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_图文.
地下管廊篇
一、国外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法国。自从1833年的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系统后,迄今已经有近182年的发展历程。经过百年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已成为了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法国。法国由于1832年发生了霍乱,当时研究发现城市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对于抑制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至关重要,于是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近代以来,巴黎市逐步推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在19世纪60年代末,为配合巴黎市副中心的开发,规划了完整的综合管廊系统,收容自来水、电力、电信、冷热水管及集尘配管等,并且为适应现代城市管线的种类多和敷设要求高等特点,而把综合管廊的断面修改成了矩形形式。迄今为止,巴黎市
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于晨龙 张作慧
区及郊区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达2100公里,堪称世界城市里程之首。法国已制定了在所有有条件的大城市中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为综合管廊在全世界的推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德国。1893年,原德国在前西德汉堡市的K a i s e r-Wilheim 街,两侧人行道下方兴建450米的综合管廊收容暖气管、自来水管、电力、电信缆线及煤气管,但不含下水道。在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兴建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
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沿街建筑物的配管需要以及横越管路的设置仍发生常挖马路的情况,同时因沿街用户的增加,规划断面未预估日后的需求容量,而使原兴建的综合管廊断面空间不足,为了新增用户,不得不在原共同沟外之道路地面下再增设直埋管线,尽管有这些缺失,但在当时评价仍很高。1964年前东德的苏尔市(Suhl 及哈利市(Halle 开始兴建综合管廊的实验计划,至1970年共完成15公里以上的综合管廊并开始营运,同时也拟定在全国推广综合管廊的网络系统计划。前东德共收容的管线包括雨水管、污水管、饮用水管、热水管、工业用水干管、电力、电
缆、通讯电缆、路灯用电缆及瓦斯管等。DOI:10.16116/j.cnki.jskj.2015.17.012 50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智慧城市建设
——西班牙。西班牙在1933年开始计划建设综合管廊,1953年马德里市首先开始进行综合管廊的规划与建设,当时称为服务综合管廊计划,而后演变成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管廊管道系统。经市政府官员调查结果发现,建设综合管廊的道路,路面开挖的次数大幅减少,路面塌陷与交通阻塞的现象也得以消除,道路寿命也比其他道路显著延长,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于是,综合管廊逐步得以推广。
——美国。美国自1960年起,即开始了综合管廊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从技术、管理、城市发展及社会成本上看,建设综合管廊都是可行且必要的。1970年,美国在White Plains 市中心建设综合管廊,其它如大学校园内,军事机关或为特别目的而建设,但均不成系统网络,除了煤气管外,几乎所有管线均收容在综合管廊内。此外,美国具代表性的还有纽约市从束河下穿越并连接Astoria 和Hell Gate Generatio Plants 的隧道,该隧道长约1554米,收容有345KV 输配电力缆线、电信缆线、污水管和自来水干线,而阿拉斯加的Fairbanks 和Nome 建设的综合管廊系统,是为防止自来水和污水受到冰冻,Faizhanks 系统长约有六个廊区,而Nome 系统是唯一将整个城市市区的供水和污水系统纳入综合管廊,沟体长约4022米。
——英国。英国于1861年在伦敦市区兴建综合管廊,采用12米×7.6米的半圆形断面,收容自来水管、污水管及瓦斯管、电力、电信外,还敷设了连接用户的供给管线,迄今伦敦市区建设综合管廊已超过22条,伦敦兴建的综合管廊建设经费完全由政府筹措,属伦敦市政府所有,完成后再由市政府出租给管线单位使用。
——日本。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始于1926年,为便于推广,他们把综合管廊的名字形象的称之为“共同沟”。东京关东大地震后,为东京都复兴计划鉴于地震灾害原因乃以试验方式设置了三处共同沟:九段阪综合管廊,位于人行道下净宽3米高2米、干管长度270米的钢筋混凝土箱涵构造;滨町金座街综合管廊,设于人行道下为电缆沟,只收容缆线类;东京后火车站至昭和街之综合管廊亦设于人行道下,净宽约3.3米,高约2.1米,收容电力、电信、自来水及瓦斯等管线,后停滞了相当一段时间。
一直到1955年,由于汽车交通快速发展,积极新辟道路,埋设各类管线,为避免经常挖掘道路影响交通,于1959年又再度于东京都淀桥旧净水厂及新宿西口设置共同沟;1962年政府宣布禁止挖掘道路,并于1963年四月颁布共同沟特别措置法,订定建设经费的分摊办法,拟定长期的发展计划,自公布综合管廊专法后,首先在尼崎地区建设综合管廊889米,同时在全国各大都市拟定五年期的综合管廊连续建设计划,在1993~1997年为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高峰期,至1997年已完成干管446公里,较著名的有东京银座、青山、麻布、幕张副都心、横滨M21、多摩新市镇(设置垃圾输送管等地下综合管廊。其它各大城市,如大阪、京都、各古屋、冈山市等均大量地投入综合管廊的建设,至2001年日本全国已兴建超过600公里的综合管廊,在亚洲地区名列第一。迄今为止,日本是世界上综合管廊建设速度最快,规划最完整,法规
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其他国家。如瑞典、挪威、瑞士、波兰华沙、匈牙利、莱比锡、俄罗斯(前苏联等许多国家都建设有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并都有相应制定规划的计划。
二、国内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规划
——台湾地区。在台湾,综合管廊也叫“共同管道”。台湾地区近十年来,对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动不遗余力,成果丰硕。台湾地区自1980年代即开始研究评估综合管廊建设方案,1990年制定了“公共管线埋设拆迁问题处理方案”来积极推动综合管廊建设,首先从立法方面进行研究,1992年委托中华道路协会进行共同管道法立法的研究,2000年5月30日通过立法程序,同年6月14日正式公布实施。2001年12月颁布母法施行细则及建设综合管廊经费分摊办法及工程设计标准,并授权当地政府制订综合管廊的维护办法。至此台湾地区继日本之后成为亚洲具有综合管廊最完备法律基础的地区。台湾结合新建道路,新区开发、城市再开发、轨道交通系统、铁路地下化及其它重大工程优先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台北、高雄、台中等大城市已完成了系统网络的规划并逐步建成。此外,已完成建设的还包括新近施工中的台湾高速
铁路沿线五大新站新市区的开发。到2002年,台湾综合管廊的建设已逾150公里,其累积的经验可供我国其它地区借鉴。
——北京。地下综合管廊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一条综合管沟于1958年建造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下,鉴于天安门在北京有政治的特殊地位,为了日后避免广场被开挖,建造了一条宽4米,高3米、埋深7—8米、长1公里的综合管沟收容电力、电信、暖气等管线,至1977年在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又建造了相同断面的综合管廊,长约500米。
——天津。1990年,天津市为解决新客站行人、管道与穿越多股铁道而兴建长50米,宽10米,高5米的隧道,同时拨出宽约2.5米的综合管廊,用于收容上下水道电力、电缆等管线,这是我国综合管廊的雏型。
——上海。1994年,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人行道下建造了二条宽5.9米,高2.6米,双孔各长5.6公里,共11.2公里的支管综合管廊,收容煤气通信、上水、电力等管线,它是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并已投入运营的综合管廊。2006年底,上海的嘉定安亭新镇地区也建成了全长7.5公里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另外在松江新区也有一条长1公里,集所有管线于一体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此外,为推动上海世博园区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道路开挖带来的污染,提高管线运行使用的绝对安全,创造和谐美丽的园区环境,政府管理部门在园区内规划建设管线综合管廊,该管廊是目前国内系统最完整、技术最先进、法规最完备、职能定位最明确的一条综合管廊,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围绕城市市政公用管线布局,对世博园区综合管沟进行了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服务整个世博园区的骨架化综合管沟系统。
——广州。2003年底,在广州大学城建成了全长17.4
公里, 51 地下管廊篇
断面尺寸为7米×2.8米的地下综合管廊,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单条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
