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5篇)

时间:2019-05-14 00: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

第一篇:“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

“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

□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司法局 隋仲飞

【内容提要】人民法院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制度是基层人民法院诉讼与人民调解相沟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纠纷处理机制。从理论上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基本内涵和正当性基础,寻求“诉调对接”的存在价值,指出“诉调对接”是实现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互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平台。结合司法实践,就“诉调对接”制度架构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组织建设、办事机构、运行程序和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阐述一些新观点。

【主题词】诉调对接 制度 架构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新活力,也带来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与作用和“诉讼爆炸时代”与“大调解时代”相互沟联与融合中处理社会矛盾纠纷,推进社会管理优化,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当今必须研究、探索、实践的一个时代课题。

为回应社会转型期社会对诉讼和多种化解矛盾纠纷的社会资源与力量的需求,党和政府及司法界积极尝试将诉讼化解矛盾纠纷与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的有机结合,推行“诉调对接”改革,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已初见成效。2003年,江苏省南通市率先在全国首先探索并实践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开创了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工作新局面。2008年,中央将“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纳入统一的司法改革部署。2009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开始实践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活动。2013年3月28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第(二十六)项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分解到民政部、发展改革委会、财政部、公安部、监察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质检总局、法制办、信访局等部门负责组织落实。这都为全国基层人民法院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推进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法律支持。所谓诉调对接,从广义上讲,是指诉讼与人民调解、行政调处、行业调解、仲裁以及其他非诉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衔接的一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或方式。狭义上讲,仅指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或方式。本文仅从狭义角度论述人民调解与诉讼对接制度的架构问题。

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以下简称“诉调对接”)制度是大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广义诉调对接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诉调对接就是指基层人民法院诉讼与人民调解相沟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纠纷处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当事人纷争,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执法、司法与相对人以及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这种制度架构的基本内涵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领导组织、办事机构、运行程序和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构建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其中运行程序是核心。

一、诉调对接制度架构的指导思想

诉调对接制度架构的指导思想是指建设和实行诉调对接制度所遵循的依据和达到的目的。笔者认为,构架诉调对接制度的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协作服务”方针,建立健全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的职能作用,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为推动内蒙古平安、法治、和谐、美好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诉调对接制度的目标任务

诉调对接制度架构的目标是诉调对接的一个方向问题,任务是指诉调对接所担负的责任。笔者认为,诉调对接制度的目标任务应当是:以构建平安、法治、和谐社会和优化社会管理为目标,整合诉讼与人民调解资源,建立健全诉调对接及其运行机制并使其逐步完善。牢固树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按照“宜调则调,能调则调”的原则,从法理、情理、事理等各方面积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纷争;按照“民调中引入诉讼,诉讼中引入民调”的原则,依法

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选聘3-5名懂法律、通政策、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为人公正,联系群众,忠于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社会志愿人员,如退休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官、法律院校教师等等为涉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持证上岗,专职调处,全日制工作。

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组织、制度、工作、补贴补助“四落实”和有工作场所,有办公桌椅,有电话,有电脑,有打印设备、有标牌,有印章,有文书,有统计台帐“九有”以及人民调解组织名称、标牌、印章、标识、制度及文书格式与法律规定规定相统一的“六统一”标准实施规范化建设。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诉调对接中心分别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实行规范化建设。

五、诉调对接的运行机制

诉调对接的运行是指循着诉调对接的根本目标和规则主动行动和实施,通过诉调对接的行动和实施展示诉调对接制度的价值和意义。诉调对接制度如何规范并进入实际和有效运行,是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诉调对接的运行机制应当秉持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思路予以设计,充分发挥其程序特性和实体处理的适应性,应当以实践中的制度需求为主线,辅之以专业性的调控和保障,站在纠纷处理和谐、顺畅和简便、快捷、经济的立场,在运行上应当设计为“诉讼→调解”运行、“调解→诉讼”运行、交叉运行和辅助运行四种机制。

(一)“诉讼→调解”运行机制。就是指以基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为原点,将可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向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辐射分流,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本着方便、就近、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省行政资源的原则,将受理的矛盾纠纷再向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当事人居住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分流、调处,一脉贯通,环环相扣,紧致有序,无缝对接,此运行机制应当说是诉调对接的关键环节,其任务是完成诉调过程的连接与协调。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设计:

1、建立紧致有序的衔接机制。衔接机制是诉调对接的关键环节,任务是完成诉调过程的连接与协调,一般包括下列环节:

(1)诉调对接的启动。基层人民法院立案庭在收到纠纷当事人(原告)起诉状后、正式立案前,首先进行预立案登记和是否可以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纠纷的审查,向当事人(原告)发出《元宝山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建议书》,征询当事人(原告)是否同意人民调解的意见,当事人(原告)同意人民调解的,由诉调对接中心填写《×××人民法

亲属关系,诉讼容易使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激化,故此类纠纷宜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物业纠纷都发生在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他们之间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有可能长期存在,如果对立情绪不解除或继续激化,不利于后期物业服务的顺利进行,所以此类纠纷一般应当通过调解解决;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由于此类纠纷的诉讼收益甚至会小于司法资源耗费的价值,故直接进入诉讼程序,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的纠纷一是当事人虽到法院起诉,但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不予受理;二是法院预立案初审时发现当事人可能承担很大败诉风险的纠纷,如当事人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通过诉讼程序无法保护的自然权利纠纷等,对这类纠纷,本着平息纠纷维护稳定的原则,人民法院就可以尝试引领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寻求解决,人民调解不成的,建议当事人通过某种合法方式和途径寻求解决。分流此类纠纷,表面看法院似乎在做份外事,但却十分有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使诉调对接成为维护稳定的减压阀;设臵“其他适宜进行诉前人民调解的纠纷”兜底条款,主要是因为现实情况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各种新类型的纠纷不断地在涌现,为了体现诉调对接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而设臵。

