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利购并沃尔沃的价值分析结业论文
吉利购并沃尔沃的价值分析
吉利购并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的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3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一、吉利和沃尔沃分别是什么样的公司?沃尔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吉利
浙江吉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连续六年进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欧盟委员会6日批准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对外国汽车企业最大规模的收购项目,收购总资金达18亿美元。
沃尔沃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927年,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拉尔松和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吉利与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协议,吉利联合大庆国资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公司100%的股权。按照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在中国建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沃尔沃具有的价值
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的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3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二、吉利为什么要购并沃尔沃
第一个就是品牌,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很多企业,比如说联想很典型的是,当时他的PC业务是很好的,但是它在全球里面它无论如何都打不开他的国际市场,当吉利要打开自己品牌的时候,他需要花数十倍的力量,而且甚至可能会无果而终。那么他来判断,通过他这样的并购,他可以很轻易地拿到一个国际品牌的概念,所以当时吉利并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说吉利在做这个市场过程中,吉利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未来要做自己的品牌。所以大家会看,它不管你本身是不是劣势,但他看重是它的品牌,还有一个当然是市场,这个市场还包含你的海外团队,因为有一些企业,他在大规模建构海外团队的时候,他认为成本到文化方面都是代价很大的。第三个,当然是在有一些领域中,吉利需要技术团队,那么这个技术是不是能够在采购当中,就是并购当中完整拿下来,这是属于你在并购的谈判细节当中非常要注意的,有的是,还有包含它的营销团队,因为吉利在营销,海外营销领域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弱势。
三、购并沃尔沃能带来什么好处
吉利收购沃尔沃,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欧美汽车市场的急速下滑,世界汽车巨头纷纷变卖资产换取现金,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收购机会。从贸易的角度看,借助海外并购这一捷径,中国车企“走出去”将会减少很多阻力,因为并购后马上就能生产,直接就能够在美国市场销售,解决了汽车出口的标准技术、环保法规等很多问题。从日前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看,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能够获得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官方支持主要是因为该并购案符合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方向。如果仅以经济实力相比,吉利与沃尔沃如同蛇象。更重要的是,从技术、管理到文化和品牌整合、工会组织、生产技术等后续细节,自主企业兼并海外优秀企业面临的问题恐怕不是钱所能解决的。而且,此次并购不是吉利单方面的胜利。因为,福特卸下了包袱,沃尔沃保住了品牌,都各有所得。所以福特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anMulaly就曾表示:“本协议为沃尔沃轿车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沃尔沃无论转手何人,世人都永远记得它的故乡在瑞典。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品牌的力量。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打造出沃尔沃这样驰名的自主品牌,还有漫长的路要丈量。
第二篇: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SWOT分析
优势(S):
1、国有银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
2、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
去年高盛入主已经为吉利带来3.3亿美元的资金。同时,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吉利在当地的低息贷款提供担保。
3、买到100%股权与知识产权
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这是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是中国车企首次收购国际高端汽车品牌。
4、总部留在瑞典,在华将建新厂
除了股权收购,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双方称,这些协议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此交易的组成部分,吉利集团将继续保持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拓展在全球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5、依赖中国市场拟两年扭亏
李书福承诺,作为新股东,吉利将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不会改变沃尔沃的品质。“这个著名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安全、高品质、环保以及现代北欧设计的核心价值。”
劣势(W):
1、管理经验有限
在吉利宁波基地,汽车生产还处在初级阶段,与福特的生产线相比,两者确实不是一个数量级。
2、人才战略实力有限
我们不否认吉利有不少人才,但吉利面对一个著名品牌,究竟有多少知晓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就值得思考了。因此,有识之士提出,当务之急是收购人才,收购某些单项技术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好时机,而不是去急于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因为,沃尔沃的资产和品牌结构很复杂,就是吉利买下了沃尔沃,是不是能够消化得了?
