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及答案_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5、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6、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8、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9、实践: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
13、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14、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5、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V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X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X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V 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X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V
7、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V
8、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人的本质区别。V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9、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X两种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V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V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党和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把党的领导和人们当家作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就是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V
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X 1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V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15.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V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答:(1)十九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和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4)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和传统,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论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3.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答:(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2)互为媒介;(3)互相转换;(4)互有决定作用。5.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答:(1)唯心主义根植于人类的认知之树;(2)人类认识的复杂性本身就包含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6.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
答: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7.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答: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是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认识不同。(1)形而上学发展观否认事物的,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外因引起的,事物的运动只是引起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2)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自身引起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运动不仅是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而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是渐进性的中断。8.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9.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0.简述毛泽东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论述。
答:毛泽东认为,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正因为人具有这种其他物质存在所无的能动性,人才可以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才能在客观世界中立之为主体。
11.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
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既要考虑事物的普遍性,又要考虑事物的特殊性,将二者紧密结合,不至顾此失彼,认识和工作才能全面、到位。
1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答: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邓小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答:(1)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答:(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直局面。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3.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4.论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答: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做到:
第一,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5.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持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6.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我们要以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 现代管理学 概念题:
1、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2、管理客体的规律性特征;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就是管理的规律性特征。
3、直线职能制管理机构;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特点:一是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二是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三是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指挥。
4、管理的系统性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5、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6、管理的择优观念;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
7、确定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这是按决策的条件和状态不同来划分的。任何决策问题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这些环境和条件是决策者主观所不能控制的,就叫自然状态。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这种决策就叫确定性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叫不确定性决策。
8、战略方针;是管理主体为实现战略思想和长远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要求。
9、战略指导思想;是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内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况。
10、管理过程中的实施;是指决策、计划形成后,为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全部活动,也就是为实现决策、计划而采取的所有行动。
11、管理信息的经济性特征;所谓的经济型,就是要以尽量小的成本和代价来获得尽量多、尽量有价值的信息。
12榜样激励;榜样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代表前进的方向,以其模范言行、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13、尊重激励;指的是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4、磋商激励;管理者在安排工作时切忌对下属发号施令、横加干预,指手画脚,这样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心,降低其内在激励力,而采用磋商的方式,管理者用商量的口气发问,可诱发人的自尊心,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在能力。
15、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辨析题:
1、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管理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答:对,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整个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所有管理工作也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
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首要因素是树立市场观念。答:错,经济管理的首要因素是树立人本观念。
3、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管理已经不重要了。
答: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作为管理重要职能的地位并不能消弱,我们应该区别“计划管理”与“计划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按监督的主体划分,可分为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答:错。按监督的主体划分,可分为党的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按照监督的组织关系性质划分,可分为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5、现代化管理就是用电脑管理,就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因而越是现代化管理,就越不需要管理艺术了。
答:错,电脑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只是现在管理技术的运用,只是必备的手段,现代化管理,依然离不开管理艺术。
6、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
答:对,有些系统看起来具有人为的封闭性,但实际上也不可能绝对的封闭。系统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系统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体统即环境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经济监督就是对预算的监督、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及财务的监督。答:错,经济监督,是指由综合经济管理机关和专门经济监督机关,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检查、监视、监督及控制活动。
8、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就是单纯地、机械地执行决策和计划。
答:错。实施是管理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过程,它包括从决策、计划形成起到管理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它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而是主观的、能动的。
9、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最主要的、居首位的是确定发展目标。
答:对,管理者的最主要的的职责就是能够为组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足以激发组织成员奋发向上的发展目标。
10、监督也是一种反馈,而且是一种及时的反馈。答:对,监督的首要工作是检查,通过审核检查,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偏差,从而及时纠正偏差,为不断改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1、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神经系统”。答:对,当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信息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管理学中的一种重要内容。
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目标的制定是上层管理者的职责,因为他们最了解市场的情况,因而已经用不着群众的参与了。
答:错,计划的指定的原则之一就是群众性原则,是指在指定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13、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作用的唯一条件是要有一定的权力。答:错,要是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作用,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1)要有一定的权力。(2)要有一定的能力。
14、以战略任务分类,可分为开放战略、技术推进战略及改革战略。答:错,以实现战略任务的途径分类,战略可分为开放战略、技术推进战略及改革战略。
15、择优观念的内容之一是效益第一的观念。这里的效益第一,就是指以尽量少的物质投入,获得尽量多的物质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答:错,效益表现在各种方面,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简答题:
1、管理特征中的创新性:实践证明,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但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管理的创新性特征远不止表现于此,它的真正涵义还在于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变革,不管创新的社会活动。
2、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是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是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3、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是管理的核心。科学决策的水平直接影响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力求做出正确、合理、高效的决策。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决策是指行动方案的确定或决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拍板定案”。广义的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理解决策的涵义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1、决策有明确的目的。
2、决策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
4、现代决策一般是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4、审计监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1)进行审计监督,一方面可不受任何行政组织的干扰,另一方面审计所作出的结论具有权威性,被审计监督单位必须遵照执行。(2)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
5、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的特点: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特点有(1)调节对象的利益性;(2)调节作用的间接性;(3)调节手段的灵活性。
