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陪审制度与我国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比较分析
西方陪审制度与我国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比较分析
摘要
陪审制是当今世界法治国家司法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分别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与西方陪审制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从产生背景、组织制度、法律地位与功能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
西方陪审制
人民陪审员
中西比较
陪审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法律制度,是当今世界法治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陪审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表现为陪审团制,在大陆法系则表现为参审制。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名为“陪审”,究其实质则应当属于参审制,它与西方陪审制之间还存在种种差异。分析和认识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司法制度的异同,并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制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人民陪审员制与西方陪审制的差异比较
1.建立背景的差异。
从历史角度考察,西方陪审团制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英国。17世纪初,该制度发展到了美国,大陪审团制度在北美得以确立,并作为当地居民的代表,在审判中与王室代表抗争,成为美国殖民地人民对抗英国统治的工具。从此陪审团制度扎根美国,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早已被美国民众所认可和接受。相比之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要短得多。清末时期,沈家本主张效法西方实行陪审制,其后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参审陪审条例》中都有陪审制的相关规定,但都因历史原因未能实施。
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得到实行。建国以后,我国效法前苏联的审判制度,正式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可见,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最早是效法西方的产物,历史根基较为薄弱。人民陪审员制度产生后,与西方陪审制度相比,又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历程。西方陪审制是民主、人权的象征,成长在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环境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民主是其坚实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该制度在维护民主、保护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美国民众的认可;另一方面,美国民众的认可又反过来为之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缺乏,从实践的情况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政治功能甚至超过了司法功能。
2.法律地位的差异。
西方陪审制度的法律基础比较深厚。在美国,陪审制的法律地位首先体现在宪法的规定上。《美国宪法》第三条、第六条修正案、第七条修正案都为陪审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接受陪审团审判是美国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除宪法外,《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美国律师协会陪审团标准》《联邦陪审团选拔法》等法律规定也为陪审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各州的法律中也有陪审制的相关规范。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法律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些起伏。建国以后,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早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作出了规定,使其成为一项宪法性的基本制度。根据1954年的宪法,随后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也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作出了规定和重申。可以说,50年代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地位上的黄金时期。“文革”时期,国家法律体系瘫痪,人民陪审员制度被取消。“文革”结束后,1978年《宪法》、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以及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又重新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遗憾的是,1982年的宪法又再次取消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从此该制度丧失了其宪法地位。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3.功能作用的差异。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与西方陪审团制主要的区别在于职能行使方面。西方国家的陪审团制度采用陪审团与法官分权结构,法官负责就法律问题作出裁决,陪审团则具有独立的认定案件事实的职能,即独立地对案件事实问题进行裁决。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可以与职业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与职业法官享有同等的审判权,既有权认定案件事实,又有权决定如何适用法律。但是,与此同时,受专业知识、地位等因素的限制,人民陪审员的独立性较差,审判中往往受职业法官意见左右,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国情下的人民陪审员制度除了具有重要的司法功能外,还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人民陪审员的政治功能就在于使民众参与司法过程,增强司法民主性。正如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所说的那样,陪审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4.审理案件表现方式不同
我国人民陪审员在法庭内是和法官并排坐在一起的,在庭审中有发问的权利,而且人民陪审员通过提问才能使当事人和现场观众的耳朵听到人民陪审员的声音,了解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庭上记录,帮助自己整理提问思路。而英美法系的陪审员并不是和法官并排坐在审判席上的,他们静坐在专门的陪审区域,而且在庭上一般不发问,不能记录,只安静地聆听。常被称为是“沉默”的陪审团。
5.陪审员人数规定不同
前文所述,英美法系的陪审人数一次案件审理一般6 人,或12 人,最多可达到23 人。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员的人数可以组成一个小团队,集体审理案件,集体作出决策。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一个案件的审理上,人数规模和英美国家相比显然比较小,通常三人组成合议庭,由一位人民陪审员和两位法官组成,或者两位人民陪审员和一位法官组成。人民陪审员只代表个人身份发表个人评审意见。
6.裁决原则不同
英美法系的陪审团过去一般要求12 位陪审员作出一致的裁决,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将另组新的陪审团来再次审理原案件。虽然现今有所改变,但仍然规定裁决必须要符合绝对多数的裁决。法官是不参与陪审团的意见的。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三人组成的合议庭成员中,一般一位到两位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一起评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7.当事人对陪审制度认识不同
陪审制度在西方国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一整套与陪审制度相配套的司法制度,使陪审理念深入人心,当事人会主动积极根据宪法的规定选择陪审团裁决而对抗法官的独断专裁。而在我国,由法院决定案件是否需要陪审,在决定陪审的案件中,当事人只有选择具体哪一位陪审员参审的权利。虽然我国目前法律规定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适用陪审,但从目前司法实践中来看,当事人主动选择人民陪审员的极少。这说明目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还未获得全社会的人尽皆知。8.庭审效果不同
英美法系的陪审制度的运行是由一系列设计完美的法律制度相支撑的,案件审理时证人的出庭,律师激烈的交锋,在决定关键裁决的陪审员的注视下,司法审判俨然成为了一个戏剧化的舞台。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目光,也成为了全体社会公民学习法律知识的课堂。而我国实际陪审现场,相比较而言,比较枯燥,证人很少出庭作证,旁听观众也不多见。如果缺乏观众,有的庭审就跟完成任务一样匆忙,起诉书读得飞快,这一切使得陪审效果不佳。
三.比较中西方陪审制度带来的启示
1.各国陪审制度的建立须和本国国情相适应
西方的法国和德国在英国的陪审制度基础上建立了本国的陪审制度,说明各国的陪审制度还必须结合本国的政体、国体、法律传统文化、国民的性格,建立适合本国的陪审制度。我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西方的陪审制度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在立足我国现实基础上,探索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之路,真正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2.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不仅该坚持而且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 陪审制度无疑是一个好的制度,不要被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给吓住,要理解这是正常的,制度都是人执行出来的,关键是什么样的人执行什么样的制度从而影响一大批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西方的陪审制度在法律精神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是追求司法民主、司法公正,不仅要坚持人民陪审员制度,而且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才是明智之举。