3、吉利与沃尔沃品牌悬殊太大
早时的“歧视”会带来收购后的更多“歧视”。谁都知道,吉利的自主品牌所谓的一花独秀,也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上,就是在国内的大中城市,购买吉利的人并不多,遇到的歧视不在少数。吉利的口号也是“造中国人能买得起的好车”。既是买得起,就注定了它低端车的定位。那么真要和沃尔沃结合,一经转变,不知吉利能不能承受得起。
机遇(O):
1、国内汽车行业正在回暖
2、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
3、汽车行业消费者需求潜力巨大威胁(T):
1、金融危机仍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2、消费者对进口车具有偏好倾向
3、收购后的整合问题不容忽视
(一)吉利面临的诸多挑战
1、品牌、文化差异方面的挑战
2、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3、巨大并购成本的消化与承受方面的挑战
4、市场营销方面的挑战
5、营运管理方面的挑战
(二)并购后如何应对诸多挑战的几点建议
1、企业文化的磨合与调整.首先需要对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保留沃尔沃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并予以吸收和借鉴,然后再将吉利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工作作风等,作为主导文化引入到沃尔沃。
2、生产经营策略的调整.根据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经营战略,产品结构体系,建立同一地生产线,使生产协调一致,取得规模效益,稳定上下游企业,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
3、管理制度的融合创新.必须尽快建立起驾驭新的资源管理系统。吉利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沃尔沃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机融合4、进行人员的整合控制.选派适宜的被并购企业主管人员,及时与并购后的人员沟通,进行必要的人事调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员工做思想工作,做好沟通工作;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人事数据库,重新评估员工,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推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
第三篇: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文化维度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文化维度分析
2010
年
月
日,吉利
CEO李书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订协议收购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公司
100%的股权。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重组的成功率只有
43%,80%
以上的并购失败案都是由间接或直接的文化整合失败引起的吉利能否在中国的海外并购史上翻开新的一页,大获全胜,主要取决于其能否将文化背景、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不同的中瑞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共同应对经营策略,正确对待两国不同文化,消除团队成员心理上的距离感,妥善处理团队成员间的冲突。以下文章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角度分析中国吉利汽车公司收购瑞典沃尔沃的案例,从而为吉利如何正确处理跨文化冲突提供一定的理据。[1]
一、文化维度理论模型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研究成果建立在对70多个国家中超过11.6万名员工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霍夫斯泰德抽象出了四对基本文化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女性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为了统一自己的研究结果,霍夫斯泰德根据上述四个文化维度定位各个国家,绘制了文化“地图”。霍夫斯泰德在在亚洲文化研究时提出增加了第五条文化维度—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这一模型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对文化由于各个国家趋向于集聚为某一类,因此可以评价这些国家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2]这一模型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及其原因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与瑞典的文化差异分析
图
中瑞两国的文化维度指数图
注释:
PDI:
权力距离;IDV:
个人主义;MAS:
男性主义;
UAI:
不确定性规避;LTO:
长期取向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值仅为11,远低于瑞典的71,说明中国属于集体主义范畴,注重自我的发展和近亲家庭的繁荣,这与中国几千年盛行流传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例如“以和为贵”、“舍小家保大家”等均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公司文化也具有该特点。而瑞典则倾向于个人主义文化,个
人发展也可以赢得上级的支持和尊重。[3]
(二)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图1中显示中国的男性主义文化值为
51,而瑞典的仅为5。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男性被认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新时期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瑞典女性特征较明显,男女地位更加平等,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归属。女性主义文化强调男女平等,强调帮助弱势群体,追求工作场所的和谐,强调工作保障,努力创造没有压力的工作环境。职场压力较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也较少。
(三)权利距离
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封建朝代变迁中,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意识形态已经深入人心,中国集权化程度很高。在当今社会上下级之间等级化社会关系结构也依然存在。相比之下,瑞典的权力距离指数相对较小。瑞典文化对差异性容忍度较高,其现代水平结构的管理模式提倡每个人都参与决策过程,体现了平等主义的价值观。
(四)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把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事件的反应称为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测定一个文化对不明了情况的接收度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根据图1显示两国对不确定性数值基本相同,接受度都较低。
(五)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
