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市公安局户口管理规范(精选)
合肥市公安局户口管理规范(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目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立户分户并户登记 第三章
出生登记 第四章
死亡登记 第五章
迁移登记
第六章
注销恢复与其他登记 第七章
变更更正登记 第八章
证件签发
第九章
几类特殊情况的户口办理 第十章
附则
录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居民户口管理工作,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结合本市户口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的本市居民是指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人员。本规范出台前办理的菜农户口以及自理口粮户口一律视为农业人口。
本规范所称合法固定住所包括成套商品住宅房、经济适用房、单位公房(含廉租房,不含二人以上共同居住的集体宿舍)、单位集资房、福利房、遗赠房、拍卖所得房、拆迁安置房、继承房、农村地区依法自建房。本规范所称成套商品住宅房是指,在被征收的国有土地上依法建造且经过市场交易的成套住宅房。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户口管理是指出生、死亡、迁移、变更更正、立户分户并户等户口登记事项,以及《居民户口簿》等户口证件的申请、签发和管理。第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办理第三条规定的户口业务,均应遵守本规范。
现役军人和人民武装警察,定居在本市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华侨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居民的户口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第五条
户口管理职能由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承担;各分、县局治安大队和各公安派出所(治安办),按照其工作权限,负责本辖区内或上级授权委托其管理地区内的户口管理工作。
第六条
部队营区内居住有非现役军人的,该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管理机关办理户口登记等事宜。
设有集体户口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管理机关办理户口登记等事宜。
第七条
户口登记应以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
本市居民应当依法在经常居住的一处合法固定住所地登记常住户口。
挂户、非祖居户、未成年人不得作为申报人。
第八条
办理户口事宜,应当由申请人到辖区公安派出所办理。申请人因故无法亲自办理的,可书面委托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户内成员办理。涉及全户迁移的,迁移人应当书面委托户主或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户内成员办理。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员的户口事宜,由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办理。
第九条
户口登记应当按照《常住人口登记表》所列项目如实填写,公安派出所在办理户口登记中,应要求户口申报人或代理人在《常住人口登记表》上签名确认备查。
第十条
同一《居民户口簿》中,可以登记不同性质的户口,应在相关栏目中予以注明。
第二章
立户分户并户登记
第十一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有合法固定住所,家庭成员同住一处、共同生活的可立为一户,一般由户内人口中合法固定住所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为户主。单身居住独立生活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在本市无直系亲属且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单位人员,户口可以登记在本单位的集体户内。非住宅用房和违法建造的房屋,不予立户。未成年人一般不得立为户主。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经民警调查核实,报公安派出所批准,可以设立单位集体户口:
(一)有在本单位工作和生活,且相互之间非家庭成员关系的居民;
(二)单位设集体户口地址的宿舍房屋产权为本单位所有;
(三)具有相应的学历教育、外地生源招生资格;
(四)有专人负责管理集体户口。
第十三条
本市居民因婚姻关系变化、子女分家等原因,生活独立,且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凭《结婚证》(《离婚证》或判决书、调解书)等证明材料,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分户,办理分户手续。
离婚当事人如一方没有住房,可迁入集体户。
第十四条
农村地区祖居户,有合法固定的宅基地,子女已结婚成家、单独生活,并居住在本地的,凭房屋产权证、宅基地使用证、建筑规划许可证,或村、镇证明,经民警调查属实,可办理分户手续。
住处为非住宅用房和违法建造的房屋,以及夫妻、未成年人、挂户人员不得分户。
第十五条
本市居民在户内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同号并户,公安派出所办理并户手续。
第三章
出生登记
第十六条
姓名登记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不得含有字母、阿拉伯数字和符号。公民可以随父姓或者随母姓,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
少数民族和被批准入籍的公民,可依照本民族或原籍国家的习惯取名,但应在登记栏中填写用汉字译写的姓名。如本人要求填写本民族文字或外文姓名的,可同时在登记栏中填写。
弃婴,可由收养人或收养机构按照上述原则为其取名。
民族成分登记,父母一致的随父母,父母不一致的由父母商定,选填其中一方的民族。
籍贯登记为祖父的居住地。
其他项目按《出生医学证明》登记。
第十七条
婴儿不满一周岁的,可随父或随母在本市办理出生登记,户口性质同申报人。
父母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挂靠户口、集体户口、现役军人的,应选择家庭户口一方登记户口。
第十八条
1周岁至13周岁儿童的户口申报,申报人凭《结婚证》,《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计生部门生育证明,婴儿《出生医学证明》等证明,经公安派出所所长审批后办理。
第十九条
父母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包括人才交流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集体户口),新生婴儿可以随父或随母在本市办理出生登记。父母双方均为在校学生集体户口,新生婴儿可以在本市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生登记。
父母双方均为现役军人的,新生婴儿可以在军人部队所在地,或本市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生登记。上述户口,申报人凭《结婚证》,《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计生部门生育证明,婴儿《出生医学证明》等证明,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
第二十条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或者非婚生育的婴儿户口登记。14周岁以下的计划外生育子女、非婚生子女办理户口登记,公安派出所不得设立任何前置条件(如《准生证》、违反计划生育罚款收据、社会抚育征收费收据等),由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凭《出生医学证明》、《结婚证》、《居民户口簿》等父母合法有效证件;非婚生的婴儿,随父办理户口登记时,应有亲子(女)鉴定证明;由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迁入(登记)户口调查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
第二十一条
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生育的子女(未取得他国国籍或居留证明),回国(入境)后,凭国外所生子女的《出生证明》(附“司法翻译件”)、父母及子女回国使用的护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在父(母)户口或本市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由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迁入(登记)户口调查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第二十二条
收养的户口登记
(一)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实施前。
收养关系当事人能够证实双方确实共同生活多年,以父母子女相称,建立了事实上的父母子女关系,且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已消除的,或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收养人持有关材料到其住所地公证机关办理事实收养公证。
收养关系当事人共同生活多年,已建立事实上的收养关系,因故难以办理收养公证的,收养人应当到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民政部门开具的相关证明。
(二)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实施后。
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的,收养人应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并领取《收养证》。市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收养人持有关材料到弃婴和儿童发现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
收养人持主管部门出具的《收养公证书》(或《收养证》)等相关证明、收养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收养人申请书,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落户,派出所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迁入户口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
本章出生登记的户口,户口登记部门要及时向辖区计划生育部门通报。
第四章
死亡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公民正常死亡的,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单位(社区)工作人员,凭死亡公民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卫生防疫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到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二十四条
公民非正常死亡的,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单位(社区)工作人员,凭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公民非正常死亡证明和死亡公民的《居民户口簿》与《居民身份证》,到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二十五条
公民死亡,申报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死亡登记的,公安派出所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告知申报义务人按规定申报死亡登记。经告知后,申报义务人仍不按规定申报死亡登记的,公安派出所可以凭调查材料,村(居委会)或乡(镇、街)证明,注销死亡公民的户口,并及时通报其直系亲属或其他近亲属。
第二十六条
经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失踪的,应当由其直系亲属或近亲属申报,凭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户籍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注销户口。经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失踪或死亡的,凭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判决书、身份证、注销户口证明材料,由本人到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原户口注销地住址发生变动的,应当在现住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第二十七条
办理死亡登记时,应当登记死亡公民的有关情况,在本人居民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表等簿册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销户口,并缴销居民身份证;单身独户的,还应当缴销居民户口簿。
第五章
迁移登记
第二十八条 市区居民直系亲属之间的户口迁移包括: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迁移;
(二)夫妻之间的迁移;
公婆与儿媳之间或者岳父母与女婿之间的户口迁移比照第(一)项办理。申报人凭本人申请、《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离)婚证》、《出生医学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无房证明到申报人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
第二十九条
本市农业户口居民迁入本市非农业户口直系亲属处,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第三十条
非农业户口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不改变户口性质。除婚迁、毕业分配外,禁止以任何理由将户口迁往农村地区。
第三十一条
因父母离婚、死亡等原因,未成年人的监护关系发生变化的,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出申请,凭离婚协议书或判决书、调解书、死亡证明,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三十二条
市(县)外父母、子女(未达法定婚龄)、夫妻之间相互投靠到本市的,由本人或监护人申请,凭《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等相关证明,由公安派出所民警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
第三十三条
录用公务员、招(聘)用职工及工作调动等户口迁入本市,由本人提出申请,凭单位证明,市级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录用、招聘证明或市级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调令、接收证明,垂直领导的单位和部门须有省一级单位的调令,申请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等,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
第三十四条
军官及高级士官家属随军入户。凭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批文,边防、消防总队政治部门批文,警卫系统的公安厅(局)政治部门批文,《军队干部家属随军(调)审批表》、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由军官驻地、单位或宿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第三十五条
购买或使用成套商品住宅房的户口迁移
(一)新建房屋交付前,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或拆迁安置单位应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确认房屋门牌号、楼幢号和单元编号。房屋所有权人变更房屋地名,应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房屋门牌号、楼幢和单元编号确认。
(二)居民在市区购买成套商品住宅房90平方米以上(含90平方米),并实际居住生活,可申请本人、配偶和未达法定婚龄的子女落户,购房一方的父母可随迁;购买成套商品住宅房60平方米以上(含60平方米)90平方米以下,可申请本人、配偶和未达法定结婚年龄的子女落户,不得再申请购房人父母户口迁入;购买成套商品住宅房60平方米以下,可申请其本人、配偶和一名未成年子女(未满18周岁)落户,不得再申请购房人父母和其他子女户口迁入。
(三)非本市居民购买商品住房,购房人凭申请报告、《房地产权证》(或购房合同)、购房发票(或30%合同款额定金凭证)、申请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等证明、未达法定婚龄子女出生证明或迁出地公安派出所、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直系亲属关系的有效证明,本人、配偶及未达法定婚龄子女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迁移,由公安派出所民警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户口性质为非农业。
(四)本市居民因购买、交换、分配等合法方式取得住宅商品房、售后公房等住房所有权或者公有住房承租权,凭《结婚证》、《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房地产权证》、单位房产证、公房使用证明等证明材料,可以在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户口迁移,户口登记为非农业。
(五)经济适用房购房人凭《房地产权证》或购房合同、购房发票、申请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等证明,直接到新购经济适用房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购房者本人及其户内成员的户口迁移。
(六)廉租房承租人凭《廉租房租赁证》、申请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等证明,直接到廉租房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承租者本人及其户内成员的户口迁移。
(七)本市户口的房屋拆迁安置户,可凭拆迁安置证明、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等,直接到实际居住的安置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
(八)拥有多套住房的房屋所有权人转让其存量房产时,应先将其户籍迁入其实际居住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只有一套住房的房屋所有权人转让其存量房产时,可先将户口转入公安派出所专设的集体户托管,待其有合法固定住所后,再将户口全户迁出。购房人凭本人申请材料、《房地产权证》、契税发票,按本条第(二)项或第(三)项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九)单位集资房、福利房、遗赠房、拍卖所得房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合法固定住房,有合法房产证的,可凭相关证明,比照购买成套商品住宅房(可不提供购房发票)办理户口迁移申报。
(十)《房地产权证》登记为共有产权的,经产权共有人双方商定,并出具书面报告,一方户口可办理户口迁移。
《房地产权证》登记产权人的户口为学生集体户的,其毕业前,不得办理购房户口迁移。
第三十六条
引进人才的户口迁移。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市场紧缺的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一定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各类人才,应聘到本市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可办理户口迁入。
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或单位设有集体户口)的,提交以下材料:本人合法固定住所的证明或单位设有集体户口证明,单位接收证明及聘书或劳务合同,迁入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专业技术(能)职称证书、学历证书,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证明,由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
暂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凭上述材料,经公安派出所审核后,报分局审批,在人才交流中心登记为集体户口。非本市(含三县)生源的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凭学历证明、《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自主选择公安派出所直接入户。有工作单位或合法固定住所的,落户于工作单位或合法固定住所,无工作单位或合法固定住所的,落户于公安派出所集体户。
第三十七条
大中专院校学生及毕业生户口迁移
(一)全日制普通高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录取的新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如需迁移,学校安排专人,凭大中专院校录取通知书、户口迁移证等证明材料,集中统一到学校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在校期间需迁移户口的,凭入学通知书和学校证明,比照新生入学办理户口迁移。
本市籍考取全日制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未迁户口的,在校期间,可就地办理农转非。
(二)下列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可直接到相关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
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可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在工作单位或人才市场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户口迁入(无需开具准迁证),农业户口的在就业地农转非。
入学时,户口未迁入学校的,户籍地公安派出所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办理迁出手续;户籍地公安派出所要求迁入地开具准迁证的,可开具准迁证,迁移原因为毕业分配。
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含父母户口在本市且有成套商品住宅房),可凭房产证等合法固定住所的证明、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到合法固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原是农业户口或户口性质待定的,在合法固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三)本市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未落实就业单位,要求将户口迁至原户籍地(或父母所在地)。可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含多年未入户的迁移证),直接到公安派出所将户口迁至入学前户口所在地(含入学前系挂户或捐资户口)。入学前为农业户口的,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四)获选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原本市户籍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12省区工作的,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居民户口簿》等证明,到入学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入户,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五)取得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或者国家学历文凭毕业证书的本市籍非在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直接到就业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入,户口性质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六)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转学、退学、开除的学生,凭学校文件,到入学前迁出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迁移手续。对入学前为农业户口的学生,因退学、开除回迁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农业户口。
(七)技工学校录取的农业户口学生要求办理农转非的,凭《技工学校招生录取通知书》和入学证明,本人提出申请,报派出所、分局审批。毕业后,凭本人申请、劳动合同、毕业证书,民警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八)原本市户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因故户口无法迁入的,可凭本人申请、学历证书、分配单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不予入户或未入户证明,村(居)委会、乡(镇、街道)两级单位同意接受证明,户口迁移至入学前户籍所在乡(镇、街道),设立为集体户进行管理,其非农业户口性质不变。要求迁入成套商品住宅房等户内不涉及大建设、城中村改造或拆迁安置等,可迁移至入学前的户内。此类户口由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
第三十八条
原本市户籍的离退休人员要求回迁本市,身边无直系亲属的,凭本人申请报告和相关证明,由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户口迁移至合法固定住所,农村地区的,迁移至公安派出所或乡(镇、街道)集体户,户籍性质不变。
第六章
注销、恢复与其他登记
第三十九条
应征入伍及退出现役户口登记
(一)本市居民应征入伍的,应当在入伍前持《居民应征入伍通知书》等有关证件,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入伍前未注销户口的,公安派出所应到人武部等相关部门调取有关资料,办理应征入伍居民的户口注销,通报其《居民户口簿》持有人,并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中予以注明。