第二篇:西方陪审制度与我国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比较分析
西方陪审制度与我国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比较分析
陪审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法律制度, 是当今世界法治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陪审制有两种表现形式, 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表现为陪审团制, 在大陆法系则表现为参审制。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名为“陪审”, 究其实质则应当属于参审制, 它与西方陪审制之间还存在种种差异。
(一)中西方陪审制度存在的相同点
1.追求司法民主的法律精神
无论是英美法系的陪审制、大陆法系的参审制,还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都继承了古雅典的精神,追求司法民主。司法权利的源泉是来自人民的,没有人民遵守的法律和司法审判只是一纸空文,有人民参与的审判的权威远比没有人民参与的审判来得更强大。陪审制度的法律精神就是———把人民交给人民自己来审判。
2.普通百姓参与司法审判
普通百姓的良心是很容易被打动的,一个人触犯国家的法律有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普通百姓更能体会普通人的生活困境而综合地去看待一个普通人的过失,各国陪审制度之所以设立让普通百姓来参与审理案件,就是让普通百姓的“柔”来平衡职业法官的“刚”,让法律的审判更贴近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达到普通民众能接受的目的。
3.防止司法权力遭到滥用,体现司法公正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任何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就极有可能被滥用。而司法权的滥用会丧失整个民众对国家司法的公信力,最终危害的是整个社会。在陪审制度的“暴发户”美国,美国人不相信法院,警惕司法权力危害自己的个人权利,用公民的权利来制约司法的权力。我国当今重振陪审制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制约法官的权力,体现司法公正之效,维护国家司法的权威。
4.对陪审范围的适用
陪审制度的运用在当今各个国家都有一定范围的限制。而我国法院对哪些案件适用陪审制也是有所限制的。多数国家陪审案件的数量只占总体案件数量的小部分。而且多数国家也只在一审中使用陪审。
(二)中西方陪审制度的不同之处
1.选举的要求不同
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员和我国相比,比较大众化,社区普通公民依据选民名单或驾驶员名单随机抽取,除了法律对特殊行业人群的规定,基本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陪审员的机会,并且作为一种义务来要求每个公民。从我国人民陪审员的实际当选情况来看,还是对人民陪审员各方面的素质有要求的。选任的阶层比较集中,教师、公务员、医生、记者、干部尤其众多。
2.陪审员的权利不同
英美法系的陪审模式下,陪审员和法官有着明确的分工。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员和我们国家的人民陪审员相比,享有更重大的权利,而且他们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法官无权干涉。哪怕陪审团作出裁决辛普森无罪这样的裁决,法官和全体人民都必须接受陪审团的决定。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理论上人民陪审员拥有和法官同等的权利,但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大多人民陪审员比较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感觉没法和法官做到真正的平等,首先在法律知识上,就无法和法官平起平坐,而在审理某些案件上要求没有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人民陪审员发表专业性的审案意见,实属强人所难,因此,人民陪审员对案件裁决结果的影响力和英美法系的陪审员来比,比较弱,大多服从法官的权威。
3.对任期的规定和对法律知识的要求不同
我国人民陪审员的任期目前规定是五年一任,并且法院针对其表现可以继续聘任。而至于那些长年累月在法院里固定办公的陪审员,已成为法院固定的雇员,不能说没有存在的必要,反倒是实际情况所需。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如果不了解相关案件的法律知识,不经常办案,那么是确实难以胜任职责需求的。而英美法系的陪审员采取一案一审,并无任期的规定。陪审结束就回人群里,仅凭道德和良知来参与案件就够了。
4.审理案件表现方式不同
我国人民陪审员在法庭内是和法官并排坐在一起的,在庭审中有发问的权利,而且人民陪审员通过提问才能使当事人和现场观众的耳朵听到人民陪审员的声音,了解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庭上记录,帮助自己整理提问思路。而英美法系的陪审员并不是和法官并排坐在审判席上的,他们静坐在专门的陪审区域,而且在庭上一般不发问,不能记录,只安静地聆听。常被称为是“沉默”的陪审团。
5.陪审员人数规定不同
前文所述,英美法系的陪审人数一次案件审理一般6 人,或12 人,最多可达到23 人。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员的人数可以组成一个小团队,集体审理案件,集体作出决策。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一个案件的审理上,人数规模和英美国家相比显然比较小,通常三人组成合议庭,由一位人民陪审员和两位法官组成,或者两位人民陪审员和一位法官组成。人民陪审员只代表个人身份发表个人评审意见。
6.裁决原则不同
英美法系的陪审团过去一般要求12 位陪审员作出一致的裁决,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将另组新的陪审团来再次审理原案件。虽然现今有所改变,但仍然规定裁决必须要符合绝对多数的裁决。法官是不参与陪审团的意见的。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三人组成的合议庭成员中,一般一位到两位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一起评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
7.当事人对陪审制度认识不同
陪审制度在西方国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一整套与陪审制度相配套的司法制度,使陪审理念深入人心,当事人会主动积极根据宪法的规定选择陪审团裁决而对抗法官的独断专裁。而在我国,由法院决定案件是否需要陪审,在决定陪审的案件中,当事人只有选择具体哪一位陪审员参审的权利。虽然我国目前法律规定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适用陪审,但从目前司法实践中来看,当事人主动选择人民陪审员的极少。这说明目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还未获得全社会的人尽皆知。
8.庭审效果不同
英美法系的陪审制度的运行是由一系列设计完美的法律制度相支撑的,案件审理时证人的出庭,律师激烈的交锋,在决定关键裁决的陪审员的注视下,司法审判俨然成为了一个戏剧化的舞台。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目光,也成为了全体社会公民学习法律知识的课堂。而我国实际陪审现场,相比较而言,比较枯燥,证人很少出庭作证,旁听观众也不多见。如果缺乏观众,有的庭审就跟完成任务一样匆忙,起诉书读得飞快,这一切使得陪审效果不佳。
(三)比较中西方陪审制度带来的启示
1.各国陪审制度的建立须和本国国情相适应
西方的法国和德国在英国的陪审制度基础上建立了本国的陪审制度,说明各国的陪审制度还必须结合本国的政体、国体、法律传统文化、国民的性格,建立适合本国的陪审制度。我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西方的陪审制度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在立足我国现实基础上,探索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之路,真正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2.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不仅该坚持而且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
陪审制度无疑是一个好的制度,不要被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给吓住,要理解这是正常的,制度都是人执行出来的,关键是什么样的人执行什么样的制度从而影响一大批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西方的陪审制度在法律精神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是追求司法民主、司法公正,不仅要坚持人民陪审员制度,而且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才是明智之举。
第三篇: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较研究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三权分立制度概述.............................................................................2 〈一〉、三权分立制度的内涵...............................................................2 〈二〉、三权分立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2
1、“三权分立”的思想渊源...........................................................2
2、洛克的分权论:“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3
3、孟德斯鸠的分权论:“三权分立”学说的完成..............................3
4、杰弗逊等美国政治思想家对分权论的充实与发展.........................3 〈三〉、“三权分立”原则的性质..........................................................3
1、三权分立学说反映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3
2、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具体内容.........................................4
