才活动,精心打造辽宁引才平台。去年,我省成功举办了以“招才引智、振兴辽宁”为主题的引进国外专家项目洽谈会暨新技术展,签订引才引智合同68个,引进国外专家286人。组织实施了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活动,500多名海外学子、30多个学子团体和省内外企业、科研、金融机构代表近千人参加了创业周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四是组织院士专家辽宁行活动,初步建立了柔性引才引智长效机制。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配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相继开展了“院士专家辽宁行”和“高级专家辽宁行”活动,期间一些院士专家与地方和企业签订了长期对口支持协议。沈阳市采取了领导与68名专家结对子的方式,直接向专家求计问策。大连、鞍山等市也组织开展了专家学者与企业对接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下半年,省委组织部会同中科院沈阳分院,在沈阳举办了“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计划今后两年为我省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200多名。通过上述活动,我省一些地区和许多企业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所达成引才引智的长期合作协议,建立起了柔性引才引智长效机制。
第四,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各部门围绕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坚持四支队伍一起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省委组织部制定了《20xx-20xx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开展“双争双好”活动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等12个配套文件,并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政能力,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去年以来,全省通过市以上党校、干校和省内外高等院校,共培训县处级以上干部2万人次,其中市厅级领导干部550多人次,还选送500多名干部到国(境)外进行中长期和短期培训。根据中央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对市厅和县级后备干部进行了集中调整补充,建立起了1000多人的市厅级后备干部队伍和8000多人的县处级后备干部队伍,为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省委着眼于推进干部交流和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充分运用这次后备干部集中考察的成果,对部分市厅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使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市厅级领导岗位。二是以提高战略决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去年以来,省经委、省国资委等部门围绕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着力培养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在依托我省高等院校和教育教训基地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在全省组织实施了“企业领导人才境外培训工程”,选派三批重点骨干企业领导人员,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境外专题培训班学习和到国外高校、跨国公司接受培训。同时,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国外著名企业家来辽宁讲学、传授企业管理经验。三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省委宣传部下发了《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提出用5至10年时间培养300名宣传文化系统各类别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省人事厅、科技厅、科协等部门组织实施了“辽宁省高层次科技创造型人才培养工程”、“二十一世纪人才开发培养国际合作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紧密围绕我省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发展,通过科研项目研发、举办高级研修班、出国进修培训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去年,全省选派20xx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深造,选拔培养了与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密切相关的821名百千层次人选,其中入选国家级人选59人。省教育厅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汇
聚作用,启动了“315人才工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承担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培养科研项目。四是以提高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去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辽宁省三年3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在全省实施了技能振兴行动。在充分发挥焊接、数控机床操作等四大培训集团对培养高技能人才重要作用的同时,采取优势优补、壮大扶强的办法,创建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提高培训水平。各地还注意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去年,全省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增加了11000人和800人。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省农委等部门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xx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8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省人事厅、团省委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省在村大学生人数已达6674人,有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辽西北志愿行动。
第五,人才工作统筹协调工作呈现新局面。全省14个市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有11个市在市委组织部门专门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了精干力量。沈阳、大连、阜新等市在县(市、区)委组织部建立了人才工作机构或相应充实了工作力量。其中,沈阳市人才办定编14人,下设
三个处,县(市、区)也成立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61人,兼职干部428人。省直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力量的配备,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科协等部门都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一些中直单位和高等院校也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省、市两级普遍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去年全省人才工作投入比过去有明显增加。省直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部署,积极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工作不等不靠,并注意通力合作,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总之,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人才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与在座同志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在看到人才工作主流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才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抓得有声有色,但也有的地方和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抓得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与过去相比,没有什么进展。有两个市目前还没有专门人才机构,有的市虽设了机构,但人员还没有按编制到位,抓人才工作的力量明显薄弱。二是工作重点不突出,思
路不清晰,创新性工作比较滞后。还是老办法、老套路,效果不明显。三是对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既缺乏清醒的理性认识,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一些地方组织部门和其他部门仍是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没有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四是上下沟通联系不够。有的市除省里要的一些情况报送外,常年不向省里反馈情况,对这些地区的情况,我们了解不够。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下一步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关于今年我省人才工作的任务,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已作了具体安排,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重点,抓好三个环节,推进四个建设,达到五个提高。