(二)复员、退伍的军人,应当持民政安置部门出具的《入户介绍信》、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等合法有效证明,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复员(含自谋职业)的三级以上(含三级)士官,在市内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在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入户,户口性质为非农业户口。对部队退回的不合格新兵,凭相关决定(文件),到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恢复户口。
被部队除名或开除军籍的,凭部队师(旅)以上机关出具的证明,到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恢复户口。
(三)部队转业干部凭组织、人事部门入户介绍信及随迁家属名单,办理落户手续。随同调动工作的配偶,凭劳动人事部门同意调入的证明和迁移证予以落户。
(四)入伍前户口不在本市,其配偶或父母在其服役期间户口迁入本市的,其转业、复员或退伍时,户口可直接迁入其配偶或父母处。配偶和父母户口均在本市的,户口应迁入其配偶处。上述户口由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第四十条
出入国(境)居民户口登记
(一)出国、出境的本市居民,除取得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外,不注销户口。已注销户口的,若要求恢复户口,凭本人申请、原户口注销地派出所证明、中国签发的有效护照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恢复户口登记。
(二)国外、境外定居的非本市居民,已在异地注销户口,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可凭本人申请、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注销户口证明、中国签发的有效护照、房地产权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
办理,户口登记为非农业。
(三)要求在本市就业地落户的留学回国人员,凭最后一次回国时持用的中国护照,就业单位出具的证明和《安徽省留学人才证》,直接到就业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户口登记为非农业。
(四)批准来大陆定居的港澳、台湾居民,凭省公安厅等部门签发的《港澳居民定居证》、《台湾居民定居证》,合法固定住所证明,到公安派出所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手续,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公安派出所在办理其常住户口登记手续时,应收缴其所持《港澳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港澳台的身份证件、通行证件,户口登记为非农业。
(五)批准入籍的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和被批准恢复中国国籍的人,应当出具国务院公安部门核发的入籍批准书等证明文件、公安部门核发的定居证明书、就业单位出具的证明、合法固定住所证明等证件和证明材料,应当使用汉字书写或者译写的姓名,到就业地或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
第四十一条
被逮捕、判刑或劳动教养的本市居民,不注销户口。
因逮捕、判刑或劳动教养已被注销户口的本市居民,在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或被监外执行后,凭本人申请,刑满释放证、或假释通知书、或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决定)书、或监狱管理机关对罪犯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或解除劳动教养决定书等,直接到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异地恢复的,直系亲属为本市户口的,凭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注销证明,在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户口恢复手续,户口登记为非农业。第四十二条
在本市范围内的水域以船舶为家的船民,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登记船舶户口和船民户口。申请人提出申请;凭《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船舶产权证书、船舶签证簿,船舶船体照片、相关人员照片等,填写《船舶户牌申领表》、《船舶户口簿申领表》、《船民证申领表》,到公安派出所直接办理。第四十三条 漏登、补录户口
(一)14周岁及以上未入户人员申报户口登记,属补登、补录户口。需提交本人或监护人书面申请、医院或接生人员出具的接生证明、村(居)委会、乡(镇、街)证明,由二名民警调查核实(调查相关知情人二人以上),写出调查报告,由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迁入(登记)户口调查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
(二)因长期外出务工或逃避农业税等原因户口漏登,现已回原籍或仍在原籍居住的人员,当事人提出申请,提供《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土地承包合同书》、《宅基地使用证》等原始凭据,由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出具证明,经民警调查核实(调查相关知情人二人以上)、写出调查报告,填写《申请补录户口调查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符合现住地户口迁入条件的,在原籍恢复户口后,再按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公安机关工作发现的漏登户口,按照“谁漏登,谁补录”的原则,凭前款要求,在原户籍地恢复户口。
(三)因婚嫁户口未迁出,被原户籍地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的,按照“谁错销,谁恢复”的原则,比照前款程序和条件予以恢复户口,其未入户子女,可以随父随母登记为常住户口。户口补录后,其户口迁至婚嫁后实际居住地,子女随迁。
第四十四条
删除户口
因当事人假报、错报或违反户口管理政策办理的迁移、补录等户口,由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请,凭相关证明,经民警调查核实并出具调查报告,填写《申请撤销(删除)户口调查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后,分别做迁出和注销处理。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凭做出迁出或注销处理的公安机关证明,予以恢复户口。
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不愿提出申请的,公安派出所履行书面告知手续,仍坚持不提出申请的,公安派出所及时将做出的迁出或注销处理,并将结果告知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
第七章
变更更正登记
第四十五条 公民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等原则上不予变更。有正当理由确需变更更正的(指有证据证明户口登记错误的),凭相关证件和书面申请,办理变更更正登记。以上登记项目变更后,已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缴销,并为其重新办理居民身份证(出生日期、性别项目变更后,应重新编制公民身份号码)。
第四十六条
本市居民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兵役情况、身高、服务处所和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发生变化的,应当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变更。第四十七条 因公安派出所工作失误或常口信息系统出错等原因,导致居民的常住户口登记项目与实际不符的,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主动及时按规定程序申报更正。居民本人发现登记差错,应当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调查属实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更正手续。第四十八条
姓名变更
姓名变更应从严掌握。对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变更姓名。
(一)本市居民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姓名”:
1、父母离婚、再婚的未成年子女;
2、依法被收养或者收养关系变更的;
3、名字粗俗、怪异的,谐音易造成本人受歧视或伤及本人感情的;
4、名字中含有冷僻字,难认、难写的;
5、户口登记机关认定可以变更的其他情形。
(二)本市居民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更改“姓名”:
1、因犯罪或违法行为曾经被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或者劳动教养的;
2、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或正在被刑事处罚、劳动教养的人员;
3、正在接受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调查的;
4、户口登记机关认定不宜变更的其他情形。
(三)凡十八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变更姓名,应征得在读学校的同意;十八周岁以上成年人姓名,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是干部、职工的,还需提供所在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出具的准予变更的证明。
(四)对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可以不予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
(五)居民要求在《居民户口簿》等户籍材料中加入曾用名的,本人提出申请,凭公民过去在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给予增加。已出家的佛教徒、道教教职人员登记户口,应当使用本人的佛(道)教法名,并在户口曾用名项目内登记世俗姓名。未出家的佛教徒、道教教职人员在登记户口时,不得使用本人的佛(道)教法名。
上述所列申报事项,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1、本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本人签字的姓名变更登记申请材料;
3、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材料;
4、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协商同意变更子女姓名的证明;
5、单位、学校的证明材料等。
经民警核实并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
第四十九条
性别变更。实施变性手术的公民申请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时,应当提供国内三级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和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报派出所、分局、市局核准后,由公安派出所办理性别变更手续。
第五十条
出生日期更正。公民出生日期更正,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未满18周岁的,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出具出生证(或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等原始凭据。有工作单位的,还须由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出具原始档案证明,经民警调查核实后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方可给予更正。
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个人要求更改出生日期的,公安派出所一律不予受理。
第五十一条
民族变更更正。公民变更更正民族,未满18周岁的,由监护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已满18周岁的,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年满20周岁不得更改民族(属公安机关笔误除外)。凡申请办理变更更正民族的,本人、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持市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出具的证明,经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并审核,报派出所、分局审批后,方可给予变更和更正。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户内人员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户主”:
(一)原户主死亡或经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
(二)原户主户口已迁出的;
(三)房屋所有权人认为有必要更改为房屋所有权本人的。第五十三条
《居民户口簿》中,《何时由何地迁来本市(县)》、《何时由何地迁来本址》栏,添加或变更更正,由当事人、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申请,出具出生证、迁移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等原始凭据,经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后办理。
第五十四条 本市居民因《居民身份证》错号、重号,应当变更公民身份号码。凭本人、监护人(法定代理人)书面申请,相关证明,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报派出所、分局审批。
第八章
证件签发
第五十五条 本市居民重新立户的,由公安派出所签发《居民户口簿》。第五十六条 本市居民遗失《居民户口簿》,户主提出书面申请,由其本人或经其书面委托的户内其他人员,凭《居民身份证》等有关证明,及时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领。新的《居民户口簿》补发后,原《居民户口簿》自然作废。
第五十七条 本市居民在市(县)区范围内办理户口迁移的,公安派出所不再签发《户口迁移证》。迁往市(县)区外的由公安派出所签发《户口迁移证》。第五十八条
持证人遗失《户口迁移证》的,应当及时到发证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发,原发证公安派出所核实其确未入户后,按原证内容予以补发。第五十九条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超过有效期限而未入户口的,凡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政策规定的,持证人可到入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不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条件的,原迁出地户口登记机关应予恢复户口。第六十条
关于户籍证明问题。
(一)本省范围内的户口迁移不再使用户籍证明;省外居民申请户籍迁入本市,能够出示准确的《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或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其信
息准确无误的,可不必再要求出具户籍证明。
(二)本市居民户口拟迁往外省市,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坚持要求出具户籍证明的,可按规定出具户籍证明。
(三)居民因其它社会活动需要,要求公安机关出具户籍证明的,可由居民提供《居民身份证》或《居民户口簿》复印件,由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核对,签注日期,加盖户口专用章予以确认。
(四)公安、检察院、法院、国家安全、纪检监察及仲裁机构等部门,因工作需要,凭公函和有效证件,可提供人口信息查询和出具户籍证明。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查询本人以外的人口信息资料。
第九章
几类特殊情况的户口办理
第六十一条
与自愿赡养人共同生活二年以上的孤寡老人,凭自愿赡养人申请,村(居)委会和乡(镇、街道)证明,民警调查核实,公证机关公证后,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此类户口经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户口迁入(登记)调查情况登记表》,报派出所、分局、市局审批。
第六十二条
经法院判决(或调解)离婚或子女归一方抚养而对方不愿出具居民户口簿的,经公安派出所调解说服无效的,离婚当事人可提出书面申请,凭《离婚证》、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分户或迁移手续。同时在户口登记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上注明分户、迁移的日期与原因,并及时通知持原户口簿的一方到公安派出所办理相关户口注销手续。书面申请与《离婚证》、判决书、调解书存档备查。
第六十三条
夫妻双方户口在本市,离婚后,一方无合法固定住所,可迁移至婚前户口迁出地或父母等直系亲属户内,抚养的未达法定婚龄子女可随迁。凭《离婚证》、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或判决书、无房证明、村(居)委会及乡(镇、街道)同意接受证明等材料,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迁入农村地区的,登记为集体户口,原户口性质不变。
第六十四条
户口冻结地区,可以办理下列户口,其他户口一律不予办理。
(一)新生婴儿出生入户及未入户儿童申报入户;
(二)婚迁入户,未达法定婚龄的子女可随迁;
(三)全日制普通高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退学回原户口迁出地;
(四)应届及历届未婚大中专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回原户口迁出地;
(五)退伍军人、部队开除军籍及除名的人员复户;
(六)劳改、劳教人员恢复户口;
(七)死亡注销户口;
(八)毕业生分配工作、工作调动入户;
(九)人才市场引进人才入户;
(十)购买成套商品住宅房入户。
上述地区的确认以市公安局批文、市(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通知和决定为准。
“城中村”户口管理工作,比照户口冻结区办理。第六十五条
征地户口农转非问题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全部或部分土地按规定程序被征收,被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市社会保障、财政、公安部门确定为征地安置对象的在籍在册农业人口,由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照审核确定的名单,填写征地农转非人口状况统计表和登记表(应征入伍、外流和劳改劳教等特殊情况应予注明)等户口资料,经分局、市局审批后,公安派出所按规定办理征地转户手续,《居民户口簿》中注明征地转户农转非。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全部土地按规定程序被征收,未被确定为征地安置对象的在籍农业人口,由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对照征地范围,与村民组、村(居)、乡(镇、街道)确定人员名单,并如实填写征地转户地区非安置对象人员人口状况统计表和登记表(应征入伍、外流和劳改劳教等特殊情况应予注明)等户口资料,经分局、市局审批后,公安派出所按规定办理户口农转非手续,《居民户口簿》中仅注明农转非。
正在服兵役的人员,在其退伍、复员后,凭相关证明,由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按非农户口办理复户手续;被注销户口的劳改劳教人员,在其被释放或解教后,凭相关证明,由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直接按非农户口办理复户手续。城中村改造中在籍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有关事宜,按照本条规定办理。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户政窗口建设,规范办理户口工作,全面提高户政管理部门和户籍民警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设公正、廉洁、高效文明的户政管理队伍,更好地服务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一)公安机关户籍派出所应当设立专门的户籍接待室,户籍接待室内应当采用“低台敞开式”方式办公,并设置警民联系簿、便民服务条,备有供来所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的群众书写使用的桌椅、纸张笔墨等便民设施。
(二)公安派出所应当设立办事指南,将各类户口登记、居民身份证的办理条件、时限、程序、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各级公安机关户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监督电话、意见箱,接到群众的举报、投诉应当及时解决答复。
(三)公安派出所户籍内勤民警应当警容严整,窗口放置服务台卡,接待群众要主动热情,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四)严禁非警务人员办理户口业务。公安派出所办理的户口业务必须由民警依法办理。协警人员可在民警的指导、监督下从事户籍管理的辅助性工作。一旦出现因非警务人员直接办理户口发生问题的,将按有关规定处理所领导及相关责任民警。
第六十七条 本规范所列户口申报事项,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时限外,在以下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分局;分局在接到公安派出所的上报材料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返回公安派出所,或者按规定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市级公安机关;市级公安机关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返回分局;分局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二日内通知公安派出所,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二日内,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人。
对证明材料不全的,公安派出所民警应当向申请人予以说明并当场填写《办理
户口补充材料书》,写清申请人应当补充的证明材料。第六十八条
户口受理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派出所民警对申报审批常住户口登记、迁移、删除和补录等事项,必须实地调查了解,提交完整准确的综合调查报告,不得仅凭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上报审批。
(二)公安派出所、县(分局)治安大队、市局户政处应当对呈报的常住户口登记、迁移、变更更正、删除和补录等事项严格把关,核准各类证明材料。
(三)严格执行各类户口登记的受理程序和审批权限规定。除按照规定由公安派出所户籍窗口当场受理办结的户口登记外,其他户口登记,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各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分别履行公安派出所、县(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手续,不得擅自下放审批权限,严禁越权审批。
(四)户口受理和审批实行“谁受理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受理审批责任制。各级户政内勤民警,对受理或直接办理的户口负责,填表申报民警是直接责任人,上报材料所有复印件需签名确认,派出所所长是第一责任人。按照常住户口审批权限规定,公安派出所、县(分)局领导、市局户政处和市公安局负责户口审批的领导行使审批权并对审批结果负责。
(五)户口审批工作实行纸质呈批材料与网上审批并行的审批制度,不准以网上审批替代纸质申报材料。
(六)本规范中禁止和未列户口事宜,一律不得办理。对因工作疏漏,不履行职责的;故意违反有关工作规定,收受财物、弄虚作假,办理“私上户口”、“虚假户口”的;违反规定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而造成后果的,对相关民警、派出所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予以相应处分。第六十九条
户籍资料、证件、印章的管理。
各级公安机关要做好户籍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办理居民身份证、户口登记、迁移、户口项目变更更正、《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档案材料要进行装订并妥善保管,长期保存。
户籍内勤民警每天要将办理完毕的户籍资料收集和分类整理,每月初将上月的户籍资料移交档案室,档案员负责检查验收并做好交接记录。
户口迁移证、准迁证和户口专用章由户籍内勤民警负责保管和使用,不得随意转交他人。办理户籍的计算机用户口令和密码由专人负责,不得随意授权他人。户籍内勤民警姓名印章由民警个人保管和使用,对已调离户籍内勤岗位的民警,各分局治安部门应及时上报,市局户政处和信息中心要立即终止其用户权限。
第七十条
本市居民违反本规范,在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户口迁移等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应当删除户口,或将户口恢复原状,并告知当事人;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和责任人,依法予以治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下发的有关户口管理的通知、规定、规范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为准。
三县公安局户口管理工作遵照本规范执行。其中,市区需要三级审批的户口,三县二级审批后即可办理。
第七十二条
本规范由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负责解释。
第二篇:南昌市公安局户口办理规范
南昌市公安局户口办理规范
更新时间:2009-6-12
为统一和规范全市公安机关户口办理事项,严格户籍管理,强化基础工作,方便人民群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意见》(洪府厅发[2003]17号)和公安部、省公安厅有关户籍管理的一系列规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并适应我市人口信息系统实行网上审批、“一站式”办公等业务升级拓展的需要,修订实施本《规范》。
一、派出所户籍窗口直接办理的户口事项
