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熟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常熟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4~2015年)
为积极有效应对机动车排气污染严峻形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苏州市政府办公室《苏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方案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制定机动车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控制机动车发展总量,优化机动车结构,全面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工作任务
(一)控制机动车发展总量。
1.科学制订机动车发展规划。根据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容量、道路资源、机动车结构等要素,开展燃油汽车保有量及出行量控制研究,制定机动车发展总量控制规划,适时研究制订限行、限购措施,合理控制机动车发展总量。(责任部门:市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环保局。列第一位为牵头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制定机动车使用强度控制政策。在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等价格杠杆措施,合理增加机动车的使用成本,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公安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
(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3.拓展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制订新能源车辆推广计划和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在出租、公交、环卫、邮政、电力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以及政府机关率先推进车辆“油改气”或“油改电”。2014年,更新168辆老旧公交车;到2015年,全市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1000辆以上。(责任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环保局)
4.加快清洁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等清洁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保障清洁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到2015年,全市建成7个加气站。(责任部门: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住建局)
(三)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
5.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常熟市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补助方案》,加快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2000年12月31日前注册登记的微、小型客车和中、重型汽油车;2007年12月31日前注册登记的中、重型柴油车。(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财政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6.严格落实限行措施。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2014年10月15日起,启动我市第二阶段限行措施,禁止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在市区三环路以内区域通行(不含三环路),逐步压缩黄标车活动范围。客货运黄标车营运范围的确定应当符合限行区域的规定。(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
7.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政府网站、微博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市民大力宣传淘汰“黄标车”的补贴、拆解、限行等相关政策,引导车主提前淘汰更新“黄标车”。(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公安局、财政局、商务局)
8.加强淘汰车辆管理。规范淘汰车辆回收拆解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回收拆解违法行为,促进回收拆解市场有序发展。(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工商局)
(四)全面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
9.严把车辆准入关。新登记注册的机动车严格执行国IV排放标准,外地转入车辆执行与新车相同的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我市机动车环保准入门槛。加强二手车交易监督管理,对以柴油为燃料的国Ⅲ排放标准以下、以汽油为燃料的国Ⅰ排放标准以下的机动车一律不得在本市过户。公安、交通等部门将尾气达标排放作为车辆申请营运、施工、进城等许可的前提。(责任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
10.加强在用车排气监管。提升监管能力,探索建设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系统和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智能监控网络,建立冒黑烟车辆及遥感超标车辆动态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车辆动态联合执法机制,公安、交通、环保部门每月开展不少于两次联合执法。严格落实机动车强制检验和维修制度,对本地尾气排放超标车辆予以警告,并限期维修,对不定期维修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扣驾驶证;对外地车予以劝退。(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
11.强化机动车环检机构建设。2015年底前,建成车管所董浜检测站,全市新增5条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加强环检机构管理,推进机动车环检机构等级评定及标准化建设,完成机动车检测监控平台改造,确保到2015年机动车年审环保同步检测率达到95%以上。(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农委)
(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2.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优先二期工程”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填补公交盲区,加快城市公交专用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客运枢纽和换乘体系建设,加快公交智能化发展,提升公交服务水平,适当降低公交出行费用,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度和吸引力,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到2015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26%以上。(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规划局、公安局、住建局)
13.完善绿色交通出行系统。大力推广公共自行车,合理布局站点,做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更新老旧车辆,提高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效率。(责任部门:市城管局)
14.提升交通管理能力。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广智能交通管理,2015年底前新增20条绿波示范道路,推进城市交通微循环改造,提升道路通行率,降低道路车辆排污强度。(责任部门:市公安局、住建局)
(六)加快提升燃油品质。
15.完成油品升级。按照苏州油品升级时间表,制订高品质燃油供应保障方案,做好协调保障服务工作。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2015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商务局)
16.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定期组织油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行为,所有加油站严禁销售不符合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快国IV柴油车配套车用尿素供应体系的建设。全面完成油气回收改造工作。(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商务局、质监局、环保局、工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市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按照任务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作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二)强化督查考核。市公安局作为全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要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的督促落实,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推进和全面完成。