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努力建设和谐辽宁这一中心任务来研究、来部署、来运作,这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握两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在工作指导和摆布上,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组部、人事部召开的东北地区人才工作座谈会和中办发[20xx]22号文件精神为重点,按照省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的要求,把中央对东北地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从去年底开始,中办发[20xx]22号文件精神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已经陆续出台,比如选派干
部到东北三省工作,支持东北三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把我省人才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个重点,就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高层次人才,包括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各领域的优秀专家。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所以,我们要把“两高”人才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其实,以上两个重点实质上是一致的,中组部东北座谈会和中央22号文件,重点是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开发使用,以此推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落实中组部座谈会和中央22号文件精神,关键在于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好,而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就抓住了中央22号文件的重点,抓住了人才工作的重点。
抓好三个环节,就是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始终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培养是基础,吸引是手段,使用是关键。辽宁是人才大省,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工作上,首先要立足于培养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同时吸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当然,省内各市工作重点应该有所区别,沈阳、大连等市,包括抚顺,重点是把现有人才用好,辽西、辽北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开发好本地人才资源的同时,重点是吸引各类优秀人才。
推进四个建设,就是要全面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
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如何推进?一会儿我还要重点讲。
达到五个提高,就是通过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和推进四个建设,我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努力达到五个提高:一是要提高人才工作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的水平,真正做到以人才战略支撑振兴战略;二是要提高人才资源能力开发效率,真正做到大规模培训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三是要提高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程度,真正做到把优秀人才优先选配到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四是要提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能力,真正做到主要靠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出一条辽宁人才工作的新路子;五是要提高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的水平,真正把党管人才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以上一、二、三、四、五的总体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以实施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开发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在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搞好教育培训的同时,今年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盘活和用好全省领导人才资源,进一步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党政干部制度改革进
行全面部署。前段时间,部里集中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省内外好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形成若干意见初稿,对扩大民主、完善考察、加强监督、健全机制等方面改革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拟于5月下旬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然后修改下发。
二是全面推行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一级党委会审议表决制度。省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对省辖市(不含沈阳、大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和省属本科高等院校党政正职人选,都要经过省委全会表决。全会闭会期间,征求省委全委会成员的意见。为此,我们起草了《实施意见》和九次全会表决办法,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全委会上对6位人选进行了表决。全委会期间,各市也提出要紧紧跟进,全面推行这项改革措施。
三是加大领导干部教育交流和挂职锻炼工作的力度。着眼于20xx年前全省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和届中调整的需要,制定下发了市厅级后备干部培养教育和管理使用的意见,以实施“后备干部培养工程”为重点,着力抓好“六个一批”,即:根据中组部统一部署,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30人左右),同时接收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地区到辽宁工作的干部(34人,挂职22人,交流12人);选派34名优秀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对口支援;从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县、乡、村挂职锻炼;选调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
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工作;继续组织辽西北地区、省内发达地区和省直部门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对口挂职锻炼;从省内高等院校选调一批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基层培养锻炼。
四是突出抓好县(市、区)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加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目前,我省县级党政正职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稳定的问题。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提出要择优提高党政正职的职级待遇。前段时间,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党政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激励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计划在今年下半年下发推进。
五是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一批副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属企业领导人员。这次公选范围是面向全国公选;公选职位是省直部门副职、省属本科高校副职和省属企业行政副职;为解决“高分低能”问题,计划采取笔试、面试、资历评价和组织考核等方式,对应试者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注重真才实学和实际领导能力。因此,这次公选,准备在试题内容、面试答辩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各地也要加大公选力度,提高公选质量,使公选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