6、管理的艺术性特征: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即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规律可循;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因素,还有不确定性因素;不仅有稳定性因素,还有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硬因素,还有阶级性、文化性软因素。影响管理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决定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美感基础上的和谐性;二是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三是非常情况下应变性;四是常规办事中的创造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二者关系是:科学性是艺术性基础,艺术性是基础性的发挥。
7、管理规律中的共有规律: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它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域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主要有:(1)循环规律: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几个基本阶段的循环(P、D、C、A);(2)人本规律:即任何管理都必须研究人的心理、动机和需要,考虑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强大的生产或工作动力的问题;(3)择优规律:即任何管理为达到管理目的,都要千方百计地选择较好的方案,达到满意的结果;(4)组织规律:即任何管理都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并不断使之向有序化、协调化、高效化发展;(5)权变规律:即任何管理都受多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要既讲科学性,又讲艺术性,都要具有权宜应变的能力和措施;(6)反馈规律:即管理一般都是闭环式的控制,都要具有反馈机制,收集利用反馈信息,以不断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8、目标管理与传统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区别:(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2)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既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因而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心理上的满足,并由此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管理的权变观念的特点:(1)强调管理环境的变化性;(2)强调管理活动的应变性;(3)强调管理活动的有效性;(4)强调权宜应变的科学性。
10、管理方法中行政方法的特点:行政方法是指管理主体运用行政权力,按照行政层次,通过下达各种行政命令、指示、决议、规定、指令性计划和规章制度的手段,直接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以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特点:权威性、直接性、垂直性。
11、管理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1)组织要树立重视环境的观念;(2)组织要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3)组织要树立改善环境的观念。
12、实施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作用:(1)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2)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3)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
13、管理中的协调有许多作用,尤其是能增强组织的内聚力:一切决策、计划,归根到底都是靠广大群众去实现的,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则有赖于经常的具体的协调工作,及时发现各种矛盾,加强信息沟通,积极进行民主协调,调整各方利益,缩小以致消除各种分歧,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从而增强组织的内聚力。
14、监督有许多功能,特别是它具有预防的功能:是指监督活动除了要检查、发现并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以外,还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各种对未来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现实因素和潜在因素,以预防、阻止各种错误和偏差的产生和出现,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管理最佳效益的获得。
15、评价活动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一点是它能提高管理的水平,能够实行管理的良性循环:管理的过程,无论是管理者做出的决策,还是指定计划,或者是对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和指挥,都是一个主管作用于客观的过程。通过评价活动,使管理者的水平和质量呈现出螺旋式或阶梯式上升,管理也就进入脸型循环的运行轨迹中。因此,评价活动是提高管理者水平,是管理进行良性循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对管理效益有这重要的影响作用。论述题:
1、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
答: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①政治素质。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管理者的素质有不同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拥护改革开放;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公仆意识。②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③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④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以上四点只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般素质。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2、战略观念是现代管理观念中的重要观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答:战略观念的定义、内容 定义: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战略观念来源于管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
内容: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一是能够使整个管理系统具有确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二是能够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三是能够使管理主体根据未来而控制现在,激励现在,使每一个“现在”着眼于未来,尽力去实现未来目标。
(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各层级管理主体都面临着从单纯执行者向决策指挥者,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种转变,要求管理主体确立战略观念,审时度势,及时实行战略指导,协调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长远看问题,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亲自研究发展战略问题,使战术服从于战略,近期服从于未来,并能够使各种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4)联系实际:
3、管理过程结束之后还要进行评价活动,通过评价活动总结经验,改进管理。但评价不是随意的评价,它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答:要确保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这就是目标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在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层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评价管理成果,这就是评价的客观性原则。
(3)激励性原则:评价活动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这就是激励性原则。
4、管理者在管理中会不会用人是决定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就有一个用人的艺术问题。答案:(1)用人先要选好人。选拔任用人才首先要解决一个路线问题,这既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又是一个方法艺术问题,要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标准,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充分发扬民主,面向社会,公平择优。
(2)用人所长,扬长避短。选拨了好的人才,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使用中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人才的作用是不能很好发挥的,为此,管理者必须讲究用人之道。
(3)充分信任,尊重关心。要使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关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4)善于激励,赏罚分明。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行为是受动机制约的,而思想和动机又来源于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对社会的要求,这就有一个在用人中如何给人以激励的问题,赏罚分明,公平对待是用人中一种重要的激励方法。
(5)合理搭配,整体效能。把平凡的人组织起来做出不平凡的事,使单个人的作用经过整体组合产生出新的更大的能量。(6)联系实际:
5、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为什么要树立这一观念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问题。
答: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一切管理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管理作为协调人类活动的一种活动,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宗旨。
(1)管理的最根本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足以使人发挥潜力的环境。只有充分调动积极性,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2)人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企业中最活跃的要素正是人。
(3)管理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即不仅人适应企业需要,企业发展的设计与分工也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4)人是复杂的,既有物质要求,还有非物质需求。激励人的积极性要将物质满足与思想建设相结合。联系实际。
6、一个好的管理目标具有凝聚、导向和激励的作用。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目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好的管理目标。答:目标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科学预测原则。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只有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准确地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
二是民主参与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不应只是领导者、管理者的事,还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
三是方案选优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方案选优的原则。四是信息反馈原则。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而不能只满足于一锤定音。
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论述。法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两大法系的区别: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简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各方面的现象,揭穿了剥削阶级的偏见,科学地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3、简述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同为法律规范,但它们在内容的明确性、适用范围、适用方式和作用上存在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⑴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即法律原则有更大的宏观指导性,某一法律原则常常成为一群规则的基础⑵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⑶在是否使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同。
4、法律后果的含义及分类:法律后果一般是指法律对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赋予的某种结果。法律后果的分类: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5、法律移植:是指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则和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6、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2)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3)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4)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5)与民主的关系不同。
7、简述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法律事实的主要特征:一是一种规范性事实;二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三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8、简述法律规范作用:又称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
9、简述法律规范的结构:又称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的构成因素。由于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法律规范内在的、逻辑上的分析,通常法律规范的结构又被称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它包括条件、模式和后果三个部分。
10、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依法建立的社会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1、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包含了法律责任和法律责任产生方式两层语义,可以定义为—是指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12、简述法律作用的局限性:法的作用只函盖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法只是众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而不是惟一;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法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在所需的人员条件、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的作用是不能启动的
13、简述法的基本特征:⑴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⑵法由国家制定和认可;⑶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⑷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4、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它是一种超越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总称。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15、.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主要是指构成法律责任的各种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又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我们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6、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
17、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含义: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