3、三权分立是社会极端发展的产物................................................4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4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由来及其发展..................................................5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5
三、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比较.............................................5 〈一〉、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二者的异同点........................5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相同点.....................................5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不同点.....................................6 〈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优缺点...............................6
【摘 要】: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同属于政体,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它们产生的国情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鉴于此,本人对两者进行对比,欲说明我国人大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斗争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而具有其优越性。【关键词】: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研究 一、三权分立制度概述
〈一〉、三权分立制度的内涵
“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被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义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权力应该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权力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级国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受到制约又有其独立地位。所谓“司法独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干涉。“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相互牵制、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即对应的国家机关应同时获得授权,且各自之间会产生相互牵制、平衡的结果。躲到权力制衡,可以使国家机关更好的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其相互配合,通力合作。”1 〈二〉、三权分立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
1、“三权分立”的思想渊源
“三权分立”的提法来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但其思想渊源很早就存在了。分权论的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史学家波里比阿的思想之中,他们思想的发展得益于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亚里士多德在深入研究城邦所提供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把国家权力分为议事、行政、审判三种“机能”和部分,他认为这三部分如果有良好的组织,整体也将是一个健全的机构,这就是分权论的思想渊源。
三百年后,波里比阿又把分权学说推进了一步。他把政府分为行政、议会、国民大会三部分。他认为国家权力的三部分之间应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彼此结合,维持平衡,以具有最大的稳定性。这就是最初的制衡原理,标志着制衡学说的初步形成。
参见朱光磊著:《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5页
2、洛克的分权论:“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
1688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立宪君主制,国王逐渐成为“虚君”,资产阶级把持的议会掌握了国家的实权。洛克全面剖析了立宪君主制,写出了《政府论》,“三权分立”的概念自此出现了。他认为国家具有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立法权的地位最高。三权必须分立,但同时必须相互制约和协同合作。但他的分权实际上仍是“两权分立”,立法权是自成体系的,而联盟权即外交权实际上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洛克的分权还不完善。
3、孟德斯鸠的分权论:“三权分立”学说的完成
洛克的分权论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全面阐述和发展了分权和制衡的思想。该书被后人称为《理性的法典》。他认为如果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就会变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基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1﹚、立法权。﹙2﹚、有关国际法事项的权力。﹙3﹚、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权力,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平衡。2他的这一论述标志着“三权分立”学说的完成。
4、杰弗逊等美国政治思想家对分权论的充实与发展
在欧洲革命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爆发革命,建立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三权分立”思想得到时间,其理论也达到新的高度。由于美国人口众多,种族复杂,土地辽阔。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形成了浓厚的地方权力观念。因此,杰弗逊等人认为简单的民主制不适合美国国情。仅仅依靠三权之间的平行制衡不可行,容易出现“三权融为一体”或“某一权力过大”的情况,为此杰弗逊等人创造性的提出了用联邦和州之间的权力来补充三权分立的思想。既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实现分权的联邦政府,又要使它受到各州的制约,这样可以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实现双重分权和立体制衡。它推动了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是西方分权论发展到顶峰。
〈三〉、“三权分立”原则的性质
1、三权分立学说反映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权分立原则是反封建政治斗争的产物,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它所要求的对政治生活的严密组织和对国家机构的有效控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适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
参见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3~160页
2、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具体内容
分权与制衡原则是西方社会解决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防止专制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化的体现。所谓资产阶级民主,主要是指它的立宪共和政治民主,而立宪共和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就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及相应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原则对于维护国内社会稳定、排除封建势力的干扰、避免专权现象和减少腐败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促进地方政权建设和保证司法独立,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保障,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内容。
3、三权分立是社会极端发展的产物
效率的不足是分权与制衡的明显弱点。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与社会分工有关,而政治制度中的分权是社会分工极端发展的产物,在西方社会政治学理论背景下,由于这种分工过多的倾向于通过国家和机构之间的消极制约来限制专权行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甚至会出现国内政治斗争和影响国家对外交往的问题。因此过度分权或制衡都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政局的发展。虽然分权和制衡有利于限制专权,但也会出现办事拖拉,相互扯皮的现象。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我国人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从而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目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所有的国家机构都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一切国家机关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活动。这个制度的基本内容有:
1、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了有地方基层到中央的国家权力系统
2、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由它领导,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国务院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4、在国家机构的形式上,实行具有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原则。