(三)强化资金保障。利用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契机,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和组织参与到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中来,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模式,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二篇: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
摘要:我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的头号污染,必须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如何让人们即享受到经济发展后的交通便利,又能有效地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就成为摆在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环境保护;尾气;质量 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六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0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一级天数达到了104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3.59下降到2010年的1.76。根据晋城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我市机动车保有量220697辆,其中载客汽车69877辆,载货汽车30298辆,三轮汽车及低速载货汽车32258辆,摩托车88264辆。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总颗粒物排放量1403.96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0340.1吨、一氧化碳排放量52363.376吨、碳氢化合物排放量6544.462吨。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国家关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法律主要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其条款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关于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标准很少很旧,虽然规定了对于尾气超标的汽车应该给予处罚,但如何处罚,罚多少,均没有具体的规定。
2.2 管理体制不顺畅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机动车污染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无手段,目前仅有一个环保标志制度,且执行情况不好,贴标志与不贴标志基本没有区别,环保标志制度严重失灵。交警部门负责机动车上户,环保部门负责尾气检测,交通部门监管汽车修理。环保部门有检测权,无拦车和处罚权。交警部门有拦车和处罚权,无检测权。交通部门发现问题车辆,但不能检测,也不能阻止问题车辆上路行驶。大量超龄、失修、重污染车辆在城市道路畅行无阻,肆意排污。
2.3 检测体系不完备
一是检测标准制定不完备,技术性的标准几乎没有,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二是机动车尾气检测基本上都采用怠速检测而不是工况(机动车运行中)检测,检出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情况极不真实。
2.4 执法监管不到位
目前汽车尾气检测基本上以年检为主,许多车主想方设法钻政策的空子,在年检前通过临时保养蒙混过关,随后又大量排污。执法部门很少对机动车尾气开展路检,实施动态管理,对污染机动车打击力度不够。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和方法
3.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宏观政策
利用价格、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小排量汽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机动车。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研究,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机动车尾气净化实施。
3.2 加强行政管理,建立健全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
建立机动车污染监管体系,明确发改、工信、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建立机动车污染检测体系,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建设,坚持静态与动态结合,实行年检与路检并重。建立机动车污染统计考核体系,开展区域机动车污染评估,推行机动车污染减排,把机动车污染防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实行城市创模一票否决。
3.3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严格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机动车污染防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健康文明的出行方式,鼓励购买新能源和小排量车,提倡多步行、少开车、选乘公交车。去年,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要将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将增加氮氧化物指标,而机动车尾气在碳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中占有重大比例。因此,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不仅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且是履行国际承诺,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的重要着力点。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我市大气质量,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升我市环保模范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努力做好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防治污染,创建都市文明-在“防治汽车尾气污染高层次研讨会”上的讲话[J].环境工作通讯,1998,15(5):6-8.
[2]赵智华.机动车排气型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1998,(2):42-44.
[3]李青.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结构及特性[J].环境保护,1998,(4):19
第三篇: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x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管控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防止污染耕地,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将已有相关调查发现的粮食和耕地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5类重金属超标区域和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集中区域为重点,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确定排查对象、明确整治对象、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涉重金属非法排污企业,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降低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风险。
二、基本原则突出重点。
优先管控粮食和耕地镉污染风险,兼顾汞、砷、铅、铬等其他重金属;突出粮食和耕地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加强协作。建立和完善环保、农委、粮食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相关信息,为排查整治工作奠定基础,确保有的放矢。
依法整治。严格依法整治污染源,对非法排放重金属污染物涉嫌犯罪的,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对难以有效切断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且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及时采取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三、排查对象排查对象为重点区域内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
(一)确定排查重点区域
包括己有相关调查发现的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区域和耕地土壤点位超标区域;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集中区域,以及其他在产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所在区域等。
县区环保部门要会同农委、粮食等部门,系统梳理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土壤污染状况相关调查、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在产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并结合信访举报、媒体报道等信息,确定行政区域内需开展排查的重点区域。
(二)建立污染源排查清单
以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区域所在行政村和耕地土壤超标点位为中心,原则上排查方圆5公里范围内所有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并建立污染源排查清单。方圆5公里范围内存在耕地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企业和其他涉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也应纳入污染源排查清单。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排查范围。
