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中小201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攀枝花市二十一中小201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做好201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我校在今年汛期中师生和学校财产的安全,根据市、区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201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清醒认识,积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工作关系到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由于我校侧靠山坡,虽然采取了部分山体水泥封盖、修建了泄洪水沟、安装了防护网等防范措施,但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坚持“主动避让”和“预防避让”的原则,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防灾责任落实到位,认真履职
1、责任划分:地质灾害防治第一责任人为学校行政校长,具体职责为:全面抓好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统一指挥下属组织;主要责任人为党支部书记、分管副校长、总务主任、德育主任,具体做好隐患排查、监测、警示、人员疏导、教育、演练、治理等工作的牵头、组织;直接责任人为地质灾害各项具体工作的相关负责人。
2、相关责任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做到点点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任何责任空白。
三、落实措施,确保防灾工作取得实效
1、加强宣传培训、应急演练,提高师生防灾意识和能力
师生的地质灾害风险意识和防灾能力是地质灾害防范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校总务处、德育处要通过班会、升旗仪式、教职工大会、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阵地,以应急演练、主题演讲、标语、传单、简报等形式,积极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学校应急机构及成员、应急方案等内容,提高师生防范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争取以极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防治避险效果。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取得防灾主动权
总务处牵头负责排查工作,做到平时一周一查,汛期到时,每日一查,大
暴雨时随时排查。
3、落实警示措施。总务处牵头负责设立警示标志,及时提醒师生过往地质灾害区域时要加强警觉,时时防范。发放避险工作明白卡,让师生明白避险路线,当发生灾害时能及时避险。
4、总务处负责落实监测工作,合理布局监测点。
5、总务处牵头负责落实必要的简易处置措施,如添堵裂缝、疏通排水沟,确保灾害隐患的危险不进一步扩大。
6、总务处牵头负责加强汛期巡查、检查工作,做好重点防范。一是要制定巡查计划,认真按巡查计划要求开展巡查工作,及时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趋势,对于变化趋势明显且可能成灾的,要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并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组织师生撤离实施紧急避险,根据情况采取可行的处置措施。强降雨天气要加强检查,要通过对灾害发生前各种特征的检查,及时预测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时采取避让措施。根据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及检查结查,确定主要防范点和重要防范区,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并进行重点监控。
7、认真建立和实施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总务处要安排好汛期值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确保24小时通讯畅通。同时,成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抢险救灾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判断险情和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的能力;准备一定的抢险救灾物资,保障抢险救灾经费;坚持群专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教职工监测员预防监测的主体作用。
8、关注工程建设,确保施工安全。我校正在进行校舍加固维修,总务处一定要检查要求施工方做好防汛防洪工作,随时保持信息畅通,并监督施工方规范管理建筑工地,确保建筑工地安全施工。
附件:学校2016年防汛值班安排表另附
二0一六年四月
第二篇:200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做好我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市地形条件复杂,起伏较大,表层风化严重,在降水、震动等自然因素和日益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我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采空区分布广,采空塌陷时有发生。据调查,目前全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19处,其中崩塌7处、滑坡5处、泥石流2处、采空塌陷4处、地裂缝1处。
二、重点防范期的划定
我市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10月份,这期间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将2006年的6月至10月即汛期定为重点防范期,其它时间为一般防范期。
三、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及防治措施
(一)黑旺村周边采空塌陷区
位于黑旺村南部及河滩,该地区由于开采铁矿石,在地下形成了大面积的叠加采空区,采空高度大,距地表浅,采空区上部岩层稳定性差,汛期受降雨的影响有大面积塌陷的危险。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拨专款265万元用于采空区居民搬迁工作,现已全部搬迁完毕。目前在采空区范围内已无居民居住,原有住房已经拆除,但地面塌陷的危险依然存在。
防治措施:
1.严厉打击取缔私开矿井,避免形成新的采空区。
2.根据划定的塌陷危险区范围,对进入塌陷危险区的道路进行封堵,在塌陷危险区周围设置警示牌,禁止车辆、人员进入危险区。
(二)峨庄乡滑坡危险区
位于峨庄乡东石—响泉一线的山谷谷地中,有下端士村滑坡、东东峪村滑坡、乡政府驻地北滑坡和西石村东滑坡等4处滑坡。该地段滑坡体为土体,均为山间谷地松散堆积含砂砾粘土体,结构极为松散。滑坡体体积小于1万立方米,属滑动式滑坡,遇强降水极易发生滑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措施:
1.滑坡体前沿严禁开挖边坡,同时在后壁上部修建排水沟;
2.各滑坡体前沿修建挡土墙,并留设排水孔;
3.在峨庄乡政府北、西石村东滑坡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
4.汛期派专人加强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发出警报。
(三)XX区过境路(国道)673公里路牌桥东600米处崩滑危险区
该崩滑体长20米,宽50米,体积约3000立方米,属修路破坏山体边坡形成。此处为断裂带,岩石破碎,坡度较陡,遇连续降水或强降水极易发生崩滑,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
防治措施:
1.汛期加强监测,设立警示标志;
2.清除后缘破碎岩石,减小山体坡角;
3.在滑坡体上方后部修筑截水渠,防止降水沿裂缝或软弱面下渗。
(四)XX区域城镇岭西、石门地区崩滑危险区
位于XX区域城镇西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加之岩石风化强烈,易产生崩塌、滑坡灾害。2004年发生4起小型滑坡,分别是岭西牛角村滑坡、岭西医院公路滑坡、岭西东南滑坡和石门村滑坡。共毁坏房屋8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5万元。汛期在降雨的影响下,这些滑坡体仍不稳定。
防治措施:
1.汛期加强监测,设立警示标志;
2.清除后缘破碎岩石,减小山体坡角;
