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为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趋势。国内外学者从理论构建、现状调查、问题剖析和原因归结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研究视角和内容等方面仍有待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土地发展权;供需失衡;农民权益保护
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经过多年试点探索和立法实践,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据统计,2006 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551.2 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 4.57%。2008 年 8 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06 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8.7%。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乐君在 2009 年“中国农村法 治论坛”中谈到,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 1.5 亿亩,超过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 12%。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已经由禁止变成允许,流转方式逐渐多样化,流转区域和范围逐渐扩大化,调整规范由政策性调整逐渐转向法律和政策并重,并以法律调整和规范为主。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业已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从内涵外延、权利变动、流转方式、动力因素等相关理论基础、问题分析、原因归结和解决途径等方面加以研究。
(一)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论形态和范式,以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为基础,并着力推动土地流转的实践和制度完善。国内学者业已对其内涵外延、权利辨析、流转方式、流转动因和土地发展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内涵和外延研究现状。
因为农村土地涵盖了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耕地林地等,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从广义的范围而言,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征收、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1]。狭义的农村土地流转仅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2]。②农村土地流转权利辨析。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权利变动情况,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将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予以转移,核心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二是认为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转移[3]。三是认为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或部分移转给他人[4]。争议颇多,尚无定论。
③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研究现状。从现有研究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且法律规定的方式与实际方式的实质内涵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代耕”和“继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流转方式,只有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和抵押六种方式算是“基本流转方式”[5]。有学者建议将物权流转与债权流转进行区分规定,土地入股形式将成为主流形式[6]。
④动因研究现状。从理论层面而言,土地流转迫切而必要。因为传统家庭承包责任制造成了土地零散分割,经营规模狭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经营。而通过市场把土地配置到专业经营者手中,农业能以最快速度实现现代化,成本最低,利润最大。
⑤土地发展权研究现状。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归属、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土地发展权首创于西方国家,多指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国内的分歧源于对发展权客体的认识差异,狭义概念只涉及土地用途、性质或者集约程度某一方面改变,如果包括这两个方面,则是广义的土地发展权。对于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单一主体论”认为要么归公,要么归私,“二元主体论”主张权利应该归属于国家和农村集体。设立农地发展权对于完善产权、有效保护耕地、土地征用具有积极意义。现有研究为我们建立健全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存问题的研究现状
任何制度在建立和推行过程中都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将来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现有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以下问题。
①农村土地流转有法难依,甚至无法可依。土地流转相关规定过于笼统,内容和程序不够明确,缺乏操作性,有法难依的现象较为普遍。立法的滞后无法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无法可依导致土地纠纷繁多。②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缺位。从目前研究来看,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产权不明晰,社会中间层主体匮乏,政府职能异化,农民意愿得不到尊重。有学者提出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缺乏排他性,承包经营权缺乏明晰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农民应该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主体,必须尊重农民意愿。③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是严重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于流转方式的登记方式规定不明确,且未规定具体登记部门,程序性规定很不健全。调查显示,在湖北农村地区土地流转中,76%的农户只凭口头协议,只有 13.5%的农户签订合同,还有 6.7%是通过第三者证明的,流转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为权益纠纷埋下祸根。④农村土地流转动力不足。相关实证调查显示,实践层面土地流转动力严重不足。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多是受压力迫使,缺乏系统高效的经营模式,很难成为一种常例。现在农民除了不用上缴税费,还能得到农业补贴,即便外出打工者也不情愿流转土地,而是把土地作为将来的一种退路。⑤农村土地供给需求失衡。由于信息、交通等方面的制约,农户土地流转的范围狭窄,转包期限较短,且受非农就业机会的限制,土地流转市场中供给明显低于需求。⑥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不够。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保护极为薄弱。有的学者开展专项调查发现,41.7%的农民认为土地权益最重要,44.9%的农民认为土地权益最需要法律进行保护,农民最关注但又最易受到侵犯的就是土地权益。而且由于缺乏价格机制和监管机制,流转过程不规范,农民自主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重缺失。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
(三)农村土地流转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研究现状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所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
①农村土地流转立法不完备。
在法律层面的原因归结中,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现有立法造成的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进而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目前《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残缺不全,缺位的制度安排使得土地流转处于低水平、零散化的状态。现有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疏漏,对转包期和流转主体的限制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
②农村土地流转动力制约因素。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并不强烈,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提出受农业、农村外部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的制约,土地所负载的社会保障功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需求不足。