——其它城市。除此以外,武汉、宁波、深圳、兰州、重庆等大中城市都在积极规划设计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决策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决心和信心。但十多年来,我国在对综合
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国外一百多年的历程,我国无论是在投资规模、建设技术、资金筹措、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模。总体来看,国内目前已建综合管廊的规模还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潜在的市场规模还很大,一旦时机成熟,综合管廊就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另外在综合管廊的使用功能上,国外对如何满足城市各类管线的集中敷设技术研究已经很成熟,除了传统的电力、电信、自来水管线以外,还可以把燃气管道、污水管道、垃圾输送等各种设施共同布设在内。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刚起步,除了电力、通讯、自来水和热力管道外,其他城市管线基本还不能同时敷设在内,仅有的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中的煤气管道也是单独一室分开敷设的。因此在综合功能的研究上,国内还有很长路要走。
2、建设技术。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建设经验,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主要包括:(1规划技术。规划中相当重要的是准确地预测管线的未来需求量使地下综合管廊在规划寿命期内能满足服务区域内的管
线需求,在推定未来需求量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城市的特性和发展的趋势。
(2设计技术。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在国外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目前国内相关规范还不完善,在实践中都是借鉴国外的技术。但是,由于在管线特
性、施工技术、材料性能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上还是得按照我国的现状特点,研究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以实现对我国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的标准化管理。
(3施工技术。在国外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顶管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明挖现浇
法为主,因为该施工工法成本较低,虽然其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新城区建设初期采取此工法障碍较小,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今后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广,施工工法也会趋于多样化,地下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下设施的相互影响也会加大,对施工控制也会逐渐提高要求,因此研究相关技术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4信息化技术。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生命线走廊,收容的管线种类多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管理与监控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控包括对运行中的管线安全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的检测,避免内部环境因素对设备管线的影响及对工作人员的伤害,从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状况来看,国内在研究信息化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较接近,但也有差距。
3、建设资金。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的来源总体呈现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寻求多元化投资的特征。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投资大、回收期长,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地下综合管廊投资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模式。随着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日益重视,伴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地下综合管廊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也将取得突破,BOT、PPP 等融资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与国外成熟的综合管廊的融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4、管理模式。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它的管理归属部门也有统一的规定。而相比国内,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较模糊,更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建成后的综合管廊的归口管理也较混乱,从目前来看,有属于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的(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有属于政府管理部门的(世博园区综合管廊,也有属于各开发公司管理的(松江新城综合管廊等。因此,当前对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的研究上须加
快脚步。C
第二篇: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研究
1.国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发展现状
1.1.1城市地下管廊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城市地下空间不断被开发,综合管廊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
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是1958年在北京市某广场下建设约1.3km的综合管道,断面为方形,宽3.5~5.0m,高2.3~3.0m,埋深7.0~8.0m。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在上海动工兴建。被称之为宝钢生命线的电缆干线和支干管线大部分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埋设在地面以下5~13米。
1978年,大同市在新建道路交叉口以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沟内设置有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道、污水管道。
1985年,北京市建设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综合管廊,其中容纳服务于2栋公寓大楼、1栋商业大楼、1栋办公楼的公用管线,管廊内有电力、通讯、供热管。
1988年,天津新客站工程为穿越7股铁路线路建设了一条约为50m的地下综合管廊,内设雨水管道、给水管道及动力控制线。
1991年,济南3号矿井工业场地地下综合管廊开始建设,至1993年底共完成1806m。
1994年,上海开始建设浦东新区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位于浦东新区张杨路南北两侧人行道下,西起浦东南路,东至金桥路,全长11.125km。沟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横断面形状为矩形,由电力室和燃气室两部分组成。电力室中央敷设给水管道,两侧设有支架,分别设电力和通讯电缆;燃气室为单独一空室,内敷设燃气管道。地下综合管廊还配备各种各样安全设施,有排水、通风、照明、通信广播、闭路电视监控、火灾检测报警、可燃气体检测报警、氧气检测、中央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
1997年,连云港建造西大堤地下综合管廊。断面为梯形,构体北侧为挡浪板,南侧靠内海,设宽为40m的防撞墩,沟内高为1.5~1.7m,宽为1.7~2.4m,内设给水管道、电力电缆、电信电缆。
1998年,天津在塘沽某小区内建造了410m的地下综合管廊,断面为矩形,宽为2.3m,高度为2.8m,内设采暖管道、热水管道、消防管道、中水管道等。
2000年,北京某道路改造工程在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和人行道下建造了600m的地下综合管廊。南侧断面为矩形,宽为11.15m,高为2.7m,埋深约2.0m,采用明挖施工,内设电信电缆、热力管道、给水管道、电力电缆;北侧断面为圆形,直径为3m,采用暗挖施工,内设电信电缆、天然气管道、给水管道。
2001年,济南市泉城路地下综合管廊分南北两条,高为2.7m,宽分别为3.4m和3.75m,内设监控、消防、通风、排水系统,地下还将建设主控室,系统由地下主控室控制。
