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部工作情况记录
学术部工作情况记录
一、学术部活动
(1)走近“青岛市走近大师桢文彦”系列活动
为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建筑学专业水平,促进中外建筑界交流。2013年10月21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青岛市勘察设计协会主办了“走近大师桢文彦”系列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建筑系应邀参与会议组织,建筑系邓庆尧教授担任本次学术活动的主持人。桢文彦先生在青期间,参观了青岛市城区和规划展,举办了题为《这渐渐在苏醒的城市》的学术讲座和高端对话会。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青岛市规划局、省内各高校、建筑设计院、青岛市及周边地市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踊跃参加了此次活动。
附:桢文彦先生简介
桢文彦曾就读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美国与欧洲多所大学任特约评论员。
曾获得众多最高水平专业奖项,包括1988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奖、1990年获托马斯·杰佛逊奖章、1993年获UIA金奖、1999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阿诺德·布鲁内奖、1999年获日本艺术协会世界文化奖。为了表彰他在城市总体规划领域的贡献哈佛大学于1993年授予桢文彦城市设计威尔士王子奖。1993年桢文彦获得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201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桢文彦最高奖项AIA金奖。
桢文彦先生是日本注册建筑师、德国注册建筑师、日本建筑师学会会员、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捷克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墨西哥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德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会员、欧洲艺术与科学院荣誉会员、法国建筑学院荣誉会员、皇家澳大利亚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皇家苏格兰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台湾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
(2)举行硕博、本硕交流会
10月19日晚7点,储建学院在南堂101、东环201举行硕博、本硕交流会。王立满、陈雷、李顺丽、张学鹏、付阳等博士生、研究生代表,大一新生,部分研究生,李贝导员参加了这次交流会。
在本次交流会上,博士生、研究生代表根据自己的学习及科研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王立满博士提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的借鉴别人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快地突破自己现有的科研状况。陈雷博士认为在科研这条路上需要“十分认真、十分努力、十分淡定”的态度,只有脚踏实地地专研才能取得不菲的成果。付阳硕士则向大一新生介绍了自己转专业的经验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整个交流会上,同学们积极地与师兄师姐进行互动,提出了学习,科研上的一些难题,师兄师姐均一一耐心解答,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次交流会为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解答了学弟学妹的疑惑,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科研中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3)召开第十一届“博萃节”开幕式暨院长“面对面”交流会
金秋十月,唐岛湾畔清爽的海风中依旧弥漫着石大60周年校庆的气息,借着校庆的东风,10月11日晚,储建学院第十一届“博萃节”开幕式暨院长“面对面”交流会在西环301报告厅召开。储建学院院长李玉星教授、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高平发老师、党委副书记张程老师、研究生辅导员李贝老师与各级研究生、博士参加了交流会。
李贝老师致开幕词,随后院长李玉星教授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及了对研究生培养的看法。
李教授首先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也坦言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我院还是其它一些院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培养目的不清、学教功利的问题,并指出了我院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优秀论文少的不足;紧接着表达了自己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看法,提出“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来自博学多才”,并建议我们的研究生要注重学科交叉,有意识的自学从而完善知识体系;最后阐述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研究生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中几个重要的关系。
之后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多名学生向李教授提出了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李教授对此一一耐心解答,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并表达了对全院学子的殷切期望,整个开幕式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4)刘人怀院士来校做客《思创论坛》
刘人怀院士在做报告
报告会座无虚席