③农业资金匮乏,抵抗风险能力弱。从现有研究来看,资金和风险是钳制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与资金严重外流相矛盾,“资金慌”导致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履维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吸收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影响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
④市场机制不健全。现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组成和结构上存在种种缺陷,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信号失真,公平竞争机制和供需调节机制亟待建立。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供求双方信息不畅,信息、法律、评估、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⑤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除了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有学者认为利益冲突是造成农民利益受损的内在根源,农民的弱势性是造成自身利益受损的深层原因,基层政府职能异化和社会缺位是农民利益受损的社会条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结问题的原因,为我们破解这些障碍性因素提供了可行的对策。
(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途径的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都试图找到我国农村土地顺畅有序流转的途径。①立法层面完善。现有法律政策建议较多倾向于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实体化。有学者提出重构农村产权组织,转变村委会职能性质,使农民集体成员大会或代表会议成为集体所有权行使机构[7]。为了保障农民权利,在设计用益物权条款时要充分考虑私法自治原则,为私法自治保留更大空间。②农村土地流转主体体系完善。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农户是土地流转主体,应该发挥与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村民委员会的基础性和协调性作用,保护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8]。此外还应积极培育社会中间层组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③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高效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是推进流转的重要平台,学者普遍提倡建立产权交易管理制度,加强对交易的监督,疏通信息渠道,保证交易双方信息对称性[9]。设立土地资产评估机构、信息传导和预测机构以及保险、信托、证券等服务机构推动农村土地流转。④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为切实保护大多数农民利益,大多数学者建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立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构、合同备案制度,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和风险保障基金防范风险[10]。还有学者提出健全和完善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且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使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落到实处[11]。这些对策措施具有针对性,对于破解现存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过在对策的系统性和操作性方面有待提高。
(五)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①土地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现状。目前各国基本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土地流转法律规范体系。美国在土地变更登记、开发利用等环节有严格的手续和标准。日本先后颁布《农法》、《农用地利用增进法》对土地流转进行详细规定,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国颁布了《农业指导法》、《农业指导补充法》并成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②土地流转制度与所有权 的关系研究现状。从世界范围来看,土地使用权的强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英国全部土地归英王或国家所有,但真正的土地权利为不同形式的土地保有权,以利用定归属,重视土地的动态利用。③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研究现状。现有研究表明,实现土地流转的正常化和有序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土地交易制度。法国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土地事务所的设立就是为了实现土地交易的合理有序。美国土地产权清晰,土地市场较发达,土地交易制度较完善。④农民权利 保护和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现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国一般都竭力保证双方利益分配的公平。例如英国侧重对丧失开发权的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金,建立土地开发利益回馈社会制度。日本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机构,建立认定农业者制度,防止耕地的减少和农民的失业。法国侧重保持土地农业用途不变,对年老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设置土地事务所和土地银行为土地流转提供便利。美国确保土地所有者在土地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各方面权力不受干扰和侵犯。国外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由于国外大部分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土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不区分城市和农村土地,国外学者较多从理论基础、制度和市场角度展开研究。
(一)国外关于土地流转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国外学者较早对土地流转问题给予关注,形成了以 Karl Marx 的产权和地租理论、Ronald H.Coase的产权理论、Douglass C.North 的制度变迁理论等理论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Karl Marx 地租理论提到土地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法权关系,而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就是地租[12]。Ronald H.Coase 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论述了交易费用为零时,不管农地产权制度如何,市场交易都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则不同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Alchian 和Demsetz 对地权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地权稳定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所在,权利受限制越多,投资激励就越弱,稳定性就越低[13]。这些研究奠定了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后来其他学者不断予以深化和完善,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外关于土地流转制度、市场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国外土地流转是以全国为统一的大市场。①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现状。现有研究表明,农地制度由正式制度构成,包括法院系统、政策、合法的农地调查、登记和公告制度,同时还包括社会规范、信仰、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日本学者关谷俊作对日本农地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并详细阐述了日本农地流转历史。②土地流转市场研究现状。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作用至关重要,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地生产细碎分割是各地区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地产出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土地应该在公开市场自由交易,但由于市场可能失灵,政府必须予以适当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③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国外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从交易费用、流转意愿、土地规模、劳动力等方面探究了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Bogaerts 等学者通过对中欧国家和地区农地交易的调查研究,得出交易费用过高进而阻碍了农地交易的结论[14]。也有学者提出小地块的所有者害怕市场风险而不愿意卖出自己的土地[15]。Tesfaye Teklu 对埃塞俄比亚农地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与家庭可利用的劳动力和牲畜数量密切相关,而年龄和教育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尚不确定[16]。虽然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所有制不同,但国外学者对于土地流转制度的构成、市场机制和影响因素展开的研究对于我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推动我国农村土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