2001年,深圳市对大梅沙至盐田地下综合管廊进行可行性研究,沟体采用半圆形城门拱形断面,高2.85米,宽2.4米,结构采用初期支护和一次衬砌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断面结构,内设给水管道、压力污水管道、高压输气管道以及电力电缆。此地下综合管廊已经建成,是深圳市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
2002年,衢州结合旧城改造,建造了坊门街地下综合管廊,长491.48m,内宽2.2m,高2.4m,内设电力电缆、给水管道、通信电缆。此条地下综合管廊含电力、供水、电信、移动、铁通、联通、广电传输网络等7个单位,按使用容量分摊资金合股建设。
2002年底,嘉定区安亭新镇地下综合管廊动工兴建。安亭新镇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服务全镇,贯穿主要道路,总长约6km形成“日”字形格局,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形式,断面长宽均为2.4m。入沟管线主要为:给水管线、电力管线、通信电缆、广播电视电缆、燃气管道等。管沟箱结构分为电力室和燃气室两部分,电力室两侧设有支架,都是以层架形式布置于地下综合管廊内,分别设电力、通信电缆和给水管道等;而燃气管道则置于上方的专用燃气室内。
2003年,北京修建的中关村广场地下综合管廊位于中关村西区。地下工程建设面积近30万㎡,分为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两部分,整个地下工程投资约17亿元。地下负一层是贯穿整个社区的交通环廊,将地面交通移到地下,较好解决了地面交通问题,今后在科技园核心区地面上全是步行街、花坛、绿地,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设计理念;负一层为车库、商业、餐饮、库房、物业服务管理等设施;负二层为地下综合管廊,有燃气、热力、电力、电信、自来水等公用设施。为了将这些公用设施送到地面,共敷设主支管线约3km。管廊距地面约14km左右,各种管线放置在单独的管沟中,单个管沟宽约1.1m,深约2.4m。此管沟不同于单纯的地下综合管廊,结合中关村西区地下商业网点的建设,把各种管线规划在单独的管沟中,方便了管线管理,增加了管线的安全性,但投资很大。
2003年,上海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综合管廊(一期)长度为323m,高度和宽度均为2.4m,沟内从上到下依次铺设了粗细不等的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有线电视电缆、给水管道、燃气管道等。
2004年,广州市结合科韵路南延长线道路改造,建设了一条全长约3.5km的地下综合管廊,共有电信、移动、联通等多家通信运营商参与。该项目工程完工后,广州市的通信管道集约化“同沟同井”管线将达45km。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综合管廊建在小谷围岛,总长约17km,其中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为干线管廊,全长约10km;另有5条支线管廊,长度总和约7km。该综合管廊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第一条共同管沟,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共同管沟,它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及公共管线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武汉王家墩商务区综合管廊总长12.7km,其中干线沟为8.98km,支线沟为3.72km。规划投资约2亿元。
福州重点工程琅岐环岛路首段综合管廊全长约40000m。管廊为矩形双仓断面,基本结构尺寸为宽5.8m,高3.2m。综合管廊造价约为4.15万元/m。
杭州目前最长的综合管廊——钱江新城第一条长达2.16km的综合管廊也于2006年年初完工。杭州在站前广场改建工程中,为避免站层和各地块进出管线埋设与维修开挖路面,从而影响车站的运行,将给水管、污水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铁路特殊电信电缆、有线电视电缆、公交动力线、供热管等置于综合管廊内。
2014年,四川新川创新科技园区——新区大道综合管廊开工工程,平面布置在中分带内,全场3580m。全段采用南北分仓结构,综合管廊埋置深度大部分在7.5m以内,局部段穿越雨污水管,纵断面较深,最深处达11m。管廊宽度为7.75m,高度为4.0m。
2014年4月28日,四川成都红星路南延线段一期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完成。主线隧道全长2793m,为城市快速路,核心区域综合管廊长503.42m;综合管廊分仓:分为电力仓、水仓、电信仓三仓分布,纬六路110KV电力进线单独设置电仓,采用四仓布置,结构净空12.30m*5.50m。项目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市政管线工程(包括雨污水、电力浅沟、综合管廊、市政管线迁改、管线综合)、隧道结构工程、雨水泵站工程、基坑工程、机电工程(包括电力、智能监控、通风、消防)建筑景观及装修工程、交通工程、电力隧道工程、渠道工程等10部分内容。
台湾地区:台北市在1991年开始建设综合管廊,至2003年12月31日已经在21个地段建设了干线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及电缆沟。合计干线地下综合管廊60111m;支线共同沟52026m;电缆沟66005m。台湾在1992年规划城市管线地下综合管廊长约65km。并将在台北市的快速路下建一条长约7km的管线地下综合管廊。随后为了促进综合管廊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台湾制定和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共同管道法实施细则》法律和《共同管道设计标准》技术规范,有效地推进综合管廊的发展。
目前,台湾已经建成的有淡海及高雄新市镇、南港经贸园区等的综合管廊,正在规划综合管廊的有台中市、嘉义市、新竹市、台南市、基隆市,这些已建和规划的综合管廊大多数非常重视与地铁、高架道路、道路拓宽等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建设相结合。如台北市东西快速道路综合管廊的建设,全长6.3km。其中,2.7km与地铁整合建设;2.5km与地下街、地下车库整合建设;独立施工的综合管廊仅1.1km。将他们一起建设,分担了建设成本,避免多次开挖施工,从而大大地降低总的投资资金。目前,全台湾地区已建综合管廊有300余千米。
清华大学董林旭教授在其著作《地下建筑学》中,介绍国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的一些趋势;西南交通大学关宝树教授在其著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对日本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济大学束昊教授翻译出版了《地下空间利用手册》,书中对世界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了分析和介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王恒栋副总工程师著有《综合管廊建设思考》。总的来说,国内外对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及建设规模上,真正针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融投资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新区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综合管廊,在其他城市和地区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但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不断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近几年,许多城市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基础建设热潮及地下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城市化进程步伐也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已开始着手共同沟建设的试验和规划,如上海、北京、昆明、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济南、沈阳、福州、郑州、青岛、威海、大连、厦门、大同、嘉兴、衢州、连云港、佳木斯等,截止2008年年底,已建成综合管廊长度约150km,在建约100km,规划待建约500km。1.1.2 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相对缓慢,既有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意识、利益纠纷上的问题。
1.思想交流不足
因为缺乏标准,全国各设计单位在近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只采用一套或两套通用图,与其他地区交流甚少,就该课题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交流或学术研讨会,科学调研少,设计市场处于封闭状态,逐步形成本地区习惯性的设计思维。这样就导致因缺乏不同类型的通用图,设计者不能在类型方案选取时,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多种管沟类型方案的比较和论证,造成推荐方案不尽合理,工程造价较高等情况的出现。
2.法律范围上的匮乏和设计上的不足
在国外,因为城市发展成熟,工程界对综合管廊研究较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程度高。日本早在1963年通过并颁布了《共同管沟实施发》,随后日本的综合管廊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综合管廊技术最发达,已建成综合管廊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台湾地区在200年公布实施《共同管道法》等共34条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台湾地区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台湾和日本都成为发展综合管廊的良好典型。