(一)户口迁移:我市城区或本县范围内不改变户口性质的迁移,严格按照以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的原则,迁出凭《户口簿》、直系亲属证明或住房证明;迁入凭《户口迁移证》、住房证明和直系亲属证明。《户口簿》上能够反映亲属关系的不需另外出具证明。
市外(含四县)户口迁移,迁出凭《户口簿》和拟迁入地公安机关开具的《准予迁入证明》;迁入凭《户口迁移证》和拟迁入地公安机关开具的《准予迁入证明》。
(二)立户、分户:凭婚姻证明或住房证明。
(三)新生婴儿落户:根据先家庭户、再单位集体户、后人事代理机构集体户的顺序,坚持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原则。父母双方有一方属家庭户,小孩须落家庭户口;一方属单位集体户,另一方属人事代理机构集体户,小孩须落单位集体户口;双方均属人事代理机构集体户,小孩可落户在人事代理机构集体户。
计划内生育子女凭父母《户口簿》和婴儿《出生医学证明》、结婚证件和生育服务证。计划外、无计划(非婚生)生育子女在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前,暂时凭父母《户口簿》和婴儿《出生医学证明》、街办(乡镇)以上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办理;在进一步明确规定后,按规定办理。
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所生子女回国落户凭国外出生子女的出生证明(须经翻译后核定)、父母及子女回国时使用的护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拟居住地亲属《户口簿》。夫妻双方均属学校集体户口的,其在校期间所生子女可在该子女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处申报常住户口。凭父母的结婚证件、集体户口页复印件、学校证明,婴儿《医学出生证明》、生育服务证和监护人《户口簿》办理。
夫妻双方均为现役军人的,所生子女可在该子女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处申报常住户口,也可在部队所在地单独立户。凭父母的结婚证件、军官证,婴儿《医学出生证明》、生育服务证和监护人《户口簿》办理。
(四)变更或更正登记项目:变更职业、服务处所凭单位聘书或证明等;变更文化程度凭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变更婚姻状况凭结婚、离婚、死亡证件;兵役状况凭退出现役证明。
(五)收养弃婴户口落户:收养人凭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办理的《收养登记证》和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办理落户。
(六)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落户:凭县、市(区)以上安置部门出具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落户证明》、本人《退出现役证》、《军人公民身份证号码登记表》办理落户手续;自主择业军人落户还须出具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军队离、退休干部凭部队的《军队离退休人员落户介绍信》办理落户。
(七)考取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学生户口迁出:根据本人意愿,需迁移户口的,凭《户口簿》和《入学录取通知书》办理户口迁出手续。
(八)大、中专院校新生和技校新生(原属非农业户口)落户:大、中专院校新生凭新生《户口迁移证》、省发改委、省教委下达的当招生计划文件,盖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册,《入学通知书》由学校统一办理落户手续;技校新生凭新生《户口迁移证》、盖有“江西省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印章的《技工学校录取新生名册》和《入学通知书》办理。
(九)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迁出:毕业分配凭省高等、中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报到证或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开具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迁出;未分配的可以根据本人申请前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迁回原籍。未将户口迁到学校的毕业生可凭省高等、中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报到证或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开具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直接办理迁出。
(十)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落户:①分配落户凭省高等、中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报到证或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开具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接收单位证明、本人《毕业证》和《户口迁移证》;②到西部地区工作,本人自愿将户口迁回原籍,凭本人《毕业证》、《户口迁移证》及原派出所的户籍档案;③未分配工作回原户口所在地落户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本人《毕业证》和《户口迁移证》及原派出所的户籍档案;④毕业生在校期间父母户口有迁移的,要求投靠父母落户的,凭本人《毕业证》、《户口迁移证》和亲属关系证明予以办理。
(十一)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含研究生)转学、退学的户口迁移:转学的迁出凭转出地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迁入凭转入地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和《户口迁移证》办理落户。因故退学需将户口迁回其原户口所在地的,迁出凭学校批准文件或学校证明办理,迁入凭《户口迁移证》和学校批准文件或学校证明办理落户。
(十二)归国华侨定居落户:凭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华侨回国定居证》。
(十三)港澳同胞回内地定居落户:凭省侨办的批准证明。
(十四)台胞回大陆定居落户:凭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台湾同胞定居证明》和《批准定居通知书》。
(十五)死亡户口注销:凭《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死亡医学证明》或殡葬证明(农村可凭乡村证明)。非正常死亡的,可凭死亡地公安机关证明或法院宣告死亡证明。
(十六)应征入伍公民户口注销:凭《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入伍通知书》或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提供的应征入伍人员花名册办理。
(十七)出国(境)定居户口注销:凭出国(境)证件和本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十八)失踪人员户口注销:凭《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院宣告失踪的法律文书办理。
以上户口事项,材料齐全的,“窗口”民警必须当场办理完毕。(十九)由市局、分(县)局督办的各类户口。
二、派出所审批的户口事项。
(一)直系亲属投靠:直系亲属投靠分夫妻投靠、子女投靠、父母投靠三种,申请人必须具有本市家庭户口。
1、夫妻投靠落户:凭申请报告、结婚证明、当事人《户口簿》,投靠方《户籍证明》。
2、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落户:凭落户人的申请报告、《户籍证明》、当事人的《户口簿》和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办理。
3、老年父母(男超过60周岁、女超过55周岁,一方达到即可)投靠子女落户:凭当事人《户口簿》、投靠方《户籍证明》及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4、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未婚成年子女投靠父母落户:凭落户人的申请报告、《户籍证明》、当事人的《户口簿》、子女关系证明、已到法定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子女的未婚证明和民警调查报告办理。未婚证明以区(县)以上民政部门或街办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
(二)组织、劳动、人事部门批准的干部、职工调动及随迁人员户口迁移:凭县级以上有审批权限的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调令,当事人《户口簿》、《户籍证明》、调入单位证明。
(三)现役军人家属子女随军的户口迁移:凭军队旅以上单位政治部签发的批复、婚姻证明及《户籍证明》、当事人《户口簿》。
(四)录用公务员落户:凭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单位证明、落户人《户口簿》、《户籍证明》或《户口迁移证》办理。
(五)购房(含商品房、二手房、房改房、还建房、私有房和农民自建房)落户:
1、房屋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可申请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及共同生活的未婚成年子女落户,凭申请报告、《结婚证》、直系亲属证明、《房屋产权证》、《户籍证明》、《户口簿》办理;已到法定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子女需要未婚证明和民警调查报告。
2、购房面积不到50平方米需落户的,必须要有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申请人还应提供单位证明或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或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其真实有效性必须由派出所民警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或街办以上行政单位出具的从事第三产业工作的证明。
3、二人或多人共同购买的商品房要求落户的,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只允许一户落户(双方到派出所签订协议)。
(六)人才落户
1、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凭申请报告、《户籍证明》、《毕业证》,到亲属处和工作单位落户的须有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其真实有效性必须由派出所民警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到人事代理机构落户的须签订《人事代理合同》办理落户。
2、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和中专毕业生落户:必须在本市工作满一年(以南昌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出具的缴纳社会保险费证明为准)后方可申请落户。凭申请报告、《户籍证明》、《毕业证》或技术职称、技术等级证书,到亲属处和工作单位落户的须有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其真实有效性必须由派出所民警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到人事代理机构落户的须有《人事代理合同》和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
3、凡属市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或利税大户急需的优秀人才、紧缺人才(优秀的技术工人、能工巧匠需经县、区人民政府认定)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共同生活的未婚成年子女需在我市落户的,凭聘用单位申请,落户人员的《户籍证明》、县、区人民政府认可证明、《户口簿》、身份证、街办、乡(镇)以上计划生育证明申请办理;已到法定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子女还需未婚证明和民警调查报告。
对农民工中获市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高技技工、技师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须将户口迁入本市的,参照本款第③条执行。
(七)到西部投资、兴办实业以及西部开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的户口迁回本市的:属迁回原籍的凭《户籍证明》和原迁出地户籍档案;属返回本市工作、生活的,须有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其真实有效性必须由派出所民警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
三、分、县局审批的户口事项
(一)旁系亲属投靠落户:旁系亲属分未成年人投靠和孤寡老人投靠二种,申请人必须具有本市家庭户口。1、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因父母双亡或父死母改嫁等特殊原因需来我市投靠旁系亲属的,凭申请人的申请报告、落户人的《户籍证明》、双方的《户口簿》、身份证、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办理落户;病故的,凭县、市以上医院的死亡证明书;交通肇事的,凭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书;其他死亡的,凭公安机关法医鉴定或其他有效证件、公安机关户口注销证明。2、6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来我市投靠旁系亲属的,凭原户口所在地街办、乡、镇出具确属孤寡老人的证明和赡养公证书或经单位或街办、乡、镇鉴证的赡养保证书,双方单位或街办、乡、镇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和落户人的《户籍证明》,以及双方的户口簿、身份证申请办理落户。
(二)投资、兴办实业落户:
1、凡在本市投资兴办实业并已形成经营性固定资产1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人员,凭本人或单位申请报告,落户人员的《户籍证明》、街办或乡(镇)村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件、街办、乡(镇)以上计划生育证明,有关银行出具的资金到帐证明和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证明及项目审批机关确认件,可办理投资者夫妇、未成年子女及共同生活的未婚成年子女的落户;成年未婚子女落户还须提供民警调查报告和未婚证明。
2、凡投资兴办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或捐资社会公益事业累计5万元以上,其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共同生活的未婚成年子女需来我市落户的,凭市卫生局、教育局、民政局或县级以上相关单位的批复和确认件、落户人员的《户籍证明》、街办或乡(镇)村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件、街办、乡(镇)以上计划生育证明申请办理;成年未婚子女落户还须提供民警调查报告和未婚证明。
3、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境外投资者在我市投资兴办实业,一次性投资10万美元以上,其大陆亲属要求来我市落户的,凭本人申请报告,银行资金到帐证明、会计事务所验资证明、项目审批机关确认件,落户人的《户籍证明》、街办或乡(镇)村证明、《户口簿》、身份证、街办、乡(镇)以上计划生育证明申请办理。
(三)内部调动落户:凭申请报告、行业主管单位的劳动人事部门出具的调动证明、当事人《户口簿》和《户籍证明》。
(四)大、中专院校学生就地“农转非”:凭《入学通知书》或《毕业证》及复印件和《户口簿》办理。
(五)漏登人员补录:凭申请报告、原始的户籍资料或民警调查报告和其他旁证材料办理。
(六)大、中专院校、技校新生(原属农业户口)落户:大、中专院校新生凭省发改委、省教委下达的当招生计划文件,盖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册,《入学通知书》,学校印制的新生“农转非”名册办理;技校新生凭盖有“江西省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印章的《技工学校录取新生名册》和《入学通知书》学校印制的新生“农转非”名册办理。
(七)纳税落户:
1、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本市第一年纳税5万元或连续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以上,凭本人或单位申请报告,税务部门出具的证明或税票,落户人员的《户籍证明》、街办或乡(镇)村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件,可申请办理业主夫妇、未成年子女及共同生活的成年未婚子女的落户;成年未婚子女落户还须提供民警调查报告和未婚证明。
2、市级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落户:凭单位申请报告、税务部门出具的证明或税票、落户人员的《户籍证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其真实有效性必须由派出所民警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户口簿》、身份证办理。
四、市局户政处审批的户口事项
(一)变更更正姓名:16周岁以下人员凭父母或监护人的申请报告和当事人《户口簿》,在校生需凭学校证明。离婚子女更改姓名必须经父母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办理。16周岁以上人员凭申请报告及单位劳资、人事等部门有关证明材料、《户口簿》。无工作单位人员须街办或乡镇以上政府出具的证明;在校学生须学校出具证明。
(二)更正出生日期:凭申请报告、原始户籍证明及单位劳资、人事等部门相关证明。无工作单位人员须街办或乡镇以上政府出具的证明;在校学生须学校出具证明。
(三)变更民族成份:凭申请报告和县级以上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出具的正式批复。20岁以上公民原则上不予更改,但父母均系少数民族或同一个少数民族成份,而本人却系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成份的,民族成份因故出现逻辑性错误,可申请变更民族成份,不受年龄限制。
(四)变更性别:凭申请报告、国内三级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和公正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
(五)单位成建制搬迁的户口迁移:凭市政府办公厅抄告单、职工履历表、直系亲属名册及《户口簿》和《户籍证明》。
(六)其它依照上级公安机关需要审批、审核的事项。
五、材料受理
(一)申请人申报各类户口事项,应由申请本人或其监护人、近亲属向办理地派出所户籍窗口提出申请,同时递交申办户口的各种材料。
(二)派出所户籍内勤为接待群众申办户口的责任人,对群众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应视情作出处理。
1、属窗口可以直接办理的事项应及时办理;
2、申请事项符合条件要求,材料齐全的,应当场受理申请,并填写《办理户口责任书》(附件1);
3、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要一性告知群众需补充的材料,并填写《办理户口补充材料通知书》(附件2);
4、对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而不能办理的户口,应向申请人解释并说明理由;
5、不得随意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办户口无关的其它材料。
(三)户籍内勤对受理的材料进行了审核,须上报审批的录入微机,生成审批表,进行网上审批流转,同时报送有关材料。对属于需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的材料,交社区民警及时向群众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由社区民警写出详细调查报告后再一并报送。
六、网上审批时限要求
对所有需审批的事项,各级在批报材料的同时,必须在人口信息系统内进行网上审批流转。派出所审批的户口事项中,无需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的,值班所领导须当场审批,并将结果告知当事人;派出所审批的户口事项中,需要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的,派出所领导需在3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将结果告知当事人;属分(县)局审批的户口事项,派出所需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分(县)局,分(县)局在收到派出所上报材料起3个工作日内审批,派出所在收到审批结果当天告知当事人。市局户政处审批的户口事项自收到分局上报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审批办结。
七、“全程通”办理规定
(一)“死亡户口注销”和“非主要项目变更更正”两项业务可按“全程通”模式办理。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有数据,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居民可在本市任一派出所申请办理以上两项业务,对群众的申请,只要材料齐全,任何派出所户籍窗口不得拒绝办理。
(二)通过“全程通”业务办理了非主要项目变更更正的,应在户口簿中打印记载,并加盖办理派出所户口登记章;办理了死亡注销业务的,在户口簿中加盖死亡注销章,收缴身份证。群众申办业务提供的材料依据由办理派出所存档保存。
八、“一站式”办理规定
(一)“一站式”户口迁移适用对象:
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有数据,具有本市常住居民户口的居民,除涉及大中专院校、人事代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弃婴性质的集体户口外,在本市范围内办理户口迁移的,均可直接到落户地派出所按“一站式”模式办理。
(二)网上“一站式”户口迁移工作流程:
1、首先审核迁移人是否符合迁入条件及手续是否齐全。
2、对符合迁入条件且手续齐全的,核对迁移人信息主项,经申请人复核无误后,办理迁(移)入手续;发现户口登记主要项目有差错及公民身份证重号的,必须先到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核实更正后,方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一站式”户口迁移手续。
3、按照迁移人数打印户口迁移证、加盖“户口专用章”,与准迁证第二、三联一起或与其它落户材料存档;打印常住人口登记表加盖“户口专用章”和承办人员私章。
4、打印户口簿加盖户口登记章;整户迁移的须换新户口簿,加盖户口专用章、承办人员私章和户口登记章。
5、在迁出人员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签发的《户口簿》上作迁出登记并加盖迁出章;整户迁移的除加盖迁出章外,还需收缴《户口簿》。
6、原户口簿上户主迁出的,申请人应递交变更户主申请,确定新的户主及与户内其他成员的关系,由迁入地派出所在原户口簿的户主或与户主关系栏上作相应的变更并做登记。
九、工作要求
(一)实行“一站式”办公后,派出所内勤要根据本所业务量的具体情况,定时查询本所异地办理的业务。对异地办理非主要项目变更的,要及时更改底页并做好登记工作;对异地办理死亡注销业务的,要及时抽出底页,加盖死亡注销章,另册保存;对异地办理了“一站式”迁入的人员,要在底页上加盖迁出章,另册保存。同时做好七项登记和报表统计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及本所迁入人员情况及时告知相应的社区民警,便于他们掌握,更好地进行实有人口管理。
对异地办理了“一站式”迁入的人员,属工作对象的,要通知档案内勤及时传递档案材料。
(二)对本所异地办理的业务有疑问的,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三)在办理“一站式”迁移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将他人迁入的情况,当场发现的应及时通知户政处信息科进行回滚;事后发现的应通知群众到户口原所在地派出所按“一站式”办理迁移。
(四)因停电或网络原因无法办理业务时,派出所户籍窗口民警应向群众讲明情况,对群众申报业务先予受理,待网络畅通时予以办理并通知迁移人。
(五)派出所原则上不受理 “非转农”户口。
(六)派出所审批的户口事项中,需开《准予迁入证明》的由分(县)局委托派出所签发,《准予迁入证明》存根与材料一起装订存档备查。需开的《准予迁入证明》登不进系统的,需手工填写。
(七)本市范围内人口申请迁移的不再需提供《户籍证明》;本市范围外人口申请迁移,派出所通过人口信息系统能够查找数据的,可以方便群众免开《户籍证明》。
(八)群众遗失《户口簿》、身份证申请补办时,不再需要到单位、街办出具证明或登报申明遗失。补办《户口簿》凭户主身份证由户主本人或户内成员申请办理,补办身份证由本人申请办理。
十、工作纪律
(一)全市户政窗口民警要严格执行本《规范》,真正做到有诺必践,违诺必究。市局户政处、各分(县)局户政科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在派出所户籍窗口公布,对群众的举报、投诉应当及时解决答复。
(二)经群众举报、投诉或在上级机关明查暗访中所发现的户籍民警对待群众态度冷淡,语言生硬,办事推诿,以及不按本规定执行的行为,并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由市局业务部门或分局按照效能建设及有关规定分别对当事民警实行通报批评、戒免谈话、离岗培训和调离原岗位的责任追究。
(三)对违反本规定,越权审批户口并造成不良影响,或借办理户口之机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和谋取其他利益的,经举报查实后,由纪委、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本《规范》由南昌市公安局户政处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实施。各分、县局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情况、问题和建议及时向户政处反馈。
第三篇:天津市公安局 户口审批工作规范
天津市公安局 户口审批工作规范
--更新时间: 2012-06-19 22:46:56
天津市公安局
户口审批工作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户口政策、审批权限及申报材料
第一节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
一、本市生源、外省市院校毕业生户口
(一)毕业二年内的
本市生源、外省市院校毕业生,毕业二年内(毕业当年7月1日至后年7月1日;落户为学校集体户口的)回入学前原户口迁出地落户的。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2)经教委编号签章的《报到证》原件及复印件;
(3)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口迁移证》;
(4)入学前原户口地迁出依据。
经派出所民警或分局户政大厅当场办理在原户口迁出地直接落非农业户口(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特殊情况: 本市生源、外省市院校毕业生毕业后,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毕业二年内解除劳动合同,经毕业院校所在地教育部门改派回津的:
一类是持毕业院校所在地的《户口迁移证》在工作单位未落户的:如果原学校所在的户口迁出地可以将《户口迁移证》变更开往天津市的,派出所民警或分局户政大厅可当场办理落户(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另一类是持毕业院校所在地的《户口迁移证》在工作单位已落户的:
如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开出《户口迁移证》的,派出所民警或分局户政大厅可当场办理落户(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如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要求必须先由我市开具《准予迁入证明》才能出具《户口迁移证》的,可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具体程序详见操作办法)。
(二)毕业超过二年的
毕业超过二年,户口在毕业院校集体户口内,未婚、30周岁以下,家庭基础在津,要求返回入学前原户口迁出地的。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院校证明;
(3)《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4)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婚姻状况证明;
(6)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口迁移证》;
(7)入学前原户口地迁出依据。
民警受理整卷,经派出所所长审核批准予以落非农业户口(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三)我市农业户口大中专毕业生,入学时户口未迁往学校,要求就地“农转非”的。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录取通知书、学校录取名册原件及复印件;
(4)《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5)村(居)委会证明。
本人填写《申办受理户口经过》,民警受理、调查后逐级报市局户政处审核批准予以转非农业户口(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二、外省市生源(含二区三县大中专以上生源)、本市院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户口
外省市生源(包括二区三县生源)、本市院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包括二区三县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二年之内,户籍已迁入学校集体户,与我市单位签订协议,申请移入落户的。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报到证》(无需教委编号签章);
(2)《毕业证》;
(3)三方就业协议书或《天津市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
经派出所民警或分局户政大厅当场办理落户(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三、外省市生源(含二区三县生源)外省市院校毕业生户口
外省市生源(含二区三县生源)、外省市院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毕业二年内(毕业当年7月1日至后年7月1日)分配我市(二区三县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到其他十三区)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经教委编号签章的《报到证》原件及复印件;
(2)《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3)三方就业协议书或《天津市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
(4)学校所在地或户籍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口迁移证》;
(5)落户地的集体户口首页原件及复印件;
(6)落户直系近亲属户内的,须提供能证实亲属关系的原始依据及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户主及产权人同意落户的证明;
(7)落户自己名下合法住房的须提供《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由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批准予以落非农业户口(户口类别为:毕业分配学生)。
第二节 本市生源退学、休学户口
由我市迁出到外地就学,因故退学、休学或被开除,返回原户口迁出地的,经派出所所长审核批准予以在津恢复原户口性质落户(户口类别为:退学休学、开除)。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院校证明;
(3)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户口迁移证》;
(5)寄宿或暂住人口登记表;
(6)原户口迁出依据;
(7)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三节 远洋船员户口
远洋船员将户口迁回本市家中的,经派出所所长审核批准予以落非农业户口(户口类别为:远洋船员。具体程序:派出所所长批准,分局打印《准予迁入证明》)。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船员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寄宿或暂住人口登记表;
(6)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四节 收养子女户口
(户口类别为:收养)
一、收养人具有天津市常住户口,年满30周岁,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收养子女的疾病,可收养一名14周岁以下子女;
二、无配偶单身男性收养人收养女性被收养人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年龄须相差40周岁以上;
三、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被收养人的,不受单身男性收养人和女性被收养人年龄间隔40周岁以上及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但被收养人年龄超过18周岁的应严格控制。
四、收养孤儿、残疾儿童、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不受无子女和收养一名养子女的限制。满足以上法律要求的条件,并具备民政部门颁发的收养登记证明。
以上收养关系申请落户,不改变被收养人户口性质的经分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改变被收养人户口性质的,或被收养人无户口的,或被收养人年龄超过18周岁的,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收养人双方签字);
(2)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单位或居(村)委会证明;
(4)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收养登记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6)区(县)计划生育部门证明;(7)收养人抚养能力证明;
(8)收养人医院体检证明;
(9)《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
(10)民政部门公告原件及复印件;
(11)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被收养人的,提交被收养人生父母与收养人血亲关系的证明材料;
(12)《申办受理户口经过》;
(13)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五、私自收养子女的,根据民政、公安、司法、计生委《关于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津民发[2009]8号)的精神:
1992年4月1日至1999年3月31日期间形成的事实抚养关系,申请人先到抚养人户籍所在地公证机关办理事实抚养公证,再到公安分局户政大厅或派出所提出申请,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抚养人双方签字);
(2)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单位或居(村)委会证明;
(4)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抚养事实公证书;
(6)区(县)计划生育部门证明;
(7)登报公告声明原件及复印件;
(8)《申办受理户口经过》;
(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受理公安机关补充材料:
附三份以上民警调查取证笔录材料。
1999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期间形成的事实抚养关系,申请人先到社会福利院办理登记手续,再由民政局有关部门向市局申办落户。
第五节 亲属投靠类户口
一、投配偶户口
(一)农投农结婚户口(户口类别为:本人或携带子女投配偶):
1、外地农业人口与我市农业人口结婚,随迁18周岁以下子女的;
2、外地农业人口离婚人员与我市农业人口再婚,投靠配偶在津居住生活3年以上的;
3、本市“二区三县”农业人口与其他13区农业人口结婚,随迁未婚子女的。
(二)本市各区县之间投靠配偶户口(户口类别为:本人或携带子女投配偶):
1、本市各区县之间投靠配偶“农转非”,随迁未婚子女的;
2、由“二区三县”到其他十三区投靠配偶迁移落户,随迁未婚子女的。
(三)外省市离退休人员投靠配偶户口(户口类别为:退休(投配偶有、无随迁子女)):
家庭基础在津,单身在外地工作,按国家规定办理离(退)休手续来津投靠配偶,不改变户口性质的。
以上
(一)、(二)、(三)三种情况经分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四)外省市人员与我市非农业人口结婚,年龄35周岁以上,并且投靠配偶在津居住生活10年以上的。
(五)外省市人员与我市非农业人口再婚,年龄35周岁以上,并且投靠配偶在津居住生活3年以上的。
(六)外省市人员与我市患婴儿瘫后遗症等严重疾病的非农业人口结婚,年龄30周岁以上,并且投靠配偶在津居住生活5年以上的。
(七)外省市人员与我市患盲、聋哑,四肢不全等严重残疾的非农业人口结婚,投靠配偶在津居住生活的。
以上
(四)、(五)、(六)、(七)四种情况,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户口类别为:本人或携带子女投配偶)。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投靠人与被投靠人双方签字);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村(居)委会证明;
(4)寄宿或暂住人口登记表;(5)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投靠残疾配偶的提交医院诊断证明和残疾程度证明(附残疾程度照片);
(7)离(退)休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8)离(退)休单位证明;
(9)《申办受理户口经过》;
(10)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受理公安机关补充材料:
(1)再婚投配偶和投靠残疾配偶的附三份以上民警调查取证笔录材料。
(2)被投靠人系近10年内由津外迁入的,附迁入依据。
二 投子女户口(户口类别为:投子女(外地有、无子女)):
(一)外省市人员,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他处无子女投靠,子女户口均在津,投靠落户不改变户口性质的(男女双方均需达到条件后同时申报);
(二)本市各区、县之间投靠子女“农转非”,以及由“两区三县”、铁城(涉县)到其他十三区投靠子女迁移落户的。
以上
(一)、(二)二种情况经分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三)以上第一种情况,投靠在津子女户口,落户改变户口性质的,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投靠人与被投靠人双方签字);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复印首页及本人内页
(3)外地一方单位或居(村)委会证明;
(4)本市一方居委会证明
(5)被投靠人单位证明;
(6)外省市人员投子女须提交他处无投靠证明;
三 投父母户口
(一)外省市人员与我市非农业人口结婚,所生18周岁以下子女已随父或母在当地落户的(户口类别为:投父母);
(二)无《出生医学证明》申报随父(母)出生登记的(户口类别为:无出生证);
以上
(一)、(二)二种情况,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三)本市各区、县之间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
1、本市各区、县之间未婚子女投靠父母“农转非”的;
2、由二区三县、铁城(涉县)未婚子女到其他十三区投靠父母迁移落户的; 以上1、2二种情况经分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户口类别为:投父母)。
(四)外省市离婚人员与我市居民再婚,其所生子女投靠继父(母)的,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户口类别为:投父母):
1、所生子女为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
2、生父(母)与继父(母)再婚满3年以上;
3、生父(母)再婚时即对所生子女依法享有抚养监护权;生父(母)再婚后依法变更抚养监护权的,自依法变更抚养监护权之日起满3年以上;
4、仅允许1名子女投靠继父(母)来津落户。
以上情况,属于外省市农业人口离婚人员与我市农业人口再婚,其所生子女来津投靠继父(母)的,经分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其他情况,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双方签字);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5)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被投靠人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7)无出生证登记落户,附民警调查材料;
(8)无出生证登记落户,不能证明亲子关系的,附司法书;
(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六节 引进人才户口
DNA鉴定(户口类别为:人才引进及家属)
一、本市企业引进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普通全日制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的外省市人员和配偶及18周岁以下子女,已在我市注册企业工作并签定正式劳动合同的。
二、本市企业引进的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的外省市人员(含“两区三县”到其他十三区),年龄35周岁以下,已在我市注册企业工作并签定正式劳动合同的。
三、已在我市注册的企业工作并在津落户满3年,且具有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的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其配偶可投靠落户。
四、对我市大专院校短缺专业,在我市公开招聘后仍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聘用外地专科毕业生的,且该毕业生已在我市的注册企业工作满2年,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
短缺专业仅指:在石油地质勘探、铁道建筑工程、水电工程、船舶制造等行业实际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以上一、二、三、四四种情况,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5)学历或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高级技术职称证书须经证书签发机关所在地公证部门公证);
(6)引进单位证明;
(7)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8)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9)组织机构代码证
(10)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11)子女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12)本人名下合法固定住所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13)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七节 突出贡献户口
(户口类别为:突出贡献及家属)
一、外省市人员或我市农业人口在津兴办私营企业,上纳税额达30万元人民币的;
二、外省市在津投资兴办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及本市乡镇企业,上纳税额达50万元人民币的;
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准予一次性办理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投资人、配偶及18周岁以下子女1户或高级管理人员(指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1人在其名下合法固定住所处落户或“农转非”。
三、在津注册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外地企业,按照每纳税100万元办理1人(含家属子女)在其名下合法固定住所处落户。
四、在我市工作或居住,获得发明创造专利、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市级维护社会治安先进个人表彰的人员,准予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在津其名下合法固定住所处落户。
以上一、二、三、四四种情况,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5)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子女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7)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8)纳税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9)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10)本人名下合法住房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11)荣誉证书或专利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12)办理投资人及家属户口的须提交验资报告;
(13)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八节 知青返津户口
(内部掌握)(户口类别为:其他)
一、原由我市统一动员下乡的知青及天津知青的配偶;
二、按国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三、已返津居住生活多年;
四、投靠在津子女的;
五、无子女但在津拥有自己名下使用权或产权的合法固定住所的;
六、知青夫妇双方无工作,年龄50周岁以上的;
七、随迁未婚子女的;
八、知青子女与本市居民结婚的。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能证明天津籍知青身份的原始迁出记录或《仍在外省区原天津下乡知青子女回津就读落户申报表》;
(3)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合法固定住所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对没有原始资料证实其天津籍知青身份的,由原户口迁出地所在街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知青”身份确认。经区(县)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属实并出具《原天津下乡知青身份确认表》;
(7)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九节 劳教、刑满释放人员户口
一、原在津注销户口的刑满、解教人员;
二、现无违法活动,表现较好;
三、放回手续齐全;
四、直系亲属同意收留入户;
五、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由分局审核批准予以恢复户口(户口类别为:外地刑满释放)。
遣疆刑满释放人员,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恢复户口(户口类别为:新疆释放)。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释放证、解教证原件及复印件;
(3)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在津直系亲属出具同意收留入户证明;
(5)原注消户口依据;
(6)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十节 小城镇户口
(户口类别为:小城镇)
一、具有我市农业户口;
二、在建制镇镇区范围内拥有自己名下产权或使用权的合法固定住所;
三、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
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农转非”落户。同户直系亲属可以随迁。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5)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证明;
(6)合法固定住所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7)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8)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节 倒流回原籍户口
(户口类别为:倒流)
一、原从我市迁出的倒流人员及其配偶和子女以及子女的配偶和子女;
二、已返津居住10年以上;
三、村、乡二级同意接收落农业户口;
四、在津已有合法固定住所;
五、失去返回户口地生活居住条件的。
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落农业户口。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户口所在地的户籍证明;
(3)婚姻关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原迁出地村乡两级或派出所出具的迁出证明;
(5)村乡两级同意接收证明;
(6)合法固定住所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7)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十二节 更正出生日期审批
因公民个人或公安机关原因造成的户籍登记年龄差错,本人要求更正的。
经逐级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更正。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因我市公安机关原因造成年龄差错的,不需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原始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原始户籍资料原件及复印件或盖户口专用章的复印件;
(5)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注:受理公安机关应对申请人有无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并出具有无违法犯罪情况证明。
第十三节 蓝印户口
一、购房申报蓝印户口
(一)外省市人员或我市农业人口在津一次性付款购买商品住房,可申请购房者及其配偶、未婚子女蓝印户口。
(二)购房标准:在市内六区和塘沽区(含开发区、保税区)购买80万元以上商品住房;环城四区和大港、汉沽区购买60万元以上商品住房;二区(武清区、宝坻区)三县购买40万元以上商品住房。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蓝印户口登记申请表,包括每个申请人的1寸照片一张;
(2)户口登记证明材料:包括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暂住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3)婚姻关系证明材料:包括结婚证或离婚证(离婚协议、法院调解书等)、死亡证明等原件及复印件;
(4)生育情况证明材料:原始医学出生证明、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征收社会抚养费依据)等原件及复印件;
(5)购买商品房证明材料:包括商品房销售专用发票、契税完税证、商品房买卖合同、房地产权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6)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二、投资申报蓝印户口
(一)外省市单位、个人或我市农业人口在津注册投资并合法经营纳税的企业,可申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投资人、配偶及未婚子女蓝印户口。每投资200万元,可在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处登记一人蓝印户口。
(二)外省市(包括境外、国外)个人或企业,在津注册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成立并已合法经营纳税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对其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等重要岗位人才,可按每投资200万元,在其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处登记一人蓝印户口,其配偶、未婚子女占用同样投资额。(只限于2005年以后注册的企业;2005年以前注册,以后又增资5000万的)。
注1:投资5000万企业申报职工蓝印户口,申请程序为:企业向驻地(实际办公生产经营地)公安分局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和职工情况;公安分局经实地调查并核实资料后提出意见报市局审核;市局审核同意后,分局即可受理企业申报蓝印户口。
注2:成建制迁津大型企业申报职工、配偶及未婚子女蓝印户口,可先登记在企业集体户内,二年后转常住户口时迁往职工本人名下住房处。企业所在地在“二区”三县,职工住房在其他十三区的,不能迁往住房处。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1)蓝印户口登记申请表,包括每个申请人的1寸照片一张;
(2)户口登记证明材料: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投资人、申请人)、暂住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3)婚姻关系证明材料:包括结婚证或离婚证(离婚协议、法院调解书等)、死亡证明等原件及复印件;
(4)生育情况证明材料:原始医学出生证明、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征收社会抚养费依据)等原件及复印件;