第一,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需要拓展和深化。从总体上看,现有成果从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包括政治学、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制度学等学科,对土地流转的基础理论、现存问题、原因、对策建议都提出了具体措施,而以法学视角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缺乏从根源的制度供给层面寻求答案。随着2010 年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到“促转变”的目标转换,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现有研究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研究视
角和基础理论都需要拓宽和深化。在现有的制度设计和对策建议上,缺乏立法层面的突破性研究,缺少对法价值、法理念的提升和突破。第二,研究方法需要增强可行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学术界主要采取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理论阐释作用,但是较少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用统计与计算等技术手段,致使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数据支撑。还有一些对策建议没有进行经济成本核算,带有理想化色彩,执行成本高,执行效果不一定理想。为了对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我们需要综合规范与实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文献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系统研究,确保所提供的对策建议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研究内容需要拓展和深化。①缺乏法律法规层面的突破。总结现有实践经验,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确立详细的实体规范和健全的程序规范,通过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确保土地流转的制度化、规范化,包括基本原则、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刚刚闭幕的 2010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②缺少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条件,更进一步而言,土地流转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有成果缺少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的研究,这是我们今后研究中需要开拓的领域。③缺乏对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选择性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土地流转制度有所分析和借鉴,但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借鉴,以及缺乏对其他国家反面教训的汲取,对国外经验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与提炼,能够为我国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④缺少对农民权益保护的具体可行的对策研究。农民自身的弱势性造成了竞争的劣势性,农民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和增进,决定着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成败。所以,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从制度供给、政策倾斜、立法、执法、司法等诸多方面探索倾斜性的保护措施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各地由此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正确认识我市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发展规模经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土地流转的现状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全市农村开展了“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以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合同档案管理为目的,着力抓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排查问题、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几个阶段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6月底止,全市已承包耕地面积18.8万亩,占耕地的97.4%;承包农户3.78万户,占总农户的99.7%;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6万份,合同签订率在95%以上,填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78万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流转户1.18万户,其中流出户7238户,流入户4619户,全市补签合同近3万份,合同一式四份,登记和签订率达96%。
二、土地流转工作成效
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1、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干部群众满意。自发流转存在着合同不规范,协议不完善,缺乏法律约束等问题,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市按照省农业厅统一式样的合同文本,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并对过去存在的口头协议,不规范合同重新进行了补签,规范建档,消除了以往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使外出打工的走得放心,租田的农户种得称心,乡村干部也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其它问题。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更多地离家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据统计,土地流转后全市乡(镇)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农户之间转包开始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发展;二是耕地流转发展到林地和“四荒”经营权流转,由单一的种粮向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全市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70多户,总面积4000亩以上,有力促进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耕者有其田,能者尽其能,智者尽其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4、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都渴望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今年机械使用量大增,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耕整机32台,插秧机8台,抛秧机2台,便型拖拉机22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全市各乡镇、村按照“规范、有序”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转档案,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明确了规章制度。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作为管理机构,做到村有档案,乡有备案,配备专人分管档案工作。摸索总结了四种流转形式。即:土