18、简要回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内涵: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必须把法的适用建立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司法机关首先要按照法律确定案件的性质,划清合法与违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二者紧密联系,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二、辨析题
1、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2、法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颁布、实施,应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任意废弃。连续性是指在新的法律未制定、颁布和实施之前,原有法律不能随便中止生效;在制订、修改、补充法律时,应该以原有的法律为基础,保持与原有法律的承续关系。保持法的稳定性。
3、国家主席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
5、公法和私法:这是以法律所维护的利益不同而进行的分类。一是调整对象的不同:私法,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法,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社会法,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是调整方式的不同:私法,个人性自主调节;公法,国家的强行干预;社会法,政策平衡。三是法的本位的不同:私法,个人;公法,国家;群体利益;四是价值目标的不同:私法,自由,效益;公法,秩序,公平;社会法,自由、效益兼顾秩序、秩序
6、法强制力的来源:以国家强制力做保障,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器。
7、法律规则的构成:所谓法律规则的结构,是指在逻辑意义上法律规则由哪些因素或者部分组成,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法律规则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
8、法的渊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力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
9、非法定解释:非法定解释又称为非正式解释或无权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做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两种。非法定解释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对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为法律适用机关提供参考意见、促进其全面正确地适用法律以及推动法学研究的深入等仍具有重要意义。
10、法治、法制和人治的区别: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略)
四、论述题
1、试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答: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作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依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系统构成。
国家监督是以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为主体、以国家的名义、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国家监督又可分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主题的监督,监督内容:立法监督和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监督:他监督的客体和内容包括两方面: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分为两种:1一般行政监督;2专门行政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批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以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为主体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主体范围十分广泛,民主性比较突出,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会组织的监督:在我国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监督。2)社会舆论的监督
3)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2、阐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答:(1)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之上、权利保障的内涵。而法制则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
(2)法治关注法律制度的内容,讲究“良法”之治,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和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而法制则侧重于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依法办事,以实现立法者期待的法律程序,对法律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并无特殊的规定性。
(3)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要求“法律的统治”,将法律置于统治者的权力之上,要求公共权利必须依法取得和行使,而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
(4)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代,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而法制问世先于法治,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候,就已经有法。
3、试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如何相互促进。
答:一是社会主义法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
1、社会主义法贯彻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
2、社会主义法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表扬、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
3、社会主义法以自己的规范作用,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严格地、经常地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可以养成作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习惯。
二是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
1、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的创制和实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从立法上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道德观念的发展和要求。
3、从法的实施和适用上看,一方面,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不仅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主要是依靠经常的、大量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整个社会在道义上、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法的适用过程中,道德观念的指导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思想、道德规范是促进法律规范正确适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4、试述法律监督的意义
答:法律监督又称法制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维护法律的统一,就是保证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维护法律的尊严,就是要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在一个法治的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背法律,并都负有维护法律的统一尊严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有完备法律监督体系,保证法律的真正实现。
2、保障法的创制和实施的重要条件。实行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有完备法律,但是怎样制定法律,制定什么法律,如何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既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又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客观规律的要求,以及如何保证已颁布的法律的有效实施.等等,都是实行法治、实行依法治国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完备法律监督体系。
3、制约权力滥用的基本手段。在我国,应该说,大部分国家公职人员都力求能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认真履行职责。但是也有少数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或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以致滥用权力,使权力的行使背离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要防止和纠正这些滥用权力的现象,必须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和各种职权行为的法律制约和法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阐述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答:(1)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生安全,保障食品卫生、生态平衡、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
(2)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即通过立法和实施法律来维护生产管理,保障基本劳动条件,调节各种交易的行为,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3)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如通过法律对人民的受教育权加以保护,鼓励兴办教育和科技发明,保护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要求政府兴办各种文化设施。
6、试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必要的制度重构。司法独立和对司法的监督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两者的出发点都是要实现司法程序和实体的公正,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完善对司法的监督是处理好两者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
卡尔·马克思这样说过: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在贯彻司法独立的同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a.要正确处理司法机关与党组织的关系;b.在全社会进行有关树立、维护司法机关权威与尊重、服从司法机关决定的法制教育;c.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在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在宪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都明确规定了这一原则。它体现了如下含意:司法权专属于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而且不受他们的非法干涉,但是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正确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第二篇:2014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12
2、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P10
3、资本: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15
4、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P14
5、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邢台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P11
6、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P16
7、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概括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P12
8、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之一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既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依据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P29
9、主要矛盾: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P100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P97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P107
1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P103
13、生态文明: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P212 362页中间段相关语句。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文全面发展、社会持续繁荣”,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14、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P232
15、协商民主:答:359页第1-2段相关语句。
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和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是指民主的类型,是一种以协商为特点、具有广泛应用型的基本民主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前一种一般称为“选举民主”,后一种可称为“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形式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四种基本实现途径。
16、循环经济:是指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始终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续的利用。P216
17、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内核和取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思维方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P200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P93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P8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个不断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错误。事物是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对立统一,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趋势,所以,对新事物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对旧事物也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
3.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P12 正确。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4、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P11错误(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5、资本主义工资就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P14错误。资本主义工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劳动的价格,其实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错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 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发展涵盖了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P98对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P156错误。