(5)购买商品房(含二手房)证明材料:包括商品房销售专用发票、契税完税证、商品房买卖合同、房地产权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6)公司注册投资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验资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副本、银行进帐凭证、纳税凭证(申报前6个月)等原件及复印件;
(7)投资5000万以上企业职工的劳动合同和在职证明;
(8)成建制迁津企业申报蓝印户口的批件;(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购房和投资申报蓝印户口,申请人须缴纳城市建设费:二区(武清区、宝坻区)三县每人3000元,其他区每人1万元。
经分局受理,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登记蓝印户口。
三、购房申报蓝印户口转常住户口
购买商品住房申报蓝印户口转常住户口的条件:房屋产权没有发生变化,无抵押、贷款等情况,持蓝印户口人员在津期间无违法犯罪记录,蓝印户口批准二年后即可申报转为天津市常住户口。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同户16周岁以上所有人员均须签字);
(2)蓝印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3)交纳城市建设费缴款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4)商品房销售专用发票或契税完税证原件及复印件;
(5)商品房买卖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6)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7)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经分局受理,报市局审核批准予以登记天津市常住户口。
四、投资申报蓝印户口转常住户口
投资申报蓝印户口转常住户口的条件:在津注册投资的企业正常经营纳税,无抽逃资金,无违法经营,持蓝印户口人员在津有名下合法固定住所,且在津期间无违法犯罪记录,蓝印户口批准二年后即可申报转为天津市常住户口。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同户16周岁以上所有人员均须签字);
(2)蓝印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3)交纳城市建设费缴款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4)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5)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6)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7)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注册资本核验报告书原件及复印件;
(8)提出申请前6个月的纳税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注1:申报登记蓝印户口人员均需清户办理。即申报人已婚的,需同时办理本人、配偶和二名以下未婚子女;申报人未婚的,需同时办理本人及父母;申报人22周岁以上未婚的,仅可办理本人蓝印户口。三名子女户不能申报蓝印户口;第一胎为双胞胎的应视为二名子女。申报二名子女的应进行司法DNA鉴定。
注2:调查民警应对申报购房和投资情况进行入户走访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因购房申报蓝印户口的,调查其房屋购买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具备居住条件;因投资申报蓝印户口的,调查其公司是否存在、是否正常运行、房屋购买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具备居住条件;购房及投资转常住户口的,调查其房屋是否易主,人员有无违法犯罪嫌疑。申请人同时出具《房地产权证》和《房地产权属登记簿》的,可不入户调查。
第十四节 国外出生子女户口
在国外出生的子女未取得外国国籍,经公安出入境部门确认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其中一方具有天津市常住户口的,子女回国后可申请在津落户;父母为出国留学人员,因出国在津已注销常住户口,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津有常住户口且有落户条件的,可申请投靠落户;父母一方在外省市有常住户口的,应在外省市父母处投靠落户。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父或母提交书面申请;(2)父母的有效身份证明(护照、居民身份证等)及子女的护照或《旅行证》原件及复印件;
(3)子女出生国的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复印件,及在我市注册的有资质的翻译公司翻译件原件(二份);
(4)结婚证或由我国驻该国大使馆予以认证的国外结婚证明或公安机关指定的涉外公证部门的公证原件及复印件;
(5)父母的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6)申报第二胎子女和非婚生子女落户的,须到公安机关指定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亲子鉴定;
(7)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由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批准予以登记落户。
第十五节 华侨回国定居户口
华侨是指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住权。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住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含5年)以上合法居留资格,并在国外居住,视同定居。
出国留学生(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和因公出国人员(包括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不被视为定居。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市侨务办公室开具的《华侨、新移民来津落户介绍信(正副本)》原件;
(2)落户地的居民户口簿或《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3)护照原件及复印件;
(4)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由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批准开具《登记户口通知书》。
第十六节 台湾居民大陆定居户口
根据《公安部关于台湾居民来祖国大陆定居受理审批工作的通知》(公通字[2000]73号)文件精神,台湾居民来大陆定居由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定居通知书》。
(2)《台湾居民定居证》原件及复印件。
(3)落户地居民户口簿或《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4)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后,开具《登记户口通知书》。
第十七节 香港、澳门居民(原内地居民)
内地定居户口
(公安机关内部掌握,不得对外公布)
根据公安部《关于原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地区定居后申请返回内地定居受理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境港[2009]2314号)文件精神,原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地区定居后申请返回内地定居由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批件:
(1)《批准定居港澳地区的原内地居民回内地定居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
(2)港澳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复印件;
(3)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后,开具《登记户口通知书》。
第十八节 干部调动户口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批准的干部工作调动在津落户户口。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1、二部门出具的工作调令;
2、《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3、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说明:
1、本人工作调动在单位集体户口落户的,须提供集体户口首页原件及复印件(或加盖公章的集体户口首页复印件)。
2、本人工作调动(含配偶及子女随迁)在自己名下合法住房落户的,须提供《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3、本人调动二名以上(含二名)子女随迁的,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或《医院的分娩记录》)、《准生证明》等原件及复印件。以上证明材料不齐全的,须到公安机关指定的鉴定机构做司法DNA鉴定。
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后,开具《登记户口通知书》。
第十九节 录用公务员户口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1)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户口迁移登记表;
(2)天津市公务员(工作人员)录用通知书;
(3)中央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表或天津市公务员录用审批表原件及复印件;
(4)落户地居民户口簿(或集体户口首页)或《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5)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市局户政处受理、审核后,开具《准予迁入证明》或《登记户口通知书》。
第二十节 军队人员有关户口
一、随军家属户口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关于重新规定军官家属随军条件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41号)的规定,军官、文职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经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批准,可以申请随军落户。
1、副营职(含,下同)或副科级(含专业技术十一级、体育七级,下同)以上军官、文职干部。
2、服现役或在军队服务满十五年以上的军官、文职干部。
3、在驻边疆国境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解放军总部确定的一、二类岛屿部队,以及陆军、空军执行海上任务的船艇上服役或服务的正连职或一级科员(含专业技术十二级、体育八级)以上,并在上述部队或船艇上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军官、文职干部。
4、在驻边疆国境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解放军总部确定的一、二类岛屿的部队,以及陆军、空军执行海上任务的舰艇上服役或服务的副连职或二级科员(含专业技术十三级、体育九级),并服务现役或在军队服务满十年以上(其中在上述部队或舰艇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军官、文职干部。
第四篇:天津市公安局户口管理有关规定
天津市公安局户口管理有关规定
2012-05-02 09:18
第一节
户籍登记管理
办理户口事项的基本规定
第一条
按照“一个窗口”原则,设立户政中心的分局,户政中心负责承办各类户口登记和迁移变动,并指导属地派出所配合做好调查出证工作;未设立户政中心的分局,派出所负责承办各类户口登记和迁移变动。
第二条
各户籍窗口单位对外办公时间应以分局为单位统一对外公布,同时将《办理户口、身份证须知》、监督电话等市局要求上墙的内容在各窗口明显位置上墙公示。
第三条
户政中心或派出所必须指定专职民警在户籍窗口受理各类户口登记和迁移变动、户口咨询业务,其他民警不得办理。对属于审批户口的,窗口受理民警作为群众申办户口联络人,负责对户口办理进度进行全程跟踪,并对申报人咨询及时予以答复。
第四条
受理群众办理户口申请后,受理民警应立即查验申办人提交的各类手续材料。对手续不齐全的,应指导群众完备手续,确保第二次办成;对不符合政策无法办理的,应向群众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对手续齐全的非审批事项,应当场办结;对手续齐整的审批事项,各级户口审批部门应在时限内完成本级审批工作,并报上一级待批或流转受理民警办结。
第五条
除当场办理外,其他需调查核实或流转审批的户口事项,自户政中心或派出所窗口民警受理之日起计算,办理时限如下:
(一)需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的,5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需经派出所长批准的,不超过10个工作日办结;
(三)需经分局批准的,不超过30个工作日办结。
出生登记
第六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出生登记申请,应予受理:
(一)新生婴儿父母双方或一方为本市常住户口;
(二)新生婴儿未随父或母在外省市登记户口,未取得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资格。
第七条
应按照以下情况登记婴儿户口类别:
(一)随母落户,户口性质与母亲一致;随父落户,户口性质与父亲一致;
(二)父母双方均为本市集体户口的,可自愿选择随父或随母登记落户;
(三)父母一方为本市集体户口,另一方为外省市户口的,可随父或母在津登记落户;
(四)父母双方均为驻津部队现役军人的,可自愿选择随父或随母登记落户;
(五)新生婴儿在申报出生登记前死亡的,应同时申报出生、死亡两项登记。
第八条
办理出生登记应提交以下手续要件:
(一)出生医学证明。凭出生医院打印的原始《出生医学证明》;对持手写原始《出生医学证明》的,还需提交出生医院出具的手写情况说明,并加盖该医院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对《出生医学证明》丢失,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凭母亲户口所在地区县妇幼保健院(所)加盖补发专用章的《出生医学证明》和原出生记录复印件;96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凭原出生医院签发的出生《诊断证明》和原出生记录复印件;
(二)婴儿父或母书面申请、《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条
对于符合办理出生登记条件且手续齐全的,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根据《出生医学证明》内容及本人实际情况,完成系统登记工作,并由系统自动生成公民身份号码;
(二)打印《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并交申办人审核签字;
(三)打印《居民户口簿》;
(四)在《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居民户口簿》相应位置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和承办人民警章;
(五)留存《出生医学证明》副页,按月份装订保管,年底汇总成册;
(六)退还申办人提交的相关手续,并将《居民户口簿》交与申办人;
(七)将《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移交社区民警完成户口过录。
死亡注销
第十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死亡注销申报,应予受理:
(一)死者具有本市常住户口;
(二)户主、亲属、监护人等持相关证明向户口所在地户口登记部门申报死亡注销事宜。
第十一条
办理死亡注销应审验以下手续要件:
(一)死亡证明。在医院或家中死亡的,提交《死亡医学证明》;对无法取得《死亡医学证明》的,提交《遗体火化证》、《骨灰安葬证》或《骨灰存放证》;对非正常死亡的,提交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
(二)死者《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户主、家属或监护人提交死亡注销书面申请。
第十二条
对符合办理死亡注销条件且材料齐全的,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注销人口系统中死者的人口数据,并据实变更该户其他户内成员之间的“与户主关系”项目;
(二)在《居民户口簿》死者“常住人口登记卡”页面上加盖户口注销章,并据实变更该户其他成员之间的“与户主关系”、死者配偶“婚姻状况”等项目;对申办人要求更换《居民户口簿》的,重新打印后出具;
(三)收缴死者居民身份证;
(四)留存死者《死亡医学证明》或其他相关材料,按月份装订保管,年终汇总成册;
(五)退还申办人《居民户口簿》等相关手续;
(六)社区民警对照“户口变动清单”撤下死者《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在常表上记录死亡时间,并按照户籍档案管理规定长期、妥善保存。
市内户口迁移
第十三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市内同等地区之间的户口迁移申请,应予受理:
(一)具有本市常住户口;
(二)申请在本市同等地区之间将户口迁移至现住地;
(三)符合本市同等地区之间的户口迁移政策规定;
(四)本市同等地区之间户口迁移是指市内六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户口迁移,二区三县地区之间的户口迁移。
第十四条
受理民警应根据不同迁移类别,严格查验手续要件:
(一)移入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户口迁移书面申请;
(二)移入地址的房屋产权证明及复印件。属于商品房、房改购房以及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凭《天津市房地产权证》或购房合同;属于公产房、企业产住房及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的,凭《天津市公有住房租赁合同》;
(三)凡属于投靠的,凭移入户《居民户口簿》、移入户户主居民身份证和同意落户书面证明。其中:
1、对属于夫妻投靠的,还需凭《结婚证》;
2、对属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投靠的,还需凭《独生子女证》、《出生医学证明》或其他能够证明亲子关系证明材料;对属于(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投靠的,还需凭祖父母与子女亲属关系证明材料、子女与孙子女亲属关系证明材料;
3、对涉及中小学招生入学迁移或投靠的,应重点审查房产证件及亲属关系证明;
4、对投靠亲朋好友或空挂户口的,应严格控制。对确有困难、理由充分的,还需凭现住地派出所开具的“不具备落户条件证明”。
第十五条
对于符合户口迁移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完成系统内人口数据迁移操作。对属于当场办理的,应当场通过基层警务信息系统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对需经审批办理的,应按照文件规定和系统流程,逐级审查报批后,凭户口审批卷和系统授权信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二)与本人或申办人核对户口项目登记内容是否正确。对不一致的,应据实变更;对空项的,应立即采集补充;
(三)对因办理户口迁移导致移入户户内成员之间“与户主关系”变化的,移入地派出所应在办理迁移后立即变更;
(四)完成户口迁移系统操作后,打印《常住人口申领二代证登记表》,并交与本人或申办人审核签字;群众确认后,在移入户《居民户口簿》上打印迁移人的“常住人口登记卡”,并在移出户《居民户口簿》中办理移出注销手续。对移入户使用已加盖“空白”图章《居民户口簿》的,应重新打印《居民户口簿》,在剩余“常住人口登记卡”上加盖“空白”图章,收回原《居民户口簿》,并将新《居民户口簿》编号录入系统;
(五)退还申办人《居民户口簿》等手续材料。
第十六条
迁出地公安机关应按照以下程序完成户口移出手续:
(一)凭变动清单撤下移出人员原常表,注明移往地址,并交档案室按照时间和地址为序妥善保存;
(二)对因户口迁移移出户“与户主关系”发生变动的,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系统及《居民户口簿》项目变更事宜。
户口迁往市外
第十七条
对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户口迁往市外申请,应予受理:
(一)具有本市常住户口;
(二)将户口迁往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本人(未成年人由其监护人)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对非本人申办的,应提供迁移人授权委托证明。
第十八条
受理民警应根据不同迁移类别严格查验手续要件:
(一)迁入地公安机关开具的《准予迁入证明》;
(二)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涉及招生的,提供《录取通知书》;
(四)毕业分配的,提供《派遣证》或《报到证》及单位接收证明;
(五)委托他人代办的,提供委托人授权委托证明及被委托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十九条
对于符合户口迁移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完成人口系统数据迁出注销操作;
(二)打印《户口迁移证》,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参军、出国(境)定居、失踪注销的,不打印《户口迁移证》;
(三)在《居民户口簿》迁出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上加盖迁出注销章,并在背面“登记事项变更和更正记载”栏中注明迁出日期和迁往地点,加盖民警章;
(四)因户口迁出“与户主关系”发生变化的,应据实变更系统及《居民户口簿》项目登记;
(五)社区民警根据变动清单,在迁出人原常表上加盖迁出注销章,注明迁出日期和迁往地点后,撤下交与档案室,按照迁出时间和地址妥善保存;
(六)留存相关手续及复印材料,并退还《居民户口簿》、《户口迁移证》等证件资料。
注销户口
第二十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注销户口申请,应予受理:
(一)在津具有常住户口;
(二)因参军入伍、出国(出境)定居或从报告之日起失踪6个月以上。
第二十一条
受理民警应根据不同类别严格查验手续要件: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参军入伍的,提供武装部门开具的《注销户口通知书》;被军事院校录取的,提供《录取通知书》;
(三)出国(出境)定居的,提供市出入境管理局开具的《因私出境注销户口通知单》;对已加入外国国籍的,提供本人申请、有效外国护照原件、复印件、翻译件;对已在国外定居的,提供本人申请、能够证明其获得永久居留相关证明原件、复印件、翻译件;对在港、澳、台定居的,提供本人申请、香港或澳门永久《居民身份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原件、复印件。上述翻译件,应由具备专业翻译资质公司出具,并加盖公司印章;
(四)失踪人口,由亲友提供注销户口书面申请或法院对失踪4年以上公民宣告死亡判决书。
第二十二条
对于符合户口注销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完成人口系统数据注销操作。对属于当场办理的,应当场通过基层警务信息系统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对需经审批办理的,应按照文件规定和系统流程,逐级审查报批后,凭户口审批卷和系统授权信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二)在《居民户口簿》被注销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上加盖注销章,并在背面“登记事项变更和更正记载”栏中注明注销日期和原因,加盖民警章;
(三)收缴被注销人《居民身份证》;
(四)因户口注销“与户主关系”发生变化的,应据实变更系统及《居民户口簿》项目登记;
(五)社区民警根据变动清单,在被注销人原《常住人口申领二代证登记表》上加盖注销章,注明注销日期和原因后,撤下交与档案室,按照注销时间和原地址妥善保存;
(六)留存注销户口相关手续及复印材料,并退还《居民户口簿》等资料。
户口登记事项变更更正
第二十三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户口登记事项变更更正申请,应予受理:
(一)在津具有常住户口;
(二)户口登记事项发生变化或与本人实际不一致。
第二十四条
受理民警应根据不同类别严格查验手续要件:
(一)变更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婚姻状况(当场办理)。提供结(离)婚证件、法院判决书或配偶《死亡医学证明》、《骨灰存放证》、《遗体火化证》等。对在境外结(离)婚的,提供所在国(地区)合法有效的结(离)婚证件及翻译件。
(三)文化程度(当场办理)。提供学历证书,对在境外取得学历证书的,提供翻译件;
(四)服务处所及职业(当场办理)。提供工作证件或单位组织劳动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属于人民警察的,按照民警变更服务处所、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规定办理;
(五)民族(分局审批)。提供本人申请、户口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开具的《天津市公民确定民族成份审批件》;
(六)姓名。16周岁以下的(当场办理),提供父母或监护人申请、学校或居(村)委会开具的证明;16周岁以下父母离异的(所长审批),提供父母双方同意变更姓名的申请(或法院有关变更姓名的判决书)、离婚证及复印件、父母《居民身份证》及复印件;16周岁以上的(分局审批),提供本人申请、学校或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证明,无工作单位的出具居(村)委会证明;
(七)籍贯。对拟变更非台湾籍贯的(需经民警调查核实),提供书面申请、父亲或祖父《居民户口簿》及复印件、公安机关内部登记资料;对拟变更台湾籍贯的(分局审批),提供书面申请、统战部门证明、父和母合法身份证件及复印件(居民户口簿、身份证等);
(八)性别(分局审批)。据实提供国内三级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
(九)对属于公安机关内部原因造成户口项目错登的,凭公安机关户口登记原始资料,按照变更更正审批流程,报审批部门批准后办理。
第二十五条
对于符合户口事项变更更正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完成人口系统数据变更更正操作。对属于当场办理的,应当场通过基层警务信息系统办理户口事项变更更正手续;对需经审批办理的,应按照文件规定和系统流程,逐级审查报批后,凭户口事项变更更正审批卷和系统授权信息办理户口事项变更更正手续;
(二)在变更人《居民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卡”项目登记栏上加盖变更章,并在背面“登记事项变更和更正记载”栏中注明变动日期、变动前后事项内容,加盖民警章;
(三)社区民警根据变动清单,在变更人常表相应项目兰中加盖变更章,并背面“登记事项变更和更正记载”栏中注明变动日期、变动前后事项内容,加盖民警章。对重新打印《常住人口申领二代证登记表》的,将新常表过录到《现住人口登记簿》中,并撤下原常表交与档案室,按照地址排序妥善保存;
(四)对因项目变更更正需要重新制发《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的,应予以办理。制发后,收缴原《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