地出租、土地转让、土地转包、土地互换,为今后土地流转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l、法律意识较淡薄。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有的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2、个别乡(镇)和村组干部对流转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没有走出过去“要钱”、“要粮”的旧的工作模式。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之间的事,无须政府插手,而且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矛盾多、难度大,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有为难、怕难情绪。有的抱应付态度,导致乡村干部沉不下去,责任不到位,工作难落实。
3、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不能适应需要,缺少一个由下至上、网络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由于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欠完善,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局面,并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从流转机制看,流转形式单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纠纷,同时,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夺性经营的重要因素。
四、对今后完善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统一思想。要在干部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政策宣传和细致的思想解释,让每一个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的惧变心理,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充分认识规范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手段和机制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任意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使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由政策、法律强制逐步过渡为农民的习惯。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规范土地流转是—个经常性工作,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2、转变观念,明确思路。乡村一级要从过去“管”、“要”向服务引导转变,认真搞好谋划。一要以产业推动抓流转。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导产业和规模基地方向发展;二要规范建制抓流转。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是避免土地纠纷,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凡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都要依法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建档保管,以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促进有序流转。三要培育大户抓流转。把培训规模经营大户作为带动土地流转的关键来抓,形成以示范辐射大户,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孕育大户的良性循环。鼓励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的引导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耕地。并且政府要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功能全多样化、布局科学、服务多样的要求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就业空间。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土地健康有序流转。首先,规范土地流转基本操作规程,实行程序化操作。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指导下,受理农民委托土地流转申请书,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召集农户自主流转见面,对达成协议的农民,指导和帮助按要求签订合同。其次,建立土地租金评估制度。目前,土地使用权的租金多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或基层组织协调确定,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建议建立农用土地评估机构,以土地流转前的评估作为确定租金的依据;土地流转后的评估,主要是监督土地使用情况,防止土地肥力、地力被破坏。再次,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期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涉及承包土地田块变动的,要及时办理承包权证变更手续;有条件的,还可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农村基层组织和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对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要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第四,建立必要的流转中介组织。可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土管、林业等部门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向农民提供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形成统一的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
4、制定配套措施,完善法律政策,为土地合理流转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优惠的对象上实行双向优惠,既鼓励土地转出方,又鼓励土地转入方;在优惠的内容上实行综合优惠,不光在经济上优惠,在流转方享受集体公益事业服务方面都给予适当照顾;在优惠的手段上实行配套优惠,包括在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在优惠的取向上实行重点优惠。即对“四荒”开发性经营项目、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以及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二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加大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改变农民的“恋土”观念、为农民“退一进二闯三”创造条件,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法律。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明确允许农民拥有土地的抵押权;开拓有关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险业务等。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09年9月1日星期二下午
地点:宁波鄞州区咸祥镇芦蒲村
采访人:村民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各地由此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正确认识我县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发展规模经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县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全县农村开展了“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以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合同档案管理为目的,着力抓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排查问题、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几个阶段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6月底止,全县已承包耕地面积18.8万亩,占耕地的97.4%;承包农户3.78万户,占总农户的99.7%;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6万份,合同签订率在95%以上,填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78万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流转户1.18万户,其中流出户7238户,流入户4619户,全县补签合同近3万份,合同一式四份,登记和签订率达96%。
二、土地流转工作成效