污染源排查清单包括但不限于: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
冶炼(包括氧化锌等生产加工企业),镍镉电池生产及电镀等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包括历史遗留工业废渣堆存场所);矿区、冶炼企业周边以低品位矿石或废渣为原料的散乱污企业和作坊;尾矿库等。
污染源排查清单要结合环评备案、环保验收、日常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等相关资料信息,以及现场走访等方式确定,了解该区域内现有或历史是否存在企业污染耕地情况,记录走访情况并存档备查。
四、整治对象根据水、大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源排查清单中所列企业逐一开展现场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建立污染源整治清单,包括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等。
一是环保手续是否齐全,是否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是否依法办理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手续等;
二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是否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以及通过渗坑等非法排污或其他违法违规排污行为;三是重金属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四是无组织排放情况,特别是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行业选矿环节等无组织排放情况;五是污水横流、烟尘弥漫、粉尘满地、废渣乱堆乱放等散乱污情况。对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重点排查行业类型、投产时间、生产时限、生产工艺、主要污染物、历史遗留工业固体废物堆存情况及其是否对周边耕地造成影响等。
五、整治要求
(一)在产企业整治
各县区组织制定整治方案,对纳入整治清单的在产企业,依据水、大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责令企业整改到位,包括但不限于达标排放、切断对农田污染的途径等;对整改不到位,确需关停搬迁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对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并及时将处罚结果通报公安机关;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处罚。
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涉嫌犯罪的,按照《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要求,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企业整治
各县区按照一源一档原则,制定耕地周边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企业污染源整治或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是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周边农田的途径,并列入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
(三)推动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
对难以有效切断重金属污染途径,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各地农业部门应当抓紧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六、实施步骤总体进度安排为。
20xx年边查边治,以查为主,即确定排查重点区域,开展污染源排查,建立污染源整治清单,启动整治工作;20xx年边治边查,以治为主,即按照整治清单深入开展污染源整治,并根据最新数据更新重点区域和污染源整治清单;2020年完成综合整治。(一)安排部署
各县区指定专门负责同志,明确责任分工,于20xx年7月30日前,将本次排查整治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联系人名单、联系方式(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报送市环保局。
(二)排查整治
各县区应在20xx年8月底前完成重点区域及污染源排查,10月底前报送污染源整治清单和方案。自20xx年第3季度起,每季度末向市环保局报送一次排查整治工作进展。
(三)集中整治
各县区根据污染源整治清单,组织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及时报送市环保局备案。同时,根据最新信息,对排查重点区域和污染源整治清单动态更新。
建立污染源整治销号制度,实现整改完成一个,核查一个,销号一个,2020年9月底前完成整治工作,10月底前将排查整治工作总结报送市环保局。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要提高思想认识,将此次污染源排查整治作为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专门力量,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县区环保、农委、粮食等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产品协同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重有色金属开采、污染源整治等相关信息,为排查整治工作奠定信息基础。
(三)强化督导和调度
市环保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现场督导和检查,督导检查情况作为《x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评估考核的重要参考。对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重大遗漏、整治不到位、排查整治进展滞后等情形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县区环保部门要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市环保局。
(四)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x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加强耕地周边重金属污染源防控、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等工作。
第四篇: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本站推荐)
北京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
(1989年8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6号令发布 根据1997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8号令修改)
第一条 为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本仁大气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加油站和制造(含安装,下同)、销售、维修、使用的各种机动车辆(电驱动车辆除外,以下简称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机动车扩气净化装置(以下简称排气净化装置),均按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 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是本市对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对机动车进行初次检测、检测和道路行驶中的检测(以下简称初检、年检、路检)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检测和监督管理。
市经济委员会、市交通局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机动作制造、维修行业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加油站必须销售无铅汽油,禁止销售含铅汽由。
第五条 凡制造、维修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从国外违口机动车,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排放标准)。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市环境保护局制定。
第六条 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新产品鉴定,必须由市环境保护局参加、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不合格的排气净化装置,不准投产。
经销外地生产的新型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经营单位必须将该产品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资料报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不准在本市销售。
