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淡监狱内部机构的科学设置初探
浅谈监狱内部机构的科学设置初探
作者:牟九安 来源: 发表时间:2006-12-01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机构设置是行政组织的核心,是决定行政效率的关键。”○1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来说,其内部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也是决定行刑效率的关键,因此,如何设置监狱内部机构使其科学合理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商榷:
一、当前监狱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纵向设置层次过多,信息流动不畅,不但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使信息传递环节增多致使信息传递时间延长和内容失真走样,使上下级难以准确、及时地沟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也影响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监狱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组织来说,一般分为三层为宜,即领导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执行实施层,当前许多监狱分为监狱、监区、分监区和分队四级;由于外役劳务的存在,一些监狱甚至还分为监狱、监区、分监区、摊点(管区)、分队五级,等等。不管那一层次机构都要配置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层次过多,配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必然要多,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浪费。一般说来,信息的传递是随着层次的增多而使信息传递速度递减,信息的真实成分也会递减。监狱纵向设置层次过多,必定使上下级的信息传递减缓和内容失真走样,既不利于上级领导科学决策也不利于下级正确执行政策和法规。监狱工作说到底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因此监狱工作尤其是罪犯改造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很强,这些工作主要靠一线警察来完成,若层次过多,必将减少基层人员的力量,造成基层警力紧张;管理层次过多,层层节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线警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使一些警察在工作中出现“一推一动”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
(二)横向设置的一些部门的设置没有体现监狱职能的转变,一些部门职能交叉或不明,致使一些部门“遇功相争,遇过相诿”,使监狱整体工作水平难以提高。一些部门的设置没有体现监狱职能的转变,如随着“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的提出和监狱体制改革的完成,劳动改造作为监狱的一项基本职能应有专门的执法部门进行管理,而不能简单地以企业生产科的名义行使劳动改造的职能,这样于法于理都不通。按职能相近或者一致设置部门,是现代行政组织设置机构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一些监狱的内设部门职能交叉或不明,如对顽危犯的教育改造和转化,监狱管理机关或监狱都规定了硬性指标,并对顽危犯“出事”或“无进步”实行责任追究制,于是教育改造部门要求成立对顽危犯的公开的攻关转化小组,而狱侦部门要求对顽危犯的身份不能公开,并要秘密监控,狱政管理部门要求成立公开的罪犯规劝小组,于是每有顽危犯进步各部门便各邀其功,一旦出事则相互推诿责任。监狱作为人民警察机关之一,警务管理应是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监狱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警务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可是,在有些监狱的警服由生活卫生部门管理,肩章由政工部门管理,警械由狱政管理部门管理,等等。如刑罚执行和狱政管理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狱政管理是监狱对罪犯的行政管理,刑罚执行是监狱对罪犯的刑事执行管理。联系是在对罪犯的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中,罪犯的综合表现有可能影响刑罚的变化,而要使刑罚执行正常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狱政管理秩序作保证,可以这样讲,狱政管理是监狱刑罚执行的前提和保障;行刑是否公正也会给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带来重要的影响,两者管理职能应由两个部门来实施,因此,要改变目前有些监狱中将刑罚执行与狱政管理由狱政管理科或狱政管理处一家管理的现象。再如有些监狱机构设置中党政不分,有的监狱只有纪委而无行政监察部门,从而对非党员警察违纪问题的查处工作造成不便。
(三)依法设置规定笼统,具体操作性不强,于是在设置上“半同半异”,即有一半左右的机构相同,一半左右的机构不同,对外、对上联系很不方便。1994年出台的《监狱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监狱设监狱长一人、副监狱长若干人,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工作机构和配备其他监狱管理人员。”由于《监狱法》对工作机构设置规定的比较笼统,于是在各狱内部机构的名称、职能、数量等不尽相同,如有的监狱将狱政管理科命名为罪犯处遇科,有的则将狱政管理科命名为刑务管理科等;有的监狱内设机构十几个,有的监狱仅设七八个等,造成上下、内外联系很不方便。
(四)定性错误,使企、社、监机构不分。如有些监狱将子弟学校也设置为内部机构,为了显示行政级别、名称和职能,便以“职教科”的面孔出现。有些监狱将“XX监狱农业技术推广站”赫然列为监狱的内设机构,让外界人士对其职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农业技术推广站是社会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
(五)机构命名欠规范。如“分监区”称谓,一是不符合国家机关分支机构称谓的惯例性。国家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称谓一般具有惯例性,这样有利于群众对其职能的知晓理解和称谓的认同感,而“XX监区XX分监区”称谓不合乎国家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习惯称谓,像地方各级公安局的分支机构称谓为“XX市公安局XX分局”,因此,循惯例,“XX监区XX分监区”应改为“XX监区XX分区”。二是不符合国家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称谓的简洁性,即文字构成简洁意思表述明白,这样便于群众称呼和记忆。但是“XX监区XX分监区”的称谓就不够简洁,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如执勤的副分监区长在遇到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仅表明身份就颇费周折,其报告词为:“报告XX长:‘我是XX监区XX分监区副分监区长XXX”,一句话中,表明身份的文字的多达14个,显得过于累赘,而用“XX监区XX分区副区长” 报告仅用11个,显得简练多了,也不拗口。再如,分队、管区、摊点等称谓也不规范,限于篇幅这里不予一一列举。
(六)监狱管理幅度过大,监区管理幅度过小,使组织结构体系呈现出“头大腰细”的现象。大多数监狱所属机构20多个,量大面宽,控制无力;而监区所属的分监区数量偏少,一般才3个左右,监狱和监区管理幅度比例不协调,使监狱内部机构的组织体系呈现出”头大腰细“的现象。
二、对监狱内部机构设置的建议:
(一)纵向精简管理层次,减少中间层次,充实一线警力,畅通信息流,确保信息在上下级准确、及时流通,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基层警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建议撤销目前监狱中存在的分队和所谓的管区、摊点等管理层次,将“分监区”改称为“分区”,监狱纵向层次只设为监狱、监区和分区三个层次。“分区”押犯在40人左右,警察4人左右(具体职务为分区长、副分区长、指导员和副指导员),这样以来,分区规模变小便于灵活机动,警察配备精干,并使警察全员直接管教罪犯,改变目前分监区因在监区内部设置数量过少,以致分监区承担的职能过多致使其有可能演变成一级领导机关的发展趋势。增强分监区这个管理和改造罪犯 “细胞”的活力,缩短警察与罪犯的距离,做到警务前移,警力下沉,使警警做到依法、严格、直接和科学管教罪犯,改变目前监狱内部因机构层次设置过多使监狱甚至监区领导距罪犯过远对罪犯深层次的东西了解不够的状况,使监狱领导随时掌握犯情、警情等信息便于科学决策。
(二)横向设置职能部门按、精简、统一、高效和职能相近或相同的原则设置并使其要体现监狱职能的转变并使其职能分明。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建议将近年来在各监狱设置在教育科或单独设置的心理矫治科(室)并到生活卫生科,由生活卫生科主管罪犯的心理和生理疾病矫治工作。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学会在各监狱均设立了分会组织,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目前在大多数监狱均设有罪犯改造研究室机构,有些监狱还设有的法制机构,为了使监狱内部机构设置精简,建议将监狱罪犯改造研究室、法制科(室)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学会在各监狱设立的分会合署办公,实行“三个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统一负责各罪犯改造理论研究和监狱法制工作。鉴于监狱纪检监察和审计工作量因监企体制改革后变小且两者职能相近,建议监狱设立督察处,与纪委合署办公,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建议将督察处在正县建制的监狱应高挂为副县级,在其内部设纪检、监察和审计专职员等职务。设立劳动改造管理部门,使其对罪犯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改造表现考核等事务统一管理,并将其作为与监、企分开后的企业进行联系的中介机构。对目前监狱存在的工会组织,以维权处(监狱警察执法权益维护处的简称)的名义设立,并与监狱企业工会合署办公,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设立警务管理部门,对警服发放、警械更换、武器保管、警体训练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将目前的狱政管理部门分为刑罚执行和狱政管理两个部门。对财务科因监企体制改革和监、企、社分离完成后财务管理职能削弱,建议撤销其机构,将其承担的部分功能(行政事业费用收取上缴和监狱人民警察工资造册)由监狱办公室承担。对原有的政工、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狱内侦查、办公室等监狱内部机构予以保留。
(三)内部机构设置要依法进行,规范设置。对机构的名称、职能、级别等应用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增强在设置上的可操作性。建议尽快出台《〈监狱法〉实施条例》,对监狱内部机构设置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增强监狱内部机构设置的可操作性,使机构设置依法进行。
(四)对监狱内部机构应定性准确,监、社、企的机构要分开。如对子弟学校应移交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不再将其当作内部机构管理,属于警察身份的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决定去留,继续任教的不再保留警察身份。对监狱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等机构要定性成企业或事业单位,不能再以行政性质的机构出现。
(五)监狱内部机构命名要规范,使其名正言顺。建议对职能部门命名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监狱政治处、督察处(纪委)、维权处(工会)、办公室、研究室(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监狱学会分会、法制科)、警务管理科、刑罚执行科、狱政管理科、教育改造科、劳动改造科、狱内侦查科和生活卫生科。对“分区”命名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监狱XX监区XX分区,分区的序号应以监区内部序号排列,不应在监狱内按序号排列。