(五)留存户口变更更正依据及复印材料。
分户和并户
第二十六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分户或并户申请,应予受理:
(一)分户:
1、具备单独居室、单独分炊的;
2、已在房管部门办理了房契分户手续的;
3、经法院判决或调解,当事人对房产具备一定所有权或居住权的。
(二)并户:不具备单独居室、单独分炊,或与原实际居住情况发生变化,不符合立户条件的。
第二十七条
受理民警应严格查验手续要件:
(一)分户。户主和本人共同提出书面申请,房屋产权证明(产权证或购房合同等),户主及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对涉及法院判决或调解的,还需提供法院判决书或调解协议材料。
(二)并户。户主提出申请。
第二十八条
对于符合分户或并户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受理民警将申请人提交的手续材料复印件整卷交与社区民警入户调查,原件退还申请人;
(二)社区民警入户调查核实后,出具书面调查情况及拟办意见;
(三)报派出所长批准后,凭呈批卷和网上授权办理分户或并户的系统数据修改工作。注意修改与户主关系项目;
(四)打印《居民户口簿》,通知本人到所领取;
(五)打印《常住人口(申领二代证)登记表》交与社区民警过录,并将原常表按规定妥善保存。
补发居民户口簿
第二十九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补发《居民户口簿》申请,应予受理:
(一)《居民户口簿》丢失或损毁;
(二)《居民户口簿》被本户其他户内成员扣押,经工作无效,造成被扣押人无法办理个人事务的。
第三十条
受理民警应严格依照规定办理补发事宜:
(一)对丢失或损毁要求补发《居民户口簿》的,由户主和家庭主要成员共同提出申请、居民身份证及复印件;
(二)对户内成员扣留本户《居民户口簿》的,公安机关必须做说服劝解工作。经说服劝解无效的,社区民警出具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办意见,同当事人书面申请、居民身份证、扣留双方当事人《居民信息表》,一并整卷报派出所主管所领导审批后,为当事人重新发放《居民户口簿》。对由户政中心受理的,由外勤民警调查,分局户政科主管领导审批。
第三十一条
对于符合补发《居民户口簿》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对丢失或损毁的,按照户内成员人数,重新打印首页并逐人打印“常住人口登记卡”,将《居民户口簿》编号录入系统;
(二)对户内成员扣留本户《居民户口簿》的,仅打印首页和当事人“常住户口登记卡”,不得打印户内其他人员“常住户口登记卡”。申请人为多人的,按书面申请中署名情况打印。制发《居民户口簿》后,要在常表及人口系统记事栏中注明扣留事实、处置经过和重新制发居民户口簿编号等情况;
(三)留存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手续材料。
恢复户口
第三十二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恢复户口申请,应予受理:
(一)出国(境)回国人员恢复户口:
1、因出境户口在本市注销;
2、已回国定居;
3、未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未加入他国国籍。
(二)释放解教人员恢复户口:
1、因服刑或劳教户口在本市注销;
2、已释放解教,或经批准假释、保外就医等被监外执行的;新疆放回人员除外。
(三)退役士兵恢复户口:
1、因入伍在本市注销户口;
2、以士兵身份退出现役。
第三十三条
受理民警应按照不同类型的恢复户口申请,严格查验手续要件:
(一)本人申请;
(二)房屋产权证明。
(三)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一张;
(四)对以下三类恢复户口申请查验不同手续要件:
1、出国(境)回国人员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发的护照;
2、退役士兵提交《义务兵退出现役证》或《士官退出现役证》及区县复员军人安置办公室开具的《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复员干部退伍士兵户口介绍信》;
3、释放解教人员提交释放或解教证明。
(五)属于投靠落户的,还需凭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同意落户书面证明;
(六)属于搬迁不能回原注销户口地恢复户口,到现住地(限本市同等地区之间)恢复户口的,凭原注销户口地派出所出具的注销户口证明;
(七)受理民警需查验本人注销户口依据(原常表、户口受理簿)。
第三十四条
对于符合恢复户口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通过系统“无准迁证迁入”模块为申请人办理增加系统人口数据操作,据实登记录入各类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对因假释、保外就医等被监外执行人员恢复户口的,需整卷报分局户政科批准后,凭呈批卷和网上授权办理;
(二)重新打印《居民户口簿》交与群众,退还相关证件材料,并录入新《居民户口簿》编号;
(三)打印《常住人口申领二代证登记表》,交社区民警过录到《现住人口登记簿》中;
(四)办理制发二代证事宜,并收取制证费用。
补录户口
第三十五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补录户口申请,应予受理:
(一)持原市内户口迁移证(移居证)要求落户的;
(二)漏登、信息丢失需要补登的;
(三)本市本科毕业改派回津要求落户的;
(四)错办死亡、迁出、删除等业务恢复户口的;
(五)因失踪返回需恢复户口的。
第三十六条
受理民警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补录户口申请,严格查验手续依据,并按照以下要求整理补录户口呈批卷:
(一)持原市内户口迁移证(移居证)要求落户的:
1、受理单位填写的《补录户口呈批表》;
2、申报人提交的书面申请;
3、落户地派出所社区民警起草的调查情况报告;
4、分局户政科主管民警起草的复查情况报告;
5、申报人提供的户口迁移证(移居证)原件。对户口迁移证丢失的,需提供原迁出地派出所户口迁移证(存根)复印件;
6、落户地派出所提供的原常住人口登记表或人口登记卡片复印件。
(二)漏登、信息丢失需要补登的:
必须持有我市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人口信息系统或《现住人口登记簿》中无该人信息资料,方可申报补录户口登记。
1、受理单位填写的《补录户口呈批表》;
2、申报人书面申请;
3、落户地派出所社区民警起草的调查情况报告;
4、分局户政科主管民警起草的复查情况报告;
5、派出所受理民警对申报人提供的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原件审核后,加盖“与原件核实无误”印章的复印件;
6、落户派出所提供的原常住人口登记表(指内部登记依据)复印件。
(三)本市本科毕业改派回津要求落户的:
必须是本市普通高校迁往外地大学本科毕业生,两年内(从毕业证签发之日算起两年内)未在迁入地落户又改派回津落户的人员,方可申报补录户口登记。
1、受理单位填写的《补录户口呈批表》;
2、申报人书面申请;
3、落户地派出所社区民警起草的调查情况报告;
4、分局户政科主管民警起草的复查情况报告;
5、派出所受理民警对申报人提供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审核后,加盖“与原件核实无误”印章的复印件;
6、派出所受理民警对申报人提供的毕业证原件审核后,加盖“与原件核实无误”印章的复印件。申报人提供的户口迁移证原件。对户口迁移证丢失的,需提供原迁出地派出所户口迁移证(存根)复印件和原迁入地未落户证明;
7、落户派出所提供的原常住人口登记表(指内部登记依据)加盖“与原件核实无误”印章的复印件;
8、申报人提供的经市教委确认改派并加盖市教委毕业生调配专用章的报到证,经受理民警审核后加盖“与原件核实无误”印章的复印件;
9、申报人提供的就业协议或工作单位接收证明原件。
(四)错办死亡、迁出、删除等业务恢复户口的:
1、受理单位填写的《补录户口呈批表》;
2、受理单位提供的错办人的错办前、后的户口登记资料(如常住人口登记表、迁移证等)复印件;
3、受理民警起草的错办该户口的情况说明;
4、分局户政科起草的调查核实情况报告。
错办户口在错办当天发现的,可以向户政处五科提交回滚户口申请,重新办理。
(五)因失踪返回需恢复户口的:
1、受理单位填写的《补录户口呈批表》;
2、申报人提交的书面申请;
3、落户地派出所社区民警起草的调查情况报告;
4、分局户政科主管民警起草的复查情况报告;
5、原注销单位提供的注销户口卷宗原件。
(六)户口原在本市,迁出或注销后未在外省市落户的:
1、受理单位填写的《补录户口呈批表》;
2、申报人提交的书面申请;
3、《户口迁移证》原件,对户口迁移证丢失的,需提供原迁出地派出所户口迁移证(存根)复印件;
4、落户地派出所社区民警起草的调查情况报告;
5、分局户政科主管民警起草的复查情况报告;
6、落户地派出所提供的原常住人口登记表或人口登记卡片复印件。对因重人重户口等原因本市人口数据被删除,外省市户口注销后,申请恢复本市户口的,提供注销户口卷宗材料。
(七)属于投靠落户的,还需凭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同意落户书面证明。
(八)由于搬迁等原因不能回原注销户口地补录户口,到现住地(限本市同等地区之间)补录户口的,凭原注销户口地派出所出具的原常表及不具备落户条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对于符合恢复户口政策规定且手续齐全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受理后,将有关复印材料交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社区民警出具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办意见,整卷报派出所长;
(二)派出所长审核无误的,报分局户政科;
(三)分局户政科审批民警应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社区民警调查情况进行复核,并出具复查书面报告,报户政科长;
(四)分局户政科长审核无误的,报分局主管局长;
(五)分局主管局长审核无误的,报市局;
(六)经市局批准后,户籍窗口受理民警凭呈批卷和网上授权办理增加系统人口数据操作;
(七)重新打印《居民户口簿》交与群众,并记载新《居民户口簿》编号;
(八)打印《常住人口申领二代证登记表》,交社区民警过录到《现住人口登记簿》中;
(九)办理制发二代证事宜,并收取制证费用。
寄宿人口登记管理
第三十八条
寄宿人口是指具有我市常住户口,到本市非户口登记的地址居住的人员。
第三十九条
寄宿人口管理应当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
第四十条
对入住辖区十五日以上的寄宿人口登记率不得低于90%,对离开辖区十五日以上的寄宿人口注销率要达到100%。寄宿人口的寄宿原因填写准确,无违规变更动态登记项目问题。
第四十一条
现住地派出所民警要采取“以房找人”的工作措施,定期对界内出租房屋、空房等寄宿人口的主要落脚地进行走访,及时发现未登记的寄宿人口。要依靠辅警、治安积极分子、户口信息员、物业公司等依靠力量发现新入住的寄宿人口,加强调查熟悉工作,注意对寄宿人口的联系方式的信息采集,注意发现列管工作对象,落实相应管理措施。
第四十二条
户籍地派出所民警每周要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本市县其他住址”栏目的变动情况,及时发现界内人户分离人口的现住地址信息,依据变动清单完成寄宿地址追加过录工作。
第四十三条
现住地派出所民警应在十五日内发现新入住的寄宿人口,依据其居民户口簿、身份证核对本人实际情况。在登记寄宿人口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现住址、寄宿原因的基础上,通过人口信息系统进行寄宿户口登记,并打印《寄宿人口登记表》。对租借房屋居住的寄宿人口还应登记房主的姓名和公民身份号码,同时做好租赁房屋的登记工作。
第四十四条
现住地派出所民警在对寄宿人口登记“户主关系”项目时,寄宿人口属常住户口户内成员的,依据与常住户口户主的关系填写,不设立寄宿户口户主;除上述情况外应单独设立寄宿户口户主,户内成员关系按照与寄宿户口户主关系填写。
对于登记的寄宿人口信息无照片的,如果本人办理过二代证的不再扫描照片,对未办理过二代证的,应采集并扫描照片。
第四十五条
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对照寄宿原因字典项目填写 “何时何因寄宿本址”项。
第四十六条
在登记寄宿人口时系统无此人常住人口信息的,如登记人持有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要按照先由户口地派出所登记常住户口,再登记寄宿户口的原则办理。寄宿地派出所要告知当事人及时到户口地派出所查询户口登记情况,户口地派出所按照有关规定登记常住户口后,寄宿地派出所再登记寄宿户口。对持有关户籍证件未落常住户口的人员,不予登记寄宿户口,应通过暂住人口系统的未落常住户口模块进行登记。
第四十七条
寄宿人口登记工作完成后,现住地派出所民警要在三日内将《寄宿人口登记表》过录到《现住人口登记簿》。
第四十八条
现住地派出所民警对寄宿人口户口登记动态项目(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服务处所、职业)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变更,并按照市局有关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的工作要求,对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依据存档备查。动态项目变更后,要在居民户口簿相应项目栏上加盖受理民警印章。严禁现住地派出所对国家公务人员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在系统内进行变更,对确实发生变化的,现住地派出所民警应在寄宿人口登记表记事栏内进行记载。
第四十九条
现住地派出所民警要摸清寄宿人口是否具备户口迁移条件,对具备迁移条件的要动员其将户口迁至现住地,做到人户一致。
第五十条
现住地派出所民警应在寄宿人口搬离寄宿地或转为常住户口十五日内发现并注销寄宿户口登记。注销的《寄宿人口登记表》撤出后销毁。
第五十一条
社区民警每年十二月份要对辖区内寄宿人口的登记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整顿。
境外人口管理
第五十二条
境外人口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华侨和港、澳、台居民。
第五十三条
公安派出所境外人口登记的对象,是指在辖区内社会面购房、租(借)房居住以及在“三小单位”或他人家中住宿的境外人口。
第五十四条
境外人口租住的房屋全部纳入出租房屋管理;无违规收费和处罚问题发生。
第五十五条
开展经常性的调查走访,收集、整理、掌握辖区内境外人员的基本情况及人员交往、活动轨迹等动态情况,落实管理措施。
第五十六条
对辖区内来自重点国家(地区)、背景复杂以及有不良记录的境外人员,采取公开与秘密向结合的方式,实施重点管理控制,实时了解有关情况。对发现境外人员有关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上报国保、刑侦、治安等部门;发现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外国人的,应当及时上报出入境管理部门。
第五十七条
社区民警要依托社区,加强辖区内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管理工作专职兼职建设;在涉外单位、物业公司、旅馆业、社区中物建联络员、信息员,推进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管理工作社会化。
第五十八条
公安派出所的户籍室受理辖区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申报。境外人员居住相对集中、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将受理境外人员申报住宿登记延伸至社区警务室。
第五十九条
境外人口申报住宿登记,公安派出所应当查验申报人的有效护照或者其他身份证件以及住宿相关证明。同时要登录公安部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核实其相关信息。申报住宿登记手续可由他人或者单位代为办理,同时查验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单位证明。
第六十条
境外人口基本信息资料的采集依据出入境证件视读区内容和公安部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出入境信息为准。对上述两项依据登记不一致的,以出入境证件视读区内容为准,并在系统备注栏和《境外人员登记表》备注栏内做好记载。境外人口系统内所有的字符均在半角状态录入。
录入信息前,应登录公安部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对护照进行比对,核实该人真实身份信息,并将姓名、证件号码、签证号码等项目信息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录入基层警务信息系统,避免出现再生性差错。
第六十一条
外文姓名的录入应依据出入境证件视读区内容和公安部出入境管理系统登记的信息,按照基层境外信息系统设置的外文姓、外文名项目分别录入。对出入境证件视读区内容的外文姓名无法区分姓和名的,将视读区域的外文姓名一并录入系统外文姓项目栏中,外文名项目可以为空项。
在姓名录入时,对每组单词之间以一个半角空格为间隔,有标点符号作间隔时应照录,姓名长度超过系统限制的,在最后一个字节录入一个半角的“?”,并在备注中登记完全姓名。
对外文姓名系手写不能有效识别的,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系统登记的外文姓名为准,通过复制、粘贴录入到系统外文姓中。
第六十二条
对符合登记规定的,应当场办理。打印《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备查卡》,在备查卡右下角和骑缝处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上联留存,下联交申报人存查。同时,打印《境外人员登记表》,由申报人签字后,加盖公安派出所户口专用章和民警章。
第六十三条
派出所内勤民警每天要将当日受理打印的《境外人员登记表》,在二个工作日内移交社区民警,社区民警二日内将《境外人员登记表》过录到《现住人口登记簿》,纳入管理。
第六十四条
社区民警在境外人员办理住宿登记后的一周内,上门对申报人住宿状况进行核查,记录在案。
第六十五条
境外人员申报登记事项变更的,公安派出所应当核实相关材料,办理变更手续,并将变更数据录入系统。
第六十六条
社区民警应按照境外人口登记的住宿或居留期限,及时发现离开辖区的境外人口。同时要通过境外人口信息系统发现离开本辖区到其他辖区住宿的境外人员,及时办理注销手续。对离开辖区的境外人员,社区民警要多渠道获知其拟前往的地点,并在系统备注栏内进行记载。境外人员离开辖区后,社区民警应在3日内将《境外人员登记表》从《现住人口登记簿》中予以撤销,销毁撤出的《境外人员登记表》。
第六十七条
境外人员在辖区内居留期间死亡的,社区民警应当及时将《境外人员登记表》从《现住人口登记簿》中予以撤销,并在系统备注栏内内中注明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情况,销毁《境外人员登记表》。
第六十八条
社区民警应在每年十二月对辖区内居住的境外人口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整顿。
第二节
户限户口审批工作
夫妻投靠
第六十九条 外省市人员与我市非农业人口结婚夫妻投靠。
(一)受理条件:
1、来津人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上,结婚投靠配偶在津居住十年以上,十八周岁以下子女可以随迁;
2、来津人一方系再婚的,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上,结婚投靠配偶在津居住三年以上;
3、被投靠人系本市非农业户口。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随迁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
4、离婚人员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
5、住房证明(是指属于申请人、被投靠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的合法住房);
6、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投配偶落户的。不需提交被投靠人单位证明)、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7、随迁人如系独生子女的,须提供《独生子女证》,二胎以上(包括二胎)的子女须出具准生证,超计划生育的须出具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8、其它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七十条
外省市人员与我市非农业户口残疾人员夫妻投靠
(一)受理条件:
1、外省市人员与我市患婴儿瘫后遗症等严重疾病的非农业人口结婚,年龄在三十周岁以上,在津居住五年以上的;
2、外省市人员与我市患盲、聋哑,四肢不全等严重残废的非农业人口结婚,婚后来津投配偶居住生活的。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随迁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
4、离婚人员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
5、住房证明(是指属于申请人、被投靠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的合法住房);
6、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投配偶落户的。不需提交被投靠人单位证明)、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7、随迁人如系独生子女的,须提供《独生子女证》,二胎以上(包括二胎)的子女须出具准生证,超计划生育的须出具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8、医院诊断证明、残疾程度照片;
9、其它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七十一条
离、退休人员夫妻投靠。
(一)受理条件:
家庭基础在津,单身在外地工作,按国家规定办理
离(退)休手续来津投靠配偶,不改变户口性质的,(二)
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随迁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4、结婚证;
5、单位证明;
6、离(退)休证;
7、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七十二条
农业人口夫妻投靠。
(一)受理条件:
1、外省市农业人口因结婚投靠本市农业人口落农业户口; 2、18周岁以下子女可随迁。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随迁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
4、离婚人员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
5、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投配偶落户的。不需提交被投靠人单位证明)、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6、随迁人如系独生子女的,须提供《独生子女证》,二胎以上(包括二胎)的子女须出具准生证,超计划生育的须出具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7、其它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七十三条
本市各区县之间夫妻投靠。
(一)受理条件:
1、本市各区县之间投靠配偶“农转非”;
2、“两区三县”到其他十三区投靠配偶迁移落户;
3、未婚子女可随迁。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随迁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
4、离婚人员须提供《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
5、住房证明(是指属于申请人、被投靠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的合法住房);
6、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投配偶落户的。不需提交被投靠人单位证明)、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7、随迁人如系独生子女的,须提供《独生子女证》,二胎以上(包括二胎)的子女须出具准生证,超计划生育的须出具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8、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老人投靠子女
第七十四条
外省市离、退休老人投靠子女。
(一)受理条件:
1、夫妻均达到离、退休年龄并同时提出申请(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五周岁);
2、已办理离、退休手续;
3、申请人外省市无子女。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4、申请人和被投靠人单位人事部门查档证明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及子女情况证明。
5、来津人如系离婚人员,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
6、住房证明(是指属于申请人、被投靠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的合法住房);
7、他处无投靠的证明;
8、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子女投靠父母
第七十五条
外地子女投靠父母(非农业户口)。
(一)受理条件:
外地人口与我市非农业人口结婚,其生18周岁以下的子女要求投父母(包括继父母)的。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4、投靠人父母的《结婚证》,如被投靠人双方离婚或一方死亡,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以及《死亡证明书》;
5、申请人和被投靠人居住地村(居)委会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情况证明;
6、投靠人的《出生医学证明》;
7、投靠人的《独生子女证》或二胎准生证;
8、住房证明(是指属于被投靠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的合法住房);
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第七十六条
外地子女投靠父母(“农投农”户口)。
(一)受理条件:
外地农业人口与我市农业人口结婚,其生18周岁以下的子女要求投父母(包括继父母)的。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4、投靠人父母的《结婚证》,如被投靠人双方离婚或一方死亡,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以及《死亡证明书》;
5、申请人和被投靠人居住地村(居)委会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情况证明;
6、投靠人的《出生医学证明》;
7、投靠人的《独生子女证》或二胎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8、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七十七条
本市子女投靠父母“农转非”以及由两区三县、铁城到其他十三个区投父母。
(一)受理条件:
本市人口子女投靠父母“农转非”以及由两区三县、铁城到其他13区投父母的不受年龄限制,但必须未婚。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与被投靠人同时签字);
2、申请人及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被投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4、投靠人父母的《结婚证》,如被投靠人双方离婚或一方死亡,须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离婚调解书,以及《死亡证明书》;