我国内地对于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设计起步较晚,认识不足。在综合管廊建设的法律体制方面,虽做了一定的努力,并制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城市道路设计规划》等一些与综合管廊建设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也有如《杭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草案)》等一些地方性的指导规范,但在设计上,相关具体的设计理念和权威的设计规范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行业上规范统一的设计、施工、验收方面的规范标准,大多数设计只是参照相近的技术标准,并经常采用其他规范来进行综合管廊的设计,或者依据别人的建设经验进行设计,这样就出现这种情况,各地在建和已经建好的综合管廊,往往都是设计单位依据单位内部或者地方性的建设规范,再根据设计经验来完场综合管廊的设计和建设任务,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统一的指导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综合管廊往高质量、低成本的发展脚步。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建设综合管廊时其设计思路采用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环境和遇到的难题,跟国外的情况也不同,国外早期的综合管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设计人员不能简单抄袭模仿国外设计方案,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市政综合管廊。
3.规划管理上有难度
现在我国直埋地下管线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由于涉及到利益问题,主管管线的部门服务意识薄弱,信息共享不及时等原因,造成了市政管线的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而且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多,规划管理上的落后已经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4.资金投入上有不足
综合管廊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收效益慢的特点,总的建设投资比直埋式管线大,未形成规模前难以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由于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一直过低,只有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有能力建设综合管廊,其他地区甚至都没有综合管廊的规划。资金的投入不足也造成我国国内综合管廊整体发展缓慢,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1.1.3 综合管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1.经济基础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具备一定的建设综合管廊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验,一般城市人均GDP大于3500美元时,城市进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快速发展期。据有关报道,截止2010年,中国内地有10个城市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7%的年增长率考虑;至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至少有20个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全国有上百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目前,我国至少有20个城市已经建有综合管廊,在建和已规划设计综合管廊的城市也多达20余个,国内综合管廊建设除在一线城市外,还将逐步扩展至二线城市。
2.建设时期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各种市政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号称“城市的血脉”。综合管廊相对于管线直敷的优点无须赘述,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实例已经摆在面前,关键是看我国的推动能力和经济实力。我国城市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正处于热潮之中,在这个阶段大力推进综合管廊的建设是造福市民及促进城市建设的明智之举。
3.发展空间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日本综合管廊总长度达到1100km。成为世界上综合管廊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台湾地区至2005年,综合管廊建设总长度已经超过250km;大陆地区目前已建成的综合管理长度约有300km,在建和已经规划设计的管沟长度约有200km。据推测,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综合管廊总长度将达到800km以上;2030年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中的综合管廊总长度将达到1300km以上。这就意味着在今后十余年中,我国综合管廊总长度将以每年平均50km以上的速度增长。
4.建设环境
在我国,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技术已没有问题,抓紧制订与综合管廊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是目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综合管廊就是在1963年《共同管沟实施法》颁布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00年颁布了《共同管道法》,而我国大陆的综合管廊方面的立法及技术规范标准迟迟未出台,这也制约了我国综合管廊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应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完善综合管廊的规范标准建设,为综合管廊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1.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发展现状
在国外,综合管廊已经有170年的发展历史,其建设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手段,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将市政设施的地下供、排水管线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与地下轨道交通和地下街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系统。
早在19世纪,法国(1833年)、英国(1861年)、德国(1890年)等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到20世纪美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国也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世界已建成综合管廊超过3000km。
1.2.1 法国巴黎地下管网与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最早见于法国,1833年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巴黎就系统地在城市道路下建设了规模宏大的下水道网络,同时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最大断面达到6.0m,高约5.0m,容纳给水管道、通信管道、压缩空气管道及交通通信电缆等公用设施,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下综合管廊。
作为一个有1200万人口的大都市,巴黎拥有一个大约1300名维护人员的高效运转的地下管网系统。这个始建于19世纪的以排放雨水和污水为主的重力流线管线系统,管网纵横2450km(足以往返北京至武汉),包括1.8万个排污口,2.6万个下水管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而且还能通过管道内部铺设供水管、煤气管、通信电缆、光缆等管线,进一步提高了管网的利用效能,在官网的末端,通过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系统每天处理超过300万㎡的高腐蚀性废弃物,最终实现对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良好保护,确保巴黎市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1.巴黎地下管网系统的发展历程
(1)城市扩张引发的生态问题是建设巴黎地下管网的起因
1785年,巴黎人口已达60万,全挤在市中心的贫民区内,人均寿命只有40岁,当时巴黎市区的公募已经完全饱和,市内建筑道路杂乱无章,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塞纳河,一遇到大雨满街就会污水横流。如此严重生态危机为启动长期争议的巴黎重建工作提供了动力。
(2)科学规划是地下管网系统成功的关键