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1、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干部群众满意。自发流转存在着合同不规范,协议不完善,缺乏法律约束等问题,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县按照省农业厅统一式样的合同文本,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并对过去存在的口头协议,不规范合同重新进行了补签,规范建档,消除了以往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使外出打工的走得放心,租田的农户种得称心,乡村干部也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其它问题。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更多地离家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据统计,土地流转后全县乡(镇)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农户之间转包开始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发展;二是耕地流转发展到林地和“四荒”经营权流转,由单一的种粮向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全县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70多户,总面积4000亩以上,有力促进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耕者有其田,能者尽其能,智者尽其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4、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都渴望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今年机械使用量大增,今年1—6月份,全县新增耕整机32台,插秧机8台,抛秧机2台,便型拖拉机22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全县各乡镇、村按照“规范、有序”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转档案,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明确了规章制度。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作为管理机构,做到村有档案,乡有备案,配备专人分管档案工作。摸索总结了四种流转形式。即:土地出租、土地转让、土地转包、土地互换,为今后土地流转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l、法律意识较淡薄。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有的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2、个别乡(镇)和村组干部对流转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没有走出过去“要钱”、“要粮”的旧的工作模式。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之间的事,无须政府插手,而且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矛盾多、难度大,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有为难、怕难情绪。有的抱应付态度,导致乡村干部沉不下去,责任不到位,工作难落实。
3、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不能适应需要,缺少一个由下至上、网络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由于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欠完善,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局面,并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从流转机制看,流转形式单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纠纷,同时,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夺性经营的重要因素。
四、对今后完善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统一思想。要在干部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政策宣传和细致的思想解释,让每一个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的惧变心理,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充分认识规范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手段和机制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任意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使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由政策、法律强制逐步过渡为农民的习惯。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规范土地流转是—个经常性工作,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2、转变观念,明确思路。乡村一级要从过去“管”、“要”向服务引导转变,认真搞好谋划。一要以产业推动抓流转。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导产业和规模基地方向发展;二要规范建制抓流转。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是避免土地纠纷,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凡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都要依法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建档保管,以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促进有序流转。三要培育大户抓流转。把培训规模经营大户作为带动土地流转的关键来抓,形成以示范辐射大户,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孕育大户的良性循环。鼓励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的引导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耕地。并且政府要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功能全多样化、布局科学、服务多样的要求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就业空间。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土地健康有序流转。首先,规范土地流转基本操作规程,实行程序化操作。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指导下,受理农民委托土地流转申请书,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召集农户自主流转见面,对达成协议的农民,指导和帮助按要求签订合同。其次,建立土地租金评估制度。目前,土地使用权的租金多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或基层组织协调确定,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建议建立农用土地评估机构,以土地流转前的评估作为确定租金的依据;土地流转后的评估,主要是监督土地使用情况,防止土地肥力、地力被破坏。再次,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期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涉及承包土地田块变动的,要及时办理承包权证变更手续;有条件的,还可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农村基层组织和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对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要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第四,建立必要的流转中介组织。可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土管、林业等部门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向农民提供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形成统一的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
4、制定配套措施,完善法律政策,为土地合理流转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优惠的对象上实行双向优惠,既鼓励土地转出方,又鼓励土地转入方;在优惠的内容上实行综合优惠,不光在经济上优惠,在流转方享受集体公益事业服务方面都给予适当照顾;在优惠的手段上实行配套优惠,包括在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在优惠的取向上实行重点优惠。即对“四荒”开发性经营项目、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以及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二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加大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改变农民的“恋土”观念、为农民“退一进二闯三”创造条件,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法律。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明确允许农民拥有土地的抵押权;开拓有关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险业务等。
第四篇:国内外生物制药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生物制药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首先通过分析其主要药物和药物趋势,紧接着了解它的市场和发展问题,以及技术研究对策和产业现状。