5、申请人和被投靠人所住地村(居)委会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情况证明;
6、投靠人的《出生医学证明》;
7、投靠人的《独生子女证》或二胎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8、住房证明(是指属于被投靠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的合法住房);
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收养子女
第七十八条
收养子女。
(一)受理条件:
本市有常住户口的人员,年满30周岁,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收养1名14周岁以下儿童(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掌握在18周岁以下),已办理收养登记手续的准予落户。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收养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在生父母处未落户或改变户口性质的,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不改变户口性质的,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收养人申请书(收养人双方签字);
2、申请人及被收养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结婚证;
4、收养登记证件;
5、区县计划生育部门证明;
6、养父母医院体检证明;
7、《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
8、民政部门公告;
9、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引进人才户口
第七十九条
引进人才户口。
(一)受理条件:
(1)本市企业引进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普通全日制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人员,准予本人、配偶及其十八周岁以下子女在津落户;
(2)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的外省市人员(含“两区三县”到其他十三个区人员),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下,已在我市注册企业工作并签定正式劳动合同的,准予落户;
(3)已在我市注册的企业工作并在津落户满三年,且具有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的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可申报其配偶落户;
(4)对我市大专院校短缺专业,在我市公开招聘后仍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聘用外地专科毕业生的,且该毕业生已在我市注册企业工作满二年,签定五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准予在津落户。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落户地派出所申请。落户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5、学历或职称证书;
6、引进单位证明;
7、劳动合同;
8、单位营业执照副本;
9、结婚证;
10、出生证、独生子女证、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11、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证件;
12、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突出贡献人员及家属户口
第八十条
企业纳税申报常住户口。
(一)受理条件:
1、对外省市人员和我市农业人口在津兴办私营企业,上纳税额达三十万元人民币的,可准予一次性办理该企业投资人或法定代表人及其配偶和十八周岁以下子女一户或高级管理人员、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一名在津落户或“农转非”;
2、对外省市在津投资兴办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及本市乡镇企业,上纳税额达五十万元人民币的,可准予一次性办理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其配偶和十八周岁以下子女一户或高级管理人员、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一名在津落户或“农转非”。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落户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落户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5、结婚证;
6出生证、独生子女证、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7、单位营业执照副本;
8、纳税凭证;
9、验资报告;
10、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证件;
11.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八十一条
获荣誉称号人员申报常住户口。
(一)受理条件:
凡在我市工作或居住,获得发明创造专利、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市级维护社会治安先进个人表彰的人员,允许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在津落户。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落户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落户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3、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
4、暂住或寄宿人口登记表;
5、结婚证;
6出生证、独生子女证、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7、单位营业执照副本;
8、劳动合同;
9、荣誉证书或专利证书;
10、自己名下合法固定住所证件;
11、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释放、解教人员户口
第八十二条
释放、解教人员户口。
(一)受理条件:
原有我市常住户口,在外地执行劳改、劳教、少管期满放回的。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分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
2、释放或解除劳教、少管证件;
3、原注销户口依据;
4、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5.被投靠人同意接收书面材料;
6、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八十三条
遣疆返津人员户口。
(一)受理条件:
已释放、解教返津的遣疆人员,家属同意收留的,准予在津恢复户口。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
2、释放或解除劳教、少管证件;
3、原注销户口依据;
4、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5.被投靠人同意接收书面材料;
6、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蓝印户口
第八十四条
购房办理蓝印户口。
(一)受理条件:
凡在二ΟΟ七年四月一日以后,一次性付款购买商品住房标准为:市内六区和塘沽区(含开发区、保税区)购房80万元;环城四区和大港、汉沽区购房六十万元;两区(武清区、宝坻区)三县购房40万元。二ΟΟ七年四月一日以前购房申报蓝印户口的,仍按原规定标准执行。(市内六区,塘沽、汉沽、大港三十万,环城二十万,两区三县八万)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所购商品房座落地分局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后上报市局审批。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蓝印户口登记申请表;
2、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暂住证;
4、结婚证;
5、出生证、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以原始依据;
6、购房发票;
7、契税完税证;
8、购房合同;
9、产权证;
10、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八十五条
投资申办蓝印户口。
(一)受理条件:
1、外省市单位、个人或我市农业人口在津投资注册并经营纳税的企业,在津有自己名下固定合法住所,投资二百万人民币,登记一人蓝印户口。申请登记蓝印户口人员均需清户办理,即申请人已婚的,需同时办理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申请人未婚的,需同时办理本人及父母。投资登记蓝印户口的,只允许登记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投资者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
2、外省市(包括境外、国外)个人或企业,在津投资五千万元人民币以上,注册成立并已经营纳税的企业,对其雇用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等重要岗位人才,每投资二百万人民币,可登记一人蓝印户口。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登记蓝印户口所在地分局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审批。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蓝印户口登记申请书;
2、申办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3、暂住证;
4、申办人结婚证;
5、出生证、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原始依据;
6、法定代表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7、投资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8、申办人房屋手续;
9、营业执照;
10、验资报告;
11、银行进帐单;
12、税票;
13、单位证明;
14、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更正出生日期
第八十六条
更正出生日期。
(一)受理条件:
居民出生日期需要变更或者更正时,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机关审查属实后予以变更或者更正。
(二)审批程序:
申请人须持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明、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户口所在地分局已设立户政大厅的,须到户政大厅申请。经分局审核上报市局,市局审批后办理更正手续。
(三)申请人须提供的有关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因我市公安机关原因造成年龄差错的不需书面申请);
2、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3、能证实正确出生日期的原始出生资料或原始户籍资料;
4、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
第三节
居民身份证管理
第八十七条
居民身份证照片。
(一)照片标准:
按照《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技术要求》(GA461—2004),标准照片要求:申领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相片,头部占照片尺寸2/3,不着制式服装或白色上衣,常戴眼镜的公民应配戴眼镜。白色背景无边框,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相片无斑点、瑕疵、印墨缺陷,脸部无局部亮度。照片尺寸为26mm(宽)×32mm(高),脸部宽度(两耳根之间)为15±1mm。
(二)照片采集:
照片采集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公民在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采取现场数码相机拍摄(即现场数码采集);第二种形式是公民提供彩色标准纸质照片进行扫描(即相片扫描采集);第三种形式是公民在异地采集照片,提供电子人像信息(异地人像采集)。
1、现场数码采集。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调取库存信息及照片,与申领人本人及其《居民户口簿》进行审核,无误后利用人像采集系统现场采集申领人照片,并进行相片认证。
2、相片扫描采集。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调取库存信息及照片,与申领人本人及其《居民户口簿》、交验照片进行审核,无误后扫描申领人照片,利用人像采集系统对扫描照片进行处理,并进行相片认证。
3、异地人像采集。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调取库存信息及照片,与申领人的《居民户口簿》、交验照片(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照片回执》)进行审核,无误后利用人像采集系统对提交照片进行处理(或登录《天津公安局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相片检测中心》网站,根据照片回执的图像号提取照片),并进行相片认证。
(三)相片认证:
登陆《天津公安局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相片检测中心》网站,预览认证相片,进行认证,认证合格后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合成制证信息;认证不合格从新采集照片直至认证合格。异地采集照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照片回执》下载相片后不进行认证直接在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合成制证信息。
第八十八条
居民身份证申领。
(一)受理条件: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居民身份证申领,应当予以受理:
1、公民应当自年满十六周岁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的,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
2、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时,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3、申领人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变更、更正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先行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后,方可办理申领居民身份证手续;
4、申领人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中无历史照片的,应到户口地派出所补录照片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二)审核证明证件:
应当严格审核办理居民身份证申领公民提交的以下证件证明:
1、申领人《居民户口簿》;
2、申领人本人因长期在外省市工作、行动不便等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的,可委托其户籍在津家人或亲属代为办理。具体证件:代办人需持申领人书面委托书(代办人需从各分局领取)、申领人《居民户口簿》、近期正面免冠一寸居民身份证标准彩色照片(纸质照片和电子照片均可)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照片回执》,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办理程序:
对于符合办理居民身份证申领条件并且证明材料齐备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予以办理:
1、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模块里的申换补领办理功能,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从居民身份证受理系统内调出申领人信息,核验无误后如实填写相关项目;
2、采集人像信息,进行照片认证,认证合格后合成制证信息;
3、打印《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交申领人核实签字认可。如申领人对登记表项目提出异议,经核实确需修改、变更的按相关要求办理,涉及证件项目的承办人要重新受理;
4、进入天津市非税收入系统,按照收费标准收取制证工本费并开具代收费票证;
5、公民领取证件时,要查验《居民户口簿》、领取凭证,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模块里的发放功能,现场读取居民身份证芯片信息,且将证件视读、机读信息与计算机人口信息进行核对检验,确保准确无误后填写相关发放信息。并经申领人在《签发居民身份证登记表》上签字确认后发放证件。
第八十九条
居民身份证换领。
(一)受理条件: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居民身份证换领,应当予以受理:
1、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公民姓名变更、公民身份号码变更、地址变更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应当申请换领新证;
2、申领人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变更、更正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先行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后,方可办理换领居民身份证手续。
(二)审核证明证件:
应当严格审核办理居民身份证换领公民提交的以下证件证明:
1、申领人《居民户口簿》;
2、原《居民身份证》;
3、申领人本人因长期在外省市工作、行动不便等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的,可委托其户籍在津家人或亲属代为办理。具体证件:代办人需持申领人书面委托书(代办人需从各分局领取)、申领人《居民户口簿》、近期正面免冠一寸居民身份证标准彩色照片(纸质照片和电子照片均可)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照片回执》、申领人《居民身份证》、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办理程序:
对于符合办理居民身份证换领条件并且证明材料齐备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予以办理:
1、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模块里的申换补领办理功能,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从居民身份证受理系统内调出申领人信息,核验无误后如实填写相关项目;
2、采集人像信息,进行照片认证,认证合格后合成制证信息;
3、打印《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交申领人核实签字认可。如申领人对登记表项目提出异议,经核实确需修改、变更的按相关要求办理,涉及证件项目的承办人要重新受理;
4、进入天津市非税收入系统,按照收费标准收取制证工本费并开具代收费票证;
5、公民领取证件时,要查验《居民户口簿》、领取凭证,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模块里的发放功能,现场读取居民身份证芯片信息,且将证件视读、机读信息与计算机人口信息进行核对检验,确保准确无误后填写相关发放信息。并经申领人在《签发居民身份证登记表》上签字确认后发放证件;
6、换领居民身份证要收缴公民原居民身份证。收缴的居民身份证收缴信息要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里的收回交回模块填写相应的收缴信息。
第九十条
居民身份证补领。
(一)受理条件: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居民身份证补领,应当予以受理:
1、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当申请补领。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自愿申请补领居民身份证的,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
2、申领人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变更、更正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先行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后,方可办理补领居民身份证手续。
(二)审核证明证件:
应当严格审核办理居民身份证补领公民提交的以下证件证明:
1、申领人《居民户口簿》;
2、申领人本人因长期在外省市工作、行动不便等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的,可委托其户籍在津家人或亲属代为办理。具体证件:代办人需持申领人书面委托书(代办人需从各分局领取)、申领人《居民户口簿》、近期正面免冠一寸居民身份证标准彩色照片(纸质照片和电子照片均可)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数码照片回执》,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办理程序:
对于符合办理居民身份证补领条件并且证明材料齐备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予以办理:
1、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模块里的申换补领办理功能,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从居民身份证受理系统内调出申领人信息,核验无误后如实填写相关项目;
2、采集人像信息,进行认证,认证合格后合成制证信息;
3、打印《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交申领人核实签字认可。如申领人对登记表项目提出异议,经核实确需修改、变更的按相关要求办理,涉及证件项目的承办人要重新受理;
4、进入天津市非税收入系统,按照收费标准收取制证工本费并开具代收费票证;
5、公民领取证件时,要查验《居民户口簿》、领取凭证,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子系统中的二代证业务模块里的发放功能,现场读取居民身份证芯片信息,且将证件视读、机读信息与计算机人口信息进行核对检验,确保准确无误后填写相关发放信息。并经申领人在《签发居民身份证登记表》上签字确认后发放证件。
第九十一条
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
(一)受理条件: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应当予以受理:
公民在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可以申请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自愿申请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的,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
(二)审核证明证件:
应当严格审核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公民提交的以下证件证明:
1、申领人《居民户口簿》;
2、申领人《代收费票证》。
(三)办理程序:
对于符合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条件并且证明材料齐备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予以办理:
1、进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选择常住人口管理中的临时二代证业务模块,以申领人公民身份号码为查询项,调取制证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项目;
2、进入天津市非税收入系统,按照收费标准收取制证工本费并开具代收费票证;
3、公民领取证件时,民警要将临时居民身份证与申领人《居民户口簿》审核,待申领人在《临时居民身份证签发登记表》上签字确认后发放证件。
第九十二条
居民身份证收费标准。
申领、换领居民身份证收取工本费每证二十元,丢失补领或损坏换领居民身份证收取工本费每证四十元,临时居民身份证收取工本费每证十元。
对农村五保户、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年国家确定的绝对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户、领取政府定期救济补助的特困户,城市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以及领取国家定期抚恤补助金的优抚对象,在其首次申领和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凭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出具统一有效证明并核验“低保证”等相关证件免收居民身份证工本费。
对因自然灾害、事故、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以及其他生活确实有困难的居民,在其首次申领取、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出具的有效证明可减半收取居民身份证工本费。
第九十三条
制证时限。
自申领人签字提交《常住人口(申领身份证)登记表》之日起三十日内发放居民身份证。
公安机关在受理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制作发放临时居民身份证。
第九十四条
公民身份号码变更证明信。
(一)受理条件: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开具公民身份号码变更证明信申请,应当予以受理:
因公民身份号码出现重号、错号以及变更,为证明身份办理其他事务等,需要派出所出具相关户籍证明的,可以申请开具公民身份号码变更证明信。
(二)办理程序:
对于符合开具公民身份号码变更证明信申请条件并且证明材料齐备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予以办理:
1、查阅本派出所相关户籍登记及历史档案,如确系本派出所变更公民身份号码的,应及时为公民出具证明。
2、经查证,不属于本派出所变更的,应根据公民户籍档案中的迁移记录,及时与迁移出地或变更公民身份号码地派出所联系核实。经核实无误后,为群众出具证明。
第四节
暂住证申领
第九十五条
申请依据:《暂住证申领办法》(公安部第25号令)。
第九十六条