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目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还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9、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P256正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10、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平均发展。错误。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指各方面发展的比例合理、结构合理。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错误。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此外,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1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P180正确。(两种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1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正确。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不足,这些弱点和不足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而且它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
16、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P27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 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全面的自 由的发展。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正确。P187(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党和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把党的领导和人们当家作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就是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18、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P203错误。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P1 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6 答:马克思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其内容包括:(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即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性质,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受这个规律所支配;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
3、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P15 答: 资本的特殊性质有三个要点:(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斯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关系。(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是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殖和增值。一旦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P19 答:(1)二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就是消费,因为生产消耗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能力;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因为同构消费再生产了劳动者的能力;(2)二者互为媒介。生产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使生产的产品得到最后的实现。(3)二者互相转换。每一方都把对方不断地创造出来。生产在为消费创造出产品的同时,还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同时,消费也从多方面创造和推动生产。(4)二者互相决定。生产是基础和起点,决定消费,但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着生产。
5、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P14 答: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培训练的费用。
6.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P 答: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待旧事物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7、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P42 答:列宁深刻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 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也就是说,哲学唯心主义是由于不懂得辩证法或不能把辩证法正确地运用于人类认识过程而造成的。
8、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P 答: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是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认识不同。(1)形而上学发展观否认事物的,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外因引起的,事物的运动只是引起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2)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自身引起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运动不仅是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而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是渐进性的中断。
9、简述毛泽东关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概括。P83 答: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注意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当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体体现。
10、解析邓小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P159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有两层基本涵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是说,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国情。
11、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关系的? P145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P116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是: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3、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P186
答:(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历史证明,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表现在经济发展上,也表现在政治民主之中。(2)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兼具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才能实现科学决策。
14、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相互关系的论述。P129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特色。
1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P133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P174 答:(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直局面。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P127 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P129 答: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论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24 马克思“两个必然”是指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重要意义:“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两个必然”思想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找到了推动这一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3.马克思关于资本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5 答:马克思认为,根据在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他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立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4.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54 答: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为了利用资本主义,必须辩证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施行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66 答: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1)、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3)、毛泽东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提出了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要动摇、背离或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一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它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第二,它也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6.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01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的,所以是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贯穿于矛盾学说的各个方面,只有真正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才能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才算真正懂得辩证法。毛泽东关于矛盾的精髓的概括对学习辩证法、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重大意义。P150 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要地位。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生产力,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两者统一,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他紧密地联系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三,社会主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终目是标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上,这一理论大大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人们对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实践上,这一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试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P 188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了新的论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这标志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表明,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在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主政治建设,为此必须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亟需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诚信机制、管理机制、调控机制以及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和治理机制等,亟需进一步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不能靠人治而必须靠法治。法治化就是现代化,法制代表文明、法制实现和谐、法制带来稳定、法治促进发展。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利益矛盾的不断凸显,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依靠法治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9.试论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4 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年入学考试(政治理论部分)
(政治理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兴起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84年爆发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既扬弃了违心主义,又扬弃了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及他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解关于物质及存在方式和形式,恩格斯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出来的“物质”是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简称”,有着实在的客观内容恩格斯还指出:“运动”.“时空”等等概念像物质概念一样也是一种抽象比如运动,它“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客观性,而且也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把运动定义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把时空界定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认为物质.运动与时空三者是不能分割的,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恩格斯驳斥了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本性: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对此如何理解呢?(1)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家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3)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列宁指出:“垄断提供超额利润,既超过全世界一般的.正常的资本主义利润的额外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的动机.目的和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本性 6.