10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力学和管理学专家刘人怀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五十五期《思创论坛》,在逸夫礼堂做了名为“创新路上的感想”主题报告会。我校党委副书记王勇、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玉星和党委书记李心市以及众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报告会上,刘人怀院士通过援引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他强调,创新一定要具备责任心、耐心以及好奇心,创新是一种超前思维,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以极其幽默又不乏睿智的语言分析了近代自然学科进步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原因,赢得了热烈掌声和满堂喝彩。接着刘人怀院士结合他在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的几个创新故事,总结了创新要素及条件。他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通过管理创新提出了“学生第一、质量第一、管理第一”的“三个第一”观念,管理学校“严、法、实”的“三字经”:“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依法治校、实事求是”,成功实现暨南大学“侨校+名校”的飞跃式发展。应用力学原理救治生命垂危的病人的事例让我们感叹刘院士机智过人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的生活应用有了深刻的启发意义。从接手研究到公布成果发表论文经历长达14年的亲身科研历程完美的诠释了耐心与恒心以及对科学的热爱是成功的几个必然要素。
刘人怀院士表示,作为未来国家命运的掌控者和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要不怕苦难、懂得忍耐,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万难、谱写人生辉煌,表达了他对当代大学生的美好期望与祝福。报告最后进行了现场互动,刘人怀院士悉心回答了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
简介:刘人怀,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博导,著名的力学和管理学专家,是我国板壳结构与理论的开拓者之一。现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和仪表元件学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务。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副主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和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务。曾以西德洪堡研究会员的身份赴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曾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任访问研究科学家。刘人怀院士已出版著作16本,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培养博士53人、硕士124人。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等奖项。刘人怀院士还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日本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等称号。
(5)姜兆儒——研究生求学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秋风送爽,叠翠流金,秋天总是蕴藏着绵延的希望与收获的果实。10月20日晚,储建学院第十一届“博萃节”第四讲在南教105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兆儒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谈论了培养研究生,以及研究生求学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姜教授首先引用蔡元培先生的“大学者,研究高深之学问”定义了大学之根本;然后提出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培养气节,同时指出我国高校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存在文化陶冶过弱,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过强的缺陷,并且给研究生提出了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增加跨文化的沟通能力的学习建议;接着讲述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的读研经历给后学的启示,建议研究生应遍访名师,不拘泥一校,做学问应如建造金字塔,打牢基础才能广大高耸;最后提出大学生行将就业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人生目标,并提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的学习理念。
姜教授追求接地气的教育,有后劲的教育,能为学子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教育,他的讲座表达了对全院学子的殷切希望,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6)李逸龙——以科学武装头脑,用人文滋养心灵
11月12号晚7点,南教213,应储建学院邀请,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逸龙老师与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全体研究生畅谈科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的关系,诙谐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态度,使得在座的同学很快进入状态,聆听李老师的真知灼见。
李老师首先以两个心理学小故事开始了今天的演讲,疤痕实验,扎蝴蝶结的小女孩,两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你教给别人怎么样看待你,别人就会怎么样看待你,所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
针对于工科的我们,李老师提议多读文史哲类书籍,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他所说:“技术是科学的孩子,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科学是哲学的孩子,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我们作为工程技术学科的学生其所学的一切知识均源自于哲学,所以文史哲知识是科学技术的根源,只着眼于眼前的技术,对于自己的思维无疑是一种束缚,对自己亦是固步自封。