第七条 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的制造、维修企业和排气净化装置生产企业,应严格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制度,出厂的产品应分别符合本条二、三、四款的规定,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和排气净化装置不合格的,不准出厂;已经出厂的,在下列规定的期限内,按《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和本市有关规定处理。制造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二年或者行驶五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维修出厂的机动车和车用发动机,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一年或者行驶二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制造出厂的排气净化装置,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二年或者五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从国外引进机动车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应当同时引进排气净化技术。第八条 机动车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在用机动车的保养和维修。机动车数量较多的单位,应当配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设备,定期对本单位的机动车进行检测,发现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应当及时保养和维修。安装排气净化装置的,应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安装使用。
第九条 建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登记制度。机动车检测厂(站)、维修企业以及机动车数量较多的单位,必须按照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对机动车污染物的检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并定期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情况报告市环境保护局。
第十条 机动车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车辆检测,并在规定期限内妥善保管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核发的《检测记录单》。车辆初检时排放污染物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车辆牌照;年检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年检合格证。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市环境保护局应当加强对机动车的路检,路检时,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对机动车驾驶员处以警告、20元以下罚款或者吊扣一个月以下驾驶证的处罚,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限期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对机动车的路检,凡不超标者不收检测费。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制造、维修和在用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应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检测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执行国家和本市颁发的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机动车检测的单位从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业务的,须经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批准,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销售含铅汽油的,由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局处以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第十四条 制造、维修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或者制造的排气净化装置不合格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改正,处责任单位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责任单位1万元至3万元罚款,处责任单位负责人500元以下罚款。
在用机动车经抽查、检测(路检除外)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并按每超过一项标准处以100元罚款”超标一倍以上的,加1倍处罚。未经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批准,经营单位在京经销外地生产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市环境保护局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拒绝接受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处责任单位1000元罚款,处直接责任人200元罚款。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执行本办法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组织执行本办法的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严肃执法。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1989年9月15日起施行。
第五篇: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XX年第8号令)、国家环保总局《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环发〔XX〕1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强化在用车污染控制,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实施高排放车辆逐步淘汰、全面供应清洁高品质车用成品油、完善法规体系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措施,逐步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提高机动车排气排放达标率,逐步过渡到明显削减单一车辆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明显降低机动车污染物在大气污染源中的排放分担率,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安全的目标。
(二)具体任务。
2010年7月1日起,按国家要求,全省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珠江三角洲新车注册登记力争提前执行国iv标准,全省逐步淘汰国ⅰ和国ⅱ以下在用营运车辆,逐步淘汰其他高排放机动车。
2010年1月1日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供应符合国ⅲ标准的车用成品油,并逐步将供应范围扩大至全省。2010年10月1日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供应符合国iv标准的成品油,2012年10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全部供应符合国iv标准的车用成品油,其中柴油含硫量控制在50ppm以下。
2010年1月1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2012年1月1日前,全省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2010年12月31日前,建立覆盖全省的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三、主要工作
(一)强化在用车监管,确保排放达标。
1.建立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制度。
自2010年起,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型汽油车定期检测采用稳态工况法(asm)检测,其他地区采用双怠速法检测;重型汽油车全省统一采用双怠速法检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型柴油车和重型柴油车的定期检测均采用加载减速试验—不透光烟度法(lugdown)检测,其他地区柴油车采用自由加速烟度法检测。asm和lugdown检测线按照每条每年检测1万-1.2万辆车的数量规划建设。
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全部社会化,检测机构必须通过省质监局的资格认证,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取得省环保局排气检测的委托资质。取得委托资质的检测机构名称由省环保局向社会公告。检测机构排气检测的日常监管工作由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负责,有条件的市可以向检测机构派驻场监督员。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必须选择具有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排气污染检测,并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缴交相应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费。
排气定期检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05号)规定的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期限进行,排气检测不合格的,检测机构不能出具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报告,公安机关不得核发检验合格标志,车辆不得上路行使。
2.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实施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
道路抽检按照《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由各地公安机关会同同级环保部门进行。重点对在城市道路行驶的高排放车辆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机动车,由公安机关责令车主或使用者限期维修。停放地抽检由各地环保部门会同同级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营运车辆集中停放地或用车大户(指拥有10辆以上机动车的单位)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抽检,抽检不合格的车辆,由环保部门责令车主或使用者限期维修,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营运车辆排气检测不合格的,由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协助环保部门督促营运公司加强车辆检测与维护管理。