(2)人民调解工作室受案审查。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收到诉调对接中心《×××人民法院诉调对接案件移送函》及相关材料后,依照《人民调解法》和司法部《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进行再审查,重点审查纠纷是否符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受案范围、原告是否同意人民调解、纠纷当事人住所地等情况。经审查符合人民调解条件的,向纠纷另一方当事人(被告)发出《×××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建议书》,征询当事人(被告)是否同意人民调解的意见。当事人(被告)不同意人民调解的,或者经审查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受案范围的,制作《×××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诉前人民调解案件审查复函》,自收到《×××人民法院诉调对接案件移送函》之日起一般在三到五个工作日内通知诉调对接中心履行诉讼案件受理程序。

(3)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立案与指派。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经审查认为纠纷案件属于人民调解受案范围的,由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按照人民调解法规定程序进行立案登记,征询纠纷双方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意见,由当事人双方填写《人民调解当事人确认书》,然后将《人民调解立案登记表》和《人民调解当事人确认书》连同诉调对接中心移送的材料一并移送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分流至双方当事人共同指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求受案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调解。

按照《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法律、规章的规定,当事人共

案件受理程序,适用简易程序予以审理,并在裁判文书中对诉前调解情况予以说明。

人民调解协议由纠纷各方当事人签名同意,自最后一名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同意之时起生效。

《人民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终结通知书》除向各方当事人送达和向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报送的外,应当在人民调解案卷中存档三份,一份立卷归档,两份装入案卷备考袋备查。

(6)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经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双方当事人指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可按照《人民调解法》、《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自人民调解协议书生效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共同向基层人民法院申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

基层人民法院收到双方当事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申请书》后,进行诉讼立案受理,向各方申请人发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申请受理通知书》。

人民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速裁庭审判员一人使用简易程序审查审理。经依法审查审理后,认为人民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作出《×××人民法院确认决定书》;对不符合确认条件决定不予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作出《×××人民法院不予确认决定书》,送达各方申请人。一般情况下,基层人民法院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以及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依法不予确认。

人民法院审理人民调解协议纠纷和人民调解协议确认案件可以调阅人民调解案卷,案件审理终结后一般在五到十个工作日内归还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或有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基层人民法院在确认案件审结后一般在三到五个工作日内将《×××人民法院确认决定书》或《×××人民法院不予确认决定书》抄送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和有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各一份。

当事人收到《×××人民法院不予确认决定书》后,可以通过原调解纠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再行组织调解,变更原人民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人民调解协议,也可以就原纠纷直接申请预立案人民法院向下履行立案受理程序,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解案件立卷归档办法》的规定立卷归档,并将该案卷复制一份,交由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立卷归档,原件在本人民调解委员会存档。

在上列顺向运行机制中,尤其注意在预立案征询纠纷当事人(原告)是否同意先行采用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时,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在《×××人民法院建议书》中明确告知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期间,原纠纷的诉讼时效自诉调对接中发出《诉调对接案件移送函》之日而中断。经调解达不成人民调解协议的,自纠纷当事人收到《人民调解未达成协议结案通知书》之日的第二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经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义务人未按协议所定期限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人民调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期限届满时重新起算”等内容。

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当事人共同指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遵循“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准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等原则进行调解。

诉前纠纷人民调解案件的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等权利并应当履行“如实陈述纠纷事实;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自觉履行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等法定义务。

(二)“调解→诉讼”运行机制。就是指属地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将调解案件引入到诉讼,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调解不成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纷争,人民调解组织跟踪实施调解,二是对调解成功达成协议的纠纷,引导当事人到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启动。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调解不成的纠纷,为当事人出具《人民调解终结通知书》,然后分别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的意见,耐心细致地从促进当事人之间和睦,不再激化对立情绪,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阐明调解不成走诉

03、审理。笔者认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履行执行调解、和解程序,各办案法庭如刑事审判履行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审判庭履行行政赔偿调解,再审法庭履行调解程序等凡是有涉及调解的,都可在履行调解程序时,向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发出《邀请人民调解员到庭参与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到庭参与调解。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收到邀请函后及时指派人民调解员按时到庭参加司法调解。法庭在审理案件时,需要调取人民调解案卷的,填写《调阅人民调解案卷函》,向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或有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出,调阅完毕后及时归还。法庭在审理案件时可以从人民调解员对当事人掌握的情况以及调阅的案卷中,寻求司法调解路径和方式方法,便于司法调解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民法院在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双方确认案件时,应当按照本文关于诉调对接“诉讼→调解”运行机制第(6)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论述的程序办理。

4、委托调解。笔者认为,基层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办理执行案件履行调解、和解程序,各办案法庭如刑事审判履行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审判庭履行行政赔偿调解,再审法庭履行调解程序等,可以将事实清楚(或证据确凿)、法律关系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焦点不多的案件的民事部分委托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组织有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人民调解,委托时应当填写《诉讼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函》。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由人民法院制发《×××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调解不成的,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及时反馈调解不成的情况,基层人民法院继续进行诉讼程序。

5、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遇后备案登记。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对逆向运行的诉调对接案件应当制作登记簿,进行遇后备案登记,并将登记簿存档,以备统计分析之用。

(三)交叉运行机制。交叉运行就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执行案件进行调解程序时可以邀请纠纷当事人居住地的人民调解员到场协助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疑难矛盾纠纷时,可以邀请法官到场进行具体指导,相互融合,和谐顺畅的处理纠纷。人民法院邀请人民调解组织派人民调解员参与司法调解时,由办案法庭向基层人民法院立案庭的诉调对接中心提出申请,由诉调对接中心向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发出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司法调解函,再由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指派人民调解员到法院办案法庭参与司法调解,对达成的调解协议适用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人民调解委员会邀请法