六是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组部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用
什么样的标准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这是一个重要导向。中组部在前段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考核评价办法的初稿,下一步将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准备在年底前下发,明年各级党委换届时启用。省里现在正在调研,根据中组部的要求,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标准。去年已形成了考核的暂行办法,今年要将考核指标体系量化,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是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和评价班子和干部,引导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各地也要制定相应办法。
七是以学习贯彻《公务员法》为契机,进一步激活公务员队伍。《公务员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明年正式施行。当前,要会同人事部门搞好学习培训,并研究制定有关细则。同时,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研究制定全省公务员“十一五”培训规划,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东北振兴的培训项目,大力提高公务员素质。二是要继续全面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严格按中办发[20xx]13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竞争上岗,增加了笔试、面试两个程序,要认真执行,否则就违规了。三是要研究制定机关非领导职务人员竞争上岗工作的意见,把竞争机制引入非领导职务人员职务晋升和聘用中来,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第二,以实施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辽宁振兴的重点的企业,企业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要把企业
人才资源优先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杠杆,把优秀人才优先配置到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中去。今年,要重点做五件事:一是实施“千名企业培养计划”,从今年起到20xx年,全省每年重点选拔培养200名左右优秀企业家(含非公有制企业),努力打造优秀企业家群体(由国资委牵头)。二是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其他培训阵地,包括境外培训和中央支持东北培训项目,力争在3年内,把全省骨干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及后备人才轮训一遍。三是要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重点是逐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通过内部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等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四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使企业各类人才的薪酬水平与市场价位接轨。五是要加强非公有制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辽宁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这就要求体制外人才工作必须紧紧跟上。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从人才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各地要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包括体制、机制、市场、培训、政策等,目的是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这方面好的经验、做法请及时反馈给省里。省人事厅重点抓了500家民营企业智力支持工作。
第三,以实施高层次领导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做好七件事:一是今年要公
开评选200名省级优秀专家,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能力的各领域领军人才。二是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的“东北地区人才培养特别计划”和“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选拔一批装备制造、软件技术和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家科研机构参与科技研发或者组团出国培训。三是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在省内部分高等院校增设一些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抓紧培养机械、石化、冶金、电子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升级换代的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实施“院校与企业合作工程”。大连组织高校校长与企业直接联系,提供了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要组织协调一些大企业与科研实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强强联合,新建和扩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会同中科院沈阳分院搞好“东北之春”项目研发,兴建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在进一步办好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沈阳、大连2个留学人员企业园的同时,力争把鞍山海外学子创业园建成国家级企业园(鞍山要积极协作科技等部门做好工作,努力争取进入国家队)。五是编制《辽宁全面振兴重大项目需求目录》,搭建项目聚才平台。举办“中国博士人才与辽宁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周”等活动,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实现人才与产业和项目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六是组织院士专家辽宁行、省内优秀专家与项目对接等活动,搭建柔性引智平台。去年搞
了两批,一些市也开展了这类活动,今年要继续组织这类活动,完善对接机制,建立长期合作。七是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加快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通过竞聘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今年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与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事业单位承担了机关和企业改革的巨大成本,现在事业单位本身推进改革,难度比较大。一是要解决机制问题,二是要解决用人问题,也就是解决人才活力问题)。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评选省级优秀专家和发挥他们作用的问题。这是今年下半年全省人才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组织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考虑到在座的各位同志过去对评选省级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工作接触不多,缺乏系统了解,我先把这项工作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然后就几个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讲点意见。
评选省级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1992年和1996年,省委、省政府先后评选出332名省级优秀专家和青年技术拔尖人才,20xx年10月,省委组织部认真总结前两批优秀专家评选工作的经验,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制定了《辽宁省省级优秀专家评选和管理办法》,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辽委办发[20xx]38号文件将这个办法转发到各地各部门。省级优秀专家评选办法规定,从新世纪开始,全省每3年评选一次省级优秀专家;对评选出来的省级优秀专家,由省委、省政府进行命名表彰,并享受专家津贴、健康疗养和定期体检等待遇。根据38号文件规定,20xx年评选了100名省级优秀专家,省财政每年支出200万元用于优秀专家享受的各种待遇。
今年下半年评选的是第四批省级优秀专家。与三批评选工作相比,这次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展了变化:
一是评选数量增加了。考虑到近几年全省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高层优秀人才,同时国家和省里评选高级专家项目也有所增加,为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评选的第四批省级优秀专家的人数,由过去的100名增加到200名。这里不包括在辽宁工作和服务的两院院士,根据有关规定,两院院士可直接列入省级优秀专家名单进行管理,享受除省级优秀专家津贴以外的其他待遇。