3.在滑坡体上方后部修筑截水渠,防止降水沿裂缝和软弱面下渗;
4.对受滑坡威胁严重的居民实施搬迁避让。
(五)李家疃采空塌陷
位于X区X镇李家疃村中部,村庄处于王村煤矿采空区范围内,有7-8户民房和村幼儿园墙壁、地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斑裂和地裂缝,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措施:
1.停止村庄下面的采煤活动;
2.圈定可能塌陷的影响范围;
3.对斑裂房屋进行鉴定;
4.随时监测塌陷区及周边房屋的变化情况,发现灾情加重,应采取避让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六)X县X镇龙泉村滑坡
位于X镇村南、村北。滑坡体为多组裂隙极为发育、岩石极为破碎的暗紫色页岩。每逢强降雨,雨水沿裂隙及破碎石缝渗入而降低坡体稳固性,威胁多户居民安全。2004年市政府拨30万元专款用于居民的搬迁避让补贴,先期搬迁15户;同时沂源县政府委托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工作,认定村南、村北滑坡均为村民在古滑坡体上建房开挖引起的古滑坡体内小范围滑坡。古滑坡体上的居民现已搬迁完毕。
防治措施:
1.落实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
2.加强汛期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采取紧急避让措施;
3.严禁在古滑坡体上及其影响范围内新建建筑及随意开挖坡脚。
(七)XX县石桥镇关河峪滑坡
处于关河峪村中居民集中地段,滑坡体长23米,宽200米,厚5米,体积约20000立方米。滑坡体表面呈阶梯状,滑坡体上方民房分3个台阶展布。2001年7月,由于连降暴雨,中间台阶边沿塌落约50立方米,将下一台阶民房破坏。该滑坡体为坡冲积物被河流切割成陡坡,其基底为花岗片麻岩风化带。目前仍存在严重隐患,如遇连续或强度较大降水,滑落的可能性较大。
防治措施:
1.滑坡体后缘修建排水沟,集中排水,防止流水冲刷浸润滑动面;
2.汛期派专人加强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发出警报;
3.雨季受威胁居民采取避让措施。
(八)XX燕崖乡大洪峪崩塌
位于大洪峪村东及北,村庄三面被山环绕,山体下部为寒武系页岩,形成相对平缓的山坡,坡度在30°左右,顶部为厚层灰岩,形成近90°峭壁,顶部厚层灰岩与数层薄层绿色页岩互层,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山体突出部位一组与坡面走向一致的裂隙张开度较大,极不稳定,遇暴雨、爆破震动等极易造成崩塌,危险性极大。
防治措施:
1.汛期加强监测和预警;
2.崩塌前缘居民雨季时采取避让措施;
3.清除残留石块、削方减载。
(九)XX县鲁村镇镇政府及丁家庄采空塌陷
位于鲁村镇镇政府驻地和丁家庄。X县鲁村镇镇政府驻地及附近供销社大楼和鲁村二村等房屋的墙面、地面出现大面积裂缝;丁家庄河北侧的150多户民房墙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裂缝长1000-4000mm,宽10-50mm,墙面倾斜达10-30mm,丁家庄小学经有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其中,鲁村镇镇政府驻地下面为鲁村煤矿采空区,丁家庄下面为草埠煤矿采空区(鲁村镇镇政府驻地采空区地面塌陷引起的房屋斑裂已由淄博市房屋鉴定中心作变形观测,现已经进行鉴定补偿兑付工作;丁家庄采空区已由草埠煤矿落实了维修款,发给各受灾户用于受损房屋维修)。
防治措施:
1.调查圈定可能塌陷的影响范围,在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
2.加强监测和群测群防;
3.搬迁避让。
(十)XX县三岔乡泥石流易发区
该泥石流易发区位于山沟谷,由于岩体破碎、风化残积物较多,植被稀少,有较好的汇水条件,如遇暴雨易产生泥石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防治措施:
1.汛期建立监测预报系统,指定县、乡镇、村联络员及时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定期巡查,防患于未然;
2.为防止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威胁,不得在山沟出口处修筑建筑物;
3.在山上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做好山区绿化,增加抵御灾害能力。
(十一)其它地质灾害
主要是煤矸石堆崩塌。我市煤矸石渣量大堆多,这类松散堆积构成的堆坡,有的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及周围建筑及设施的安全。如石谷渣堆、龙泉渣堆、岭子渣堆、寨里渣堆、洪山二立井渣堆等,均存在安全隐患,汛期应注意加强监测,以确保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防
(一)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村庄),明确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责任分工附后)。
(二)认真落实各项制度
《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市政府公布,要重点抓好实施工作。已经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制度、巡查制度、值班制度、登记与速报制度,要坚持做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层层落实好昼夜专人值班制度,公开联系电话。要加强对重点防治危险区(点)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遇突发性地质灾害,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到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工作
各区县、高新区对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组织勘查治理,消除隐患。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由市及区县政府分级负担。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各区县、高新区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把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抓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均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否则,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做好汛后总结,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对汛前调查、汛期值班、巡查和现场调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要认真做好记录,汛后及时对本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
各区县、高新区要在全市防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并在汛前进行全面检查。
为便于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设立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田锡富;副组长:宋长清。在市国土资源局设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值班室,联系电话:
附件:XX市重点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分工
第三篇:乡2021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XX乡2021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方案。
一、XX乡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1、明确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为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裂缝等。
地质灾害主要因为山坡度陡,降雨量大,建房或修路切坡,挖山平基等破坏山体坡脚的自然稳定而造成。
2、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XX乡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由于我乡的土质多为沙石及沙土结构,粘性较小,支撑力相对较弱,极易造成山体滑坡。
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情况