2度,及时实施稳控措施,联动处臵。

5、业务培训机制。基层人民法院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适时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业务培训、观摩开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调解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调解的能力和水平。

6、民调组织协作配合机制。在开展诉调对接工作中,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互通情况,紧密衔接,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指派人民调解案件要根据当事人的共同申请和相关规定,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要无条件受理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指派的人民调解案件,不得推诿。受案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依法进行调解,并按规定通报情况和传递法律文书。

7、检查督导机制。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对受案的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双方当事人指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当进行及时的督察和督办,严格纠正违法或不当行为,狠抓案件质量管理。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诉调对接中心在开展工作中,自觉接受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法院的业务检查和指导,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基层人民法院在办理有人民调解参与的案件时,应当主动接受人民检察院、人民调解组织和当事人的监督。

8、违规处理机制。办理涉诉纠纷调解案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被当事人举报或经基层人民法院、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自行查处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解聘;触犯刑律的,交由有关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偏袒一方当事人的;侮辱或殴打当事人的;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查处的情形。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和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徇私舞弊,违反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不按本方案有关定办理相关案件的,一经查出,由基层人民法院予以严肃处理。

9、统计分析机制。统计分析机制是考量诉调对接成果和研究诉调对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途径,在诉调对接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诉调对接中心的统计分析工作应当按照“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密切协作”的制度进行。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按照区司法局考量诉调对接人民调解案件统计上报时间和对项目、内容等的规定进行案件统计和分析,属于行政管理情况统计分析,不属于办案数量统计分析;诉调对接中心按照本院或上级法院关于诉调对接案件统计上报时间和对项目、内容等的

七、诉调对接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基层人民法院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分别结合本单位实际切实加强对诉调对接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别将诉调对接工作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日程,定期听取所属职能部门的情况汇报,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诉调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将诉调对接工作分别纳入本单位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投入人力、无力、财力,推进诉调对接规范化建设。

(二)物质保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日常工作运行的经费保障和人力保障,如规章制度制定、人民调解文书制发、人民调解员选聘、人民调解员补贴等。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因本单位开展诉调对接及运行所需经费由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支出;基层人民法院负责提供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业务用房,办公桌椅、制度公示图版、调解庭桌椅等设备设施。基层人民法院因本院开展诉调对接及运行所需经费由该基层人民法院支出。

(三)制度保障。诉调对接制度是诉调对接工作中应当遵守的办事规程、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它不但规范诉调对接工作的结构和秩序,也蕴含着社会诉调对接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笔者认为,在构架诉调对接机制过程中,必须建立若干工作制度予以保障,而且需要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在诉调对接制度建立之初必须重点设计如下制度:

1、明确涉诉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受理诉前纠纷人民调解案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不得吃请受礼;除纠纷当事人约定许可外,不得在同一纠纷或相关纠纷诉讼中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

参与人民调解的法律服务代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公民个人,不得在同一纠纷或相关纠纷诉讼中担任方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

2、建立诉前人民调解员回避制度。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当事人指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如:是纠纷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与纠纷有利害关系;与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等应当回避的情形时,人民调解员应当主动回避,当事人也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调解员回避。被申请回避的人民调解员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纠纷的调解工作,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人民调解员是否回避应当由诉前纠纷

6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法院共同提出建议,报请有关部门给予相应处分。

八、诉调对接制度架构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刻认识诉调对接在化解纷争、维护稳定、保障当事人权益、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司法行政成本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设计诉调对接制度,积极研究制定诉调对接工作规划,并组织和督促落实,不断促进使诉调对接制度更加便捷、灵活、高效。

(二)抢抓机遇,迅速启动。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各地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值得借鉴。更主要的是诉调对接工作有充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机纠纷解决制的的渴望与期待,都成为当今构建诉调对接机制时代机遇,也为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探索工作改革、节省司法和行政资源提供了大胆实践的平台,因此,应当抢抓机遇,迅速启动。

(三)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基层人民法院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立足本职,树立诉调对接工作为己任的思想,积极研究和落实诉调对接各项措施,以实用性为目标,科学设计体制建设方案和诉调对接运行流程。对诉调对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应当解决的困难,要合力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不推诿,不扯皮,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讲求效率和质量,真正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借助不同媒体大力开展诉调对接宣传工作。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诉调对接中心是宣传诉调对接这一新生事物的主阵地、主窗口,切实做好业务公开和事项告知,真正让每一位到法院申请立案的当事人知晓诉调对接制度,认识诉调对接制度,运用诉调对接制度,让他们真正享受诉调对接的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活动,让社会、让企事业单位、让社区居民知晓、认识诉调对接制度,相互宣传诉调对接制度,相互运用诉调对接制度。

(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和诉调对接办事机构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在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认真分析、研究诉调对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善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出新举措,总结新经验,展示新动态、新亮点、新举措、新成果,取得新成效,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本土环境和纠纷当事人实际需要的科学的诉调对接工作体制和机制。

8认识,并在制度设计上坚决予以规制。

综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利益的深刻调整,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将继续出现许多新型的矛盾纠纷,类型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将会充分体现。相对单一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机制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不难发现,诉调对接制度的构建,实际上是对传统人民调解机制的拓展和延伸,是人民调解机制的发散和扩大,是对人民法院司法调解的一次深度突破,从矛盾解决机制构建的应然性和实然性而论,诉调对接机制无疑是新时期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一个内在和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隋仲飞,男,1966年生,蒙古族,法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赤峰市元宝山区司法局办公室主任、社区矫正股股长。