5、人大制度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精神。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代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由自治区民族的成员担任。
6、在充分发挥人大制度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政协会议的作用。〈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由来及其发展
我国实行的人大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历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人大制度由来已久,它的雏形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时就已存在,抗战时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其政权由政协会议履行。1953年,我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组建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以后,全国人大的权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开。1979年以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到恢复和完善,人大的工作步入正轨,其制度也日益健全。〈三〉、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指的就是国家制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它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之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决定的:
1、这一制度能全面、直接反映国家的本质,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我国的人大制度正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2、这一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许多国家制度都是由其产生,并且它能以各种方式保证各项具体制度的运转。同时,它还决定着公民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自由、民主权利的内容和形式方式及社会民主生活的形式和渠道。
3、这一制度是国家机关得以组织运转,国家权利得以正确有效地形式,从而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三、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比较
〈一〉、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二者的异同点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相同点
这两者都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阶级利益。西方三权分立代表着掌权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通过三权分立,权力的制衡来协调其阶级内部的利益,而我国人大制度也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的,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党的意志,代表党的利益。同时它们都属于代以制度范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民主。都是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两者的产生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都符合各自的国情。此外,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都是由其产生,要对它们负责。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不同点
﹙1﹚、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三权分立最终形成是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来限制权力,使其形同虚设,从而实现其资产阶级利益。而我国的人大制度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殖民地反封建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2﹚、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西方三权分立是由资产阶级提出并倡导的,是为了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更好地为资产阶级服务,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我国人大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提出来的,中共是工农联盟的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学说。该学说认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主张分权制衡,以维持国家的有序进行。而我国人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它强调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也最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权利的运行方式不同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主张通过权力的分离与平衡使其相互分离而有相互牵制从而实现真正的民主,防止腐败和专政。而我国的人大制度主张民主集中制,中央集权而又允许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其能灵活处理地方事务,它是一种议行合一的运行方式。
〈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人大制度的优缺点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三者间紧密联系,通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使其相互分离、独立又相互牵制、平衡。这种做法有利于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排除封建势力对政治的干扰,有利于避免专权和减少腐败的滋生。,从而实现社会民主。同时,它对于促进地方政权建设,维护司法独立等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容易导致效率的低下,尤其当国家处于危急时刻时,这种制度的运行很可能贻误战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如果分权过多,国家倾向于通过机构之间的消极制约来约束专权行为,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甚至会出现国内政治斗争,影响国家的对外交往和社会的稳定。
我国人大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它的实行有利于迅速有效地做出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质”的飞跃,促进重大事务的有效解决。当国家面临突发事件时,这种制度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近期的抗争救灾中,它的优越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民主集中制也突出了民主的作用,在权力机制上中央集权而又适度分权,容易调动起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它运行起来比较困难,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容易导致忽视民主,只谈集中的现象,造成专权和个人崇拜。
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这两种制度,在制度的选择上应该谨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固然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但是它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而且,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斗争和妥协的产物,适应资本主义发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这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也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同。在我国的近代化历程中,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而且近代以来我国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多次试图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但最终都失败了,这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人大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符合我国的国情,它的实行也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更能发挥其优越性。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不愧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谢庆奎著:《当代中国政府》,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朱光磊著:《政治学概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浦兴祖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朱光磊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杨龙著:《发展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李元书著:《政治发展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第四篇:美国陪审团制度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比较研究