二是评选条件有所变化。主要是原有的个别奖项现在国家已不再评选,同时又增加了几处奖项,所以评选条件做了相应修改,该减的减下来,该增的增进来,使评选工作更加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生产和工作一线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上来,列入省级优秀专家队伍。
三是推荐程序有所变化。第三批省级优秀专家评选时,是按照党的隶属关系推荐的,也就是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的录属关系在各市的,向所在市委组织部推荐,然后再各市委组织部报送省委组织部;被推荐人选党的关系在省直单位的,向省委组织部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是非公有制单
位的,统一由省人才中心向省委组织部推荐。考虑到辽宁是中直单位比较多的省份,而且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聚在这些中直单位,如果仍按党的隶属关系推荐,一是增加市里的负担,二是不利于同一个单位同一个系统人才层次的科学比较和筛选。比如,鞍钢国有部分党的关系划归省委管理,集体部分党的关系仍在鞍山市委,按党的隶属关系推荐,就出现国有的报省委组织部,集体的报市委组织部,再由市委组织部报省委组织部的现象。这既不便于统一掌握,也不便于比较。推荐时,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然后排出顺序。本单位本系统的专业技术人才,本单位最了解。所以,这次评选第四批优秀专家,改为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推荐,也就是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行政隶属各市的,向所在市委组织部推荐,然后由市委组织部将推荐人选列出排序后报送省委组织部;中直、省直单位的推荐人选,由中直、省直单位排序后直接报送省委组织部;非公有制组织的推荐人选,向所在市委组织部推荐,然后由市委组织部统一排序后报送省委组织部。
四是评选与发挥作用要紧密衔接起来。也就是省级优秀专家评定后,要统一组织他们与辽宁振兴的重点项目对接,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发挥省级优秀专家作用搭建平台。去年下半年,中组部组织开展了“院士专家东北行”活动,之前我们各个市都提出了不同的项目,由于到辽宁专家院士有限,只安排了沈阳、大连、抚顺三个市。这次省级优秀专家人数多,是辽宁境内的顶尖人才,需要他们在智力上提供什么支持,请各市在去年上报需求基础上,再认真作一研究,然后再送省委组织部。现在就要着手做,省委组织部还要专门下发通知。
评选工作从现在开始,到7月底结束,大体需要2个月时间。为了高质量地做好这项工作,根据部里研究的意见,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公开、平等、竞争、择扰原则贯穿这次评选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把辽宁境内各领域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上来,列入省级优秀专家队伍。除专门下发通知外,还要通过省级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使各方面都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
各市在这次会议后,要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召开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会议,讲清评选意义、评选条件、评选程序和有关要求,提高评选工作透明度。要对推荐上来的人选进行认真考核,在此基础上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确定人选。对各地各部门推荐上来的人选,省委组织部要按行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提交省优秀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对省级优秀专家人选进行公示。总之,要通过提高评选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使这次省级优秀专家评选过程,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举贤荐能、广纳群贤的过程,成为进一步形成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社会氛围的过程,成为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努力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开
拓进取、建功立业的过程。
二是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查上报。各市向省委组织部推荐省级优秀专家人选,不受名额限制。但这不等于不需要各市把关。不受名额限制,前提是对符合评选条件的人选,各市在推荐时没有数量要求,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推荐上来。是否符合省里规定的条件,就需要市里认真审查,不具备条件的不能推荐。同时,对具备条件的人选,各市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着重考虑人选的学识水平、实际贡献和在全省乃至全国业内认可程度以及社会上的知明度等方面情况,然后再进行排序上报。另外,上报材料一要准确,二要齐全,三要及时。6月20日前报送省委组织部人才处。
三是要明确有关政策要求。首先是评选范围。这次评选的省级优秀专家,必须是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虽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但现在各级党政机关、公检机关工作的人员不在评选范围。
第四,以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加快把辽宁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经济新的增长区域,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再先进的设备也要由人去操作。产业升级换代,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这些年流失严重,目前十分紧缺。因此,要把高技能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重点是做好四件
事:一是加强培养。调动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全省实施了1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全年培养10万名中、高级技能人才。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与国家有关部门衔接,拓宽高技能人才培训渠道。二是积极抓好为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今年,要组织“辽宁振兴技能竞赛”,评选100名左右技能状元,激励高技能人才岗位成才。各地也要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营造鼓励和支持技能人才钻研技术、提高素质、多作贡献。三是要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制定对杰出的高级技师实行政府津贴办法,建立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带薪休假、表彰奖励等制度。年内评选一批贡献突出、技术精湛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四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一是要搞好农村基层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沈阳、大连、朝阳),逐步推开。二是要继续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建设工程,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三是要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内力争有10万名农民经过培训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作。四是要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五是要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为辽西北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六是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
以上是今年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抓的四项工作,换句话说,这是规定性动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里部署认真抓好。同时,各地各部门也要有自造性动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重点工作,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三、关于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问题