Tal:0476-3508997 3508148 *** Zip code:024076 Fax:0476-3508148 E-mail:ybsszf@163.com或ybsqsfj1984@163.com 完稿时间:2013年3月28日

0-

第二篇:诉调对接机制

曹埠镇诉调对接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法院、司法局关于诉调对接工作制度和县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要求,发挥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规范和推进人民法院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对接工作,结合法院职能和本地实际,落实调解优先原则,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诉调对接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建设应遵循党委统一领导原则、调解优先自愿原则、便民利民原则、有效定纷止争原则。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我镇大调解工作和诉调对接工作一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

2.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原则;

调解优先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事人 依法选择非诉讼方式调解解决纠纷。

3.坚持便民便利原则;

大调解工作围绕着人民利益展开。为人民服务,就要便民便利。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渠道。入民法院应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窗口,为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就地开展非诉讼调解提供工作便利。

4.坚持有效定纷止原则;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应主动宣传非诉公调解的优势和特点,跟据案件类型、特点,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二、处理程序;

(一)审查材料。受理纠纷时,应当审查以下材料:人民法院《 建议人民调解函》或《 委托人民调解函》、有关纠纷材料的复印件。

(二)填写《 人民调解申请书》 和《 民事纠纷受理登记表》。《人民调解申请书》由人民调解员指导当事人填写;《 民事纠纷受理登记表》 由人民调解组织负责填写。当事人在填写《 人民调解书》 前反悔,拒绝按受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函告相关的人民法院。

(三)调解纠纷。一般纠纷,可由一名人民凋解员单独调解,复杂、疑难纠纷,可由两名以上人民调解员共同调解。调解过程中应做好调解笔录,并由人民调解员及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四)调解结案。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对于委托调解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应报当地司法所备案,其中属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或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办理的,应报当地县(市、区)司法局登记备案。经调解来达成协议,应当做好调解记录。调解不成包含下列情形: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规定期限届满仍不能调解结案的。

按前款规定方式调解结案的民事纠纷,属于经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申请调解的,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将调解结果告知相关人民法院;属于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填写《人民调解结案单》,连同相关材料复印件于三日内退回相关的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建立诉前申请、诉讼中委托人民调解案件的档案的档案交接、保管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案件的档案归档工作。

三、工作思路;

1.镇大调解调处中心和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应主动宣传非诉公调解的优势和特点,跟据案件类型、特点,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2.建议入民法院应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窗口,为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就地开展非诉讼调解提供工作便利。

3.下列民事纠纷,人民法院一般应当引导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或者委托、邀请人民调解组织、相关社会组织、有特定社会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调解:

(1)、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纠纷除外);

(2)相邻关系、共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物权纠纷;

(3)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民间借贷、合伙协议、买卖合同、劳动(劳务)合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借用合同、典当合同供用电(水、气)合同等合同纠纷;

(4)财产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偿、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赔偿、工伤损害赔偿、雇员及义务帮工赔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侵权纠纷;

(5)其他适合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纠纷。

4.人民法院应当建立调解指导员制度,选派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指导员,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5.人民法院应当注重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确定人民陪审员人选,尽可能将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知识和调解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选聘为人民陪审员;通过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邀请协助调解、参与送达或执行等方式,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诉调衔接机制建设工作中的调解作用。

曹埠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

二O一四年三月二日

第三篇: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引言:建立科学高效的诉调对接机制,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诉调对接”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法院多元化调解机制的建立,提高诉讼调解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司法资源的优势支持社会大调解机制,快速有效地化解纠纷和处理矛盾,有利于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发挥全社会的优势,有效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但是,由于大调解机制的构建涉及的领域较宽、范围较广,在诉调对接机制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近日,我院对本院辖区的82名人民调解员(其中男性51名,女性31名)进行了一次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问卷调查,本文就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诉调对接机制的有关问题,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诉调对接的基本内容

诉调对接机制是指,诉讼调解通过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达到与社会调解机制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诉讼调解与大调解机制各自的优势,使司法审判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促使矛盾纠纷以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得到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明确了诉调对接机制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做好诉讼与非诉讼渠道的相互衔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

解决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诉调对接包括法院通过立案前的诉前调解,审理中的委托调解和邀请调解。首先,对适宜进行社会调解的纠纷,在诉讼前建议当事人先经地方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力求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初;其次,对审理和执行过程中的案件,法院通过委托人民调解组织、村(居)民委员会、行政机关以及双方当事人的亲属等一切有利于案件调解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调解,或邀请特邀调解员协助人民法院调解矛盾纠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化解矛盾纠纷,使当事人息诉息访,实现诉讼调解和社会大调解的优势互补,密切法院和社会力量在调解工作中的相互配合。

二、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1、对诉调对接机制的认识问题。在当事人选择矛盾纠纷解决途径方面,诉调对接机制相对来说是新生事物,是无可替代的解决矛盾纠纷新机制。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诉调对接机制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不到位。据调查,目前许多民间纠纷发生后,当事人首先想到的是去法院解决。在调查中,当村民发生纠纷的时候,选择双方协商解决的有7名,占8%;选择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20名,占24%;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55名,占68%。

分析图:

***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问卷调查双方协商解决申请人民调解直接向法院诉讼

由此观之,目前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有所增高,但是对于调解的认可度还不高,人民调解还没有被广大群众知晓和认可。对于人民调解的意义,调处中心在哪里,调处中心的职责是什么,本辖区的调解员是谁,大多数群众几乎没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相关调解组织认识不到位。当前群体性纠纷较多,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商品房买卖纠纷不断上升,有的行政部门担心矛盾激化后自身摆不平,不愿介入纠纷调处。有的地方部门领导认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诉调对接是我部门的事情,调解工作应该是法院的事,与我部门无关;有的地方人民调解委员会则认为“自己官小言轻,摆不平”,甚至担心在调处过程中触动相关部门利益而影响自己,对于矛盾纠纷消极对待,任其涌向法院。