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指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政策所谓迂回过渡,就是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把剩下的余粮拿到市场上自由周转,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一定限度的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把它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对小农的改造,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既整个中国革命分两步,第一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清晰阐明:第一,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第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好下篇文章的上篇如果不好,下篇是没有法子着手做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样,就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统一起来,透彻地阐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划清界限,清晰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两大步骤 8.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9.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10.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1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1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13.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4.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 15.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16.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7.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18.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19.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 21.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22.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23.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2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25.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互为媒介。它们互相转化。它们互有决定作用。26.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27.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29.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30.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2.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33.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34.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5.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36.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3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38.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39.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40.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真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先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41.工农武装割据及思想意义: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农武装的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这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万,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43.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44.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5.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袋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有思想正工作的目的决定的。46.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4.艰苦创业精神教育。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5.民主原则。47.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
解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48.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而定制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如果有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部分,可以和应当提出修改意见,但必须取得中央的统一,方能修改,不能擅自修改中央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49.如何理解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这个思想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反动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同世界上一切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具有两重性,他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看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得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5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1.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53.如何理解和把握独立自主: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2.独立自主内涵另一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与内因,取决于本国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54.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55.“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开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3.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5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它主要表现在: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3.深刻的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工作路线对于定制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4.提出民主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5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1.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2.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9.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6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国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昂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文化,是指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族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所谓“科学的”文化,是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所谓“大众的”文化,是指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6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统一战线中的自主原则,根本目的的就要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关系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是通过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的行动口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62.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发生在半殖民板房建设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革命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而要把广大民动员和组织起来,除了为他们谋取利益之外,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更需要精神的支柱和精神的动力,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根据,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三方面当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64.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是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2)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从本质上看,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又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消灭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作为社会制度早就被消灭了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防止劳动者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更不能让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现象复活所谓两极分化,是同剥削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奴役劳动者的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对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适当地加以限制和调整,防止出现两极分化;(3)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社会的成员过富裕幸福的生活共同富裕既不是把致富看做是罪过,又不是把共同富裕看做是贫富拉平的“均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6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我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十一届三中全会钱我们在社会主义建中出现了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6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伟大目标(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5)依靠群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6)党的领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68.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注意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 6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70.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一.继续加强基础设臵与基础工业建设。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三.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力度,振兴支柱产业。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71.农业现代化内涵是什么:一是直接依托于土地的第一产业逐步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城镇化等等。72.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1.投融资要探索新机制。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3.坚持富民政策。4.以方位开放促开发。5.必须依靠科技教育。73.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臵,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7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7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断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原因: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76.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的所有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控制力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 7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适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78.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式:(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2)引进技术针对我国科技力量薄弱的现状,邓小平强调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要“利用