相由心生,相由心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雕塑自己的相貌、生活及其人生,我们都是自己的雕塑师。这是讲座的最后李老师送给我们的两句话,希望我们无论在顺境和逆境都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来过自己的生活。最后讲座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
(7)孙其诚——颗粒介质的双颗粒温度热力学
2013年11月3日,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孙其诚教授到我院工程力学系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颗粒介质的双颗粒温度热力学”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薛世峰教授主持,力学系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孙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颗粒介质的力学特性,并介绍了他们基于热力学原理提出的双颗粒温度热力学模型。报告为大家展示了关于颗粒介质的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并展现了颗粒介质在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工程和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孙其诚教授主要从事颗粒物质力学、地质灾害体流动过程及其规律的跨尺度力学研究等,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此后五年内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孙教授已经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已出版专著2部,并撰写英文专著1章。(8)刘翠伟——输气管道泄漏音波的产生机理与检测
2013年11月10日晚7点,为响应我校举办的“博萃节”并推动不同学科间的交融发展,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会邀请刘翠伟博士在创新报告厅二楼,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输气管道泄漏音波的产生机理与检测”的报告会。现场同学大多是大四保研的同学或研一新生。
在报告会中,刘博士着重为大家讲解了输气管道泄漏音波产生的机理,指出气体泄漏时产生的湍流脉动导致的四极子声源和偶极子声源是音波产生的原因,并且对 “声波法泄漏检测技术”、“CFD软件对输气管道泄漏得到流场和声场的模拟”、“实验管道的搭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刘博士谈及了对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告诫大家不要忽视研一课程的重要性,其成绩对以后奖学金的评定、研三时的找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还建议大家要尽可能得多参加班级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即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又扩展了自己的眼界。
刘博士所讲内容无论是科研学习方面还是处事为人方面,相信都会使现场同学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受裨益。
二、班级承办新闻稿
(1)13-1班承办
11月2日晚7点,储建学院力学系博士生导师周博教授在南堂315为同学们作题为“漫谈科学研究与科技合作”的专题报告。由于报告内容立题新颖,许多在校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参加了这次报告会。
在本次报告会上,周博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分别就“话人生说失败”、“问EI、SCI为何物”、“浅谈力学之道”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谈及人生成败时,周博教授指出每个人努力程度,投入时间其实相差无几,成功的关键在于你的价值取向及思想方法。EI及SCI是同学们在科研这条路上必须要接触的论文期刊,周博教授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用诗词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不同,并提出科学研究的三大法宝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曲成万物的科研理念”。他更指出力学不仅是理论研究,在工程实际上更有着广泛的应用,更用“力学有实情,工程有画意”这句话来阐述力学的哲学内涵。
在周博教授独特的讲述过程中,同学们受益匪浅,解决了许多科研,生活上的疑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最后报告会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
(2)储建13-2班承办
11月3日晚,储建学院研13-2班承办的博萃节之系列讲座——如何做学习型研究生,在南堂315顺利开讲。我们有幸邀请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荣华教授做讲座。储建学院研13级研究生参加并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以“如何做学习型研究生”为主题。张荣华教授从人生因学习而美丽——学而第一;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人的特点;明确学习的方向——做学习型的人;思想之学——做学习型的研究生;遍览已知求未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五个方面,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对我们的讲座主题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最后,他希望同学们能成为一名学习型的研究生,要爱学习,会学习,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研究生。
张荣华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使同学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学习型研究生”有了一个全面而又全新的认识,更加明确了研究生阶段的努力方向。