中国是一个长期取向的国家,注重长期利益,会制定长期的计划以达到目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而瑞典偏向于短期取向,注重短期即时利益,上级对下级的考绩周期较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瑞文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中国的权利距离较大,瑞典的较小;中国为集体主义文化,瑞典偏向个人主义文化;中国倾向于男性主义文化维度,而瑞典为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化;中国偏向长期价值取向,而瑞典则偏向短期价值取向。
三、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差异
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关于中瑞文化维度的比较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分析两个公司之间具体的文化差异,两公司的跨文化冲突有以下三点。
(一)语言障碍
瑞典官方语言是瑞典语,沃尔沃工作语言为英语,雇员和客户之间交流信息时常出现语言上障碍,而吉利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两者协作的语言障碍进一步加大了。根据爱德华·霍尔的理论,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注重意会、慎言、揣摩,人们往往避免可能引起冲突的话语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瑞典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重视细节,倾向于逻辑和直线思维。此外,中国人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动作、神态等)传递大量的信息,却常被低语境文化忽视,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
(二)管理理念
吉利与沃尔沃的核心理念大体相同。沃尔沃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以安全、环保、高质量闻名于世。同时吉利的理念口碑也是最安全、最环保、最有效的汽车。在车型引进问题上,吉利与沃尔沃意见不一,吉利
CEO
李书福倾向引进大车型,而沃尔沃高官认为大车型占据更多空间,消耗更多资源,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双方在公司扩张速度方面也存在分歧。吉利希望在中国建立3个工厂加速汽车市场的发展,但沃尔沃认为应先严把质量关,暂缓扩张计划。这也反映了中国长期取向和瑞典短期取向的特点。尽管双方在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差异,吉利开放的态度和透明度高的信息交流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差异引起的冲突。
(三)管理方式
吉利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瑞典的主流文化及沃尔沃的企业文化息息相通。公司鼓励员工接受并尊重别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瑞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沃尔沃的管理层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会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吉利将员工的个人长远发展赋予巨大的价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哥德堡团队精英及工厂、研发中心、公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都被保留,这也表现吉利领导人对沃尔沃国际品牌形象的尊重。综上所述,吉利与沃尔沃的公司文化整体差异不大,但在细节方面还有待磨合。双方都应在工作理念等细节问题上保持无偏见的沟通,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减少语言障碍对公司发展的阻碍。
四、应对策略
(一)吉利现状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与沃尔沃保持独立运营,沃尔沃的核心理念并未改变,瑞典团队拥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减少了双方在管理决策上的摩擦和冲突,有效避免人才的流失。自收购以来,吉利世界销量增加了
12.5%。战略扩张上的分歧也警示吉利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必须在跨文化管理上多做功课,减少软文化的阻碍,继而借沃尔沃实现提高自己的品牌定位,打入世界市场。
(二)跨文化融合的策略和手段
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差异度相对较大,一味强调两者的统一反而更容易激发文化冲突,因此,建议采用文化的平行相互包容策略,趋利避害,促进两种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跨文化培训,提高双方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处理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
首先,加强语言方面的培训。语言障碍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能够正确使用目标国的语言,地促进信息交流,还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情感不仅有效基础。第二,还要对双方进行非语言的培训,包括有关时间效率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未来的价值观,对私人空间的认知,眼神接触的含义,面部表情及姿态,沉默的含义以及接触的合法性等。第三,对双方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跨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培训。通过展现中国和瑞典的价值观,受训者了解不同价值观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除此之外,中瑞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以及宗教规范等也应纳入培训体系,以减少摩擦和冲突。提高双方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胸怀对待并学习对方价值体系,对文化差异作出适当反应。员工还要加强适应新文化的能力。
(三)分析总结
通过探索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异同,为解决跨文化冲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由于未调查吉利和沃尔沃员工阶层的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跨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双方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处理跨文化冲突,促进文化整合,努力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通过并购,获取新的资源、技术以及人才,提高公司的软实力,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理查德
r.盖斯特兰德.《跨文化商业行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迪恩·B.麦克法林,保罗·D.斯威尼,黄磊(译)《国际管理》中国市场出版社,2014
[3]彭保良,刘岩.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ultural
Studies[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8.