美国陪审团制度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中美两国的司法制度中都有陪审制度,美国施行的是以陪审团为主的陪审制度,而中国施行的则是人民陪审员为主的陪审制度。两者都是通过允许非法律工作者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并对审判结果产生一定效力,以实现对案件审理的公开化合透明化。但其实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程序上,更体现在其深层的法律思想中。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陪审制度的具体比较,提出美国陪审团制度中值得中国借鉴的部分,借此来更好的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
关键词:陪审团 人民陪审员 司法民主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审判案件时选拔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参与审判的制度,在我国叫做人民陪审员,而在英美等国家则被称为陪审团制度。作为一项有着重要作用的司法制度,陪审团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极具特色,它是司法民主化影响最深远和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模式。[1]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则是指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陪审制度。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法院中非职业法官参与审判,与职业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来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单从字面上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
一、美国陪审团制度概述
1.陪审团成员的选择
依据美国法律规定,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担任陪审员:首先必须是美国公民;通常最低年龄满18岁,没有最高年龄方面的限制;于某一司法区域达到一定居住年限;精通英语能流利表达;要具有能够完成陪审团工作的身体和智力水平;目前没有被指控可能判处一年以上监禁刑。凡是被指控或正在服刑判有一年以上监禁的没有担任陪审员的资格。若刑满释放或有罪判决被撤销则可以重新获得担任陪审员的资格。另外,在美国的传统中,法官、教师、医生、政府官员是不能担任陪审员的,一旦就任这些职务,就要免去陪审员资格。
在“预先资格审查制度”中,联邦法院的法官对候审陪审员进行大量提问,以此来确信未来的陪审员是否对某些问题持有偏见,是否必须“有因”而被排除。1
在大多数的州法院,律师为了把握案件大的胜算机会,充分运用预先审查的权力试图找到更偏向于他们的陪审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不仅拥有此“有因否决权”,还拥有“无因否决权”即不需要提供任何理由排除某陪审员。12 名陪审员确定后,还需选择几名候补陪审员,候补人员也要出庭,代替因故不能履行职责的陪审员。
2.对陪审团的保障和制约
(1)法律保障。美国对民主的关注程度极高,这一点在司法制度上也有所体现,在美国的宪法直接规定了一些涉及公民人权和自由的诉讼行为,为公民的诉讼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在“权利法案”中,即宪法修正案前10条中,有概括性的表述。另外,对陪审员的资格的保护,美国国会在1994年颁布的《美国法典》第28编第1862条中明确规定:法院不得“以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国籍或经济地位为由,剥夺公民作为陪审员的资格。”
(2)权力制约。美国的陪审团虽然拥有整个事实认定权,但是,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也要受到一定的制约。陪审团成员在庭审过程中要被隔离,防止外界因素干扰陪审团的判断,直到庭审结束。陪审员在庭审中不能相互讨论,未经法官允许不能擅自离开法庭。陪审团的评议内容是对外界绝对保密的,哪怕判决生效后也不能将其过程泄露出去,否则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联邦最高法院在一系列判决中强调:“联邦诉讼程序中,陪审团作出的裁决必须是全体成员一致通过的。”[2]这又被称为“一致同意原则”。这一原则在于规范陪审团的裁决权并保护当事人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二、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概述
1.我国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及权力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5条至37条的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3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但是被剥夺过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其所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利;人民陪审员必须按人民法院通知的时间到人民法院执行职务;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由原工作单位照付工资;没有工资收人的,由人民法院给以适当的补助。[3]人民陪审员的名额“由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需要,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可
申请,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出人民陪审员人选,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4]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享有同等的权利。”法律规定在有人民陪审员参加的合议庭的案件审理中,人民陪审员有权在评议笔录、法庭笔录及判决书等法律文书上署名,以对本次陪审活动负责。但是此项规定过于笼统以至于使人民陪审员无法行使实际权力其作用也被大大削弱。
2.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
“只陪不审”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国法律对于人民陪审员的职责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人民陪审员权力的行使。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陪审员的法律地位是跟审判员平等的,对案件进行评议时,陪审员有权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但是,非法律专业人员对案件的法律层面的认知有限,对案件提出意见也仅限于对事实认定环节的讨论,在此过程中,与法官地位的悬殊,往往导致陪审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味的服从法官的意见。[5]而且,我国人民法律责任意识淡薄,对于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职不够重视,很多人并不去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力,反而消极被动的接受。在庭审时不认真倾听,在合议庭合议时,因为与法官专业差距过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如果合议庭陪审员有不同的意见,也只是将其意见记录下来,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形式上的合议制,实质上的独任制”。
三、陪审团制度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对比
1.陪审人员的选任条件与选任形式不同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该符合的条件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年满二十三周岁、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体健康。要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同时也要符合一些禁止性规定,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职业律师等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得担任陪审员。[6]而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方式主要有由其所在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征服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出人民陪审员的人选,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应当符合的条件是必须是美国公民、必须居住在案件审理的辖区之内、必须达到一个基本年龄,各州的规定不同,范围一般是十八岁至二十五岁之间。其禁止性规定是曾经被定过重罪的人;聋、盲人;没有阅读或书写能力的人;拒绝宣誓、承诺或宣告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的人;对美国不忠的人;身体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且这种缺陷在其本人被选为陪审员时已经证实会阻碍其行使正常的职能;不懂英语的人不得担任陪审员。[7]而在美国,陪审员的名单一般是从选举者的名单、驾驶执照的登记者的名单中产生的,也可以从其他时间更新的涉及面更广的名单中选择产生,只要根据这些名单,就能从社会中全面而公正地产生陪审员了。被选出的人还要通过法官或者律师的筛选,符合了上述的条件,才能真正成为陪审团的一员。
2.陪审员的权力义务不同
在中国,陪审员和法官一样,必须实行和法官一样的回避制度、审判权限、合议制度以及奖惩等方面的规定,这是基于我国实行的是混合式的审判模式导致的,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时与法官一同参与审判案件,也即所谓的参审制。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也基本与法官的相同,即阅读卷宗和参与调查案情;参加案件的庭审;参与合议庭评议案件;参加有关法律知识和审判业务知识的培训等权利。而义务方面,人民陪审员要做到的是遵纪守法;学习、宣传法律;按时参加陪审;严守国家秘密和审判秘密等相关义务。
在美国,有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之分。大陪审团主要用于刑事诉讼程序中,其性质相当于检察院,经常是由案发所在地的23位普通公民组成,它的功能主要是在法院正式立案之前,传唤与案件有关的人证和物证,从而对有争议的重大案件决定是否立案起诉。大陪审团在作出裁决以后就自动解散,由检察官接手办案。小陪审团,又称为审判陪审团,其参加联邦法院或州法院对刑、民事等案件的初审。其在刑事案件中的权利是审查证据,听取辩论,并就被告人是否有罪的事实问题作出裁断;在民事案件中则是对被告是否构成侵权作出裁决。如果陪审团裁决无罪或者不构成侵权,则被告人或被告就当庭释放;但如果陪审团裁定有