XX乡国道沿线以上村为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是XX至XX路段,XX至XX路段,XX岭至XX公路段,XX至XX村公路段;XX至XX公路段。而国道线以下村则为地质灾害次易发区。主要原因是切陂修建公路,致使山体滑坡及高速公路修建造成山体开裂塌陷。
二、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工作的有序进行,XX乡成立以政府乡长XX红为组长,副乡长XX为副组长,村镇规划所XX主任、村镇规划所成员XX,XX自然资源所XX所长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目标是:从总体上力求无人员伤亡,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严格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分工负责制,加强对重要防护区和危险点的检查督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因人员、责任工作不落实,发生地质灾害时造成严重后果,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明确形势、提高认识
我乡属山区丘陵地,山较多,根据全区地质灾害颁布及发生特征,结合全区降水量和降雨趋势及历年我乡不同程度发生过多处地质灾害,它们直接给人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此我们务必提高警惕,认清形势,决不能掉以轻心。
(三)建立地质灾害乡、村、组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对地质灾害多发点发放明白卡
1、对地质灾害点要进行监测记录,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隐患严重,要将人员疏导,撤离人员和财产,以防受损。
责任人为:挂村领导,驻村干部,监测人为村驻片干部。责任人要经常督促、检查,监测人要对所管辖范围经常巡查,对灾害点要建立明白卡,重要灾害点有监测纪录。
2、对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过的地方,责任人要督促监测人巡视,并及时上报情况,以便尽快采取避险措施。
3、当今正处于汛期,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乡政府及各村一定要安排干部24小时值班,以便应急抢险。
(四)配备防灾力量
为保障抢险工作的正常进行,乡政府及各站所、村委会相互配合并配备力量成立抢险队伍。
三、安排经费,保障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乡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来抓,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顺利。
第四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平溪镇中心小学2017年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今年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平溪镇中心小学按照“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要求,认真扎实做好我校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防汛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县政府、县教育科技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认真抓好排查落实,及时召开避险工作会议,做到避险工作早安排、早落实,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廖国评任组长,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李文武任副组长,班主任及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各单位通力合作,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学生上下学路上各路段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
二、完善工作制度
为确实做好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工作,认真编制全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全校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避让,公路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制定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及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调查制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责任人签订防灾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认真落实”的要求。完成与辖区内3个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校应急、抢险、救灾小组。设立镇避险办公室。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并结合“3·26”盘县新民镇山体滑坡的经验教训,对广大师生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有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群测群防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监测,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我校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实行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办公室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学生回家的各路段都有监测点人员,职责落实,任务落实。
五、加强灾害防治统计工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档案
我校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监测资料、数据及各种资料统计上报。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档案,形成对地质信息的专项管理。
六、积极开展汛期避险值班工作
我校按时上报及其它相关材料,汛期加强巡查。我校还加强对值班人员和监测人员值班的管理,值班人员24小时不得离开值班室,并按规定时间签到、签退。
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平溪镇山高坡陡,有的地方地质脆弱,气候变化无常,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可能发生的乡镇之一。
在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中,我校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值班人员、监测人员,忠于职守,工作勤勤恳恳,以大局、以师生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完善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校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任务。
平溪镇中心小学
二○一七年四月五日
第五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继续做好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连续性,根据新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令394号),在上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本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区划分情况