1850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城市因地狭人稠而不堪重负。到1878年止,修建了600km的下水道。随后下水道即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50km。
(3)巴黎地下的石灰岩结构为地下管网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巴黎地下拥有非常良好的石灰石岩层。从12世纪到15世纪,巴黎城市建设的建筑用石都是来自当时郊区的地下采石场。(4)不断改进的系统确保满足城市需求
现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了管网系统的高效运作。下雨时,安装在主要下水管道中的传感器会持续检测水位。如果水位过高,过剩的水流会通过水泵分流到水位较低的管道中去。如果所有管道的水位都过高,过剩的水流就会汇集到分布在城区的大型地下蓄水池,水退以后,积蓄的水位会再排放到下水管道中。一旦整个系统过载,安全系统将立即发挥作用——45条直达塞纳河的排水管道在水流的作用下会自动启动安全门,让过剩的水流直接排往塞纳河。19世纪以前,巴黎市经常出现污水在街道泛滥的情况。巴黎平均每年只有4次被迫向塞纳河直排污水。
2.巴黎地下管网系统的主要特点
(1)巴黎地下管网系统是地下综合管廊概念的发源地
在以排水为主的管廊中,巴黎市创造性的在其中布置了一些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光缆等管线,进一步提高了管网的利用效能,并形成了早期的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也叫“地下城市管道综合管廊”,即地下管廊。它是把设置在地上架空或地下敷设的各类公用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预留检修空间的地下隧道,便于科学合理地做好地下管线的规划和铺设,集中共同管理。地下综合管廊内排水、消防、电气系统、监控系统、通风、照明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主要适用于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的重要路段,尤其是高速公路、主干道。
目前,国外大城市已普遍采用地下综合管廊、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电厂、地下河川以及其他地下工程,其总趋势是将有碍城市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全部地下化。地下综合管廊是市政管线集约化建设的趋势,也是城市基础现代化建设的趋势。传统的市政管线直埋方式,不但造成了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而且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浪费。沿城市道路下构筑综合管廊,将各种管线集约化,采取地下综合管廊的方式敷设,不仅有利于各种管线的增减,还有利于各种管线的检修管理,是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模式。并且,综合管廊已成为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2)使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提高管道检修和建设的效率
地下管道的每个区域每年都要检查2次并记录在案。巴黎地下管道管理局使用先进的光缆铺设机器人和管道检测机器人提高管道检修和建设的效率。
(3)利用现代化的污水处理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污水收集后存放在封闭的池中,加细菌生产的气体收集可作燃料;离心处理后的污泥干燥后经过处理,最终得到成品化肥或建材添加剂应用于工业。1.2.2 日本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发展规划
虽然日本很早就开始建造地下综合管廊(如关东大地震后,为复兴首都而兴建的八重洲地下综合管廊),但真正大规模的兴建地下综合管廊,还是在1963年日本制订《共同管沟实施法》以后。自此,地下综合管廊就作为道路合法的附属物,在有公路管理者负担部分费用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建造。
管廊内的设施仅限于通信、电力、煤气、上水管、工业用水、下水道6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管廊内容纳的管线种类已经突破6种,增加了供热管、废物运输管等设施。筑波科学城建立的一整套垃圾管道运送和焚烧处理系统,输送管道就布置在地下公用设施的地下综合管廊中。日本国土狭小,地下综合管廊的建造首先在人口密度大,交通状况严峻的特大城市展开。现在已经扩展到仙台、冈山、广岛、福冈等地方中心城市。截止1982年,日本拥有地下综合管廊共计156.6km,至1992年日本已经建造地下综合管廊310km。目前仍以每年15km的速度增长。预约使用者负担的投资大约占全部工程费用的60%~70%。
1926年,日本相继建造了九段阪地下综合管廊、淀町地下综合管廊、八重洲地下综合管廊。九段阪地下综合管廊长270m,宽约3m,高约2m,沟内敷设了电力电缆、电信、给水、污水等管线,全盘引进欧洲的建设经验和技术标准,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形式。淀町地下综合管廊修建在人行道下,宽约1m,高0.6m;电信电缆沟宽约0.4m,高约0.3m,覆土较浅(0.5~1.5m)。修建目的是为了消除地面架空线。八重洲地下综合管廊是为了探索煤气管道的敷设模式而单独修建,宽约1.3m,高约1m。1959年又分别在新宿和尼崎建造了地下综合管廊。
“共同沟”一词源自日本,因为日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综合管廊的建设产生的影响较大,在综合管廊建设方面,日本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法律法规,先进的城市发展建设理论,所以它的发展速度最快,建成的综合管廊里程最长。
1963年4月颁布《综合管沟实施法》首先在尼崎地区建设综合管廊889m,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拟定五年期的综合管廊连续建设计划。
1963年,日本颁布《关于共同沟建设的特别措施法》(简称《共同管沟实施法》)。1963年10月4日同时颁布了《综合管沟实施令》和《综合管沟实施细则》,并在1991年成立专门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部门,负责推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日本现已成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最先进的国家。
日本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总体发展目标是:21世纪初,在县政府所在地和地方中心城市等80个城市干线道路下建设约1100km的地下综合管廊。在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东京,提出利用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规模更大的干线综合管廊网络体系设想,反映出日本乃至全世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趋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1.2.3 其他国家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情况
1.英国伦敦地下管网
1861年,英国首都伦敦在兴建格里歌大街时就建造了宽为3.66m,高为2.29m的半圆形地下综合管廊,其中收容的管线包括煤气管、自来水管、污水管、连接用户的供给管线以及其他电力、电信等。迄今,伦敦市区已有22条综合管廊。
第三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工作,该部制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现印发各地,请认真贯彻执行。
以下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全文: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地下空间规划、道路规划等保持衔接。
第四条 编制管廊工程规划应以统筹地下管线建设、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节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道路反复开挖、增强地下管线防灾能力为目的,遵循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五条 管廊工程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用于指导和实施管廊工程建设。编制中应听取道路、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六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合理确定管廊建设区域和时序,划定管廊空间位置、配套设施用地等三维控制线,纳入城市黄线管理。
第七条 管廊建设区域内的所有管线应在管廊内规划布局。
第八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统筹兼顾城市新区和老旧城区。新区管廊工程规划应与新区规划同步编制,老旧城区管廊工程规划应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改造、管线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人防建设和地下综合体建设等编制。
第九条 管廊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并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 管廊工程规划原则上五年进行一次修订,或根据城市规划和重要地下管线规划的修改及时调整。调整程序按编制管廊工程规划程序执行。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规划可行性分析。根据城市经济、人口、用地、地下空间、管线、地质、气象、水文等情况,分析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和规模。明确规划总目标和规模、分期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