(六)监狱、监区所属管理幅度要适度,并与层次设置相协调。一般而言,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幅度在六个左右,古有“纵五横六”的说法。建议押犯2000人左右的正县建制的监狱内监区的设置数量以六个为宜,监区内分区的设置数量以九个为宜,使监狱、监区管理幅度呈“扁平状”分布,分区内不再设任何形式的机构,使分区警察全员直接管理教育罪犯,避免出现分区演变成一级领导机关,这样以来,监狱做好决策领导,监区做好组织协调,分区做好执行实施,使各层各负其责。对横向职能部门设置数量不能过多,并且使决策、服务、执行和监督职能的机构设置上相协调。,
第二篇:职业学校内部机构设置
职业学校
内设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机构设置
办公室、实训处、招生就业处、培训部、总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电子信息工程部、服装商务部、基础部、机电工程部、安保处、普教处
二、机构职责
(一)办公室
办公室是学校党总支和行政的综合办事机构。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公文处理、组织会议、宣传报道、工资报批、统计保险、机要保密、人事档案、接待安排、组织重要活动等综合管理与服务工作。
主要职责:
1.根据校长室指示,负责全校性的工作计划、总结、规划、决议、布告、报告等文件起草印发工作。协助校长室组织各部门制定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并检查各部门对计划的执行情况。
2.负责学校公文的收发、传阅、流转、归档等管理工作。3.协助总支、行政做好教职工思想工作,做好宣传工作。4.统筹学校宣传及对外稿件的起草与审核工作。
5.办理教职工人事调配、任免、招聘、晋升、奖惩、统计、保险、离休、退休、退职等工作。
6.负责保管使用学校行政公章、校长印章,并负责介绍信的使用管理。
7.负责相关会议的筹备、召开与记录工作,并负责检查会议决议贯彻执行情况。
8.根据校长室指示,负责协调与各部门有关的综合性工作。负责全校性工作的综合考核及各部门有关工作的督查与考核。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考勤、考绩工作。
9.负责公务汽车安排及其管理工作。10.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11.负责信访与接待工作。12.负责全校档案管理与督查工作。(二)学生处
学生处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宿舍管理、校园卫生保洁等工作及统筹、协调各专业部学生管理并对之进行督查、考核、评比。
主要职责:
1.负责对各专业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核定专业部月班主任津贴总额。
2.负责制订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教育的实施办法。初拟处理决定报校长室批准。
3.负责学生档案管理及学籍管理工作,办理学生的入学注册、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等事宜。做好学生证和学生卡的发放工作。协助教务处、专业部拟定学生升留级、毕业、肄业意见。
4.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德育工作研讨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德育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
5.负责优秀学生、先进班集体评比、教室和宿舍规范建设、学期操行评定与报告单等面上学生工作的组织工作。
6.负责联办涉农专业的联系工作。
7.负责审核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费,报校长室批准。8.组织开展内容健康、生动活泼的多种课外活动,并协同教务处、团委组织安排各类文体活动。认真组织课间操和早操。
9.组织学生定期体检,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学生保险工作。
10.划分学校卫生区,督促、检查卫生打扫情况。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教务处
教务处是负责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教学常规的管理与考核,教师管理及业务培训和教科研工作,统筹协调各专业部教师、教学,牵头管理高职教育。
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和贯彻落实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研究并提出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设想,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2.负责制定全校各类教学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审核汇总教学进程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协调各专业部安排教师任课、调课、代课,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负责编制学校的总课表。
4.组织学生的考试、考核、质量分析、试卷收集与保存等工作。会同学生处、专业部拟定学生升留级、毕业、肄业意见,按时填发毕业(肄业)证书。
5.建立健全教师的业务档案和教学档案。
6.做好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确定,切实抓好校内教育科学研究、试验项目的落实、总结和成果推广。
7.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组织安排全校学生第二课堂和文体活动。
8.负责图书馆、阅览室和教材征订发放工作。9.负责督查和考核各类教学工作落实情况。10.对所有教学类教师月工作量和津贴进行核查。
11.负责高职班的教学与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加强与联办高校的联系和信息沟通,组织大学生活动。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实训处
实训处是负责学生技能培养、考核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实训课程改革、实训质量考核、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科技节、创新大赛、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设施设备管理、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与校内学生实习及工学交替督查考核等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实训教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专业部实训教学过程进行检查与考核。
2.负责对实训仪器设备、物品材料及场所的维护与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实训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
3.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生实验实训计划。切实安排好实训进程,妥善安排、协调实训场所。
4.负责实训基地建设,及时把握国内外实训教学动态,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学校实训发展计划与方案,批准后组织实施。
5.在组织校内实训的同时,以工学交替方式开展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实习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6.负责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7.负责统筹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科技节和商业计划书比赛等工作的计划、督查与考核。
8.负责引企入校工作及引入学校企业的管理工作。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招生就业处
招生就业处是负责学校招生、学生就业及市场开拓等工作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各类学历教育的招生、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工作,负责拓展合作办学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专业设置方案和招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2.负责招生宣传工作。牵头编写、制作、发行招生宣传材料,组织招生宣传队伍。
3.负责新生录取及录取通知书发放等工作,做好新生入学统计和招生工作总结。
4.及时编印新生录取名册,并协助学生处、专业部做好新生分班工作。
5.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组织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6.协同有关部门,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做好就业政策、择业观念、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7.负责发放并指导毕业生填写《就业推荐书》、《就业协议书》等相关材料。
8.负责生产实习安置及过程的学生管理。
9.负责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资源信息,包括学校专业设置、生源情况等;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组织搞好各类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
10.指导毕业生就业,负责做好毕业生就业方案编报工作;处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遗留问题。
11.做好毕业生就业后跟踪调研及信息搜集整理工作。12.加强校企交流协作,切实做好对外合作办学的联系与组织工作。
13.巩固现有生源基地,积极拓展中西部生源市场。扎实开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
14.负责学校的招商引资工作。
15.搜集整理各地职教发展信息,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6.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培训部
培训部是负责学校对外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各类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及学员的招生与就业安置等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开展非学历短期培训和网络教育等工作。
2.负责退役士兵、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及其他劳动力技能培训和企业在岗职工技术升级培训等工作,做好为全市中小企业服务工作。
3.负责制定各类培训的管理制度。4.负责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5.负责组织实施市场调研,开发培训项目。
6.负责组织实施各类培训的教学、学员、学籍等各项管理工作。7.负责培训学员的招生和就业安置工作。8.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七)总务处
总务处是负责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具有管理和经营服务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校资产、设施安全、校园建设与维修、物资供应、“三产”管理及财务管理工作。主要职责:
1.负责学校物资财产、师生生活、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和其他总务工作,从经济上、物质上保证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负责校园绿化、美化及净化工作,做好学校垃圾清运、校园卫生管理等工作。