在新世纪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这个道理很简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方略是对国家事务实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一句话,国家战略性问题,必须由执政党来设计和主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管人才是党的领导视野的扩展,是党对人才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也是人才机制建设的政治保证、制度支撑。如果说市场配置人才,是解决活力问题,那么党管人才就是解决制度和机制问题,也就是要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统筹有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或者叫人才工作新格局。这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人才工作新格局中,中央赋予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重要职能。这既是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定位,也是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应该说,这个职责定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正确理解牵头抓总的内涵?如何肩负起牵头抓总的职责,明确牵头抓总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前段时间不少同志感到困惑。去年以来,中央组织部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去年4月,中组部举办了由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参加的研讨班,就组织部门怎样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最主要的收获,是解决了中组部人才局的职责问题。去年9月上旬和今年2月下旬,中组部又相继召开部分省市人才工作座谈会
和举办地方党委组织部人才专题研讨班,深入研究了牵头抓总问题,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利用这个机会,根据中组部的要求,结合辽宁的实际,下面我就组织部牵头抓总的内涵、联系、方法等问题,讲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正确理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内涵和外延。对人才工作牵头抓总,是新形势新任务赋予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新世纪新阶段组织系统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光荣使命,也是党管人才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人才工作综合性、社会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要坚持“三点成一线”。一方面,要明确牵头抓总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把党管人才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根本点。另一方面,要明确牵头抓总必须在促使“有关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加密切配合,“社会力量”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工作上下功夫,形成整体合力。这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着力点。再一方面,要明确牵头抓总必须有手段、有力量作保证,也就是组织部门要有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有足够的力量抓好这项工作,解决好“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关键点。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同志明确提出,各级组织部门要形成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组织工作三个轮子一起转的工作格局。中组部和省委反复强调,省辖市委组织部要设立专门的人才工
作机构,县一级要有人抓这项工作。这要作为今年人才工作督促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上三点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才能发挥好。
第二,要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具体职责。组织部门实施牵头抓总,宽领域、全方位地做好人才工作,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高层次人才与一般性人才的关系,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与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关系,务实与管虚的关系。刚才,沈阳提出了牵头抓总的职责是,坚持宏观指导搞协调,调查研究定政策,跟进督查促落实、宣传造势把方向。阜新也提出了“八抓”的具体职责,这些都对牵头抓总的职责进行的成功实践。总结各地的经验,实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就是要在工作职责上做到“四在”,即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在综合协调上做文章,在服务大局上见成效,在拓宽空间上求突破。具体来说,就是做到“四管”,即中央《决定》提出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管宏观,就是要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抓好人才工和的总体谋划和宏观管理。重点要把握以下五点: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规划。二是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情况,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分类指导。三是要深入调研,及时发展和解决倾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四是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和人才队
伍建设的内在规律,逐步建立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宏观调控体系。五是要加强人才工作宣传,营造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管政策,就是要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统筹和落实。管政策,首先要加强对制定政策的统筹和指导,既要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相衔接,不能违背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又要注意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其次,要规范政策出台程序,重大人才工作政策的出台,应经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管协调,就是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整合人才工作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管协调,有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也有一个工作机制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工作。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牵头不单干,抓总不包揽”。
管服务,就是要通过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法,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管服务,主要把握好三条,一是政策支持,二是精神激励,三是环境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保障。对于人才工作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我们要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留住最需要的人才,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第三,要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依托,集聚和发挥“四个优势”。一是集聚职能的优势,把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组织工作这三个轮子协调运转好;二是集聚部门优势,形成人才开发的合力;三是集聚社会优势,实现各类用人主体的工作联动,增强人才工作的整体活力;四是集聚区域优势,形成区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服务贯通。我省与吉林、龙江已开始构建人才市场一体化平台。适应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七城市人才一体化应紧紧跟进,为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初步建立“辽宁中部城市群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机制,努力形成辽宁中部人才资源共享。这项工作做大做实,为沈阳经济隆起带崛起和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请沈阳市牵头7个市共同研究这个问题,省人才办可以做些协调服务工作。同时,沿海地区、辽西北地区也要研究区域性人才开发一体化问题。这是从总体上说发挥四个优势。具体来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加强上下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交流。要建立人才工作重要信息报告制度。各地在人才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的重要文件,开展的重大活动,要及时报送省委组织人才工作处。要有专人负责人才工作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要办好内部刊物,发挥刊物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沈阳办了两个刊物,一个是通讯,一个是月刊,办得很好),这是一个重要阵地。省里要通过《辽宁人才工作通讯》定期