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势较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区内遗存有数条古河道带。区内西部聊考断裂活动强烈,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属不稳定和次不稳定地区。受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据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鄄城红船地面塌陷等3个重点监测与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防治对策
(一)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区
1.灾害现状菏泽市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规模。90年代漏斗面积近1000km2。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惊人。据80年代初期监测资料,当时水位埋深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监测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达45.603m。15年间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缘,位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城东地区,该层水水位埋深已达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城区地面沉降也随之发生。XX—~年城区地面最新沉降数据为26mm。牡丹区在~年汛期出现两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办事处苇子园村塌陷已威胁到人员安全。
2.致灾原因
无规划、无节制、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城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及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
3.灾情趋势预测分析及风险评估
短时间内如不能削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该漏斗将进一步扩展,漏斗区水位将不断下降,甚至有与东明县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连接的可能,已发生的地面沉降也将随之发展。这势必会对菏泽城区建设、工业生产等造成直接影响。
目前,地下水是菏泽城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而由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且恢复难。因此,灾情若得不到控制,由此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4.防灾对策及建议(1)禁止城区地下水的乱开乱采,重新分配水源量,合理开采地下水;(2)开辟新的供水源地;(3)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4)做好地下水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
(二)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区
1.灾害现状
自九十年代初,南部黄河故道带已发生多起地面塌陷、地裂缝,致使道路破坏,房屋受损。1992年7月10日,单县高韦庄镇赵集村发生地裂缝,地裂缝走向以北西方向为主,缝宽5—20cm,单条长10—20m不等,有十几条之多,并伴有地面塌陷发生,一桥梁撕裂,30余农户房屋因地裂缝造成不同程度破坏。1993年8月5日,曹县梁堤头镇石香炉村发生地裂缝,呈北西和北东西个走向,单长20多m,宽10cm,深4—5m,可见地裂缝4条,其中一条切房基而过,另一条穿过一农家院落,造成房屋墙体开裂。
2.致灾原因
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于黄河故道带上,地表岩性以粉细砂或粉土为主。灾情多发生于雨季,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原因共同作用而引起。
3.灾情趋势分析
该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是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因素引起,只要影响因素存在,在其共同作用下,在适宜的时段内就有灾情发生的可能。
4.防灾对策及建议(1)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幅度;(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用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新建建筑物应避开古河道带。
(三)鄄城红船地面塌陷区
1.灾害现状
地面塌陷区主要分布于鄄城县红船镇前梁楼村西,长、宽各约500m,面积2.5万m2。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每逢雨季时有发生。地面塌陷区内共有塌陷坑二十七个,陷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层粘土亦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塌陷有时发生在个别农户的房前屋后,甚至危及到居民安全,造成居民心理恐惧。
2.致灾原因分析
经考察,地面塌陷区位于古河道带上。地表岩性为一层厚0.3—0.5m的粉质粘土,其下为粉细砂或粉土,约1.5m深处为厚约10cm的淤泥层,以下又为粉细砂,在17m深处有一黑色砂砾土层。雨季时,在表层土被破坏处,雨水直接下渗,以至下漏,地下粉土由于液化等原因随水流失,日久便形成一定空间,上部土壤重量因降水等因素增加或超过空洞承受极限时,便形成塌陷。
3.灾情趋势分析及风险评估
雨季降水较大时,该区仍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塌陷区紧邻村庄,应做好地面塌陷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防灾情发生,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4.防灾对策及建议(1)做好群众宣传工作,不要在塌陷区及其附近挖土、建房;(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取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做好监测工作。
(四)巨野煤田在建矿井的地质灾害防治
巨野煤田的多个井田现已开钻,个别主井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难度相当大。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地环监测机构一定要做好日常煤区地环监测管理,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市国土资源
部门将组建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本县区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单位到人,确保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险情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
(二)健全防治、抢险、救援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坚持汛期巡查和值班电话制度,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明确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预设医疗救治点,同时加强相关的科普宣传。
灾害或灾情出现后,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民政、卫生、药品监督、经贸、公安部门,应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部门要做好气象服务保障;通讯、铁路、交通部门要保证通讯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品、食品的运送。
(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灾害或灾情发生后,各县区政府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并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继续扩大,并按照地质灾害分级报告的有关规定,向市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遇到人员伤亡的,应在6小时内将灾害情况报告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