3.负责学校抗洪排涝、消防建设与校舍安全工作。4.负责全校物资供应和管理工作。
5.负责“三产”管理工作,做好食堂、浴室等改革与管理工作。6.高标准做好学校基建和维修工作。7.认真做好增收节支工作。8.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八)安保处
安保处是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校财产、师生生命安全保卫工作。
主要职责:
1.依靠群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落实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执行公安机关交办的任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等工作。
2.经常开展法纪教育,提高警惕,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做好“四防”工作,并切实做好门卫管理工作。
3.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和各类安全预案,并负责检查落实。4.及时处理校内发生的违纪事件,会同学生处初拟处理意见,报校长室批准。重大问题及时与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共商对策。
5.经常检查校内要害部位,及时发现和消除治安灾害事故隐患。6.协助总务处加强对学校财产的管理。7.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排查和审理工作。8.切实做好节假日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9.完成学校领导及公安、司法机关交办的其它工作。
(九)专业部(电子信息工程部、服装商务部、基础部、机电工程部)
专业部是负责本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部门。主要负责本部所属教师聘任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及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工学结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本部教学工作。对本部各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拓展、专业改革和建设负责。实施本部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表,与教务处协调本部课程的安排和实施。
2.负责本部学生管理工作。落实本部所有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指导建立健全本部学生成绩管理文件和档案,按照有关规定对本部教室、宿舍、卫生区等实施管理,并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初拟学生升留级、毕业、肄业意见,协助教务处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管理,协助学生处做好学籍档案建设。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进行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本部门的第二课堂活动,协助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安排好全校性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6.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师资和实验实习设备,积极进行工学结合和对外培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争创经济效益。
7.协助招生就业处做好本部门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8.负责本部教职工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本部教职工的考评、培养、进修工作,协助教务处做好教师业务档案建设。
9.做好本部教师工作量、班主任津贴和考勤津贴的计算工作。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普教处
普教处是负责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初中阶段教学业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实施性教育教学计划、学生社会实践计划、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审核汇总教学进程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编制课表,安排调、代课,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3.组织安排学生的考试、考核及补考工作,认真组织考试质量分析,收集、保存考试试卷。4.负责学生成绩考核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及办理学生的入学注册、休学、转学、奖惩等学籍管理工作,拟定学生毕业、修业意见,按时填发毕业(修业)证书。
5.协助学校负责教材的征订工作。6.建立健全教师的业务档案和教学档案。
7.做好本部门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确定,切实抓好校内教育科学研究、试验项目的落实、总结和成果推广。
8.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组织安排学生第二课堂和文体活动。
9.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德育工作研讨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法纪教育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10.做好本部门教师和班主任工作量津贴、考勤津贴的核算。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组织设置 工会、团委、关工委
四、组织职责
(一)工会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主要负责学校的民主建设、师德建设。主要职责:
1.根据党总支统一部署,结合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对教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2.根据校党总支和教职工代表的意见,组织职工开好教代会。3.经常了解对“教代会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并写出书面材料上报党总支部。
4.定期召开有关会议,收集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向党总支汇报。
5.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动向,当好党总支助手。6.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抓好读书活动,特别是抓紧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
7.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8.按时对工会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9.关心职工切身利益,协助行政做好职工生活工作,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适当补助。
10.切实抓好教职工师德建设。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做好考核工作。
11.督促行政搞好女教工“五期”保护,反映女教工的合理要求,12.处理教职工慰问等相关工作。
13.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14.协助行政制定各类津贴分配方案。
15.抓好教职工的文明办公和办公室的文化建设工作。16.按时完成党支部临时交办的任务。
(二)团委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主要负责团建工作,协助学生管理部门搞好学生自治组织建设。
主要职责:
1.领导全校共青团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总支、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制定全校共青团工作计划、负责指导、检查督促各团支部的工作,组织交流团支部的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树立典型,负责筹备校团代会。
2.抓好团的自身建设,定期举办业余团校,培养青年积极入团,培训团的干部。定期举办业余党校,认真地推荐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
3.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做好对团支部的建设和改选工作;做好新团员的发展和超龄团员的离团工作,认真做好团费的收缴工作,合理使用团费;负责全校团员的团员证注册工作;负责团的关系接转工作;逐步制定和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4.掌握全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青年工作情况,及时向校党支部和上级团委组织汇报。研究青年工作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
5.负责全校团的大型活动的开展,组织开展学生社团工作。组织和指导各支部开展有益于团员、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各支部宣传工作,办好支部园地。
6.组织评比表彰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先进团支部;对违纪团员做好教育和处理。
7.协助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学生工作,并积极指导校学生会工作。8.认真做好学校的升旗仪式。9.负责学生校内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 10.完成组织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关工委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是在党总支和校长室领导下,以老同志为主体、吸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群众性组织。主要负责青少年教育工作。
主要职责:
1.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实效,重大事项及时请示汇报。
2.组织老同志,配合有关部门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3.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提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
4.加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引导他们锻炼强健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积极开展“老少共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优化育人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6.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规律,以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7.完成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篇:如何编制中小学内部机构设置
如何编制中小学内部机构设置
一、内部职能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配备职数
中小学内设机构名称原则上要统一,一般设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德育处)、总务处、安全处等。