(3)储建13-1班承办讲座
2013年11月6日晚7点,为响应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举办的“博萃节”活动,我院研究生13级3班邀请的井文君博士(女)在南堂315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层状盐岩地下能源储备需求及研究现状”的精彩讲座。
井博士首先为大家展示了中国与美国及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在战略石油储备上的巨大差距,我国的石油储备量仅10左右而美国多达180天,可见在我国加速战略能源储备已经刻不容缓;然后简要分析了“多夹层盐岩力学试验研究”、“多夹层盐岩及储备库理论研究”、“盐岩储备库数值模拟研究” 与“盐岩储备库风险分析”四个部分,使大家对多夹层盐岩以及盐岩储备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最后井博士结合自身经历谈及了自己对求学的认识,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实现从“学到一些知识”到“受到一点启发”再到“找到科研灵感”的跨越。
虽然井博士所讲的内容并不是现场大多数同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或研究的方向,但大家依然饶有兴致地听完了其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因为同学们都非常的清楚一个优秀的人必然是一个博学的人。最后大家为井博士的耐心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
(4)储建13-3班承办讲座
——吴克华 “国家公派留学及海外大学生合作交流项目介绍”
11月17日晚,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邀请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吴克华老师在南教215做主题为“国家公派留学及海外大学生合作交流项目介绍”的精彩讲座。我院党委副书记张程老师、团委书记陈银吨老师、研究生辅导员李贝老师与各级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吴克华首先谈到公派留学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鼓励学生要自信并且付诸行动,只要坚持下来留学梦想就会实现;随后具体介绍了大家非常关心的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攻读博士+ 博士生联合培养)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针对我校公派留学项目选派的时间和安排为同学们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对有意向出国留学的同学所需具备的能力及如何制定出国留学计划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讲座最后,多名同学向吴老师提出了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她都给予耐心解答,并表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同学们对学校国际交流项目及国家公派留学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与了解。
第二篇:学术部工作流程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会学术部
工作流程
1.学术部副部根据学院同学近期的学习情况,确定需要举办的活动。
2.飞信通知部门干事即将举办的活动,在召开部门会议前,所有干事需要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了解与活动相关的事宜。3.召开部门会议,各抒己见,尽量提出有新意且务实的点子。最后由第一副部做会议总结。分配好干事的职责。
4.活动经费预算表需要交给学院学生会负责人,经学院领导审核后方可执行。
5.联系办公室,告知办公室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题,由办公室申请好多媒体教室。申请教室应向学院导员办公室签表。然后到管委A306,电教中心B123盖章。
6.联系宣传部,告知宣传部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题,由宣传部作出海报,并在活动开始前由宣传部干事写黑板字。
7.联系编辑部,在活动举办时,由编辑部干事拍照及写新闻。8.如果活动需要邀请老师作嘉宾,应该提前提前通知老师,并且为老师写好发言稿。活动期间应该把老师的座位以及座次安排好。在颁奖时同样也要安排好次序。
9.学术部负责人飞信通知各个班级的班长,说明举办的活动,如果是比赛类的活动,邀请每个班出若干个人参加。活动开始前至少提前一天将参赛者的联系方式调查清楚。以免活动开始后因找不到参赛者的尴尬局面发生。部门内部应由两个人单独负责此项工作。
10.有些活动需要强制观众。应在活动开始前,前一天请学院辅导员通知同学去做观众。学术部干事做好相应的会场布置及突发情况的处理。
9.获奖证书的问题。证书应盖有学院的章印。因学院章印在四方校区,所以证书应提前发送到老校盖章。发送方式:托四方班车的司机师傅带到四方校区。把证书发送时还应提前联系四方的同学接收证书盖章并发回。班车在12:40、16:20各有一趟。)
2012/12/7
第三篇:学术部主要工作职责
学术部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产品学术资料、及前沿领域的信息、文献等资料收集和整理;
2、提出项目引进的可行性方案,参与新品临床检验、适应症推广工作;
3、负责公司研发产品学术、论文撰写及申报、申请工作,制定相关计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公司产品相关领域学术讲座及产品推广;
5、为公司产品的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篇:2011学术部工作计划书
学术部工作计划书
新的学期,学术部将沿袭上一学期的优良传统,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这对我学术部不仅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学术部将继续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提高建工系整体的学风,现将2011年上半年工作计划拟订如下:
一 晚自习检查工作
新学期,学术部将继续加强晚自修的考勤工作。加强校规校纪教育,特别是要加强自修纪律,帮助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纪律观念。强化纪律检查,及时调整,及时上报考勤问题。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内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习惯。同时为优秀班级的评比提供可靠的数据。
二 每周例会