外国智力”,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谁利用,谁就受益,谁不利用,谁就落后(3)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极富胆识和创见的部分“三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4)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对外开放方式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包括贸易.生产.科技.金融.产业开发等等,开放的面更宽,是区域范围内的全面开放,也还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场的独特使命 7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又要不断的完善这些制度。2.既要不断借鉴别国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3.既要积极,又要稳妥。80.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具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传统经济体制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81.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3)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82.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靠教育,二靠法治 83.为什么说世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会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越来越强烈尽管如此,世界多样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一个世界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世界向多极化和多样性发展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必须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国真正做到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新的国际格局还没有形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形成原来的两级格局下被压抑制约的一些矛盾突出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使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呈现复杂的局面,也影响着多极化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8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重要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1)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日益加强(2)发达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信函也的比重不断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在工人阶级内部,物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服务行业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增加;简单体力劳动者数量减少,脑力劳动者和脑体复合劳动者的数量增加;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文化教育卫生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的数量增加,形成庞大的中间阶层(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以选举权为核心的公民权普遍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较大发展,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大加强,国家的阶级性趋于隐蔽,其社会性越来越突出;文化教育事业高度发达,大众传播媒体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增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但是这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正确性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8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8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和平统一,4.高度自治。5.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和政策。8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外交方针之一。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进程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出现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新阶层的作用,并引导它们更好的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7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89.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理论意义。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90.深化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新特征和世界新形势,深化了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把握时代主题。2.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目标。3.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内在联系。91.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规则趋于一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带来风险。92.执政后党面临着这身建设的新考验是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党执政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就是如何保障党的先进性。93.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所制定和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二是检验一个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还体现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上,体现在对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上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积极准确得贯彻好.落实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面临着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严峻考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今天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从国际上看,综合国力竞争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摩擦.金融风险愈发加大从国内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同群体.阶层.地区.行业的利益矛盾也在加剧,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都使得社会生活中突发.偶然事件大大增加在加之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常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多种考验的总概括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新的探索 94.如何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1)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3)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真正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调节好.发展好,从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95.“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过程: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调研考察时处级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熟。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同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进了党章。9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3)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1)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2)迎接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3)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4)发展才是硬道理 97.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98.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创造性地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其次,创造性的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再次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99.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这一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新变化,深刻的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无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分析和处理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做到群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00.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2.生产工具的进步状况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状况。4.是否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01.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涵义,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要发展新近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2.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我国国情的清醒把握。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我们的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02.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还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10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
认识。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这就是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三是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同党的建设.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党执政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明确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关系四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五是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工作的思路格局(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是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五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政策(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做了进一步揭示 10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1)坚持“两个先锋队”的统一是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意思,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要求。2)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2)善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和统一:第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第三,实现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106.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07.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一是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变化的新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三从执政党的角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四是提出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基本思路。9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单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三扩大中等收者比重。108.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2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109.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1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发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1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面健康水平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社会和谐。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同人民群众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的血肉接洽,坚固建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11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识,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情感,始终把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须要作为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第一选择,把群众好处放在第一地位,把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群众满足作为第一尺度,切实改变工作风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格,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党的十七大强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调,必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的巨大工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署,以党的执政才能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党的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风格建设.制度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和反腐倡廉建设,加紧树立健全保证党科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深入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抵触和问题,不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断进步党的发明力.凝集力.战役力,不断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进步引导程度和执政才能,不断进步拒腐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防变和抵抗风险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立党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2)继续加强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难奋斗.清正廉明,富有活气.团结和谐的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114.党的十七大的主体和基本精神: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从持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必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领导,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力本质,保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础请求是全面和谐可连续.基本方式是兼顾统筹,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途径,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协调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更和各族国民过上更好生涯的新等待,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斗争目的提出了新请求。我们要全面把握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要求,依照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兼顾斟酌发展思路,综合制订发展计划,和谐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程度的小康社会.建设强盛民主文明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度打下更加坚固的基本。党的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安排。我们要依照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调和,增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本相和谐。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良民生。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资文化生活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附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良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回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下大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好处问题,努力使全部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正正义.促进