各类学校的中层管理部门、职数设置如下:
1.普通高中可以设置5个中层管理部门,聘任8-12名中层干部。
2.规模较大(25-40班以上)的中小学可以设置5个中层管理部门,聘任8-10名中层干部。
3.规模中等(13-24班)的中小学可以设置3-5个中层管理部门,聘任5-8名中层干部。
4.规模较小(12班及以下)的中小学可以设置3个中层管理部门,聘任3-5名中层干部。
5.完中、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原则上中层管理部门不增加,其中层职数增加1-2名;职高的中层管理部门和中层职数,各校可根据相关要求和实际需要,先提出申请,由教育局批准后执行。
二、中层干部任职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具有胜任职位要求的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
2.担任中层正职的,应具有中层副职二年以上的经历;担任中层副职的,应具有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等其他具有管理经验人员)二年以上的经历。
3.学校新任中层副职干部,小学原则上须有本科学历,中学必须是本科学历;必须具有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4.学校新任中层副职干部,年龄不超过40周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5.如个人特别优秀或因工作特殊需要,以上第2、3、4条件中只能有一条可适当放宽,但需经教育局的同意。
三、中层干部的聘用及管理
1.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中小学中层职位出现空缺,学校中层机构调整、重组或任期届满时,都要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竞聘上岗程序一般包括制定方案、报批方案、公布方案、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民主测评、公示结果及上报教育局备案等环节。
2.实行中层干部职位确认批准和职数限额制度。选拔聘用中小学校中层干部必须在规定的机构设置和职数限额内进行。如学校中层出现空缺,在选拔任用中层干部前,学校应将中层职位空缺情况和竞聘上岗方案,向教育局报告并获得批准后才能组织实施。现阶段,学校中层已经超出规定职数的,不再聘用新的中层干部。中层超过规定职数的学校,须通过新一轮的竞聘或通过转岗等形式,使中层达到规定的职数。
3.实行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学校中层干部每届任期三年,优秀的可连选连任。
4.实行中层干部任职最高年龄限制制度。凡男性年满52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无论是否任期届满,将不再担任学校中层干部职务。
5.实行中层干部考核激励与警示制度。学校中层干部必须按规定完成额定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年,中层干部必须述职,并接受教职工的民主评议等方式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享受岗位津贴。
6.实行中层干部免职制度。中层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免去现职:
(1)学考核不合格的;
(2)在考核中,教职工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
第四篇: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
一、应当严格区分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
我国法院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大体是:人民法院正副院长构成院级行政领导层。案件的审理由法院内部的各审判业务庭完成,庭长是主持审判业务庭工作的中层负责人。法院内部集体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是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和独任庭则是人民法院具体承办案件的审判组织。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非简单的民事案件,均适用合议制,即由三人以上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应当说,这套机构设置的模式大体上符合我国的国情,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 主要在于未能严格依据程序法落实合议庭和法官的审理案件的职权以及将司法行政权与审判权混淆的问题。由于多年来,我国法院的体制完全是按照行政的模式运作的,法院内部也基本上采用行政的运作方式,所谓对案件的裁定意见实行“领导把关、层层审批”,是指对案件的审理由独任审判或合议审判的审判人员进行,而对案件的最后裁判要由庭长、主管副院长、院长以及审判委员会最后决定,从而形成了案件的实际审理与案件的判决相分离的状况。法官和合议庭不能真正成为案件的决定者,审与判发生分离,法院的院长、庭长等成为裁判的决定者,行政权完全主导着审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严格区分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
我们首先需要讨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的关系。在法院内部,存在着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这两种权力应当严格区分。司法行政权主要是对法院内部的人财物进行管理的权利,是保障法院的活动正常运转的所必须的。司法行政权由法、副院长,庭长院的院长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享有并行使,而司法权则由每一个法官具体行使,由于根据法官法,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庭长等人也是法官,因此他们同其他法官一样。都要依法享有司法审判权。司法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要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因此,普通法官要服从享有司法行政权的有关领导的安排,但司法行政权只能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而行使权利而绝对不可以就具体的案件的裁判行使权利,除了 法律 有特别规定,法院院长享有发动再审程序、将重大疑难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以外,原则上每一法官所享有的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权都是平等的,审判权不是一种行政支配权,一个法官不能在对具体案件的裁量中受另一个法官的支配,否则,前者将不是一个真正的法官,而不过是成为了后者的助手,而后者由不具体审理案件,但有权作出裁判的决定,这不仅是违背审判规定的,而且是违法的。
根据审判权的性质及法官法规定的法官的职责,法官所享有的审判权都是平等的,法官之上不应当有法官。具体的说,在同一的法院中,以及上下审级的法院中,所有的法官依法享有并行使审判权,其权利都应当是平等的,每个法官对自己审理的案件享有依法裁判的权利,其在权限范围内对案件作出裁判不需要其他法官的审查和批准,各个法官在工作能力、和实务经验及资历深浅等方面会存在区别、工资级别上也会有高下之分,但就行使审判权而言法官都是平等的,法官之上无法官,然而,从实践来看,在法院内部实行层层把关和层层审批制度,上下审级法院之间,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有时也有不适当的干预。如某些案件在作出裁判前,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具体案件定调划框,甚至对个别案件直接下达裁决指示(也包括下级法院主动请示要求先定后审,这实际上是将行政隶属关系混同于法院的审判监督及审级监督关系,事实上干扰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法院内部的所谓对案件的层层审批的制度造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使审判的环节脱节。法院的庭长、院长对案件作出审批时,并没有依法进行开庭审理,而只是听取汇报或书面审理,所以其作出裁决实际上是行政式的审批方式,也就是以行政权干预了审判活动。[xxv]而实行独立审判、保证裁判公正,必须是要强调在法院内部及法院系统内实行独立,即在同一法院内以及上下审级的法院之间,每一个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有权独立于其他法官,其依法对案件作出判断或在合议庭中表述自己的裁判意见,不受其他法官的干预[xxvi].由院长或庭长审批案件导致了法官之上还有法官的现象,使司法行政权与审判权发生混淆。我们认为,必须要严格区分法院内部的行政活动和审判活动,审判活动不能行政化而应当遵守审判活动的自身的 规律,行政活动强调效率,采取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行政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行政首长的指挥命令行为,然而,审判活动则强调的是裁判的公正,程序的合法,法官并不是行政工作人员,不能采取下级服从上级的的原则,为了实现审判的公正,需要审判人员在裁判中独立公正,而不能受外来的任何干预,在这一点上,审判人员的裁判活动与竞赛中的裁判员是十分相似的,如果一个裁判在场上执法时,要处处听命于第三者的指挥,则根本不可能作到裁判的公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在法院内部的审判活动行政化的趋向,不仅难以保证裁判的公正,而且与司法的 现代 化要求相距甚远,司法行政化的结果导致司法审判人员注重行政级别而不是专业化技术化。
还需要指出的是,使院长庭长权利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则很难避免个人滥用权利。层层把关和层层审批制度,从设立的初衷来看,是为了通过设立更多的把关程序而确保案件的审理质量,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如果把关者对案情缺乏了解,或者不具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或者希望通过把关而办人情案和关系案,甚至徇私枉法,在此情况下,多一道把关程序,则多一份对裁判公正的威胁,以及多一道对裁判结果达成的障碍。
二、关于法院的院长的职权和选拔
法院院长是指法院的正职院长,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应由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此可见,在法院所有法官中,尽管院长也是法官但他与一般法官有所不同,除了要选举产生以外,还依法享有如下的权利,具体来说,第一,院长可以依法发起审判监督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第二,法院院长有权就重大疑难案件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并有权主持审判委员会的讨论。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凡是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第三,法院院长有权对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院长享有对本院的司法行政权,应主持本院的全面司法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法院院长也是法院的法定代表人。