第四篇:吉利分析论文
关于吉利汽车的分析论文
吉利品牌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始建于1986年,资产总额已经超过50亿元,所销售的轿车均属于自主创新产品。2005年10月,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在临海、宁波、台州、上海、湖南建有五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制造基地,现已拥有整车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0万辆,发动机生产年产30万台。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有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营销网络,经营吉利、美人豹、华普三大品牌系列轿车;2004年吉利轿车在国内销售达到101611辆,市场占有率达到4.5%,在国内轿车市场排名由2003年的第十位跃居到第七位,在经济型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1.4%;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底,在海外已建有28家代理商和156个销售服务网点,累计出口近25000辆吉利汽车。
用“五型模式”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汽车消费市场看,我国人均拥有水平过低,为汽车需求的加速增长带来了可能。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为994万辆,2015年总需求量为1457万辆。国内外汽车厂商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发展。①汽车拥有率低:中国目前城市地区汽车拥有率仍低,按照现阶段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我国汽车拥有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②市场需求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向私人消费的重要转变,汽车的私人消费市场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③潜在购买力大:中国购车一族的年龄主要在 26—45 岁之间,正是中国人口结构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人群。④消费环境与消费政策的不断改善。
在汽车市场向好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企业还是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中国高端汽车市场大部分被欧美企业占领,而低价汽车更是有日韩低价汽车的竞争。行业内的形势
以制造低端汽车为市场突破口的吉利在前十三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不少国营、合资汽车企业兴起并发展。与吉利同做低端轿车的奇瑞,以及中华,夏利等企业也在不同程度的成长着,特别是奇瑞,目前为止,奇瑞的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吉利,并且向西方国家进军。由此可见,低端轿车的竞争非常激烈。
另一方面,以低价车面向中国市场的吉利面临的困境是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已近乎降无可降。如今,在一轮轮价格战厮杀过后,老对手夏利的价格已经和它相差无几,在经济型轿车领域里,吉利的低价战略已经走到了头。要想在国内继续发展吉利必须改变自身的发展战略,积累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投入,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潜在竞争者
在汽车需求量大的催动下,势必会吸引很多人投资汽车产业,然而,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并没有掌握太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低,投资多是低端汽车市场,而且低端汽车市场的进入门槛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多,降低了生产的难度,形成了众多的潜在竞争者。
供应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知名汽车共供应商陆续来我们投资建厂,在加上国内的汽车供应商,吉利能够合作的供应商名目繁多。现在,吉利已经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建起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有着较好的优势,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商
当今中国,做低端汽车产业的企业很多,吉利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战。2006年年底吉利就采取了“激昂2005”的营销战术,准备打四大战役,其中第一大战役是“震撼价格”。2006年12月31日,吉利旗下的产
品大幅降价,其中熊猫的销量就超过了1万辆,极大地重振了吉利的市场信心。这一措施确实非常有效,但同时也暴露了吉利对于购买商讨价还价的力不从心,过度依赖打价格战来增加自己的销量。
借势、用势、造势
借势
吉利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整体汽车需求量的爆炸性增长,:2008年我国国内汽车需求量已达到800万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吉利借着这个势头,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造符合中国的经济型轿车,利用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得到快速发展。
用势
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下,整个车市一片低迷,国外诸多汽车厂商岌岌可危,造成了全球化的经济结构调整,也为我国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吉利充分利用这一次机遇,实现了净利润近两倍的增张。08年是吉利战略转型深入进行的关键一年:全面应用新技术、新车型多款出击、提高产品质量,制造性价比最高的轿车,使得吉利一枝独秀,其制造的经济型轿车外型时尚,种类多,深得人们的青睐。正当企业名气上升,汽车热销时,吉利毅然决然打一场价格战,2006年12月,吉利旗下产品大幅降价,率先将价格调整到消费者的预期值,大大的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一举扭转了自2006年开始的下滑趋势,重新步入持续增长的轨道。结果证明吉利对市场形势把握的敏锐度。
造势
今年3月28日,吉利最终收购沃尔沃,这位吉利转型为中高端汽车打开一个突破口。已有82年历史的沃尔沃,是欧洲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在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方面,有许多独家研发的先进技术和专利。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发展,只有在产品上随着市场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不断变化的需求。虽然吉利已经开始战略转型,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摆脱不了低