对汽油车的抽检采用双怠速法;柴油车的抽检采用自由加速烟度法;摩托车的抽检采用怠速法或急加速烟度法;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城市道路开展遥测法抽检。
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不定期进行,抽检不得收取检测费用,道路抽检不得妨碍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各地要充分调动公众力量,设立超标车举报制度,积极举报冒黑烟车辆,对超标排放车辆必须进行跟踪核查。
3.加强超标车管理。
对定期检测、经道路或停放地抽检排气不合格的机动车,必须将检测结果记录在册,输入监督管理数据库,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各地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对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进行跟踪监管。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未在限期内维修合格的,不得上路行驶,违法上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依据《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对其进行处罚。各地环保部门可以组织专项行动对旅游营运大车、校车、超市免费班车等集中检测,督促车主及时维修超标车辆。
4.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制度。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规定标准且无法修复的在用机动车由各市公安机关依法将其交由有资质的报废车回收企业强制报废并办理注销登记。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发布高排放车辆目录。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公共交通行业情况、大气环境容量及财力情况,设立鼓励高排放出租车和公交车提前报废补偿专项资金,对车辆可正常使用,未达到国家关于出租车和公交车报废标准的有关规定(不包括延缓报废期限内的汽车)的车辆提前报废实施补助,逐步淘汰国ⅰ和国ⅱ以下在用营运车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经济政策将补助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类型车辆,包括非营运车辆。
5.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
在用机动车按阶段性排放标准发放环保标志,实施分类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没有标志或者持有特定环保标志的机动车,采取限制行驶区域、限制行驶时间或限制行驶车型的排气污染防治的交通管制措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具体办法由省环保局会同公安、质监、交通等有关部门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外省车辆在我省内城市道路行驶的,应当符合相应的标志管理规定。
6.加强尾气治理维修机构的管理。
落实检测与维护制度,以检测为主,带动维护工作,维护工作以维修机构为重点。从事与尾气治理相关的总成维护经营活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所在地的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许可。维修机构可以采用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或简易工况法,判断竣工出厂车辆的尾气是否达标。维修机构必须将维修检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二)严格新车登记管理,提高准入门槛。
实施机动车新车源头污染控制制度,落实国家机动车阶段性排放标准公告,污染物排放水平达不到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的新车,公安机关不给予注册登记。2010年7月1日起,按国家要求,全省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珠江三角洲新车登记力争提前执行国iv标准。省环保局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保达标车型核准公告,公布符合本省执行的新的机动车达标环保车型目录。各地政府必须重点把好营运车辆环保准入关,对营运车辆选型实行排放达标环保审核监督。有条件的城市政府应当制订促进客运公交车辆更新淘汰激励政策,鼓励客运公交车辆提前执行国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削减客运公交车辆的排气污染。
(三)全面供应清洁车用成品油,逐步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程。
2010年1月1日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加油站推广供应符合广东省车用汽油地方标准(db44/345-XX)及车用柴油地方标准(db44/346-XX)的车用成品油,并逐步将供应范围扩大至全省。符合国iii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及车用柴油国家标准出台后,执行国家标准。为完善车用成品油的供应体系,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与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确定符合国ⅲ标准成品油供应方案;省物价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出台全省国iii标准车用成品油价格政策,省经贸委、质监局、环保局分别提供符合国iii标准的成品油供应方案、油品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省环保局牵头会同省经贸委、质监局等有关部门根据上述目标和任务制订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方案和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程技术指南并组织实施。臭氧浓度监测超标城市应当提前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四)建立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省环保局制订我省机动车排气检测联网技术规范,编制网络传输及数据交换接口标准。省、市环保部门负责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库和数据传输网络,对检测数据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并与有关部门数据管理中心联网。各检测和维修机构收集的检测和维修数据必须传输到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内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情况,并将数据及时集中传输至省机动车排气检测数据管理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关系到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省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召集人,成员为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公安厅、建设厅、交通厅、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法制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石化广东分公司、中石油华南销售分公司等单位分管负责人。联席会议要坚持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务求实效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做到责任到位,措施落实。
(二)加强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
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有关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及时修订完善我省相关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加快编制和实施《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稳态工况法)》、《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加载减速工况法)》、《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等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
(三)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信息化建设。
鼓励科研单位研究相关排放检测技术和油气回收治理技术。积极引进符合国家检测规范的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油气回收治理技术,并推进设备国产化,鼓励开发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相应设备,培育和扶持省内相关设备生产企业。加快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检测数据共享,提高行政监督管理效率。
(四)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
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机动车污染的危害性、防治污染的意义及对策,提高人民群众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和参与意识,教育公众加强对机动车维护保养,减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使用节能型低排放机动车,共同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