除了上述法定的权限以外,在实践中法院院长实际上享有更大的权利。这是因为我国多年来,法院内部一直采用行政的模式进行操作,不仅人事的安排要套用行政的级别,而且整个司法审判活动也采用行政管理中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就决定了法院院长不仅仅是司法行政方面的负责人,而且也是一个法院内部的最大的法官。正如有人指出的,法院院长在审判权的各个环节上,都享有指示权、批准权和决定权,并对法院的全面工作享有组织权和监督权[xxvii].尤其是因院长享有提请权力机关任命其他法官的权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 着本院法官的升迁,从而事实上对其他法官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如前所述,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力,必须严格分开,严格的说,法院院长在实际上所享有的对案件的审批权限乃是因为这两种权力混淆的结果,这纯粹是旧体制的产物。而法院院长对案件的审判和裁判所享有的的指示权、批准权和决定权,明显缺乏的法律依据。当然,法院院长权利的扩大,在法律不健全和程序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法院院长确实是德高望重、法学造诣精深、实务经验丰富的人士,则院长享有极大的权限对保障办案质量、提高法院的整体素质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利于法院的办案效率的提高。然而,在法律已经初步健全的情况下,一切权力都要依法规范。而如果法院院长对审判活动的各个环节上都享有指示权、批准权和决定权,则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尤其从实践来看,院长权力过大,对确保裁判公正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多年来选拔法院院长注重行政级别和 政治 素质,院长一般都是行政级别相当的、有一定威望的、甚至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然而,在选拔法院院长时,对院长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却重视不够,更有不少基层的法院院长主要是为了获得副县级、副地级之类的行政级别上的安排,而在从未受到专门的法律训炼或未从事过司法工作的情况下进入法院,执掌对案件裁量的指示权、批准权、决定权,在此情况下,对裁判的质量很难起到保证作用。广州一名法官指出,“有少数法院院长不甚熟悉法律,特别是新颁布的法律,又不愿正视自己的弱点,动辄把党的政策和法律对立起来,把上级领导人的讲话和法律对立起来,把所谓的实际情况和法律对立起来,批评那些坚持依法办事的人是死扣法条、教条主义,甚至发生个别法院院长带头破坏法制的现象。”[xxviii]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况,则院长享有极大的权限对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很难说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由于在现有的法院体制下,院长完全可影响到每个法官的升迁甚至在法院的去留,如果院长权利过于集中,不仅不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而且很难对院长的此种权利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很难保证裁判的公正,我们认为,司法改革的 内容 之一,就是要正确确立院长的职权以及改革院长的选拔方式,这首先要严格区分司法审判权和司法行政权,院长有权享有司法行政权,但不能由此而产生对合议庭及独任庭的法官的裁决进行干预审批和最终决定的权利,更不能对下级法院的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干预。目前实行的所谓院长审批案件的制度完全无法律根据,是不符合程序的。法院院长虽然依法享有某些特殊的权限,但依据法官法院长首先是一名法官,作为一名法官,院长与其他法官一样都平等地享有审判权。据此院长应当亲自办案和审理案件,而绝不是领导其他法官办案,也不是居于其他法官之上的法官。院长只有亲自办案,才能够准确了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可以通过审判委员会 总结 经验,改进法院的工作。
关于院长的选拔问题,应当是当前司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在现有的体制下院长在法院中的具有极端重要性,院长的选拔直接影响到法院的整体素质和办案质量。因为即使在废除了审批制、合议庭的职权落实以后,院长在整个法院的审判过程中仍具有其他法官所不具有的作用。例如院长对其他法官的升迁所具有的影响,使得在审判委员会中院长的一票表决权与其他法官的一票表决权在份量上明显不同。如果院长懂法知法、带头 学习法律,并做严格执法的表率,审判委员会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将有利的推动整个法院的司法审判人员努力钻研和学习法律,认真执行法律,从而不仅会提高整个法院的素质和会提高整个审判的质量,如果院长根本不懂法律,则很难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果院长在不懂法律的情况下,由不愿意认真学习法律和严格执法,则整个法院的学习法律的和严格执法的风气是不可能形成的,司法的公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所以,提高整个法院的素质努力实现司法的公正,在现有的体制下首先要从院长的选拔着手。
我们认为,院长首先应当是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具有一定司法实践经验的人士中选拔,而绝不能过度强调所谓的副县级、副地级、副省级。这些级别的存在只能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而绝不能表明其具有法律工作尤其是法院的审判工作的经验。如果仅仅是为了行政级别上的照顾和按排,而使某些从未受过法律训练和从事过司法实践工作的人进入法院担任院长,不要说完全不具备担任院长的资格,甚至也根本不符合法官法关于担任法官的条件。如果仍然采用此种做法,要保障严格执法和司法公正要适应法制的需要提高整个司法队伍的素质,恐怕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据此我们认为,第一,院长应当从法律界人士中选拔,可以从法官、检查官、司法行政部门的干部、律师以及法学教授中选拔,在确定院长后选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法律界人士的意见必要时应进行民意测验。第二,在地方各级人大选举院长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引进竞争机制,候选人不应当只限于一人,至少应当考虑两个候选人,使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有所比较和选择。第三,院长也不一定要从本地的人士中选拔,按照任职回避制的要求,从外地人士中选拔院长尽量少一些与本地各界人士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尽量减少人情案和关系案。
三、业务庭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法院的业务庭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最初的民刑庭,增加到后来的 经济、行政庭,为加强执行则设立了执行庭,为处理信访告诉申诉,又专设了告诉申诉庭。近几年,法院内部新增了不少业务庭,诸如知识产权庭、房地产庭、消费者权益保护庭、赔偿委员会等,而原先的民庭、经济庭也大都分为民
一、民
二、经
一、经二等庭,业务庭越分越细。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法院审理的案件不断增长,法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且审理的案件的类型越来越复杂,因此,为适应专业化和效率的需要,将原有的业务庭作出适当的划分和扩大是必要的。从现代司法的 发展 来看,司法日益专业化,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职责方面分工越来越细,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然而,业务庭的划分和增加,必须建立在合理分工和客观需要的基础上,而不能仅仅是为了人事上的安排等原因,而划分和增加业务庭。据此我们建议,第一,按照 科学 合理的原则重新划分业务庭并明确其职责,并减少非业务庭的设置。由于目前业务庭的划分及收案范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科学性,导致彼此交叉、职能模糊、机构重叠,人员增多、力量分散。例如最初设置经济庭是因为自1981年经济合同法颁布后出现了经济合同的概念,经济庭主要审理经济合同纠纷,但由于我国合同法已经不再使用经济合同的概念,因此经济庭的名称是否有必要保留,是值得 研究 的。由于经济庭的概念本身的不确切,我们认为最好采用商事庭的概念。此外,某些在设立时缺乏科学性的业务庭,如消费者保护庭等,建议取消。尤其需要指出,目前法院内部业务庭和非业务庭的比例失调,业务庭甚至多与非业务庭,法院有限的编制被大量占用,一个法院看起来人数很多,但办案人员并不多,一方面造成人于事,相互扯皮:另一方面,由于案件每年增产长很快,而法院的增编人员被非业务庭占用,审判人员并没有增加多少,导致办案人员十分紧张。有时因为案件急压,被迫抽调行政人员办案,从而严重影响了办案质量。为此,必须要健全指导,尤其是要严格限制非业务庭的人数,以保证法院的司法审判人员的质量。
第二,压缩基层人民法庭的数量。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其设置有利于为民众参与诉讼提供方便。然而在许多地方,人民法庭设置过多,人数极剧膨涨,人员的素质也普遍不高,这不仅使法院有限的财力难以维持,而且办案质量也很难保证。某些法庭甚至成了当地乡镇政府的一个部门,法庭的干警时常被往各村去催粮催款、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这与法庭的职责也不符合。个别法警在从事上述活动中滥用司法权力,也影响了司法的形象。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地制定有关人民法庭的设置的条件和规则,对不符合设置条件的应当尽快予以撤销。
第三,根据便民和效率的要求设立小额法庭。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在民事法庭内所设的小额法庭(small claims court)专门处理金额较小的民事争议(如纽约规定金额不超过2000美圆的案件可通过小额法庭解决)。小额法庭通常在晚上开庭,可采取法官审理和仲裁二种方式。对法官判决不服也可上诉。但有些州规定,如果当事人同意可实行一审终结。在小额法庭出庭一般不需请律师,且收案以后应很快开庭审理,迅速结案。为了提高诉讼效率,便民利民,极有必要在基层法院设立小额法庭,小额法庭适用的程序可以简化,并可以实行即受即审、随传随审,并努力作到当庭结案。目前,在广东等地法院已经设立了小额钱债法庭,并在实践中受到群众的好评,[xxix]
第四,明确由庭长主持的庭务会的职能。在许多法院,设立了以庭长所主持的庭务会,由庭务会讨论案件的方式取代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以讨论意见取代合议庭评议意见。庭务会的讨论意见可以否定合议庭的合意意见,或者以庭务会讨论的意见而不是合议庭的意见上报审判委员会讨论。[xxx]我认为此种作法是不符合程序法的规定的,因为我国程序法仅确认了合议庭作为主要的审判组织的职权而并没有在法律上确认庭务会作为一种审判组织的存在,以庭务会替代合议庭的职责,是违反程序法的。在此,还需要规范业务庭的负责人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和角色。目前,由于业务庭的负责人不仅仅是司法行政的负责,而且也承担了对案件质量的把关任务,合议庭和审判员在作出裁判前,需报请业务庭庭长批准,结果业务庭虽多但审判员反而并无权。业务庭的庭长,其主要职责应该是案件的分配、业务的指导、日常行政工作的管理以及有关政策的上传下达等,而不应是对具体案件的把关和审批。实际上,我国法院对案件的审批有明确具体的规定,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审批,必须在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四、合议庭和独任庭
根据我国程序法的规定,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制的具体体现就是合议庭,合议庭是审理和裁判案件的法定的审判组织。合议庭可以由法官或者由法官与陪审员所共同组成,合议庭的成员都应当参与案件的审理或评议,在评议案件时应由审判长主持,每个合议庭成员都应当发表意见,在决定案件的裁判结果时,每人有一票的权利,如果意见不一致,则应当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作出决定。合议庭的这种设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因为集体参与案件的审理并由集体评议和集体决定,从而保证了合议庭集思广益并能防止单个的法官的审判会出现的失误、专断以及腐败现象,因此合议庭审理案件本身是一种公正程序的体现。然而在实践中,合议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合议庭存在着合而不议的现象,一方面,就大多数案件来说,名义上是合议庭审理案件,实际上是由主办人或承办人一人审理,其他合议庭成员不直接参与,评议案件也是主审法官的意见起主要作用,其他成员在多数情况下,不进行实质性的合意,只是原则上表个态。个别的甚至由主审法官先作出裁判然后在向其他合议庭成员分别通气。另一方面,案件在判决前,合议庭虽然形成了裁判意见,也要报请庭长院长层层审批,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的决定权,有些地方还明确提出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只负责查明案件事实,而不负责适用法律,此外,合议庭在运作中,如何发挥陪审员的作用,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基层法院陪审员的出勤率极低,有的地方因此常常临时抓差,随便找人,或者干脆不在请陪审员陪审,致使陪审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即使有陪审员陪审也常常是陪而不审,整个案件审判及其他工作都由主审法官承担,陪审完全成为陪衬,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十章专门论述。