端汽车的品牌形象。这次收购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有助于吉利完成汽油中低档次转向高档次以及售价较稳定的轿车上来,对其战略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对竞争对手而言越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便可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越长期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整个汽车行业都不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轿车的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作为以低端产品进入市场的吉利,在造车的初级阶段,质量没有保证,更多的是以其价格优势吸引顾客,吉利始终坚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汽车的性价比较高。虽然吉利汽车在人们眼中质量不佳,但却有着自主品牌,成功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阵营中脱颖而出,让人们记住这个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可以说,其前期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优势和较高的性价比。
李书福为吉利规划的市场战略是先把低端市场做好,然后再进入中级轿车市场;在做好做大国内市场以后,再进入国际市场,迅速积累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投入,不断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将实现三分之二的出口,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现在吉利已经进入向中高档汽车转型阶段。要想成功转型必然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大力研发汽车部件核心技术。所以,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吉利必然自主开发汽车核心部件,掌握核心技术,造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汽车。
第五篇:浅析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文化整合
浅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文化整合作者:刘馨旎
摘要:企业文化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知名企业其内部人员无不将其谙熟于心。在并购这种现代企业做大的关键经营手段中,双方企业文化的的整合关乎双方合并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并购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吉利与沃尔沃企业文化的对比研究,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为吉利今后的文化整合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吉利、并购、沃尔沃、文化整合。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跨国收购出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跨国收购金额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已成为该行业发展的趋势。
2010年8月2日,吉利成功获得了沃尔沃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使得吉利这个民营企业起家的汽车制造企业成为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汽车集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不仅仅作为一种内部事务影响着每一个员工的行为,还影响到了同供应商、销售商和顾客的关系。对于吉利与沃尔沃这场“联姻”,吉利除了股权也很看重的一些软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与客户的关系等,吉利收购清单包括沃尔沃品牌,与其他濒临破产被收购的品牌价值相比,沃尔沃拥有百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高端的品牌形象,沃尔沃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一直为外界好评。处理好文化整合成为吉利促进整合战略的成功实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李书福曾公开表示,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将有两个本土市场,中国和瑞典。也就意味着两个公司在并购的同时仍可以比较独立的运行,这种保留性的并购很大程度上鼓励文化整合可以向多元化方面发展。
一. 物质文化整合企业的物质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表层,是外显的文化形态,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机器设备以及生产环境、厂区建设、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物质层面的一些文化,在文化整合中可操纵性相对较强,见效较快,员工也乐意接受,因而冲突较小但同样需要予以重视。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吉利承诺沃尔沃瑞典总部和研发不变,工厂不裁员。同时为沃尔沃制定了全新的复兴计划,每年都会有新产品在瑞典工厂下线,并大加中国元素。而且在中国设立另一个总部,用于各种合作的统筹,与瑞典沃尔沃总部实现互补。
对于瑞典总部,对其企业文化无疑应采取保留型的多元化发展,而中国的总
部,基于沃尔沃拥有百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高端的品牌形象,沃尔沃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一直为外界好评,以及中国这个火爆增长的市场,将中国元素与沃尔沃的传统优点有机融合,形成更适合中国市场的高端车企业文化。
从之前的引进合资品牌到今天整体收购品牌,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将通过品牌移植来提升自主品牌价值,从而最终形成能够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高端民族品牌。沃尔沃拥有的中高端车型及其技术体系能力,正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所孜孜以求却缺乏的,本次并购的成功将大幅提升吉利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而这正是民族汽车工业最为薄弱也最为需要的环节。
在吉利对沃尔沃的复兴计划中有全新的产品计划,吉利为沃尔沃规划的前景是四五年后销售达200万辆。建立全新平台,发展单型号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明星车型。而这样的明星车型不应该仅仅是原有产品的延续,也不仅仅是S80简单的加长,而是要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相对大众化车型。