每周定时召开一次部门会议,交流思想,力争部门内部成员之间做到团结一致。进行工作总结,并部署后期工作。同时,加强与各班学习委员的工作交流,及时召开学习委员会议,深入了解各班学风学习状况,促进学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问卷调查
在本学期前期和后期各举行一次问卷调查活动。该活动可作为沟通学生和学生会的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一个反映问题的平台并使老师和学部领导了解我学部学风情况从而完善我学部的学风建设。同时,可以反馈出学生会的工作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 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展
新学期,为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为提供给广大同学施展才能的舞台,我学术部已初步拟定了创业比赛、手工作品征集等一系列课外学习活动,将定期呈现给同学们。
1.三月初,策划手工作品征集比赛及配乐诗朗诵,突出活动的新意及创意,并在三月份举办其中之一:
2.四月份,积极协助体育部的运动会活动,负责好方阵训练,实现“争一保二”的目标:
3.五六月份,积极参与送老生晚会,并筹划换届选举事宜
五 其他部门工作
学术部将积极配合学生会其他部门举行活动,协助其他部门工作,如运动会,送老生晚会等。并且与学院做好交流,及时了解学院有关学习方面信息,及时通知学生会及广大同学,同时配合好院学术部做好相应工作。
总之,学习部会真正做到解同学们学习之所需,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维护同学们的根本利益,我们将倾听同学们的声音,想大家之所想,尽力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一学期中我们部的成员们将团结一致,严于律己,在奉献中自我完善,努力把学术部建设成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发挥模范作用的学生干部队伍。
时间有限,考虑难免有所不足,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划并努力使之完善。
学术部
2011.2.27
第五篇:学术部工作个人总结
部门总结
加入科协学术部的这小半年,我收获颇丰。小到平时例行的会议,大到几次大型的活动,我都或多或少在其中懂得了一些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道理,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记得开学时参加学术部第一次例会,我很紧张,内心忐忑不安。但后来副部长(那时还没换届)让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他让我们记住部里其他成员。我被点到站起来,结果还认错了人,当时我自己也笑喷了,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这几个月,我们每周都要开例会,大家从彼此陌生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彼此间越来越默契,真的很开心,认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么多次例会中,我最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无论何时,不要狭隘,不管自己有没有想法和建议,倾听一下别人的声音,总会有所收获。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谓“求同存异’,大概就是这样了。我记得以前我的性格很狭隘,总容不得别人与我有不同的想法,但加入科协后,我渐渐改掉了这样的毛病。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不同的想法也实在太多了,听着听着,反而觉得这些看法很精彩。
第二个深刻感受就是 :无论如何,不要置身事外,不要因为没有想法就认为没自己的事,不用管了。要知道,当初加入学术部是我们自己的决定,要记得自己最初的目标,不要让惰性模糊了本心。进入学术部,我发现自己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耐性变得很好,性格比以前坚韧了很多。其实连我自己也有点惊讶,我以前做事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我在想,或许真的是因为我很喜欢部里的氛围和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吧,所以,我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自己爱偷懒的习惯。
除了部门例会,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在科技文化节和科普知识竞赛的时候了。
其实,一开始进部里那会儿,我就知道科技文化节部里成员是要出作品。可是,直到部里开例会,通知我们可以开始动手做了,并让我们在会上叙述自己的想法时,我才意识到,要从什么也没有到做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是有多困难。我记得有几天,我因为一直没什么好点子,都没有睡好,担心得要死,成天愁眉苦脸。万幸,后来在我的努力下,我们想出了利用干簧管制作一个感应装置。于是,我开始借器材、买元件,开始了制作。直到完成作品的时候,我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不敢相信居然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了;可同时,又有一种成就感在胸中不断升腾,想着自己终于做出来了,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制作。
现在回过头想想,当初之所以做得那么顺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很敢闯,不怕做白工,遇到困难时,总是敢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其实,不管是在部里做事,还是自己平时做事,不怕失败的冒险精神总是必不可少的。在科协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对我的重要性。
再来就是后面的科普知识竞赛,我们从复赛的第一场一直忙到决赛结束,连续好几个晚上,我们都没能吃上准时吃上晚饭。当然,这并不是抱怨。只是觉得,我们都很有毅力,很了不起,虽然我也只是做了一点小事。这几场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也让我更加确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坚持自己的初衷,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并更好地融入科协这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将学术部推向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