独任制也是我国程序法所规定的一种审判形式,它只适用于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独任制的体现是独任庭,独任审判员依法也应当对案件的审理享有裁判权。
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属于法定的重要程序制度的规定,必须要认真遵守。由于在我国法院内部一直采取所谓对案件的裁判实行“层层把关、层层审批”制度,合议庭或独任庭的职权未能落实。表现在:第一,在某些法院,庭长未经合议庭复议或审判委员会讨论,以签署意见的方式直接改变合议庭评议的结果。或者以院、庭长主持的“案件讨论会”取代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以讨论意见取代合议庭评议意见[xxxi].第二不经过会议庭同意而由院长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按照刑事诉讼法第149条的规定,只有合议庭难以作出决定的案件,才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在许多法院,仍由院长一人审查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xxxii]第三,先定后审现象依然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法定的程序的要求,而去且也是实现司法公正所必须的。因为合议庭或独任庭的审判人员实际参与了审判的全过程,实际听取了诉讼当事人的意见和辩论,对案件的证据和事实具有比较明确和全面的了解,因此,由主审法官通过参与合议庭或作为独任庭法官对案件作出裁决,应该比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裁决更为客观和公正。如果由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裁决,则不仅剥夺了诉讼当事人向裁判者当面陈述意见的程序权利,而且不利于保证裁判的公正。而法院的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在没有参与庭审过程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听取汇报,是很难对案件作出全面了解的。院长、庭长及审判委员会委员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把关,而且也不可能具有足够的信息、法律知识水平甚至足够的办案经验对每年成百上千的案件进行把关,因此所谓层层把关,实际上因为每一道关口把关都不严,或不可能完全把好,而使把关或者流于形式,或者会增加对裁判公正的妨碍,由于案件层层审批,大量的案件由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审理的好坏不能与决定者个人的责任发生联系,导致对案件的裁判无人负责的状况。更为槽糕的是,责任不明为徇私舞弊创造了条件,审判人员可以在集体的名义下,行个人私利,而且不会和难以受到追究。
当前的审判方式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依据法律的规定落实合议庭的权力。合议庭审判案件,原则上应当有权裁决案件,而不必要经过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的批准。我国法律从未规定合议庭审理案件后所作的裁决必需要经过庭长、院长的批准,庭长、院长也是法官,他们必须担任审判员或审判长直接参与合议庭的审理活动,并在合议庭中发挥作用。即使是审判委员会,也没有审批案件的权力。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凡是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决定的,应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可见,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也要合议庭提交院长决定后,才能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如果合议庭不提交给院长,审判委员会无权讨论决定,而应由合议庭自己作出决定。所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合议庭不仅有权审理而且有权作出判决[xxxiii].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的委员应当充分尊重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不得对其进行不正当的干预。
在落实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责任以后,院长庭长也可以从繁重的审批案件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将许多时间投入到司法行政管理的工作之中,他们可以作为普通的法官经常参与合议庭的办案和审判,事实上院长庭长作为普通的法官与其他法官一样都享有平等的审判权,他们应当经常参与合议庭的审判,而不是履行所谓层层把关的职责。从而可以改变过去那种院长不能亲自办案而由可以决定案件的极不正常的现象,由于院长庭长亲自办案,便可以从办案中了解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对法院的审判工作更好的作出监督指导,也可以不断总结本院的审判经验,从而提高本院的办案质量。
合议庭审理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合议庭是由一名法官和两名陪审员组成的,主审法官也不能一人决定案件裁决结果,把自己凌驾于其他合议庭成员之上。合议庭作为法定的审判组织必须认真作出合意,每个成员要对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裁判的结果等必须全面、充分地发表意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陪而不审、一人审二人陪的现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当然,每个合议庭的成员也应当对自己的裁判结果承担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督促合议庭成员认真办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吸收审判经验,从而有利于法院的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落实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职权绝不是由其享有绝对的、完全独立的审判权,每个法官在行使审判权中,必须要受到严格的监督。严格禁止合议庭滥用职权,办人情案、关系案或枉法裁判,着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各项监督制度。
还应当看到,落实和议庭和独任庭的职权,必须要努力提高和保障法官的整体素质,目前,法官的整体业务素质尚不能适应这种需要,这就需要实行法官制度的改革,通过 考试 和考核的方式进入竞争和淘汰机制,真正将一些道德品行良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交好的实践经验的人士选拔到法官队伍之中,才能真正适应法官的独立审判的要求。为了真正实行法官的独立审判制,还需要严格区分法院内部的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有人建议,应当在法院内部实行以法官为中心的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的制度,法官应当成为法院内唯一的享有审判权的和决定权的人,同时也是司法行政的决策者。[xxxiv]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对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也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方式,通过成立法官委员会,使每个法官参与对司法管理或重大事件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该机构类似于国外的法官会议,这不仅有助于民主管理,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减少司法行政权对司法审判权的干预。
五、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审判委员会是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在法院内部设立的重要的审判机构。审判委员会制度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在1932年6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第7条规定,县以上裁判部(即法院)组织裁判委员会,由裁判部长、副部长、裁判员及民警所长等组成。该裁判委员会就是审判委员会的前身。1934年2月17日的《中华苏维埃组织法》第38条也规定,在最高法院内组织委员会,其人数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按需要决定,以后在解放区曾设立过类似于审判委员会的组织,1949年均改称为“裁判研究委员会”[xxxv].新 中国 建立以后,继续沿袭了审判委员会制度,如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暂行条例〉第15条规定,省、县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以院长、副院长、审判庭长及审判员组成。审判委员会负责处理刑事、民事的重要或者疑难案件,并为政策上和审判原则上的指导。设立审判委员会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审判中的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如在镇反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中,而新成立的司机构需要处理大批的案件、当时的法律和程序又不健全,大批司法审判人员主要是从工农干部和复转军人中抽调进法院的,其处理案件明显缺乏经验,由审判委员会把关,确实有利于保障案件审判的质量[xxxvi].因此,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不仅进一步确认了审判委员会制度,而且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审判委员会有权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或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1979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规定,该法第11条规定,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任务,根据该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委员需要由院长提名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因此可见,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的一贯做法。
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地位和职权,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依据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有权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尽管该条并没有明确审判委员会有权对重大或疑难的案件的裁判作出决定,但一般都认为该法中所提及的讨论实际上是指决定。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审判咨询机构而是一个审判机构。尤其是在有关法律中确认了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裁判具有决定权。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凡是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审判工作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审判委员会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行使审判权的机构。