第十三条 建设区域。敷设两类及以上管线的区域可划为管廊建设区域。
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应划为管廊建设区域。主要是:
(一)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
(二)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以及景观道路。
(三)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等。
第十四条 系统布局。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开发建设等,结合道路布局,确定管廊的系统布局和类型等。
第十五条 管线入廊分析。根据管廊建设区域内有关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工程规划和新(改、扩)建计划,以及轨道交通、人防建设规划等,确定入廊管线,分析项目同步实施的可行性,确定管线入廊的时序。
第十六条 管廊断面选型。根据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等,确定管廊分舱、断面形式及控制尺寸。
第十七条 三维控制线划定。管廊三维控制线应明确管廊的规划平面位置和竖向规划控制要求,引导管廊工程设计。
第十八条 重要节点控制。明确管廊与道路、轨道交通、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控制要求。
第十九条 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控制中心、变电所、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配套设施规模、用地和建设标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条 附属设施。明确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和报警、排水、标识等相关附属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第二十一条 安全防灾。明确综合管廊抗震、防火、防洪等安全防灾的原则、标准和基本措施。
第二十二条 建设时序。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管廊建设的年份、位置、长度等。
第二十三条 投资估算。测算规划期内的管廊建设资金规模。
第二十四条 保障措施。提出组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措施和建议。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二十五条 文本
(一)总则
(二)依据
(三)规划可行性分析
(四)规划目标和规模
(五)建设区域
(六)系统布局
(七)管线入廊分析
(八)管廊断面选型
(九)三维控制线划定
(十)重要节点控制
(十一)配套设施
(十二)附属设施
(十三)安全防灾
(十四)建设时序
(十五)投资估算
(十六)保障措施
(十七)附表
第二十六条 图纸
(一)管廊建设区域范围图
(二)管廊建设区域现状图
(三)管廊系统规划图
(四)管廊分期建设规划图
(五)管线入廊时序图
(六)管廊断面示意图
(七)三维控制线划定图
(八)重要节点竖向控制图和三维示意图
(九)配套设施用地图
(十)附属设施示意图
第二十七条 附件
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等。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照执行。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中心镇开展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可参
第四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
划编制指引》的通知
【颁布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文字号】建城[2015]70号 【颁布时间】2015-5-26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规划委,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规划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5月26日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地下空间规划、道路规划等保持衔接。
第四条 编制管廊工程规划应以统筹地下管线建设、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节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道路反复开挖、增强地下管线防灾能力为目的,遵循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五条 管廊工程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用于指导和实施管廊工程建设。编制中应听取道路、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六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合理确定管廊建设区域和时序,划定管廊空间位置、配套设施用地等三维控制线,纳入城市黄线管理。
第七条 管廊建设区域内的所有管线应在管廊内规划布局。
第八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统筹兼顾城市新区和老旧城区。新区管廊工程规划应与新区规划同步编制,老旧城区管廊工程规划应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改造、管线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人防建设和地下综合体建设等编制。
第九条 管廊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并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 管廊工程规划原则上五年进行一次修订,或根据城市规划和重要地下管线规划的修改及时调整。调整程序按编制管廊工程规划程序执行。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规划可行性分析。根据城市经济、人口、用地、地下空间、管线、地质、气象、水文等情况,分析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和规模。明确规划总目标和规模、分期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
第十三条 建设区域。敷设两类及以上管线的区域可划为管廊建设区域。
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应划为管廊建设区域。主要是:
(一)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
(二)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以及景观道路。
(三)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等。
第十四条 系统布局。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开发建设等,结合道路布局,确定管廊的系统布局和类型等。
第十五条 管线入廊分析。根据管廊建设区域内有关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工程规划和新(改、扩)建计划,以及轨道交通、人防建设规划等,确定入廊管线,分析项目同步实施的可行性,确定管线入廊的时序。
第十六条 管廊断面选型。根据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等,确定管廊分舱、断面形式及控制尺寸。
第十七条 三维控制线划定。管廊三维控制线应明确管廊的规划平面位置和竖向规划控制要求,引导管廊工程设计。
第十八条 重要节点控制。明确管廊与道路、轨道交通、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控制要求。
第十九条 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控制中心、变电所、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配套设施规模、用地和建设标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条 附属设施。明确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和报警、排水、标识等相关附属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第二十一条 安全防灾。明确综合管廊抗震、防火、防洪等安全防灾的原则、标准和基本措施。
第二十二条 建设时序。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管廊建设的年份、位置、长度等。
第二十三条 投资估算。测算规划期内的管廊建设资金规模。
第二十四条 保障措施。提出组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措施和建议。
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二十五条 文本
(一)总则
(二)依据
(三)规划可行性分析
(四)规划目标和规模
(五)建设区域
(六)系统布局
(七)管线入廊分析
(八)管廊断面选型
(九)三维控制线划定
(十)重要节点控制
(十一)配套设施
(十二)附属设施
(十三)安全防灾
(十四)建设时序
(十五)投资估算
(十六)保障措施
(十七)附表
第二十六条 图纸
(一)管廊建设区域范围图
(二)管廊建设区域现状图
(三)管廊系统规划图
(四)管廊分期建设规划图
(五)管线入廊时序图
(六)管廊断面示意图
(七)三维控制线划定图