Summary:Bio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s a high-tech, first by analyzing the major drugs and drug trends, followed by the market and understand it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industry status.关键字: 主要药物 市场概况 发展面临问题 技术研究对策 产业现状和发展 Keyword:Major drug,Market,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Research measures,Industr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工程,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DNA进行切割、连接、改造,生产出传统制药技术难以获得的生物药品。
三十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生物制药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
一.生物制药的主要药物
就目前来看, 生物制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 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 死于肿瘤者达54.7 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 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 目前仍用早年在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lO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 应用导向IL一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 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C 一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fr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 已有3 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 IGF)l已进入Ó 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 肌萎缩硬化症, 均已进入Ó 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 万, 死于中风的人数达l5 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 现已进入Ó 期临床。Gen en 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X)用于中风患者治疗, 可以消除症状30%。3.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 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OOO万, 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 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G enen tech 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 用于治疗哮喘, 已进入Ò 期临床;Cetor s公司研制一种TNF-A 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 iton公司的B-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 如将胰岛素基因导人患者的皮肤细胞, 再将细胞注人人体, 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二.目前生物制药药物的趋势
1.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生物技术药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生物制药的发展初期都是表达一些分子量较小、结构简单的蛋白质, 如胰岛素、干扰素或集落刺激因子, 氨基酸残基都在以下, 一般只有对二硫键甚至没有二硫键, 因此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既经济又简便。但是, 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是从细胞因子等激动剂为主的产品, 转变为以拮抗作用为主的新生物技术药物, 如天然拮抗剂、中和作用的单抗如、拮抗剂受体一融合蛋白, 一一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抑制与 细胞融合的等。越来越多的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功能性蛋白得到开发, 如抗体。2.治疗性抗体发展迅猛
由于抗体分子与靶标抗原具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 抗体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专一性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成为各大制药公司研究开发的热点领域。年批准了第一个治疗性鼠源单抗川竹用于防止肾移植的超急性排斥。但是, 随后抗体药物的开发却陷人低潮, 在将近年的时间内, 都没有批准治疗性抗体药物。主要原因是在这段时间内, 许多用于临床治疗试验的单抗均源自小鼠细胞, 这些鼠源单抗在临床试验中疗效很不理想, 存在以下缺点半寿期很短, 只有一小时, 远小于完整人源抗体的半寿期天, 在人体中易被清除。人体免疫细胞受体结合鼠舀的段的能力很差, 不能有效引发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 即不能发挥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反复使用鼠源单抗会产生人抗鼠抗体认, 反应可以有效快速地破坏这种鼠源单抗, 并且反应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3.分子大、结构复杂的蛋白质的生产
许多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溶酶体贮积病、肺囊性纤维化等都是难于治愈危及生命的疾病, 其病因都是基因突变等导致体内缺乏某种生理活动代谢过程所需要的酶。这些酶都是分子量大、结构非常复杂的蛋白质, 在基因工程时代到来之前, 有的只能通过从人体血液或组织中提取才能获得, 不仅来技术可以制备人源抗体, 这些技术又为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技术方法。么刃年勺批准的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单抗, 就是使用噬菌体显示技术构建的人源抗体, 标志着治疗性抗体的研究与开发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药物在治疗肿瘤、类风湿关节炎、抗器官移植排斥、防治病毒感染、抗血小板凝聚等方面表现出非常理想的疗效。
三、生物制药市场概况
1、国际生物技术药品市场发展迅猛。
2000年全球医药产业市场预计共3000~3250亿美元,其中生物制药市场240~26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的8%,而市场占有率仍以EPO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为最大,占全球整个生物技术市场28%;其次为胰岛素(insulin)占18%;干扰素(interferon)及集落刺激因子各占15%,人生长激素占11%;纤维蛋白溶酸原活化剂占4%,其它药品类占9%。
在发达国家,医药工业已成为蓬勃发展的庞大产业,而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愈来愈成为医药产业中的焦点。目前全世界约有36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有人预测到2025年美国生物技术市场的贸易额将达到25200亿美元,欧洲国家在5年内也将达到3360亿美元,日本到2010年将达到2080亿美元。
2、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
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中给予了优惠和扶持;国内各大企业为生物技术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金融界也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生物技术开发,并且从金融市场融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国现有200多个单位在从事生物技术研究,有14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从事生物医药制品的开发,预计2000年全国生物制药年产值将达72亿元。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
在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形势的推动下,政策强调“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经济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政策同时强调把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放在首位。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地方也先后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台了许多扶持生物医药的优惠政策。各大型医药企业行及业外资本,也纷纷积极介入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已经成为投资热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世界相比,差距仍很大,处于实力较弱、发展较快的产业化初期。该时期的特点是:1)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都高于化药和中药;2)与后两者相比,生物技术药物药在中国市场内,仍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因此,生物技术药物具有高附加值及高收益等市场优势。2009年,我国生物药物已突破4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2%,远远高于化药和中药。