从建国到现在审判委员会确实在审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许多重大刑事案件中,通过集体讨论和决定,为避免发生冤错假案、提高办案质量等方面不无意义。具体来说,该制度在实践中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通过集体决定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办案质量,并提高办案的质量,由于目前法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许多法官也缺乏办案经验,因此,由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质量进行把关,有利于保证质量。有学者指出,“基层法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问题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期内靠‘大跃进’的方式解决。”[xxxvii]因此审判委员会的制度的设制,符合我国目前法官素质的状况。第二,审判委员会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减少司法中的办人情案和关系案的现象,因为集体作出决定较之于个人单独决定有利于避免或者减少腐败现象。第三,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有利于排除各种对审判活动的干预和干扰。由于目前法官在办案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干预,单个的法官很难有能力抵抗这些干预因此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可通过集体决定而抵抗外来的压力。
由于上述原因,按照苏力的考查结论,“审判委员会对中国基层法院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就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是这种制约条件下的一种相对有利、有效且公正的司法制度。”[xxxviii]然而,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目前审判委员会的实际运作来看,由于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的、疑难的案件作出明确的解释,在实践中,对这一概念常常作出了扩大的理解。尤其是在许多基层法院,不仅刑事案件一般都要审判委员会讨论,而且对大多数民事案件都要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合议庭作成的决定都要有审判委员会最后讨论决定,这就大大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使审判委员会在各级法院内部成为了享有最终决定权和实际行使审判权的机构。不适当的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使审判委员会成为法院内部的最终裁决案件的机构,不仅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的独立和裁判的公正,也与程序公正的要求不相符合。[xxxix]具体来说:
(一)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要保证审判委员会集体作出的裁判都是公正的,前提是大多数委员通晓各个法律,具有丰富的司法审判经验,且对讨论和决定的案件掌握了足够的信息。然而,就民事经济案件的审理而言,由于审判委员会委员来自于不同的厅室,不可能对各类案件的审理都富有经验,由于受法院内部专业分工的限制,作为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各个庭室的负责人对自己的本庭的业务较为熟悉,对其他庭的业务并不一定熟悉,甚至主管院长也只是对自己主管的业务较为熟悉。因此,各个委员并不一定是审判业务的通才,尤其是在民事经济审判业务方面,审判委员会委员大都不一定是民事经济审判方面的专家,且大都对民法 理论 及民事经济审判缺乏专门研究,而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都是较为复杂的民事经济案件,动辄卷宗上千页,证据数十个,在审判委员会讨论过程中,大多数委员仅仅只是靠听汇报或阅读案情介绍,来提出意见,是很难保证其提出的意见的正确性的。要保证民事经济案件裁判质量的,不仅需要各个委员详细了解案情,而且要精通民法,事实上,民法学本身是博大精深,且专业性及强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一个复杂的民事案件,单靠短短数十分钟的汇报,何以窥得案件全貌。指望审判委员会的委员们如此匆匆浏览加讨论就对所有案件作出公正合理的解决岂非天方夜潭!在刑事案件的裁决中,尽管每一个审判委员会委员凭借一般的 社会 生活经验和法律知识,对许多重大的刑事犯罪的定罪量刑也能谈出某些意见,但对涉及罪与非罪以及对案件的定性等复杂问题,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内行,尤其是各位委员并没有直接参与庭审,也没有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和辩论,对证据的认识缺乏直接的感受,因此其对被告是否犯罪及犯何种罪及量刑问题并不一定能作出比合议庭更公正的裁决。尤其是主审法官应无权作出最终的决定,很难对案件投入最大的精力,或者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作认真的研究,从而难以保证案件的裁判质量。
(二)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与程序的公正性。审判委员会替代合议庭的功能本身是违反法律程序制度的,而且也根本不可能体现程序的公正性。具体来说,第一,它与公开审判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公开审判是最重要的程序制度,它要求裁判者必须要公开审理案件、亲自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辩论,认真听取当事人对其提交的证据的看法、对对方证据的意见等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公正的裁判。公开审判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程序权利。而审判委员会在代替合议庭的职权以后,事实上已经实际成为了裁判者,因此他们必须要公开听审才符合公开审判制度的要求,然而,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只是凭听取有关人士的汇报,委员们根据汇报发表各自的意见,这就难以全面了解当事人双方各自的证据和理由从而剥夺了当事人所享有的公开审理的案件及向裁判者当面陈述意见的程序权利,此种权利是诉讼当事人所享有正当权利的一部分。第二,它与审与判必须结合的要求相违背。按照审判结合的制度,裁判者必须要直接审理案件,审与判是不可分割的,任何裁判者没有直接审理是不能作出裁判的。然而审判委员会代替合议庭功能以后,则完全违背了审判的规律。尤其是在地方的基层法院对许多刑事案件采取了先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合议庭只是履行一下开庭审理形式的方式,这就是所谓先定后审的方式。[xl]此种方式不仅造成开庭审理、认证质证、直接审理流于形式,导致“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现象大量发生,使旨在体现和保证审判公正的法定的程序不能适用,而且因为草率的先作决定,及易造成冤错假案。第三,审判委员会与回避制度相违背,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有权依法请求其回避,由于审判委员会委员从不向任何当事人公开,当事人也不可能要求其回[xli],因此不可能适用回避制度。在实践中,某些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经常邀请同级检察机关的检察长或检察机关的代表参加会议,[xlii]这实际上造成了裁判者与公诉的一方单独接触,被告的程序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的状况,并妨碍了法院的中立地位。此外,由于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案件中,不进行证据的调查工作,使本应贯穿于审判过程的直接审理、言词辩论、等诉讼原则难以发挥作用。[xliii]第四,审判委员会与诉讼制度的不间断原则是相违背的。按照不间断原则,一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不应更换审判员,而应连续审理,以防止外界的干扰。而由审判委员会定案,则实际上是更换了审判员,从而与不间断原则不相符合。
(三)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与所谓集体负责。集体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集中集体的智慧、保证裁判的质量。但我国法律已经通过合议制而采取了集体审判和负责的精神。按照程序的要求,合议庭应当成为实际审理和裁判案件的机构。而审判委员会制度虽有可能发挥集体的智慧,但集体的决定的作用在实践也是打折扣的,因为在审判委员会讨论过程中,能够对最终的裁决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只能是少数几个人(如会议主持人、院长、主管该案件的院长和主管庭长),承办人在汇报中的倾向性意见也对裁判结果起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审判委员会的集体决定作用受到限制。更何况审判委员会名为集体负责,实际上只能造成无人负责的结果。因为一方面,此种集体裁判和负责与合议庭的集体负责不同,合议庭的成员亲自参与审判,每个成员都已向当事人公开并且要在判决书中载明,因此,每个合议庭的成员都应当对裁判结果负责。而审判委员会的各位成员因人数众多且不可能对当事人公布,在裁判书中也不会披露,因此不可能集体承担责任。当事人也很难要求审判委员会集体负责。另一方面,审判委员会主要是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履行一种把关的责任,而把关的责任如何界定本身是很困难的,如果把关是因为汇报者的失误及不客观造成的,则要审判委员会各位委员负把关责任也是很困难的。而由于承办案件者不需要对自己的不客观的汇报承担责任,而每个委员也不会对自己的在审判委员会上发表的不正确的意见承担个人责任,所以所谓集体负责实际上是无人负责。而无人负责的结果是,它不仅不难真正减少不正之风和徇私舞弊行为,而且“人情案”、“关系案”可能会进入审判委员会内部。尤其是某些法官为偏袒一方当事人往往把案件甩给审判委员会,并以其带倾向性的汇报影响后者,使其作出对己有利的决定。这样,体现个人私立的判决,可能经由集体决议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有可能歪曲了审判责任制。
第五篇:供电所的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
供电所定位和设置
一、供电所的定位和设置原则
1、供电所是供电公司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纳入县局统一管理,是供电企业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一个“窗口”。
2、供电所的设置应按照便于管理、方便客户、经济合理的原则,按照工作流程标准化和作业组织专业化的要求开展工作。根据配电网络结构、用电设备、供电量的多少以及乡镇规模,并结合行政区划分设置供电所。
3、供电所名称统一为XXXX供电所。
供电所的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
一、内部机构及岗位设置原则
依据《永城市供电所专业化实施细则》,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原则,以供电所为单位,组织机构按照“一长三员二班”模式设置,全体农电员工进行供电所内部整合。供电所设置抄表维修、营销服务二个专业班,专职电工到供电所上班,班长分配工作任务,明确责任,绩效考核。
三、供电所基本职责
供电所的定位及其特点决定了供电所的职责,供电所的职责是: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力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
2、负责供电区域内1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运行、维护和检修管理工作;
3、负责受理10千伏及以下客户的用电业务申请,并按权限办理客户的业扩报表、变更用电及临时用电等业务;
4、负责所辖低压客户供用电合同管理;