2、诉调对接机制的经费保障问题。据问卷调查,我院辖区内,仅10%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费有保障,12%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费有一定保障,25%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费有一点保障,53%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费完全没有保障。在对人民调解员的经济补助上,绝大部分调

解员表示调解成功纠纷完全没有经济补助,而有经济补助的调解员大部分则表示补助基本没有兑现,仅很少一部分能够基本兑现。在每件案件的经济补助上,也是10元、20元、30元不等,补助参差不齐,在50元以上补助的仅5%不到。

分析图:

诉调对接机制经费保障问卷调查有保障有一定保障有一点保障完全没有保障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11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第4条规定:“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委员会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解决。”因此,目前调处中心的经费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解决。在我院所处的西部经

济欠发达地区,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普遍资金匮乏,维持其自身正常工作运转都很艰难,更谈不上拔付资金给人民调解中心了。

3、诉调对接机制的队伍衔接问题。调解人员的素质决定调解工作的成效,同一矛盾纠纷,经不同素质的人员来调解,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综合素质高的调解人员,能够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解,使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冰消雪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双方关系恢复到矛盾发生前的和谐状态;反之,不但不能化解矛盾纠纷,而且可能使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1)人民调解员的学历问题。在对我院82名人民调解员学历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调解员12名,占15% ;高中学历的27名,占33%,专科学历的22名,占27%;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21名,占25%。分析发现,在人民调解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调解员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学历很有必要。

分析图:我院辖区人民调解员学历分析图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

(2)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问题。82名人民调解员中,仅9名调解员觉得自己的法律、政策水平很好,占10%;68名调解员觉得自己的法律、政策水平一般,占83%;有5名调解员觉得自己的法律、政策水平一般,占7%。分析发现,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大多很一般,水平较差的仍占相当比例,提高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很有必要。而据调查,仅有56%的人民调解员表示曾经接受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调解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参加过三次及以上的仅占6%,有38%的人民调解员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调解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

分析图:

调解员法律、政策水平分析图很好一般不好

(3)人民调解员的选拔问题。据问卷调查,在82名人民调解员中,乡镇主要领导3名,占4%;乡镇领导13名,占16%;乡镇一般干部10名,占12%;村组、社区干部41名,占50%;其他居民15名,占18%。

分析图:

人民调解员身份情况分析图乡镇主要领导乡镇领导乡镇一般干部村组、社区干部其他居民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3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以外,由群众选举产生,每三年改选一次,可连选连任。”第4条规定:“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可以当选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从上述规定看,目前各地调处中心的调解人员实际上主要就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也就是说,村委会成员、居委会成员就是人民调解员,此外,要成为调处中心的调解员,只要具备:a、为人公正,热心调解工作;b、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c、是成年公民。这3个条件即可。可是“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当选为调解员要通过什么样的程序,需不需要对调解员进行性格、心理测试?

在对调解员的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29%的人民调解员觉得文化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是人民调解员最重要的素质;18%的人民调解员觉得德高望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人民调解员最重要的素质;36%的人民调解员觉得公平、公正才是调解员最重要的素质;有16%的调解员则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才是人民调解员最重要的素质。

调查认为,仅为人公道正派,但脾气急躁、性格古怪、快言快语的人,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调解员的;而性格脾气好,为人谦和,德高望重,但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太差也不能胜任调解员职务。

4、诉调对接机制的程序对接问题。据调查,72%的调解员认为矛盾纠纷应先经调解委员会调解再向法院起诉,24%的调解员认为有的案件有必要先调解,有的案件则没有必要调解,仅3%的认为没有必要调解,应直接向法院起诉。《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五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根据上述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有:

一、调解民间纠纷;

二、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但是民间纠纷的范围过广,《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究竟调解哪些民间纠纷未做明确规定,对纠纷争议的标的也未作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了一些不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涌向调解委员会,譬如交通事故纠纷、医疗纠纷;而大量能够调解适宜人民调解的纠纷却没有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直接涌向了法院,譬如田边地角类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婚姻家庭类纠纷、标的额较小的欠款纠纷,导致有限的司法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三、需要研究的问题

1、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有人认为,“诉调对接”的目的在于解决纠纷,而不是设立一种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诉前调解协议时,另一方当事人可就诉前调解协议的效力申请法院直接予以司法确认,由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以国家强制力保障诉前调解协议的履行。也有人认为,人民调解协议仅仅是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处理自己权利义务所签订的具有合同性质的协议,合同的有效无效需经当事人起诉,法院才能对其法律效力进行确认,作出裁判,最终应以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作为执行文书。若法院对诉前调解协议直接予以司法审查,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是放弃法院裁判权、剥夺当事人诉权,违背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体现。

调查组认为,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有一定的法理可行性和现实可行性。首先,当事人就诉前调解协议的效力的确认享有程序选择权,其既可申请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继而申请执行,也可不申请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而直接向法院起诉,其实是殊途同归,并不影响当事人的诉权;其次,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是法官依法行使其判断权的方式,是自由裁量权的具体体现。若法官经审查认为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矛盾纠纷可立即转入诉讼程序,故也不存在人民法院放弃审判权的问题。通过“司法确认”程序,诉前人民调解的纠纷案件得到分流处理,可有效地解决诉前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保障问题,将国家强制力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一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使“诉调对接”真正成为一种得到司法保障的多元化纠纷化解程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第20条和第25条的规定,司法确认是指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后,决定是否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决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司法机关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高效、便民的大调解机制,十分必要。