第四篇:12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复习题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社会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人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
11、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
12、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13、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4、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15、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也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
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在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
5、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6、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
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8、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0、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16、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7、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
18、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
1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
22、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互为媒介。它们互相转化。它们互有决定作用。
23、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
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
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
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
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2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
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26、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27、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9、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0、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
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
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
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35、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3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37、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真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先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38、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割据武装,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散着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万,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40、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4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
革命队伍的侵蚀。
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袋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有思想正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4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5、民主原则。
44、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解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45、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而定制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如果有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部分,可以和应当提出修改意见,但必须取得中央的统一,方能修改,不能擅自修改中央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46、如何理解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这个思想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反动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同世界上一切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具有两重性,他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看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得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8、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9、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50、如何理解和把握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独立自主内涵另一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
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与内因,取决于本国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51、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52、“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开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
3、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5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它主要表现在:
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的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工作路线对于定制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4、提出民主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5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2、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57、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社会主义本质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重要达到的目标。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我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十一届三中全会钱我们在社会主义建中出现了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
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6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一个中心。
二、两个基本点。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五、依靠群众。
六、党的领导。
6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6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置与基础工业建设。
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力度,振兴支柱产业。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4、农业现代化内涵是什么:一是直接依托于土地的第一产业逐步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城镇化等等。
65、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投融资要探索新机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3、坚持富民政策。
4、以方位开放促开发。
5、必须依靠科技教育。
66、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6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
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断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原因: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
71、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五大做出了面相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部署。
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
7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又要不断的完善这些制度。
2、既要不断借鉴别国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
3、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73、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具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传统经济体制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74、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3、如何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
7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和平统一,4、高度自治。
5、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和政策。
7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外交方针之一。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进程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出现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新阶层的作用,并引导它们更好的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7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80、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
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理论意义。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熟。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同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进了党章。
8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我国国情的清醒把握。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我们的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93、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81、深化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新特征和世界新形势,深化了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把握时代主题。
2、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3、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内在联系。
82、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规则趋于一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带来风险。
8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新情况新特点。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核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触后发生了重大新变化。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
84、执政后党面临着这身建设的新考验是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党执政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就是如何保障党的先进性。
85、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86、“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过程: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调研考察时处级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1)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2)迎接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
8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89、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创造性地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其次,创造性的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再次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90、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这一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新变化,深刻的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无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分析和处理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做到群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91、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2、生产工具的进步状况
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状况。