虽然从2007年5月开始吉利实行战略转型,打造了帝豪,英伦这样的车型,但名不见经传的吉利给中国人的形象还停留在中低端的市场定位,被誉为“最安全豪华轿车”的沃尔沃汽车,品牌价值高达20亿美元,名列世界汽车十大品牌。成功的实现品牌移植,对于大幅度提升吉利的品牌价值十分有利,但实现这一目标,吉利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努力提升技术,品质,服务,沿着沃尔沃安全,环保的路子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提高产能以降低成本,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近高端车。
二.制度文化整合 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度文化位于企业文化的中层。
对于李书福提出的“用吉利模式打造沃尔沃”,从某些方面来讲我认为是有不妥之处的。先暂且不谈技术差距的问题,但从管理制度来看,就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个行动本身最大的价值,应该在于提升吉利的市值,而不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从上汽收购双龙的的失败来看,制度文化的差异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劳工关系方面。首先,北欧这类经济体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工人更担心生产向中国转移而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其次,工人担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强大到了不上班跟上班一样,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到一起的思路,在北欧国家行不通。第三,这类国家实行民主体制不久,尚未形成类似欧美的成熟的社会各阶层相互制衡机制,其国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热情高涨而履行义务的意识相对淡漠,容易形成极端的群体性行为。沃尔沃并不将追求销量放在第一位,而是固执地制造“世界最安全的汽车”。但吉利是一个来自经济高速增长、企业视销量为生命的国家的汽车企业。作为“成本杀手”的吉利一定不能为了提升销量,而按照现有的制度体制来要求沃尔沃。
建立适当的激励奖罚规范也是必要的,无论什么文化背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被认可,激励可以让员工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最大,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另外,这也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力杠杆,规范员工行为,提升企业整体形象的有力手段。
另一方面,合理的教育培训规范是保障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途径,吉利的关
键在于培训中国的员工尽早的接受沃尔沃的核心技术,现代企业的成长和竞争优势不能是传统的业务扩张多元化,而应该以企业的战略资源为基础,建立从企业不同核心竞争力到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吉利只有零距离接触和吸收到世界汽车工业的前沿技术,为自主创新提供借鉴,融合世界上的先进技术,提高吉利汽车的品质和丰富吉利的产品线,真正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从而为实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企业使命开启一道新的大门。
三.精神文化整合企业的精神文化位居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它是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等意识形态,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只有在精神上达成一致才能将并购的协同效应发挥出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认为,吉利是本身控制成本的文化,沃尔沃是注重安全、长久耐力的文化,这两个文化如何融合是一个挑战。
吉利作为一个自主创新的汽车工业集团,自2007年开始实施技术战略,本着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向着“人性化神经管理,军事化高效执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和“让世界充满吉利”的企业愿景逐步发展着。
沃尔沃汽车公司原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曾经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有着安全,品质,环保的核心价值观,其目标是造世界上最令人憧憬和最成功的顶级汽车。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沃尔沃”几乎是“安全”、“高档”、“品位”、“身份”的同义词。
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两个公司的定位是有差别的,但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都会把安全,环保以及技术作为标准的,要想打开沃尔沃的中国销路,提升吉利的品牌,用核心技术将双方员工凝聚在一起是很重要的,由于沃尔沃根治于北欧,又与福特在美国发展多年,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有很大差别,吉利必须尊重他们的文化,加强沟通和理解。放眼了解更多的百年沃尔沃精神,才能实现好文化的融合,进而推动发展。
李书福多次强调:“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来”。被收购之后,沃尔沃“双零双强”的企业发展目标不会调整。“双零”指的是零排放和零伤亡,“双强”则是指强大的竞争力与生命力。沃尔沃重在技术品质,吉利重在沃尔成本和销量,沃尔沃将致力于高档豪华车市场的开拓,而吉利将运用自身经验帮助沃尔沃降低成本,实现扩大销售量。
只要整合的过程中双方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就一定会实现最初的目标。
作为从2006年开始向海外试水,一直坚持国际化进程,一个有过两次成功海外并购经验的民营企业,相信在李书福的领导下,吉利一定可以高效完成这次收购后的整合,实现三分之二的外销的宏伟目标,让吉利驾驭者沃尔沃走遍全世界!
此次收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吉利方面单纯地获得技术,更重要的在于其促进了沃尔沃的品牌复苏,恢复了沃尔沃的造血功能,以利于之后适应更高的要求。
由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为吉利与沃尔沃实现双赢带来极大的可能,如果整合如最初设计一样成功,不仅给吉利自身带来极大地利益,也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汽车民族品牌受到极大的鼓舞,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谢纪刚 张金鑫《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张保振《生命之树——企业文化三向》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9
李春纲《中国式收购》 科学出版社2010.7
尼格尔∙霍尔顿《跨文化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文风《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5
任立 品立特《破解定位——打造强势品牌的截拳道》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