2、“诉调对接”工作中,法院的定位问题。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其基本职责是依照法定职权及法定程序,根据案件事实,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并对案件做出权威裁判。司法权以判断为本质内容,其实质是一种判断权。与之相联系,法院审判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被动性,以“不告不理”为原则,不因诉方、控方请求不作主动干预。

在“诉调对接”的具体工作机制中,法院究竟应该承担哪些工作才是合适的,才不至于超出自己的职权和职责范围?譬如,法官深入基层,掌握社会不稳定因素,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定期进行系统的排查,寻找原因、制定报表、分析对策,逐级上报上级法院和政法委,制定预警和防控方案;譬如,法官深入街道、社区、企业、事业单位

提供法律咨询、开展专题讲座,宣传法律知识,以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譬如,为维护地方稳定和社会和谐,应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法院派干警同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一起参加房屋拆迁、移民安置、节日安保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法院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将司法活动与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对接和融合,虽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却与法律规定的自身的定位相违背。因为这些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已超出了司法“判断”的职能,而是在履行其他机关的职责。在诉调对接机制中,法院应正确界定法院的权力范围及功能属性,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搞清楚大调解工作中哪些是可做该做也是能做的,而哪些则是不该做也做不了的,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四、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

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对接能够实现双方工作资源共享,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对接,一方面人民法院在保证公正与效率前提下减少诉讼成本,实现诉讼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参与民事诉讼调解,强化业务素质,提高调解业务水平。要做好这项工作,应该做好以下五个这方面的对接。

一是完善认识上的对接。广大人民群众,各级调解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调解的意义,遇事敢于调解,乐于调解。各级党委政府可以在通过书籍报刊、电视节目、互联网等途径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的荣誉感,提高其投身调解事业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上的对接。物质是基础,离开了经费的保障,诉调对接将是无根之水,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调解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办公环境,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经济待遇,对其化解矛盾纠纷给予合理的经费保障,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作为奖励,提高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保障大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完善人员素质上的对接。在当前强调进一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环境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标准、选任程序、法律和政策水平的考核测试标准,调解员的性格心理测试方式与标准等进行规范,以提高调解员队伍的准入门槛,使调解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议每半年组织一次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政策业务、调解技巧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只有拥有高素质的调解员,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四是完善程序上的对接。对于部分案件,建议民事诉讼在立案程序前增加诉前调解程序为必备程序,并将其写入《民事诉讼法》。对于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身体权纠纷、土地承包纠纷、房屋安置补偿协议纠纷,必须先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建议人民调解的期限为15天为宜,对确实不能调解成功的才能向人民法院诉讼,并在立案起诉时将人民调解笔录、调解不成功的结果说明一并提交法院作为诉讼证据。对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的纠纷,法院应及时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赋予其强制执行力。诉后依托现有的人民调解网络,建立执行协调机制,聘请人民调解员及相关人员担任协助执行员,构

建执行工作协调网络。可由人民调解员兼任协助执行员,协助执行法官做好辖区内涉及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类型执行案件的执行和解工作。

五是完善业务交流上的对接。法院可通过与司法行政机关、街道(乡镇)、村社等建立联动制度、设立调解协议案件审理情况的通报制度、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制度、委托接待制度等,构建较为完整的“诉调对接”工作网络,强化沟通协调,实现信息互通,使法院与社会力量形成长效联动机制,使两者在调解工作方面的相互配合获得制度的刚性保证,有效地提高纠纷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第四篇:关于诉调对接的有关暂行规定

《关于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的暂行规定》

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庭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与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就本辖区内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商事纠纷可按有关规定的方式进行互动交叉调解。具体包括:引导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指导调解、确认调解等。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做好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效对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诉调对接主体范围

第一条 诉讼调解的主体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庭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人民调解的主体是指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二条 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以下简称诉调)对接适用于本辖区内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商事纠纷(含适用调解的刑事附带民事、行政诉讼)。

第三条 下列情形的纠纷不属诉调对接的范围:

1、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规定不适用调解的纠纷;

2、不属本地人民法院地域管辖的民商事纠纷;

3、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争议;

4、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案件。

二、诉调对接方式要求

第四条 人民法院立案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并经当事人同意,可以引导当事人到所在辖区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纠纷,可以暂不予立案。主要是引导到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或基层司法所,由司法所具体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引导调解具体要求:

1、人民法院、人民调解组织应建立专用接待登记薄册,登记薄册载明接待时间、地点、接待人、当事人自然状况、联系方式、简要争议内容、当事人解决争议意见、接待人处理结果;

2、当事人可以选择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调解;

3、接待人员可以用电话通知、书面通知(函)等便捷方式联系人民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

4、人民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应当在接到调解通知之日起7日内完成调解,对于疑难、复杂的特殊纠纷可延长至15日;

5、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对需要人民法院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将调解协议原件移送人民法院立

卷归档,对不需要人民法院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原件由人民调解组织立卷归档备查;

6、调解未达成协议的,返回人民法院按程序立案。人民调解组织亦可以向人民法院预约立案。

第五条 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案件,应一方当事人申请,或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相关辖区的司法所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委托调解具体要求:

1、委托调解,应当向受委托人出具委托调解函,委托调解函内容,必须写明具体委托事项;

2、可以随函附件当事人提出的调解方案、主审法官调解预案、诉讼状(答辩)及主要证据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3、委托调解函传送,可以采取专送、当事人携带转送等便捷方式;

4、受委托人接到委托调解函后,应当按主审法官指定期限完成调解;

5、调解达成协议的,受委托人应当制作有当事人签字或画押的协议书,由主审法官依据调解协议书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

6、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应当由受委托人以书面材料及时反馈到主审法官,由法官依法审判;

7、受委托人制作的调解笔录、协议书等相关材料原件,移交主审法官列入人民法院诉讼卷宗,材料复印件与原始委托材料由受委托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立卷归档备查。