5、负责所辖客户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更换、维护和管理;
6、按规定的权限负责供电区域内10kv线路和低压配变台区的线损管理;
7、负责所辖客户用电检查和安全用电宣传等工作;负责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工作;
8、负责基础资料管理,按规定填报有关报表。
四、供电所“一长三员二班”职责
供电所的工作繁杂,必须对每个员工都要健全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工作定额化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建立起“责任明确、团结协作”和“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氛围。根据《永城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供电所“一长三员二班”职责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供电所长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力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利益和企业形象。带领全所员工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每项工作均应落实责任,督促实施,绩效考核。
2、制定本供电所年、月度工作计划,抓好综合基础管理,遵照局各项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供电所二级绩效考核办法,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制定和落实防范事故措施,做到安全、经济、可靠供电。
4、加强电力营销管理,严格执行电价政策,认真落实“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
5、定期主持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对售电量、线损、售电单价、电费回收、业扩报装等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工作的办法与措施。
6、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财务管理制度,遵守财经纪律,履行财务手续。
7、加强行风和优质服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客户接待和走访制度,按有关规定处理好客户的来信来访和投诉。负责标准化供电所和“示范窗口”创建工作。
8、定期组织对全所人员的技术业务、安全规程、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人
员素质。严格按照《栾川县电业局农电工管理办法》招聘、解聘农电工。
9、督促按时、准确报送有关业务报表,熟悉本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0、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临时工作任务。
(二)安全设备运行管理员岗位职责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
2、提出本所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监督本所各岗位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监督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措施、反事故措施的落实。
3、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协助所长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例会,分析安全形势,研究安全工作,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安全考核。
4、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搞好劳动保护和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5、抓好安全工作,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与事故调查,并做好事故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6、协助所长组织开展安全性评价和季节性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事故隐患,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详细做好记录。
7、依法保护供电区域内的电力设施,负责做好交通、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
8、负责全所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安全规程学习与考试工作,按时、准确填报安全报表。
9、负责组织做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运行管理工作。
10、完成所长安排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三)营销管理员岗位职责
1、认真执行上级有关业扩报装工作的各项政策与规定,负责本所的业扩报装工作。
2、监督各营业班的营销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电价政策,杜绝电费收缴中的“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和搭车收费现象,全面落实“四到户”、“五统一”、“三公开”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
3、负责组织开展低压营业普查、用电检查等工作。检查、处理违章用电。
4、认真执行《计量法》和有关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方面的规定,负责全所的计量管理工作。
5、负责《计量法》在本所的贯彻实施,编制本所计量装置的定期轮换和计量器具、仪表的送检计划。督促专业班对业务范围内电能计量装置的定期轮校、轮换工作。
6、负责线损管理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线损指标。编制 10 千伏及低压线损管理的工作计划和指标分解方案,协助所长提出对本所人员的线损考核和奖惩意见,提出降损节能措施。
7、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做好各项经济指标统计分析工作。
8、协助所长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提供各项经济指标分析资料,制定并督促落实各项改进经济指标的措施。
9、经局授权,与低压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负责组织专业指导营业班建立完善低压客户档案。负责营业区域内的负荷预测以及落实农村电力发展规划和需求侧管理工作。
10、负责行风和优质服务建设,督促营业班定期开展优质服务宣传和优质服务活动。认真组织“特殊服务对象”、“爱心共建户”服务活动。规范整理优质服务相关图片、档案、记录、总结等资料。
11、完成所长安排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四)技术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力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电力行业有关生产的技术规程、标准和制度,建立生产技术管理责任制。
2、负责本辖区中低压电网运行建设规划。严格执行设备和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组织、指导专业班定期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与台帐更新。
3、对管辖区域内的电力设施进行周期性维护和有针对性维护,按照设备的检
修试验周期,编制检修生产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4、督促指导专业班对供电设备做好测量检查和预防性实验工作。
5、负责供电设备的缺陷管理及消缺工作。发现设备缺陷应进行现场鉴定,做好详细记录,并按设备缺陷等级,进行分类处理,督促指导专业班进行缺陷治理和消缺工作。
6、负责管辖区域内高低压电力设备的评级工作,定期完成低压电力设备的评级工作,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高压电力设备的评级工作,提高设备完好率。
7、建立健全设备和生产管理的各种技术资料、台帐、记录,按时、准确地填报有关业务报表。
8、根据设备状况和检修计划,编制备品备件的计划,定期对备品备件进行检查、修复、补充,满足事故抢修的需要。
9、加强电压管理,按规定明确电压监测点并装设电压监测仪,采取措施提高电能质量,完成电压合格率指标。
10、负责供电可靠性管理,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各项供电可靠性管理规定,对可靠性指标进行分解,并强化措施,确保指标的完成。
11、完成所长安排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五)抄表维修班工作职责
1、根据供电所生产工作计划,负责编制抄表维修班班月、周工作计划, 分解责任,督促实施,绩效考核。
2、负责辖区内公用台区和10KV及以上专用客户计量表计和低压客户的抄表,计量装置运行、故障上报等工作,进行线损分析,采取降损措施。
3、负责辖区内10KV及400V设备(包括配电室、变压器、配电盘开关设备、高压线路等)的运行管理、检修和维护工作。
4、负责开展春、秋季安全检查和重点安全检查,做好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运行管理等工作。及时上报隐患、处理缺陷。
5、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电力设备标识正确、齐全。依法保护电力设施,对妨碍电网安全运行的单位和个人,下达安全隐患通知书,积极督促整改,定期开展
安全活动。
6、负责辖区内高、低压电力工程勘察、施工及其他协助工作。全面开展供电所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
7、负责建立健全供电设备台帐,做好备品备件、工器具的管理工作。
8、负责本供电所辖区内各种抢修服务(包括对客户电力设施的有偿服务)工作,严格履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搞好优质服务工作。
9、按照供电所值班制度要求,做好值班调度工作。
(六)营销服务班工作职责
1、根据供电所生产工作计划,负责编制营销服务班月、周工作计划,分解责任,督促实施,绩效考核。完成当月营业工作任务及经营指标。
2、负责辖区内,电费单据发放、电费公开、电费催收和提高电费邮政储蓄开户率、代扣成功率,做好低压客户计量装置管理(新装、轮校、更换)工作,进行低压线损分析,采取降损措施。
3、负责开展低压客户营业普查,低压客户实行“实名制”,全年营业普查率100%,检查、处理违章用电、窃电及电价执行问题。
4、负责办理辖区内低压业扩工作,包括低压客户新装、增容、变更、迁移和临时用电等。《低压供用电合同》签订,完善低压客户基础档案。
5、负责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运行管理,定期对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进行测试。
6、负责辖区内的用电宣传和咨询,熟悉电价政策,严格履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搞好优质服务工作。
7、负责电费核算,电费单据、电费公开表的打印,及时发收与登记抄表器,并妥善保管。
8、负责辖区内电费邮政储蓄代扣、开户信息的上传和接收,协调银行(邮政储蓄)网点按时代扣电费,受理辖区内电费的核算、缴费,对代扣不成功的客
户,通知营业班催交。
9、负责受理低压客户业扩申请,实行“一口对外”,按低压业扩流程传递《低压客户用电登记表》,按责任履行签字手续、录入、归档,建立健全低压客户基础档案。
10、负责接受95598供电服务热线转来或客户直接的报修、咨询、投诉、来信来访,并答复客户,及时将报修等信息传送给专业班。严格履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搞好优质服务工作。
11、负责上级文件、通知的收发、整订、归档和结果反馈。
12、工作时间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得体大方,接待客户态度和蔼,使用规范化文明用语,做到主动、礼貌、耐心、热情,工作出现差错时,及时予以纠正并向客户道歉。搞好“示范窗口”的服务工作。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