刊发好的经验。各地有好的经验、做法在报送省委组织部的同时,可以报送中组部人才局。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一把手要抓第一资源。各地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真正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人地长作基础性建设。关于培训基地建设,从省委组织部来讲,今年要在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6所高校建立干部培训基地。同时,沈阳市提出,要在沈阳建立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东北乃至全国高技能人才集聚中心,并已经列入省人才规划。同时,要在大连建立东北地区干部培训基地。请沈阳、大连抓紧运作,尽快形成方案,以便我们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其他市也要注意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关于推进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要建立人才工作人才资源统计数据库、高层次人才库。关于完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省里已建立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各市也应建立专项资金。同时,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要加大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的力度。人才工作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面上的情况,发现和总结好的典型,用典型推动工作。下一步,省委组织部要建立一批全省人才工作联系点,就人才工作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试点。这个联系点,包括各种类型,市县、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请各市先推荐一两个单位,我们再筛选。
同时,要建立人才工作督查制度。沈阳市去年搞了一次督查,效果不错。大连对去年分解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起到督促和推进作用。今年下半年适当时候,省委组织部要统一组织力量进行检查,然后进行评比,并把检查评比情况进行通报。五是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专职人才工作队伍的建设。刚才我讲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各市委组织部都要设立专门人才工作机构,县里一般要有专人抓,要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做这项工作。人才工作,有为才有位,要在健全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上下功夫,这是今年下半年全省督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建立机构的,抓紧按编制配备好工作人员;尚未建立机构的,要抓紧建立。要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到国外进行专题考察学习等方式,培训提高人才工作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学习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六是大力加强社会宣传工作。对于人才工作来说,舆论宣传是一个重要手段。前段时间,我们会同省委宣传部制定下发了今年全省人才工作宣传意见,省级新闻单位通过开设人才专刊、专版、专栏或专题节目,持久深入地进行宣传。各地都要注意把这个工具利用好。
第五篇: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经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同意,这次由各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科)长参加的片会,是省、市两级组织部门增设人才工作机构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交流各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二是各市委组织部做人才工作的同志见见面,互相认识一
下,以便今后加强横向联系和沟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人才工作向前发展。这次片会在沈阳召开,主要是考虑在中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要建立人才工作新格局以来,沈阳市起步快,抓落实,工作卓有成效。今天上午,向辉同志介绍了沈阳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其他市也都交流了情况和经验。听了以后,很受鼓舞,很受启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受骆部长、蔡部长委托,结合各位交流的情况,先把去年以来全省人才工作进展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通报,然后就今年重点工作和组织部门如何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去年以来全省人才工作进展情况
去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开局起步之年,也是人才工作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性一年。在理论创新上,中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以及人才的活力取决于环境、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引领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跃升国家战略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在观念创新上,中央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强调选拔使用人才,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使我们从长期传统的落后的陈腐观念中解放出来,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辈出提供了理念支撑。在机制创新上,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适应,中央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大原则,要求各地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提供制度保证。在工作创新上,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去年4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辽宁省人才队伍建设的七年规划和若干政策规定,随后中组部、人事部在大连召开了东北地区人才工作座谈会,并以中央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央和省委在人才工作上采取这些重大动作,史无前例,构成了全面推进人才工作的整体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密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立足于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新上:
第一,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取得新成效。去年4月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全省14个市都召开了规格较高的人才工作会议,省直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相继召开了本部门、本系统人才工作会议或通过党组会、机关干部大会等不同形式,及时传达贯彻会议和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人才工作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人才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全省人才宣传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围绕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去年4、5月份进行了集中宣传;二是去年7月以后,围绕东北地区人才工作座谈会进行宣传;三是今后4月以后,围绕为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进行新的宣传。在工作中,省委组织部配合中组部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重点宣传了我省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经验和做法,宣传了刘玠等一批优秀人才代表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各级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总的看,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重视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各地各部门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在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方面,省委办公厅转发了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组织工作,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组织保证的意见》,在扩大民主、完善考察、加强监督、健全机制和推进人才整体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1”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