罪或者构成了侵权,则再由法官进行法律判决,科以惩罚。美国的陪审团通常都只会对事实部分进行认定,而法律的适用问题,则是专业法官的工作。
3.保障机制不同
美国陪审员可以获得每天10美元到25美元的报酬,还可以报销其它实际开销,如停车费、交通费、饮食费等。有些州通过立法禁止雇主因为雇员参加陪审团服务而对雇员进行惩罚,并不得因此减少工资。但是由于陪审团的队伍庞大,一案一选因此而产生的财政开支也是庞大的,这直接导致了诉讼成本的增加。我国的陪审员补助经费少从而节省了诉讼成本。从形式上来看这是中国人民陪审制的优点,但是这是以牺牲客观公正为代价的。
另外,美国的陪审团评议过程是绝对隔离而保密的,从而保证了陪审团独立的声音而不为外界左右。对违反规定将评议内容泄露出去的将获得最高三年的监禁。我国虽然也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应当遵守法官履行职责的规定,保守审判秘密、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但是没有对违法行为规定相应的事后惩罚机制。[8]
4.对诉讼结果的影响不同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七条对陪审团事实认定的效力加以肯定:“案情事实经陪审团审定后,除非依照习惯法的规则,合众国的任何法院不得再行审理。”这种结果不仅一审法院的法官不能更改或否定,即便是二审法院或上诉审法院,也不得改变。因此,可以说陪审团的裁决是神圣的。在陪审团团长对事实裁决结果宣布的那一刻,全场包括法官都屏住呼吸,其场面可谓扣人心弦。而我国陪审员与法官组成合议庭,往往遭到职业法官的专业性冲击,而丧失自己的立场。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也都是听从法官的观点,其中陪审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和有着悠久渊源陪审制度发展历史的西方相比,中国陪审制度的完善程度及现代化水准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司法的不断改革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正在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中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进陪审团制度,将其作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延伸和发展。陪审团制度可以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更好地体现司法民主、实现民主监督,应该是我国陪审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人民陪审团总体上符合陪审制度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陪
审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同时,就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中国陪审制度的影响来说,在法源不同的法系条件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虽然重要,但要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认真且专业的分析国情,切实能够根据需要做出适当的变更以适应我国的法治环境。因此,陪审制度在中国的开展应谨慎进行。这是由于中国法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不论是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亦或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初衷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诉讼审判中去,给所有非司法体系中的百姓一个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对案件进行把握和判断,从而做出最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判决,最为广泛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 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J].法学研究.2006(01)
[2] Andres v.United States,333 U.S.740(1984);Duncan v.Louisiana,391U.S.145(1967).[3] 汤维建.《外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
[5] 吴斯.《人民陪审制度的困境与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
[6] 杨岩.中美陪审制度中陪审员机制比较研究——兼议我国人民陪审员机制之完善[J].潍坊学院学报.2009(05)
[7] 陈思.切实抓好陪审员制度实施的保障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7(004)
[8] 李瑞霞,张晓红.浅谈我国的陪审制度[J].研究生法学.2004(02)
第五篇: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目 录
一、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概述………………………………………………… 1
二、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共同点………………………………………………… 1 1.择优录取„„„„„„„„„„„„„„„„„„„„„„1 2.对职位进行分类„„„„„„„„„„„„„„„„„„2 3.考绩制的广泛应用„„„„„„„„„„„„„„„„„2
三、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不同点………………………………………………… 3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取和借鉴………………………………………………… 4 参考文献………………………………………………………………6
论文题目 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内 容 摘 要: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点,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我国建立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国家所采用的文官制度相比, 在考试录用、职位分类、考级评估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 但在社会政治背景、政治要求、管理体制、价值取向、范围限定、选用标准、淘汰管理方面又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本文对中国和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做了较为系统对比和分析,以借鉴和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优势,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 我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比较
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一.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概述
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绵延时间长达1300 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1]可见,从历史渊源上讲,现时代的公务员制度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发展雏形,但是由于受到政治体制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这一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选拔人才制度在为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却日趋没落,弊端丛生,并不得不在清末光绪年间走完自己数千年的历程,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反,大洋彼岸的欧美各国却在吸收中国科举制精华内核的基础之上以制度法令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时至今日,它因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而变得不可或缺,成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西方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这一制度既不同于封建专制时代的“恩赐官职制”,又不同于资产阶级两党政治形成时期的“政党分赃制”或“政党分肥制”。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各国相继开始实行文官制度。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先后建立了具有两官分治、职务常任、政治中立和考试任用等特征的公务员制度。此后,公务员制度影响日盛,风靡全球,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接纳了这一科学的公共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从1980 年中共中央提出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再到2005 年4 月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到目前已经历了20 多年的历程。2005 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法》是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规,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科学化、专业化轨道。
二.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共同点