(八)重要节点竖向控制图和三维示意图
(九)配套设施用地图
(十)附属设施示意图
第二十七条 附件
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等。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中心镇开展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可参照执行。
第五篇: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
来源:厦门人大
2017-08-01 17:52: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7年7月27日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运营与维护
第四章 老城区管廊特别规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遵循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以及附属设施,包括干线管廊、支线管廊和缆线管廊。
前款规定的城市工程管线(以下简称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线,以及其他可以纳入管廊的管线;附属设施包括用于维护管廊正常运行的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排水、标识等设施。
第三条 管廊的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有偿使用、安全运行的原则。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是管廊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加强对管廊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管廊建设和管理工作。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管廊管理的主管部门。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公路、公安、质监、安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管廊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鼓励科研创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管廊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鼓励推动管廊智能化管理,促进管廊信息资源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和动态更新。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全市管廊专项规划。管廊专项规划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管廊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多规合一”相融合,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开发与改造时公用设施容量的预期需要,为管廊内管线的新建、改建、扩建预留足够空间。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管廊专项规划应当征询管线单位意见,管线单位应当配合管廊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七条 编制管廊专项规划应当遵循下列要求:
(一)新区建设和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管廊;
(二)在交通流量较大和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者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管廊;
(三)给排水以及其他市政管网改造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管廊;
(四)地下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建设管廊。
有条件的区域,可以适当预留管廊空间和容量,兼顾海绵城市建设、人防以及其他特殊需要。
第八条 道路、隧道以及地下管线建设应当符合管廊专项规划,凡不符合管廊专项规划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准予其建设。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报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管廊建设资金的统筹,在预算和建设计划中合理安排管廊项目。
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维护管廊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由市政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项目实施机构与其签订协议,明确管廊建设规范、运营维护期限和要求、价格形式、收益和风险分担方式以及退出机制等内容。
第十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管线原则上敷设于地下空间。
已建设管廊的区域,管廊专项规划规定的所有管线必须按照要求入廊。在管廊以外的位置申请新建管线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不予规划许可,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施工许可,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掘路许可。
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统筹推进既有管线逐步有序迁移至管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线单位应当配合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各自管线入廊工作。
第十一条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编制管廊建设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建设计划,并征求管线单位的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 对已建设管线但是未建设管廊的城市道路,管线单位申请挖掘道路建设管线的,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后,按照建设管廊的原则要求通知有关管线单位可以一并申请,并依法审批。管线建成后五年内,不得批准挖掘道路建设管线;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管线单位应当报市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建设。
经批准挖掘道路建设管线的,应当按照规定确定有关施工围挡的区域、期限等;建设单位在竣工后应当及时拆除围挡、恢复原状。
第十三条 管廊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程序办理管廊建设工程的相关手续,在设计方案评审时应当通知管线单位参加。
管廊建设需穿(跨)越或者利用城市道路、人防设施、河道以及堤防设施,或者涉及消防安全、文物古迹保护、军事用地、树木保护等,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管廊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确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进行。
管廊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十五条 管廊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并通知有关管线单位参加,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管廊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办理工程竣工结算,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发现管廊建设单位竣工验收违反有关规定的,应当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六条 建立管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永久性标牌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 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管廊建设单位应当自管廊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十日内,将管廊移交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管廊运营维护单位统一管理维护,并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符合规定的建设工程档案。
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应当与管廊建设单位办理管廊交接手续,发现管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书面报告相
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章
运营与维护
第十八条 管廊运营维护单位是管廊运营维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管廊的日常运营维护工作;管线单位负责所属入廊管线的设施维护工作。