4、是否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92、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涵义,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要发展新近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党必须始终代表
即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还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1、关于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第三,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
2、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对于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界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社会。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获得前进最终是由产力发展决定的。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做了进一步预见和概括。四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揭示。
95、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一是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变化的新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三从执政党的角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四是提出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基本思路。
9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单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三扩大中等收者比重。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觉地走科学发展途径,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协调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97、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
2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
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98、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9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内容,基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基本要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00、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102、党的十七大的主体和基本精神
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从持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必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领导,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力本质,保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础请求是全面和谐可连续、基本方式是兼顾统筹,更加自
党的十七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更和各族国民过上更好生涯的新等待,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斗争目的提出了新请求。我们要全面把握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要求,依照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兼顾斟酌发展思路,综合制订发展计划,和谐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程度的小康社会、建设强盛民主文明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度打下更加坚固的基本。
党的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安排。我们要依照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调和,增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本相和谐。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良民生。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资文化生活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附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良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回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下大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好处问题,努力使全部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正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接洽,坚固建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情感,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须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好处放在第一地位,把群众满足作为第一尺度,切实改变工作风格,兢兢业业做好工作。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巨大工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以党的执政才能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风格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紧树立健全保证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抵触和问题,不断进步党的发明力、凝集力、战役力,不断进步引导程度和执政才能,不断进步拒腐防变和抵抗风险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难奋斗、清正廉明,富有活气、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答: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当然,对于敌人的专政,并不是不给他们出路。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P51)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P238)答:首先,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的局面,是多极化的基本特点;其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再次,各种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空前活跃,是多极化的重要方面。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P94)答:所谓的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
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99)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P246)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P212)答:主要面临三个历史性课题:一是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二是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三是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11、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272)答:始终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是党的全部任务和历史责任。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5)答:领导
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P203)答:对外贸
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创办经济特区。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P231)答:在领
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P178)答: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P14)
答: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1)
答:正确。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P155)
答:错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P126)
答:正确。(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P54)
答:错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P203)
答:错误。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经济上的特区,不是政治上的特区。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特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P285)
答:错误。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P201)
答:错误。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第二、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P114)
答: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三:论述题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答:(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项政策把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只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296)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P145、P167)
答:(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P121)答:(1)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2)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3)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4)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5)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86)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全面理解,更要抓住其实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或者多个中心。如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依托,也就动摇了整个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五篇:中央党校2012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练习题__政治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
答: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当然,对于敌人的专政,并不是不给他们出路。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P51)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P238)答:首先,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的局面,是多极化的基本特点;其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再次,各种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空前活跃,是多极化的重要方面。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P94)答:所谓的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99)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P246)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P212)答:主要面临三个历史性课题:一是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二是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三是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11、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272)答: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是党的全部任务和历史责任。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5)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P203)答: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创办经济特区。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P231)答: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P178)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P14)
答: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1)
答:正确。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P155)
答:错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126)
答:正确。(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P54)
答:错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P203)
答:错误。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经济上的特区,不是政治上的特区。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特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P285)
答:错误。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P201)
答:错误。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第二、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P114)
答: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
三:论述题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答:(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项政策把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只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296)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
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P145、P167)
答:(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P121)答:(1)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
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2)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3)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4)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5)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86)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全面理解,更要抓住其实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或者多个中心。如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依托,也就动摇了整个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