作为一种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有共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不论中西方,公务员的录用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英国欧密院1870 年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的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美国也于1883 年规定了竞争择优的原则,规定文职人员应通过公开考试,争取首次任用的人员通过竞争性考试。”[2]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开始录用制度,无论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和技术,都已发展的十分完备,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已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原则。同样地,我国也吸收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来完善本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而这些科学成分和有益经验,最重要的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这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和标志,离开这一原则,国家公务员制度就失去了科学的根基。(二)对职位进行分类。为了使人事管理科学化,西方各国大都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当前西方各发达国家对文官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前者以英国为其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因人而分”,其分类依据是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资历、学历)和身份(如官职地位的高、低所得薪俸的多少);后者以美国为其典型,其主要特征是“因事而分”,其分类依据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及所需资格条件。两者难辩伯仲,各有千秋。目前,两者有相互吸引,互相补充,逐渐融合的趋势。“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是在吸收和借鉴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分类制度。在职位设置职位调查职位评价类别划分以及编制职位说明书等方面,主要采取职位分类的原则,在列等归级方面则主要采取品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3 ](三)“考绩制”的广泛应用。西方各国一般都根据文官的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工作成效来决定文官是否受到晋升、奖惩等。考绩制的广泛运用,能健全人事制度,完善行政系统,改进领导,鼓励竞争,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人才,做到知人善任,给予文官或公务员以公正的待遇;同时考绩是衡量工作成绩的主要手段,也是作为对文官的晋升、奖惩、调转的依据。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以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为主要依据,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通过考核公务员本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评定等级,给予晋升或降级。
三.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不同点
国家性质的不同, 决定了国家职能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管理的需要。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及具体国情不同, 公务员制度也存在差异。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础上, 汲取了大量西方文官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相比, 有本质的区别, 具体表现在:
(一)公务员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多党或一党多派相互竞争、轮流执政, 在此条件下, 为了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政局的稳定性, 提高行政效率, 官吏被分为了与政党共进退、掌握决策大权的政务官和不与政党共进退、专门处理日常政务的事务官。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标志之一。这种划分是为了避免政党政治中产生的政党分赃制所造成的门阀政治、士族政治等腐败现象, 把政治与行政相对分离。而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前提下,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思想指导下, 逐步总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 并吸收借鉴了国外人事管理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形成的。所以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是对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一些弊端的改革。它不是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全盘否定, 而是依据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对各类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则, 将政府工作人员从以前庞杂的干部队伍中分解出来, 从而达到强化政府机关职能、提高效率的目的, 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对公务员的政治要求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所谓“两官分途”。“两官”即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 或称政务官和事务官,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 相互之间不能互相转任, 强调政务官所谓“政治化”,事务官所谓“职业化”。政务官由选举产生, 代表执政党领导或参与政府的工作, 对选民和执政党负责。他们实行严格的任期制, 与政党共进退, 一般不以官员为终生职业。而事务官则通过竞争性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实行职务常任, 非因法定事由不被解职, 他们对首长负责, 要求“政治中立”, 不得参加党派活动, 不与政党共进退, 只能依据法律和政令执行任务, 不得夹杂偏见,也不得对决策的成败负政治责任。而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具有明确的政治要求, 是党的组织和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 并且接受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监督。我国的公务员可以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 可以参加这些政党的活动;公务员作为人民的一员,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政府机关中, 政府组成人员和非政府组成人员虽然在方式上不同, 但所有工作人员,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党和国家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 他们必须既懂政治, 又懂业务。
(三)对公务员的管理体制不同。西方国家强调文官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不受政党干预, 与党派脱钩, 党派不得直接管理文官。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 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主要表现在: 党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 策, 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同时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和其他重要公务员, 由党的组织部门考察, 党委讨论决定, 依法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或由各级政府任命。
(四)公务员的价值取向不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相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政府官员, 而相对于政府来说则是雇员。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特别强调维护公务员的特殊利益。其公务员系统是封闭的, 其他行业的人难以进入, 而一旦进入, 便可以终身任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 常常会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 与政府进行谈判, 政府还设置了专门机构, 协调与公务员的关系。而我国公务员法在规定公务员权利的同时, 也规定了公务员的义务, 要求公务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忠于职守, 勤勉尽责, 遵守纪律, 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接受人民监督。这就从立法上确定了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公务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也不容许公务员搞特权, 而是代表人民执行国家公务。我国的公务员系统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其他行业的人只要考试合格, 就可以进入, 因此不可能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
(五)对公务员的淘汰管理不同。西方文官制度不强调公务员的辞退问题, 有些国家的立法中甚至没有辞退的规定。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业务类公务员实行职务常任制度。即使规定了辞退制度的国家, 辞退公务员的情形也很少发生。而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辞退条款, 打破了干部“能进不能出的”传统做法。允许行政机关依法辞退少数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丧失公务员条件的人员, 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 保证公务的有效执行。[ 4 ]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取和借鉴