申领条件:对拟在本市居住一个月以上、年满十六周岁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在登记的同时申办《暂住证》。对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出差等人员,只办理暂住登记或旅客登记,不申领《暂住证》。
第九十七条
申领数量:无数量限制。
第九十八条
收费项目名称及依据:此项申请不收费。
第九十九条
申请时限:即时办理。
第一百条
申请程序:
(一)申请。
1、申请方式:申办人到分县局人口服务中心、派出所申请办理。
2、申办材料目录:
(1)申办人的《居民身份证》、一寸免冠照片;
(2)房屋租赁协议、房主《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房屋合法权属证明。
本岗位责任人:派出所承办民警、分县局承办民警。
(二)受理、审查。
1、受理标准:
(1)事项属于本机关的职权范围;
(2)材料齐全、规范、符合法定形式。
2、审查程序:
(1)申办材料齐全、规范,符合法定形式,即时办理,颁发《暂住证》;
(2)对申办材料不符合标准或不齐全的,受理单位告知申请人补齐相关内容。
本岗位责任人:派出所承办民警、分县局承办民警
第一百零一条
处罚。
(一)不按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申领《暂住证》,经公安机关通知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或者暂住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二)骗取、冒领、转借、转让、买卖、伪造、变造《暂住证》的,收缴《暂住证》,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行为人有非法所得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处以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的罚款;
(三)雇佣无《暂住证》人员或者扣押《暂住证》和其他身份证件的,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第一百零二条
监督措施。
(一)暂住证申领规范在各级人口管理接待窗口公示;
(二)建立投诉制度,市局户政处对外投诉电话为23943513,对投诉问题,做到件件解决落实。
第五节
出租房屋管理
第一百零三条
管理依据:《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1995年3月6日公安部第24号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一百零四条
管理实施主体:天津市公安局
第一百零五条
管理范围:凡在本市从事出租房屋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治安登记,并签定《治安责任保证书》。
第一百零六条
管理数量: 无数量限制。
第一百零七条
收费项目及依据:此项管理不收费。
第一百零八条
管理时限:及时管理。
第一百零九条
管理程序:
(一)登记:
1、登记方式:出租房屋房主到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民警根据房主提供的房屋信息进行登记建档管理。
2、登记材料目录:房主的《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房屋租赁协议、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房屋合法权属证明。
本岗位责任人:派出所承办民警。
(二)受理标准:
1、事项属于本机关的职权范围;
2、材料齐全、规范、符合法定形式。
(三)出租房屋建档材料目录:
《房屋出租(借)登记表》、《房屋座落平面图》、《房屋租赁合同》、《治安责任保证书》、《安全检查记录》。
本岗位责任人:派出所承办民警。
第一百一十条
处罚。
(一)房屋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人居住的,或者不按规定登记承租人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犯罪活动,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一十一条
监督措施
(一)出租房屋管理规范在各级人口管理接待窗口公示;
(二)建立投诉制度,市局户政处对外投诉电话为23943513,对投诉问题,做到件件解决落实。
第六节
社区民警工作规范
第一百一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在辖区内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警务室,并根据社区规模、人口数量和治安情况在每个社区配备一名以上责任区民警。
第一百一十三条
责任区民警在责任区工作的时间为每周二、四上午。
第一百一十四条
责任区民警的工作情况应当及时记录在《责任区民警工作手册》中。
第一百一十五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保持责任区民警的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动。
第一百一十六条
社区民警服务群众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在社区警务室定期接待群众;
(二)设立警民联系箱、联系簿,发放警民联系卡,公布联系电话;
(三)帮助联系解决群众求助的事宜;
(四)为群众代办户口、公民身份证件等事宜,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实行上门服务;
(五)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第七节
派出所值班民警工作规范
第一百一十七条
公安派出所民警值班时,必须坚守岗位,严格遵守工作交接制度,做好值班记录,有情况及时请示报告,不得从事与值班工作无关的活动。
第一百一十八条
公安派出所值班民警在接到110指挥中心出警指令后,应当做到:
(一)立即向公安派出所所长报告并通知距离案(事)件发生地最近的民警赶赴现场。需备勤民警出警的,应当立即告知其发案地点及基本情况;
(二)接到案(事)件现场民警回报后,立即向公安派出所所长、110指挥中心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一百一十九条
公安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及扭送违法犯罪嫌疑人和投案自首人员时,应当做到:
(一)询问基本情况,制作询问笔录,填写《接受案件回执单》,并根据公安派出所所长意见交有关民警处理;
(二)对紧急案(事)件,应当立即依法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向公安派出所所长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公安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待群众来访、查询、求助时,应当做到:
(一)耐心答复或者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接待群众寻人或者查找住址的,详细问明情况,积极帮助查找;
(三)对于群众的求助,属于职责范围的,积极帮助解决;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向群众说明理由。群众求助及民警处理的情况都应当记录在案;
(四)对群众送交拣拾物品的,详细做好记录,尽快查找失主。对于归还物品的情况或者无主物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向送交拣拾物品的群众反馈。
第一百二十一条
公安派出所值班民警应当对公安派出所所内的安全情况进行巡查,对进入内部办公区的所外人员应当查验证件,问清情况,并进行登记。
第一百二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民警办理户口时,应当做到:
(一)对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申报材料齐全的,当场办理;
(二)对申报材料齐全,但需经调查核实、上报审批的,当场受理并填写《办理户口责任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将有关材料上报县(市)公安局或者城市公安分局;
(三)对申报材料不全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并当场填写《办理户口补充材料书》,写清申请人应当补充的证明材料;
(四)对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户口申报事项,应当告知不能办理的原因。
第一百二十三条
公安派出所民警办理公民身份证件时,应当做到:
(一)公民申领、换领、补领公民身份证件,符合规定的,当场受理,在规定时限内颁发;
(二)在为公民进行出生登记时编制公民身份号码,在注销户口时收回公民身份证件;
(三)公民换领公民身份证件的,在发放新证的同时收回旧证;
(四)对不符合办理规定的,说明原因,或者详细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
第八节
社区防控
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和勤务方式
第一百二十四条
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为:
(一)负责社区实有人口了解和工作对象管理控制;
(二)收集各类情报信息;
(三)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辖区活动,组织社区巡逻防范,指导推广物防、技防建设;
(四)按照全局业务工作需求,及时采集、录人、更新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数据;
(五)组建社区辅警、治保会、社区巡逻队、社区安全信息员、平安志愿者等民防队伍,指导社区防范工作;
(六)对发生在社区内的入户盗窃、盗窃机动车案件的事主及利害关系人进行走访,查找线索,检查漏洞,采取防范措施,遏制社区发案。
第一百二十五条
社区民警实行直接下社区的勤务方式,工作时间应根据社区治安状况和警务工作需要,本着便于履行职责,便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在最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时间,下社区:
(一)社区民警通过基层警务信息系统及公安网浏览市局、分局各业务部门发布的人口管理、警情通报、重点布控人员等工作信息,从中获取与本社区有关的各种有效信息按照派出所工作安排,开展工作;
(二)社区民警每日在社区警务室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待群众,解答群众咨询、调解群众纠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等;
(三)社区民警深人社区开展经常性的走访群众、收集情报信息、组织群防群治力量巡逻、安装物防技防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以及人口调查等基础工作;
(四)社区民警每日工作结束前,将工作情况及采集信息、线索等,按照要求,分别录入基层警务信息系统。遇到重大、紧急情况要迅速上推派出所领导;
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和常量
第一百二十六条
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收集情报信息。在广泛收集带有普遍性的社情民意等治安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有关影响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及治安秩序的情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及时发现、提供刑事及治安案件线索。具休工作方法:在社区各阶层人员中广泛发展治安信息员队伍。形成公秘结合、搜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要重点发展三类信息员以治保会、治安信息员为基础的信息员队伍,重点收集社情信息;以下岗职工、拆迁户等为主的信息员队伍,重点收集群体性不安定信息;以治安耳目等力量为主的信息员队伍,重点收集违法犯罪线索;
(二)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在对实有人口普遍调查的基础上,落实对人口分类管理,重点加强对工作对象、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时发现、控制具有违法犯罪可能的人员,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三)组织安全防范。广泛发动群众,有效整合辅警力量和民防资源,积极推物技防手段和措施,组织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辖区”活动,形成严密的社区治安防控休系,预防和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具体工作方法:
1、指导社区居委会完善治保会工作;
2、加强与社区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经常性的联系沟通,争取各方支持,组建治保会、社区巡逻队、治安信息员、平安志愿者、物业保安等多层次的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开展防范工作;
3、每周召开治保例会,通报杜区治安状况和安全防范情况,布置工作任务,指导治保力量开展防控工作;
4、每月对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讲评,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适时组织培训,提高巡逻控制和发现线索、问题的能力,并将培训时间、方法和内容,参加培训人员情况和培训效果等进行记录;
5、每季度组织社区治保会,协调内部单位保卫组织集中开展一次以防盗、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6、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社区居民会或行业、部门、通报治安情况,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社区居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7、社区民警对发生在本社区内的入户盗窃、机动车被盗等可控性案件应及时进行走访,及时了解案情,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案件走访的对象。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举报人、目击证人以及案发地周边的群众;
(2)案件走访的形式。案件当事人居住在本社区内的,无特殊情况社区民警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对案件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走访,分析发案原因,提供防范建议,了解群众诉求,安抚群众情绪;
(4)案件走访的内容:
①对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表示慰问;②详细了解案件发生的经过、人身、财产受损程度、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诉求;③查找防范漏洞,提示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等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④了解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以及案发地周边群众等对案件的反映;
⑤根据办案单位的要求,进一步向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举报人、目击证人和案发地周边群众了解情况,搜集固定证据,排查居住在本社区内的犯罪嫌疑人;
⑥根据案件情况,及时在社区内发布警情提示或通报。
(5)对未侦破的案件,社区民警应当在案发后的一个月内,对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等进行第二次走访,通报案件侦破的进展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对已办结的案件社区民警要及时走访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征求对案件处理的意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对特殊情况的走访:
①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等要求对案件侦破情况进行说明的要应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等要求认真迅速进行走访;
②案件侦破有进展需要向案件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等通报情况的,要及时走访;
(7)社区民警因故不能及时走访的,派出所耍指派其他民警代为走访,不能通过网络、书信等方式或由辅警人员、治保人员等代为走访;
(8)案件走访的记录。每一次走访情况要形成书面材料,定期归档,统一保存;
8、社区发生入户盗窃案件、重大治安事故或工作对象、违法犯罪窝点被打击处理后,社区民警要于次日写出调查报告,查找工作漏洞,制定整改措施;
9、积极开展宣传,争取党委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的支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防盗门、防撬锁、防护栏、楼宇对讲等物防技防设施,增强社区防控能力。
(五)开展社区巡逻。社区民警要组织足够数量的辅警力量、民防人员,在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开展巡逻防控,严密社区控制,及时发现,堵塞防范漏洞,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
根据社区警情安排治保积极分子、治安巡逻志愿者和物业服务人员等民防力量做好白天的看护和巡控工作;组织带领治安巡防队、物业保安、停车管理员等专职人员,在夜间、社区重点部位、案件多发地段进行巡逻,严密社区控制;
社区巡逻要以重点要害部位、繁华复杂场所、外来人口聚居区等部位为重点,坚持经常性的巡逻与巡查,注意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查处治安隐患。
第九节
派出所治安调解
第一百二十七条
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劝说、教育并促使双方交换意见,达成协议,对治安案件做出处理的活动。
第一百二十八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公安机关可以治安调解。
第一百二十九条
治安调解应当依法进行调查询问,收集证据,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实施。
第一百三十条
治安调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治安调解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二)公正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分清责任,实事求是地提出调解意见,不得偏袒一方;
(三)公开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公开进行,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及双方当事人都要求不公开的除外;
(四)自愿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达成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五)及时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及时进行,使当事人尽快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治安调解不成应当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及时依法处罚,不得久拖不决;
(六)教育原则。治安调解应当通过查清事实,讲明道理,指出当事人的错误和违法之处,教育当事人自觉守法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一百三十一条
被侵害人可以亲自参加治安调解,也可以委托其他人参加治安调解。委托他人参加治安调解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交委托书,并注明委托权限。
第一百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进行治安调解时,可以邀请当地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
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一百三十三条
治安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
对明显不构成轻伤、不需要伤情鉴定以及损毁财物价值不大,不需要进行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对需要伤情鉴定或者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伤情鉴定文书和价值认定结论出具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
对一次调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调解的,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一百三十四条
治安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治安调解协议书》(式样附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协议。
第一百三十五条
《治安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安调解机关名称,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在场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情况;
(三)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
(四)治安调解机关印章、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参加人签名、印章(捺指印)。
《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治安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第一百三十六条
调解协议履行期满三日内,办案民警应当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对已经履行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结案,对没有履行协议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查清原因。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予以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一百三十七条
治安调解案件的办案期限从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一百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对情节轻微,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不涉及医疗费用、物品损失或者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和物品损失的赔付无争议,符合治安调解条件,双方当事人同意现场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进行现场调解。
现场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联(式样附后),由双方当事人签名。
第一百三十九条
经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应当纳入统计范围,并根据案卷装订要求建立卷宗。
现场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可以不制作卷宗,但办案部门应当将《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按编号装订存档。
版权所有:天津市武清区公安局 津ICP备 05005081号
第五篇:中国银行合肥市户口(本站推荐)
中国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优质客户可享基准利率,其余利率至少上浮1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光大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利率上浮1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工商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四成,利率上浮2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25%。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建设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利率上浮1.1倍;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2倍。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招商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面积在144㎡以上的住房贷款,首付四成;首套房面积在144㎡以,首付三成。利率上浮1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上浮2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农业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利率上浮1.1倍;对于一些小型开发商的楼盘,利率上浮1.2倍。二套房停贷。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浦发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利率最低上浮1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最低上浮10%。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中信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利率上浮1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为1.2倍。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徽商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三成,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至少上浮1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交通银行合肥市户口(包含三县):首套房首付至少三成,利率上浮10%;二套房首付六成,利率至少上浮20%。外地人若能提供一年以上社保和纳税证明,贷款政策等同合肥市户口贷款政策办理;无纳税和社保证明的外地人(包括省内和省外)贷款不受理;三套房全部停贷。暂停办理二手房贷款业务。
兴业银行全面停贷。
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停贷。
中国民生银行只做经营性贷款,不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