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应当与管线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入廊管线种类、时间、费用和安全管理职责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九条 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管线单位应当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
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的价格形式和收费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在运营维护初期不能通过收费补足成本的,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
第二十条 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保持管廊内的整洁和通风良好;
(二)建立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做好监控和巡查等安全保障工作;
(三)统筹安排管线单位日常维护管理,配合和协助管线单位的管线入廊施工、巡查、养护和维修;
(四)负责管廊内共用设施设备养护和维修,建立工程维修档案,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转;
(五)组织制定管廊管理应急预案,管廊内发生险情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及时通知管线单位进行抢修;
(六)定期对管廊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评定和安全评估;
(七)对管廊及其周边区域的施工作业进行安全监督,发现影响管廊安全的施工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保障管廊安全运行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一条 管线单位在管线施工与维护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配合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做好管廊的安全运行;
(二)制定管线应急预案,并抄送管廊运营维护单位;
(三)施工时对管廊以及管廊内已有管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四)负责组织管线入廊敷设、竣工验收、迁移、变更、废弃;
(五)管线使用和维护时执行相关安全技术规程;
(六)建立管线定期巡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巡查人员(数)、巡查时间、地点(范围)、发现问题与处理措施、报告记录以及巡查人员签名等;
(七)编制实施管廊内管线维护和巡检计划,并接受管廊运营维护单位的监督检查;
(八)在管廊内实施明火作业的,应当取得管廊运营维护单位的同意,并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施工方案;
(九)法律、法规规定和保障管廊安全运行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发现有违反前款规定行为的,应当督促管线单位整改;未整改的,及时将情况报告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 管廊内管线发生事故时,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和管线单位应当按照管廊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抢险工作,并及时向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告知所在区人民政府。
管廊紧急抢修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管廊运营维护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市政、公路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并在发生故障三日内按照规定补办道路挖掘手续。
第二十三条 城市建设工程施工需要移动、改建管廊以及管廊内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经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建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经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设计图纸报送管廊运营维护单位,管廊运营维护单位认为可能对入廊管线造成影响的,应当及时通知管线单位。
第二十四条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廊建设单位提供的管廊信息,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在管廊及其周边区域划定安全保护范围,向社会公布,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在安全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可能危害管廊安全活动的,应当向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施工安全保护方案,经书面同意后方可实施,并承担所需费用:
(一)建设与管廊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实施钻探、爆破、机械挖掘、种植深根植物等;
(二)挪移管廊;
(三)移动管廊的安全警示标识;
(四)接驳入廊管线;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危害管廊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在管廊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以下行为:
(一)损坏、占用管廊;
(二)覆盖、涂改、拆除、损坏管廊的安全警示标识;
(三)倾倒污水、建筑泥浆、排放腐蚀性液体或者气体;
(四)堆放易燃、易爆或者有腐蚀性的物质;
(五)擅自开启、通过各类孔口盖板进入管廊;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管廊安全的行为。
第四章
老城区管廊特别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老城区管廊规划,并纳入全市管廊专项规划。
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市管廊专项规划,结合本区实际组织编制辖区内老城区管廊详细规划,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推进辖区内老城区管廊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老城区管廊规划编制应当遵循下列要求:
(一)结合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旧城更新、道路整治、河道治理、棚户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等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者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统筹规划建设管廊;
(三)电力、通信等架空线路入地改造同步规划建设管廊;
(四)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项目应当根据实际,同步建设管廊;
(五)其他适合建设管廊的区域,应当规划建设管廊。
第二十八条 老城区管廊建设具备条件的,应当规划建设干线管廊、支线管廊;不具备条件的,应当根据实际,统筹规划建设缆线管廊。
第二十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和安排老城区管廊建设资金。
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廊规划统筹建设老城区管廊项目。
第三十条 老城区地下管线应当结合管廊建设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建设计划,逐步有序入廊。
发展改革部门在策划地下管线建设项目时,应当征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管线单位应当入廊而未入廊的,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挖掘城市道路建设管线的,由市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属市政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职责的,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挖掘面积每平方米二千元处以罚款。属公路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由公路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管廊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工程档案,或者报送的档案不真实、不准确、不齐全的,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管廊运营维护单位未履行相应职责的,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管线单位未履行相应职责的,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同意从事可能危害管廊安全活动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从事危害管廊安全行为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