五.我国生物制药发展面临问题
1,关税下调给国产生物药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入世使外药进入中国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进口药品在我国医药市场所占份额大幅攀升, 洋药的大量涌入势必严重冲击年轻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根据世贸组织的要求, 在今后的10 年内, 我国制剂药品进口的关税将从20% 减到6.5%, 而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无论从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无法与国外大公司抗衡, 人世将使得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力。2,外资企业蚕食国内医药市场的速度进一步加剧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由于外资企业在我国可以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加上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致使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3,新药开发投入不够带来的压力
生物药品的开发费用是惊人的, 美国仅1997 年对生物工程的风险投资就已超过500 亿美元, 并以每年50 亿美元的速度追加。由于国力所限, 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制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 亿元人民币。开发经费上的捉襟见肘使得我国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 新药开发进程缓慢。有时因经费的原因导致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药品专利权, 使得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
六、生物制药技术研究对策 1.引进风险资金。
科技创新与企业运营规模是生物制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手段。然而新药的三发往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统计,仅1999 年,美国医药企业销售额的20.8%用于了新药的研发,而同期的用于美国电讯业的研发费为5.7%,其他行业的研发费甚至更低, 新药研发的资金需求可见一斑。
随着WTO 的加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成为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过去传统的各自为阵的小本经营与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需求, 面对新的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只有引进风险资金,才能有效地扩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变。2.建立吸引人才机制。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本集约,而不是设备集约。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源应通过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实现优化配置。因此,能否在利益驱动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生物医药技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健全市场机制。
3.如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健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避免过度竞争,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新药、仿制药、出口药的政策信息和程序以及国内外的专利咨询,可以建立类似美国的生物技术工业协会等民间组织, 主要为我国生物技术企业服务,另外还可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服务。4.创新、仿制并举。
在制药行业能销售的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只有一种:那就是患者使用的药物。创新是一个商业过程而不仅仅是学术过程,而企业创新应当首先从需求开始,然后寻找满足这种需求的功能,由功能确认技术构思,再由技术构思考虑技术方案,从而可以降低产品研发的技术风险。
七.国内外生物制药的产业现状和发展
欧美出现拮抗作用为主的新生物技术药物, 而我国生物制药仍是以细胞因子等激动剂为主。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拮抗剂, 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突出特点。而以细胞因子为代表的激动剂, 可开发的空间已极为有限, 相反, 中和某些细胞因子的拮抗剂却成为欧美国家新药研发的热点。
基因重组治疗领域严重滞后国外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发展最迅速, 而我国仍停留在鼠源单抗层面。国外批准的治疗性抗体几乎都是基因重组嵌合、人源化或人源抗体, 只有ant i-CD20 交联放射性核素的治疗性单抗为鼠源抗体。尽管抗体药物的发展如火如荼, 但我国抗体药物的研发却举步维艰, 至今还没有一个基因工程抗体药物上市。我国不仅在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上游构建技术严重落后, 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绝大多数为鼠源抗体这种没有生物学效应的治疗性抗体, 而且大量生产抗体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仍处于实验室制备技术层面, 即大量的鼠源单抗还是通过小鼠腹水这种难以控制质量的方法生产。目前主要有以下要点:
1、美国技术领先
继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以来,由于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疑难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新的经济制高点。其后,又有53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在美国上市。目前有用于200多种疾病的369种生物技术产品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175个用于癌症及相关疾病的药品或疫苗。其中20个生物技术产品已在美国提出上市申请,107个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皿期临床试验。在美国开发用于癌症以外疾病的生物技术产品有:传染病(39)、神经病(2)、心脏病(26)、呼吸病(22)、爱滋病/HIV感染和相关疾病门)、自体免疫病(19)、皮肤病(19)、移植(13)、消化病(11)、基因遗传病(回二)、血友病(9)、糖尿病及相关疾病()、不育(5)、眼病(3)、生长失调(3)、骨质疏松(2)、防止妊娠(2)。其它有可能使用生物技术药物治疗的病症包括:肥胖、尿失禁、精神分裂症、骨质疏松、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子宫内膜异位、良性前列腺增生、慢性肝衰竭、粘膜炎、郁积性静脉溃疡、部分肝切除术。骨折、牙周病、休克、急性肝衰竭、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枯一巴二氏综合征)、粘膜炎和创伤。
2、国内加大投入,进入发展阶段
我国生物制药始于70年代,90年代后才进人发展期,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一大批生物制品取得了生产批准文号(见下表)。其中2000年上半年批准的一类生物制品有5个品种,分别为:治疗用粘质沙雷氏菌菌苗(商品名:雷舒宁)、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商品名:扶济复)(2种,不同申请单位和不同规格)、外用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口服重组B亚单位瘤体霍乱菌苗(肠溶胶囊)。目前已建成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生物制药基地,主要有: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除核心实验室正积极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等合作研究项目外,还就“人胎肝新的细胞因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人H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基因药物筛选和开发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CDNA大规模测序”、“精神神经疾病易感基因研究”、“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基因定位克隆”等项目与国内科研院、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目前,已在肝脏和人股脑等组织中发现新基因348个,测定EST13000条以上,已有10个新基因申报了专利。
参考文献
【l】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药物生物技术进展.药物生物技术,l995,2(3):4O.
【2】张国全.药学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科学出版社,l995:48.