第六条 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委托调解的期限为30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委托调解的期限为20日。

第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可以邀请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相关辖区的司法所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人民调解组织协助调解。

协助调解具体要求:

1、邀请协助调解,可以采用通知书(函)、电话等便捷的方式;

2、协助人员接到邀请后,应当及时按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协助诉讼调解或按主审法官要求单独主持调解;

3、主审法官向协助调解人员介绍案情,提出调解预案;

4、协助调解人员单独主持调解,应当按主审法官指定期限完成,并制作调解笔录列入诉讼案卷;

5、达成调解协议的,由主审法官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

6、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由协助调解人员书面报告未能达成调解协议的因由。

第八条 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可以邀请人民法院相关审判业务庭、人民法庭法官指导协助调解。

指导调解具体要求:

1、人民法院接到指导调解邀请,应当及时指派法官指导协助调解;

2、达成调解协议的,由指导协助调解的法官按速裁程序制作调解书尽快送达当事人;

3、调解纠纷的相关材料原件,移交指导协助调解的法官按诉讼程序立案归档,复印件由人民调解组织立卷归档备查;

4、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向当事人释明诉讼权利,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予以受理。

上述指导协助调解结案的案件,免收案件受理费。

第九条 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审查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确认调解具体要求:

1、当事人提出确认申请书,并附调解协议原件;

2、人民法院优先立案并及时转相关审判业务庭指定法官审查确认,人民法院只对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纠纷实体不予审查;

3、人民调解组织可以邀请人民法院指派法官实地确认;

4、审查确认有效的,由确认的法官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审查确认无效的,由确认的法官制作判决书送达当事人;

5、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将确认调解协议的案卷材料原件移交确认法官按诉讼程序立案归档,复印件由人民调解组织立卷归档备查。

上述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案件,免收案件受理费。

第十条 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支付金钱、有价证券内容的调解协议,义务人怠于履行的,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义务人收到支付令,法定期限内拒不履行支付义务也未提出异议的,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三、诉调对接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诉调对接的文书、档案材料移交,应当有接交人签字手续。

第十二条 诉调对接制作的调解书,人民调解组织另备一份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司法局要采取法律知识讲座、以案说法、庭审观摩等多种形式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解答人民调解组织的法律咨询。

(一)引导调解。人民法院立案时,立案法庭可以引导当事人选择到所在辖区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暂缓立案7天,疑难、复杂的特殊纠纷可以暂缓立案15天。受案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对需要人民法院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将调解协议原件移送人民法院立卷归档,对不需要人民法院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原件由人民调解组织立卷归档备查。调解未达成协议的,返回人民法院按程序立案,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可以代为人民法院收案或向人民法院预约立案。

(二)委托调解。对人民法院已立案但符合人民调解的民事案件,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院法庭及主审法官出具委托书,委托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及相关辖区司法所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人民调解组织在30日内完成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受委托人应当制作有当事人签字或画押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由主审法官依据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受委托人应当以文件函的形式反馈到主审法官,由法官依法审判。

(三)协助调解。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可以邀请区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及相关辖区的司法所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员接到邀请后,应当按着人民法庭的指定地点,参与诉讼调解或按主审法官要求单独主持调解。主审法官应当向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员介绍案

情,提出调解预案。达成调解协议的,由主审法官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开庭审理。

(四)指导调解。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可以邀请人民法院相关审判业务庭法官到人民调解现场指导协助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也可由指导调解的法官即时按速裁程序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向当事人释明诉讼权利,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再进行审前调解。指导调解结案的案件,人民法院免收案件受理费。

(五)确认调解。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对其法律效力有疑义的,人民调解组织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审查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人民法院优先立案并即时转相关审判业务庭指定法官审查,人民法院只对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纠纷实体不予审查。人民法院审查合法的,根据人民调解协议制作人民法院调解书送达当事人。确认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派员与双方当事人一同到相应法庭办理审查确认事宜。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案件,人民法院免收案件受理费。

(六)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支付金钱、有价证券内容的调解协议,义务人怠于履行的,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义务人收到支付令,法定期限内拒不履行支付义务也未提出异议的,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五篇:法庭诉调对接汇报

华埠法庭关于开展诉调衔接工作的汇报

今年以来,开化县人民法院华埠法庭在县委、县政府以及院党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推行诉前调解、人民调解、协助调解、委托调解“四调”结合的工作模式,不断拓展“诉调衔接”的新领域、新方法。取得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现将我庭诉调衔接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

一、我庭诉调衔接中心的基本状况。(1)设置情况。我庭诉调衔接中心于2009年8月成立。为了方便当事人,办公地点设置于法庭大楼的一楼。包括立案大厅和人民调解工作室,面积共有200余平方。(2)人员情况。目前,诉调衔接中心共有2名人民调解员,包括1名由我庭聘用的退休老法官专职调解员和1名兼职调解员。(3)组织结构。中心的结构框架大致分三个部分:一块是位于法庭大楼内部右侧的人民调解工作室,负责将涉诉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接受当事人委托进行人民调解;第二块也是位于法庭大楼内部中央的立案大厅,有专人负责对当事人诉讼进行引导、对来信来访进行接待;第三块主要是面向边远山区的巡回法庭,每个月15号派专人去苏庄镇开展巡回审判。负责山区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培训、巡回审判等工作,以构建与山区乡镇定点联系、就地解决纠纷的长效机制,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华埠法庭特色的司法服务品牌。

二、诉调衔接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

我院诉调衔接中心自2009年8月设立以来,通过努力完善诉调衔接的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优势,优化诉讼调解功能,为维护我辖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4至5月份,共调解成功案件22件,占同期民商事收案总数 %,目前无一例调解强制执行,也没有引发一起上访或投诉。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两大部分:

(一)对外,在诉的背景下,把诉调衔接工作推进到乡镇和社区、村

1.指导培训基层人民调解员。加强对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的业务指导,帮助调解人员提高法律素养和调解技能。在 之际,工作室又以“切实服务平安世博”为契机,深入到各街镇的工作站和经济园区进行普法送法活动,一个月内连续举办了商事、社区纠纷、婚姻家庭等三场大型法律专项讲座,累计参加人数584人次,在社区和企业中引起较好反响。这些做法有力地推动了人民调解指导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受到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2.努力化解农村重大纠纷隐患。中心的调解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衔接触、了解到的可能矛盾激化或重大群体性纠纷,除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和领导外,还努力做好化解、疏导等工作。今年年初,金星村发生一起因拖欠十三位农民工工资引发的民事纠纷,因纠纷双方都坚持自己观点导致问题争执不休,多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矛盾渐有激化趋势。人们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何松春同志了解这个情况后,认真分析了案情,三次奔赴金星村耐心做当事人的工作,最终于当天双方成功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支付了拖欠的十三位农民工的工资,维护了当地社会安定。

3.创新联合调解模式。与村镇两级调解组织联动。为适应新形势下具有农村特点的审判工作的需要,2008年2月在区公安局交警支队设立了“徐汇法院交通事故赔偿调解室”,开创“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诉讼调解”三结合的联动机制,为当事人建立了一条“调解、诉讼、赔付、执行”的绿色通道。截至今年4月,调解室共审结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1935件,在简化诉讼程序、缩短审限、及时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得到公安部和市委政法委领导的肯定。二是劳动争议、物业纠纷领域引入行业调解。根据市高院关于“以行业为主导、司法支持协助的联动化解纠纷机制”的要求,自2009年7月起,我院就在诉调联动工作室委托人民调解的基础上,与区劳动行业协会和区房管局合作,在劳动争议和物业欠费纠纷领域引入行业调解,房管局人民调解员和我区劳动协会下属会员单位中的13名人事、劳资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兼职仲裁员,以我院兼职人民调解员的身份,在法官指导下进行调解。行业调解可弥补

人民调解员专业化不足的缺陷,与人民调解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解决。

决。

(二)对内,在诉的引导下,使诉调衔接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1.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审查与确认。调解在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调解协议不具有当然的强制执行力,因此需要运用司法的力量、发挥司法的特性,通过法院的“诉”与人民调解的“调”的效力衔接,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确保诉调衔接工作的实效。也就是说,坚持调解优先,就要做到既有效发挥非诉调解的功能和作用,又切实体现司法的终局和保障。为此,我院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对于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提出司法确认申请的,由人民调解进行司法确认。

2.加强委托人民调解的衔接。坚持调解优先和自愿、合法原则,做好纠纷引导的释明工作,是推进诉调衔接工作的重要前提。中心一方面积极发挥调解分流、引导和化解纠纷的作用,对于尚未立案的纠纷由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对于已经立案的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或中心认为确有必要的,委托诉调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实行集约化管理。诉调衔接中心的使用,将把我庭现有的立案大厅、人民调解工作室统一起来,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诉调资源,发挥集聚效应,从而更科学地提高诉调衔接的管理和工作水平。同时,要逐步建立起与各乡镇调解工作资料共享的工作机制,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网络化”、“实时化”、“互动化”和“资源共享化”的转变,从而更高效地实现对整个辖区人民调解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2.拓展诉调衔接领域。一是逐步扩大委托调解的受理范围,根据相关文件,引导当事人至诉调衔接中心进行调解。二是拓宽行业调解领域,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调解组织的便利调解优势,建立多方联动调解机制。

3.提升人民调解员的素质能力。诉调衔接中心工作的成效如何,最终要通过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来体现和检验,因此调解员的队伍建设问题至关重要。我们要紧紧依靠和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进一步解决好人员的编制、经费等具体问题,进一步增加人民调解员人员数量,努力构建以退休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为主体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优势。同时,要切实加强培训和指导,完善考核管理,努力提高调解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业务水平。

下载“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诉调对接”的制度架构略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诉调对接实施细则1

    进一步强化“诉调对接”工作构建矛盾纠纷调解大格局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自实行诉调对接工作以来,各成员单位积极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

    建湖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汇报

    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情况汇报 建湖县人民法院近年来,案件数量在逐年递增,各类矛盾一起汇聚在人民法院需司法化解时,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越来越高需求,成为处......

    诉调对接良性运转问题研究

    诉调对接良性运转问题研究 诉调对接在彻底解决纠纷、维持当事人之间社会关系、减轻法院审判压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诉调对接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一些问题......

    “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新探

    摘 要:现阶段,我国大量的民间矛盾依然无法通过诉讼调解就实现案结事了。调解作为重要的诉讼机制,具有解决纠纷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诉讼调解 人民调解 纠纷探索 调解植根于中国......

    建立诉调对接机制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建立诉调对接机制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 对于如何发挥各种调解机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矛盾,提出了几点工作要求:一是要加强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培训,发挥其整合资源的......

    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情况汇报

    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情况汇报 xx镇人民政府近年来,案件数量在逐年递增,各类矛盾一起汇聚在镇综治办需司法化解时,面对这一形势,xx镇综治办为有效破解难题、推进科学发展进行......

    诉调对接中心工作纪律及工作职责

    诉调对接中心工作纪律及工作职责 工 作 纪 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侮辱当事人人格; 三、不得泄漏当事人隐私; 四、不得接受当事人任何宴请和礼物; 五、不得对当事人压制,......

    诉调对接的探索与思考

    “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正确处理调解与裁判的关系,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机结合,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