既然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又具有某些差异,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文官制度的产生时期,正是机器大工业全面战胜和取代手工业的时期,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这一点上讲,文官制度必然反映人类社会管理的共同规律,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但文官制度又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十分明显,因此必须批判地借鉴吸收,对文官制度的借鉴吸收主要是它的精神原则,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考选制不仅是科举制的核心,也是西方文官制度真正从科举制中所借鉴的内容,他也应当成为我国公务员制度所必须坚持和强调的内容。它不仅摒弃了“以人选人”的做法,采取了“以试选人”的新办法,把铨选媒体由“人”变成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它还实行了根据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而且也真正地将竞争机制引入进了官员铨选制度,有效防止了“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拔过程的不良影响。[5 ]从长远观点来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可以把社会上大量
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行政岗位上来,这对于搞好国家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二)职位分类,科学管理原则。分类是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公务员分类就没有科学的公务员管理。正如美国行政学家怀特所说:“现今人事管理建立在两大柱石之上,一为选贤任能,一为职位分类,两者缺一不可。”韦洛贝则进一步强调:“职位分类是人事行政工作的起点,也是人事行政工作的基础。”[6 ]但仅有职位分类制度还不够,职位分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如何,如何规范地实施等问题,都会对公务员管理这一基础的作用发挥产生重大影响。要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有赖于职位分类制度的完善,有赖于这一基础的夯实。从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本身(《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和全国各地实施职位分类的具体操作情况来看,现行的职位分类制度的设计并不科学、合理,实施也不很规范,因此,职位分类作为公务员管理的基础并不稳固,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引起公务员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如:分类过简,范围过窄;非领导职务的“虚职化”现象严重;一般行政管理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没有区分;机构改革与实行职位分类相脱节;制订和填写职位说明书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等等。[ 6 ]我们应当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分类管理的具体方法,如职位调查、划分职位系列、进行职位评价、编制职位评价、职位归档等。
(三)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原则。“政治生活中最大的弊端是腐败,而腐败中最大的腐败是用人的腐败。”[7 ]克服这一现象,除了上述两点外,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的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件有力武器。那么,首先,应如何保证考核的严格性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参考:(1)合理确立考核标准,使考核工作具有可视性和可操作性。(2)提高考核者的素质,减少人为情感因素,使考核工作建立在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上。同时实行责任连带制度,对在考核中徇私舞弊、出现重大失误,致使优秀人员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或组织,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3)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使考核工作步入正规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也自觉的接受法律和人民的监督。[ 7 ]其次,应予以重视的是奖罚分明,这是激发公务员廉政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家作为全部公务活动的主体,对每个公务员行为结果的评价和奖罚,直接关系到政府是否能保持廉洁的问题。不言而喻,奖励廉洁行为,就可以强化这种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与需要,惩罚腐败行为就可以有利于减弱乃至克服这种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与需要,从而使廉洁之风逐步克服腐败之风,保证整个政府的廉洁。因此,加强国家对公务员行为结果的评价和奖罚,是激发公务员廉政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注重立法、依法管理原则。行政管理必须法制化,首先干部人事制度就必须法制化。这样才能够摈弃“人治”的传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也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民主、效率的功能。离开了法制,民主和效率将会是一句空话。为此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教训,尽早颁布实施相关法律。目前我国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规是1993 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条例与西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相比,不仅在数量上不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唯有如此,才符合党和国家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的精神,也才顺应了当代人事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五)注重行政道德建设。公务员队伍的行政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它是人们以行政管理为职业,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并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虽然文官制度的阶级本质和“人性弱点”决定了其所有的文官都不一定能为政清廉,恪尽职守,但事实证明,西方的行政腐败现象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好的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很注重行政道德建设。这值得我们充分重视与借鉴。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应当看到,“法制的不健全,市场经济利润化所异化出来的金钱主义和物质利益至上观念,在没有受到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和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内在限制的情况下,会似的腐败愈演愈烈”。[ 8 ]因此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
缓的任务。
总之,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需要认真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官制度合理的、有益的东西。道理很简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其根本点在于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现实。当前,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向社会成员及政治精英灌输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的心理意识,并为行政管理的人才成长提供一切所必须的“硬软件”环境;其次,要充实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尽快制定新的国家公务员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要尽快实施国家公务员法,尽快尽好地把公务员制度的建设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与此同时“, 要切实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真正做到行政法制与行政道德建设两手抓。要在组织上、物质上、人才上加强国家行政学院的建设,使之成为产生政治家或杰出文官的摇篮;再次,应当在有条件的地方搞试点,以免少走弯路,平稳前进,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最后,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行之有效地做好精简机构、人员分流、政企分开、提高效率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才能更利于造成德才兼备的行政活动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才能更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而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进一步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24.[2]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96189.[4] 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5] 陈 岭.比较与启示———从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谈起[J ].行政与法,2003 ,7.[6] 卫清.公务员制度备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1.[7] 任 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8] 刘 然.市场经济与行政道德建设[J ].公务员学刊,199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