【3】吴梧桐等.基因工程药物一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l996. 【4】李元等.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l1,l,【5】唐冬生,夏家辉.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生命科学研究.第三卷第2期. 【6】胡显文, 陈惠鹏, 汤仲明, 等.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2):82-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胡显文, 马清钧.中国生物技术产业 发展报告2005.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43-92.【8】张蕊, 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 05,(05).【9】 朱俊晨, 孙晶丹.基因药物及其产业发展前景[ J] 中国药业,2004,(12).【l0】 吴翠玲, 李培进, 蔡国友, 张传本, 吴曙霞.对生物医药产业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11).[11]田静.我国生物制药现状和对策的探讨[J].硅谷2008,(8):11.[12]王申.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分析[J].企业研究,2008,(6):69-71.[13]霍永良,杨建梅.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原因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84-86.[14]白远,罗风基.京市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4,(5):19-22.[15]杜海洲,宋金燕.世界生物药品市场的现状[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7,(6):44-47.[16]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17]熊宗贵.生物技术制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3. [18]王明亮.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1):46-49.
[19]何华,焦庆才.生物药物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4-6. [20]许实波,主编.海洋生物制药(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五篇: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展望
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展望
回首2012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中美两国完成了重大人事调整,美国已经完成了大选,奥巴马成功取得连任,中国第四代领导人即将登场。美国为刺激经济,推出了QE3,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深陷欧债危机泥潭,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思路,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一、当前国际经济的主要问题
1、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结构性危机,完成全球性的结构调整仍需时日,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干扰因素仍然很多,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发达国家透支性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发达国家为首的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将有效缓解世界金融环境的低迷,但将释放大量流动性转嫁危机。
3、在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陆续通过欧元救助方案和财政调整方案的作用下,债务货币化、债务分摊化以及债务的重构开始快速推进。
4、美国经济虽然面临财政悬崖的冲击,但政治妥协将避免出现极端情况,在就业改善、房地产市场向好、消费提升以及金融市场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美国经济小幅回升的概率较大。
5、在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制造业回升(2012年美国公司开始保持16%以上的增长速度)作用下,全球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世界经济有望在2013年走出“全球制造业困局”。但新兴经济体在结构性矛盾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内部的脆弱性问题最终会怎样解决,实难定论。
2013年世界经济的前景取决于三大因素:
第一,欧洲能否有效地阻止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特别是能否保证西班牙不陷入债务危机;第二,美国能否防止“财政悬崖”,或较大幅度的财政紧缩;
第三,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能否避免“硬着陆”。
二、2013年国际经济展望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充满变数,依旧不容乐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普遍低于去年,欧债危机悬而未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主要经济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都不乐观,甚至宣称不排除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但随着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悲观情绪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面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世界经济将小幅波动回暖。
一、当前国内经济的主要问题
1、宏观调控陷入两难选择
为抑制房地产价格以及CPI的过快上涨,国家采取了相对紧缩的信贷政策,导致经济下滑,实体经济资金异常紧张,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加,企业之间三角债规模加大,企业互担互保的现象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非常紧张。中国宏观调控既要控制房价和CPI,又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宏观调控陷入两难选择。
2、高房价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3、出口乏力。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美国缓慢复苏、欧洲陷入欧债泥潭,日本经济不振,加上钓鱼岛事件,使日本政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日本经济更加艰难。同时,人民币继续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幅度连续下滑,2012年实现进出口额增长10%的目标比较艰难。
4、垄断行业获取垄断利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银行: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5000亿元,占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53%,银行今年的利息差接近2万亿元。
石油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神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联通、高速公路、房地产等 1
行业拥有垄断利润。
高资金成本、高油价、高运输成本、高通信费用等等,垄断行业利润过高,提高了整个社会和企业的运行成本,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2013年国内经济展望
2013年,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上任的第一年,我国的重大经济政策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2013年的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013年下半年我国发展速度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历史,我国经济GDP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将成为常态。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深化土地及房地产改革,跳出宏观调控两难的怪圈
第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全面推进房产税
2、拓宽投资渠道,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第一,中国还有40多亿亩的未利用土地,国家如果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比如借鉴美国的“圈地运动”政策,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些土地的开发。
第二,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转型,使我国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一个投资的市场,而不是目前的投机气氛主导的市场。
3、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为实体经济创造低成本的资金环境
4、建设我国经济高边疆,有效防范国外势力的冲击
第一,金融侵略成为美国打击对手的主要手段
第二,逐步减少经济对国外的依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